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

时间:2024-04-22 16:06:05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 我要投稿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

  教师团队通常包括教研组成员或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教师,他们通过沟通、相互信任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团队建设方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1

  在“为每一位学生学以成人、人生出彩提供适合的教育”区域教育核心理念引领下,把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干部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优秀干部教师队伍的示范引领作用,现制定普陀区教育系统““十四五””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简称“763”人才攀升计划)。

  一、工作目标

  聚焦学校发展、紧密型学区集团创建和学科高地建设,以目标引领、队伍驱动、项目推进、机制建设为举措,建立普陀区教育系统“十四五”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一)建立见习新蕾、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和特级教师7个专业发展梯队,组建德育团队、学科团队、思政团队、科创团队、信息团队、管理团队6类专业发展团队,成立“新蕾教师”研学工作坊、“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双特专家”指导工作坊3个研修工作坊。

  (二)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学段高端人才培养,到20xx年,全区正高级教师新评不少于15人,全区正高级教师总数超过50人,获评上海市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书记)等教育领军人才总量居于全市前列。

  (三)建立健全普陀区教育人才梯队结构合理、配置均衡、研训一体、人才柔性流动、跨学区集团指导带教等干部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形成并完善骨干团队培养的退出机制和突破机制。

  二、适用对象

  普陀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含民办),教育学院、各教育中心、业余大学(仅社区教育)、曹杨职校、特殊教育学校等相关教育单位的在岗教师及党政干部。

  三、具体内容

  按照全区专任教师15%的比例遴选,构建由7个专业发展梯队、6类专业发展团队、3个研修工作坊组成的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

  (一)7个专业发展梯队。建立见习新蕾、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和特级教师7个梯队。其中,高级指导教师、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特级教师4个梯队组成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见习新蕾、教坛新秀、教学(教育)能手3个梯队组成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团队。

  1.见习新蕾:原则上从当年度见习教师特训班中产生。

  2.教坛新秀:优秀二级教师,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按一定比例分配至各单位。

  3.教学(教育)能手:优秀一级教师,按一定比例分配至各单位。

  4.高级指导教师:从高级教师中遴选产生。

  5.学科带头人:从任职满3年及以上的高级教师中遴选产生。

  6.首席教师:尚未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正高级教师。

  7.特级教师:获得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的教师。

  (二)6类专业发展团队。基于区域“适合教育”新体系,组建德育团队、学科团队、思政团队、科创团队、信息团队、管理团队共6类干部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团队,为普陀办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政策、新技术发展要求,符合国际化大都市定位、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一流教育提供一流人才保障。

  1.德育团队:建立德育管理者、班主任、心理教师(学生导师)、团队干部(少先队或共青团)4个团队,为创建五育融合下普陀德育新模式提供队伍保障。

  2.学科团队:组建涵盖普教、职教、特教、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等学科团队,全面提升区域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3.思政团队:由小学、初中、高中3个思政课程团队和语文、历史、地理等若干个课程思政团队组成,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推进区域思政课改革创新“四大品牌工程”。

  4.科创团队:对接强基计划和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性学科建设以及跨学科学习,加强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

  5.信息团队:主要依托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组建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团队,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和区域信息化数字化项目研究实效。

  6.管理团队:建立后备、优青、骨干、领军和卓越5个层级干部培养梯队,着力培养一批在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园)长和书记。

  (三)3个研修工作坊。铺设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骨干脱颖而出、快速成长的平台和通道,建立“新蕾教师”研学工作坊、“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双特专家”指导工作坊,深化教育人才培养孵化器、加速器效应。

  1.“新蕾教师”研学工作坊:以35周岁以下高级教师为主要对象,优秀一级教师和新入职优秀青年教师可破格纳入。同时与“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学员对接,成为“拔尖教师”的带教对象。

  2.“拔尖教师”培养工作坊:以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为主要对象,特别优秀的高级教师可破格纳入。

  3.“双特专家”指导工作坊:以本区特级校长和特级教师为主要对象。

  四、职责任务

  遵循干部教师岗位成长和专业发展规律,结合区域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分层分类确定各梯队(团队)研修带教的职责任务。持续推进集教育、教学、研究、学习为一体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干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建设。其中德育团队、学科团队、思政团队按7个梯队明确任务,科创团队和信息团队按项目组队,管理团队按5个层级明确任务。(教师专业发展7个梯队和干部管理团队5个层级工作任务列表详见附件)

  五、组织保障

  (一)管理机制保障。区教育工作党委、教育局负责统一领导、全面保障,组建专家顾问团,负责提供政策指导、带教建议等。区教育学院根据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要求,建立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团队管理、指导与评估,并及时反馈相关情况。基层学校要根据本方案,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环境,着力抓好本校干部教师培养工作。

  (二)经费投入保障。设立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积极争取区人才专项资金支持,对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参加培养培训、学术交流等给予经费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管理,建立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结合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调研,加强经费使用监管,确保合理合规、有效有序使用。

  (三)评估考核保障。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委托区教育学院对团队开展全程、全方位评估。区教育学院根据阶段工作重点,综合专家评估意见、业务部门评价、学员意见、相关学校反馈等,适度参考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的满意度测评,实施阶段评估和终期评估。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将团队评估考核情况作为进一步推进干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资源共享保障。坚持开放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赢原则,创新和完善异校带教、跨学区集团指导等研训机制,实现深度融合、抱团发展。加强与教育部、市教委专业部门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探索开展干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研训一体化定制培训。建立长三角干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辐射。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2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xx—20xx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xx—20xx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

  (二)实施流程

  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

  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3

  为了提升初中教学质量,培养一支团结协作、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特制定本团队建设方案。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团队建设目标

  1. 增强教师团队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2.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4. 打造具有特色的教师团队,提升学校品牌影响力。

  二、团队建设措施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定期组织师德师风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

  (2)开展师德师风评比活动,树立榜样,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 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1)开展教育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教师视野;

  (3)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3. 建立团队合作机制

  (1)成立学科教研组,加强学科内部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2)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提高备课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3)开展跨学科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4. 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1)举办团队拓展活动,增进教师间的友谊与信任;

  (2)建立教师互助机制,帮助解决教学、生活中的困难;

  (3)注重教师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三、团队建设保障

  1. 政策支持: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为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 经费保障:学校设立团队建设专项经费,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3.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教师团队建设相关制度,规范团队建设活动;

  4. 考核激励:将团队建设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同时,要不断完善团队建设方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团队建设的顺利进行。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师团队一定能够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4

  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打造一批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三教”改革,参照《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xx—20xx年,服务学院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考核认定”的总体思路,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计划、分步骤建成若干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15个满足学院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院级团队,通过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其他专业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院级示范,分步创建。分步支持建设院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学院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院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申报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2.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0-15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占30%以上;有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兼职任教人员不少于20%。

  3.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历(经验)的教师;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

  4.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团队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院级及以上在线开放课程(含创新创业课程、课程思政课程等)开发,并较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

  5.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

  (二)标志性成果。申报团队须符合上述基本条件外,在以下9项成果中不少于4项:

  1.教学改革项目获得院级教学成果奖励;

  2.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双一流”推荐建设的专业群;

  3.承担市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任务或者承担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的专业;

  4.牵头建有市级及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

  5.近五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含世界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6.校企合作基础良好,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近五年承接市级及以上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2项及以上;

  7.近五年教师获得过市级及以上表彰2人次以上;

  8.近五年承担有厅级及以上教改课题(含职业教育研究课题)1项及以上或公开发表有关教改(含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论文5篇以上;

  9.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安排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加强与相关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学院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借鉴成果导向理念,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项目建设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促进团队中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团队中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按照诊改制度要求,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在四川高职院校推广应用。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xx—20xx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10个左右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二)实施流程

  1.遴选立项。

  符合条件的自愿申报,填写《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将申报材料提交教务处。

  教务处据立项条件进行初审。

  教务处初审后组织专家评审,将评审结果上报院长办公会审议,院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立项建设。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级教学团队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并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考核验收。团队建设完成后,教务处统一组织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的,正式认定为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团队建设资格。

  4.成果推广。各立项建设的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推广,并力争在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教务处结合本校实际,做好总体规划,制订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院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人事处负责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系部负责团队建设任务(如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等)的指导、督促及实施。

  (二)加强政策支持。科研与发展规划处设立院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人事处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教务处要将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专业建设计划、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务处要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四)加强经费保障。学院列支专项经费,支持院级团队立项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5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含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下同)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成,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数量不足、来源单一、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结构性矛盾突出、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制定《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

  总体要求与目标:

  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优化专兼职教师队伍结构,大力提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经过5-10年时间,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团队数量充足,双师结构明显改善。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教师职业发展通道畅通,待遇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吸引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

  到20xx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选派一大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有力保障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辐射带动各地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建设内容:

  一、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教师标准是对教师素养的基本要求。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适应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修订《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研制高等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标准。通过健全标准体系,规范教师培养培训、资格准入、招聘聘用、职称评聘、考核评价、薪酬分配等环节,推动教师聘用管理过程科学化。引进第三方职教师资质量评价机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评价标准体系,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推进以双师素质为导向的新教师准入制度改革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按照专业大类(类)制定考试大纲、建设试题库、开展笔试和结构化面试。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直接考察方式公开招聘的机制。加大职业院校选人用人自主权。聚焦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构成,强化新教师入职教育,结合新教师实际情况,探索建立新教师为期1年的教育见习与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制度,严格见习期考核与选留环节。自20xx年起,除持有相关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外,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自20xx年起,除“双师型”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毕业生外,基本不再从未具备3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三、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

  优化结构布局,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学院建设,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开展在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训进修。实施职业技术师范类专业认证。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明确资质条件、建设任务、支持重点、成果评价。校企共建职业技术师范专业能力实训中心,办好一批一流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一流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健全普通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机制,发挥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以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技术人员为重点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师范院校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等多种培养形式。加强职业教育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高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有机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

  四、完善“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

  在现有编制总量内,盘活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倾斜。推进地方研究制定职业院校人员配备规范,促进教师规模、质量、结构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根据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其专业特点,优化岗位设置结构,适当提高中、高级岗位设置比例。优化教师岗位分类,落实教师从教专业大类(类)和具体专业归属,明确教师发展定位。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设置一定比例的特聘岗位,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从教渠道,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实践导师队伍,推动形成“固定岗+流动岗”、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兼顾的专业教学团队。

  五、建设“国家工匠之师”引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分级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重点培训数以万计的青年骨干教师。加强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培养,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育一大批首席专家。建立国家杰出职业教育专家库及其联系机制。建设1000个国家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和1000个国家级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人才需要,打造一批覆盖重点专业领域的“国家工匠之师”。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等评选表彰中,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六、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0xx-20xx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1+X证书制度改革需要,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360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组织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教师分批次、成建制赴德国等国家研修访学,学习国际“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每年选派1000人,经过3-5年的连续培养,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各地各校对接本区域重点专业集群,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七、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

  全面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把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和相关标准等纳入教师培训的必修模块。发挥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在教师培养培训、团队建设、科研教研、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支撑和服务。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培训者队伍,认定30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示范单位。

  八、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

  加大政府统筹,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相互兼职常态运行机制。发挥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企业设置访问工程师、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标准要求、岗位设置、遴选聘任、专业发展、考核管理等方面综合施策,健全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聘请一大批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到学校兼职任教。鼓励校企共建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教师立足行业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服务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推进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1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联合行业组织,遴选、建设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兼职教师资源库。

  九、深化突出“双师型”导向的教师考核评价改革

  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和违反师德行为联合惩戒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将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实施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试点开展专业课教师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分级考核,并作为教师聘期考核、岗位等级晋升考核、绩效分配考核的重要参考。完善考核评价的正确导向,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和激励作用。

  十、落实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地位

  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过程中,全面落实和依法保障教师的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强化教师教育教学、继续教育、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等工作内容,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减负政策,适当减少专任教师事务性工作。依法保障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权利。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自办企业等所得收入,可按一定比例作为绩效工资来源;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不纳入绩效工资,不纳入单位工资总额基数。各地要结合职业院校承担扩招任务、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核增绩效工资总量。教师外出参加培训的学时(学分)应核定工作量,作为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因素。按规定保障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待遇。

  十一、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定向作用,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教师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组织宣传,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队伍。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四有”好老师,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大力宣传职业教育中的“时代楷模”和“最美教师”,弘扬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十二、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动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和各类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机结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投入的支持重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适时提高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加强督导评估,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6

  小学教师团队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合作精神和教育教学能力,特制定本小学教师团队建设方案。

  一、团队建设目标

  1. 建立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2. 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4.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团队建设措施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定期组织师德师风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职业道德观;

  (2)开展师德师风评比活动,树立师德典型,激励教师争做师德楷模;

  (3)建立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

  2.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开展教学观摩活动,鼓励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2)定期组织教育教学研讨会,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

  (3)提供培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

  (4)建立教学指导机制,对新入职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工作。

  3. 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

  (1)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如微信群、QQ群等,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2)开展团队合作项目,如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等,增强团队凝聚力;

  (3)举办教师团建活动,增进教师之间的友谊和信任,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设立教学成果奖、创新奖等奖项,对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

  (2)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职业晋升机会,鼓励教师不断进步;

  (3)建立教师互助机制,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实施步骤

  1.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实施时间和责任人;

  2. 召开教师团队建设启动会议,向全体教师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3. 按照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各项措施,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4. 定期对团队建设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实施方案,确保团队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实施本方案,我们期待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我们也希望教师团队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团队建设方案】相关文章:

团队建设方案06-09

团队建设方案[精选]07-12

团队建设方案(经典)01-28

团队建设方案06-13

团队的建设方案02-11

团队建设方案(精选)07-21

关于团队建设方案01-26

团队建设经典活动方案01-16

【热】团队建设方案01-25

团队建设方案【热】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