菉竹山房读后感
一、《菉竹山房》作品简介
《菉竹山房》作品通过二姑姑年轻时期的恋爱、婚姻悲剧,深沉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控诉。一个“聪明年少的门生”,一个擅长女红的青年姑娘,从相互“羡慕”而有了恋情。可是,当时的环境竟无法容忍他们的相爱而从此受尽“鄙夷”。少年“船翻身亡”,姑娘才得以“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作品的深刻性就在于:二姑姑的恋爱失败,却又以“迎了灵柩”成婚并了此一生。这是一幅多么残忍的图画!
二、菉竹山房读后感(精选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菉竹山房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菉竹山房读后感1
《菉竹山房》是吴组缃的代表作品之一,写的是一个新婚青年和他的妻子在二姑姑家的经历。小说的时间跨度很短,只是写了主人公和妻子回家,去了二姑姑家,写到在二姑姑家的第一个晚上就止了。从内容上来说,写的也不多,只是交代了在二姑姑家的一件“聊斋式”的事件,但是穿插在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却使得并不怎么正面出场的二姑姑的形象在读者心目中变得丰满。
在讲到小说前,我们先来讲讲作者,吴组缃的创作朴素细致,结构严谨,擅长描摹人物的语言和心态,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堪称写皖南农村风俗场景第一人。在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有着鲜明的反封建特色。在《菉竹山房》中,作家不单纯是为了写一个奇异的故事,而是要“揭示畸形社会中一种畸形但真实的人生”。
“二姑姑的故事似一个旧传奇的仿本。”文中的主人公将从家人的谈话中流露出来的片段整理成了一个关于二姑姑的过去。二姑姑与少年在一起被抓时的境况是“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而当少年在赴考途中身亡,二姑姑殉情未果时,境况又变成“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稍些可风之处,商得了女家同意,大吹大擂接小姐过去迎了灵柩,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她的名声有所好转的前提是,二姑姑为少年自缢。她为什么自缢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与少年太过相爱吗?我觉得不是。在当时社会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二姑姑与少年的事是可耻的',她或许只有选择死才能从压迫中解脱出来,才能证明自己的忠贞,证明自己符合三纲五德。但命运并没有让她死,于是顺应着所谓的“道德”,她要和一个死人结婚。在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可笑的事,但在当时,或许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没有谁会去问二姑姑愿不愿意,我想即便有人问了,二姑姑也不敢说不愿意。她怎么可以说不愿意呢?如果不愿意,她的余生将会更加凄惨,她会在众人的唾弃中继续生存,不用再妄想遇到另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人。于是,即便知道了以后生活的孤寂,不管是不是主动,她还是这么选择了。
小说开头写到了蝴蝶,可以说蝴蝶也是他们爱情的象征,于是联想到梁祝,便可预知二姑姑与那少年的结果终究不会幸福。二姑姑的蝴蝶,引出了她一生的悲剧,也引出了作品接下来的谜题:鬼屋。作者用了“聊斋式”的布局,从见到老迈的二姑姑,到夜里所见所闻所感,无一不透露着这菉竹山房确实像座“鬼屋”。作者到处渲染阴郁的氛围。“屋子高大,阴森,也是和姑姑的人相协调的……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满鼻官。”“苍白皱摺的脸没多少表情。说话的语气,走路的步法,和她老人家的脸庞同一调子:阴暗,凄苦,迟钝。”在这种铺垫之下,加以二姑姑和丫头兰花奇奇怪怪的语言,最后的高潮“女鬼现形”,让读者的'心一步一步的悬起来,虽然结尾处并未出现女鬼,所谓的女鬼不过是二姑姑和丫头,叙述上显得轻松了,但读者的却从故事本身转移到了对二姑姑这类人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二姑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她以外,她的丫头兰花,生活得也是压抑的,“她自己说不要成家的”;前文的大伯娘“最喜欢搂阿圆在膝上喊宝宝……满口反复地说些叫人脸红不好意思的夸羡话。”她们的生活里,总有些不够畅快,而当年轻的夫妇出现时,她们的被压抑的渴求被激起,就做出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小说正在于告诉读者封建传统是怎样把人一步一步逼到畸形的。
菉竹山房读后感2
这篇文章看第一遍觉得有点云里雾里,看第二遍思路渐渐清晰,看第三遍时我深刻的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性。这篇文章越看越让人觉得愤怒,越看越让人觉得悲凉。封建礼教、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是全面的,而在性自由度上更是实行双重标准和严酷压制。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描述了“我”与阿圆的探亲之旅,道出了二姑姑的恋爱故事,婚姻情况,指明了在封建礼教压迫下二姑姑悲惨的身世。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妙龄女子“麻衣红绣鞋,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这是何等的悲剧,又是对人性多么深重的摧残。悲剧的根源毫无疑问便是那封建社会,在那个社会里,让女子抱着死去男子的灵牌做新娘,这种扼杀人性的荒唐之举反而会得到人们的赞许。从此,二姑姑那“幽沉”的身影在枯寂阴暗的老宅里销蚀,这是礼教造成的悲剧。
二姑姑只是封建社会女子的一个悲剧代表。在封建传统文化、封建制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下,二姑姑的人生是压抑的,心理是扭曲的。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妇女只是社会的附属,所以二姑姑面对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都只能独自默默承受,渐渐的扭曲了自己的心灵。二姑姑这样的形象值得人们思索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为二姑姑可悲的身世做出了强烈烘托。
二姑姑压抑的人生、扭曲的心理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传统文化、封建制度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与摧残,是封建礼教“吃人”历史的又一注脚。对其所遭受的一切不公正和不平等,只能独自承受,默默地等待被“吃”———要么是身体的毁灭,要么是灵魂的扭曲!即使是经历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小说中说“我”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已有两千多年封建发展史的中国社会,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封建传统思想的堡垒依旧顽固,不是轻易就能打破的。
923年末,正当大家津津乐道于“易卜生主义”和“娜拉出走”的时候,鲁迅就尖锐地提出:“娜拉走后怎样?”对妇女解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见解的精辟,一针见血!不管男女是否结合,“名分”关系产生了,伦理关系也就产生了,妇女就要尽这种伦理关系下的伦理义务,恪守这种伦理关系下的伦理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姑姑的人生悲剧并非从“抱着灵牌参拜家堂祖庙,做了新娘”开始。作为一个女子,当她与才子少年相爱时,甚或心中萌发爱的念头时,就已经注定了其爱情的悲剧性,因为她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自己选择爱情的女人。
我们不妨假设,如少年不死,二姑姑就能够沐浴到爱情的阳光,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吗?未必。她与才子少年的夫妇名分关系能否成立还是个问题。且看小说中的描写: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人人夸说的绣蝴蝶的小姐一时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放佚风流的叔祖父虽从中尽力撮合周旋,但当时究未成功。在封建社会中,自由恋爱是绝对的禁区,就算是已婚夫妇,丈夫对妻子产生感情,都会令那些卫道士们感到惶恐,因为他们害怕这会破坏了封建统治“秩序”。
陆游才学过人,在士大夫阶层中有较高的威望,但他面对自己痴心的爱人,也只能空自悲吟《钗头凤》!对一般女性来说,不论是婚前的性行为还是婚外的性关系,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为社会所不齿的。
在封建礼教观念如空气般笼罩大地的环境里,在重重的重压中,他们能冲破阻力成为有名分关系的夫妇吗?这恐怕是很难的。二姑姑虽然嫁进了菉竹山房,但实际上从少年翻船身亡的那一刻起,在封建宗法的伦理观念中她也跟着死了,是个活着的死人。也正因为少年的死,她才可能得到有所谓“名分”关系的婚姻,而这种形式上的婚姻,不过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为维护封建礼教给她披上的一件外衣罢了。
对二姑姑来说,有无这个名分关系,其生活实质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但这个名分关系对封建礼教却极为重要,它需要这把锁链来束缚住二姑姑的身心。少年死了,她的希望也就破灭了,她的正常人生也就结束了。这是一种人力无法改变的真正绝望的悲哀。通过描写去菉竹山房探亲的沿途风光、山房的环境、还有山房内部的小动物、二姑姑与兰花的绣蝶行为等更加深入勾画了二姑姑的形象。
菉竹山房读后感3
《菉竹山房》讲的是新婚夫妇“我”和阿圆从城市回到老家,受二姑的邀请,去她家小住。二姑年轻时曾与学塾中的一个聪明少年的门生相恋幽会,“这幕才子佳人的喜剧闹了出来”后,“连丫头也要加以鄙夷”。二姑姑成为了人们眼中伤风败俗的女人,而这种不良的名声无异于宣判了她的终身苦刑。当得知少年赴考途中不幸落水身亡后,她因爱情的彻底破裂而欲自缢。被救后,她的行为被公认为一种“忠贞”的操守,于是被恩赐一场“婚姻”:她抱着灵牌做了新娘,从此一直孤寂地生活在“一丝阳光也晒不下来”的灰暗阴森的菉竹山房里。
作者在“我”和妻子去拜访二姑姑时,最初极力渲染菉竹山房环境的优美,“西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了花,变成槁色。”然而,在“我”和妻子参观二姑姑房子的时候,作者却笔锋突转,“屋子高大,阴森,也是和姑姑的人相谐调的。石阶,地砖,柱础,甚至板壁上,都染涂着一层深深浅浅的黯绿,是苔尘。一种与陈腐的土木之气混合的霉气扑满鼻腔。”这清幽宁静的菉竹山房却像座“鬼屋”。这种前后间的鲜明对比为后来情节的发展做出了铺垫。因此,在种种铺垫之下,加以二姑姑和丫头兰花奇奇怪怪的语言,所有的叙述最后在夜晚达到高潮,“我”和妻子觉得房间外有鬼,再到后来“女鬼现形”,这让读者的心一步一步的悬起来。虽然结尾处并未出现女鬼,所谓的女鬼不过是二姑姑和丫头,叙述上显得轻松了,但这却让我开始从故事本身转移到了对二姑姑这类人命运的思考。
小说中的二姑姑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她以外,她的丫头兰花,生活得也是压抑的,“她自己说不要成家的”;前文的大伯娘“最喜欢搂阿圆在膝上喊宝宝……满口反复地说些叫人脸红不好意思的夸羡话。”她们的生活里,总有些不够畅快,而当年轻的夫妇出现时,她们的被压抑的渴求被激起,就做出了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举动。也许这是一种在当时封建礼教压迫下,在畸形社会中一种畸形但真实的人生。
二姑姑曾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今却变得扭曲,追其原因,我认为是旧社会的纲常礼教把一个正常的活生生的女性变得压抑扭曲,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改变了一个天真的涉世未深的少女,这种外界的东西——纲常伦理礼教才是作者最想表达批判的主题,但是进一步思考,二姑姑悲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二姑姑她自己,是她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自发性的改变。她当初进菉竹山房的时候可以反抗,而且进入菉竹山房后已经没有别人去压迫她了,剩下的一切都是姑姑自己的选择,她并不觉得自己性格变得是可悲的是扭曲的,相反她认为是正常的是自然的。这其实更显示了封建礼教潜移默化地吞噬人的可怕之处。一个人在被受压迫的时候不觉得自己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一个人在被思想同化时,感受不到自己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揭示的主题更值得我们思考。
菉竹山房读后感4
响潭激越,槐柳葱茏,白垩瓦屋,翠竹绕屋,如此的充满诗意和悠闲,真正是名人雅士所追求的平淡静谧而自然明朗清新的生活。百叶窗,古瓶式的门,门上明瓦纸的册叶小窗,东墙上的四幅大锦屏,西墙上的彩色“钟馗捉鬼图”,两边洪北江的“梅雪松风清儿榻,天光云影胡沁书”的对子,桌上的朱砂古瓶,一切的装饰都透着如此的书香气,要是这一切都是我所有,我恐怕做梦都要笑醒,这么一个好去处,是多少人羡慕和向往的啊!
可是正是这么一个好地方,却好像一座牢房,将二姑姑禁锢。在她眼里,这菉竹山房充满了阴森,封闭,充满了鬼气,将二姑姑的心灵手巧,美丽多情都消磨殆尽,一切都被销蚀干净,连幻影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人非人,鬼非鬼的,通过在门外窃听窥伺来满足变态的畸形心理的可悲女人。这菉竹山房已经变成了封建传统伦理的有形化身,将二姑姑锁在里面,将她的正常情欲压制,不得抒发,最后变得畸形变态。而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因为二姑姑青春萌动时和外村一英俊少年在一起。其实只是一种正常的情欲的抒发,然而这可是和当时的正统道德伦理相违背了,这可是大大不合礼法的,不可饶恕的。而姑姑自缢追随,竟使少年家觉得这小姐尚有些可风之处了,便许她和少年的灵柩拜堂成亲。呵,这竟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儒林外史》中的一则故事了。话说王老爹的二女儿因丈夫死了便要追随而去。而王老爹不仅不阻止,而且竟鼓励她。当他听到女儿绝食去世的消息时,竟仰天大笑出门去,口中大呼:“死得好,死得好。”当时看到这个部分时,我就觉得可笑,觉得可悲,难道一条人命比不上一个贞烈的虚名吗?而看了《菉竹山房》,我又不禁发问,一个生动美丽,心灵手巧的少女竟比不上一个虚名吗?
封建传统,伦理道德,到底害了多多少美丽的女子独守空闺,守寡到老,只为了一块什么都不是的贞节牌坊。每个下雨的晚上,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点点打击在心头,销蚀心头暖意,沁出心酸缠绕心头。冷得刺骨的被衾,一觉起来,枕头已经湿透。一夜又一夜,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当红颜变成苍颜,当眼角生出皱纹,当两鬓出现华发,哦,就这样,一生完了。
古时候的佳话大多是才子佳人一见倾心,私定终身,然而因男子地位低而遭小姐家反对,但怎样的过程都有千篇一律的结局,那就是公子高中后,迎娶小姐,门当户对,至此圆满结束。然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而已,只出现在戏剧小说中,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美好圆满的结局,如果公子不高中,恐怕都是深闺愁,满地伤,凭栏望,伤断肠吧!女子,都是在等待,等待那人高中回来,等待丈夫回家,而最可悲的是等待无尽头,漫漫人生路,独自一人过。被抛弃,被撇下,也只有默默忍受。女子的生命就像一块石灰石,被时间的点滴而销蚀,被封建礼义而销蚀,一点一点消磨殆尽,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尽头。
我很庆幸我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没有封建传统,和心爱的人谈个恋爱并没有什么不雅,更不会被拿来批判,被议论,被无聊的人评头论足,拿做无聊的谈资。因而,对于那些女子我也只有同情和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罢了。
菉竹山房读后感5
读完《菉竹山房》,内容实在诡谲,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头皮也一阵发麻。这虽不是一部正统的“志怪小说”,却颇具“志怪小说”之相,尤其是书中对于二姑姑家中环境及其怪异行为的描写,根本就是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但吴组缃的《菉竹山房》并没有讲述传统意义上的的魑魅魍魉,而是以“人”为本,挖掘人性更深层次的内容,展示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怪力乱神”。正所谓画鬼容易画人难。鬼,容易琢磨,而人心,则不可琢磨。
小说始终围绕“二姑姑”这一人物展开,理解了“二姑姑”,也就理解了整个小说的所指。书中的讲述者“我”对于二姑姑的印象,不论是儿时的记忆,家人的讳莫如深,还是再次相见,大体都一致,沉默少言、郁郁寡欢、行为怪异、极少与他人来往。这是二姑姑这个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也贯穿了小说始终,所以这样一种性格的人物塑造,与其一系列怪异、另类的行为举止是极其吻合的,即便最后一个乖谬的“窥房”情节过分怪异夸张,联系人物的性格特征,那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仔细揣摩小说的细节,二姑姑并非一生如此。之前从“我”所了解的资料中有提到二姑姑年轻时与心爱之人在一起被捉,至此遭自世俗鄙夷。更不幸的少年遇难,二姑姑被迫以冥婚的形式嫁于一亡者,种种磨难,无不与其后天怪异的性格形成有关,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成因。在那个崇尚封建礼教年代,未成家的年轻男女别说在一起,就算眉目传情也被指有伤风化,二姑姑却有如此“过分”之举,反倒能佐证年轻时代的二姑姑敢于追求自由,打破礼教束缚的先进意识。而心爱之人的早逝,自刎未遂,被迫嫁于亡者,在流言蜚语中饱尝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孤寂。
所以性生活的长期缺失,对性的强烈欲望也解释了二姑姑“窥房”这一怪异行为,这个推论加上文中特别对兰花的生平介绍同样解释了丫头兰花的“窥房”动机。两人的“窥房”动机如出一辙,都是人类自然生理需求长期抑郁下的正常之举,纯粹而简单。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简单的动机却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人性的压抑导致二姑姑、兰花这样的人人性发生了畸变与扭曲。尤其是二姑姑,从原先积极反抗封建礼教控制的逆民变成了它的顺民,并试图这样一代腐蚀一代。而“我”与妻子阿圆,虽过的是“电灯电影洋装书籍柏油马路的另一世界的生活”,却还是感受到了周遭封建势力的强大。但即便他们再强大,只要心中无“鬼”,各种妖魔鬼怪终将无所遁形。
【菉竹山房读后感】相关文章:
梅菉元宵节之行作文11-24
岑参:《山房春事》11-01
岑参《山房春事》11-01
岑参《山房春事》细读05-26
岑参《山房春事》阅读练习06-22
岑参《山房春事 其二》11-01
描写竹的诗_写竹的诗12-16
《山房春事二首》阅读答案12-14
《题朱炼师山房》王昌龄鉴赏12-06
岑参山房春事古诗翻译赏析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