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农村青年事迹材料(精选21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
吴照京,男,1979年12月出生,现为沂水益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经理,先后被评为齐鲁文化之星临沂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临沂好人感动临沂网络好人沂水好人沂水和谐使者等。
他创办沂蒙小棉袄加工厂,传承沂蒙传统手工艺,其小棉袄系列产品获评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围中国百名向上向善好青年,小棉袄闯出大市场,年产8万余件,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
他情注家乡、主动作为,建立扶贫车间、成立公益微联盟、搭建电商平台、情系社区老人、创办国学班、举办乡村春晚等,树立了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反哺家乡、回报社会的高尚形象。
他的事迹在《人民日报》、《临沂日报》、山东电视台、临沂电视台、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帮家乡父老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一直是他追寻并坚持的梦想。
浓浓乡土情,返乡创业敢有梦
2002年7月,走出大学校门的吴照京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汇入了打工潮的滚滚洪流,就职于临沂新程金锣肉制品集团有限公司。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先后担任了集团服装厂团支部书记、厂长助理等职务,连续五年被集团表彰为优秀员工、先进工作者,2004年10月,被评为临沂市兰山区优秀共青团员。
历经多年摸爬滚打、思想颇为成熟的他,面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回眸收获着微薄的希望的家乡,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一种涌动的返乡思绪萦绕心头。2013年10月,夫妻二人权衡利弊,推敲斟酌,同时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回到了家乡——沂水县吴家楼子村。
千百年来,生活在沂蒙山区的人们严冬御寒的主要衣物是棉袄、棉裤。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各种羽绒服琳琅满目、充斥天下的今天,人们忽然唤醒了对传统棉衣亲切感的记忆。正是人们这种返璞归真的怀旧情愫,让洞幽烛微的吴照京觉察到了一个微妙的商机。或许,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充满希望的市场。
回到家乡,吴照京多次拜访村里众多的老奶奶、老大妈,详细了解缝制棉衣过程的每个细节,诚邀老人们出山献艺,为自己的创业助一臂之力,得到了老人们的一致赞同。2013年12月,一颗以打造沂蒙传统产业为主导,以弘扬沂蒙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新星——沂蒙手工棉花袄加工厂在吴家楼子村建成。
吴照京反复分析市场行情,研究消费者心理,划分适应人群层次,对产品的定向进行了慎重的思考和选择。最终确定以纯手工制作儿童和中老年纯棉花袄为主导产品,兼营春秋纯棉童装、沂蒙布艺及传统布鞋等传统工艺产品。有了方向和目标,就有了希望和动力。确定了主导产品,吴照京登门恭请老奶奶、老大妈到自己的厂子里传经送宝、献艺传技,并承诺支付老人们应有的劳动所得。于是,平均年龄68岁的几十名老奶奶、老大妈,走出家门,走进了身边的工厂。在这个特殊群体中,绝大多数是空巢老人、丧偶老人,时年最高年龄的已达83岁。
精心呵护下的沂蒙小棉袄儿童款第一批产品呱呱坠地,走向市场。然而,满怀信心充满希望的他,并没有看到想象中雪片一样飞来的订单,面对冰冷的现实,他没有退却、颓废、消极,端正心态,冷静思考,积极查找原因,结合自己的创意理念,嵌入现代审美元素,对小棉袄的款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2014年10月,经过重新打造的沂蒙小棉袄投放市场后,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普遍的喜爱,并在临沂市服装城登场亮相。
2016年5月,积极响应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建立了扶贫车间,并积极吸收本村及周围村庄贫困家庭的妇女和老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人,空巢老人60余人,人均年收入两万多元,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2016年10月,《沂蒙晚报》以沂蒙小棉袄带乡亲致富,古稀贫困老人再就业为题,对沂蒙小棉袄进行宣传报道。2017年12月,《人民日报》在头版位置,配图刊发了题为沂蒙小棉袄闯出大市场的文章,报道了沂蒙小棉袄创业项目,轰动全国。
拳拳赤子心,回报家乡勇追梦
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立志初心,没有忘记家乡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的悲凉。
2014年12月,他针对本乡镇贫困户草莓、粘玉米、红薯、五谷、蓝莓等时令果蔬的销售难题,成立了益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展特色农副产品电商营销,使农副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走进了城市居民的家中,帮助贫困家庭实现户均增收四千余元。
2015年2月,他充分利用微信便捷高效的特点,率先发起建立了公益微联盟平台,把远方的游子和家乡建设联系起来,短短10天募集资金3万多元,自己又拿出35万元,为村里架起24盏太阳能路灯,并修建了健身广场,使村里的夜晚告别了黑暗,使乡亲们有了健身活动的好去处。
2016年、2017年春节,他组织村里的文艺爱好者自演自导,连续举办了以留住父辈的记忆,回味儿时的经典为主题的两届乡村里的春晚,增添了传统佳节的欢乐气氛。2016年春节刚过,组织厂内老人参加了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举办的《中国村花》栏目大赛并成功晋级,参加了山东广播电视台《好客山东》等节目录制,展现了老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今年9月23日,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乡村中国农民丰收节,把农民聚在一起欢庆一年的丰收。
留守儿童问题,一直是吴照京牵挂的心事。2015年7月,他专门腾出紧张的两间厂房,投入10万元配置了桌椅、书本,添置了服装、水杯,让国学班顺利开课,邀请小学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每天义务传授国学知识。人之初,性本善、首孝悌,次谨信的朗朗童声,回荡在山村的上空。2016年8月,在团省委联合多个部门举办的第二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吴照京山里的国学班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银奖。
深深夕阳情,关爱桑榆勤圆梦
常怀敬老之情、善谋助老之策、多做为老之事、恪守爱老之责是吴照京一直坚守并实践的诺言。他在长期的农村工作生活中,深深感到: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进城务工,在家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日渐增多,他们在日常生活自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日益突出,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现实课题。家乡的老人们成就了小棉袄,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多为老人做些善事、有意义的事。他充分发挥自己在社会工作领域的专长,认真研究、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情系桑榆关爱社区老人公益服务项目。2016年9月以来,他带领社工和志愿者们先后走村入户对3000余名55岁以上自理、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进行需求调查摸底,并聘请相关专家,到社区为老年人讲授安全用电、防火、老年常见慢性病防治等知识与技能80余期,组织社工和义工志愿者进社区开展活动2000余人次、文艺演出20余场次,丰富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2017年2月,该项目代表临沂市在全省社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铜奖。
吴照京,一个淳朴厚道的农家子弟,一个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用一颗热爱家乡,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大爱之心,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和谐乐章!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2
谭兴华,男,汉族,1997年12月入伍,在北京市总装备部特种工程技术安装总队服役,历任战士、学员、班长、排长,在部队期间,刻苦训练,政治素质过硬,多次获得优秀士兵、团嘉奖、优秀共产党员、个人三等功、航天基金奖,2014年5月退出现役,同年6月份转业到房寺镇政府工作。于2015年3月任管区书记至今,工作中兢兢业业,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管区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镇前列,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在2017年工作中获得德州市嘉奖,2018年带领南店管区获得禹城市干事创业好团队荣誉称号,所在管区连年被评为先进管区,在平凡的乡镇基层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科学谋划,头雁领航动力足
南店管区是谭兴华来到乡镇工作后的第一个管区,在这个管区,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成长,完成了从一名热血军人到一名优秀乡镇干部的转变。
南店管区辖10个行政村,总人口4100人。以前,南店管区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基层组织软的穷管区、弱管区。谭兴华任南店管区书记后,他带领管区一班人通过广泛征求民意,深入调查研究,明确了苦战五年,建成农业强区、经济大区的发展定位;确定了壮士断腕,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突出发展和稳定主题,把握结构调整和两区同建主线,以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管区全面发展的具体工作思路,立下了三个誓不罢休的誓言,即三年内开创不了新局面,干部群众得不到实惠誓不罢休;排名上不去,两区同建工作扭转不了局面誓不罢休;工作搞不好,社会不稳定,综合面貌没有大的突破誓不罢休。
抓发展、保稳定,首要就是抓干部,抓队伍。在抓队伍工作中,南店管区实施了三定、三评积分管理,干部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使两区同建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谭兴华带领各村两委干部通过积极学习培训,深入领会相关政策知识,组织管区党员干部到先进管区、兄弟乡镇学习,使干部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有了极大转变,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意愿明显增强,全体干部都掀起了发展经济的热潮。在工作之余,还严格执行管区学习制度,坚持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做好学习记录,每人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读书笔记、学习体会或者调研报告。
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彻底扭转了管区的被动局面。2017年底,南店管区成功进入房寺镇前五强。标志着南店管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谭兴华又带领南店管区党员干部审势度势,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重新确立了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第一要务、把务实为民作为第一要求、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环境、把工作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抓重点,创亮点,出精品,作贡献的工作思路,立足管区实际,紧紧抓住两区同建、干部作风建设、乡村文明不放松,向更高目标强力冲刺。
二、强基固本,守正笃实谋创新
谭兴华紧紧围绕管区更好更快发展这一主题,突出党建主体地位,狠抓管区精神文明,为管区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提供凝聚力和不竭精神动力。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他们坚持每周三集中办公,落实支部书记签到制度,坚持每月支部书记上党课制度,并留存好影像资料。督促各村支部书记做好三会一课记录。在狠抓党员干部教育上,他们落实了目标化、规范化、民主化三化管理和双向承诺目标责任制。另外,他们在管区自身建设过程中,他们强化制度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在后进班子整顿过程中,因村施治,对战斗不强、班子不健全的九圣堂、张梨村,采取内举、回清的办法配强支部班子;对村霸横行、干群关系紧张的乱子窝,他们采取行政、法制、调整综合手段综合治理;对经济薄弱的村,采取党政班子结对帮扶的办法;在强村培植中,注重培养典型,先后培养南店、小刘等5个经济强村,桥头孙党支部在全市率先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地入股、按股分红,在全村推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把群众从土地解放出来,实现了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打造成为禹城市的红旗典型,得到禹城市委组织部的高度好评。
在抓好党的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在乡村文明工作中,完成了旱厕改造、桥头孙科技示范基地等工程。在10个村积极开展家风家训传承活动,以家风带村风,以村风带民风。每年定期开展感动房寺十佳人物、十佳孝子、十佳媳妇、十佳婆婆、十佳家庭五个十评选活动,教育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新风尚,使全管区家庭和、民风淳、村风正、村容镇容美的文明管区,形成了各业兴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三、奋力拼搏,全面出击创亮点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地踏步必然挨打。谭兴华始终把两区同建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管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做推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一是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供电管理,10个行政村均完成了低压线路改造。改善农村交通,新修柏油路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加强林网建设新植树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40。6%。五年来,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50多万元,扩大改善灌溉面积2600亩。实施小农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区耕地全部实现旱能浇、涝能排,为农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综合效益。管区两年共发展大棚51个,南高彩虹湾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天津等大型批发市场,该基地生产的荷兰熊峰授粉西红柿供不应求,现已成功注册商标,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竞争力。该村支部书记高庆国,又借机发展蔬菜采摘,用乡村旅游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根据镇党委政府以旧村拆迁换发展空间,以大拆迁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2018年10月下旬,在拆迁指挥部的带领下,启动南店、南高、南张、堤李桥4个村庄814户旧村拆迁工作,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大会、入户走访等前期大的思想工作的前提下,经过管区、村支部的共同努力,4个村仅用了五天完成了村民的搬迁,完成搬迁后4个村又用五天完成了拆迁并全部通过验收,真正实现了无震荡拆迁,创造了房寺速度,得到了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为解决解决群众搬迁、谁来种地的难题,他们又积极筹划党支部领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土地规模化经营,打造集党建示范、电子商务、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四、真抓实干,鼎力攻坚惠民生
按镇党委的安排,坚持每季度每个村为群众办理一件实事,督促村支部落实到位。截止目前,已完成办理实事26件,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坚持组织管区成员和包村干部入户走访、真实调研,率先在全镇开展包村干部集中培训,灌输管区先进工作理念,营造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让机关干部感受南店管区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文化,为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共完成入户走访600余户,调查出基层问题200余件。如南店村村民刘某,向我们反映旱厕改造问题,经多次实地查看,确实存在工程施工不细致、后期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为此,积极联系上级部门,为群众登门解决问题,使群众反映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另外举一反三,在村内扎实开展大排查活动,梳理类似问题12件,全部在第一时间解决,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同时,也很好的稳定了村内局面。进一步整治了农村道路和村庄的环境卫生及脏乱差现象,对主要河道及违章建筑进行清理。积极动员各村保洁员及党员的积极性,共清理河道1500米,有效的保障了农业生产,加强了农村水利建设。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征收工作如期完成,为农村老人养老和看病难等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
几年来,谭兴华同志退伍后,始终不忘军人本色,始终情系百姓群众,始终扎根基层奉献,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了当代退伍军人的优秀品质,实现了一名退伍军人的人生价值,他的事迹也得到了广泛认可。面对成绩,他总是朴实地说:作为一名军营里出来的兵,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3
赵馥,女,1988年10月出生,山东沃犁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先后获得邹城市电商创业大赛一等奖、邹城最美创新创业青年提名奖、邹城先锋等荣誉称号。
2014年,怀揣着对家乡眷恋,放弃了在济宁的工作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小山村,开始了她的寻梦记。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她提议父亲创立了沃犁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近千亩土地,组织乡亲们一起种核桃。为了给乡亲们吃定心丸,赵馥和家人向村民承诺盛果期帮忙销售。也为了给核桃找销路,赵馥最开始想到的就是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里宣传。本来抱着试试看的打算,没成想,仅仅发了一些风景照和核桃树开花生长的照片,就有很多网友关注,想要购买,询问什么时候能吃,让给预留。看到山里的农产品网络上这么受欢迎,赵馥决定去学习淘宝知识,开一家网店,专门帮乡亲们卖农产品。
2014年,赵馥在网上注册了沃犁诗乡村印象淘宝店铺,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在2016年9月10号这一天,创造了一天销售5万斤地瓜的记录,同时也在农产品预售创造出好的成绩,带青皮的鲜核桃,14天销售6。8万斤的记录,为此阿里巴巴总部负责人过来调研和推广这个惠农新模式,乡亲们也因此得到了实惠。通过互联网+模式,村里的花生、地瓜、花椒、黄花菜、金银花等也都成功销售出去了,村里的农产品插上翅膀飞出了大山,乡亲们能卖个好价钱,城里人也能吃个原生态,一举两得,惠及千家万户。
在把农产品卖出大山的同时,赵馥也没有忘记宣传大山里的美景。赵馥依托邹城市美丽乡村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策划开发了亲子互动、民俗文化体验、红色文化体验、传统文化体验、美丽乡村感悟等多条乡村游路线,让青少年走进乡村、了解乡村、爱上乡村;让成年人看山望水忆乡情,感受山乡巨变。在吃好、玩好的同时,把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普及到各个活动中,让人们不但放松了心情,还净化了心灵。截止目前,沃犁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已成功接待游客5500名。乡村旅游项目还带动了周边村居留守妇女、老人的手工民俗工艺品及邹东农副产品的销售。
发展到现在,赵馥本人的31家网店淡季可实现月销售额5万余元,旺季实现月销售额10万余元,线上线下带动200余名青年创业就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家庭均增收500余元,让大山的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回首走过的路,赵馥感言:多年来,我始终坚持把家乡的原生态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把家乡的田园风光推广到周边地区,把传统文化普及润泽到人们的心灵中。让大山外面的人了解我们、知道我们、走进我们这个地方。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的担当,我将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4
邓新伟,男,31岁,大专文化,自2003年至今担任来凤村卫生站站长。几年来立足于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于打量的精力和心血。守护者当地农民的健康,凭着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其主要事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义无反顾,立志农村事业
2002年刚毕业,我就在来凤村卫生站工作,在平凡而艰巨的工作岗位上,我刻苦学习,勤奋专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由于在工作中认真出色,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深得领导和群众的喜爱。
二、顾全大局,完成公共卫生任务
2003年正当“非典“无情的肆掠祖国大地时,作为一名村级卫生工作者我义无反顾,不计个人安慰,每日为返乡人员监测体温,即使讲信息反馈给卫生院,并做好对村民的预防宣传工作,。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幸苦工作,不计得失,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在乡卫生院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无论是为了居民建立档案,还是为0-6岁儿童接种疫苗,一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从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到高血压,糖尿病及重症精神病患者查体,随污。65岁以上老年人的体检等,都是人之负责的工作。多久获得好评,在农村,为了更好的了解村民的身体情况,走遍了辖区内的每家每户,为村民讲解宣传各种健康知识,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三、情系农村,关心广大群众疾苦
从事农村医生工作以来,不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诊现象也普遍。还记得在今年四月份的一个夜晚,时间已经十多点了,我刚睡觉没一会,突然间电话响了,原来是垇上的一个村民肾绞痛又犯了,痛的没办法没二话不说,穿上衣服,背上药箱就上村民家为他诊治。像这样的是对我来说太多了,十一年来,都从来没有收取群众一份出诊费。给当地村民直接减少了不少诊疗费用,由于工作繁忙,从来没有过一个轻松愉快的节日。爱心也是我们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来,经常为孤寡老人,困难户减少诊疗费用,对于大病就医困难户都是伸出援助之手。
四、与时俱进,积极支持医改工作
在我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以来,在完成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完成了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四室分开,宽敞明亮,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被上级评为了示范卫生站,积极按照上级要求积极部署开展合作医疗门诊,统筹报销,实行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的目录制度,基本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到实处。得到广大群众支持拥护和称赞。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5
王志坚,男,汉族,1990年1月生,2008年初中毕业后的他回到村子里务农,2010年当选为同心镇石膏井村团支部书记。担任团支部书记以来,他踏实工作、努力进取、联系群众、注重创新,不骄不躁、团结同事、虚心求教为石膏井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创业的好榜样
王志坚从小生活在村子里,看着家乡贫穷落后,对未来有着强烈的憧憬的他,决心用自己的双手,来谱写自己的人生。渴望摆脱贫困的生活,他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可是万事开头难,创业得有自己的好项目,好策划。初中毕业的他也没有多少见识,对社会经济发展了解的也不多。家乡茶叶很多,他想起了做茶叶生意。可是刚起步,资金筹措问题,加上年轻,文化低,学识浅,社会阅历低,茶叶行情了解不足等问题,给王志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为了带领村子里的人摆脱贫困现状,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改善生活条件。王志坚开始没日没夜的学习茶叶知识,从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的产地与分布、茶的鉴别、茶器、茶的冲泡与饮茶方法等等方面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品茶人、卖茶人。成功总是亲睐付出努力的人,王志坚经过摸爬滚打终于创业成功。现在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茶叶店,王志坚说,下一步他打算回村里办茶叶加工厂,增加石膏井村的就业率,同时带动石膏井的经济发展。
家庭里的好男人
王志坚算是个十足的好男人,在父母眼中是个好儿子,在妻子眼中是个好丈夫,在孩子眼中是个好爸爸。
农村家庭,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父母亲整日操劳,50出头的老父亲已是满头白发了。看着父母亲渐渐老去,如今王志坚通过自己的努力家庭收入也算不错,他经常给父母亲买一些补品,陪他们逛逛县城。王志坚就算工作再忙也会抽空陪父母亲聊聊。老父亲喜欢喝几口小酒,王志坚总会找到机会陪父亲喝上几杯,聊聊家常。
事业上,王志坚的妻子给了他巨大的支持,事业刚起步,生意不好的时候是妻子默默支撑着这个家,把孩子,公公婆婆照顾好,稳固好后方,给他鼓励,让他振作。这一切王志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事业有成的他没忘记妻子的支持和鼓励,外出送茶叶时不论怎么忙,不论多晚他都会回到家吃晚饭,饭后帮妻子洗碗。这么多年,不管在外面受多少气,生意上有多少不顺心,王志坚从不跟妻子吵架,也不把不开心的事带回家,回到家带给妻子的都是满满的微笑,给家里带来温馨的气氛。村里人都羡慕他们这一对小夫妻,常说他们是一对神仙眷侣。
村子里的好同志
有人会说工作和家庭无法兼顾,可王志坚却能做的很好。周一到周五他都按村委会的值班安排准时上班,茶店的事就交由妻子管理,下班后再回去。王志坚作为村上的团支部书记,为了村子发展,村民生活没有少费心。
在日常工作上,王志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每次村上开会,王志坚都准时到村委会。他坚持每天去村委会上班,与村干部一同工作;他经常和村上的其他领导一起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虚心向村民学习,真诚与村民交心,了解乡亲们的所需所难。有村民到村委会找他说事,他总能耐心听他们叙述,能解决的就给他们解决,需要上报镇上的就用笔记本仔细记下细节;村里的年轻人向他"取经",学习如何创业,如何发家致富,他也都倾囊相授,把自己创业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都教给他们,给他们提供到自己店里工作,学习技术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改善生活条件;村里的老人只要有需要找到他,王志坚总是二话不说就帮老人去办事,不论大事小事,琐事难事他都从未推辞。村里的老人经常说王志坚是石膏井的儿子,是大家的好儿子,只要有他在,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办的。村里的年轻人则以王志坚为榜样,说他是创业致富的能手,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
作为村团支部书记,他经常去看望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己掏腰包给他们送去一些学习用品,鼓励他们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填补自己没有上大学的遗憾。王志坚邻居有一户是三个孩子上学的家庭,老父亲靠着作农活和在村里打零工独自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长大。2013年9月,三个孩子中的大姐开学就要上初三了,乖巧懂事的她知道三姐弟都上学,家里负担重,成绩优秀的她还是决定辍学回家帮父亲干活。王志坚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把情况跟村书记、主任汇报后又主动帮小女孩的学校联系,为她争取减免学费,同时还多方筹集,协助村委会一起解决三姐弟上学问题,还给他们家申请了低保户。成绩优异的女孩现在已上高中,她说,她会努力学习,会记着王志坚的帮忙,将来出息了会像王志坚一样回到家乡,帮村里脱贫致富。
对于村里人的夸奖,王志坚说:"邻里之间哪家没有点儿事,农村的事情更是繁杂,看到该帮的就尽量帮,邻里之间互帮也是很平常的。更何况我还是团委书记,既然大家信任我,我就不能让他们失望。"这就是同心镇石膏井村的道德好青年王志坚,他用实际行动延续着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用具体的表现诠释着互帮互助的道德含义,用一丝不苟的态度践行着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善良、朴实的王志坚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工作上,虽没有轰轰烈烈,但他却全心全意、扎扎实实,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创业上,他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一帆风顺,但却以敢闯、敢担当、善学习、能创新,的进取精神带领着青年团员创业发展,带动着全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6
胡志涛同志,男,哈尼族,中共党员,云南宁洱人,1992年1月生,现年22岁。2013年6月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13年10月,到宁洱县磨黑镇曼见村工作,系宁洱县2013年大学生村官。
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大学生村官,一方面是就业压力的驱使,另一方面是他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只有通过基层的锻炼,才能真正学到工作和与群众打交道的方法,从而弥补社会阅历的不足。自从明确了要回到农村工作的想法后,他就决心要扎扎实实工作,为群众做好每一件事。他坚信,及时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也能做好村官。
初入基层,较为茫然。刚到村任职时,什么都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村民来办事也不知道怎么操作,只知道咨询书记、主任。他整天除了打扫卫生以外就只能看看报纸、杂志。后来,在村两委班子的指导下,慢慢学会了一些村委会事项的办理,如打证明、收取养老保险等基本事项。同时,他也逐渐的对曼见村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对各小组基本情况、村民生活状况、党员基本情况作了了解。
他注重学习,虚心向村领导班子请教,用心体会观察农村工作,坚持自学,保质保量地完成本职工作。
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农村工作,只有多与老百姓沟通交流才能顺利完成。他先后多次与村两委人员到曼见村16个村民小组中,与村民沟通交流,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同时认真传达好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方针、政策,让各项惠农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
坚持不懈的做好远程教育组织管理工作。作为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员,坚持为党员群众播放远程教育内容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远程教育的学习中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让村民学到了致富经验让党员们养成了及时学习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的好习惯。
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及农转城工作。为了让村民们能了解这些政策,享受这些政策等带来的益处,他与村两委班子一起走村入户,向他们讲解这项政策的好处和实处,发放相关宣传材料,说服村民积极配合工作。使曼见村的养老保险、农转城都能圆满完成下派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也在全镇前列。
参与调解工作,化解群众矛盾。他来村工作以后,积极协助村组干部做好调解群众纠纷工作。在调解农村纠纷是,既要讲法律和政策,也要结合村规民约及尊重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他积极向村干部学习好的经验和方法,并做好调解工作的相关记录工作。这样不但增进了和群众的感情还排查矛盾化解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使村务日常工作也能够顺利开展。
处理好突发灾害。2014年7.21洪灾中,曼见村多处山体塌方,多条道路阻塞,多户村民房屋受损,村民农作物受到较大损害。灾情发生后,他与曼见村领导班子一起,深入到各村民小组,到农户家中查看房屋受损情况,到田地间统计村民农作物受损情况,逐一做好登记,及时上报镇政府。
加强党组织建设。2013年年末至2014年初,他认真做好了曼见村晋位升级工作、年终总结、三年规划、老龄党员的统计归档工作。2014年3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组织好总支大会的开展,参与到各支部、各党小组的会议中去。同时认真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材料撰写、修改和整理的归档工作。
抓住机遇,把握锻炼机会
参与经济普查工作。2014年1月,他与全镇的大学生村官一起协助镇统计部门完成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先后到全镇的11个村(社区)进行经济普查,圆满的完成了经济普查的工作。
协助镇各部门完成相关工作。2013年12月,协助社保部门对全镇的新农合、新农保数据进行统计核对。2014年1月,协助镇农经部门对全镇土地承包、土地纠纷、土地经营权流转等进行统计并录入。
在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他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农村工作中,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信赖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而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村官"虽小,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他相信,只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把这些事情干好了,就是不简单,就是不平凡。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和村民多交流,多增进感情,真正和村民站在一起,心贴在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疾苦,做一名真正的"村"官。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一定扎根农村,奉献农民,更好的体现新时期大学生村官的人生价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着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精彩。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7
赖君,女,1985年3月出生,哈尼族,本科学历。赖君是一个标准80后土生土长的普义人。2008年,她从大学毕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2013年6月担任普义乡端金村村委会副主任。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培养下,在干部群众的指导帮助下,她勤勉向上、奋发进取,从转变角色到进入角色,扎扎实实的做好农村工作,为促进乡风文明、共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还未走进端金村村委会办公室,就已经听到清脆的笑声,只见一个戴着一副边框眼镜,衣着端庄的年轻女子,正在开导一位与儿媳妇产生家庭纠纷的大妈,她就是赖君,说说笑笑中,大妈也就释然了,也露出了满脸的笑容。赖君说:"第一天到村上上班还不知道怎么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几年后才发现老百姓是最好相处的,现在是隔三差五就有群众找我款白。"
俨然,农村基层工作,已经让年轻的赖君褪去了出大学校门时的稚气,通过基层工作的磨砺,她多了份干练、责任和担当。
2012年与爱人结婚组成了小家庭,小家刚成立,爱人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在宁洱县打工。扎根农村基层建设的赖君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父母、孩子,经常晚上12点还在做家务,更别提工作忙加班的时候了。但她从未抱怨过,因为她深知想让群众对你满意,就要做好他们的贴心人。赖君时时用自己的行动来做表率。工作中,她认真配合好村主任的一切日常事务工作,充分发挥了自己大学生的优势,用踏实的工作态度取得了村干部们的支持和重视,很多好的想法和建议都被采纳实施;生活中,她细心的关心村民们的困难琐事,尽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真正使自己融入到村里,把自己当成村里的一份子,和村民们慢慢建立了互信关系。她时常提醒大家要随手关好门,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提高警惕;在环境上,看到有垃圾她都会主动拾起,对在乱丢乱画的百姓,她都会善意提醒要保护环境;在遇到老百姓家漏水、太阳能坏了她都会主动帮忙解决;遇到邻里纠纷大家也会第一个想到她,请她去调解矛盾,赖君认为既然大家看的起她、相信她的公正,她无论如何都会尽全力去帮助调解。几年来她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百余次。
赖君常说:"我的父母在家里,我的家在农村,农村就是生我养我的父母。是她给了我生命,是她养育了我,是她给了我今天。现在我长大了,长知识了。饮水思源,我并没有忘记我的父母,我的家乡。"自古忠臣多孝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老乡就是我的父母,农村就是我的家,我身为端金人,身为农村人,我愿为家乡付出我的青春,我愿为农村留下我的汗水,我愿为家乡做事,为农村奉献。"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8
他叫杨俊,男,彝族,中共党员,云南普洱人,1990年9月生,2012年6月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2012年9月,22岁的他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选派到宁洱县磨黑镇江西村工作。到江西村工作以来,他踏实工作、努力进取、认真学习,深入群众、仔细倾听,不骄不躁、虚心求教为江西村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领导同事的好评。
加强制度、文字规范,当好档案"管理员"。到村工作以来,他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包括全村土地面积、人口、党员、村组干部、劳力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低保人数、贫困户等都基本掌握。通过搜集、深入小组,仔细调查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资料,为能更好的为村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并使村台账、村情村务实现了规范化、电子化管理。
宣传上级政策,争当群众"宣传员"。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虽然党龄不高,但在他的心里有一种信念:争当群众的贴心人,当好群众的宣传员。他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学习中央、省、市、县、镇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利用村组干部会议的机会主动搜集资料,向村组干部们传达"中央八项规定"、"8433"升级版的孟连经验、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及时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有关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到农户,积极为村民们解答疑难困惑。
协助村组干部,积极为村民调处纠纷。农村是土地纠纷、邻里纠纷易发多发的区域,他来村工作以来协助村组干部解决各类纠纷近7起,都已成功化解。面对复杂的农户矛盾纠纷问题,他向村干部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他认识到:在农村调解纠纷不能光讲政策和法律,还要结合道德、村规民约以及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用一颗公平正义的心对待每一位村民。矛盾纠纷应该尽最大努力化解在基层,让上一级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磨黑改革发展的大计。构筑和谐,每一位基层的优秀"调解员"功不可没。
爱岗敬业,少抱怨,多做事,争当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到村后,他为全村146人办理农村低保的各项手续,包括代农户撰写申请书,填写入户调查表及申请审批表等;完成1523人新农合的收缴工作,为1523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投保工作;收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76人的保险费,为676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工作;他和村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畜禽预防工作,共注射猪疫苗2700头,注射牛疫苗165头,完成能繁母猪保险678头,完成农转城工作任务数95人,完成率达100%。以一个"勤务员"的标准,真正的把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准确的落到实处。
结合实际,探索江西村发展思路,争当新农村"建设员"。江西村地处磨黑镇东北面,距镇政府40公里,距宁洱县城73公里,交通较为不便,市场经济不够活跃、人才欠缺,发展后劲不足,村容村貌的改观更大程度依靠国家政策。在江西村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他和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分析,做好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同时他主动帮助贫困危房户做好申请书的撰写、申请表格的填写、图片资料的采集、农户信息资料的复印,以及电脑录档等工作,全面完成危房改造项目工程建设123户,其中重建户5户,扶持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项目30户,做好相关材料收集工作,解决改善了村民卫生条件,完成农业经济种植扁豆110亩、无筋豆30亩,以及帮助村民在团墩小组示范种植生态海船1500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真正为困难的群众办实事,让江西村村民过得更好,使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观。群众利益无小事,从到村里的那一天开始,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成为村民的贴心人就成为他工作的最高目标。
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敬业就是以身作则,为村民服务,心系村民,为村民谋利益,要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做起,全心全意,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名称职的村官,就是要敢担当、群众认,有责任意识、群众观念;做一名称职的村官,就是要善学习,有好学态度;做一名称职的村官,就是要会做事、能创新,有务实作风、进取精神。他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是大学生村官队伍中平凡的一个,但他时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鞭策着自己,按照"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努力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践行者,扎根基层,奉献基层,默默的耕耘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孜孜不倦,在基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9
胡庆玫,女,彝族,共青团员,1990年1月6日生,现年24岁,家住宁洱县黎明乡团山村。现任黎明乡团山村团支部书记,自担任团山村团支部书记以来,她踏实工作、努力进取、团结广大团员青年、认真完成乡团委和村党支部布置的工作,组织带领全村广大团员青年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团员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上,积极上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团的十七大精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国事,关注身边小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等错误倾向。认真学习《团的章程》,自觉履行团员的义务,执行团的决议,遵守团的纪律,完成团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
广泛听取团员意见,加强团支部组织建设。了解团员心声,关心团员工作、生活。团员是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青年团员是生力军,是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让广大青年投入到全村的各项建设中。同时加强团员干部队伍的建设,团员干部室团员的表率,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应该走在前面,要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创造性的做好团务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提升自我和加强团员青年思想道德建设。以活动为载体,抓好村理念培育,以提高村民素质为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深入持久地开展团员青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有效的激发了团员青年的爱国热情和为家乡建设的干劲,使他们有效的识别"知荣辱、敬廉洁、守诚信、辨美丑",激励团员青年奋发向上,营造良好的村思想氛围。
响应上级政策,争当群众"宣传员"。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她积极主动学习中央、省、市、县、乡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在团山村召开的各种党员干部和村组干部会议上主动带领学习,同时把自己学习的所想所悟所感主动与村干部和村民们分享;利用村组干部会议的机会主动搜集资料向群众传达"中央八项规定"、"8433"升级版的孟连经验、"插甸"经验等,及时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有关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到农户。
积极推进青年志愿服务。村团支部成立了一支由20人组成的青年志愿服务队,根据志愿者的专长和特长,胡庆玫同志充分利用村可用资源,以为村民服务满足群众需求为目标广泛开展村便民服务,重点为孤寡老人,村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家庭,军属,残疾人和单亲家庭服务。倡导青年一代为村民排忧解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真正需要的人,既增强了团员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又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身为90后的她现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有十足的耐心、细心和信心做好各项工作,胡庆玫同志作为一名普通的村团支部书记,以自己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助人的热情,深深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彰显了90后农村青年的风采。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0
杨建思,男,中共党员,毕业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专业。2012年9月通过云南省组织的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考试并上岗任职,担任星火村村主任助理。2013年在村"两委"换届中,以满票当选为村委会委员,6月份被推选为村团委书记与村报账员。
任职一年多来,该同志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县、市组织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投身于农村工作;积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与镇村干部和群众沟通,了解村情民意。由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农村工作不太了解。为此,任职后,他主动与镇党委有关领导、干部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党员群众接触,了解情况、沟通思想,深入农户进行走访座谈,调查了解详细情况。平时村里开会,认真的做好会议记录,遇到不懂不会的,就向村干部请教。同时还把村部的所有纸质资料进行分类,对村土地面积、人口、党员、村组干部、劳力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低保人数、致富户、贫困户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进行整理以及补充,完成电子数据录入工作,备份电子文档,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资料,为村务决策提供依据。一年多来,该同志针对村级经济现状问题,经常与党员群众接触,虚心倾听他们对发展经济、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意见,特别注重了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需解决的热点、焦点问题,从而对星火村整体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以开展新农合与养老保险为工作契机,熟悉村民村务。刚进村不久,就赶上新农合与养老保险工作,作为村里的一名村官,他与村副主任及工作队员一起,对全村各个小组进行政策宣传,确保此次新农合工作能顺利完成。接着的全市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入户调查。他对全村354户16岁以上居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关系、户口性质、人员身份等13项信息进行录入,并及时的与派出所核对人员信息,确保信息无误。12月份,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保险发放,他与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的通知,并且帮助他们复印身份证、户口本,全村252个老人均领到了养老保险金。这两次工作的开展都为他熟悉人口情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利用远程教育,宣传各项惠农政策。根据县远教办的要求,每月做好2-3次的远程教育播放。借助远程教育电视,他组织村民每月都去村委会大会议室观看各类致富信息与各种惠农政策,例如母猪补贴、农业用电政策、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等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使村民了解国家对农村的扶植政策的同时,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惠农政策进行自主创业。
积极参与为民服务、为民解难。他在驻村期间,严格要求自己。群众办事需要提供什么材料,都一次告知,并对群众承诺限时办结,办事的村民只要按时到村委会去取就可以了,实现办事快捷高效。根据文件要求,他对每个来访的村民都进行详细的登记,使每个村民的问题都得以解决。同时实行登门服务制,村民到村里找相关人员办事,如开介绍信、合作医疗报销等,如果相关村干部因故不在村部,他就将要办事的群众的姓名、地址和办事内容等予以登记,相关村干部回村后,马上按登记情况登门服务,保证不让群众跑两趟。
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得到群众肯定。去年6月份换届选举。他积极配合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学习"两推一选"选举办法、《云南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及县、镇有关文件精神,同时为了更好的参与村内大小事务,带领村民致富,他向镇党委递交申请书,请求参与村"两委"换届选举。换届选举之前,他在村内向村民阐述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性质,以及一年内在村内的表现,并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做了详细的计划,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在村71名党员,经过"两推一选",以满票当选为星火村委会委员。
实践中学习烤烟种植。星火村是全县的烤烟种植试点,也是多年的老烟区,但很多烟农还向他咨询烤烟种植方面的一些新技术,虽然自己不了解,但是自己会上网,很多理论的东西是可以了解的,先从理论开始学习,边学边用。种烟是一项环节多、细活多的工作。当时恰逢县烟草公司派烟叶技术员来村里讲课。杨建思也跟着听了课,之后便迷上了种烟。闲着的时候,他就在网上搜索烤烟栽培方面信息;没人说话的时候,他就到田间地头找烟农聊天。
8月份,正是烤烟开始收获的季节,一口气种了20多亩烟田的农民田桂林,因为缺乏经验,家里居然连烤烟房都没有建好。而同样没有建好烤烟房的在全村还有3户。没有烤烟房,就意味着烟叶最终不能变成成品,烟农一年的劳动就会白干。
杨建思了解情况后,协助村支书果断地将情况如实向上反映,并联系县烟草公司和镇政府争取到资金8万元,帮助农民及时建好了4个烤烟房,挽回经济收入十几万元。这件事也让杨建思的工作能力在群众心中得到肯定,这位小"村官"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有人说:农村是一所大学,这里有学不完的知识。参加农村工作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已掌握了很多农村的工作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更好地体现大学生村官的价值。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1
她叫高艺婕,女,汉族,中共党员,云南省宁洱县磨黑人,1987年6月生,2010年7月毕业于云南省广播电视大学法律专业。2011年1月,24岁的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虽然是在社区工作,但是她认真踏实工作、努力进取、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不骄不躁、团结同事、虚心求教为建设新型美好社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关爱老人,情暖人心来到社区工作首先接触的是退休工人这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差不多都是年过花甲的老年人。她用不到一年的时间,通过每家每户走访、调查、记录,对320名退休工人的基本情况都得以掌握,现已增加到了526名退休工人。为了扩大社区服务实效性,实现社区服务的便捷规范,建立了社区服务平台,服务管理项目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她对居民群众平易近人,做居民群众的贴心人,特别是对老年人,她耐心听取意见,认真细心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她依然坚持着"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做好群众满意、自己满意"的信念。多少次,面对无知而固执的群众,她仍然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进行解释,在节假日期间,都会定期对困难户、低保户、空巢老人、生病退休工人和党员进行看望慰问,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尽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镇党委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给予他们的关怀与温暖。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计生为了搞好计生宣传工作,她深知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就无法驾驭计生宣传工作,甚至会适得其反,掌握准确、丰富的计生政策不仅是搞好计生宣传工作的前提,也是对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而且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计生宣传员,学习是关键,于是她挤时间刻苦学习、虚心请教,终于由一名"门外汉"转变成为一位娴熟计生业务知识的宣传员,为自己的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计生工作中,流动人口管理成了重中之重,为了做好流动人口的计生宣传工作,她与当地派出所流动人口管理员密切联系,掌握流入口的详细情况,并且利用各种宣传日集中宣传和平时入户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让流入人口及时掌握国家的计生政策。同时张贴宣传栏,宣传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及科普知识,让计划生育国策家喻户晓。而且每年都要协助计生服务站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让育龄妇女可以及时了解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政策从而避免缺陷儿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弘扬志愿精神,加强团风建设社区团支部成立之初,就以教育团员青年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四有"人才为目的。在管理所有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她积极号召广大团员青年认真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积极主动组织收看视频会议,学习会议工作报告,深刻领会贯彻文件精神。同时主动搜集资料向团员青年们传达"中央八项规定"、"插甸"经验等,及时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以及有关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到各个团员青年中去,把自己学习的所想所感所悟主动与团员青年们分享。为了使教育活动更加引向深入,她帮助团员青年们订阅了《中国青年报》、《读者》等刊物,为他们提供了精神食粮,提高了文化素养。她还组织建立了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专门帮助空巢老人、年老体弱的居民打扫卫生,让他们有个舒适的环境、温暖的家;清理河道、开展植树活动、打扫街边沟渠等一系列志愿活动,都是为了营造一个绿色美丽的新古镇而奉上自己的一丝力量。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基层工作,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全心全意、扎扎实实,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做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有责任感、得到群众的认可;做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要有一颗上进的心、认真学习,力求突破新发展、创建新型美好社区;做为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同时要有细心、耐心、关心的工作态度,做到细心做事、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有务实作风、进取精神。她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事事、处处、时时都以党员的条件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对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政治责任感,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学会忍耐,努力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居民满意、爱岗敬业的有用之才。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2
他叫罗建林,男,彝族,中共党员,云南普洱人,1988年6月生,2008年7月毕业于普洱中学,2010年11月被宁洱县磨黑镇聘用为曼见村文书,2013年通过村民选举担任了曼见村副主任的职务。到曼见村工作以来,他踏实工作、努力进取、联系群众、注重创新,不骄不躁、团结同事、虚心求教为曼见村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好村上的管理员"。到曼见村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他对村土地面积、人口、党员、村组干部、劳力以及外出务工人员、享受低保人数、致富户、贫困户等都基本掌握。通过搜集调查掌握全村的第一手资料,为村务决策提供依据。并使村情村务实现了规范化、电子化管理。
"当好村上的宣传员"。作为一名党员,在他的心里有一种信念:争当群众的贴心人,当好群众的宣传员。他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学习中央、省、市、县、乡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文件精神,同时利用村组干会议的机会主动搜集资料向村组干部们传达"中央八项规定"、"8433"升级版的孟连经验、"插甸"经验等,及时将党的各项惠农政策以及有关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到各家各户,把自己学习的所想所悟所感主动与党员和村民们分享。
"当好村上的调解员"。农村是土地纠纷、邻里纠纷易发多发的区域,他来村工作以来协助村组干部解决各类纠纷近40起,成功化解16余期。面对复杂的农户矛盾纠纷问题,他向老干部和老党员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总的可以归纳为一句话"一根烟,一杯酒,一份真情。"在农村调解纠纷不能光讲政策和法律,还要结合道德、村规民约以及尊重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同时还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方法,用一颗公平正义的心对待每一位村民。矛盾纠纷应该尽最大努力化解在基层,让上一级政府有更多的时间研究磨黑镇改革发展的大计。
"当好村上的勤务员"。到村后,他为全村196人办理农村低保的各项手续,包括代农户撰写申请书,申请表格信息的填写等;完成2098人新农合的收缴工作,收缴资金合计125880元,为2098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投保工作;收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697人的保险费,收缴资金合计94200元,为697人办理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投保工作;他和村委会工作人员发放猪圈改造补贴资金合计176000元,发放养猪猪仔补贴资金合计15200元。以一个"勤务员"的标准,真正的把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及时准确的落到实处。
"争当新农村建设员"。曼见村是一个山区半山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市场经济不够活跃、人才欠缺,发展后劲不足,村容村貌的改观更大程度依靠国家政策。在曼见村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中,他和村"两委"班子认真研究分析,做好入户调查,征求群众意见,同时他主动帮助贫困危房户做好申请书的撰写、申请表格的填写、图片资料的采集、农户信息资料的复印等工作。真为正有困难的群众办实事,让曼见百姓过得更好,村容村貌有了更大的改观。面对2013年曼见村烤烟种植面积难于落实完成的困境,他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不断向玉溪方向的同学朋友咨询烤烟种植的种植技术和收益情况,分别到3个村民小组做宣传动员,跟村民讲实情道真话,让村民们明白烤烟种植的可观经济收益。从到村里的那一刻开始,为村民办实事、谋利益就成为他工作的最高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层工作,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全心全意、扎扎实实,从身边的琐事、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做一名称职的村委会副主任,就是要敢担当、群众认,有责任意识、群众观念;做一名称职的村委会副主任,就是要善学习、求发展,有好学态度、创业精神;做一名称职的村委会副主任,就是要会管事、能创新,有务实作风、进取精神。他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是这样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中平凡的一个,但他时刻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鞭策着自己,默默的耕耘着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孜孜不倦,在平凡的岗位上彰显着不平凡的自己。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3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4
从一个怀揣梦想靠月收入几百元的打工仔,到一个崭露头角拥有40多名工人的企业带头人;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毛头小子,到一个敢于创新,追求进步的业界精英,平凡的黄文学用十几年的坎坷经历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诠释出一段白手起家的创业传奇。
黄文学,男,1967年出生,陕西省城固县董家营镇莫爷庙村人,现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理,先后被评为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十大青年创业者”;他所创建的大巴山食品厂解决了当地40多名青壮年农民的就业问题,为当地农民工再就业做出了贡献。
全心全意创事业
“梅花香自苦寒来”,黄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相反,他的创业历程充满了荆棘,但他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造出发挥自身价值的事业平台。
一、艰苦的童年生活磨砺出他不屈的性格。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文学的创业故事和他贫穷、艰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开的。黄文学1983年学习毕业后,担任莫爷
庙公社农村电影放映员,多年来勤勤恳恳工作,顶风雨冒严寒,爬山涉水,走村串乡,把文化娱乐送到千家万户,2007年电影走向滑坡,黄文学前往上海无线电二厂打工,他总想自己干出一番个人的事业,2008年返乡,2009年看准了食品加工项目,用打工挣的钱,又向亲友借款、贷款创办了大巴山食品厂。
一个人要有真本事,就应该闯一闯。2008年,黄文学满怀着创业激情回到了家乡,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摆在黄文学面前的问题数不胜数:厂房选址没有着落、头期资金还没有落实、技术员工没有到位……在众多的困难面前,黄文学没有胆怯,回乡后的黄文学,干事业最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怕、高人一筹。初期由于资金不足,寻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购买了部分生产设备、设施,他看准了市场前景,于是坚定不移地做起了食品生产、销售工作。他带领着自己的技术骨干们,加班加点的研发样品,8月份的天气特别炎热,但凭着他们的创业激情和拼搏精神,仅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开发完成了好几个样品,并于当年9月份将产品正式推向市场,令人惊喜的是,该系列产品一上市就特别火爆,供不应求,实现了产销两旺的目标,黄文学的创业之路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
三、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工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业环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县政府
为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刺激创业和就业,不断改善创业环境,为创业大军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黄文学感受到地方政府营造的良好创业环境,在各职能部门的关心和扶持下,黄文学带领着大巴山食品厂的全体职工努力奋进,拉开了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序幕。
为了生产出质量一流、美味的食品,黄文学引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并在员工队伍中普及了操作技术,这样,一个高素质、高产量、高环保的食品生产厂家在董家营镇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站稳了脚跟。
饮水思源勇担当
在黄文学看来,做企业也要饮水思源,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用之于社会,几年来,黄文学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为政府解决城镇人口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实现农民工本地就业,减少留守老人、儿童数量。董家营镇的老百姓仅靠种地很难维持生活,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会选择出外打工,留下老人照顾年幼的儿童,因此,平时在村子里很难看到青壮年,村里的小孩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拥有着艰难的童年记忆的黄文学建厂一件事,就是招收村里的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实现村民的就近就业,这样,村民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挣钱补贴家用,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二、推荐村民就业,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黄文学知道,仅靠自己一人之力想要解决全部村民的就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他极力联系兄弟企业,推荐村民们就业,并为无技术、无经验的村民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解决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村民就业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黄文学的努力下,2010年,村里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合理的运用,仅大巴山食品厂就招收了40多名农民工,并计划进一步扩大工厂规模,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精心管理建队伍
黄文学自担任大巴山食品厂总经理以来,深深地知道,要想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员工的素质一定要不断提高,于是,他抓管理、抓业务、抓队伍,开创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新局面。
一、抓管理,上下一心谋发展。大巴山食品厂招收的员工大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和黄文学是乡亲,员工素质不高,纪律意识不强,为了提升员工的纪律意识,黄文学通过精心组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选配了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加入进来,为了说服乡亲们遵守规章制度,黄文学以身作则,并经常与员工沟通交流,最终建成了一支纪律性强的员工队伍,形成了上下一心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抓业务,身先士卒求发展。工厂的销售市场发展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黄文学带领全体员工共同分析市场,划分区域客户,分区分片逐个进行营销,他克服重重困难,身先士卒,各个商场进行攻坚,为工厂产品销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带出了一批优秀的业务高手。
三、抓队伍,提升素质共发展。创业中的黄文学认识到,万事以人为本,人的基础打不好,事业就很难发展,于是,他制定了“一小时学习制”,每天抽出一小时,组织员工开展业务培训与交流,并在工厂内部设立了读书角,鼓励员工工作之余不忘学习,另外,他还经常派员工走出去学习,回来后与其他员工共同交流,在不断的培训交流和学习中,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综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黄文学的不断努力下,2011年,大巴山食品厂年销售额达到了320万元,并定下了2012年突破450万元的目标。“创业有起点,事业无终点”。黄文学深知,今天取得的成绩,只是明天事业的一个基点,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他一定会高举“青春创业”的旗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家乡农民工再就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5
他是一个26岁的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放弃高薪职业回到家乡种植山药,备受乡邻质疑;他精心研究网络营销模式,带领全家开起了山药网店,做得有声有色;他有一个山药梦,希望通过推广绿色山药品牌帮助乡邻致富,精神可敬可佩。
他就是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的“山药哥”赵作霖,一个用双手种植绿色山药,借微博追求着山药梦的年轻人。
【不可思议】放弃高薪职业投身山药生意
10月26日、27日,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炸开了锅。焦作市30位微博营销高手应“山药哥”赵作霖的邀请,到张武村参加“山药哥第一届网络文化山药节”。大家一起到赵作霖的12亩山药地里看山药长势,听“山药哥”讲山药的种植技巧,并卷起裤腿开展挖山药比赛,最后把挖的山药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当然来凑热闹的还有张武村的村民,大家对“山药哥”的做法十分好奇,但对他的人生选择却多了几分理解。
张武村曾经是武陟县盛产山药的村庄,赵作霖的祖祖辈辈也都是种植山药的好手。但是近年来,山药市场行情并不好,赵作霖的父母希望读大学的儿子毕业后能在城里找份不错的工作,摆脱黄土地。赵作霖2008年考入河南工程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通过努力奋斗,他成为2008级该专业最优秀的学子,没毕业就被某中国大型快餐公司相中,开出了月工资3000多,交纳五险一金的条件。
工作了6个月,赵作霖又跳槽到了河南省某知名传媒公司,仅仅毕业一年的他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拿到了5000元的月薪。在同学眼中,赵作霖是他们学习的榜样,而在父母的眼中,儿子安家在大城市是早晚的事。然而,就在此时,赵作霖却对父母提出了开山药店的打算,不等商量,他们就否决了儿子的想法。
“因为我学的就是营销与策划,平时就结合着自家的情况分析山药市场行情。我觉得老家的农民只会种地不会卖东西,这么好的东西就是挣不了钱。”赵作霖说,“就是因为这个情结,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赵作霖结婚后,媳妇儿冯方把自己收赵家的彩礼钱全部交给了丈夫,自己还做起了“山药妹”,帮助丈夫圆梦。2012年12月,赵作霖的网店终于开了起来。
【风生水起】网络营销生意火爆
东方今报记者来到“山药哥”家时,看到一家人都在院子里忙活,“山药哥”正在跟焦作市某知名商家的经理侯先生谈生意。“这两天发货供不应求,天天忙到半夜。”“山药哥”告诉记者,他10月1日开始预售,10月20日开始挖山药,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他已经卖出去了4000多斤山药。“这都得益于网络营销模式呀。”“山药哥”高兴地说。
“在我眼中,这些山药都是宝贝。但是要将山药变成‘金条,如何销售非常关键。”为了找到更大的销售平台,“山药哥”花费大量心血研究各种网络社交工具的特点。“微博的转发功能特别强大,可以用来推广产品;淘宝是个比较成熟的交易平台,可以在这里进行买卖;而微信的私密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微信为客户做后期的服务。”
据“山药哥”介绍,现在武陟县大部分种植山药的农户还停留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他们一般把山药批发给商贩,自己还会拉些山药上城里零售,这些方式都是比较落后的,农户并没有多大的经济效益。为了多挣钱,很多农户抢在中秋节前把还未成熟的山药挖出来卖,还有不少农户依靠多撒肥料来提高产量。”“山药哥”说,“这样整个山药市场都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山药的价格越压越低,好多人都种不下去了。”
“山药哥”坚信生态食品是一个发展趋势,所以,他遵守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在霜降前后才挖山药,并且提倡给山药上农家肥。“现在市场上零售的山药一般是每斤8元到10元,而我卖的价格是每斤12.8元到16.8元,由于口感好,营养丰富,回头客非常多,山药供不应求。”
除了产品好、营销渠道广,“山药哥”还有一个做生意的绝招,那就是搞好服务。记者在现场看到,“山药哥”和“山药妹”在每箱山药里都放了一双橡胶手套,一个削皮刀,一份山药食谱还有一张爱心卡片。记者发现这些爱心卡片都是“山药妹”冯方亲手写的,卡片上对顾客如何食用山药进行了温馨的提示。“这些东西我在其他商店里都没见过,就在他家看到了。”
来谈生意的侯先生说,“我在网上看到大家对‘山药哥的评价不错,就过来看看情况,合适的话我们会展开合作。”侯先生说。
【令人称赞】“山药哥”期待致富乡邻
“山药哥”有个山药梦,那就是健康大众,致富药农。
今年10月份,“山药哥”牵头成立了“七倍怀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有三家农户加入到了他的合作社,山药种植规模达到了40多亩。“听老人们说,我们这里的山药,药性是其他地方的七倍,我们便取名为‘七倍怀药。”“山药哥”自豪地说,“我希望我们山药农户的收入也能提高,为此我组织成立了这个合作社。我打算带领其他乡亲一起种植绿色的山药,然后共同开辟多种方式的销售渠道,共同致富。”
成立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后,“山药哥”还准备对山药进行简单的加工。“比如可以将山药磨成粉或者加工成山药片,这样的话产品可以储存更长的`时间。”同时,他还希望能够和一些大的商家进行合作,使山药的销售渠道更加稳定和多元化。
“山药哥”的想法和做法赢得了不少同行的赞誉,村里人对这个小伙子也都竖起了大拇指,父母更是直接给他“打工”,就连丈母娘也亲自上阵,帮助小两口经营网店。这一切,都使“山药哥”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自己的梦想早晚会变成现实。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6
胡继勇,男,1984年出生,中共党员,柏林乡三板桥村委会存子山村小组青年农民。2007年毕业于昆明学院,先后到广州、深圳等地打工,5年的打工生涯,使他掌握了一定的致富技能和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自己回乡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年初回乡创业,现在是柏林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之一。
现年30岁的胡继勇,是一个敢想、敢干、思维敏捷,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农村青年。2012年2月回家,他就想:“别人都能创业成功,难道我不能吗?”怀着这种想法,他就开始在家乡寻找创业门路。在走访串门时,他听人说,养猪也能发家致富。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养猪致富”。随后他走访村寨,向周围了解养猪的基本知识,学习经验,通过网络和翻阅各种养殖书籍,了解更多养猪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摸清情况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
2014年5月,为了让乡亲们有更多的致富路子,他又组织成立了西畴县衡世畜禽繁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生态土鸡繁养殖及销售,并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及市场咨询服务。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如今,胡继勇已经成为柏林乡的致富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同时,胡继勇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猪、养鸡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胡继勇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养殖业,都想通过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于是他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
目前,胡继勇的养猪场共养殖能繁母猪23头,商品猪110头。合作社也发展成为养殖1000只生态鸡的规模化基地。下一步他将更好的发展养殖业,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家致富。
他和众多青年人一样,曾有过美丽的生活遐想、美好的事业憧景和灿烂的人生构想。1991年从农林校毕业后,到家乡的小学任教。1994年由于乡上要调整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种植烤烟,乡烟站也是急需人才,他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该用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中去,所以毅然决定辞职,到乡烟站做了一名烟辅员,这也是他喜欢的工作。但好景不长,到1999年随着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他所在的单位面临改制,他没能逃脱下岗的命运。那时,他正处在上有老人,又要兴家立业的艰难爬坡阶段,精神上的打击和生活上的拮据,使得他无限的迷茫和深度的苦恼,他只能回家种田过日子。
家乡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柑桔,到2014年,全乡掀起了种植柑桔的高潮,种植的柑桔果汁丰富、酸甜适中,味美可口,已成为区内的知名品牌。他看到了商机,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上刻苦钻研,一定能成为柑桔种植大户。他开垦了113亩山地种植柑桔,刚开始由于要大量的资金用于苗树的选购,农药化肥的购买和请工人上,但经济效益要等三年才能见效。资金一下子周转不够来,他刚开始很苦恼,但他觉得一旦做了,就要做大做强,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他放下面子去向亲戚朋友借钱,但不是很理想,后来听说乡上有惠农政策,可以无息贷款,他觉得他的坚持有希望了,到村上、乡上反映了情况,得到了乡上的支持,同意他贷了5万元钱。他也在乡上工作人员的宣传下,加入了柑桔协会,他和协会的成员一起参加科技培训,与他们一起探讨种植技术和经验。柑桔投产第一年就收到了不错的效益,使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心。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近年来乡内的柑桔品质明显下降,质量好的柑桔,数量明显偏少。但他靠着自己的经验技术和不断创新,他种植的柑桔仍然能保持好的品质,产量不减反而递增。2014年他租下了一个店面,开始卖起了农药、化肥,这也成为了种植柑桔外的一笔收入,他也借着乡亲们来买农药化肥的时候,给他们讲解种植经验和农药的配方、化肥的使用技术等,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他也是众心所向,成为了柑桔协会的会长,协会现有9户种植户组成。他不能辜负乡亲们对他的期望,积极联系外地的市场,做好自己的品牌包装及销售。他要求严把果品的采收、分级和包装处理关,采收要按规定的时间和方法采收,采收后的柑桔按果形大小和品种分级处理,再进行不同规格的包装。采用5公斤包装,10公斤包装,20公斤包装三种规格,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和操作。在稳定柑桔品种的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他有计划的发展一些优良橙类。现他的柑桔已在外地大量销售,还有部分优质产品运销国外。
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到目前已经成为了乡内最大的柑桔种植户,已有三名长工,遇到种植繁忙的季节,还要请大量短期工人,解决了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2014年柑桔产值已经达到了21万,他走上了致富道路,20xx年至20xx年他荣获了科技局颁发的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成为了乡内青年创业的典型,也是青年学习的榜样。他自己致富,不忘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按他的理念讲“一个人的本事再大,他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就像一部皮带运输机,不仅要靠电机做动力,还要靠许多托轮做传导”。他以虚心的态度,扎实的干劲,合理的思路和掌握的经验,传授种植方法,言其身教,率先示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出一个奋发向上的柑桔种植队伍迈向成功。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7
倪彦虎,男,1982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土桥乡杨河村青年农民。2000年从土桥中学毕业后,到到西安学习电焊技术。后到油田务工。2009年底回家创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业,现在是土桥乡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20万元。
现年31岁的倪彦虎,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当年从土桥乡中学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毅然选择了外出务工。通过虚心学习和悉心钻研业务,在短短三年时间,倪彦虎熟练的掌握了电焊技术,通过熟练的技术他成为油田公司的一名电焊工,他在这里一干就是7年,在这7年中积攒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09年春节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样的同龄人生活还是很贫穷,于是他想:我能不能回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2010年1月他去了外地进行项目考察,他认为种草养畜很适合自己的农村,因为这里有土地等养殖场地和丰富的饲草来源,同时羊粪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给村民减少种草所需的花费,最后他选中了在当地很容易发展的种草养羊产业。随后他翻阅各种养殖书籍,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并到周边一些养殖场借鉴他们的宝贵经验。2010年8月他用自己的积蓄盖起了三间羊棚,购买羊只100只,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创业后,他边干边学,遇到困难不悲观失望,更不气馁退缩,而是积极进取,分析研究,努力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筹措资金,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积极主动改变传统养殖习惯,靠改革创新观念。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种养业,依靠双联贷款活动和信用社的担保贷款,扩大养殖场规模,扩大再生产,走规模经营的路子。
通过几年来的摸爬滚打和艰苦奋斗,他的养殖场已经从一个三间羊棚的小羊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面积达25亩的立体养殖基地,实现了自己规模化养殖场的理想。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如今,倪彦虎已经成为土桥乡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领头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他没有忘记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养殖户来求他帮忙,他总是很热心地帮助他们,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和养殖书籍。几年来,共为群众讲解技术问题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务四十多次,无偿提供养殖书籍二十多本,同时,倪彦虎同志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实际的养羊经验。
在广大村民看到倪彦虎养殖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后,各村民纷纷上门取经,积极效仿,大力发展种养业,都想通过种草养畜发展家庭经济。一时间大家纷涌而上,倪彦虎看到后,觉得大家如果盲目的发展种养业,就很容易走上歧途。于是则主动引导村民改变观念,合理分流,搞特色养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扩大生产规模,走专业化之路。在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倪彦虎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协会为手段,成立华强专业合作社,合理分配种养资源,避免盲目发展,从而导致内部恶性竞争;并利用专业合作社的集中优势,从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各养殖户,发展三高农业,提高种养业经济效益,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华强专业合作社从一成立之时起就树立了自己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理念。合作社以养殖—销售一条龙的产业经营模式进行养殖。华强专业合作社作为养殖基地,吸收农户加盟,由农户出资入股,合作社进行统一养殖、销售。年底农户按比例进行分红。华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给养殖加盟户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给周边群众带来养羊积极性,在无偿服务下,他们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农民朋友更深刻认识到,养羊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耕种土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倪彦虎不仅要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服务,他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设计总>投资450万元,计划发展养殖2000只规模。现已完成投资140万元,新建办公用房10间,饲草贮藏加工室、防疫室、标准化棚圈等共计110间,购买铡草机5台。目前,羊存栏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绒山羊220只。该合作社建成后,年出栏羊只可达3200只,可产绒1600斤,实现年纯利润约200万元。该合作社的建成极大提高了群众的养殖积极性,拓宽了贫困乡村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径。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8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19
王允,男,现年26岁,黑龙江省鹤岗市福兴满族乡同仁村村民。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福兴满族乡福兴中学就初中,2003年9月至2005年7月在绥滨县电视广播大学继续学习,2010年9月至今任福兴乡同仁村水稻专业合作社团支部书记。
王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自小就跟随父母到农田里劳作。干农活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却无形中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2005年10月,王允选择离开家乡去山东青岛打工,年轻的他梦想着在那里闯出一片天地。当时他在那里做过服务员、司机、工艺品销售员等工作,辛苦打拼了一年多,却仅能维持个温饱,这让他感觉到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美好,最初的梦想其实是那么远不可及。即便如此辛苦,他还是为了那所谓的自尊心不愿意回到家乡,觉得自己没能混出个模样给父母脸上增光,直到2007年3月,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家里农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在父母再三的央求下,他终于决定回家。虽然一年多的打工生涯没有让他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磨练了意志,这将是他终生的财富。
回家后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必须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但这却让他倍感压力。虽然他对种地并不陌生,但也不十分精通,他按照父辈们的传统模式进行水稻种植,可产量很低,辛勤耕耘的收入仅够家中的部分开支,这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但干农活和外出打工的这些经历,注定让他成为一个不服输的人。
2009年,同村有一户村民的10垧旱田要转包,当他看到那片地水源充足,顿时眼前一亮,当即决定签订租地合同,期限3年,通过贷款一次性交付地租18万元。到了生产时季,他将这10垧旱田及自家原有5垧地都改成了水田,由于第一次种植水稻经验不足、设备投入较大、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致使这一年收入微薄,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他积极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向当地种植大户取经,向乡种植中心人员请教。
2010年,在乡种植中心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对照过去,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很快就掌握了一套科学种田新技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品种,应用水稻鉢盘育苗培育壮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当年垧产达到16000斤,较上年增产2000斤,增幅15%,年收入15万元。通过不断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上实践,他的种植经验越来越丰富,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科技种植能手。王允富了,但他不忘乡亲父老,主动将自己所掌握的栽培技术传授给周围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同仁村大部分青年思想得到了转变,积极进行科学种田,王允是当之无愧的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1年同仁村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并光荣的当选了同仁村水稻种植合作社团支部书记一职。当选后,王允为做好青年工作,王军坚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树正气形象。 一是注重思想建设讲学习。他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放在自身建设的首位,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此,他坚持从《团章》和最基本的团务知识学起,学习>邓小平理论及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和青年工作业务知识,为做好共青团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爱岗敬业讲奉献。他按照勤于学习,善于创造,乐于奉献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深入基层,密切同青年群众的联系,注重听青年声、知青年情、懂青年心、办青年事,竭诚为青年服务。为改变村里年轻人原有的赌博、酗酒等一些不良习惯,他挨门逐户去做工作。给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人生的价值与哲理,科学种田新技术,并组织本村的青年到周边村镇参观,学习他们的先进种植经验与致富门路。他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了本村的一批热血青年。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本村一时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的热潮。同时,王允始终把团支部组织阵地建设做为团工作的基础,紧紧抓住提高团员素质、发挥团员作用建设这个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对团支部的各项软硬件进行更新整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农村团支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团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团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针对青年思想教育不够的问题,组织制定了支部学习制度,组织合作社的团员青年以集中学、分散学、个别辅导的形式共同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知识,使广大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团支部结合农民科技致富需求,举办水稻科技培训班2期,培训人数达62人,青年农民增产增收,致富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他的大力宣传,村民们对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模式有了深刻认识,在内心深处种下了抱团取暖、攥拳发展的种子。自从他进入专业合作社以来,先后已发动15户青年团员种植户开发水田,在这15户中他选出3户作为典型,进行实地入户传授科技种田经验,使他们快速掌握科技种植技术,通过典型户的带动,许多传统种植观念的农户也加入到专业合作社中,并实现了增产增收。村民刘胜本人有残疾,父亲体弱多病,还有两个孩子,生活极其贫困,他曾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王军主动找到他,问题明情况,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同时号召合作社中的青年团员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帮物,在春耕生产时边忙自家的活,边带领大家干他家的活,还主动义务出车为他买籽种、化肥,使这个十七年没有用过化肥的农户种上高产田,老父亲看了电视,妻子养了肥猪,儿子上了大学,家庭当年就脱了贫。 王允充分发挥了一个团支书在农村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
现在的王允,家里各类大型农机具齐全,去年又新购置了一台私家轿车,生活可谓越来越好,可他说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标,他的理想是让全村家家都有小轿车,每户都过上富庶>幸福的生活。生命是一种姿态,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奋斗,必将演绎出不同的人生。王允正是用他自己不懈的努力,谱写着新一代农民最壮丽的诗篇!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20
永乐,男,汉族,1986年8月出生,康县两河镇中营村花园社人,中营村养鸡大户。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2012年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自2013年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致富不忘乡亲,他作为一名中营村花园社村民,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多帮帮乡里乡亲,他们挣个钱不容易.由于他的传、帮、带,中营村的养鸡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养殖户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全村及周边邻里的养殖户都得到了他的帮扶,在他的示范作用下,全村养殖大户达4户以上,形成中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面相比,我们不算富,但看到周围乡亲比以前富了,我感到自豪;巩永乐话里充满了自豪感,也透出自信,通过敢闯敢干,取得了自己的成功,在自己致富和帮助别人致富的过程中,赢得了许多人的尊重。巩永乐在大山深处,以他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性格和帮助他人的热心,成为大山的掘金人。我们相信:他的养鸡事业会更好,在致富的路上会走得更顺、更远。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21
本人马治虎,男,汉族,出生于1970年。1988年毕业于关帝中学高中部,现为xx镇倪丁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
马治虎的父亲是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实农民,家里兄弟六人,家境苦困,兄弟六人如果都像父亲那样一辈子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传统农民的话,那么他们都将重复父亲的生活,贫寒交迫,甚至更加困窘。对他们兄弟六人来说,这将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老辈们几十年几百年走过的路,还是开拓创新,趟出一个自己的新天地呢?马治虎经过认真的考虑,率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发展种植业。其他几位兄弟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支持他,马治虎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致富之路。
最开始决定种树的时候,村里的人们都很不看好,成本高、成活率低、经济效益差,连他的父亲都担心,反对他种树,本来就没有什么积蓄,东挪西凑的几千元钱,要是再亏了,不仅不能有收益,还会欠一堆债务。但马治虎坚信,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创造生态绿色农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仅会有好的经济收益,还能造福村民,造福子孙。但最初的两年,由于缺乏销路,缺乏市场经济观念,收益并不好,还欠了不少债务。陷入困境中的马治虎并没有退缩,他积极的想点子、找出路,在生态中宁、宜居中宁建设的大环境下,在xx镇党委的帮助和指导下,马治虎改变了思路,开始承包景观绿化带绿化植树工程,这不仅解决了树苗的销路问题,还因减少了中间购树环节而节省了成本。马治虎认真完成接到的每一个景观带绿化工程,不偷工减料,不弄虚作假,树木成活率高。他的工程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可,接到的工程也从几千元的小工程扩大到100多万的大工程,工程涉及地域也从xx镇扩大到了中卫市。随着马治虎种植业和绿化带工程越做越好,他的兄弟们也在他的带动下,开始创业致富,他们兄弟六人也开始联合起来,扩大了种植面积,所承包的工程也越来越大。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甚至邻近村的村民也开始在他的工程队打工,增加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不少青年村民也开始努力辟蹊径、拓路子创业致富。他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
他是一个有责任心,懂得感恩的人。日子越过越好后,他主动积极参加镇村各项活动,1996年至今,从一般村队干部到村支部副书记、村两委委员,在工作中,他一直本着吃苦耐劳、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的宗旨,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对待村民,他总是热心诚恳,同时遇到困难,他总是积极伸出援手。一直以来,他与村民相处甚是融洽,深得村民信任,被大家当作知心人,贴心人,谁碰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倾诉,让他帮忙解决。他一直勤勤恳恳的为村务工作默默奉献,先后多次获得了各种市、县、镇级奖励和荣誉。
在创业和致富的道路上,他深深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他不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在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中,他积极上进,努力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参与党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自觉履行团员的义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尽到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两会精神,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坚定政治立场,牢固组织观念,改进思想作风。特别是通过参加爱党爱国、明礼诚信、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等民风建设活动、>创先争优活动、3.5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更进一步提高了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了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继承和发扬,加深了对党组织工作的宗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而且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还通过自身努力学习,于2012年取得了宁夏设施种植学校中专学历,进一步提高了学历水平。
他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但他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开拓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他艰苦创业,带动了一方群众的致富奔小康,成为人见人夸的能人;他富不忘本,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家致富,增加经济收入,过上好日子;他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靠劳动致富的千千万万个农民的杰出代表。
【农村青年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农村青年创业事迹材料10-25
农村五四青年集体事迹材料03-29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08-24
农村的事迹材料05-29
农村青年如何创业03-03
农村青年创业总结03-04
农村青年创业故事02-01
农村青年的创业故事02-01
02-01
农村青年创业融资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