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时间:2021-11-18 17:55:44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我要投稿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报告的基本要求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二、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生活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1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涵盖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林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

  2021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山地林业和林下经济”,助推山地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深入了解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省统计局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遵义市汇川区,黔东南州凯里市、三穗县、天柱县、锦屏县、雷山县等地,实地走访调研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林下采集经营主体的产品加工、储存、销售、效益等情况,并积极联系省林下经济专班,深入了解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及方向,综合实地调研及行业发展情况,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国内总体情况

  2012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地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2019年,全国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6亿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3400万。2019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的省份有9个,过百亿元的省份达15个,江西、广西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千亿元。2020年11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各地开展林下经济提供了遵循,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推进。

  (二)先行省份经验

  1.江西模式。

  自然条件优越。江西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盆地、谷地广布,具有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素有“六山一水两分田”之说。2020年,江西森林覆盖率达63.1%,森林资源丰富。政策科学指导。2017年12月,江西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基于资源禀赋和经营传统,优化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六大林下经济产业(油茶、竹类、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完善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金融制度创新。江西将发展林下经济列入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服务林业发展范畴,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市场应用机制,打造“两山银行”“湿地银行”“森林银行”等绿色金融服务中心,通过资本赋能和市场化运作,推动生态资源变现。发展成果显著。2020年,江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3934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2034亿元,亩均产值达5170元,总产值位居全国首位。

  2.广西模式。

  自然条件优越。广西为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西、北部为云贵高原边缘,东北为南岭山地,东南及南部是云开大山、六万大山、十万大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2020年,广西森林覆盖率62.5%,森林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先行优势明显。2010年,广西在全国率先倡导、大力推行以林下种养为主导的林下经济,划分“三大功能板块”(桂东、桂南的林下养殖和产品加工,桂西、桂中的林下种植,桂北、桂东北的森林旅游),探索出“八大发展模式”(林菌、林药、林花、林禽、林畜、林蜂、藤芒编织加工、休闲度假),完善林权抵押、风险分担、合作发展等配套措施改革。组织模式创新。组建林下经济协会、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中心和产业战略联盟,提供科技培训、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产销服务。发展成果显著。2019年,广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达6423万亩,占全区林地总面积的26.3%,超过全区耕地总面积,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144亿元,亩均产值1781元,总产值位居全国次席。

  (三)贵州发展现状

  2013年5月,贵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全省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经营效益,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产业。经省林业部门统计,2020年,贵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203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达400亿元,比上年增长21.2%,亩均产值1816元。

  分类别看。全省林下种植利用林地面积318.0万亩,产值达87.9亿元,其中食用菌15.4万亩、中药材118.2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面积335.8万亩,产值达76.8亿元,比上年增长66.0%,其中林下养蜂61.9万箱、林下养鸡2560万羽、林下养畜64.9万头(只)。林产品采集加工利用林地面积696.7万亩,产值达85.2亿元,比上年增长47.0%,其中野生菌7533吨、松脂5907吨。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852.5万亩,产值达150.0亿元,同比增长7.0%。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林地面积之比为14.4:15.2:31.6:38.7,总产值之比为22.0:19.2:21.3:37.5,亩均产值之比为34.4:28.5:15.2:21.9。

  分地域看。全省各地根据自然禀赋,结合林地、环境、动植物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林下经济。2020年,黔东南、毕节、遵义、铜仁、黔南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分别为521.8、366.9、335.2、275.6、247.7万亩,分别占全省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的23.7%、16.7%、15.2%、12.5%、11.2%,位居全省前5位;贵阳、黔东南、遵义、黔南、毕节林下经济产值分别为85.3、69.1、54.6、48.5、44.6亿元,分别占全省林下经济产值的21.3%、17.3%、13.7%、12.1%、11.1%,位居全省前5位。

  二、贵州发展林下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禀赋好

  1.发展空间大。

  从绿色存量看。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森林面积是耕地面积(0.68亿亩)的两倍以上。全省森林公园达97个,覆盖面积达422万亩。经省林业部门统计,2020年,全省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约3400万亩,比实际利用林地面积多1200万亩。从绿色增量看。随着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政策松绑、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林地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加大等因素多重叠加,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面积将会逐步增加。2020年,全省造林面积420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28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省国家储备林项目累计融资410亿元,流转林地面积226万亩,收储林木120万亩,实施面积201万亩。相较于紧缺的人均耕地,林地发展空间巨大。

  2.增长潜力大。

  从发展前景看。2019年,江西、福建森林面积分别为贵州的1.3倍、1.1倍,林业用地面积分别为贵州的1.2倍、99.6%,森林资源大体相当。2020年,江西、福建林下经济总产值分别为贵州的5.1倍、1.8倍。贵州林下经济总产值距离先行省份差距较大,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林业投资看。2019年,贵州完成林业投资299亿元,位居全国第3位,比2018年提升2位,带动林业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2019年,贵州林业总产值275亿元,比上年增长8.0%,高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2.1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国第9位。

  (二)经济模式优

  1.从投入产出账看。

  林下经济经过林权流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产业布局等前期投入,规模化、集约化、产销一体化逐步推进,总产出比农户式、单一式生产有显著提升。以天柱县为例,全县利用30万亩油茶林发展林下土鸡养殖,整合资金2500万元,建成了年孵化鸡雏850万羽的良种繁育基地、年屠宰3600万羽鸡(鸭)屠宰场、1.6万平方米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3000平方米库容冷链体系,打造了油茶鸡公共品牌,与重庆企业签订了年供土鸡100万羽、冰鲜土鸡30万羽等销售协议。经天柱县林业局统计,2020年,全县共出栏林下鸡296万羽。

  2.从经济收益账看。

  林下经济场景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林下产品经绿色、有机、无公害认证,单价较高、经济效益好。以三穗县为例,选择猴头菇作为主导产业,打造品种培育、菌棒供应、冷链储运、精深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条,共投入1200万元建成猴头菇精深加工厂1家,建成猴头菇粉、面条、饼干、米花糖4条生产线,于2020年11月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8600万元。以汇川区为例,苗茶岭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林地流转,种植杨梅林2000亩,其中利用200亩杨梅林开展林下养鸡,共养殖绿壳蛋鸡10500羽,养殖期间约有1成鸡苗损耗,每羽年产蛋约100枚,鸡蛋全部采用线上销售约3元/枚,扣除鸡苗、人工、饲料、林地流转等费用,仅销售绿壳鸡蛋利润近百万元。

  3.从带动收入账看。

  林下经济多为农业产业,由于林下便捷机械设备以及自动化、智能化设施缺失,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带动作用。以晴隆县为例,全县整合资金3400万元,在国有普晴林场4000亩林地中,开展红托竹荪、赤松茸、黑皮鸡枞等林下食用菌种植。经晴隆县林业局统计,2020年,林下种植食用菌项目带动易地扶贫搬迁1200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2.4万元;分红资金202.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202个,人均增收1万元。

  (三)探索经验多

  1.产品培育方面。

  从林下种植看。重点推广仿野生种植,以培育竹荪、冬荪、木耳、香菇等菌类为重点,形成剑河、紫云、六枝、凯里的食用菌等;以培育天麻、黄精、茯苓、淫羊藿等品种为重点,形成了大方、德江、黎平的天麻,安龙、荔波的铁皮石斛,玉屏、施秉、黄平的太子参等。从林下养殖看。以地方特色优质肉蛋鸡品种为主,科学安排轮牧地,推进种养循环,形成了麻江、剑河、西秀、紫云的土鸡,纳雍、赫章的乌骨鸡,长顺的绿壳蛋鸡等;在林中、林缘分别放养蜂种,形成普定、册亨的中华蜜蜂、胡蜂等。从采集加工看。推广适度采集和精深加工,形成了黔东南的油茶、蓝莓、山核桃及竹藤制品,息烽的木、竹、藤、棕、苇制品制造等。从森林旅游看。推广森林观光和森林康养,形成了息烽的温泉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康养基地、黄平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中心等休闲度假和健康养老基地。

  2.组织创新方面。

  全省通过抓龙头、强规模、带农户,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模式双向延伸和创新,探索林下经济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的合作机制。从国有林地看。以紫云县为例,全县采取“龙头企业+国有林场+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大力推进“入股合作、利益保底、盈余返还、佣工付酬”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以量化资金入股方式获得分红,以参与务工方式获得佣金报酬,项目共覆盖联结贫困户1.2万户、5万余人,户均增收约5000余元。从集体林地看。以望谟县为例,全县采取“专班+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专班负责林下食用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县国有平台公司负责示范基地建设及产品进本地机关、学校、企业,龙头企业负责生产、销售、流通及技术培训,基地负责示范带动,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民生产及与上下游产业对接,采用了“保底回收、土地租金、劳动报酬、利润分成”等利益联结模式。经望谟县林业局统计,2020年,全县种植林下食用菌7650亩,带动群众务工34000余人次。从国储林项目看。以凯里市为例,在三棵树镇依托500亩国储林项目,建设林下魔芋综合示范基地,采取“镇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镇政府集中采购魔芋种子,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收获,公司负责保底收购、产销对接、技术培训,基地带动日常种植管护稳定就业30余人,月收入3000元。同时通过国储林地改培种植的务工收入以及林地租金、林木收储金使得80余户群众收益。

  3.品牌建设方面。

  全省坚持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申报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效显著,为发展林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从中药材类看,赤水金钗石斛、剑河钩藤、大方天麻、德江天麻、黎平茯苓、安龙石斛等成功入选;从果蔬类看,织金竹荪、桐梓方竹笋、大方冬荪等成功入选;从养殖类看,长顺绿壳鸡蛋、花江土鸡、普定高脚鸡等成功入选;从粮油类看,册亨茶油、锦屏茶油等成功入选。通过成功创建品牌,产品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销售范围走向全国,一定程度破解了产品名气小、销路窄、效益低等方面的问题,贵州林下产品品牌竞争力逐步形成。

  三、贵州发展林下经济的短板

  (一)制度规划不健全

  1.统计标准缺失。

  林下经济作为林地发展模式,产品种类繁多、组织形式多样,国家层面暂无统一的`林下经济统计标准。而各地对林下经济内涵理解不同、对林下经济外延把握不准,出现统计口径不同、产品种类划分不同、林下场景理解不同,导致各地林下经济统计数据横向、纵向不可比,市州亩均产值等指标差异性较大,行业统计人员对概念理解不同导致数据波动性较大。比如,在林地附近建设养殖基地是否算林下经济,在林地周期性放养家禽是否算林下经济,林产品采集加工的哪些环节和收益属于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的哪些形态、地域、组织方式属于林下经济等。

  2.发展规划缺失。

  从省级看,全省“十四五”时期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未编制完成,对产业发展布局、功能区设置、产业发展模式、典型示范推广指导力度不够。从市级看,下辖县(市、区)之间山水林田相连、自然条件相似、发展基础相近,但由于市州层面缺乏统筹、县域之间缺乏协同发展意识,存在产品同质化、内部竞争加剧、上市竞相压价等现象,造成发展效益受损,未形成发展合力,集约化发展趋势较缓。从县级看,部分县域未根据自身发展禀赋和传统种养规律作出具体规划,导致品种选择不准、经营管理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零、散、小”等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发展趋势较缓,不利于形成产品竞争力和标准化建设。

  (二)配套政策不健全

  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全省林业用地多为山林,地势缓和的坡地基本做到应用尽用,剩余林地大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随着“六网会战”大力推进,全省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已逐步完善,但山林“最后一公里”仍存在短板。以汇川区板桥镇柏杨村天麻示范基地为例,基地距离高铁站近两个小时、距离高速公路1个半小时、后半个小时山路仍在修筑、林下铺设用于生产的简易步道崎岖失修,交通条件不便利。

  2.金融贷款机制缺位。

  企业融资难。部分林下经济产业(如中药材、油茶等)前期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后期收益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但因林业投融资渠道较少,产业贷款担保困难,企业发展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农户贷款难。因部分地区林地确权、流转工作较滞后,林权抵押贷款困难,金融机构针对集体林地经营权抵质押贷款的普惠林业金融产品(如福建“闽林通”、江西“赣林贷”)仍缺失。

  3.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林下经济财政资金支持有限,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够。以丹寨县为例,经县林业部门核算,清林整地每亩需花费机械费、人工劳务费及废料运输处理等费用成本,高于普通坡地2000元/亩,再加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人工费用等,发展林下经济每亩基础投入超过1万元。开展林下经济前期土地整理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较大,财政支持不够、专项资金有限、社会资本观望,林农开展林下经济热情不高、市场主体投资意愿不强。

  (三)资源开发不到位

  1.三次产业融合不足。

  全省林下经济产业链条普遍较短,企业及示范基地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率低,多数未向观光旅游等第三产业延伸,主营业务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以林下种植中药材为例,中药材生产周期较长,收获后仅进行清洗、蒸煮、切片、烘干、磨粉等初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经省林业部门统计,全省林下经济粗放式经营占利用林地面积50%以上。2020年,贵州林下经济亩均产值为1816元,仅为浙江(5654元)的32.1%、江西(5170元)的35.1%、福建(2223元)的81.7%。

  2.复合模式推广不足。

  林下空间广阔,可因地制宜利用空间进行套种,结合时间进行循环种养,长、短期收益结合,土地养、用结合,达到以短补长、循环利用的良好效果,比如,油桃从生长到收益需要5年,可发展林下养鸡,确保短期收益;采用“天麻+黄精”轮作模式,有效保持林地土壤肥力,提升林地利用率和单位产值。但因为复合模式推广不足,导致林地利用效率较低、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市场主体投入林下产业的意愿不足。

  3.科技技术支撑不足。

  标准化管理进程较缓。林下经济产品开发利用科技水平较低,种养多采用传统方式,对科学种养技术掌握不够,导致种养成本高、产出效益差,产品产量和质量难以保证。基层林业技术力量不足。林下种养配套技术、良种选择、疾病防控等科技服务推广不够。林下机械装备缺失。开展林下种养的便携装备、植保采摘等重点环节装备以及全程机械化装备体系、智能化装备体系等关键技术仍缺失。

  4.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公共品牌意识不强。全省林下经济产业仍以县域独立发展为主,产品多为区域化品牌、宣传力度不足,缺少如遵义红茶、都匀毛尖等具有全国影响力公共品牌,品牌影响力有限。林下市场主体不强。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较少,带动产业发展能力较弱,产品推广能力不足,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约化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省林下经济类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仅2家(贵州百灵企业集团、贵州红赤水集团)、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仅75家。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科学制定制度规划

  2021年7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推动全省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全面指导。一是根据《意见》要求,科学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对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路径、模式、布局进行宏观指导,对产业发展、制度改革、生态保护等进行全面指导,对资金、技术、人才、信息集聚进行专题指导。二是结合《意见》要求,根据全省林下经济发展特点及禀赋,研制贵州林下经济行业标准,指导规范全省林下经济统计工作,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数据基础,为探索建立全国林下经济行业标准提供贵州样板。

  (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

  《意见》提出构建林下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对林地资源管理、土地流转、配套用地、财税金融等作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各地要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细化各项配套政策。一是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建立林地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合法流转集体未利用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地“三权”,开展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推动二级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适当发展林下经济,结合退耕还林政策建设林下经济基地,按规定合理利用国储林资金发展林下产业。二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全产业链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林下经济精深加工税收优惠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创业农民工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商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投入,落实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普惠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基于森林资源的绿色金融产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林业碳汇交易先行先试。

  (三)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扩产业、提效益、精加工、建冷链和强营销为重点,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促进上下游产业融合,带动林下经济产业全链条式发展。二是组建发展行业协会。组建产业联盟等专业化组织,提供产业规划、技术培训、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等服务,推动订单式生产,促进精准生产、精准销售。三是提高产业标准化水平。制定产品种植、仓储、加工等标准,推动企业标准化生产,健全产品质量送检、抽检、公示和追溯制度。四是推进特色品牌塑造。支持开展林下经济特色产品推介、营销和宣传活动,打造知名特色区域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积极申报认证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2

  研究背景:

  马尾松属松科松属植物,常绿乔木,是我国主要的用材与造林树种之一,经济价值非常高,在我国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是典型的针叶乡土树种,分布区域广且适应性强,它具有生长快、材质好、用途广、产量高等基本特征,为建材等林产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木质资源。至上个世纪末,我国马尾松林地有60%是人工纯林,达5325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且在南方地区,马尾松数量占全国针叶林面积的14.9%,因此,在我国的森林资源结构中,马尾松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国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中幼林比重大,生物多样性低、林分稳定性差,非常易受病虫危害,遗传品质退化,林分生产力下降。而且,随着马尾松人工纯林面积的逐步扩大,其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如马尾松纯林用于釆脂不留优势木的粗放管理模式导致林分质量退化,集中连片多代连作针叶林的地段开始出现立地退化迹象,较短的轮伐周期过更是使林地生产力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种现象不仅造成生态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相对低下,随着地力的退化,马尾松林木材的生产效益也在降低。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和地区对生态建设的需求也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的人工林将逐步定位为生态公益林,他们将承担其所在地区的生态防护和文化服务等功能,如空气净化、防风固沙、水源涵养、保持水土、游憩娱乐和景观美化、二氧化碳代换等。当今社会,在人工林面积飞速增长以及生态功能定位逐步改变的大环境下,改变马尾松人工针叶纯林现有状态,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势在必行。

  在确保森林结构关系自我保存能力的前提下遵循自然条件的林业活动,是近自然林业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模仿自然,接近自然的一种森林经营模式,也是兼容林业生产和森林生态保护的一种经营模式。“近0然林业”并不是回归到天然的森林类型,而是尽可能的使林分的建立、抚育以及采伐的方式同潜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关系扣接近。对人工纯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可以有效地保护森林的自然生长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的抗性,增强森林的生态作用,还可以通过森林的立体经营,获得更高的木材收获及多样性产品,有效地提高森林蓄积,并降低森林经营的成本。面对当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日益重视的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对人工纯林进行近自然经营、多功能经营,是科学地发展和利用人工纯林的有效途径。长期的林业实践也己证明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实现森林服务功能和木材生产功能之间利益平衡的有效方法。

  研究目的和意义:

  马尾松人工纯林结构单一、中幼龄林比重大,长期不合理的森林经营使得林地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林分生产力下降,同时难以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大径材的需求。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人们对森林多功能服务要求的提升,构建多树种组成的异龄混交林,重复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广西热林中心近十年来一直引用珍贵乡土阔叶树种对针叶纯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试验。曾于2002—2003年提出针叶纯林的改造思路,2006年制定了针叶阔叶化近自然改造设计方案,2007年选择伏波实验林场对马尾松人工纯林实施近自然化改造,2008年此试验林完成改造后,效果就曾引起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国际着名期刊《SCIENCE》杂志记者专门赴热林中心进行考察,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示范区为例开展了实地调研,最终在2009年7月第235期的《科学》杂志上以“护理中国状态不佳的森林回到健康——同时为村民和伐木人提供生计,又能恢复生态系统活力的森林经营实践”为题,对我国开展的森林多功能经营和近自然林业技术研究和实践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广西地处低讳度,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雨水丰沛,林分生长速度较快。因此,以广西热林中心伏波实验林场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为试验林,进行近自然化改造,培养多树种混交的、空间上多层次的异龄混交林,实现广西地区针叶纯林的近自然经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改良人工针叶纯林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也是广西亚热带地区林业科技发展最为迫切和实际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在马尾松人工纯林中补植大叶栎、灰木莲、红锥、香梓楠、格木、铁力木等多种阔树种,实现异龄混交,是使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在经济和生态环境服务方面短期内达到显着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对2008年针叶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成果的深入和延续。并且本文对改造后的近自然林进行量化分析,阐明近自然化改造林分相对针叶纯林的优势,同时揭示最优改造模式,对指导热林中心今后针叶纯林改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综述: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德国林业是一种顺应自然地计划和管理,是德国森林经营中不断探索的成功范例。近自然森林是指与原生森林植被为参照而培育和经营的、主要由乡土树种组成且具有多树种混交、逐步向多层次空间结构和异龄林时间结构发展的森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多功能和缓冲能力分析为基础、以整个森林的生命周期为时间设计单元、以目标树的标记和择伐及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特征、以永久性林分覆盖、多功能经营和多品质产品生产为目标的森林经营体系。可见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永续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林经营模式。1898年,盖耶尔(Gayer)年提出了 “恒续林经营”

  思想并运用到实践中,恒续林是以多树种、多层次、异龄林为森林结构特征而经营的、结构和功能较为稳定的森林,是近自然森林培育和发展的一种的理想森林状态,近自然经营的理论假设,人类通过经营这个状态的森林,可以兼顾保持森林的自然特征在一个生态安全的水平之上,又为社会提供林森林产品和服务功能,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经营。Gayer认为,人工林的生态功能低下,主要表现在其生物多样性低,稳定性差;虽然人工林生长迅速,但是地力消耗严重,无法实现林木的可持续利用,与森林可持续利用的思想相违背。近自然林业学派代表德国林学家Mmier提出了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并发展起来。这是一种与法正林完全不同的纯粹的自然主义思想。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省凭祥市热带林业研究中心,伏波林场内1993年春季杉木釆伐迹地更新造林的19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以及近自然化改造林为研究对象。马尾松人工纯林生产力不高,林地土壤肥力差,生物多样性较低,特别是马尾松林下较厚枯枝落叶长期不能分解,造成了土壤养分循环障碍。因此,在2007年对单一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了近自然化改造,采取重度釆伐,同时补植当地珍贵的硬阔和软阔树种。林下补植的幼树为1年生,高度为20到30cm。所有补植的幼树为当地的乡土树种,并且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比如,红锥和格木为当地极为珍贵的硬阔树种;大叶栎由于其大量的且容易分解的枯落物,以及其根瘤菌的固氮功能,能够改善土壤的质量;属于木兰科的灰木莲,由于其优秀的干形与木材质量,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林下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1.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

2.可行性 可行性研究报告

3.关于经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4.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

5.可行性研究报告

6.衡东县林下经济发展情况报告

7.企业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8.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经济评价的几点认识

9.浅谈对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经济评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