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30 10:35:26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一定时期的一定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稳定地达到一定产量的粮食产出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精选9篇),欢迎阅读参考!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1

  一、粮食生产情况

  1、粮食种植计划。2021年全年粮食计划种植面积372万亩,其中夏季粮食计划种植面积185万亩、秋粮种植面积187万亩。粮食总产127万吨,其中夏粮总产88万吨、秋粮总产39万吨。

  2、完成情况。2021年度粮食播种面积370.66万亩,较上年减少1.01万亩,同比下降0.27%;粮食总产量128.35万吨,较上年增加1.51万吨,同比增长1.2%;粮食综合单产346.27公斤/亩,较上年增加5公斤/亩,同比增长1.47%。其中:小麦面积183.72万亩,较上年增加0.88万亩,同比增长0.48%,小麦总产量89.41万吨,较上年增加0.43万吨,同比增长0.48%;玉米面积77.94万亩,较上年增加5.44万亩,同比增长7.5%;玉米总产量27.36万吨,较上年增加1.36万吨,同比增长5.23%;大豆面积102.08万亩,较上年减少6.62万亩,同比下降6.09%;大豆总产量9.47万吨,较上年减少0.23万吨,同比下降2.37%。 3、专用品牌粮食生产。今年发展专用小麦订单生产面积172万亩,其中利用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建设和小麦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资金实施小麦订单生产50万亩。发展大豆、玉米订单产58万亩,全县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生产面积240万亩。

  二、工作成效

  1、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支撑作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协调好粮食增产和粮食优质化的关系,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绿色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实现粮食提质增效。优化粮食区域种植布局和品种结构调整,建立“一村一品”规模化种植格局。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创建小麦、大豆全产业链融合体,2019年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牵头,组织相关科研机构、种子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和种植(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构建全省首个小麦产业链联合体-涡阳县小麦产业链联合体,探索小麦全产业链运营新模式。实现农资供应、订单生产、社会化服务、健康栽培、优价收购、精细加工、品牌销售一体化。推广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积极为生产农户开展“供、耕、种、管、收、储、加工”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产业联合体的引领带动作用。为粮食生产稳步健康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30万吨,优质化率达95%以上。

  2、推行订单生产,大力发展专用品牌粮食生产。

  结合实施省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小麦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建设,认真制定出台了《涡阳县2021年专用品牌粮食生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和《涡阳县2021年小麦高质高效创建实施方案》。大力发展强筋小麦、弱筋小麦、黑(糯)小麦和涡阳大豆专用品牌粮食。依托种子、面粉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基地172万亩,其中强筋小麦135万亩、弱筋小麦25万亩、黑(糯)小麦5万亩、专用小麦生产基地7万亩。强(弱)筋小麦确保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05元的价格回收商品麦、糯小麦每斤高于市场价0.20元的价格回收商品麦、黑小麦每斤高于市场价0.40元的价格回收商品麦。依托小麦高质高效创建、专业品牌粮食生产项目,建立强筋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基地50万亩,创建楚店、龙山、西阳、石弓镇4个整建制镇、18个万亩以上连片种植示范片和20个科技示范基地(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

  3、强化作物育种联合攻关,促进农作物品种调整优化升级。

  由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和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科研人员,组成作物育种和配套技术研发联合攻关创新团队,一方面积极培育高抗病性,特别是培育出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另一方面加强农作物集成技术研发和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攻关,解决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把作物栽培、农机作业、生物防治、耕作方式集成组装适宜当地推广的小麦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通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立的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再辐射带动广大农民加以应用。大力推广优质、高效、多抗小麦新品种。重点推广谷神麦19、涡麦9号、中麦578、荃麦725等品种;大力推广关键技术措施。重点推广机械精细整地播种、减量多次施用配方肥、绿色生态防治病虫害和适期单一品种收储等技术。

  4、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专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积极培育专用品牌粮食主体,辐射推广“金沙河种植模式”、“正宇托管服务模式”,带动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固的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打造“金沙河”、“正宇”品牌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到家”品牌富硒黑小麦生产基地、“爱家”品牌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

  三、存在问题

  1、品种多乱杂现象难改观。市场销售小麦品种多达百余个,虽然强筋小麦品种占主导地位,但仍存在品种间特性、品质、抗性差异较大。

  2、单品种连片种植难实施。在加大实施“一村一品”种植工作力度的情况下,要实现万亩以上单一品种集中连片种植仍有一定难度。主要体现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从抗风险能力方面考虑,大面积种植也选择2-3个品种。

  3、发展“涡阳硬质小麦”地标产品重视程度不够。今年,我县成功申报“涡阳硬质小麦”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发展地标产品认识上、标准制定上以及宣传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四、建议

  1、加快推进“一村一品” 规模化种植发展步伐。结合实施小麦高质高效创建、小麦绿色专用品牌建设项目,整建制推进“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规模种植。

  2、加快推进全程托管服务进程。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延长服务链条,为小麦种植提供全程化、标准化托管服务。推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子包衣、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单收单储。

  3、加快推进品牌化建设。打造“涡农品牌”,大力发展“涡阳硬质小麦”地标产品。重点推广谷神麦19、涡麦9号等为代表的当地培育的强筋小麦品种,创建“涡阳硬质小麦”地标产品生产基地。

  4、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积极推广“金沙河模式”、“正宇托管服务模式”,加快培育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服务主体,支持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烘干仓储、市场信息等经营性服务。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2

  今年以来,雅安市积极应对灾情旱情疫情,同频共振、协同发力,扎实抓好粮食生产,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贡献雅安力量,献礼“中国农民丰收节”。

  一是建机制定目标,深挖粮食生产潜力。下达粮食生产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定期开展粮食生产分析调度会,实施粮食安全专项督查行动,坚持示范创建引领,深挖粮食生产潜力。示范推广“粮经统筹”模式,全市每县(区)打造万亩粮油(粮经)示范片1个,储备、建设市级粮油(粮经)现代农业园区8个,力争创建省级粮油(粮经)现代农业园区1个以上。目前,全市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其中,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1.08万亩、同比增加1500亩,产量2.46万吨、同比增加400吨;大春粮食作物长势良好,预计播种面积93.2万亩,能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全市油菜籽总产量1.43万吨、同比增加82吨。大豆长势较好,预计播种面积8万亩、扩种2.4万亩,能完成目标任务。

  二是强政策优服务,充分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关于采取切实举措促进粮食和大豆生产的工作方案》,明确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粮食生产。落实好中省各项惠农项目资金,确保到田到户,目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9615.4万元,发放率98.96%,惠及农户304455户;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发放1957万元,发放率98.34%,惠及农户162831户;全市三大主粮种植面积34.63万亩,投保面积29.81万亩,参保率86.09%。

  三是争项目强治理,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田、路、渠、林四网配套的高标准农田,打造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区域,将粮食产能牢牢“储存”在土地中,目前,已全面完成6.7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建立稳定粮食生产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完成本年度撂荒地整治任务294.45亩。大力推进土地治理,开展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开展农机化示范县建设,着力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换代,目前,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约230万元,直接受益农户855户,累计购置农机具1162台。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3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合肥是全国农副产品重要产区,常年粮食种植面积785万亩、产量300万吨左右。

  稳定面积、主攻单产、规模经营、均衡增产,抓好粮食生产关键环节,探索稳粮增效新路子……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压实稳粮责任,扎实做好粮食生产工作,全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全市夏粮面积194万亩,总产61万吨,再获丰收;全市完成夏种任务550万亩,为秋粮丰收打下了基础。

  夏粮丰收 秋粮种满

  “天帮忙,人努力,大丰收!”谈及今年小麦的收成,长丰县安徽裕旺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崔俊勋感叹道,“我们公司种了2400多亩,亩产950~1050斤,周边农户也差不多,产量比往年高出一大截!小麦颗粒饱满紧实,品质好,价格也比往年高!”

  小麦生产事关全年粮食生产大局。今年开春后,我市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农时季节,及时派出相应农业首席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植户做好田间管理;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供销、经信等部门全力配合,做好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运输保障工作,满足农户种植需求。

  针对小麦赤霉病,我市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防治策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000多万元开展了统防统治。为确保颗粒归仓,我市组织联合收割机9600台、大型拖拉机12000台、烘干机械1300台,投入“三夏”抢收。

  “通过‘保面积、保苗情、强田管、强服务’等综合措施,全市194万亩小麦、71.2万亩油菜‘苗壮稳产’,夏季粮油产量分别为61万吨、13万吨,再获丰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我市层层压实责任,确保种足种满不撂荒。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夏种任务550万亩。

  今年夏种,我市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抗旱节水播种和以配方肥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等关键技术,引导农民栽足水稻基本苗,适当增加玉米、大豆种植密度,努力扩大夏播面积,全面提升播栽质量。与此同时,我市突出抓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化服务队、龙头企业参与,落实良种良法配套技术,实行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机插机播、病虫害统防统治、订单收购“五个统一”。

  “对于早稻、早播再生稻头季、棉花、春玉米、春大豆及春花生等春播作物,各地持续加强田间管理,切实强化病虫监测,为夺取丰收奠定苗情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担子。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固本强基。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63万亩,其中“小田并大田”面积282万亩,占总建设面积的78%;作物亩均产量由495公斤增加到587公斤,增幅20%。

  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培植地力。我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料、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今年以来,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94.46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3%。据初步统计,全市化肥利用率达41.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3.2%。

  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向科技要“增量”。今年全市已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面积766.7万亩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6.5%。同时,推进巢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绿色生产,调优粮食结构。实施绿肥+优质稻7.97万亩、稻渔综合种养1.03万亩。

  扶持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目前,全市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10845家,规模种粮面积达263.8万亩,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突破3000家。大力推广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全市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共45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4.3%,机插秧面积236万亩,机插秧水平达到59%,小麦机收减损率降低到2%以下。

  “我市还充分发挥粮食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大户)+基地’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品牌运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今年,全市粮食订单面积将突破300万亩。”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我市还将健全完善粮食收益保障纳入全市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两批一次性补贴资金1.34亿元,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支持发展双季稻连片种植,全面落实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

  落实政策 强化支持

  压实各级稳粮责任,加强耕地保护建设,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加快科技赋能应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肥正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据悉,我市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全面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实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智能化行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支持区域性水稻育供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冷链仓储加工中心建设,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创建“巢湖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县级粮食品牌和企业子品牌,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

  在科技方面,我市将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快农业主推技术入户到田,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和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三大主粮”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行动;以打造合肥“种业之都”为契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深入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

  “此外,我们将落实好财政、税收政策,强化土地、融资、产业等政策支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粮食生产指导、重大技术推广、环境监测治理、农业投入品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并向基层倾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4

  坚决贯彻落实粮食生产党政同责要求,确保我区粮食生产面积产量只增不减的政治任务,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安全责任,实行区、镇、村三级联动,即区、镇主要领导亲自抓,村级负责抓粮食生产落实的工作机制。

  一、基本情况

  高新区下辖一个平冈镇,共有23个村(居)委会,其中居委会1个,行政村22个,经济合作社158个;总人口约10.2万人,农村人口约8.6万人。耕地面积7.5万亩,其中水田面积5.1万亩、旱地面积2.4万亩,农作物每年种植面积约10万亩。今年我区早造水稻种植面积3.7838万亩,比去年增加0.08万亩,同比增长2.15%,晚造面积3.94万亩,比去年增加0.1320万亩,同比增长3.4%。

  二、落实措施

  (一)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我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全区推广合美粘、美香粘、黄莉粘等优质高产品种面积2.1万亩,推广水稻直播1.3万亩,无人机播种施肥杀虫等先进适用技术面积达到0.85万亩。

  (二)积极开展耕地轮作试点工作,今年我区进行水稻轮作休耕1500亩,推广稻稻菜,稻稻薯等模式,提高全年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能力。

  (三)积极做好丢荒复耕工作,落实耕地零弃耕行动,引导粮食生产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等模式,推进丢荒复耕工作。落实惠农政策,对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公司,奖补300元/亩。

  (四)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业化进程,至目前为止,我区新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达2.17万亩,垦造水田0.0662万亩。

  (五)做好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指导,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

  三、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二是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仍然偏低。三是土地流转不规范。四是我区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国家级工业强区,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区现代农业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做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确保秋粮获得丰收,及早谋划今年冬种生产工作,力争超额完成省市下达我区0.68万亩冬种任务。

  (二)继续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抓好良田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重点抓好那棉垌、黄村垌、百禄垌、村头村、麻梨垌、洋边垌、良朝垌等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有效地保证地我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增收。

  (三)继续做好2021年百、石柱、大魁38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

  (四)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结合农村土地确权和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稳妥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减少耕地抛荒现象。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5

  从紫鹊界梯田到白马田凼,从资江两岸到涟水河畔……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呈现出勃勃生机,正在为今年粮食的丰收描绘着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娄底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下辖5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两型社会试验区,总面积8110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2020年,面对春耕备耕时的"疫情关",水稻双抢时的"洪涝关",秋收前的"阴雨关",坚持"疫情防控""粮食安全"两手抓,用勤劳的双手捧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全年粮食生产面积365.48万亩,总产156万吨;出栏生猪305.63万头;蔬菜播种面积88.42万亩,总产175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199.55亿元,同比增长4.4%,增幅排名全省第一。以占全省4.6%的耕地,生产了全省5.1%的粮食。以占全省5.3%的人口,出栏了全省7.5%的生猪。

  坚持"五个一起抓",粮食生产高位推进

  "各县市区、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确保完成91万亩早稻种植分解到你县市区的任务,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请亲自调度督导,利用好假期时间,确保不误农时。"这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非在2020年4月3日,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写的一封信。

  在湘中娄底,粮食生产一直是高位推进的政治任务。全市的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6%,"蓑衣大丘""斗笠大丘"随处可见,人均耕地仅0.63亩,远低于全省0.8亩和全国1.3亩的平均水平,但从未因总量不大而放松工作,从未因禀赋不足而放低要求。

  按照市委的要求,遵循"粮食油菜一起抓、大县小县一起抓、水稻旱粮一起抓、大户散户一起抓、严守耕地红线与治理抛荒撂荒一起抓"的"五个一起抓"思路,娄底市各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领导靠前示范带动。书记、市长带头抓粮食生产,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常委会、常务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市委、政府分管领导高度负责,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指挥在生产一线。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带头、责任分明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1月11日,2021年全市粮食生产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双峰县召开,率先在全省拉开了春耕备耕生产的序幕。

  部门强化指导服务。农业农村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任务分解、农资打假、作业培训、农技推广、督促检查等方面切实履责。仅农资打假一项,2020年以来,出动执法人员4076人次,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31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150份,打击了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和劣质农机等"绊脚石"。

  创新模式积极参与。新化县在村里实行了"共管模式",县级下发的双季稻规模经营补助和上级财政支持资金收入统一归村代管,村里统收统付,村里及时公布双季稻生产开支。农户只负责田间管理,收获的早、晚稻都由农户所有。新化县炉观镇大新村村民杨大爷见到记者一脸笑容,他说:"现在种田好啊,早稻种子国家提供,村里负责统一育秧、统一翻耕、统一管水、统一收割,我们除了管管田、打点农药和化肥,就只要晒晒谷子啦!"

  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老百姓的积极拥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炉观镇7个村得到推广,并在新化乃至全市推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若宁表示,这种方式不仅破解了双季稻推广难题,而且确保了粮食产量整体提高,目前全市已推广面积达8000亩。

  坚持“铁八条”,耕地抛荒从严整治

  2月28日,随着两台耕田机“突突突”的作业声,双峰县青树坪镇归古新村一块流转耕地抛荒一年后被镇政府强制收回。新的“主人”———向阳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准备用它种植双季稻,这是娄底今年治理耕地抛荒的一个镜头。

  娄底人多地少,仅有耕地面积288.94万亩,其中水田207万亩。由于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下雨三天需防汛,天晴三天必抗旱”,已成为制约娄底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丘陵山区季节性缺水、地质灾害易发、耕地质量偏低。长期以来,受种粮效益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短缺、土地流转率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原本稀缺的耕地抛荒撂荒曾一度严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刘非在年初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八条硬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组的耕地抛荒治理工作体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以奖代投,全市每年安排粮食发展资金近3000万元,专项用于治理耕地抛荒。

  ———加速耕地流转。强化村集体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耕地管理,耕地抛荒1年以上的,由村级组织代耕,代耕者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抛荒2年以上的由村集体依法依规收回其经营权并组织流转耕种。由乡镇统一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建立村级土地流转平台,力争全市2021年土地流转率提高10%以上。

  ———加大调度力度。市、县、乡、村、组层层建立耕地抛荒治理台账,明确责任人员。每年3月20日到9月30日,市里实行一周一调度。

  ———抓好治理典型。鼓励各县、乡、村采取务实管用、灵活的好措施奖励正面典型,惩治恶意抛荒,形成“种粮光荣、抛荒可耻”的导向氛围。

  ———加强核查管理。建立治理台账,应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对耕地抛荒面积进行动态管理,摸清抛荒底数。市县粮食生产专办每年4月、7月和9月中旬分三次开展核查,实行遥感监测和耕地抛荒治理台账比对,核查比对结果由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后及时上报市里。

  ———严肃追责问责。市粮食生产工作专办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耕地抛荒治理实行考评通报制度。

  ———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市县耕地抛荒信息举报平台,设立举报有奖制度。对举报信息做到“凡是有举报,必有核查答复”,一经查实,一条信息给予举报人1000元的奖励。

  在双峰县甘棠镇,今年多位村干部华丽转身成为种粮大户,主动承担起抛荒整治的重任。“我今年主动流转耕地800多亩,准备种植双季稻500多亩。”接草村党支部书记朱子章高兴地告诉记者,把无人耕种的土地流转下来复种,既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能带动农民就业。金湖村党总支书记朱松青,为了配合整治抛荒地特意购置了一台小型挖机,他流转耕地800多亩,购置各种农业机械100多万元。栖凤村党总支书记朱建辉整村流转耕地700多亩,准备种植双季稻400多亩;大富村支部书记朱玉春流转土地260亩,全部种植优质稻。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发力,娄底市的耕地抛荒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粮食生产功能区、永久基本农田区消除了5亩以上集中连片抛荒现象,77000亩抛荒地重新变回良田;今年“乘胜追击”,又完成了45300亩抛荒治理,为保障粮食生产面积打下了坚实基础。

  坚持高标准建设,农田面貌焕然一新

  2月初,春节一过,娄星区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蛇形山和杉山两镇现场热闹非凡。娄星区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让昔日的“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稳产良田。站在山头放眼一望,村民们砌的砌渠道,忙的忙着平整土地。据杉山镇桐梓村支部书记陈建军介绍,高标准农田建成后,该村那片田园可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每亩节约生产成本在400元以上。

  2020年以来,娄底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及时解决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在资金监管上,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通过正向激励与考核问责同时发力,2020年娄底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5.8万亩,大幅改善了基本农田生产条件。

  涟源市桥头河镇,农田建设改造的场面也是热火朝天。4月2日,记者看到,去年抛荒100多亩土地的桥头河镇龙建村机声隆隆,高低不平的田丘在挖掘机的作业下,平整集中连成了一大块水田,旁边一条3.5米宽的机耕道正在紧张施工。

  “通过从湄水河引水灌溉,可形成田成方、路成行的现代农业格局,将大大提高农业机械化操作程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让农民增收!”站在平整一新的土地上,该村支部书记陈显鹏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一大片土地改造完成后,将统一租赁给涟源市山盛种养合作社种植水稻。

  现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可耕……一块块精心打造的高标准农田为娄底农业带来新的变革。2021年,娄底又将建成18.62万亩高标准农田,为粮食稳产高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坚持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双峰县青树坪镇,一台台履带式旋耕机在广袤的田间来回穿梭,启富农机专业合作社春耕备播工作步入高潮,呈现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2020年,全市推广无人植保飞机125台,高速插秧机、轮式拖拉机、收割机等高性能、高科技机具推广数量同比增长2—5倍。新增高速插(抛)秧机150台,新增烘干机173台,烘干产能增加3031吨/日,有效地缓解了机插机抛、粮食烘干的难题。

  “今年开春,我新添了几台履带式旋耕机和水稻盘育秧播种机,在短时间内将合作社2000多亩地耕整完成,还可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多的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欧阳巧指着摆放在合作社内的农机说,“合作社购买的266套农机装备中,本土企业生产的占到了三成。”

  农机产业是娄底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了从研发、生产、销售和维护的全链条发展。2020年以来,乘“331”机制东风,农机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据市农机中心负责人介绍,2020年,娄底市在“湘博会”上销售各类大中型机具3495台(套),成交额约2.07亿元,使用国补资金5545万元,发放市县两级累补资金2227万元,补贴机具2.1万台(套),1.9万户农民受益,激发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热情。

  “小板搭成排,合力闯大海。”娄底市加大扶持农机合作社力度,引导它们向规范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农机合作社达到318家,其中176家进入省“千社”工程,27家成为省级示范社,农机合作社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农业科技推广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先行者。

  3月13日,娄星区水洞底镇。在区农业农村局的统一组织下,来自全区的40多位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汇聚一团,现场观摩娄底市远宏农机专业合作社举办的早稻机育秧演示,实地参观水洞底镇云华村省级现代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现场学习双膜无盘育秧、育秧流水线作业、苗床机演示、高速插秧机操作。代表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2020年,全市农机合作社入社经营土地面积25.7万亩,年营业收入达3.8亿元;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1%以上。

  走进湘中大地,只见工厂化育秧绿意盎然、插秧机精准高效作业、植保无人机凌空飞降、一体化烘干机秋收冬藏……一项项农业科技不断走进田野,服务耕种。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为娄底粮食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让我们在深入实施“三高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以铁的纪律、铁的作风和铁的担当,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整治耕地抛荒,推进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以丰收的硕果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6

  今年的粮食工作,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粮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粮食购销及精深加工为抓手,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扭亏增盈和安全储粮为重点,加强粮食市场监督管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粮食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达到了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执行粮食收购政策,切实保护好粮农利益

  为了切实做好粮油收购工作,粮食部门及早动手,做到了产购形势分析到位、仓容准备到位、收购器材及人员和库点到位、政策宣传到位、提前入市收购到位,确保了收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惠及粮农。

  超前谋划,把握主动。认真总结去年收购工作中的经验,超前抓好仓容、资金、人力等准备工作。履行职能,敞开收购。针对收购期间售粮集中,局部仓容紧缺,严格执行现金结算、依质论价等各项政策,没有出现“打白条”和拒收、限收等现象。从已收购入库情况看,今年入库小麦质量普遍达到三等或二等,二等粮比例明显高于去年。

  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由于国家政策好,收购价格高,今年农民售粮踊跃。为满足农户售粮需求,开展“为农服务月”活动,各收购点农民卖粮随到随收不停磅,不少收购点干部职工每天工作时间达到20多个小时。收购现场醒目位置公示质价标准,设置样品台,便于农民比照,依质论价,让农户一目了然。并提供茶水、防暑药品、休息室等。

  对极少数不符合等级标准的,专门提供整晒工具,指导农民整理,使之提级进等,方便售粮;同时,收购点现场结算,农民卖粮款即收即付,最短时间办理完所有手续,方便农户。协调运作,加强监督。就托收购延伸点的申请、收购资金等重点问题,加强与xx等部门协调,收购前根据今年小麦预购量,多次与学习、行进行资金沟通;基本达到了去年水平。并汇同xx等部门实行“夏粮收购市场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在抓好粮油收购的同时,粮食部门认真抓好粮食销售和市场供应。为共同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粮食市场监管,切实维护农民权益

  为确保粮食流通市场的规范运作,采取新闻媒体、横幅、宣传车、现场咨询、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对相关法规的宣传,达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深入种粮大户及相关村组农户,走访调研,广泛听取对粮食工作的意见。着重听取他们对粮食部门收购服务、种植指导、信息传递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进一步改进工作,搞好服务及对粮食形势的分析研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培育新农村的支柱产业

  通过召开粮油品质及市场信息发布会,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调优种植品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多种形式的订单农业,以优质稻、麦品种引路,成熟品牌入市,培植百万亩优质稻、麦生产基地。同时,在南方的销区,利用品牌、诚信度好和成熟有规模的销售市场,用足、做精多年来在市场上形成的销售网络,做大销售量,达到了农企双赢。

  紧紧围绕优质弱筋小麦、硬质红小麦、优质稻米、双低优菜等优质农产品的资源,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质量认证,引进、转化和应用先进技术,创立优质品牌、知名品牌,把争创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品牌经济的重要抓手。

  四、大力改善粮食流通设施,方便农民出售余粮

  添置先进的计量器具、装卸机械、烘干设备等,减轻送粮农民的劳动强度,增强储粮的安全性。加强维修仓房设施、完善收购作业设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现场等待的时间,提高了收购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做好物流建设项目的同时,继续抓好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以应对粮食市场供应波动。按计划抓好储备粮的落实,做到了规模、仓储、费用"三到位",并及时搞好储备粮的轮换出库和补库粮源的落实

  五、完善科学保粮措施,提高安全储粮水平

  为了确保储粮安全,组成了由主管领导挂帅,业务骨干参加的普查工作组,深入基层逐库逐所按有关规定对照检查,确保了存粮质量。在仓储管理中,以储备粮管理为中心,把落实岗位责任制,完善各项仓储制度,层层签定目标考核责任书,坚持主管局长每季巡查制度,加大了保粮人员业务技术培训,不断改善储粮条件,为安全储粮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粮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三大合作、规范服务、作风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7

  今年来,祁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全市粮食生产工作。2月8日,以祁阳市人民政府三号文件下发了《关于2022年粮食生产的实施意见》,在明确全年目标任务的同时,重点突出“三建三整三优化”,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为全市春耕生产有序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三建”稳粮

  建育秧工厂。当前祁阳市农业生产存在劳力缺乏不能育秧、 技术缺乏不懂育秧等一系列生产难题。今年祁阳市将继续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支持有条件的镇新建育秧中心,特别要在进宝塘、龚家坪等“空白”镇建设6个智能密室,力争全市智能密室达到22个,新建立体钢构育秧大棚3个,新增育秧大棚面积9万平方米,确保祁阳市每个镇(办)至少建成一个以上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智能化、专业化的集中育秧中心,实现集中育秧中心全市全覆盖,加快推动祁阳市早稻育秧由供种到供秧和育插秧一体化转变,促进全市粮食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和社会化高质量发展。

  建示范片。近年来,祁阳市粮食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单产水平逐年提升,但祁阳市粮油总体单产水平还不很高,特别是在通过耕地扩面稳粮增粮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更需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今年祁阳市将重点围绕水稻种植,启动粮食单产提升攻关“百千万”示范行动,通过“四大家”领导和各镇(街道)党政负责人带头办点示范,在祁阳市高质量创建各级“早专晚优”双季稻生产示范片71个,示范面积12万亩。其中,市级万亩片5个,重点示范大面积、全域性增产技术模式;镇级千亩片22个,重点开展区域性增产攻关;村级500百亩片44个,重点破解当地增产难题。通过上下级示范片的有效互补,辐射带动全市粮食生产整体发展。

  建高标准农田。针对祁阳市多数农田存在机耕道偏少,灌溉渠道、山塘跑、滴、漏情况严重这一粮食生产发展短板,今年祁阳市将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适当超前”的原则,科学规划基本农田的田、水、路、渠建设。当前,将重点围绕2021年祁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四大片区,积极抢抓时节,通过挂图作战,倒排工序,力争在4月中下旬全面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绿化成行、灌排设施配套、地力水平较高的高标准农田7.41万亩,确保在建高标准农田早日完工翻耕,不误农时。

  强化“三整”护粮

  整治稻田抛荒。祁阳市出台了《祁阳市治理耕地抛荒十条措施》,建立“市负总责、镇抓落实、村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系,逐村、逐户、逐田块落实明确耕种责任人。对弃耕抛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停发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撂荒两年以上的耕地由村集体依法收回耕地经营权。

  整治非农非粮化。祁阳市今年将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认真组织各地开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摸底排查。要严管水稻生产功能区种植结构,确保全市水稻生产功能区至少种上一季粮食作物,避免出现“非粮化”“非农化”。市自然资源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大对基本农田的管控力度,严厉打击乱占、乱改、乱用基本农田行为。各镇(街道)要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切实履行耕地监管主责,严格管控耕地用途,及时发现和制止在耕地上违规建设、违规开发、违规开挖鱼池等行为。对已造成耕地无法耕种的,要依法依规开展执法行动,责令违规行为人复垦复种,恢复耕地功能。

  整治农资市场。要紧紧围绕服务全市农业生产大局,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要以农资销售相对集中的地区及零售市场和集散地为重点区域,在祁阳市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积极与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协作严查销售假劣种子、以次充好、过期失效、有效含量不足等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指导农资经营户建立健全进销台账,切实把好农资商品质量源头关。

  突出“三优”促粮

  优化科技服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强化机艺结合,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积极开展科技服务助春耕行动,以农业农村局为主,牵头组建22个服务小分队,分赴各镇(街道)、下到田间地头开展春耕生产服务,指导做好浸种催芽、集中育秧和苗期管理等工作,并督促落实早稻生产任务,核实早稻集中育秧面积。以“湘米产业”工程为抓手,引进推广泰优390、野香优莉丝、桃优粘香占等优良品种,早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充分利用祁阳市宜农荒地、旱土、高岸田指导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宜粮则粮、应种尽种。全面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广高速插秧机、有序抛秧机,补齐水稻播栽环节机械化作业短板,加快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在祁阳市成立22个农机服务队,设立17个维修服务站点,加强农机网格化管理。积极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主体,积极开展跨区域作业调度,充分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

  优化财政投入。今年,祁阳市将继续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力度,严格按照“种地得补贴、不种地不得补贴”的原则合理发放惠农补贴,并在去年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基础上将增加一项“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补助”的发放,对开展农机“十代”服务面积超过2000亩且示范效果好、成效显著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补助(全市共奖补10个)。同时,通过大力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稻谷目标价格补贴的结余资金全部转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资金统筹使用,对发展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的村(社区)、种植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优化督查考核。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压实工作责任。成立粮食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组成4个督查组,对春耕生产实行一周一督查一排名,考核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有效传导工作压力。同时,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专抓班子,设立综合调度、耕地保护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化服务三个小组,督促指导粮食生产工作。各镇(街道)层层召开会议,将任务细化到村、组和种植户,压实工作责任。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8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河南调研时强调,深刻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一环不落、一招不让抓好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奋力夺取夏粮丰收。

  春雨中的中原大地,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在漯河市郾城区16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连方成片的小麦已经返青,长势喜人。唐仁健走进麦田,仔细查看小麦个体发育情况。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介绍,去年河南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今年苗情长势好于上年,明显好于常年,丰收基础扎实。唐仁健听后十分高兴。他还来到许昌市建安区陈曹乡尚庄村,在田间地头查看小麦长势,与种植大户和农技人员进行交流。他指出,当前小麦苗情基础较好,但夺取夏粮丰收还要过“倒春寒”、病虫害等关口,3月份就有3次降温过程,决不能有丝毫放松。要不失时机抓好田间管理,搞好墒情监测和肥水调控,做好小麦病虫害防控准备工作,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唐仁健先后在漯河和许昌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实地查看农田基本情况、病虫害监测系统、气象农情服务设备等。漯河市郾城区商桥镇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立乡、村、配电台区“三级网格”,配备网格长和管护员、监督员、农技员,推行网格化管理。唐仁健对此表示肯定。他指出,要多渠道筹措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不断提高建设质量,进一步健全管护机制,确保长期发挥效益。

  唐仁健深入种子企业调研,详细询问小麦、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情况。他强调,要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统筹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加快推进种业创新,加强优质专用品种培育,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调研期间,唐仁健主持召开粮食生产座谈会,与小麦专家、植保技术人员、种粮大户、一般农户,以及地方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种子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他指出,在开启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间节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今年小麦生产基础较好,但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一个措施一个措施抓紧抓实抓好,再接再厉夺取夏粮丰收。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力夯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物质基础,构建好“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支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种粮者多得利。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9

  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丰收的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长期以来,一大批粮食生产领域的功勋人物,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丰收送进农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科技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10年再上一个千亿斤新台阶,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扎根田畴播撒希望,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金风送爽,稻谷飘香。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杂交稻种植面积占到了一半。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几十年间,袁隆平带领团队背着干粮,在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奔波,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接连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颁奖会后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赶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还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把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了“小偃”系列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被称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心系小麦育种,甚至连家里阳台上也种着小麦。

  育成“小偃6号”,李振声团队花了24年。如今,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品种有50多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现在,李振声仍然带领团队,继续研究黄淮海盐碱地小麦生产课题。

  我国是玉米生产大国,每年播种约6亿亩,产量约5000亿斤,这离不开“最美奋斗者”李登海等一大批科学家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

  李登海培育的品种是叶子向上长的紧凑型玉米,更加耐密植,利于高产。为了实现玉米育种突破,李登海带着干粮咸菜来到海南,开展玉米育种攻关。李登海团队育成的120多个紧凑型杂交玉米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在全国累计推广13亿亩。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一颗颗中国好种子陆续涌现,一大批农业科技人员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潜心钻研,播撒着丰收的希望,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目前,我国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95%,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45%以上,粮食供给基础牢固,粮食供给质量提高。

  增产增效增收,“金扁担”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

  “如何减肥减药,实现精准施肥?”前不久,在北大荒集团建三江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周卫在实地网络课堂给农民们当农技员,答疑解惑。

  30多年来,周卫带领团队瞄准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连续攻克作物硫素和钙素缺乏、低产稻田改良等难题。2022年,周卫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经过多年的定位试验,通过数据分析,周卫建立了一套针对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推荐施肥”新方法。“我们新研发的养分专家系统,只需要输入往年产量、施肥量等,就能获取科学施肥方案。”周卫说,目前该系统已在14个省份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陈万权,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小麦锈病等麦类真菌病害生物学、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研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陈万权和同事们经常下田间、进农家,用通俗的语言向农民讲授科学防病技术。“一次药剂拌种,省得经常背药桶”等顺口溜,深受农民喜爱。

  经过陈万权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技术每年推广应用面积7000多万亩次,年均挽回小麦损失20亿公斤以上,为小麦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土蛋蛋”变成“金蛋蛋”!作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30多年坚持干一件事,科技为笔,田野作纸,为马铃薯科技扶贫作出了突出贡献。金黎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金黎平常年带领团队奔波在一线,通过建研发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产业扶贫。金黎平曾牵头在深度贫困区开展300多项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近千万亩,带动当地马铃薯平均增产22.5%,亩均增收540元。

  增产增效增收,“金扁担”让农民用好技术种出好粮食。一大批农业科学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等功勋模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绿色增产、节本增效技术成果在广袤田野开花结果。目前,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超过40%,使用量连续多年负增长。大国粮仓根基进一步夯牢,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更加稳健。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粮食生产工作总结07-26

县粮食生产年度工作总结08-18

县粮食生产年度工作总结01-09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01-15

隆昌县粮食生产论文05-29

粮食生产快速发展建议的论文06-18

粮食生产自评总结范文01-30

县粮食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09-19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7篇01-15

粮食生产调研报告(7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