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相和教学实录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将相和教学实录(精选5篇)
教学实录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互动情况。通过回看教学实录,教师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将相和教学实录(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将相和教学实录1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和”字)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和平。
生2:我想到和谐。
生3:我想到团结。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和”有关的历史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师:很好,那么课文是通过哪几个小故事来讲述他们之间的故事的呢?
生: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完璧归赵”
师: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默读这一部分,思考: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
(学生默读,小组讨论)
生:蔺相如通过他的机智和勇敢,先是假装答应秦王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然后利用秦王爱玉的心理,要求举行隆重的典礼,趁机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最终成功完成了任务。
师:非常棒!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确实令人佩服。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
(二)学习“渑池之会”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这一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如何保护赵王的尊严的?
(学生快速浏览,个别回答)
生:在渑池之会上,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就鼓了一段。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赵王,就威胁秦王击缶,秦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敲了一下缶。这样,蔺相如就成功地为赵王挽回了尊严。
师:蔺相如的勇敢和智慧再次得到了体现。那么,从“渑池之会”中,我们又能看出蔺相如的什么品质?
生:蔺相如是一个热爱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三)学习“负荆请罪”
师: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从“负荆请罪”中,我们看到了廉颇的什么品质?而蔺相如又是怎样做的?
生:廉颇在知道了蔺相如的用意后,深感愧疚,于是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表现出了知错就改的品质。而蔺相如则宽容大度地原谅了廉颇,体现了他顾全大局的精神。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还深刻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品质。这些品质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和”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本课生字词,并尝试用其中的词语造句。
2. 课后阅读《史记》中其他相关的历史故事,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将相和教学实录2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你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指的是什么吗?
生:“将”指的是大将,“相”指的是宰相。
师:很好,那么这篇课文中的“将”和“相”分别是谁呢?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探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读完课文的同学请举手。谁能告诉我,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的故事,他们一开始不和,后来和好了。
师:你说得很对。那么,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呢?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生: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和“负荆请罪”。
三、深入研读,理解内容
师:很好,你概括得很准确。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三个小故事。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蔺相如是怎样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告诉我,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
生:蔺相如看到秦王没有诚意拿城换璧,就骗秦王说璧上有瑕疵,把璧要了回来。然后他威胁秦王,说如果秦王不拿城换璧,他就把璧撞碎在柱子上。秦王只好答应拿城换璧,这样蔺相如就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哪些品质呢?
生:蔺相如很勇敢,也很机智。他不怕秦王,能够想出办法来对付秦王。
师:你说得很对。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小故事“渑池会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在这次会面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告诉我,在“渑池会面”中,蔺相如是怎样表现的?
生:在会面中,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看到秦王这样侮辱赵王,就非常生气。他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蔺相如就威胁秦王,说如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这样,蔺相如就为赵王挽回了颜面。
师:你分析得很详细。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蔺相如具有哪些品质呢?
生:蔺相如很爱国,他不怕秦王,敢于跟秦王斗争,为赵王挽回了颜面。
师:你说得很对。最后,我们来看第三个小故事“负荆请罪”。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一部分,思考一下: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请罪?他是怎样做的?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告诉我,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请罪?他是怎样做的?
生:廉颇觉得蔺相如凭一张嘴就爬到他头上去了,很不服气。但是后来他听到蔺相如的话,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小肚鸡肠、狭隘自私的人。所以他很惭愧,就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你分析得很透彻。那么,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廉颇具有哪些品质呢?
生:廉颇很直爽,知错就改。他一开始不服气蔺相如,但是后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主动向蔺相如道歉。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师:很好,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都很到位。那么,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也认识到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我还学到了做人要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知错就改。
师:你说得很好。这篇课文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历史,还让我们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像蔺相如和廉颇一样,做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知错就改的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将相和教学实录3
课程主题:《将相和》
授课教师:xx老师
授课时间:20xx年xx月xx日
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历史的长河,去聆听一段关于智慧、勇气与和解的动人故事——《将相和》。大家是否已经预习了课文,对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呢?
生:(齐声回答)是的,老师!我们已经预习过了。
师:很好!那么,有谁能先来说说,《将相和》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之间的“和”又是如何达成的呢?
生A:(举手)老师,“将”指的是廉颇将军,“相”则是蔺相如大夫。他们之间的“和”是通过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廉颇的知错就改达成的。
师:(点头赞许)回答得非常准确,A同学对课文有很好的理解。那么,我们先从“完璧归赵”这个故事开始探讨。哪位同学能复述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一下蔺相如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
生B:(举手并站起)在这个故事中,赵国得到了无价之宝和氏璧,但秦国却想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知道秦国不会真心交换,但又怕得罪秦国,所以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后,面对秦王的刁难和欺骗,他沉着冷静,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并且没有让赵国受到秦国的羞辱。他的表现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师:(鼓掌)B同学讲述得非常精彩,对蔺相如的性格特点也把握得很到位。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渑池之会”。在这个故事中,蔺相如又是如何展现他的才能和勇气的呢?
生C:(举手)在渑池之会上,秦王想羞辱赵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看到这一幕,非常生气,他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为秦王击缶助兴。”秦王拒绝了,但蔺相如毫不退缩,他拿出宝剑,逼近秦王,威胁他如果不答应就与他同归于尽。最终,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蔺相如的这一举动,既维护了赵王的尊严,也展现了他的勇敢和无畏。
师:(点头)C同学的回答非常全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蔺相如的爱国情怀和英勇精神。那么,在经历了这些事件后,廉颇将军对蔺相如的态度是如何转变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生D:(主动站起)在“负荆请罪”中,廉颇将军一开始对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感到不满,认为他只是靠嘴皮子功夫就得到了赵王的赏识。但当他了解到蔺相如之所以避让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大局着想,不想因个人恩怨而让秦国有机可乘时,他深感愧疚。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这体现了廉颇将军的知错就改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师:(欣慰地笑)D同学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廉颇将军的胸怀和气度。正是有了蔺相如的宽容和廉颇的悔悟,《将相和》的故事才得以圆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生:(纷纷发言)
要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
要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它。
要珍惜友谊和团结,共同为集体的利益努力。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将相和》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美德。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学到宝贵的人生哲理,成为有智慧、有勇气、有担当的人。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生:(齐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将相和教学实录4
师:刚才同学们背了好多古诗,中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国家,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河当中,有许许多多的文学财富留给了我们后人,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颂,还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鲜的思考。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将指的是谁呀?
生:廉颇
师:相呢?
生:蔺相如
师:把书打开,翻到35课,廉颇和蔺相如的姓笔画都比较多,跟着老师来写一写,你们书空,老师在黑板上写。我们首先写廉颇,廉一个广字头,里面是一个兼,笔画比较多稍微写得扁一点。“颇”不是生字,左右结构,但经常用到。“蔺”字是什么头,一个门,门里面是一个什么字知道吗?对,隹字。
他们两个人有关系的对不对?
生:完璧归赵(师板书)
师:课文预习过了,如果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归纳我们这篇课文当中的两个故事,你觉得可以用哪两个词语?
生: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师:这个意见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师:同学们,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词语,我们以前学习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非常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课文中有没有一句话就直接可以解释这个词语?
生: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师:这句话,真的把这个词语解释了,用铅笔,用曲线画下来。那么什么是荆条呢?(出示图和文)我们现在城市里不大能见到,像这样一条枝枝楞楞的荆条背在身上,而且是脱下战袍,可能是穿着单薄的衣服,甚至是半露着身体,为的是请蔺相如来责罚自己。由此可见廉颇他的诚意。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四字词,四字词语在中文当中,特别是在古文当中用得非常多,用四字词语来构一个句子,甚至是写一整篇文章。千字文读过吗?每一小段每一小段都是四字词。天地玄皇,宇宙洪荒。在朗读的时候给我们还来一种节奏感 。所以我们读的时候呢,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一句话。把它读好,读出四字词语所特有的节奏感。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你看很有节奏感,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们的语感非常好,一学就会。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师:好,我们把它读完整(生再齐读)
师:联系上下文可以理解词语,而且能很方便地理解词语,那么联系上下文还能帮我们做什么?能帮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章,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文章当中的主人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两个,一个是?(廉颇)一个是?(蔺相如)
(出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师:我们试试看,用这样的方法,能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请一个同学朗读一下第一句。(一生读)
师:不错,声音很响亮。再请一个同学读第二句。(另一生读)
师:哦,这两句话在课文中不挨着,可是老师却把它打在了一起。你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两句话放在一起?你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关联?哪个同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因为这两句都是写蔺相如立了功,赵王给他升了职了。
师:哦,她从内容的角度发现他们的相同点,还有吗?
生:蔺相如又立了功,他是在完璧归赵后又立的功。
师:非常好,一个“又”字,抓住具体的字词来理解句子,效果非常好。
生:我认为这两句话都是有关蔺相如和有关廉颇的。
师:说说看
生:第一句话,完璧归赵立了功越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职位就要追上廉颇了,所以对廉颇也是有影响的,第二句话,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右上卿,超过了廉颇,这句话也是和廉颇有关。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将和相才不和。这两句话,这个同学没有从单一的角度去看,哦这两句是写蔺相如的。这个同学最可贵的是从句子中读出了两个人,读出了两个角度,掌声送给她。
(出示一张职位表格变化图)
师:就像这个同学说的一样,真的这样。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资料,原先蔺相如只是一个士,在官员的级别当中最低,他只是当时一个大臣家里的门客,而蔺相如是士的时候,廉颇已经做到了左上卿。赫赫有名的战将,很厉害的。后来发生了完璧归赵的事情,他被封为了上大夫(箭头往上升),过了不久又发生了渑池之会,这时候他也被拜为上卿,是样是上卿哦,他做的是右上卿,在那个时候叫右尊左卑。右上卿的职位还要高一些。所以廉颇的地位反而比他低了,看了这个补充资料,我们回到刚才的两句话,你们有什么感受要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生1:蔺相如从一个士然后升到上大夫,再到右上卿,他立的功还是非常大的。
师:从他升官的速度可以看出他立的功确实很大。
生2:蔺相如原本是一个士,他一下子就上升到右上卿,比廉颇还要厉害,说明他的能力是很强的。
师:很好,你再来补充。
生:别人官都是一级一级升的,他一下子跳了好几级。
师:让人感受到,他升官的速度也太快了,就像一个少先队员一下子上升到大队主席,让人觉得好惊讶。
生:我觉得蔺相如升官这么快,一下子超过了廉颇,当时廉颇一定很不服气。
师:你看,他站在廉颇的角度去思考,廉颇不服气还是很有道理的,人之常情。
生:蔺相如靠口才升职,可见他的口才还是非常好的。然后廉颇很不服气,他怎么就靠一张嘴就超过我呢?
师:课文预习得多好,把课文的语句化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掌声送给她。
(出示句子:
……就在这时,蔺相如捧着一个缶,突然跪在秦王面前,说:“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秦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忽地站了起来,声色俱厉地说:“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这张嘴到底说了些什么?三个小节,第一节谁来读读看。(一生读完)
师:你看说得义正辞严,真的是有蔺相如说的感觉。我们就学着她的样子读一读。(生齐读)
师:第三个小节,谁愿意试试看。(一女生读)
师:真的是要读出要拼命的感觉。再请一个同学试试。(一女生读)
师:她读“忽”的时候,甚至让老师产生一种感受。好像很快站起来,忽的一下,有风声的感觉,古人穿的衣服都很宽,走路站起来动作快一点,可能就真的自带清风,我们站起来试试看。虽然我们的衣服不够宽大,要忽的站起来才可以听到风声。准备好,预备,齐!(生快速站起)要不拍桌子,刚才是拍桌子,撞到桌椅发出的声音,重新开始。预备,起立!(生再站起)这次声音小了,没有拍桌子的声音了。再来一次。
师:我们一起把蔺相如说的话读一下。
师:不要叫,在朝堂上,毕竟是他们在进行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在那里拼命地喊,不像大臣,像乡野村夫。再来一次。(生读)
师:这次就位了,通过朗读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胸有成竹
师:他早有计划
生:机智
生:理直气壮
生:智勇双全
师:这个同学智勇双全用得特别好,老师把它记下来。
师:勇在哪里?
生:勇在秦王再不答应,他就要跟他拼了。
师:显示出他的勇敢,秦王是当时非常厉害,有权势的一个国君,他的军队多次打败过赵国的军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蔺相如敢跟秦王叫板,真的很勇敢。你再来补充。
生:而且他也是第二次说这个“拼”字了,上一次在完璧归赵他也是说了这个“拼”字。
师(笑):印象真好!
生:蔺相如说这段话,如果秦王发怒的话,很有可能把他斩首。
师:在知道自己可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他还敢这么说,可见他很勇敢。那么哪里看出“智”?
生:前面写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然后蔺相如马上就让秦王击缶
师:以此维护
生:以此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师:不是说等了十天半个月才想起这件事,当场进行反击。
师:你再来试试看。
生:让秦王击缶是以牙还牙
师:蔺相如遇到廉颇的时候,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课文里也有
(出示: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就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颇。)生齐读
师:这是他的举动,当他升了大官,当他知道廉颇不服气的时候,他是这样做的,不仅如此哦,还有。
(出示: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就赶紧叫车夫往回赶。)
师:一起读
师:同学们,这三句话也是不挨着的,也是散布在课文的各个角落里。可是当我们联系上下文,把不挨着的上下文放在一起去读,去读去理解,你又能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呢?
生:蔺相如是顾全大局的。
师:何以见得?
生:他后面说,秦王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们闹不和的话,秦王就有机可乘,进攻赵国。所以他就避免不和,躲避廉颇。
师:这个同学从课文当中另外的一些内容找出来以后,解释了自己的理解,很不错,还有谁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小姑娘试试看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一个执着冷静的人,因为他看到廉颇,廉颇会冲动,会来找他,所以他就避开廉颇。
师:非常厉害,想到顾全大局不难,可是这个小姑娘却想到了另外一个特别,掌声送给她。
生:我觉得蔺相如有点了解廉颇的性格,两个人硬碰硬的话会产生很不好的效果。
师:嗯,很不好的后果,是吗?
生:我觉得蔺相如是很机智的,如果他遇到廉颇,廉颇肯定找他,额,因为他很了解廉颇。
师:对他怎么样?
生:跟 他会有点冲突,所以他要避开廉颇。
师:嗯,所以这就像男同学说的,这叫——顾全大局。(师板书)
师:同学们,读了这些道理,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全都懂得,但是当时有人不懂,谁不懂呢?蔺相如家里的门客,蔺相如的手下他不懂,接下来,我要请一个同学扮演蔺相如,好请这个戴眼镜的蔺相如吧!
师:我就是你手下的门客,我现在就是你家里的小官。大人你知道吗,最近外面都在谣传说你胆子小得像老鼠,见到廉将军拨转马头就跑,为什么呢?你的职位已经比他高了,为什么这么怕他呢?
生:诸位
师:我现在一个人说(众笑)
生: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
师:那当然是秦王了厉害了。
生: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师:对呀,我就搞不懂呀。(众笑)
生: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相闹不和,别人不就有机可乘了吗?
师:这倒也是,原来这么一回事情,我太笨了(生笑)
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谢谢你大人。(众笑)
讲得好,掌声送给他,再来一个女的蔺相如吧。大人我跟了你好久了,但是我告诉你你马上就要走了,我行李也准备好了。我本来为什么跟着你干呢?跟 着你干很有面子,你智勇双全,我不怕秦王,立下了大功,维护了越国,维护了国君的尊严,我感觉好有面子哦。最近,我觉得太没面子了,我不好意思走出去,一出门就有人说,你看你看这就是那个跟着蔺相如的,跟着那个胆小鬼的,他们家的大人见到廉将军,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溜烟跑掉了。我走了,大人,再见,再见!
生:回来!
师:还有什么事情?
生:廉颇与秦王谁厉害?
师:那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生:难道我会怕廉将军吗?
师:对呀,我就是搞不懂呀!
生: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就有机可乘了吗?
师:哦,真的是这个道理呀!还有那句话我要走了。
生:你还是留在我身边吧!
师:好的,好的,我留在你身边。(众笑)他就是这样
请坐,掌声送给她。他就是这样把随从留下来了。
师:这个联系上下文真的很有意思,可以帮助我们读懂课文。
廉颇的句子也是这样子。
(出示: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我来读一读。
师:我念得怎么样?(生鼓掌)好在哪里?
生1:我觉得你好在四字词语都读得很有味道。
师:谢谢你,一下子就学会了,会表扬人,而且抓住要点表扬人。
生:你把廉颇很不服气表现出来了。
师:我在哪些地方读出了不服气?
生:你把廉颇说的话读得很不服气
师:对呀,那是哪句话,哪个词呢?
生:你把“蔺相如有什么能耐”读出不服气。
师: 我也觉得这句话读得不服气。
生:反而这个词读得特别重
师:很好,听了重音。你再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你把“非得叫他下不了台读得不服气”
生:老师您把“非得”读得特别重,就说明,廉颇铁了心非要把蔺相如打下去。
生:老师您把“许多”读出了非常不服气。我立下了那么多功,这个蔺相如才立两次功,官位就超过我,凭什么呀?
师:刚才说了,廉颇当时是个赫赫有名的战将,当时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以从这段话当中,我们能感受到廉颇的什么特点?
生:冲动、不服气、鲁莽
师:还有吗?我想你首先感受的一定是这些,那么除了这些还有别的吗?
生:他是比较诚实的,因为他确实是立下了许多大功,而且蔺相如也是靠着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的。
师:廉颇确实是立下了大功了(板书:立下大功)
生:他很嫉妒蔺相如,因为蔺相如并没有办法彻彻底底地打败秦国,而他是立下了许多大功,蔺相如就是靠着这么一张嘴就爬到他的头上,他感觉很不服气。
师:当时,廉颇真的像各位一样想,羡慕、嫉妒、恨,我立下过大功,凭什么这样?可是他很快就转变了自己。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蔺相如见廉颇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生齐读
师:在文中描写廉颇的句子还有不少,再找找还有没有?分散在各处,然后我们把它们一一找出,然后你看画的痕迹,
然后前前后后连起来想一想,读一读,你就会有新的体会。
生: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地位不顾国家利益,真是不应该。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有点羞愧
师:你再来说说看。(指着另外一名同学)
生:有点后悔。
生:有点自责
师:嗯,不错。
生:我找的在第二小节, 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到边界,作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从这个句子我感受到什么?
生:我觉得廉颇很勇敢,他一直守候在赵国的边界,准备抵御秦兵。
生:针对第二小节,秦王没有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已经作好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因为他知道廉颇在边境上做好准备了。
师:这就说明什么呢?
生:他害怕廉颇。
师:而渑池之会真的是靠蔺相如的一张嘴吗?
生:蔺相如用嘴反抗秦王,如果廉颇没有来,秦王有可能出兵杀了赵王和蔺相如,但是廉颇守在了那里,秦王就不敢发威了。
师:不敢轻举妄动
生:因为廉颇在边镜做好了成全的准备,所以秦兵才不敢轻举妄动,搞不好还要失去很多人马。
生:不敢轻举妄动是因为,廉颇有可能帮计把他们包围。
师:你还有更多了其他的猜测。
生:蔺相如是和廉颇配合才使秦王不敢在渑池之会上侮辱找王。
师:这个女生总是能够说出别人一时相不到的,掌声送给她。
师:所以从这里看,廉颇又有了一个新的特点。
生:勇敢、深经百战、久经沙场。
师:并不多的就不说了,跟他们不一样的有吗?
生:威吓四方
师:这是一样的
师:要学会不一样的角度看
生:保卫赵国
师:保卫赵国不能说是特点
生:权力很大
师:权力很大也不是
生:团结合作
生:恢宏的气势。
师(笑):恢宏的气势不能指人。
师:团结合作,是我们现在经常会说的,但对一国的重臣,还是应该用“顾全大局”来形容。(师板书)不能简单地说团结、合作,乍一听还以为是小组合作呢!
师总结:好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其实是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多的信息,让你对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懂得,他们为什么能将相和。(板书“和”,画出两条斜线)
(出示:作业(二选一):
1、你敬佩蔺相如还是廉颇,请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说明理由。
2、如果你对两个人都敬佩,请用课内、课外的材料说明“将相和”的好处。)
师:留一个作业。(师念题目)第一道题简单,第二道题难一点,同学们可以二选一。同学们再见。
将相和教学实录5
一、直接导课
师:大家以前了解过将相和这个故事吗?了解过的举手让我看看。
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了解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当中,可以让我们现在的人得到很多启发。将相和就是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有的同学可能在平时的课外阅读当中没有读到过,没关系。
二、归纳标题,梳理文章,学习字词
★归纳标题
师:这个故事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可是老师没有把前一个部分带来,我想考考大家的猜测能力。这篇课文的前面还有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如果用四个字来归纳的话,是哪四个字呢?
生1:完璧归赵。
师:完璧归赵,掌声送给这个同学。
老师板书:完璧归赵
师:如果依然要用四个字,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归纳成两个词语,分别用四个字表示,你觉得可以归纳成哪两个词语?
有没有同学通过预习之后,已经能够归纳,如果你归纳不出两个,归纳出一个也是可以的。
生2:负荆请罪。
师:这个故事的结局就是负荆请罪。荆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它是什么结构?(左右)
老师板书:负荆请罪
生3:渑池会见。
师:渑池会见,真的是这样。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和她的意思一样,但是表达不一样。
生4:渑池之会。
师:他说的是渑池之会,你说的是渑池会见。两个里面选一个,选男同学的还是选女同学的?……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为什么你选这个男生的?
生5:因为它主要讲的是在渑池上的会,而不是只是见面,还有故事,还有人,所以渑池之会更好。
师:会见就好像是指当时这样的一个场景,秦王和赵王见面了,见面了,是吧。但是如果用渑池之会的话,好像里面就有好多丰富的情节,这样渑池之会四个字就更好一些,对不对。
老师板书:渑池之会
师:渑池是一个地方,在文言文当中,经常会有……之会、……之会,通常前面都会加一个地点。
一个读两遍。语速加快再读两遍。
师:在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再读,这是至关重要的。
★梳理文章中的人物
将相和,将指的是谁?(廉颇)
相呢?(蔺相如)
在说名字的时候也不要拖音,和读词语是一样。我再问一遍,要加快速度再回答我。
师:廉颇和蔺相如的姓笔画都比较多,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廉颇的廉首先是一个广字头,中间是一个兼职的兼,笔画比较多,写的时候稍微扁一点;颇是左右结构,左边和右边位置差不多。蔺相如的蔺是草字头,因为蔺本身指的就是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做韧草。
师:既然讲到了廉颇和蔺相如,讲到了负荆请罪,同学们,在课文当中指的是谁负荆请罪呀?(廉颇)
师:负荆请罪是一个四字词语,也是一个成语,我们理解词语啊,应该学过很多方法,比如说查字典,比如说根据字面的意思来推断,比如说联系上下文。今天我们就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一下负荆请罪。
课文当中有一句话解释了这个词,把它找出来,用铅笔划下来。
师:请一个同学念念看。
生1: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
师:掌声送给他。如果你找他和他的一样,抓紧划下来。
师:一起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在读句子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意句子当中的一些关键词,或者是一些特别的词。把这些词语读好了,句子就读好了。在课文当中,有两个四字词语,你看到哪两个四字词语?
生2: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师:你说的很嗲哈,上海话就叫很嗲,很温柔的样子。
有没有同学把这两个四字词语读好的?读得再好一点。
生3: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师:要读得有节奏感哦。
老师范读。
一起来读,学着这个同学的样子。
生齐读。
师:把它读完,重新来。
学生齐读一句话。
师:四字词语在中国的汉语当中,是非常非常常用的一种构词方法,在古文当中非常多,在白话文当中也非常多。在一个句子当中多用四字词语,会使得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同学们再把它读好。
学生再次齐读这个句子。
师:同学们在大城市生活,荆条已经见不到了,老师给大家看一看。
师:枝枝棱棱,就这样也不削,背在身上哦,而且是脱下战袍,甚至是袒露着上身,把它背在身上,由此可见他负荆请罪的诚意。廉颇负荆请罪之后,蔺相如会这么做。
一起读。
老师指点之后,请同学再次齐读整段话。
★梳理文章中的情节
师:既然讲到了将相和,那肯定他们有过不合,所以后来才变成将相和。文章中有两句话写到了他们不和的原因,抓紧找出来。
生1: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超过了廉颇。
师:句子画对了,但读得不够好。你再读一遍,声音打开,不要紧张。
生1再读。
师:这次读得好,掌声送给他。
蔺相如又立了功,职位超过廉颇了。又立了功,那就说明前面还有一句。前面一句是怎样的?
生2: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
师:赶紧把它划下来。
师:一起读下来。
师:两句话前后不挨着,在课文开头和课文的中间,可是如果我们能够联系上下文去读这个句子的话,你就能读出很多东西来。谁能够告诉我,你读了这两个句子后,你现在感受到什么?
生3:令相如读书读得比较多。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读书多了?
生3:第一次是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第二次封他做了上卿。
师:这和读书有什么关系?蔺相如一天到晚在家读书,然后就升官了。是这样吗?理解不对,你得从句子中去理解。
生4:蔺相如的能力高。
师:说他的能力高,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令相如完璧归赵,又立了功,蔺相如又立了功。
师:只有一个又,你怎么读出两个又呢?重新读。
生4: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大夫。蔺相如又立了功。
师:由此看出他很善于立功啊。有人善于读书,有人善于赚钱,他很善于立功。立了功,又立了功,这是那个小姑娘的理解。还有吗?
生5:蔺相如本事很大。
师:他就没有照着字面意思讲,他认为蔺相如本事很大。怎么说?
生5:因为如果他本事不大的话,赵王……
师:对呀,就是呀,说明本事太大了。
生6:他非常有能力。
师:是这样的。
生7:他既有智慧又有勇气。
师:你连这个都知道了。
生7:不然的话他怎么立下大功?
师:要智勇双全才能好好立功。
生8:他立了功,职位超过了廉颇,可以看出他的职位很高。
师:职位非常之高。
师:你看,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个材料。当时,赵国的官职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廉颇是个贵族,贵族出身,当他做左上卿的时候,印蔺相如只是一个大臣家的门客。后来生了完璧归赵,他做了上大夫。后来发生了渑池之会,一下子他做到了右上卿。
在那个时候,上卿分为左上卿和右上卿,右上卿的地位要比左上卿的'地位高一些。
看了这个补充的资料,你又有什么想法?
生1:(听不清楚)
生2:他立了两次功,就比廉颇的官职大了。
师:说明他升官的速度。
生2:很快。
师:你看,这位同学是从他升官的速度来说的。
生3:赵王很看重他。
师:这个小姑娘多聪明,掌声送给他。
你们都说蔺相如,她说赵王,她从赵王这个角度说的,掌声再次送给她。
生4:廉颇攻无不克,但是蔺相如只立了两次功就超过了他,所以蔺相如的本事大。
师:所以廉颇呢?
生5:所以廉颇很不服气。
师:这样说就完整了,这个男孩子很聪明的,前面说了赵王,他马上就说廉颇,掌声送给他。说明这个男孩子特别善于学习,很厉害。
从这一个简单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体会。
学生再次齐读那两句话。
【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这个环节可谓环环相扣,板书一个词引出字的写法,引出词语的理解,引出课文中的原文,引出各个人物的表现,进而引出他们不和的原因……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你找不出一点匠气的痕迹,划分不出明显的边界,只能随着老师的引领往前走。
如果下次上这一课的话,还需要下大工夫理一理思路。这样的设计,自己不去亲身实践一下,是不能够有深体会的。】
三、抓住句子,感受人物
★感受蔺相如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廉颇见他升官升得这么快,很不服气,因为他觉得蔺相如就是靠一张嘴。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蔺相如这张嘴说了些什么呢?
老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
师:她读得很好,其他同学学着她的样子,齐读第一段。
老师请一位同学读第三小节。
师:拼了 这个地方读得好。忽地站起来 读得不好,忽地站起来,说明速度很快。古人穿的衣服很宽大,所以稍稍一行动起来,速度快了一点,就有呼呼的风声。我们现在穿的衣服虽然都是不宽大的,有时候也会有风声,不信的话,我们来试试看。听口令,我一说蔺相如忽地站起来,你们就忽地站起来。不要踩地板,不要拍桌子,最好不要碰到别的什么地方。我们要听一听风声,我们要听一听衣服的声音。
连续做两次,让同学感受忽地站起来。
学生站着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你看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生1:机智。
师:机智。
生2:勇敢。
师:勇敢。如果我把机智勇敢放在一起,可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生3:智勇双全。
(板书:智勇双全)
师:勇在哪里?我们不能只会概括,我们要说理由。
生4:在秦王面前也敢这么大胆。
师:秦王在这时是一个非常专制的国君,秦国的军队曾经数次打败赵国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敢跟秦王拼命、叫板,很勇敢。
智在哪里?
生5:一开始,秦王让赵王为他击缶,还让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要记录下来。
师:这就叫机智哦,这就叫做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也维护了赵王的体面。
生6:……
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叫以牙还牙,可以看出智勇双全。
可是,当他智勇双全被升了官以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对他很不满意。蔺相如采取的是这样的行动。学生齐读。
有一次还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学生齐读。
师:这次,联系上下文,你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要说明理由。
生1:一个胆小如鼠的蔺相如。
师:胆小如鼠的蔺相如,理由呢?
生2:他在秦王面前都那么勇敢,智勇双全,在廉颇面前却胆小如鼠。
师:真的就是这样哦,好奇怪。
生3:聪明的。
师:一般聪明是形容小朋友的,比如你,我说你很聪明。
生3:机智的。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是机智的蔺相如?
生3:因为他避开廉颇,是不想让两个人关系不好,如果关系不好的话,别的国家会趁机攻打赵国。
师:你看,她是这样去理解的。
生4:我跟那个同学一样,也是说他机智。他避开廉颇,是为了两人避免发生冲突。(老师帮助纠正)因为他们俩发生了冲突,其他国家就会有机可乘。
师:特别是一直想要欺负他们的秦国,就会有机可乘。
生5:我觉得蔺相如顾全大局。
师:她说的就和你们说的不同,他说的是机智,你说的是机智,这位同学说的是顾全大局。
生5: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们两个闹不和,别的国家就会有机可乘,来攻打赵国。
师:秦国就会来攻打赵国,掌声送给她。
(老师板书:顾全大局)
师:此时,你们读出来的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可是,当时有人不理解,当时有人就像这位同学一样不理解,认为蔺相如胆小如鼠。谁呢?是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是他家里的小官。接下来我要请一个同学扮演蔺相如,来给我们讲讲这个道理。谁来试试看?
老师扮演门客,学生扮演蔺相如,进行对话表演。
师:大人,最近外面都在谣传,说你胆子小的像老鼠,见到廉将军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溜烟逃跑了。大人,你为什么变得胆子这么小呢?
生:诸位。
师:没有诸位,只有我一个人。
生:廉将军和秦王谁厉害?
师:那当然是秦王厉害了,那么厉害的一个国君。
生: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师:对呀,你就怕了呀?你不就逃走了吗?
生:应该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是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有机可乘了吗?
师:哦,原来是这个道理,这下我明白了。掌声送给她。
※刚才这位同学看着书说的,不好,老师想找一位不看书的蔺相如。
老师和一位学生再次扮演对话。
师:在我是你的手下,我马上要辞官。为什么要辞官?我告诉你。大人我心里已经准备好了,我要走了。过去你智勇双全,我跟着你干,好有面子。现在我不想跟你干了,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好没有面子哦。一跑出去,别人都说,你们大人见了廉颇,就好像老鼠见了猫。为什么要这样?大人再见。
生:停住。
师:为什么叫我停住?
生:我害怕廉颇的原因是
师:你真的害怕廉颇呀?
生:我避开廉颇,是因为我们赵国一个勇一个智,不想闹不和,不然秦国就会进攻我们。
师:我们赵国谁和谁不想闹不和呢?
生:蔺相如和廉颇。
师:你不就是蔺相如吗?
生:我和廉颇。
师:蔺大人自己还没有想好,是吧?没想好如何劝说你的手下。好了,蔺大人,再见。
他的手下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那我们再请一个,看谁能留得住啊。
老师和学生的三次扮演对话。
师:大人我是来跟你辞行的,我要走了,我很难过,因为你胆子太小了,让我很没有面子。我真搞不明白,你怎么会变成这副样子。走了,再见。
生:留步。你说秦王和廉将军谁比较厉害?
师:当然是秦王厉害了。
生:我连秦王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师:是啊,我就是搞不懂,所以要离你而去。
生:其他国家不敢进攻我们赵国,那是因为我们国家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就有机可乘了吗?
师:大人,你别激动,你说反了。你再说一遍。
生:……
师:就是啊,我现在明白了。
生:请你留下来。
师:我会继续留在你身边。
掌声送给他。
你看,联系上下文,我们就读出了不一样的人,读出了不一样的特点。
【感受蔺相如的特点这一环节,有两处文字的处理非常精彩:
①处理“忽地站起来”这个短语。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从字面是感受不到蔺相如那种勇敢和大义凛然的样子的。老师安排了以下步骤:
先讲解了古人穿衣宽大,站起来会带风声的特点。
——然后两次请同学忽地站起来,感受那种因为速度快而带风声的感觉,这样,本来平面化的文字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死巴巴的文字活了起来。
——接着,让站着的学生变身为蔺相如,读出这句话,在读中再次体会蔺相如当时勇敢和气势。
——最后,提问: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蔺相如?
此时,学生有了切身体验,当然理解也水到渠成。
②第二处感受蔺相如的特点,有一点学生的理解非常容易出现错误,就是认为蔺相如看见廉颇就跑是胆小如鼠。虽然有同学已经理解了,但此处这个难点,老师还是做了非常到位的处理,使难点得以突破。步骤如下:
第一次扮演对话,老师做门客,学生做廉颇。在对话中,“门客”以问引导“廉颇”说出自己是为了顾全大局。其中,学生因为不够熟练,所以看书进行回答。
第二次扮演对话。这次的学生思维品质明显跟不上,所以表达磕磕绊绊,老师一直在引导,在指点。这个引导和指点的过程就是学生再一次感受廉颇的形象的过程。其他学生在观看,也是在一步步感受这种形象。
第三次扮演对话。这次对话,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语言,学生的理解明显地有了进步,目标也就顺利地达成。
这三次扮演对话,学生的理解层次明显提升,老师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语言进行引导。看似是相同情节的扮演,其实是思维品质和语言组织能力的训练。老师真的是把扮演当成了一个载体,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
★感受廉颇
在这篇课文当中,关于廉颇的句子也是蛮多的。大家来评评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老师朗读这段话。
师:来,看谁会表扬我?我不希望得到的是拍马屁的表扬,我希望得到的是抓住字词来很到位、很真诚、很有水平地表扬我。
生1: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用快读,用重读。
师:老师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重,所以读得好,对吧?谢谢你的鼓励。
师:哪里显示出他的自高自大?
师:很不服气,对吧。
生3:在 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的地方读得很快,而蔺相如就靠一张嘴,把他贬得比较低。
师:别人说过的就不要说了,你说得蛮好,就是没有新的东西。
生4:最后一句,“我碰见他,非得让他下不了台”,非得用重读,
师:她发现了不同,好厉害。
同学们,从这里读出了什么样的廉颇呢?
生5:愤怒。
师:有点生气。
生6:骄傲。
生7:不服气。
生8:自大。
师:刚才老师说了,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人。自大、骄傲、不服气,全都是同一类称评价,你还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吗?
生9:自私。
师:差不多,全都是说他不好。还有吗?
生10:很有气势。
师:立下了赫赫战功。
(老师板书:立下大功)
立下了大功,所以才有气势呀;立下了大功,所以他不服气啊。
课文当中还有几处描写廉颇的句子,赶紧把它划出来。找到了以后,联系上文比较下文,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廉颇。
学生速读课文。
生1:“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师:从这里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新的廉颇?
生1不会说。
生2:觉得自己做错了不应该,很诚恳地去道歉。知错能改。
师:确实找到了一个新的廉颇,还有吗?
生3:“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师:你看,找的这个句子多好呀。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廉颇?
生3:会自己反思了。
师:能够反思的廉颇,是啊。
生4:“赵王这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师:你从这句话联系上文,想到了什么?
生:秦国是很厉害的一个国家,赵王放心去是因为廉颇带着军队守在边界。
师:廉颇带着军队在边界做好了准备,是不是这样?渑池之会的成功,廉颇有没有功劳?
师:这就是刚才这些同学找到的句子。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廉颇的新的特点,你觉得该用哪四个字表示?
生:知错就改,诚心诚意保卫赵国。还有新的吗?
生:勇敢,气势很大。
师:说过的就不要再说了。
(老师板书:知错就改)
错就改是因为他和蔺相如一样,都是顾全大局的人。对不对?也正是因为两个人都能顾全大局,所以最后才能够将相和。
【怎样指导学生读书,除了范读之类,此环节又给我们一个提示:请你抓住字词,很到位、很真诚、很有水平地表扬我。
这是对老师的朗读的一处点评,更是以点评为载体的语言文字的分析训练,高明。】
四、布置作业
出示作业题,第一个作业题,比较容易的二个比较难,自己选择。
【将相和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将相和教学实录03-29
《将相和》教学实录案例及反思03-28
[热]将相和教学实录10篇03-29
《将相和》课堂实录03-08
《将相和》课堂实录(优秀9篇)03-08
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11-15
《称赞》教学实录10-13
教学实录及反思03-19
《比尾巴》教学实录12-18
项链教学实录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