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24-01-15 10:17:08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我要投稿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构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步入学校,进入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进入了保守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全国各地校校通、班班通等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教学的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网络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计算机网络不再是陈设,一但真正用起来,网络资源将成为做饭之米。网络资源是杂乱无章的,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充沛有序地搜寻、开发和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

  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我们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生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教育在二十一世纪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

  1、“网络资源”,指基于计算机所建构的网络提供的一切资源。网络,大至互联网,小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小型局域网。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也就是指利用网络中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同学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检索、搜集、筛选、整理等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发表自身的研究效果,并通过网络分享他人的效果。

  2、“网络环境”指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或教学和同学提供网络资源。为教师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同学以多角度思维来寻找正确结论,引导同学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同学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保守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通过课题研究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理解。

  实践研究方面:

  1、如何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既需依靠外在的,如国际互联网、众多教育教学网站,但更多地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分类和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如何建好学校网站,如何发挥学校网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同学、家长、社区通过网络交流和互动。

  2、网络环境建设如何与学科有机整合,网络资源建设应为各科教学和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途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给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区别优劣;教师如何充沛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对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并与自身的工作紧密联系,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去。

  3、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研究充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为教学服务,为同学的发展服务。

  4、如何让同学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不是为网络所累,为网络所困。养成必要的网络道德,遵循网络规则,开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发生和发明有益的信息资源。

  四、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述

  (1)文献研究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和已取得的相应效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同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同学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效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效果、资料,包括优秀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和面,层层推进,普和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研究项目的拟订周期与实施阶段计划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1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8月)初步实施阶段:

  初步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文化氛围,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和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和时做阶段性总结,初步形成研究氛围,更新观念,改善方法。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全面实施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搜索、分类、获取;分学科推出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优秀论文。

  第四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重视优秀教案研究,进一步深入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级成员的一起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不时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1、对能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分类和优化,并建成了“中学语文教研网”

  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资源、音像资料等等保守资源,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已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是具有革命性的尚待开发的一种新型资源。他的特点是超强的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存在空间的虚拟性,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新课改的一大特点,但是,在目前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却明显缺乏重视和关注。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首先要理清网络信息的种类,我们课题组讨论研究,认为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从教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资源可以分为:

  ①教师资源;

  ②同学资源;

  ③共用资源。

  (二)从资源的属性来看,可以分为:

  ①(纯)文本;

  ②图像;

  ③音频;

  ④视频;

  ⑤交互资源。

  (三)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网络可以分为:

  ①媒体素材;

  ②试题;

  ③课件(包括网络课件,即专题学习网站);

  ④文献;

  ⑤案例;

  ⑥网络课程;

  ⑦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四)从资源的来源看,又可把网络资源分为:

  ①直接搜索来(通过百度搜索);

  ②半加工过的(专题型学习网站上收集的链接资源);

  ③经过加工过的网络资源(如:浏览后,老师进过加工处置的做成课件或专题型学习网站的)。

  网站的建立为语文教学研究搭建了平台。“中学语文教研网”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教学研究——板书教学设计——课件素材——试卷集锦——中语沙龙——课题研究;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走进教材——学法探究——作文平台——综合实践——考试宝典——在线咨询。各个栏目之间平行不交叉,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能为语文教师和同学语文学习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最好的服务。

  2、摸索了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操作战略。

  教师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最关键因素。课题研究也是一样,师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的完善,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每个老师都要对自身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到达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观念的更新,教师们长期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身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

  我们在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科研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优秀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抽调全市最好的语文老师空虚到课题组中来,定期或利用市教研室中学语文组活动的机会集中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分工布置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文章,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坚持写教育随笔,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2)定期进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培训。20xx年12月课题组在宝应翔宇教育集团对全市语文教师代表作了《关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下“中学语文教研网”的说明》。2004年6月在扬州市第一中学,课题组对网络版块进行细致的分工。20xx年5月课题组在扬大和中对网络版块和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整,并进行技术指导。20xx年9月课题组核心成员丁昌龙老师在维扬区西湖中学对全区语文老师作了《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语文老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为课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3、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严把课题研究实验关。每学期课题组要求实验学校以语文教研组长为核心,严格依照课题组的分工和要求,将优秀教案按时交给课题组总负责人陈玲玲老师处并发布到教学论坛上,其它教师对其优秀教案进行点评,修改完善后。定期在市第一中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审理活动,将教学设计和课件汇总刻录成光盘,并在教研网上发布。课题组还组织全市语文优质课竞赛,要求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评分规范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这样有力的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围绕课题,依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地研究活动。开展过以“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来源和分类”、“利用网络资源的课堂优秀教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扬州市语文命题研修班培训”等主题研讨活动。

  (3)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发表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的优秀论文或在市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明确分工:收集优秀优秀教案和优秀教案;建设维护课题研究网站、资源库网络;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其中获奖优秀论文有《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有关问题的研讨》、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战略初探》、《如何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等。同时有不少课题组成员拥有了自身的专题网站,如丁文宏老师的“胜利作文专题网站”就很有特色。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效果与自我评价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网上建成了一些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网站,收集了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料,快捷方便,种类多,阅读方便,形式自由,另外,我们还整合了扬州教育网站“同步课程”的资源,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研究。

  现在,语文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来上课更是经常的事,他们精心制作了很多课件,为了让这些课件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研网上创立了课件浏览中心,方便大家学习交流。语文沙龙是教师们讨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最佳的方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去提出问题。“要改革教学方法,把质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质疑的权利和时间交付给学生,让他们自行质疑设问,自行释疑解难,使学生亲历这一学习过程,从而体验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乐趣。我在每教一课书时,试着在三个环节处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如初读课文时,叫学生就课文的生字新词及不懂的句子提出质疑;细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各部分的联系及表达的形式等方面提出质疑;熟读课文时,叫学生就文章的人物或事物的特点和各方面的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等方面提出质疑。这样,学生每学一篇课文,他们的提问经历了由表面字词到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再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么三个由浅入深的层次,他们有机会亮出自己心中的疑点,让他们自己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艺术的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应是给学生提供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的开端。同时,在讲课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对同学的发言提出疑问,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4.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题的实践中努力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之后提出许多问题,如文章讲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题?等等。这样,不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另外,有些课题本身就是学生疑之所在。如《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神圣”是什么意思?“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个地方称作是“神圣的”?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课题质疑还可以由课题扩展到课外内容,激发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及学习的兴趣。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在教学课文内容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诱导学生自己探讨动机,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首先抓住关键的词语、句子质疑。如课文《少年闰土》一文,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有的同学读到这儿的时候产生了疑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联系上文,学生明白了:“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的“我”的朋友和我一样,都是少爷,更多的时候看到的只是院子高墙上的一片天空,没有像闰土那样,生活在乡间,可以和大自然亲密接触,可以做那么多有趣的事,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所以“我”这样说。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读出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了问题,学会了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疑。

  在学习《老人与海鸥》一文时,关键处随机点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教学,通过动作演示,换词比较进行语言训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发展。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从哪儿可以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深厚感情”的疑问,我把句子“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换成“老人把饼干丁放在湖边的围栏上,并呼唤海鸥”,让学生读一读,这样行不行?学生一读就发现第一个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他把海鸥当做了自己的孩子般悉心照顾。接着让学生模仿老人来做一做喂海鸥的动作,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活动中更加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新知,大胆表达,富有个性。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如《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仅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总结,有了收获。

  (4)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的反映,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和智力的差异。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广阔性,提出的问题就比较单一;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条理性,提出的问题就会杂乱无章;如果学生缺乏思维的深刻性,提出的问题就很肤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注意运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集体评估三个相互结合的手段,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过程中,质疑问难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1、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多种提问方法:如抓住课题提问,抓住重点词、重点句提问,抓主要内容提问。同时我班的大部分学生在问题的价值上都有可探讨性。

  2、本课题的研究活动,提高了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我能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课堂教学中引领者,凭借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来分析、处理、调整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我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在新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探索出一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策略,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4、本学期我一直围绕课题在进行教学,教学中研究出了一些质疑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2)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发问。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4)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当代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要让学生会提出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以下质疑的方法。

  (1)课始,抓住课题质疑

  (2)课中,抓住关键词句质疑

  (3)课尾,抓住首、尾段质疑。

  (4)在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

  (5)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1、缺乏专家学者理论上的指导,制约了课题研究的更深层次的进行。

  2、由于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大造成学生的知识经验也存在差异,学习活动时,如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还值得深思。

  3、教师该如何让后进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这是我实验自始至终都未能很好解决的困惑!

  总之,我们的课题研究经过本学期的努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善师生关系问题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校于20xx年6月申报立项了《高中政治课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省级课题。20xx年9月1日正式开始实验研究。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本学年来课题组成员按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课题活动与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我新光学校前身是南平造纸厂职工子弟学校,现为省级、国家级体育传统示范校,也是南平唯一的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在内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由于我校与南平市少体校联合办学,承办少体校学生文化课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延平区定点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生源差异较大,家庭背景与素质的差异明显,尤其是高中生源素质差异更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的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学生讨厌老师,老师看不惯学生的现象广泛存在;老师体罚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结合我校实际,在我校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研究是我校新一轮课改的关键环节点,是提升我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的着力点,也是我校“外求发展,内抓管理”的核心点和突破口;同时,也是打造一支师德高、技艺精,具有教研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有效载体,该课题的研究存在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该项工作的有效展开,必将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提出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目前师生之间紧张对立的现状,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的认识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都要依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力图寻找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更是我校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通过对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反思目前我校师生关系现状及产生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从教师方面入手,提出改善师生关系建议,寻找与学生心理沟通的有效途径。

  第一步,通过采取师生平等对话方式,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让学生走近教师,赢得学生对教师起码的信任,为下一步教师走进学生内心世界,解读心灵,沟通情感提供前提条件。

  第二步,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抒写心路历程,拨开成长中的迷雾,解读学生心灵,指点迷津,搭建师生情感沟通的平台,最终实现师生间零距离沟通,构建和谐校园。

  (二)研究阶段的划分、阶段目标及成果形式

  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分工,适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

  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问卷调查,反思研究。发放师生关系现状调查问卷,完成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报告。

  2、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相关资料,了解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教育对策。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对话交流,让学生走近教师。教师从细微处入手,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沟通氛围,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

  4、师生共写“心灵日记”,走进学生,解读心灵。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学生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助就交给老师,老师以留言的方式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朋友式的忠告或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最终实现师生零距离沟通。

  5、案例跟踪。要求实验教师平时注意观察,重点跟踪几个实验对象,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每学期写出几个案例,课题组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

  6、在高中开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每学年开实验课一节,并收集教案和课件,刻录光盘。

  7、设置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卡,对实验学生进行成绩和思想表现的跟踪,采用学生自评和家长、老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8、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博客、邮箱等,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指导学生擅用网络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9、课题组教师每学年撰写师生关系构建或和谐课堂教学的论文一篇。

  10、定期检查,重视反思。为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实效进行中途检查,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会,写成阶段性总结,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提出课题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请结题验收,进行成果交流。

  四、课题管理及进展情况

  1、20xx年5月26日,我们召开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开题会,会上对该课题的来源及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阶段划分及目标任务、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的组织管理都作了具体的安排和部署。做到“三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指导到位)、“四加强”(加强组织管理、计划管理、实施管理、档案管理)。完成了课题的立项和申报工作。

  2、20xx年9月,为了解我校师生关系现状以便更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对实验学生进行“师生关系问卷调查”,并撰写了《目前我校师生关系问卷调查报告》。

  3、20xx年9月10日,利用教师节的契机开展一系列构建师生关系活动。设立多种形式的座谈会、主题班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开展吐露心声活动,以文字为载体,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开辟学生心语,小报和板报专栏,加深师生情感交流。并收集学生的小报、学生心语、学生作文、学生黑板报、主题班会教案;刻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题班会光盘。

  4、20xx年10月15日,召开课题推进会,邀请进修学校的莫云萍老师到校指导课题研究。

  5、20xx年11月6日,要求实验教师阅读《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并印发教师教师忌事忌语,应事应语的材料。以转变教师传统的师生关系的理念,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环境。

  6、20xx年11月16日,高中年段召开家长会,改变以往教师讲,家长听的模式,采用座谈会的形式,教师与家长面对面进行交流沟通,优化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为师生关系的和谐不断创造外部环境。

  7、根据我校高中师生关系的现状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措施的实验,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两篇有关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论文。

  8、20xx年3月开始,我校一方面通过学生心语、师生座谈、学生小报、社会实践、家长会等形式继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收集相关的材料;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政治课堂和谐教学模式的探究上,以力求通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本学期来我校高中开展五步教学法实践,该模式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设适时点拨—共同归纳创新”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科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9、20xx年4月—5月我校参加高中课改优质课评选活动,高一政治教师以灵活运用五步教学法和课堂上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得片区一等奖和市级一等奖第一名的突出成绩。

  五、具体做法及研究体会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的重点工作来抓。由于此课题是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时常发生的矛盾冲突引发而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也是我校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能否改善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校园,直接关系到我校今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组成员协调分工,责任明确,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为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提供各方面支持和保障,充分调动了实验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学习,反思教育行为,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理念是教育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目前,我校之所以一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仍存在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的倾向,“师道尊严”、“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居高临下”、“一切都得听我的”等旧有观念还根深蒂固。加之教师对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方法简单、情绪急燥,导致教师言辞、行为过激,师生间冲突对立。为改变教师简单粗放的教育方法,我们在实验班级学生中收集教师平时在训斥学生时常用的有伤学生自尊心的忌语,经过整理编辑为《教师忌语100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弃忌语,身正为范用爱语”师德建设活动。此项活动极大地触动了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净化了语言环境,规范了教师用语,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未成年人,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学生是有潜能的人,学生是终究要长大的人。

  (三)开展师生“心灵对话”活动,架起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开始摆脱对成年人的完全依赖。很多学生都有严重的逆反心理,要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可由于中学生的心理有了一定的闭锁性,言论也开始有了一些隐蔽性。为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实验教师们努力尝试着各种与学生沟通的办法,其中最有效的还是写“学生心语”的形式。因为它的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个别指导,以保密、尊重为原则,学生把自己不愿说出的困惑、疑问、烦恼等,通过写“学生心语”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忙解决的就交给老师。这种方式学生比较乐于接受。

  一开始学生不太信任老师,不敢写得太实际,太诚恳,后来实验教师向学生承诺:不向任何人泄露任何一点秘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试探,学生有了“安全感”,老师也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学生们愿和老师用日记交流了。问题严重的,老师就找学生谈心、开导,问题不严重的就给学生写下批语,也就是留言。学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也可以给老师提出批评,师生在日记中交谈,在日记中理解。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4

  一、课题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学在合作交流时,总是几个尖子生争相发言,绝大多数同学却变成了光听不说的“机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也经常能够感觉到一些小朋友的考虑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高效的,但其他听众,包括教师在听完小朋友的表达后却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些情况说明了小朋友的语言表达问题已经影响了小朋友学习的质量。《新课程规范》指出:“推理能力表示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测,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考虑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能力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而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连。因此,提高同学的思维、推理、判断能力就必需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因而,我校数学组确立了课题,《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思维表述能力》我所承当的子课题是《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我校四年级同学为个案,探索如何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述能力,使同学的语言更具有准确性、简洁性、严密性、逻辑性等学科特点。

  1、四年级同学语言表达的特点。

  这一届四年级同学在课下很乐于向其他人交流自身的想法,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通畅,不能有条理的紧扣题目自身进行论述。

  2、调查和分析影响同学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普遍偏弱的主要原因。

  《新课标》强调学习应从同学的实际动身,供认同学是个不时发展的并富有个性的人,同学已有的知识、能力乃至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将影响他们的后继学习,因此,了解同学原有的情况,是我们组织研究的基础。我们可以对教师和同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和座谈,观察同学课堂发言现状,找出同学上课不愿发言的原因,再研究对策。

  3、培养同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培养兴趣,激发同学说的欲望。

  “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巨大作用,已经为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这样论述教师对同学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身手,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正处在多动期的阶段,他们的注意力往往无法集中,假如没有稳定的兴趣,他们的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激发同学说的欲望,必需培养他们的兴趣。

  (2)传授方法,指导同学说的技巧。

  ①教师做出说的示范。

  ②训练同学学会听。

  ③对同学的说作出要求。

  数学语言与其它语言不同,因为在数学的“词典”中,只有“记叙”,没有“描写”,也没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张”。所以我们要求同学把数学语言说的完整、准确、简洁和有条理。一定要言简意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要添枝加叶。

  (3)落实训练模式,发展全体同学说的才干。

  为了让全体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我们必需改变那些形式化的小组合作,灵活运用“独立考虑——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练习评价”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同学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

  (4)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说的训练。

  ①概念教学要重视说出实质。

  ②计算教学要重视说出算理。

  ③应用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

  ④几何形体的教学要重视说出其特征。

  (5)和家长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低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上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辅导,家长和老师一起努力,给小朋友创设一个和谐的语言表达的氛围,提高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

  三、研究目标

  1、经过培养和探索,使同学的数学语言说得准确、简练而有条理。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让同学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2、通过培养同学数学语言,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同学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促使同学在数学学科课程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改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强化同学责任意识、锻炼责任能力、养成责任行为,提高责任情感,最终形成责任品质。

  4、提高数学教师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教育教学水平,并且在承当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不时加强自身责任感,率先垂范。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范围

  本次研究的范围是我校四年级全体同学,共16名同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法,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教师示范,创设良好的语言表达的氛围。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同学完整表达的习惯。

  3、实行奖励机制,恰当评价同学。

  4、教师间适时的经验交流,分享、总结培养同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5、和家长和时联系,一起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研究的效果

  (一)课题的准备

  教师学习新课标和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统一认识,落实人员,确立研究课题,收集学习研究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实施

  综合开展有效的活动,提高同学的口头语言表达素养。同学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课堂教学中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种能力,对其从小处于并坚持不懈地加以纵深,注意长期性和长效性。

  (三)课题的总结

  一学期的小课题研究已经结束,通过这一年里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同学的表述能力”这一课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同学表述的能力,使同学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营造一个和谐、愉快、民主、良好的学习环境

  1、培养同学的自信心

  有些同学由于紧张,每当教师提问或被选中板演时,原本会做的题目都会想不出来,或者结结巴巴说不出来。所以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同学不敢说的心理障碍是让同学畅所欲言的第一步。而且现代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这样首先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同学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要以自身的主导作用来促进同学主体性地位的具体体现。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要有符合同学自身客观努力的相应评价,多给同学一些鼓励和支持,不可吝啬。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维护同学表达的积极性,促使同学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尝试教师角色,迫使同学学会表达

  记得有一次,在期末复习考试前辅导的数学课上,我看到有两三位后进生围在一次中等生的周围听他讲某道习题,我于是上前问他们有什么问题?需不需要我的帮助?让我意外并感到不惑的是,那两三位后进生竟然都希望仍由那位同学为他们讲解。后来我问他们原由?回答是:同学也有他们自身的学习性数学语言。有时候同学之间比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讲解比教师讲的更容易理解,于是,从新课程实施至今,我坚持采用让同学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一会儿教师,来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自身坐在同学的座位上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前提是要让全班尽可能多的同学听懂。在此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提问,让他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会充沛准备,字斟句酌,生怕自身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反复练习。板书也是巧妙设计、精心准备。等所有同学都尝度过后,还要评出谁表示最出色(即使是台下同学听懂率较高)的几位同学,以此来激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同学反映较好。并且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现在只要上黑板讲课的“老师”步伐慢一点,都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督促和批评,充沛为完成课堂教学节省时间。这说明同学是愿意表示自身的,他们愿意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给他们提供机会。这样的活动能真正提高同学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示出“师生共鸣”的和谐气氛。

  二)用兴趣激发同学求知欲望,鼓励同学参与课堂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在课堂上,老师的话题假如非常符合同学的兴趣,那么同学自然会集中精力,与老师一起来研讨这些问题。所以,教师应该充沛利用同学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在自然环境下提高同学的表示欲望,从而培养同学的表达能力。另外,同学的主体作用也被充沛利用起来了,也就达成了培养同学愿表达、会表达、善表达的能力。

  1、良好开端是胜利的一半。

  在新授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同学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同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课教学的胜利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同学乐学,愿学,同学自然而然地就乐于表达自身的想法了。

  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节中,在引入新课时,我采用了一种有效的激情导入法,首先,我让同学欣赏了一段歌曲《世界多美好》,同时出示教材第50页的场景图,让同学听一听,看一看,让同学说一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再让同学把看到的场景图在磁力黑板上再现出来,我和同学又一起唱了唱《世界多美好》,主要目的是让同学记住“间隔距离要坚持”这句话,因为间隔距离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比较重要。最后让同学根据投影出的场景图和再现的场景图,问同学想知道什么?从而引出了今天的新课。对于这样的导入,同学很感兴趣,觉得新新颖,很有趣,因此他们很投入地学习了本节课,都乐于把自身的想法表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同学的表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表述能力

  数学知识的笼统性很强,而小同学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资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同学便于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同学尽量动手操作。如教学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时,我先出示问题,沿着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10棵树,每两棵树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多数同学一看就认为栽9枝花,于是我让同学用手上现在的学具来摆一摆。同学们小组合作起来,七手八脚地摆了起来,很快摆的结果出来了,几个小组都摆了10枝花。于是我问同学,假如共栽8棵树,每两棵中间栽一枝花,可以栽多少枝花?同学又动手摆了起来,很快结论出来了,动手操作不只使同学很快得出了结论。而且使同学能够通过这一途径掌握这一类题。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使每一个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同学都能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活动时间充沛,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培养。通过实际操作演示,使笼统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为学习利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同学通过动手操作,寻找到了自身的答案,他们都乐于把发现的结果表述出来,从而培养了同学的表述能力。

  3、充沛利用多媒体资源的优势,使同学乐于参与,乐于表述自身的想法。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同学思维的大门,激发兴趣,积极探究,使同学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让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教授《找规律》一课时,运用多媒体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蓝猫驾驶着飞船在空中巡逻,忽然发现三个外星小子准备毁灭地球,蓝猫立即向总部汇报,总部传输三种导弹○□×,共发射了20枚,教师然后问同学:蓝猫共发出多少个○,多少个□,多少个×?像这样,播放一段动画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活跃,不只极大地激发同学的兴趣,唤醒同学有意注意,而且使同学的思维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激趣他们统计的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4、联系生活,体验教学,提高同学的表述能力。

  生活中的数学,同学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借助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知识的真正意义,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让同学联系生活,自身来买东西,亲身经历一下买东西的过程,亲自解决买东西的付钱问题,同学就很容易找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了。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5

  一、课题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它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然而,学校实验器材,实验场地有限,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实验要求。实验器材大多数是易耗品,因为学校经费的因素,学生的实验的次数受到限止。

  怎样让学生有材料、有场地的实验,满足科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怎样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实验”的研究,这个课题。

  我们觉得这个课题有以下几个意义:

  (1)能弥补学校实验器材和场地不足。

  (2)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3)能提高学生对科学课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科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5)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创造学的理论认为:创新精神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的,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探究”教学模式就是凸现自然科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根据“过程式”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为要旨,在创新教学实践中总结而成。

  三、课题界定:

  以课堂为现场,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从课本和生活出发寻找和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补充实验器材的不足,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自身智慧,提高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涵养,使教师能具有组织者的智慧,能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和对话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教师的引领,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

  3、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经历一个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

  4、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理论和文献,并在理论中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解决问题。

  5、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6、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7、在探究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探究法,辅以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湖南教育》、《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及《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本课题成员老师都参加市级的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xxx老师在20xx年参加了湖南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远程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了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作用。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xx年1月――20xx年2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例如: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老师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需要的准备材料:

  (1)两个透明的矿泉水瓶,其中一个切去底,一个在靠近瓶颈处钻一个小孔,贴上防水胶布密封。

  (2)将两个瓶盖背靠背粘贴在一起,中间钻一个小孔。

  (3)一瓶有色彩的水。

  (4)约5厘米长蚊香一根。

  (5)一个打火机或火柴一盒。

  上述这些材料属于生活物品,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找到,找到之后,感到很兴奋,很渴望看到这个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过程。老师指导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点燃的蚊香靠近没有去底的瓶口处,向瓶内熏入少量的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借鉴烟雾让学生能清楚看见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第二步:用粘贴好的背靠背的盖子把去底的瓶子和已熏入烟的瓶子连起来。

  第三步:向去底的瓶子内注入有色彩的水,然后让学生观察观察,会发现最初有一点水流下来,这是因为下面的瓶子的空气被压缩,过一会儿,上面的瓶子的水不会流下来,这说明下面瓶子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因此,上面瓶子有色彩的水不会流下来。

  第四步:揭开下面瓶颈处的防水胶布,然后让学生观察看见下面瓶子的空气跑出来,让出了空间,所以上面瓶子有色彩的水流下去了。

  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子(生活物品)做这个实验: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占据空间,可以清楚地看见空气出来,让出空间,水流下去占据空间的过程,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自然现象。

  又例如:黄芳老师上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一课时,老师开门见山的说:“今天这节课是一堂很有趣的活动课。”你们觉得鸡蛋撞地球会怎样?有的学生说鸡蛋会破,有的学生说不会破,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学习激情。“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黄老师微笑的说:老师随后出示生活中容易找到物品做实验材料: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等。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保护鸡蛋的装置,黄老师说“鸡蛋撞地球实验”比赛,要到室外进行,“鸡蛋撞地球”实验要求就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让鸡蛋包装后从三层楼高处落下。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通过学生实验发现:揭开了鸡蛋撞到地球不会破秘密。学生对这个结果感到很开心、惊奇。通过这个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谭柏生老师上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一课时、出示实验材料:气球、支架、喷嘴、销钉、橡皮筋,这些材料在生活中容易找到。学生做实验很有兴趣。课题组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课例。例如:三年级科学上册《空气占据空间》、五年级的科学《鸡蛋撞地球》、五年级的《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等教学内容都是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

  (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鸡蛋保护器,并且能根据已学的知识,利用生活中废旧物品,经过精心设计。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

  (2)大部分学生在家里会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科学实验:例如:五年级的李自翔同学会利用家里的马铃薯、盐、水等生活物品,会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实验,刘翔会利用生活物品橡皮泥玩具探究“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曹蓝同学会利用生活中废铁来做“金属的热胀泠缩”实验,老师对成功者给予鼓励,对于制作失败的,老师便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让他们经过多次思考,反复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科学的学习充满信心。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科学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老师在指导中得到了成长,增长了智慧,学生在激情中得到了成长,学到了知识。五年级的学生会解释生活中电线在冬天会下垂的原因;明白踩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会鼓上来的缘故,三年级的学生会利用生活物品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知道舞动塑料袋,袋子就会鼓起来,为什么气球会越吹越大的道理。六年级的学生知道打开可乐冲鼻的气体是何物。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掌握了控制铁生锈的速度方法。四年级的学生知道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电击的感觉的原因,会解释脱下毛衣时发出啪啪的响声成因。

  对于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录音机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把玩具飞机拆下来拼一拼等等。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实际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很好的保护他。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闹钟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钟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本课题在我校领导的带领和支持下,已经走过了三年的多时间,从20xx年的申请立项、确定方案、理论学习、前期调查、实验探究,到20xx年成果展现、研究总结等等,具体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一次次学习、实践、研讨、交流、改进、调整等实实在在的工作中,我们真实地听到了自己成长的脚步声。秉持以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为基地,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物品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学习交流及在科学课教学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找到与新课程最为和谐的交汇点,从而更好地开展新课改,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3年科学探究,课题组邓旭老师撰写了《空气占据空间实验》改进论文,谢家伴老师自制了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让学生直观的看清空气占据空间,这个教具深受学生青睐,朱向群老师撰写了实验探究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具的应用》论文;谢家伴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雨轩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景华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20xx年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柏生老师荣获特等奖。

  为了研究课题达到研究目的,多次聘请上级教育局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来我校课题组指导、论证。课题组根据专家的意见,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不断总结,并且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二)具体的研究行动

  1、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我们围绕培养实验探究能力,采取的措施是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

  (1)多看:当学生遇到疑问时,老师进行演示和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看了实验后解除心中的疑惑,使学生认识到动手做实验是学习研究科学、不可少的手段。实验中指导学生做好实验变化前、中、后的观察,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等)的功能,感觉所有现象。对实验中所需的仪器和操作方法、反应条件、以及如何判断新物质的生成等,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在做实验时教师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使学生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演示操作要规范,给学生留下科学的、严谨的印象。

  “多看”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来研究科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多想:我们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的设计,然后到实验室动手做实验,让实验事实说明问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激疑——鼓励学生质疑—提出解决方法—师生共同解疑,通过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明白理化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经常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教科书中实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熟悉、掌握的实验仪器,根据某一课题研究去设计探究性的实验方案。改进的实验学生以“小论文”形式进行交流,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表演,学生不仅享受到设计实验成功的乐趣,而且实验探究能力得到培养,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空气占据空间》时,在课堂上,我出示矿泉水瓶两个,其中一个切去底、蚊香、等实验材料,提出问题:猜一猜空矿泉水瓶子里面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没有什么,有的学生猜有空气,为什么猜有空气呢?怎样证明瓶子里有空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枯燥无味的试验变为直观形象的试验,学生记得快,记得牢。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准备好乒乓球、铁块、弹簧秤、细线、一杯水等器材,提出问题: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铁块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怎样证明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学生都跃跃欲试,说出许多想法,通过观察浸没在水里的乒乓球向上运动,感知浮力,又通过观察弹簧秤下的铁块在空气和水中示数的变化,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对浮力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后,又问:对上面的实验你有什么感觉和启发?有什么疑问和猜想要提出来讨论和研究吗?凭直觉思维,大部分学生有所领悟:铁块受到向上的浮力,看来浮力的大小与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继而引导学生:如何测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铁块排开水的重量或体积?同学们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设计一个验证实验,并进行实验。学生始终在思考、操作、观察、总结,表现欲得到了发挥,在探讨新知识新方法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激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做:我们精心组织学生上好每次实验教学课,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课前提出预习要求,实验时指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多做”让学生在实验中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走进实验室,从生活走进科学。

  我们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进行简单器材的准备,例如用矿泉水瓶制成烧杯和量筒,用小瓶和管子制成潜水艇等。使学生了解一些实验操作要领,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一起参与实验演示。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遇到问题可通过分析讨论、查阅资料、请教老师等途径寻找对策。同时,开展小仪器和小制作的比赛活动,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每一年,我校都举行实验操作比赛,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20xx年上期,学校举行的科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中,三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35班,四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6班、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2班、六年级学生动手能力强是221班。

  3、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组织学生开展小课题的研究。例如引导学生开展《空气占据空间》、《像火箭哪样驱动小车》和《鸡蛋撞地球》的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课题研究成果:

  经过3年多时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定的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而转化为一种学习行为,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踊跃发言,并敢于大胆地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同时多种途径的多向交流,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加快了知识的理解过程,学习积极性明确提高,从对学习的外在兴趣,转化为内在动力,进而促进了学业成绩的提高。例如:六年级216班李俊鹏同学根据所学电的知识,搞了一个小电动机的应用。

  2、学生喜欢上科学课,对科学及社会生活实际与科学有关的问题有了较广泛的兴趣,有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敢于发问,善于发问,乐于发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例如:黄芳老师上的《鸡蛋撞地球》一课,极大的提高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极大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鸡蛋撞地球》

  师:手拿一个生鸡蛋,生鸡蛋有什么特点?

  生:易碎

  师:鸡蛋碰石头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鸡蛋会碰破

  师:有些人明明知道以卵击石会破,可是他们偏偏让鸡蛋撞地球。

  板书《我让鸡蛋撞地球》

  师:(请学生读活动主题)“我让鸡蛋撞地球”你们认为会怎样?

  生:鸡蛋会破。

  生:鸡蛋不会破。

  师:鸡蛋是破还是不会破,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师:做实验需要的材料及工具:如鸡蛋、透明胶、绳子、剪刀、塑料杯、纸杯、塑料袋、纸盒、海绵、棉花。

  师:检查各组的材料、工具,准备情况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鸡蛋撞不破。

  “鸡蛋撞地球”,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鸡蛋的渺小与地球的庞大,鸡蛋的脆弱与地球的坚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冲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对科学的探究,对实验的兴趣,对自然界一切未知的向往。

  3、“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断增强,人人参与教科研,积极参加课题研究,积极上公开课、研究课,个个撰写论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4、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我校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2012年底我校通过了“标准化实验室”省级验收。

  5、该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学更加重视课堂实验教学的开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纠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足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实验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获得学生的认可,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6、更新了教师观念、促进了教师成长,教师的智慧得到升华。

  开题三年多,课题组颜晓娟老师在郴州市举行优秀创新课评比中获得特等奖。先后有7人次在区级以上上汇报课、公开课。课题组长xxx老师撰写的课题相关论文《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国家一等奖。谢xx老师自制科学教具《空气占据空间》荣获市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探究与实践》荣获国家二等奖,xxx老师撰写的论文《初探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荣获区一等奖;《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荣获市一等奖。朱xx老师撰写的论文《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区一等奖、《学具的应用》荣获省二等奖;谢xx指导学生参加郴州市第二届“英东杯”中小学科技活动海陆空模型竞赛中,周xx同学荣获市第二名;李xx同学获航海电动遥控绕标赛第二名;共有三十余名学生在市区比赛中获奖,在20xx年度北湖区中小学教师年终考核评优,谢xx老师被评为优秀教师;在北湖区中小学学校两项常规检查中,朱xx老师荣获先进个人,在20xx年下期,xxx老师撰写的科学组汇报材料荣获市一等奖,20xx年9月,在郴州市首届小学科学《同步教学实践训练》应用优质课比赛中,我校谭xx老师荣获特等奖。

  我们科学课题组的工作是踏踏实实的,活动是积极而多彩的。我们的科研实验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又作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在取得的成效使学生们受益,使领导和家长们满意。“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研究成果作用于广大的学生,在学生的提高和发展中绽放光芒。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6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时代背景

  “双减”政策的根本目标应该是要充分地维护学的正常教学秩序,纠正传统的“超负荷”现象。“双减”政策在保证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规范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客观上说明了“双减”的重要性。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推进学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中,思想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发展。

  从全面推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施来看,“双减”的实施效果,主要体现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的外在表现方式的改变和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宗旨观念的革新。这是因为“双减”政策在客观上需要学教师采取多种途径,以缓解少年儿童的学业负担,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使上述教育方针的目的达到,需要教师能够灵活地改变传统的道德实践方式,并与学实行“双减”的方针相结合,善于运用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达到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应有之义。“双减”之后,减轻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学生自由时间相对增多了,课后服务的形式不断丰富,统筹整合了家校社等各方面的资源力量,更加关注减负增质和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开展提供了更多时间和广阔空间。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迫切要求。传统的升学考试评价制度是以分数衡量优劣,对学生德育教育影响较大,导致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从而引发社会问题。思想品德不合格,是危险品。因此,实施“双减”是对教育过于功利的纠正,是重视育人、让教育正本清源的一个重要措施,特别是对深化德育教育是一个重大契机,“双减”政策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培养学生,给小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有效减少品行不端情况的发生,为小学生成长积蓄前行的力量。

  加强德育教育是“双减”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双减”政策立足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学校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和家长转变育人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做到五育并举,落实“五项管理”,更好地实现小学生思想启蒙与精神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家长的思想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加强德育教育与“双减”政策落地相互促进,从而促进“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劳动条件与内容等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学校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地位、作用与实施一直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学习与工作等方面迅猛的发展和变化,处于这种新环境下,开发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新课程理念,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具有个性化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逐渐改变学生学习和进步方式、教师教学和成长方式、学校教育和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实行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新型的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展开这项活动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够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注重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有着重大而长远的意义。学习方式不但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且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观点沟通的活动结构。所以,探究学习方式最核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点的建构。

  3、国家对人才的要求

  课程改革提出要增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知识的综合应用,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新课程特别强调超越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克服过于依赖知识传递的接受性的单一化弊端,主张在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上,有效地渗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实践学习,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话来说,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4、学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联系

  我校是荆门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学校历来重视这项课程,注重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在过去的几年中,我校教师的综合实践课例《家乡的油菜花》、《我们的新农村》、《走近奶水牛》等,多次在省市获一等奖,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丰硕,累积了大量的素材和案例,在此基础上,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方式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实践水平的增强和课程的外延性扩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一种“非指导教学”、“自由学习”、“自我指导的学习”等教学观点。

  美国心理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法、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理论等等,都充分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教育心理学依据:

  认知教育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们展开研究的理论依托。

  3、课程理论依据: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当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充分肯定了“自主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题的界定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具体的学习方式,分成两个层次来界定。一是把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本质规定性,以此为基础实现多样的学习方式的优化与整合。二是落实程序性方法。程序性方法分为三个环节,即活动准备阶段的方法、活动操作阶段的方法和活动总结交流阶段的方法。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活动方法,比方关于准备阶段的程序性方法,设计问题的提出与问题分解、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活动方案的制定、分组与合作的方法等,目的在于切实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规划水平、组织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通过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社区活动中深入展开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水平。

  3、自主性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属是社会。家庭教育是起始,学校教育是中坚,社区教育是统整。故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已成立的环保中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德育基地等阵地建设组织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使学校、家庭、社区相互协调发展发挥最正确的育人功能。

  4、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于社会,而参与感是化个性思维为集体智慧的社会化的功能的实践,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归属感和义务感和责任感。

  5、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研究自主学习的方式、模式、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为自主学习方式的实施,特别是农村小学展开自主学习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诫的教训。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准备阶段: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座谈、个别访谈和观察等方法。

  实施阶段:主要以行动研究法,实践研究法,实践反思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

  总结阶段:经验总结法。

  2、研究对象

  此次课题研究中,确定了我校三至六年级500多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参与性原则:注重学生亲自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过程性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展开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水准、投入水准等表现。

  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4个局部组成,而各局部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水平等要求,所以,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方式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激励性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持续促动学习水平的发展。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为更有效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研究及实施工作,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负责人,负责对课题的展开实行统一协调,带动研究小组展开研究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师培训、课题的组织与落实、课题档案管理工作。大队部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2、增强理论学习

  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水平提升、素质提升和潜力表达,能够使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及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获得最直接的效益。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博学、敏锐、热情、宽容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而这个切都是潜移默化的优质课程资源,所以我们把学习放在首位。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育科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以前我们往往凭经验实行教学,最薄弱的恰恰是理论的积淀。我们课题组成员先后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纲要》等教育理论,还邀请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先进工作者到我校作讲座。我们坚持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到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升了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3、把握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现状

  对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准确把握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通过课堂观察、个别座谈、发放家长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实行了初步的理解。

  就学习方式来说,我们发现应试的取向是增强了而不是减弱了。绝大局部学生习惯于从书本到书本,从公式到公式,习惯于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不能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于机械重复练习,而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使用;习惯于独立作战,而不能主动寻求合作,在互相启迪中解决问题;乐于接受教师讲解,而不能主动探究。

  就生活方式来说,绝大局部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凡事都要父母协助解决,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关心,对社会问题缺乏热心,对他人缺乏爱心,做事缺乏恒心。主动获取信息,与别人交流、交往的水平较差。在心理上,往往表现为自负、焦虑、意志力薄弱,好奇心不强。

  (二)实施阶段

  进入课题的全面实施,课题组成员积极在教学第一线展开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指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学习方式。力求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强调学生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掌握科学方法。课题组定期举办课题研究实施情况的研讨交流活动,尤其是展开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讨活动,实行课题的阶段性总结,努力取得研究的预期效果。

  1、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研制。班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主题后,由教师主持制定的班级活动计划。其基本框架为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班级活动方案的研制,说明活动实施步骤与活动方法的确定。

  2、活动主题的系列开发。不同的年级,主题的大小、难易水准有所不同。作为班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形成主题系列,它将有利于学生研究活动的深入,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对主题的自主开发,有利于主题的生成。

  20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我和爸爸妈妈的故事、我的成长日历、我的家等,主线:理解自我——理解家庭。

  20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小小设计师、自己动手来洗衣、家乡的油菜花、理解动植物、赶集、环保等。主线:注重自我成长——注重自然。

  20xx年开发的活动主题有:绿化校园一角、走近奶水牛、注重残疾儿童、放风筝、节约从我做起等。主线:注重生活——注重社会。

  3、组织学生经历主题的探究、体验、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实行主题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经历中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基本要领,学会对学生成长和未来发展十分有用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譬如小组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小组活动任务的确定、学生如何分工、怎样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如何通过每人的活动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学生每经历一次主题探究活动,他们的设计、组织、操作、管理水平就是一次锻炼和提升。看看学生制定的小组活动计划,我们就能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

  (三)总结阶段

  课题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材料、资料实行讨论、分析,形成课题成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效

  课题研究展开三年多来,因为规划合理,管理措施到位,教师积极参与,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成果。

  1、促动了学生的积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主要展开形式,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充分空间,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对活动的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持续获得迁移。

  亲历实验不但让学生对世界的理解有了“发言权”,而且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创造了机会,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形成了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的意识,擅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制定学习方案。

  2、推动了教师的全面成长。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探索,教师们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点,从平时的理论学习、座谈、讨论中发现,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升了,教育理论水平也有了不同的进步。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持续上升,技能日趋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乐教——爱教——自主地教——创新地教。实验教师不但落实既定的课程计划,还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自主地选择主题内容和活动场所,自创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理解到自己既式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评价者。实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注重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本有的课程自主权利。

  3、突破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

  改变从前:“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构建完善了新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打破陈旧的教学思想,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难题。在实践中努力摸索出“主体互动——参与合作——交往对话——实践操作”的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4、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专业论文、案例。总结了研究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形成了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展开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并积极探索新途径,推动学校特色再发展。

  九、课题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本课题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及全校教师的大力协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个科研课题,它不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它必然存有很多当前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有很多的新问题出现。所以,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绝不能无视存有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1、指导策略的缺失。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以及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目标针对性不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分解不够具体;二是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展开过程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缺乏预先的设想和解决方案;三是缺乏一个比较宽泛而不失系统的方法系列的指导;四是缺乏研讨的气氛和习惯,没有就相关问题即时实行反思和有针对性地研讨与设计;五是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观察、理解不够,没有提供即时的方法引导和必要的指导。

  2、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完善。

  放眼综合实践的活动过程,对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度地强调过程评价,忽略活动结果评价和学生对问题解决基本水平的评价。过度地偏重过程体验,而对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准注重不够。

  3、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学生处于被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价值追求,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活动的内容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由学生提出。而实践中一些地方却出现由教师设计并提供主题实行选择,甚至按照学习资源包在教师全程控制下展开“教学”,假如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永远没有孕育的空间。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相关文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3-06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2-15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范文03-31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14篇)03-24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通用15篇)03-0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集合15篇)08-29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通用5篇)02-15

优秀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精选5篇)02-16

课题结题报告02-04

课题结题报告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