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1-12-16 17:11:51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我要投稿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29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29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

  影响了数千年的孔子被后人尊称为圣人,然而他的命运却是充满坎坷荆棘。在历史的书页中,孔子和弟子驾着木车,滚动的声音在各国之间沉重发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倾轧,孔子车辘的痕迹便在长达14年寻求认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对后人来说,孔子的远见卓识,礼仪之见和理想理国之道是万世不朽的传世乐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对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们需要细细解读。

  该影片首先是从孔子在鲁国的仕途开始演绎,他热爱祖国,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来使国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强大,鲁国国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断,乐意采纳孔子的意见,但随着鲁国大夫们的矛盾日益尖锐,鲁君日渐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弃官离鲁,伴随孔子的还有弟子子路,颜回和子贡等。

  来到卫国的原因着实让我费解,黄韦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书中写道孔子自己选择来到卫国,久待之后经别人推荐给卫灵公加以重用。该影片中说的是因南子早闻孔子才德兼备,让卫灵公下书邀请,卫灵公素来对南子百依百顺,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径庭的两种重用途径实际暗含太多的信息。以影片来说,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极其聪慧的,虽有着恶名,却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干练,有胆有识的女子;她要会见孔子,孔子抛开舆论的忌讳,以礼相待,他们之间相互的膜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说“人们只知道夫子痛苦,却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仅仅只是因为欣赏。

  卫国的内外隐患迫使孔子离开了卫国,带着弟子过着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师徒皆受饥饿的折磨,在困顿恶劣的环境中,他弹起了琴,众弟子在琴声中手舞足蹈,带着悲愤的欢呼,尽情宣泄。也许并不是悲愤,是在历尽挫折颠簸,人间沧桑后对内心无奈的释放。

  颜回的死很是让人感伤,在冰天雪地里寒彻的河水中打捞者散落的书籍,一次次的来来回回,颜回的这番行为足以表明他对孔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生命的价值,最后被活活的冻死了,颜回的死沉重的打击了孔子,孔子弃乡离家,追随他默默支持他的是众弟子,他对弟子的情谊远远超越了对妻子和儿女的感情,他渴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运让颜回变成了支持他伟大抱负的牺牲品,给他内心深处留下了一道很深的伤疤。

  孔子是个清贫的人,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喜欢在清贫生活中执着于理想的人,从影片中我们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贫艰苦的,但又非常执著自己的理想,正因为如此,才达到了“志士仁人,无杀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将修为置于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国伟大的哲学家。

  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对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汉高祖刘邦变贬孔为尊孔,李约瑟对孔子有“中国的无冕皇帝”评价,孔子的思想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寻。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是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了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候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候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是也不能纵横,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3

  电影《孔子》在各大影城首映。影城继阿凡达上映期间一票难求的火爆状况后,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票房热潮。近几天,影城1号厅排期基本为《孔子》,上座率达90%,据影城工作人员透露:有很多老人前来观影,也有很多人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可见,孔子在中国是深得人心的,《孔子》的号召力也是值得肯定的。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跟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跟。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跟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跟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跟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跟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跟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跟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跟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跟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跟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

  看完《孔子》我看到的是,坚定理想信念的人。人到中年、人到晚年仍在奔波劳累,而非颐养天年,并非享受天伦之乐。他为了国家而非为了自己。我看到的她是一个爱国之人。他爱西周时的礼乐制度,厌恶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想靠自己的思想来挽救这个国家。

  不过,在客观的评价中,我认为孔子并不适用于这个时代。社会生产力是逐渐发展的,时代的潮流是逐渐进步的。单从孔子想恢复西周时里约制度,我就认为他是退步的。他一心只为了自己内心的政治信念忘了社会现实。

  对孔子一生的评价中,我只想到了一个字就是酸。出生时他的贵族家庭没落了。奔走于各国之间。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时,他被困住了。孔子在当时是不受重用的。可在死后成了万世师表。我想很大一部分人在生前没有名没有望,可在死后,却名扬天下。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酸。名望,在死后有什么意思呢?只是单单的给他扣了一顶帽子,生前无所享受,死后孔子怎么会欣慰呢?只是后人为了孔子的成就。而表示慰藉而已。感谢孔子为我们留下这么持久思想渊源。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5

  即使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嘘。孔子年富力强时不被重用,不得不带着一众弟子颠沛游离,周游列国又四处受排斥,“累累若丧家之犬”,年过六十身老体衰,曾经殷切的出仕治国之志被耗尽,他终于决定回乡著书立说、传道授业,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谓空有抱负却郁郁不得志,假如真如电影《孔子》所言,各国国君均不接受孔子观点,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么、想要什么的人竟是“名声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惨了些。呵呵。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子见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占了大段时间,银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张的嘴唇的确象影片把“子见南子”当成噱头,不少人因此而感觉不悦,对其的定性我们暂且搁置,既然胡玫导演借导演的便利将南子塑造成如武则天、赖斯一般聪慧过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题发挥,来剖析一下电影版“子见南子”中的南子为何要这样做,老夫子又为何如此应对。

  在电影“子见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场是从踩着高木屐鞋的赤足开始的,镜头有些轻佻地由下摇上,接下来是精心的妆扮和挑衅的言语,“听你常讲仁者爱人,那你那个‘人’字里,包不包括象我这种名声不好的女人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啊?”,此时的南子以其聪慧美貌步步紧逼,孔夫子面对直线距离不超过5cm的南子表现出退让和不安,老夫子面对诱惑强作镇静回答问题的模样让南子很开心,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男人都一样,追求的不过是色、名、利,亘古不变。几番交锋,孔子并未讳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却显其心地坦诚和品行之难得,老夫子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同时也表达自己追求“德行”“仁义”的人生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他愿意约束自己的行为,由此表现出极强的意志力和奉献之心。这让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谓胡导演的个人心理感悟,也是一个现代人对孔子的忠实评价。当南子与孔子对拜而别时,此时的南子已完全没有开始时的挑逗试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别之情。——可怜的孔子,最懂他的是这样一个女人!

  南子没有错,她的价值观对大部分人是适用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子见南子”之所以被电影大书特书,也许因为孔子只有一个,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并不多,这也更显得孔子之伟大,当然也警示我们,离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养和道德境界上还差得远呢!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6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时代的小诸侯国——鲁国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系家国,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而忧心忡忡,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那个时代,用自己的努力使诸侯各国实现克己复礼。

  影片从孔子挑战鲁国用活人陪葬的残酷制度讲起,孔子入仕为官推行周礼和仁政,当政的三桓当初启用孔子只是为了他们集团的利益,但随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付诸行动,动了他们的“奶酪”时,孔子以辞官离开鲁国收场。离开祖国,孔子还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在各诸侯国去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与治国理想,然而现实的残酷而使他四处碰壁。但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政治主张和他爱国为民的思想。他率领众弟子奔走各诸侯国长达14年,广招门徒办学传播他的思想,以期他的弟子们入仕为官实现他的主张。影片结尾孔子晚年重返故乡,为鲁国教育效力。由于他的人生抱负最终未能实现,所以最后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他一生终成万世师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创造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辉煌。

  在电影中,孔子与弟子们临危不惧,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让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颜回之死。他们师徒冒着风雪架车行进中冰冻的河面上,冰面突然开裂,装书的车掉进河里,颜回不顾危险,跳进刺骨的寒冷的河抢救落水的书籍,但自己却再没能上岸。我知道,其实颜回以生命来捍卫的不只是书,更是他珍视高于生命的镌刻着儒家思想的信仰。早就听说过文人的儒雅之气,他们都惜书如命,但古代圣贤竟然不惜以命换书,仍然带给我震惊,令我钦佩。

  子路之死也让我难以忘怀。他受命去卫国入仕,在保护主人反抗叛乱中被敌人杀害,临死时仍然不忘老师教诲“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用生命捍卫忠诚,用不屈的气节践行孔子之道: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有骨气,即使落难也要保持君子气节,用生命捍卫信仰。影片中还有诸多的围绕孔子展开的一个个故事,周润发的精彩表演让观众领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包含儒家思想的重要名句。孔子的形象通过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比上学时学《论语》时对孔子的印象更鲜活更形象。

  观看《孔子》这部电影,我想不仅是对孔子、对其弟子们传承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人如何干事和做学问的道理。今后希望国学兴趣小组开展更多的活动,让经典回归,让我们通过学习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圣先贤心系天下的胸怀和为民立命的处世智慧,学以致用以更好的姿态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去。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7

  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先生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先生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先生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先生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先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先生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先生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先生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先生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先生。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8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1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1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2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捍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1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1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9

  “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就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就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

  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就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我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就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之后,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尽苦头,受尽苦难,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放下,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就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就是平时总就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就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我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之后,孔子和弟子们,理解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一样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就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就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0

  近日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电影《孔子》,我看完之后心中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对孔夫子的伦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资料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而我却认为孔子思想里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他以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当孔子看到当权者只懂得用酷刑来统治人民的时候,他不顾自我的危险依然提出了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在当时是十分危险的,这不能不体现出他的仁爱之心。而当子路将漆思弓救到他的家里时,他表现的是那么镇定,没有一丝畏惧,这又是他大义的体现。当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时,他第一站来到了卫国。卫国南子问孔子:“夫子常说,仁者爱人。不知夫子的这个人,()包不包括像我这样名声不好的女人?”这时孔子无语,但是从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当中,我解读出了《论语》当中的一句话:“君子尊贤而容众”,南子又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请问夫子是什么意思?”孔子答曰:“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礼。”南子又问:“诗经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讲男女之间的情爱,夫子又该怎样解释?”孔子答曰:“诗经三百能够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思深深,但无邪念!”应对孔子的圣德,最终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这样的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领悟的境界!”可见孔子的君子之礼是博大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在夹谷会盟上,孔子以不战而驱齐国数万之众,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这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当季氏将亡之时,他最后明白了孔子的真确,他决定将孔子请回鲁国,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游列国路上,他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受尽磨难。在逃离齐国时“接淅而行”,在鲁国分不到祭肉,在陈蔡被围差点饿死,在宋国差点被树砸死……他却荣辱不惊,为了理想中的仁礼之国,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样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我们这天就应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吗!

  在两千多年后的这天,我们有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不畏艰难,脚踏实地地向着理想进发。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1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2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3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4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潜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盼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资料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透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5

      读了《朝花夕拾》才觉得鲁迅也有平凡人一样天真的童年和懵懂的少年时期;看了《孔子》才知道圣人有免不了人生的悲欢离合,艰难苦痛,不再只是教科书上讲的那样遥不可及的“至圣先师”。

  在诸侯争霸,战乱割据的年代里,孔子出生在一个小诸侯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了安邦定国,他带着自己“仁”的思想投身于仕途。他在鲁国,曾官至代国相,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救下殉葬小奴;用牛车造势,吓退齐国数百辆战车,不费一兵一卒得到返还失地的承诺。

  内怎稳鲁国政治,外扬鲁国国威。这是孔子仕途上最为通畅的时期了,但完美的理想总是收到现实的阻碍,在“陪臣理国政”的鲁国,支持的孔子的鲁昭公权利受限,孔子“毁三都”等做法伤害到三桓的利益,遭到权臣排斥,被迫离开鲁国,此时孔子55岁。

  好在孔子还有一群尊师重教的弟子,机灵聪颖的颜回,仗义豪爽的子路都誓死追随夫子的脚步,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战火四起的年代里,诸侯都以割据争霸为目的,不能接受孔子超越时代的德治思想。或将孔子拒之门外,或给其一个讲学的虚职,总之就是不采纳他的政治思想。

  在游学的过程中,孔子一行历经重重艰难,曾被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也曾被困入战事之中,有的弟子被饿死,最后只剩一碗马肉汤分而食之,孔子却以琴声代食,不禁令人唏嘘感叹。最催人泪下的是颜回去世的场面,寒冷的冬天,孔子师徒越过冰封的河面,不幸遇上冰裂,有些弟子溺水而亡,孔子的书卷也大数落入水中,颜回为救夫子的书而一次次的钻入冰凉刺骨的喝水中,用尽生命的力气从水中抛出一卷卷书,最终溺水而亡。

  孔子是颜回至尊至爱的夫子,在他的心中,夫子的书籍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颜回是孔子最为喜爱的弟子,颜回去世后,孔子抱着他冰冷的身体不肯放手,弟子们都劝到:“已经三个时辰了,暖不回来了”。孔子还是舍不得放开颜回,悲痛的表情令人潸然泪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鲁莽的子路死于卫国内乱,死前却不忘夫子“君子正其衣冠”的教导,孔子虽然十分伤心,但也有所欣慰。

  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孔子终于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对政治失意的他退而不隐,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孔子因其超越时代的先进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使儒学完胜于后世,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在现代,孔子的思想也影响深远,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6

  今天按照老师的安排,观看了央视拍摄的纪录片《孔子》。在战国年代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孔子希望把自己修身、齐家之术扩而冲之,用到治国平天下上面。孔子和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吃尽千辛万苦,最苦一次被人围困七天七夜没有吃的,差一点饿死在荒郊野外。

  还是在四百年后的汉朝,儒家思想才得以应用推广,从此成为历朝历代主流文化。孔子的思想是帝王之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培养帝王人格潜质。孔子看透人性自私自利的局限性,希望人们通过自身修炼突破人性局限性,内存孝悌外行忠信,通过利他来实现利己目的,通过利他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别人的和谐。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一个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在地狱里每个人都拿着一把长柄勺子,勺子里的饭无法够着自己的嘴,所以地狱里的人每个人都饿得面黄肌瘦。天堂里面的人同样也每个人拿着一把长柄勺子,他们用自己勺子里的饭喂别人,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吃上饭过得红光满面。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就是有无爱心,对别人仁爱就会得到别人仁爱的反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倡仁爱,就是希望别人通过修炼突破人性局限性,用利他的手段来利己,如此实现和谐社会和得到自己幸福生活。

  今天的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现象却日嚣尘上。我们需要经过几千年磨炼的传统文化来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世;我们需要继承几千年文化孕育精神成果;我们需要传统文化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7

  1月25日(星期一)的晚上,爸爸单位组织我们去营房部大院看电影——《孔子》。周润发的演技十分逼真,电影的场面非常壮观。电影院里面座无虚席,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体验和感受孔子――这位伟大先贤不朽的精神魅力。

  孔子,公元前551出生在鲁国。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各种学说百家争鸣。其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我们现在还在受着孔子的教诲。孔子5岁时父母双双早故,于是他过着流浪地生活。一天鲁国的贵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贵族的眷属也可以去。孔子听说后也去了(孔子的父亲是贵族),到了门口,门卫看到他落魄的样子,以为是个叫花子,便没理他。结果,孔子径直向门口走去。门卫把他拦住,问他是谁,孔子说自己是一个贵族的儿子。门卫将信将疑,没让他进去。正在两人争执不下的时候,孔子父亲的生前好友前来赴宴。孔子本来想让他说说情,哪料到他说:“哪来的小屁孩,快走开!”听了这话,孔子如同五雷轰顶,十分失落。在失落之际,他也明白了事事都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的道理。这事儿对他触动很深,为了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开始学习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数学)这六艺。他先后拜老子等名家为师,并刻苦钻研古代典籍,还整理撰写《诗经》、《尚书》、《礼书》、《乐书》、《春秋》、《易经》等儒家典籍。他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国家和人民要遵从仁、义、礼、智、信的要求。经过不懈努力,孔子终于成为一代大家,受到了人们的崇敬。孔子收了很多徒弟,到处讲学,名气很大。鲁国国君听说孔子很有才华,于是把他召进宫里。听了他的见解,鲁国国君觉得孔子很有才干,想让他当大官,但又唯恐众人不服,于是鲁国国君便让他和他的弟子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治理一下。鲁国国君在一年后惊奇的发现他和他的弟子治理的那个小城如今已变得比鲁国的都市都繁华。于是他让孔子做了个大夫。不久,齐国国君想和鲁国国君会面,想乘机利用大峡谷的险要地形逼迫鲁君,孔丘明白齐国的用意,也知道鲁君此去是多么的危险。他彻夜未眠,想到了一个既能保护国君,不失两国友好的办法。之后,孔丘不仅成功的保鲁君平安归来,还逼迫齐君归还失去的三座城池,并与其成为盟友。孔子,不是一个文弱书生,他身高体健、武功高强、足智多谋、文武双全,是个难得的将才,他心底善良,充满仁爱,的确称的上是“圣人”。我不禁从内心深处更加佩服他了。

  后来,一些大臣起来反叛,叛乱分子前来攻打鲁国国都,鲁君任孔丘为主帅c。等到进攻的时候,孔丘命人将几口大锅推出去,装满油,待叛军过来,把火把仍进油锅里,趁热将着了火的油锅往下一推,顿时,几万大军葬身火海……虽然叛乱暂时被镇压下去了,但因诸多因素,孔子的改革失败了。经过这两件事,孔丘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了代宰相。成了代宰相的孔子并不居功自傲,而是在国内进行了改革,这使一些权贵的利益受到了影响。于是,这些大臣便把他赶走了。

  被赶走的他无依靠,只得带着弟子周游诸国,到处流浪,上顿不接下顿,很是可怜。

  几十年后,鲁国国君去世,幼君登基。齐国借机攻打鲁国,眼见破城之日指日可待。当初把他赶走的那些大臣这时才知道孔子的用意。于是,那些大臣派人把孔子请到鲁国。但是孔子心意已决,不再参政。在众人的请求下,孔子便让大徒弟冉求去解围,等冉求到鲁国时,已经十分危急。冉求不愧为孔子的大徒弟,他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齐国大军赶走了。等到孔子被接回鲁国时,他已是古墓之年的老人了……电影是向我们讲述孔子一生坎坷的经历,也向我们述说了孔子的伟大与不凡。

  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他的精神激励我永远向上。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8

  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孔子的故事》,书中的内容非常精彩,以前我只知道孔子的一小部分故事,虽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会认真看完这本书来重新认识一下孔子。

  孔子是中国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还是儒家创始人。看完这本书我最喜欢《在挫折中前进》,孔子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他在十五岁就已经立下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在孔子十七岁时母亲去世了,母亲走后孔子还是个年少不懂事的孩子,孔子穿着孝服跑去季氏欢宴名流却被人当叫花子赶出来,此事后孔子非常发愤。

  之后孔子更加刻苦努力学习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旁人见孔子就夸,可孔子却很谦虚,就这样大家对孔子的`评价更高了。孔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勤奋认真,在挫折中锻炼自己,他的谦虚善良精神值的我学习,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断磨炼自己。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9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一提到孔子,他仁义的形象,就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可《孔子》这部电影还表现出他的另一个优点——勇。

  他一心想让鲁国强大,于是他就在鲁君面前推广仁义。果真,鲁君让他当了代丞相。从此,鲁国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了。又过了不久,季氏的家臣公孙狃发动战争,想要登上鲁君的宝座。反军打进都城,鲁公跑到季家,公孙狃步步紧逼,可季家人都去打猎了。这时,孔子说:“把叛军引到武子台!”字路领命,便去把公孙狃引到武子台。公孙狃见孔子在台上,便下令放箭。可台上有盾,孔子的弟子冉求下令把盾往后放,把一个个装铁浆的大罐子推上来,冉求一声令下,鲜红滚烫的铁浆流淌出来,把公孙狃的军队士卒烧得个个焦头烂额。公孙狃在乱军中自杀。孔子看到这个场面哭了,因为他一向讲仁义,不希望看到国人自相残杀。

  孔子的仁义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他的勇也不可缺失呀!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0

  最近学完了《论语》,今天趁放假之际,看了周润发演的《孔子》,颇有感触。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庄,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而宽厚。

  很明显,这是一部人物传记,而主人公就是孔子。电影从人物选角再到场景布置,无一处不体现了电影制作的精良。电影极力还原春秋时期的齐鲁卫三国,演员很敬业,把每一个人物都演绎的活灵活现。《孔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

  孔子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大半生都处在颠沛流离之中。孔子年轻致仕,做到了国相,在鲁国大力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鲁君看到了孔子的贡献,在齐卫两国争先聘请孔子之际,他重用了孔子,然而孔子的思想显而不符合当今的乱世。孔子提倡恢复古礼,可春秋时期战乱纷争,齐国推行法治,鲁国如果以礼治国就不能同其他国家抗衡。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电影《孔子》的诞生,是国产史诗巨制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中国大片的标准提升到了圣贤这一步,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也让中国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都知道,大片,向来指的是美国好莱坞电影,那种饱含科技的电影。但是看了《孔子》以后,我知道,大片,不仅仅是科技和威亚,还有中国人的智慧,用心去制作。据悉,电影《孔子》的后期特效由鲍德熹操刀,且花费巨资调用了曾为《第五元素》等影片担任制作的好莱坞特技团队,来完成多达400个特效镜头。其中,在武子台平叛那场戏中,孔子在高台上迎风而立,指挥千军万马。画面肃穆大气,很有震撼效果。

  片中也有不少惊心动魄的场面:夹谷会盟山雨欲来,彰显圣人智谋;堕三都短兵相接,营造紧张氛围;武子台平叛夫子亲自擂鼓挥兵,展现军事才华和大将气度;齐鲁大战是影片场面最为壮阔的一幕。

  夫子独有一腔智慧,却没有得到重用。君夫人南子说未有人懂夫子,这话不假,真正理解孔子的怕是只有他那一行弟子了。孔子重仁,弟子们跟他推行仁政,孔子著书,书掉在冰河里颜回下河救书。

  孔子,这位圣人,今天我更加了解了他。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1

  影片的开头是伴随着悠扬的铃声开始的,让人不自觉的就想到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习惯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封制的弊端也日渐显露,分封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逐渐瓦解,社会出现了新的社会形势,诸侯国不再遵循周天子,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现象。而孔子,从小就在礼乐的熏陶下成长,自是不愿大好的周王朝如此衰败,礼乐从此没落,于是他青年起,就发誓要实现礼乐仁和的梦想。

  该影片按照一生回忆的方式展开,开头展现了孔子白发苍苍,而他礼乐仁和的梦想,也只能交给未来去实现了。其中演员所表现出的的沧桑,眼神中的无奈,无一不让人觉得,他就是孔子,孔子就是他。之后从孔子青年时期,鲁国三桓叛乱开始,展开对孔子一生的叙述。

  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能够很大程度上吸引观影者的兴趣。

  细节把握较好。该影片主演孔子周润发,从影片中的细节可以看到,孔子去拜见鲁定公的时候,门前的侍者道孔大人您可到里面再拜见,而孔子依旧坚持自殿外就开始拜见,这样的行为是很符合周礼周范的,再其次,孔子进入殿内后,殿上座鲁定公还未到,他依然坚持上座好像有鲁定公一样拜了下去,恭恭敬敬的等待鲁定公的到;再者在鲁定公想要依靠孔子的主张,使鲁国强盛起来的时候,问是否可以按照齐国那样强盛起来?孔子说齐国的百姓之所以不犯法,是因为害怕刑法,而若能够使百姓因为讲仁义而不犯法,那不是更好吗?在说这话的时候,孔子眼中的光芒,亮的吓人,那是一个人对梦想的渴望!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却始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容得下他,容得下他的主张。这既是孔子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在那个诸侯争霸战乱纷纷的年代,孔子的礼乐征伐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诸侯国要的是能使他们的国家强大起来的主张,所以孔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礼乐衰败,百姓流离失所,别无他法,但我想他是恨的吧。即便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的主张,他还是不肯放弃,于是回国后办私学,著文章,说来有些许可笑,孔子一生未能成就官业,他的学生却很多都做了官。

  他一生求礼问和,也许大多数人觉得他失败了,但我觉得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他成功了,通过他弟子记录的讲学的内容,将他的仁义清清楚楚的传达给了后世,他的仁义必将在后世发扬光大!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2

  纵观整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好,能够充分地展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万世师表的形象,并且抓住了孔子为政持官掌权时的政治特征,反映着其仁和礼的核心思想体系,当中的确不乏催人泪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证的说一句,该片更应该像一种全新风格的历史记录片,很多人认为孔子作为圣人,生活在春秋时期,很多东西无法考证,只能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示,但其实不然,电影尽管通用的是白话文,但处处体现着原始的仁礼思想语言风格,在感动苍生的同时必然给予一种精神和思维上的震撼和影响。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看完该影片后,我甚至乎结合当今的民族和社会特征产生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

  关于克己复礼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中礼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复礼。克己复礼的意义在于克制自己,凡事向往礼的方向,本质上是教育人们要重视礼的教化与熏陶,孔子终其一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教育方面,都强调礼乐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鲁国政权为三桓贵族所掌握,三大贵族拥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与鲁国的宿敌齐国和谈未遂,眼见要兵戎相见时,也无动于衷。后来更是使计迫使孔子离开了鲁国,四处漂泊。其实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鲁国国君所言,处于这样一个乱世,诸侯分封割据,称霸一方,名义上是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颓危的情况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贱霸暂且难以坚持,而孔子还期望君主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百姓避免战乱,才会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实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结合那个多事战乱的春秋,难免会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这也为他日后周游列国时,即使在树林处收徒讲学,也会遭到民众们的反对,他也被迫带着他的门徒被诸侯王们由一个国家驱逐之另一个国家。经历了十几年,终于回到了鲁国,他已经很老了,但仍然执着着那个克己复礼的梦,含笑而终!

  关于取义成仁

  除了礼,孔子的另面思想则表现为仁,为后世所称道的仁者爱人,仁者无敌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个延伸和继承。在《孔子》影片里,没有情节明确反映孔子如何取义成仁,但却通过他的两个徒弟子由和颜回充分刻画出来。首先是周游列国的时候,孔子和门徒一行人等踩着冰封的河面过河时,突然发生了冰裂,一车满满的典籍掉进了水里。颜回没有犹豫半刻,马上纵身潜入水里把典籍给一卷卷打捞上来,因为在他眼里,这些典籍是远比他性命珍贵的,能够影响后世的儒家伟大学著,更是这十几年来,孔子和徒弟们的思想结晶,对仁义的传世,是及其重要的,结果颜回溺水而亡。当孔子还没有从见到颜回去世时表现的悲痛中振作过来时,又传来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卫国作战时,因保护卫国幼小的皇子被叛军群杀而逝的噩耗,子由在临死前依然牢记老师的说话,把官帽戴正,以示正义凛然,结果取其成仁。这两个片段我相信不仅仅是我,很多人看着都会有那么一种心酸和体会,有时候,仁义的实现和追求,比我们很多东西更值得去奋斗,甚至乎牺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3

  暴雨,轰鸣的雷声,迷茫的路……跌于泥池,再爬起,大笑……几近痴狂的老人带着几近生根的痛苦,泥塑般让人触目,让人心惊。他,就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其不可却执意为之的孔子!

  电影中,孔子被一块玉玦决出鲁国,四海为家。离开时,适逢暴雨。在轰鸣的雷声暴雨下,在前途无路的迷茫中,孔子跌于泥池,挣扎爬起却于雨中酣畅淋漓的大笑。笑自己,一并的笑这世道。为何痛苦?为离别,为信仰。

  鲁国,是孔子的家,是弟子们的家。那里有妻儿,有安定的生活。但这处故土,他注定不能承担信仰。孔子的政治抱负、礼乐梦想统统毁在这里。建武子台,推行礼乐,志堕三都,带着血汗与期望的举措统统被现实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鲁定公无奈一笑:“论聪明,夫子还需学会如何装傻。若是执意如此,夫子恐怕下场还不如我。”

  下场?是呀,世界如此杂乱,正是因为看清了局势,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才会选择归隐。这个决定,多少有些自私,顾不得天下苍生;这个决定,却也何其聪明,天下混沌,苍生怎顾?何必为难自己,归隐已是不易。孔子却正相反,不会考虑下场!他不仅要顾苍生,还要为此赌上自己的一生。孔子不是不知道天下局势如何,也不是不知道自相残杀的人们有多不可救药。他知道,所以他不能放手不管,既然自己信仰的仁义可以救世,那么即使人们不信、不用、不取、不甘,他也依然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这个世界对美德、对礼义的最大认同以及最大实现。他要救人,救整个天下的人。

  大道通天,有路不如无路,无路便是有路。离开鲁国,无路。孔子豁然一笑,携其弟子始其行途——有路无路都是一般区别,天下一般混沌,走哪儿,都一样。

  至卫,君弱国乱,储君无义。后宫干政,乌烟瘴气。乌云聚集,终降暴雨。离!

  至郑,君弱国乱,下臣干政。不尊道义,喧扰讲学。离!

  至蔡,君庸国乱,外封城门。围追堵截,可怜可笑。离!……

  就这样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走,挫败感已熟悉如掌心纹路。大把的时间从掌心流逝,不觉,孔子老矣!

  托书过冰河,冰裂,颜回救书,亡。

  卫国起内乱,君危,子路护君,亡。

  颜回逝时,怀中犹有书数卷;子路逝时,犹记夫子仪表之训,结缨而死。在孔子师徒心中,仁,义,高于生活,高于生命,高于一切。

  齐国攻鲁,季子急召孔子回。赠玉环,孔子归。重返故土的孔子热泪盈眶,此生将尽,便寄希望于后世。风烛残年的孔子整理大量史书,将自己的信仰和痛苦寄予其中。虽心愿未了,再也无能为力。公元479年,孔子逝。

  “世人都知道夫子您的痛苦,可未必能领会这痛苦的深度。”——南子见孔子,如是说。这痛苦的深度,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了。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4

  抽空在周末去看了孔子,在网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帮愤怒的青年给的低分。

  让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众多纠葛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执着的信仰,这种信仰到底的底线在哪里,不是说出来,孔子一生都追随了他的信仰,不管是为官受挫、家人分离、颠沛流离、施教受辱,环境在变,他的做法在变,但是信仰不变。

  故事从孔夫子五十多岁,得以实现梦想,踏上仕途开始,感觉开场有点突然,接下来就是孔子运用计谋,抗衡齐国、三桓,然后平步清云,连升几级,做到代相国之职,剧情很紧凑。精彩的辩论,让人精神一振,不过不失的特效,也带来了一点视觉刺激。 再到后面,让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颜回落水,来回多次在冰水里抢救竹简一幕,虽然他的行为很伟大,我也有那么一点感动,但转念再一想,这样是不是有点迂腐呢?不管怎样,他是为这些孔子最爱的书简献身了,导演让他死得很唯美。

  最后,孔子与弟-子们得以回鲁国,一众人喜极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门前跪拜,老泪纵横,那时候我也哭了,不过不是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员的入戏所带动。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13

  孔子,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对我们这些中国后辈来讲,是有着多大的影响力啊。

  通过电影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来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几代电影人的夙愿,也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拍摄《孔子》是中国电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银幕形象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的电影人的一种巨大的责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现于电影银幕上,那是谈何容易,更别说,要讲述关于孔子的一些事例,对于无法亲身到孔子那个时代的电影人,要制作拍摄出如此意义的电影,更是不简单。

  《孔子》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作品,不仅是演孔子的周润发演技超高,眼神、语言、动作,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尊敬、学习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惭愧,又觉得有些自豪。电影中的孔子,时不时出现一句经典的语言,好多已经出现在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话,都能体现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尔遇到学过的语句,还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孔子一字一顿的小声念起来,这让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电影中还有我根本没听过的名句。在电影院时,周围的个别中老年人却能接上孔子的话,让我又有些惭愧,如此伟大的人物,学习的我们,却局限于课本,而没有广泛的了解更多,看来,当代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放眼望向远方,而不是课本这狭窄的小小文学世界。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5

  《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但我相信我们中国拍电影的手法会越来越好的!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6

  孔子已经上映很久了,不过我没有看过,大概是因为国产电影今年来的“累累战果”让我对此丧失了信心。但是我还是在思修课上静静的看完了这两个小时。

  “这是一个伟大的孔子,也是一个失败的的伟大的孔子。”导演胡玫如是说。与其他诸如此类的电影与书籍不同,这部电影给观众的是一个平凡的学者,而不是一名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圣人。孔子会笑,会哭,有权势的巅峰,也有人生的低谷。这部电影中有着不少谬误和不足,但是我认为,这是一部有诚意的电影,因为他给我们塑造了孔子的另一种形象。

  这是一个失败的孔子。在鲁国,孔子满心抱负,认为可以用自己的努力,用礼乐教化百姓,从而创造一个天下大同的世界。鲁君是赏识孔子的,所以他才可以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代国相的地位。片中表现孔子的另一方面就是堕三都,在我看来,孔子的目标不是推倒高高的城墙,而是粉碎羁押在民众身上思想的枷锁。思想自由了,生活才能自由。然而孔子又是不幸的,他太过于信任不能将国家权力掌握在手中的鲁君,所以才会被季恒子赶出鲁国。孔子问颜回,我错在了那里,颜回说,你错就错在将全部的理想放在了鲁君的身上。其实在描述孔子在鲁国的生活这一段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齐鲁会盟时孔子站在高台上引弓射箭,然后对齐君怒目而视的场景,真是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啊!

  接下来就是孔子的流亡生涯。很让我感动的是孔子的弟子们驾车追上孔子,一众人在漫天风沙中徐徐前进,长长的车队并没有让我有流亡的无力感,而是让我感觉到这是一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士仁人。一个老师,可以有那么多为了追随他的脚步而离妻别子,背井离乡的学生,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在卫国时导演加入了一些暧昧的色彩。子见南子。南子在话语中处处充满了对孔子的挑逗,孔子尴尬的表情让我忍俊不堪。但是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心头却很是沉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多么讽刺啊,世人误我、厌我、骂我,而知己者,却只是一个当时社会地位卑下的女人。这是孔子的悲哀,还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孔子厄于陈蔡,这里有个师徒共食一碗马肉汤的场面,虽然说这是导演为搏取观众感动而加入的狗血桥段,但是看到师徒在寒风中高歌起舞时,我想到了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有着高远志向的人即使在困窘中也可以自得其乐,也许这就是思想的力量吧。

  孔子有弟子三千,能者七十有二。在我看来最为出色的弟子就是颜回。也确是如此,孔子看待颜回比看待自己的儿子还要重要。颜回是理解孔子思想的,是可以将孔子的道传下去的人。在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看来,传道远重于传代吧。正因为颜回懂孔子的道,所以才会一次次深入冰冷的河水中收取简书,直到消失在河水中。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颜回爱孔子的大道胜于爱自己的生命,其实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思考一下,对于文人来说,文化的传承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颜回死后,对于这个事实已经非常明白的孔子为什么抱住他的尸体四个时辰还不放开,这是对于自己最爱的弟子死亡的痛苦以及对于文化传承的迷茫。还有在流亡过程中,子路也死了。他是在履行对于卫君的承诺时死的。“君子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人。”在子路倒下时,还不忘孔子的教诲戴好帽子。“执政者,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这才是一个君子的品行啊。我不由的想到后世一个也是为里理想而受尽苦难得人说的一句话: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子路的死让我感到沉甸甸的。

  电影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将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鲁公,便面向着夕阳,溘然长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世人理解我,是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

  孔子号称“述而不作”,但是《诗》《书》《礼》《乐》中饱含了他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春秋》一书,孟子赞曰:“乱臣贼子惧”。一言以示之。自己的道自己的理想能在逝去之前得到实现,对于孔子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吧。“一个人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孔子做到了,他用自己饱满的内心给了世人答案。

  整部影片细腻的描写了一个平凡的孔子,失败的孔子,伟大的孔子。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小瑕疵,小爱好,爱喝酒好武术,对于别人的认可过于看重;说他失败,是因为“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从哪方面看都无比失败;说他伟大,是因为尽管失败,饱经风霜苦难、尝尽世间冷暖中周游列国十四年,也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奠定了领跑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文化传统。

  看完之后,我在想,这部电影是不是应该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在如今很现实的现实中,我们在面临梦想与生存的冲突时,到底该如何抉择?我还不够成熟,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选择,所以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我想,这应该引起每个观影者的思考。

  《孔子》不是一部很完美的电影,但是可以带给我们触动的,可以为我们塑造一个不一样的圣人的,可以带给我们思考的,那些不足的地方都可以被忽略,只余下只属于自己不同的收获,不是吗?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7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我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我想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8

  有空多看看有文化底蕴的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一部传记电影《老子》,情思深深,但无邪念,很多人本身对孔子就不感冒,唯一可看的也只剩下发哥的表演了,也许真的是全凭周润发撑起了一片天。对于人物传记类电影一般很难把握。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感觉导演似乎参照了《耶稣受难记》来讲述孔子,但匪夷所思的剧情和莫名其妙的对白让人看的不知其所讲,终究是一部披着文艺片的商业片,虽然论语学过一点点,但是在此之前还真的没有了解过孔夫子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所以也很难评判演员演绎的这个版本可靠程度如何,大体上来说还是很不错的。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孔子便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偶尔看看历史,还满有意义的。孔子的一生历经磨练,孔子说,后人理解或误解都只为《鲁春秋》这本书,是呀,在我们凡人眼里,他的智慧无穷。看完这部电影,终于理解了“己所不欲,勿以施人”的真正含义。

  这是很感动的一部片子。看到了那个传奇而伟大时代和一群有礼仪的古人。有点梦幻也有一点史诗的味道,虽然不强。有些内容虽然很平淡,可透出一丝中国文化基因的触感和质感。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29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睿智,聪慧,他是最理解夫子的人,也是能宽慰夫子的人,并是一个誓死不离夫子身边的弟子。剧情中,一是鲁君与齐君会面之时;二是夫子被冷落至不得不离开之时;三是给断粮几天的夫子送马肉汤时;四是冰裂舍身救书卷至死时。一次一次加深了我对其的印象,他面带正义,心向乐观。孔子是人心中的圣人,但他同样是一个普通人。在他失意之时,也是需要有人安慰。而颜回正是安慰孔子之人。在夫子与弟子们断粮那一情景中,我更可看出,颜回的与众不同。子路饿晕,断不喝夫子递来的汤,夫子一口,子路也只喝一口,命众弟子每人一口,众弟子竟抢似地争夺这一口。而回一口未喝。颜回死时,夫子抱之良久不松手。夫子不仅失去了一个他最欣赏的弟子,更失去了一个理解他的知己呀。

  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的死,让人心痛。鲁莽而急躁的他为实现老师理想而出战,为保护国君之子而死,死之前不忘老师训言。“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南子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所体会的痛苦,但未必能领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到的境界。”是呀,孔子一生始终怀抱理想礼教众人。直至沦为丧家犬又如何。南子对其的评价难怪让夫子神情大变,颤栗不止呢!孔子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片尾,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这部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部书。”是呀,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而记录他言行思想的《论语》也只能任人解读了。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1.纪录片家园观后感高中生范文

2.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范文

3.孔子电影的观后感300字作文

4.《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5.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5篇

6.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800字

7.孔子名言

8.孔子道德名言

9.孔子认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