欢迎来到瑞文网!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时间:2022-01-11 16:41:24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作为一个可以借鉴的教育案例,它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中的失败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通用6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1

  一、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语言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本事的发展。可是合作学习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经常会流于形式。所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亟待解决。在这一背景下,我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合作学习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本事提高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我校得以推广。

  二、案例的观察描述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终全班以小组汇报。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我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名言警句以及应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合作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然后小组交流学习文中插图为什么要把这松树画在谈迁的背后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各抒己见,有的朗诵、有的表演、有的画图,用不一样方式体会谈迁生活的艰辛,体会他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才取得惊人的成就。

  案例分析研究:

  1.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充满互助与竞赛。但教师应加强学生合作的技巧的指导,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

  2.合作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仅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所以在活动中,学生相互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但教师应加强学习任务从不一样角度切分,让学生因人而异,采用适合自我的表达方式,如,朗诵、表演、画图等等方式表达自我的观点,才能让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积极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教师多探索、多实践,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2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程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一线老师,在教学中要挖掘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的源头——生活。在人教版第三本《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字教材为载体,使课堂教学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引导学生理解生活,学习生活,改造生活,给课堂带来生命和活力,使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说明。

  坐井观天是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经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深刻的故事。有名人说,学习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孩子的兴趣,还有孩子的童真,不能唯一,标准的意思框定学生的思想。在案例中,我对教育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重视,重视童趣。

  老师:同学们,青蛙听说井外的世界这么棒,想跳出井口看看。(提示课件:青蛙跳出井口。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么样呢?

  (生活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看绿草,有五颜六色的花。

  生:看到学校里满是桂花,闻到了花香。

  生:看到果园里挂着黄澄澄澄的梨、红苹果、丰收的景象!

  生:到处游览,看美丽的风景,看拔地而起的大楼。

  (正当我听到学生对生活的赞美时,一个学生忍不住叫他说话)

  生:老师,我认为青蛙可能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

  老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看到路边的垃圾堆积如山,苍蝇的蚊子堆积如山,闻到刺鼻的臭味。

  (一石引起千层浪,学生有各种意见)

  生:看到人们在小河里倒垃圾,河上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出生:看到有很多砍伐树木的人,鸟儿不在家了。

  生:看到青蛙捕获的伙伴很多,残忍地把同胞卖给酒店的酒店做饭。

  出生: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奔跑,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垢窒息了。

  生:我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像我们说的那么美。我想回到安全的井里。

  (师灵机一动)

  老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挽留青蛙?让它安心愉快地和我们一起生活。

  (学生想一会儿,想跳跃试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招牌,上面写着保护动物,每个人都有责任,告诉我们应该和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砍树,杀动物的人们报警,让警察抓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弄脏动物家。

  生:我们不仅要了解环境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棒!只要大家一起保护环境,保护家庭,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动物们就会幸福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反省案例。

  我真的为学生的奇思妙想而振奋!我也很高兴没有错过这条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来框定学生的思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想象的馀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惜学生的发现,鼓励学生在快乐的状态下,使学生在简单的氛围中碰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师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辉煌,师生都能感受到生命力的涌动,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辉煌。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与教育理论启发了我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思维、认知、感情、语言、语言的源泉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的,实际上最有魅力和渗透力,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活泼生动。

  在这个案例中,我想让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看到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理解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扩大思维。但是,一个学生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告诉他原因——环境污染。这个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的生活体验和对生活的关注。这块石头引起了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被破坏的各种场面。这就是生活给学生的。有人说,课堂应该是一次向未知方向前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通道和美丽的道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活力的过程。在案例中,我应对学生突如其来、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融合生成和预设,现场捕捉,智慧启发,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冲突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见解,学生之间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准备课程的预设思路,灵活应对,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结构,课程因生成而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有生活的地方有喜悦和宝物,产生灵感和热情。语文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寻找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是实施语文教育的起点。只有理解生活,才能在生活冲突中点燃灵感的火花,理解生活,从生活的水中引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会产生灵感。

  在案例中,只有当学生对生活有感觉时,他们才看不到这么美的景色。灵感。这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一切,竖起听众,开放心灵的关怀,感受生活,激发兴趣,培养爱生活的感情。在案例中,学生在讲话的过程中也会爆发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意思维火花,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涌出,时刻让课堂充满疑点,闪烁亮点,呈现课堂精彩。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的教室。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生活在哪里,语言在哪里;生活充满了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案例中,我把握了契机,提出了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好方法挽留青蛙呢?让它安心愉快地和我们一起生活。因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此,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重视自然,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人是自然界的妖精,如果人不能和自然界协调发展,人就会被自然界无情的报复毁灭自己。教师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探索,了解生活,学习生活,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课堂上平等对话可以调动学生结合生活学习语言,切实体现全体人员的参与、有效的参与,课堂因生活而精彩,生活是课堂的源泉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3

  进入语文,寻找幸福。

  那就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一股略带凉意的秋风,迎面而来,轻轻吹散了校园里那几株桂花树里藏着的香味,暗香飘扬,神清气爽,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我紧紧地走向教室,想早点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这个美好的早晨。

  来到教室,看到木然的眼睛看着我,我心里有点毛。学校的孩子来自全市各地,每周一早起,早饭估计还在车上解决,来学校看起来没那么精神,木然的眼睛,木然的眼睛,啊,当学生,谁说不痛苦?

  想起今天要教的课文《槐乡的孩子》中的男孩子经常爬到树上,用长钩一次又一次地削槐树。一群槐米跌了。有些女孩弯腰捡起来,两根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有些人把槐米塞进篮子里,头一点一点地像寻找食物的鸭子。当一缕炊烟从村子里升起时,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着幸福的歌声……同样是童年,槐树乡的幸福,我们的孩子体验不到。但是,如何把这种幸福传达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在字里行间,在文字中感受到呢?语文有自己独特的威力和独特的风景,学习语文应该是快乐的事情,今天带着孩子们去课文寻找快乐,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案例说明】

  品味语文,享受快乐。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语文课标准》指出: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对于这篇文章,我以感受槐乡孩子的幸福为主线,展开整体阅读,通过整体阅读捕捉信息槐乡孩子的幸福在哪里?

  读完第一篇课文后,我问:孩子们,读完课文后,你可以说槐树乡的孩子是_____你是是吗?是吗?

  出生1:槐乡的孩子很懂事,槐乡的孩子不伸手向大人要钱,他们上学的钱是槐米交换的……

  太好了。我可以抓住课文理解。我笑着点头,示意坐下。

  出生2:槐乡的孩子勤奋,8月天热,鸡热…槐乡的孩子不怕热……

  出生3: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文章的第一段是……

  出生4:槐乡的孩子喜欢工作。因为明天晴天,孩子们又投入热工作……

  性感的理解,为什么学生没有理解槐乡孩子的幸福?不愉快的心,不应该。

  更容易看到别人的快乐吗?没办法,让我来拨动他们那根快乐的神经吧!

  师:孩子们,你们真会读书,槐乡的孩子是不怕热的,是勤劳的,是懂事的,是爱劳动的,但他们更是快乐的,请默读课文,静下心来想想,看谁能发现槐乡孩子的快乐。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偶尔有些许低低的讨论声,我知道,孩子们在偷偷交流,我不理会,装作自己没听见。他们在享受思考和交流的快乐,我又何必打断呢?

  不久,小手陆陆续续地举起来了。

  师:槐乡孩子的快乐在哪儿,你可以选择这样开头“槐乡孩子是快乐的,____________”

  生1: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八月,槐树打了花苞……小槐米藏在槐树丛中,轻轻地随风飘动……”他们每天去山上打槐米,每天都能闻到槐花的香味,一定很快乐!

  师:是啊,每天和槐花香做伴,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啊,他们真快乐!

  生2: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还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每天他们在山上都能听到云雀的歌声,多有诗意啊!

  大概是受了第一个孩子和我的启发,这个孩子活学活用了。

  师:云雀的歌声,一定很动听吧!你不仅发现了槐乡孩子充满诗意的快乐,还把老师刚才讲的话用了起来,真棒呢!(全班掌声)

  瞧那小脸红的啊,他的快乐溢于言表。想必学习的快乐,此刻他是深有体会的,

  生3: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把自己打来的槐米卖了,交学费。

  师:能拿着自己赚到的钱去上学,一定会很自豪吧!这样的快乐,我是没有体会过的。真想试一试呢!我是没机会了,希望你们能去尝试这种快乐!

  生4: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男孩常常是……像觅食的小鸭子”。他们在打槐米的时候一定没有感到累,那么多槐米,他们可以卖很多钱呢!

  “哈哈哈”,全班大笑,虽然回答得粗浅了些,但谁不说这是他的真实感受呢!

  师:是啊,他们的快乐超越了他们的劳累,瞧,女孩的辫子也在快乐的起舞呢!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快乐吧!

  生5:槐乡的孩子是快乐的,“当缕缕炊烟……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打了那么多的槐米,他们都高兴的唱起歌来了。

  生6:槐乡孩子是快乐的,“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虽然他们劳累了一天,但他们脸上还是带着微笑。

  师:你猜在睡梦中,他们会梦见些什么呢?

  “打槐米” “拿着自己赚到的钱去交学费”……

  师:是啊,虽然劳累了一天,但是槐乡孩子的心中还是很快乐的,真是虽累——

  生齐:虽累却乐

  却看孩子愁何在?一双双闪着光的眼睛,将他们的快乐展露无遗。语文学习的快乐必须经由语文本真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体验来实现,这一能力不是孩子天生具备的。因此,教师要给孩子搭建一座孩子和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孩子能够从自己出发,走进语言文字的美妙丛林中,去体验语文的魅力。现在做的还不够,我还要将孩子的感受在听说读写中体验,在语言文字中驻足,在丰富的情感中共鸣。

  师:是啊,虽累却乐,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槐乡的孩子唱着跳着,田野里到处飘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在唱什么歌呢?(出示)

  “快乐在哪里?我来告诉你。她不在__________,也不在__________.她在_______,她在_______,她在_______,她在_______,啊!快乐,他就在辛勤的劳动中。”

  你能把这快乐的劳动之歌补充完整吗?

  不久集班级孩子智慧的歌就完成了:“快乐在哪里?我来告诉你。她不在凉快的房间里,也不在好玩的电脑游戏里,她在淡淡的槐花香中,她在云雀快乐的歌声里,她在男孩的钩刀里,她在女孩的辫子里,她在满满的篮子里,她在孩子的梦乡中,啊!快乐,她就在辛勤的劳动中。”

  配上《春天在哪里》的音乐,预备,唱,槐乡孩子的快乐和班级孩子的快乐在教室里交融,久久回荡……

  【教后反思】

  守望语文,追求快乐

  让孩子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让语文成为孩子快乐之源,在平时还可以这样做:

  一、来一个吸引孩子的导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和学习的情趣在低年级是多么重要!因此,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开始,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要时也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七颗钻石》一课时,他是这样设计的,师:听说大家喜欢听故事。大家想不想听?“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去找水,累的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他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竟然装满了水。多么意外的收获呀!假如你就是故事中的小姑娘,你会怎样做?(生答、师评价)真是个有爱心得好孩子。那故事中的小姑娘是怎样做的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童话故事〈〈七颗钻石〉〉去看看故事中的小姑娘究竟是怎样做的?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由不愿学到自愿学,有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求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用一点真心的小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入学时是带来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漠态度。”所以,在孩子阅读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给予正面性的评价,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这份用心的呵护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天的课堂中,对于孩子们的个性感悟,“师:云雀的歌声,一定很动听吧!你不仅发现了槐乡孩子充满诗意的快乐,还把老师刚才讲的话用了起来,真棒呢!”“师:是啊,他们的快乐超越了他们的劳累,瞧,女孩的辫子也在快乐的起舞呢!让我们读出他们的快乐吧!”“师:是啊,每天和槐花香做伴,这是多么诗意的生活啊,他们真快乐!”……这一句句话,对孩子自主感悟的肯定,增强了孩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如果说文本是学生精神得意寄托与憩息的殿堂,那么课堂就应该是学生施展才智的乐园。在乐园里,身为教师就一定要用我们的真心让学生笑得更甜,读得更美,让学生的心灵沐浴春风,其乐融融,努力使学生能把读书当成一件好玩的事。

  三、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孩子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发现,就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很多孩子不再满足于老师给的评价语上,他们希望有更好的方式展示自己。如今天在孩子们充分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快乐之后,我出示的小诗,就给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平台。在他们填好了小诗,并配上音乐唱出来的时候,诗、请、乐巧妙地融为一体,孩子们在好玩中感受着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愉悦的内心体验,是一种惬意与幸福的感觉。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因为这是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关照。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信念和矢志不渝的追求。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对儿童来说,快乐本身就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目标,它直抵人的幸福。让孩子视学习为快乐,视学习语文为快乐,视快乐为语文的应有之义,由喜欢语文,走向情感的丰富、精神的崇高。

  我守望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看见孩子们清亮的眼神,快乐的脸庞,我期待在我的陪伴下,孩子们能拥有丰富敏锐的语感、缤纷灿烂的笑脸,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征。

  2.仔细观察课文,体验语言正确的特征。

  3.产生观察兴趣,学习观察方法。

  教育要点:

  有情感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教育难点:

  产生观察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教育准备:课件教育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上课时,我们已经学了18课的生字,现在老师来考你们了。

  (课件显示本课生的字。指名阅读、开火车阅读、一起阅读)本课程继续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师:雷雨是自然现象,在我们北方的夏天很常见。你不想知道雷雨前后有什么变化吗?请看大屏幕,听你看到的话。(教材展示雷雨天的动画)师:你想知道作者写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吗?请打开书籍,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大画面显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指名读问题师巡视,指导回答板书

  雷雨之前。

  在雷雨中。

  雷雨过后。

  二、研究雷雨前部分,让学生们快速朗读雷雨前的部分,寻找雷雨前的天气变化。

  (和学生一起回答板书雷雨前乌云大风雷电雷电)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来。重点说明黑沉写了什么?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乱摆说明了什么?比较一下大风前后有什么区别?垂字又说明了什么?用越这句话怎么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雷雨前的天气特征呢?(师范读)学生试读、单独读、模仿读、集体读。总结:作者不仅仔细观察,而且语言准确、生动、形象。总结学习方法,寻找特点-勾词-朗读体验。

  老师:你能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以下部分吗?

  三、自学雷雨中组讨论这部分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板书:雷雨中雷雨树家)在桌子上交流,画出喜欢的话吗?你为什么用得很好?如何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哗看不见说明雨很大,雨很多很着急。读重音。渐渐地表明雨从大到小的过程,雨停止,语速慢。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为什么?团队评价最好的东西。播放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雷雨变化的全过程。

  四、学习雷雨后看大画面,读课文,找出事物的特征(板书:雷雨后的太阳虹池青蛙等)能画出来吗?

  (小组讨论,展示)在大画面上展示雨后的照片,让学生想象。你是图中的孩子,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才能读出雨后的清新、清洁、充满活力?(同桌相互阅读,评价后,单独阅读,一起阅读)

  五、总结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观察过其他天气现象吗?把你的观察写在日记里吧!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5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十分趣味的寓言。文章经过生动趣味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当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样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学校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教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臭味。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它看到人们往小河里倒垃圾,河面上还漂浮着鱼的尸体,心里很害怕。

  生:它看到有人很多砍伐树木,鸟儿没有了家。

  生:它看到捕蛙人在很多捕捉它的同伴,残忍将它的同胞卖给酒店酒楼做下酒菜。

  生:它看到汽车在路上疯狂地飞跑根本就不注意行人,汽车排出的污气让它窒息。

  生:它感觉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我们说得那么美,它想回到安全的井中去。

  (师灵机一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欢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齐。

  (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们做个广告牌,上头写上“保护动物,人人有责”来告诉人们应当与动物成为好朋友。

  生:发现那些乱砍树,捕杀动物的人要报警,让警察来抓这些坏人。

  生:我们要保护好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脏。

  生:我们不仅仅自我要明白环保知识,还要向同学、家人、朋友宣传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知识。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只要大家共同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青蛙就会被我们挽留下来,动物们才会快欢乐乐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三、案例反思

  我真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感到振奋!也庆幸自我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我们“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我肯定了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简便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明白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此刻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景。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活力的过程。案例中,我应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欢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仅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教师不断地帮忙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案例中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欢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齐。”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我。教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6

  初接触“语文主题学习”,许多教师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叫“主题学习”,而不是“主题教学”呢?当代教育名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给出了答案:“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他引导教师们不要教得太多,“主要是让学生自我去学习,期望学生经过欣赏、分享、诵读、比较和模仿来打下阅读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本事的素养。”

  细读深思,李校长的观点是真正基于学生阅读需要及语文素养的构成为出发点提出的,我也深有同感。尤其是看了潍坊市李虹霞教师《动物那些事儿》的课堂实录,这种感觉便越发强烈了。

  以下是《动物那些事儿》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在过去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分别通读了人教版和苏教版所有的小学教材课本,大家对自我感兴趣的专题进行了各组的统合,其中有两个小组对动物专题特别感兴趣,“学彬组”和“王晶组”将人教版、苏教版中描述动物的12篇课文全部排版打印,他们还搜集了部分片段、词语、谜语、古诗,最终统合为我们班的“学习课本”,取名为《动物那些事儿》。之前各小组都进行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此刻请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好吗?

  生:好!

  (“凯若组”汇报展示。)

  生1主持: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松鼠》与《鲸》的比较阅读,瞧!我们还有自我的幻灯片呢!(学生操作出示“凯若组”幻灯片)

  生2:我们发现,《松鼠》与《鲸》不一样的地方是:《鲸》的知识性比较强,而《松鼠》的趣味性性比较强。它们的说明方法也不一样,《鲸》是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而《松鼠》是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的描述了事物。

  师:你们只说了它们的不一样点,却没有说它们的相同点。

  生3:《松鼠》和《鲸》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是说明文。

  生4补充:《鲸》和《松鼠》是说明文,而其他课文是记叙文。

  师:对啊,继续讲。

  生2:我们模仿说明文,写了一篇作文《猫》,给大家读其中一个段落(投影仪出示)——小猫黑白相间的皮毛上,白显得格外白,黑显得格外黑。可是,仔细一看,白色比较多,大约有六七块。它那张清秀的面容上镶嵌着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白天是圆圆的,中午是细细的,晚上就像两颗小灯泡一样一闪一闪的。在这双敏锐的鼻子下面有一张“人”字形的小嘴巴,里面有一些干净利落的小牙齿,旁边有几根头发一样细的胡须。

  师:不错,还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呢!

  生1:我们还有自我的练字呢,看!(投影仪出示字迹工整的练字纸)

  生2:这是我们组默写的课文片段——

  生1:我们还标注了课文呢,你看!(投影仪出示标注的所有课文)

  生2:我们小组用红色标注出来的圆圈时表示动物颜色的,用红色曲线标注出来的是表示动物外形的,三角号加上两条横线是表示好词的。

  师:同学们,读书必须要做记号,让你思考的痕迹留在书上,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小组成员齐:我们小组的汇报完毕,多谢大家。(学生鼓掌)

  片段二:

  (“学彬组”汇报展示。)

  生:我们小组通读完了课文,发现课文用了很多拟人句,把小动物当做人来写格外可爱,我们它们全部做到了幻灯片上,请看。

  幻灯片出示拟人句,生读。

  生:我们还发现作者在写看的时候,用了不一样的词语,我们就整理了课文中所有表示看的词语,把它所在是句子做成了幻灯片,请看红色标注的词语。

  幻灯片出示: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狗就躲在篱边窥伺。我的目光顺着树干上下搜索着。……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生:在白鹅中的“窥伺、左顾右盼”作者用得形象生动。

  师:并且用得和别人不一样!刚才有个小组说必须要好好观察,同样是观察,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就往往都用一个字“看”,读一读这些词语,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词,都是看,可是它却不是“看”这么一个简单的词,来,读一读。

  生读——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师:瞅瞅我。

  (学生纷纷转头看教师)

  师:你们很细心,了不起,关注到了“看”的词语,李教师都没有关注这一点,你们超过李教师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就是这么丰富,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如果大家这么细致地去读课文,你们就变得更棒!

  生:我们还写了一篇作文《我家的保安——狗》。

  高学彬读:《我家的保安-——狗(节选)》

  投影仪出示:

  大家应当很奇怪,狗就是狗,是一种牲畜,你给点吃的它就像签了终身契一样,卖身为奴,给你看家护院。没错,狗在你们看来只是一种牲畜,一种给你看家护院的动物,可是在我看来,狗是一种尽职尽责的好“保安”。

  ……

  它对什么人都怀有戒心,只要不是我带来的人它便厉声叫嚣。不分昼夜,就是爸爸这么贪睡的人也要起来看看是不是有小偷。

  ……

  师:真精彩!如果不是高学彬对小动物这么喜爱,喜爱到把它当人一样来看待,是不会写得这样栩栩如生满怀深情的,当然,这与他很多读书更是分不开的。

  案例评析:

  与传统的语文课相比,李虹霞教师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一节课居然交流、学习了12篇描述动物的课文,并引领学生欣赏了《蜻蜓》《蜂》《鸡》等四篇古文,古今对照进行了拓展阅读。没有接触过主题学习的教师,可能很难相信一节课竟然能够完成这么多的资料,而每个学生又都学得那么充实而欢乐。其实,走进“语文主题学习”,会发现它没有了对课文支离破碎的分析,把读书、学习的时间还给了学生,经过很多的阅读去充实学生的头脑,运用各种手段巧妙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自我去享受课堂,自主、欢乐地学习。

  普通的语文课,流程大致是这样的:初读课文,解决字词——再读课文,加深理解——细读课文,学习表达——拓展延伸,深化主题,不管什么样的课文都要“掘地三尺”,一字一句不放过,满堂讲,满堂问,一篇文章基本需要两三个课时才能讲完,篇篇如此。这样的课堂,教师累得够呛,学生仅有被动地理解,原本对事物的喜欢和好奇,被没玩没了的分析消磨殆尽。可想而知,这种味如嚼蜡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效率会怎样!

  而案例中的李教师则大胆放手,给学生很多的时间通读两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把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统合,将描述动物的12篇课文加上学生搜集的词语、谜语等编为一个专题——《动物那些事儿》,再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使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欣赏者、组织者、引领者。案例中的“凯若组”汇报交流时,运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分别从文章体裁、说明方法的运用方面,说出了《鲸》和《松鼠》这两篇说明文之间的异同,并能现学现用进行仿写,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情景。不仅仅如此,他们还注重书写的练习,注重语言的积累,会读书,善思考,随时留下读书的痕迹,综合学习本事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都明白,语文学习离不开观察,有观察才会有发现。“学彬组”的汇报展示中,就格外留意本专题中表示“看”的不一样词语,他们把诸如“左顾右盼”、“窥伺”“瞅”等的词语整理出来供全班同学学习。在小组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写动物的文章中,经过很多的拟人句写出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不是教师强灌给学生的知识,而是小组学习自主探究的结果,是小组成员智慧的结晶。应当说,仅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才更深刻,才能在自我的创作中学以致用,写出像《我家的保安——狗》这样真实、趣味的文章。

  看了这个案例,我不禁在想:李教师的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超强的学习本事是怎样得来的?想来自然是与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言传身教有莫大的关系。换句话说,是“语文主题学习”的模式营造了大容量、快节奏的高效课堂,孩子们才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海量阅读、自主学习。如果我们仍像以往那样每一天埋头苦教,费时费力在一篇课文中“挖地三尺”、“精雕细刻”,期望教学生学会一篇文章,就想要他们明白很多文章,那便是失败的教育。仅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师自身整合教材、提炼教材的本事,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在“语文主题学习”的探索中越走越远!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育教育案例08-28

离骚语文教学方案例文12-31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05-15

语文教学信息化教学案例12-06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案例08-20

语文花钟教学反思范文案例12-22

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12-06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08-21

教育教学英语案例08-20

《离骚》教学案例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