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技术会议纪要经典范文

时间:2022-03-11 16:44:08 技术会议纪要经典范文 我要投稿

技术会议纪要经典范文

  技术会议纪要范文(精选5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会议纪要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不同,会议记录只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材料。那么拟定会议纪要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技术会议纪要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技术会议纪要1

  xxx年11月29日,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编码标识项目组在北京元辰鑫国际酒店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暨编码标识技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多个行业领域代表、包括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共33家单位、51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项目组组长李素彩同志主持。项目组副组长吴东亚参加了会议。大会就项目组的规划与管理、统一标识体系方案、行业应用实际需求等做了专题讨论。

  会议首先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罗秋科副主任代表会议承办单位致欢迎辞;国标委工业二部刘大山介绍了项目组前期背景、提出了工作建议;秘书处向全体与会人员汇报了项目组总体目标、本次会议安排、以及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依照会议安排,上午重点介绍物联网编码标识基础技术。由来自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重庆邮电大学、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专家,从多角度详尽介绍了物联网编码标识现状与基础,包括欧盟物联网标识技术研究进展、国内物联网技术研究、物联网标识现状、物联网标识体系方案、OID方案、物联网标识解析、传感器网络标识方案等。物联网编码标识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关键在于行业领域的真正应用;如何实现统一的编码标识体系同物联网行业应用结合,是项目组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下午会议安排了中国家电研究院、国家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健康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无锡物联网研究院的6位专家,从智能家电、智能交通、智能电网、健康物联、安全物联网、传感网等六个行业物联网应用角度,阐述了行业应用对物联网编码标识技术的实际需求。

  国标委方向副主任应邀到会,并对项目组的工作开展做了重要指示。方主任指出,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是包容原有技术基础的新提升。物联网编码标识项目组的工作开展,要坚持“责任、科学、开放、合作、共赢”的十字原则。

  第一是加强责任意识。物联网作为一个网络,物联网中的对象只有在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的基础上,才能给实现互联互通、相互识别;“物”作为物联网中的一个对象,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要具有代号、名称等社会属性;类似于现实社会的人的身份证号码,标识为物联网中每一个对象附上代号编码,确保物联网中对象编码的不可重复性,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技术。项目组的工作是赋予物联网中物的身份证,是规范物联网的发展,服务物联网未来发展的根基,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第二是科学态度。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物联网编码标识工作要求如下:既要科学合理,又要确保唯一、高效;既要同国际接轨,又要坚持自主创新。要达到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高要求,科学态度是关键。项目组既要坚持技术研究本身科学性,又要坚持工作态度的科学性;项目组必须运用科学态度,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协调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第三是开放原则。项目组工作开展,既要坚持技术方案开放性,又要坚持组织形式开放性。项目组制定的编码标识方案,既要基于现状,实现对现有方案的兼容并包;还要力求简便实用,编码标头不能过长,编码使用不能过于繁琐。同时,项目组的工作开展,对国内所有组织开放;欢迎国内任何有实力、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愿意为项目组做出贡献的组织团体加入。

  第四是合作精神。项目组的工作开展,不仅要靠组长单位和副组长单位的努力,还要依靠全体成员单位的共同推进。项目组既要做标准、做项目,还要完成标识赋码、标识管理等工作;项目组的工作将非常曲折、道路非常漫长;项目组工作开展,合作精神尤为重要,既需要各个成员单位加强合作,更需要全部项目组成员鼎力配合。

  第五是实现共赢。项目组的工作开展,只有坚持责任意识、科学态度、开放原则、合作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共赢,才能够更好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为了响应国标委方向副主任的指示,服务未来项目组工作开展,会议形成如下决议:

  一、多方建议。请全体项目组成员,对项目组的未来工作积极献言献策,尽快提交对项目组的工作建议到项目组秘书处;

  二、进一步加大项目组宣贯工作。要求项目组秘书处尽快完成项目组专用网站建设任务;

  三、提升项目组工作开展的实效性。将在项目组下成立编码技术课题组、标识技术课题组、解析技术课题组、行业应用课题组,就编码技术、标识技术、解析技术、行业应用四个领域分别开展工作。

  技术会议纪要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型建筑物面积、高度、规模的不断增加,已使建筑从一般房屋的概念上升为绿色智慧城市的概念。我国的建筑电气体系也应做出相应的发展。为此,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主办、由山东南洋电器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迎希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成德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ePower智能一体化节能电气技术研讨会,于xxx年6月29日在青岛召开。会议邀请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的常务理事、部分理事及特邀建筑电气专家以及相关协办企业的代表参加。

  本次会议提出的智能一体化节能电气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工程建设和节材、节能、节省人力的绿色建筑需求,在我国建筑电气领域提出了创新的理念并取得了技术突破。与会专家参观了ePower系列产品,针对ePower技术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交流,并形成意见如下:

  1.ePower是通过物联网络将现场设备和环境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诸多环节连接成一体,构成有目标的智能综合控制系统,实现了建筑设备控制的机电一体化、强弱电一体化、管控一体化,是建筑电气发展的必然方向。

  2.基于ePower的控制系统和基于BA的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出发点和最终效果是完全不同的。ePower技术是绿色技术,能大幅降低施工难度,减少施工的作业面,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维护成本。特别是其能量调度算法大大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3.ePower为建筑电气提出了一种新的集成控制技术及理念。随着一体化节能电气系统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将使一体化节能电气系统更具多功能性、高兼容性、高可靠性以及扩展更灵活,更方便用户的配置与有效节能管理,并最终给用户带来良好的效益,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发展前景。

  4.ePower技术是我国独有的自主知识产权。ePower技术为广大电气设计人员提供了智能电气技术的新思路和设计的新方法,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5.建议有关单位尽早开展对国家战略性建筑所采用控制产品进行内核安全确认。建议逐步推广完善这项技术,并逐渐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设计技术规程。

  6.建议成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建筑设备控制技术专业委员会,专注于一体化节能电气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技术会议纪要3

  为了进一步提升xx市城市管理水平,完善市政消火栓作为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功能,有效减少市政消火栓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撞击、损坏、埋压、盗窃等现象,确保相关单位和部门实时掌控市政消火栓的总量布局,工作状态、管网水压等数据的情况,浙江科龙消防智能开发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时间研发了智能化消火栓,并在xx凯旋路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试用,xxx年2月16日下午,在浙江西子宾馆云影厅会议厅,召开了xx市城投公司综合部主持、浙江省消防总队、xx市消防支队、xx市城管委、xx市公用事业监管中心、浙工大市政分院、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xx市水务控股集团及浙江科龙消防智能开发有限公司等部门、单位参加的智能化消火栓技术研讨会。现将会议纪要整理如下:

  与会领导和专家在认真听取了由浙江科龙消防智能开发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刘晓斌工程师通过视频展示、产品实物拆分讲解等方式,对智能化消火栓的技术研发原理及智能化消火栓在xx凯旋路上的试用情况介绍后,一致认为:

  (1)该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获取了5项专利,实现了消火栓远程化、智能化管理,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在试用中,得到了消防、供水、城管等相关部门的一致认可,对xx市打造智慧型城市、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智能化消火栓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有线、无线网络等技术,向消防指挥平台提供消火栓的精确位置、管网压力、消火栓损坏情况等即时消息,直接接入消防指挥系统的指挥终端,极大地方便了一线指战员的消防灭火作战,希望能尽快推广。

  (3)智能化消火栓还具有对水压的实时传感功能,它能及时反应管网压力的变化,将信号传输到监控平台及管理、抢修人员的手机上,对于城市的安全供水,减少自来水管网的跑、冒、滴、漏,对消防灭火车辆的科学布局和作战指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建议加大推广试用的区域面积,实现连片连线试点。同时,智能化消火栓的终端要与消防、供水、城管等相关单位的管理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资源共享,让这些相关管理部门都能通过这个新产品的应用,提高工作效能。

  (5)xx有12000多只市政消火栓,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管理,监控和维护成本,智能化消火栓的推广应用,投入成本会增加,但管理和维护成本会相应降低。涉及到新、老交替的资金投入问题,建议新区和新路可直接采用智能化消火栓,老小区老道路则以新替损与逐步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加以实施。

  技术会议纪要4

  会议时间:

  20xx年11月12日下午14:30

  会议地点:

  施工单位会议室

  会议主持:

  监理单位

  参加人员:

  详见签到表

  会议议题:

  基坑土方开挖技术方案讨论会

  主要内容:

  20xx年11月12日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咨询单位、监理单位、总包单位、土方分包单位参加,召开了关于基坑土方开挖技术方案的讨论会。与会各方充分分析讨论了本项目土方开挖的施工步骤及栈桥的设置及优化建议,纪要经整理如下:

  一、施工单位:

  1、土方开挖方案介绍,在设置一进两出的基坑栈桥方式下,计划工期120天分四个工况开挖,即:内支撑梁底标高、负二层地下室底板标高、负三层地下室底板标高、坑中坑板底标高,采取岛式和盆式开挖,总出土量约30万立方。出土道路拟空车由龙灯堤路进,装载后出土方向为琴台大道。

  2、从进度、安全、环保的角度说明了设置栈桥的必要性和优势。同时以前期月湖琴声项目施工实例说明放坡出土存在的危险性及施工专家委审批的难度。

  3、提出几点优化栈桥建议。

  1)栈桥宽度和栈桥桩的设计存在优化可能。

  2)可考虑栈桥与土坡相结合的出土优化方式。

  3)采取放坡与栈桥结合方式时,建议设计单位考虑坡体扰动对冠梁受力的影响。

  二、监理单位

  1、本方案形成准备不足,总包与专业分包对具体的技术问题尚未完全统一。要求会后补充完善工期部署、总平图及剖面图、栈桥、土坡设置的方式及施工措施。

  2、深基坑土方开挖属于危险性较大的专项工程,结合本项目基坑土质情况建议采取局部栈桥的方式出土。有利于专家评审的顺利通过,有利于基坑施工安全。

  三、勘察单位:

  1、根据近期项目设计经验,10米以内的基坑开挖一般不设置栈桥。本项目开挖深度超过10米,应适当考虑栈桥设置。

  2、结合本项目计划分层开挖的标高,优选土坡与栈桥结合的方式出基坑土方。

  3、栈桥施工宜与内支撑施工同期。

  四、设计单位:

  1、应综合考虑不采用栈桥的方式所延长的工期对总进度的影响,是否存在机动时间用以消化此影响。

  2、无论是否设置栈桥都需要保证坡体稳定性、安全性。

  3、设置栈桥使用工况也只能是在负二层板底开挖时,因此要结合放坡同步进行。

  五、设计咨询单位:

  1、设置栈桥的决定因素是不具备放坡出土条件,其次还应综合考虑开挖深度、基坑平面布置、土质条件、周边环境等因素。本项目综合目前资料反映,具备不设置栈桥出土条件。

  2、现有施工方案还需要深化,补充土方开挖各层工况及相应纵、横断面图示。

  3、建议施工单位分别考虑不设置栈桥出土方案和局部栈桥方案,并邀请施工方面专家对方案进行优化比选。

  六、建设单位:

  1、采取放坡出土方式,无法避免过多机械设备在坑底倒转、碾压,极易出现对已经施工完成的工程桩造成破坏的情况,给后期处理及结构安全留下隐患。建议通过设置局部栈桥有效控制风险。

  2、项目建设应统筹考虑综合算账,不仅要从土方分项上看待栈桥设置事宜,还应从后期结构施工利用、栈桥障碍拆除等方面比较。

  3、建议尽可能少的设置栈桥,考虑取消方案中一进两出的方式,改为只保留一处出土栈桥并且要结合开挖工况设计成分段局部栈桥的方式。

  4、要求施工单位结合本次会议讨论精神,进一步细化土方开挖技术方案。做好多方案定性、定量技术经济比选工作。

  会议决意内容:

  1、下周三前(11月21)总包单位与专业分包单位共同深化方案,分别形成放坡出土和局部栈桥出土方案,并对方案定性、定量分析比较。

  2、总包单位牵头,监理、设计、咨询、建设单位参加,非正式邀请施工方面的专家对两个方案进行论证,优选方案。(具体时间总包通知)

  技术会议纪要5

  中国金属学会主办的“201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于2016年8月25-26日在贵州贵阳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服务用户、发展低成本、绿色智能轧制技术”。会议主要围绕轧钢生产过程生产中取得的成果、遇到的问题、未来轧钢的发展方向等,共同探讨了轧钢质量控制、生产绿色化和智能化问题。会议吸引了国内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技术设备提供商等75个单位的140多人参加。会议出版了《论文摘要集》并提供了全文电子版。会议共录用论文178篇,其中宣讲论文48篇(大会特邀报告14篇,分会场报告34篇)。会议为期2天,设置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各1天(2个分会场为热轧分会场、冷轧板带及板带涂镀分会场)。

  中国金属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李文秀出席了会议并主持了8月25日上午的全体大会。大会首先由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高怀致词。高怀分析指出,2016年前6个月,虽然行业实现略微盈利,但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的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谋求发展,钢铁行业积极向提质增效和绿色智能制造方向转型,如宝钢等企业从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用户服务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果。另外,高怀针对行业存在的不足,在提高产品质量、钢铁制造适应工程应用、未来的绿色智能制造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大会特邀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武钢研究院毛新平院士、北科大康永林教授、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秘书长陈其安教授、北科大孙蓟泉教授、宝钢首席专家陈新平、焦四海,鞍钢韩鹏等行业专家,以及下游用户行业的专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周清跃、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刘玉玺等专家出席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1、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效果逐步显现

  东北大学王国栋院士作了题为《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进展》的主题报告。结合2011钢铁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背景,从需求导向、绿色引领、原始创新、科研前沿、靶向改造、转型升级等方面介绍了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进展。该协同创新平台以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为依托,联合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研究院所,鞍钢、宝钢、武钢、首钢等大型生产企业,共同进行先进冶炼-连铸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先进常规流程热轧工艺技术与装备方向、先进短流程热轧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先进冷轧-热处理和涂镀工艺与装备技术方向、铁矿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方向等五个方向的'研究;在新一代钢包喷射冶金工艺、高品质连铸坯生产工艺与装备、热轧钢材组织性能控制、极限规格板材先进热处理装备及工艺技术、薄板坯半无头轧制+无酸洗涂镀制备技术、薄带铸轧短流程工艺装备与产品、无酸洗涂镀制备热轧AHSS涂层板、高精度冷轧板形控制与装备技术、先进连续退火与涂镀技术、复杂难选铁矿石预富集-悬浮焙烧-磁选技术、超级铁精矿与洁净钢基料短流程绿色制备技术等十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任务、示范产线、典型产品得到逐步落实,研发工作顺利开展,创新效果逐步显现,在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方面成效十分显著。王院士建议钢铁企业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战略纲要,汇聚力量,瞄准国家战略目标,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原始创新,创新驱动钢铁行业发展,实现中国钢铁行业占领领跑世界。

  2、研发应用轧制新技术、新工艺,实现提质增效

  (1)无头轧制和半无头轧制技术

  武钢研究院毛新平院士作了《热轧带钢连续化轧制技术》特邀报告。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科技进步和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发展,简约、高效是钢铁制造流程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连续化是实现钢铁制造流程简约、高效的重要途径。现代钢铁制造流程的连续化轧制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半无头和无头轧制。

  传统薄材单坯轧制存在的问题,如带钢头、尾在无张力情况下轧制,同时头部无法润滑,几何精度难以保证,降低了成材率;穿带和甩尾过程中,易产生折迭等缺陷,损伤轧辊,降低了生产能力,并增加了生产成本;难以经济生产小于2.0mm的薄规格产品。而无头轧制具有减少间歇时间,轧制速度恒定,温度均匀,张力均匀,轧制过程稳定性等特点,所以无头轧制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薄规格和极薄规格,而且可提高产品质量和尺寸精度,过程控制参数更加精准,使薄规格产品可以批量化生产。无头轧制关键技术在于:①获得连续坯料的技术;②广域凸度控制技术;③动态变规格技术;④高速飞剪(最大剪切速度达23m/s);⑤高速穿带及分配装置。

  对于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连续化生产,毛院士对比了荷兰霍高文半无头轧制技术与我国涟钢半无头轧制技术,对比了意大利Arvedi的ESP与达涅利CEM的无头轧制技术,并介绍了日照使用无头轧制ESP技术生产情况和首钢多模式全连续轧制技术(MCCR)概况。

  (2)棒线材直接轧制技术

  棒线材无加热直接轧制工艺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长度方向的温度不均、晶粒组织粗大、炼钢和轧钢衔接问题、工艺设备的强度及负荷较大、辊道运送钢坯线速度要求从1m/s提高到4~6m/s等。陕钢许宏安介绍陕钢在经过8年的试验与试产,于2011年研发了26项技术,完善了工艺,在全连轧棒材生产线实际生产中得以应用,无加热无补热弱降温直接轧制高强度抗震钢筋工艺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项目至2015年底共生产抗震钢筋231万吨,直轧率95.8%,成材率提高1.35%,钢材性能提高30MPa,二次氧化烧损为零,氮氧化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排放为零。生产成本降低147.5元/吨。

  东北大学刘相华教授利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计算等,通过提高铸坯提温→降温轧制→免加热直接轧制的工艺路线,促进轧钢厂的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

  (3)免酸洗镀锌板生产技术

  在常规的热镀锌板生产流程中,“酸洗”工序污染环境、增加成本,而对于含锰、硅和铬等合金元素的高强钢在镀锌时,会在退火段发生选择性氧化导致镀锌板出现露镀等缺陷。东北大学刘振宇教授课题组为解决镀锌板的这些问题,开发出了热轧带钢免酸洗还原热镀锌工艺,新工艺省略酸洗和预氧化工序,能够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可以很好地消除由于合金元素选择性氧化造成的镀层缺陷。

  另外,首钢技术研究院于洋介绍了高强IF热轧表面麻点缺陷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法,武钢股份公司赵敏介绍了武钢CSP热轧薄规格带钢叠轧原因及控制方法,武钢股份公司陈剑飞介绍了武钢CSP带钢断面形状控制,宝钢集团梅钢胡恒法介绍了梅钢的热轧结构钢工艺优化,武钢马硕介绍了武钢提高轧辊辊面粗糙度均匀性减轻板面色差的方法,东北大学沈继程介绍了弥散型乳化液在不锈钢轧制上的应用,宝钢股份杜国强介绍了宝钢在连续退火机组带钢板型翘曲控制工艺研究等。

  3、加强轧制数字化技术开发,提高轧制精准控制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康永林教授在报告《型材轧制数字化技术及应用》中指出:我国近年型钢生产发展迅速,各类型钢产量已达到7000余万吨。在型钢生产过程中,型钢的产品尺寸和性能一直是型钢生产过程组织控制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复杂断面型钢产品,产品尺寸控制涉及影响因素非常多。我国目前型钢产品的设计、工艺与精度控制等技术水平、成本及效率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明显差距,主要问题有:①型钢产品设计制造的核心技术——孔型系统设计与系列轧辊配辊及辊形加工,目前仍主要依靠传统经验进行孔型系统设计-轧辊配辊及辊形加工-试轧-孔型系统修改加工-再试轧的经验+试错方法,导致设计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技术延续性差等问题;②对于特殊用途复杂断面型钢孔型系统设计与工艺控制技术开发,依据传统理论和经验,难以确定十分复杂的金属三维流动规律,新产品开发难度大、规律难寻,只能反复尝试,致使开发成本高、周期长、成材率低、难以实现高效、优化设计与控制;③针对轧制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现有的案例大多数是采用通用软件完成的。通用性数值模拟软件对工程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使用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熟练应用。

  针对以上技术难题,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实践,开发并在实际生产上应用了型材轧制数字化技术,效果显著。主要特点如下:

  (1)通过孔型参数化设计方法,在建立孔型参数化数据库的基础上,针对多条生产线多种复杂断面型钢开发出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实现准确、快捷地完成型钢多规格产品的孔型系统设计;

  (2)在孔型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分段组合的方式及开发网格重构及温度映射等程序,实现复杂断面型钢全轧程三维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系统开发,并高效获得复杂断面型钢全轧程中轧件尺寸形状、物理场、力能参数等设备与工艺控制的关键技术数据与规律;

  (3)将复杂断面型钢轧制孔型设计参数化系统与全轧程数值模拟系统集成一体,实现孔型参数化设计与有三维热力耦合限元数值模拟的衔接、孔型系统设计与工艺控制最优化的CAE分析与工程应用;

  (4)建立了参数化配辊与轧辊机加工代码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各架轧机配辊图自动生成、数控加工NC代码自动输出,实现先进的数字化复杂断面型钢生产CAD-CAE-CAM系统一体化集成;

  (5)通过复杂断面型钢轧制数字化系统的开发及应用,建立了一整套钢轨及复杂断面型钢轧制金属流动宽展预测及全断面补偿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攀钢百米高速钢轨等的全长尺寸均匀性控制以及道岔轨切分孔型严重扭转问题的孔型工艺优化;并为山钢集团莱钢公司开发出160Ja、180Jb等非对称复杂断面门架型钢产品。为型钢轧制的数字化提供了参考。

  北科大邵健教授的报告《热轧带钢质量精准控制技术》,从生产线在线改造技术、板坯加热精准控制、产品质量在线精准判定及分析、轧辊精准磨削及管理、热轧高强钢内应力减量化技术、新一代轧制数学模型六个方面阐述在新形势下轧制精准控制方面所做的实践及取得的效果,为热轧轧制质量控制智能化目标提出具体努力方向。

  4、从技术链和产业链入手,强化钢材供给侧改革,满足下游行业需求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的周清跃教授介绍了《铁路用关键钢铁材料的研究及进展》。报告从中国铁路用钢总体情况及技术现状。

  (1)钢轨:总体上我国钢轨实物质量与国外先进国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其中,氢、氧、氮等气体含量略优于国外钢轨,而差距主要体现在重载铁路钢轨钢种的精细化研究方面。

  (2)车轮:在普通客车、货车及机车的车轮材料与制造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但在高速列车车轮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仍有一定差距,我国高速列车车轮材料尚未实现国产化。

  (3)车轴:在普速客货车车轴材质及生产技术方面,我国工艺装备优良,钢坯冶炼水平较高,但在重载、高速列车车轴的研究与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与世界一流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4)轴承:在普通机车车辆用轴承研究与制造领域,我国总体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但高速铁路列车轴承现阶段均采用进口。

  (5)制动材料:我国通过对日本和欧洲高速客车钢制动盘材料的研究,初步掌握了钢制动盘的制造技术,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我国自主研制和生产的铜基粉末冶金闸片,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已基本能满足300km/h以下速度紧急制动的要求。为了满足350km/h以上速度紧急制动的要求,在闸片材料的理论设计方面,更需要进行基础研究,尤其是摩擦性能的影响因数、机理、实现途径等方面要有所突破。

  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公司刘玉玺副所长作报告《我国海洋油气工程现状及发展趋势》。报告介绍了海洋油气开发过程对海工钢的需求和发展。

  (1)海洋平台用钢。主要考虑的技术指标为屈服强度、碳当量、焊接裂纹敏感性指数(Pcm)、材料的冲击韧性、Z向性能、超声波检验等。目前固定平台使用钢材基本实现全部国产化。

  (2)浮式结构物用钢。主要船体结构CCS AH32~EH40已国产化;部分区域需要更高强度钢,如半潜平台立柱与甲板连接处使用ABS EQ56\EQ70已国产化,张力腿平台筋腱部分使用API 5Lx70(屈服483Mpa)可国产化,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齿条ASTM A514(屈服强度690MPa)已国产化;少部分特殊位置材料需进口,如直升式钻井平台悬臂梁防磨板ASTM B505,直升式钻井平台升降基础导向板HARDOX AR(硬度不小于500HB),张力腿平台腿连接部分锻件API 5Lx70(屈服483MPa)需进口。

  (3)结构用钢,基本可以国产。

  (4)平台工艺管道材料。高压、大口径管线中,如API 5L X65管线(最大尺寸30"/壁厚为60mm)已国产,而S31803管线(最大尺寸30"/壁厚为50mm)、法兰(NORSOK L-005、Taper-Lock)、阀门(CL 2500/30")尚需国外购买;超高压(64MPa),抗H2S腐蚀材料等现从国外购买,但可实现国产;防腐内衬管线新技术将有望得以发展和应用。

  宝钢焦四海首席专家介绍了宝钢轧制复合技术的特点及典型产品。宝钢利用其兼具碳钢、不锈钢、特殊合金的材料、技术、生产和检验设备的特点,开发轧制复合技术平台。基于此技术平台和不同材质各自的性能优势,开发了厚板、热连轧、冷轧等系列产品,包括高合金、大厚度、更均质、大单重同质复合厚板,奥氏体、超级奥氏体、铁素体、双相、马氏体等不锈钢类异质复合厚板,镍基合金、钛合金等特殊合金类异质复合厚板产品,特殊碳钢类异质复合厚板,单面、双面异质复合热轧卷,极薄、高表面、高强耐蚀、超高强易成形冷轧复合卷等。焦四海首席还介绍了宝钢生产上述复合产品的材料和装备及轧制工艺流程。

  宝钢复合产品在国内外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为下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材料保证,也在国际舞台上很好地展示了高端中国制造的新成就。宝钢今后将结合用户需求不断开发出新的轧制复合产品,为国家能源环保、石油化工、建筑桥梁、造船海工等等各行各业进步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撑。

  另外,鞍钢韩鹏介绍了鞍钢高性能造船海工钢的情况,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丛津功介绍了鞍钢低屈强比结构钢的生产工艺,武钢研究院谭文介绍武钢中高碳钢的开发及应用情况,首钢技术研究院杨永达介绍了首钢耐候钢的开发情况,河钢集团邯钢分公司何方介绍了邯钢的高强度低合金钢生产实践等。

  可以看出,在钢铁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各企业争先从“供给侧改革”,从衔接技术链和产业链出发,立足用户需求,不断开发出轧制新产品,在为国家各行各业进步提供可靠的材料支撑上取得可喜的成果。

  5、健全管理理念,从服务化转型,助推钢铁企业供给侧改革

  中国金属学会轧钢分会陈其安教授指出在全球钢铁严重过剩的状态下,必须转变观念,要从经济的整体、从需求出发审视轧钢应有的存在价值;要从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要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变,从新的视野和思维模式从全局建立服务为本的意识,达到服务创造价值的目标。

  北科大孙蓟泉教授报告了《服务化转型与钢材深加工助推钢铁企业供给侧改革》。他指出我国钢铁行业面临着在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企业效益大幅下滑、资源压力、环保压力、同质化竞争严重、管理粗放增加的大环境下,我国钢铁行业的出路在于,通过“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钢铁行业以耗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发展模式。作为钢材供给侧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为目标的纯生产型,向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为目标的生产经营型,最终向服务化的转型。实现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转变,树立系统服务的思想,给用户提供的是需求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的简单供给,而是从组织生产、质量保证、技术服务到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物流配送等方面全方位的服务。

  宝钢陈新平首席专家介绍了宝钢汽车板早期介入技术服务。目前就宝钢而言,EVI已成为“以客户为主体、以客户为导向”的由供应商全面参与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活动。

  宝钢最早于1996年开始汽车板技术服务的探索,在1998年提出了汽车板先期介入的概念,并于2000年初步建立了系统化的汽车板EVI体系,从“产品开发延伸型”、“模具设计支持型”、“用户投产支持型”、“成本/性能优化型”四种工作模式,发展为“532”工作模式,即5个阶段:先进工程设计支持阶段、车身设计支持阶段、模具设计支持阶段、投产准备支持阶段、成本优化支持阶段,3个层次:白车身、零部件、VA/VE,2类解决方案:成本目标导向、轻量化目标导向。并且两次获得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宝钢作为材料供应商所开展的汽车板EVI活动,有效地解决了自主创新中的技术创新风险和市场风险:它通过前期介入用户研发,在自身与用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围绕着材料和材料应用,把汽车、钢铁两个行业的人才、技术、经验和知识等要素更早、更好地结合到了一起,培育出强大而柔性的系统协同能力,从用户的角度看,持续增强了产品竞争力;从宝钢自身角度看,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高效率营运的闭环,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保障。

  由本次会议综合来看,我国轧制技术和轧制产品在减量、高效、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新一代TMCP技术通过验收,应用成果丰硕;双辊薄带连铸技术进入示范生产阶段,产品又有突破;ESP生产技术在日照钢铁顺利投入试产,单线月产突破15万t;不锈钢和硅钢等难加工产品实现了连续化生产,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棒线材免加热直接轧制技术开始尝试;轧制复合技术发展迅速,复合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硬脆极薄带钢轧制理论及其技术取得突破;轧钢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端倪显现;重大装备用钢和重点品种开发不断取得新成果。钢材强度进一步提高,综合性能进一步改善,钢材使用厚度减薄和尺寸减小趋势明显,钢材实物质量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新产品开发模式的创新,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耐蚀钢、海洋工程用钢、装配式钢结构民用建筑、钢管和冷弯型钢工模具等)的设立和科学运行,通过上下游产业协同创新,加快了相关产品及技术的示范应用与推广。另外,还得益于企业开发产品时施行前期介入(EVI)措施,再凭借轧钢生产从“制造”向“服务”转变的新理念,在研发产品的同时就开始考虑包括焊接、成形在内的配套应用技术,缩短了从钢材到零部件到产成品的生产和试用周期,加速了新产品的推广。

  因此,这些模式应被更多的钢企采用,用以推动我国轧钢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开发满足钢材作为结构材料需求的前提下更多地转为功能材料所要求的轧钢技术,我国轧钢技术也会在这两种需求的交替推动下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技术会议纪要经典范文】相关文章:

设计技术交底会议纪要范文01-26

技术交底会议纪要02-27

房产销售会议纪要经典范文12-18

餐厅会议纪要范文-会议纪要01-26

物业会议纪要范文-会议纪要01-26

工地会议纪要范文-会议纪要01-14

验收会议纪要范文-会议纪要01-14

保安会议纪要范文-会议纪要01-11

企业公司会议纪要经典范文(通用6篇)12-18

会议纪要范文及格式-会议纪要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