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01-06 10:57:56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格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

  星期五上午8:25,大连少儿频道播出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和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坐在电视机前,等着收看这一颇具教育意义的讲座。

  讲座一共分为四讲,总结起来就是:拟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的正确引导,学会感恩和抵抗挫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讲和第四讲。

  第二讲有一个小故事令我感触很深。说从前有个小男孩,他特别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篱笆旁边,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往墙上钉一颗钉子。”开始,每天墙上都要钉三十多颗钉子,连他自己都很惊讶,自己一天竟然发了这么多次脾气!他开始学着控制自己,过了一周,钉子开始少了起来,最后一颗也没有了。于是爸爸说:“你已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去把钉子都拔掉吧。”小男孩把钉子全都拔掉了,墙上露出了许多小洞,爸爸说:“虽然你已经改了,但别人心里的伤痕却永远还在。”听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让我一不顺心我就会莫名其妙的乱发脾气,而且只要我一发脾气,家中本来和谐融洽的氛围一下子就不见了,爸爸妈妈都不快乐起来。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以后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让家人为我伤心。

  第四讲讲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义,于老师的女儿心爱的小花篮的一角破了,她号啕大哭起来。于老师用彩纸把破了的地方补起来后,比原来的更漂亮了。孩子很高兴,并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遇到挫折不要紧,可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讲座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与于老师讲述中的的典型做计较,发现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点,今后,我要克服这些缺点,做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快乐的自己。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2

  今天早上8:20,河南法制频道播出于老师主讲的《中小学人格教育》节目,我们学校给每位家长都发了一张节目预知单,并发了短信告知。于是,爸爸和我准时坐在电视前进行收看。于老师认为,“中小学人格教育”,其实就是教育孩子如何追寻一种生命的快乐和尊严。

  于老师的讲述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迪、有古语名句,旁征博引、令人深省。通过收看这栏节目,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父母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知道了“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很多快乐,比他掌握很多知识更重要。”;知道了“一个小孩子,如果能用他的行动让别人感到幸福的时候,那么,他的收获远比他的付出多。”……由此,我更知道了老师和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

  于老师认为,现在的大学生,都是从中小学过来的,与大学相比,中小 学教育更重要。 “现在的大学生,专业知识确定很专业,但他们人格 的缺陷,却是在大学里无法弥补的。孔子说:一个人‘十五至于学,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现在的孩子,四五岁就开始了学习,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教会他们承受应试的压力。今天该教孩子学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而是朴素的人格和内心道德力量,这些胜过知识和技巧。 ”

  节目结束了,留给我的却是思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我觉得学校作为一个专业教育机构更是责任重大,如何通过家长学校、教育博客、学校网站等途径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到此,不由得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篇博文,那是从老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一点体会和呼吁。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3

  今天午饭后,妈妈陪我在网上看了于丹人格教育讲座。

  于丹老师首先讲了要有快乐的生命,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为了父母和老师才学习的。她用一句话来讲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有兴趣的去学习,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其次她还讲了不要轻易放弃。挫折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成长经历,只有折的磨练,我们才会更加成熟。如果放弃困难,放弃学习,久而久之,你可能放弃生命。这话说得很对,现在的电视、报纸上经常报道有一些中小学生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老师或同学闹别扭而自杀了。所以我们要学会自我控制,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使自己处于一种又快乐又朴素的状态,在逆境中自我修复,快乐成长。

  我还明白了许多:我们要学会自立,学会感恩,不要凡事都依靠别人。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王子”、“小公主”,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娇生惯养,造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眼高手低的特点,这不利于他们健康快乐的人格培养。我们还要在逆境中学会自我修复,不要只会哭,因为哭是无能的表现。也不要凡事只求父母给,父母做不到的就说是他们无能。我们更要孝敬父母。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4

  今天早上,我奉老师的命令准时七点打开电视,专心致志地观看了于丹老师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于丹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其中“孩子没发一次脾气,就会在人的心里钉一颗钉子,让多少人不痛快。”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灵,让我整整一个中午吃不下饭菜,不禁思绪万千。

  曾经无数次和妈妈顶嘴,曾经无数次耍小聪明,因为一点小事一溜烟跑到另一个房间,把门使使得锁上,无论妈妈怎么敲也敲不开。曾经无数次发小脾气,把书扔到一边,呆呆的坐在那里,使劲地冲妈妈喊:“不干了,不干了……”曾经无数次……我每次发脾气都会让妈妈生一次气,往妈妈身上钉过的钉子能数清吗?而每次妈妈总是默默的承受着。在这里,我真诚地向妈妈说声对不起。回想以前,妈妈总是耐心的教育我、开导我,而我却老是不领情、不感恩,反而和妈妈唱反调,认为他总是欺负我。

  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深深地感受到那时的我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愚蠢。面对妈妈苦口婆心的`讲解,我会专心的听讲;面对错误行为,妈妈的教育我会努力地去改正,去理解;面对妈妈给予给我的爱,我会用行动回报这份爱。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5

  今天,我看了《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的教育讲座。感触很深!她教给了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有好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会觉得给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都是亏欠!

  于老师讲这个主题之前,她先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很娇纵的小男孩,他认为别人都应该是惯纵他的,他只要好好学习,他就应该是这个“自我中心”。所以他每天都会因为各种不如意,乱发好多脾气。有一天,父亲把儿子带到后院的篱笆旁,对儿子说:“你每天都发脾气,这样不好,现在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墙上钉一颗钉子,看看自己一天发了多少次脾气。”儿子照父亲的话做了,一天下来他去看了看,发现篱笆上密密麻麻地钉着三十来颗钉子。

  这孩子忽然很惊讶,他想:哎呀!我一天里发了这么多脾气吗?我自己不觉得呀!他爸爸说:“你看,数字摆在这儿你才知道,你这一天让多少人不痛快。我们来试试,能不能控制减少直至消失?”这个孩子就学习开始自我控制,过几天去看看钉了二十多颗钉子;再过几天看看,一天只钉了十几颗钉子,变到几颗钉子,五颗钉子、三颗钉子……终于他控制,再控制,终于有一天,他很高兴地跟爸爸说:“您看,今天我一颗钉子都没有钉!”

  这个时候,爸爸又把他带到那儿,说:“那你把所有的钉子都拔了吧!”他把钉子都拔了以后,爸爸指着那个密密麻麻的钉子洞跟他说:“你现在已经能控制自己不发脾气了,但是你知道吗?你每发的一次脾气,就是往别人的心里钉了一颗钉子,你现在很真诚地把钉子都拔掉了,但是这些洞永远都在!”

  当我听到这个寓言故事时,我的脸上感到火辣辣的。想起自己平时,每当妈妈叫我学习的时候,我都不情愿,很多时候还给妈妈发脾气。我虽然把气撒在了妈妈身上,但却在妈妈的心里钉了一颗钉子,也留下了钉子洞,这真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今天,于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在付出跟交流中应该懂得,父母、老师乃至所有人给我们的一切是情分,如果不给那才是本分。有了情分,我们要懂得感恩,并在以后的日子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感恩亲友,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所有的遇见!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6

  今天上午,老师叫我们观看了于丹老师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看完后,我可是受益良多。

  于丹老师讲的非常好,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现代教育,不是光学习好就行。而是让学生的心理更健康。”一听这,我就想起了咱们中国的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似乎考试分数是最重要的,听完这节课,我觉得:一个学生,不管成绩好与不好。心理一定要乐观,不论遇到任何事,都要坦然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随之堕落,那是绝对不行的。

  于丹老师讲课的时候,还会用小故事来让我们明白很多不易懂得。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俩,两人乘船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卖瓷砖。结果在路上,因为风暴,瓷器全部被摔成了碎片。哥哥当即就哭得稀里哗啦,而弟弟则很冷静。去那个大城市考察一番后,发现哪个城市哪里都正在装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彻底砸碎,变成一船的马赛克,卖了出去,结果赚了大钱。其实,以前我也属于这里面哥哥那种类型。遇到像这种事,只是哭,也不想其他的解决办法。当然,都到六年级了,也不能动不动就哭。听了这次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哭了。因为哭是无能的表现。

  于丹老师还讲到了“孝”,因为现在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我们在家都是要啥有啥,也觉得这些都是我们应得的。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长辈对于我们的关心,都是他们多给我们的。而我们却以为这些都是我们应得的,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一旦我们养成这种观念,等父母老了,我们就不会去好好孝敬他们。于丹老师就讲了怎样才能不出现这种心理,让我们更好地孝敬父母。

  听于丹老师这一次讲座,让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7

  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老师的《中小学人格教育》后,我对教育的概念增长了不少。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内我发现,原来把我们这些孩子捧成小王子、小公主,这样不仅不会使我们对家长感恩,还会让我们失去独立感和责任感。

  在节目中,于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几个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她和女儿之间的故事,有一次,她女儿提着小花篮进去的时候,摔了一跤,把小花篮摔破了,结果太让人不可思议了,于老师用剩下的电光纸把小花篮装饰的更加漂亮了。这让我感觉到,原来破坏了的东西也可以比原来更好;还有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几句名言,让我知道,原来父母尊重我们是理所应当的,而我们尊敬父母也是理所应当的。当你对别人发脾气时,就像故事里说的,会在别人的心里扎下一颗钉子,虽然过后你真诚地把那些钉子拔出来了,但那些钉子洞永远都在,所以,不管是谁,都应该学会宽容、理解他人,而不是一味地去埋怨别人。首先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原因还是出在别人身上,也应该尽量地控制自己,但凡事都要有个度,适可而止就可以了。一个故事中,哥哥看见自己的陶罐破了,就号啕大哭起来,而弟弟却非常冷静地上岸考察,发现这个都市非常繁华,房地产业蒸蒸日上,到处都在装修房子,所以他回来的时候就带了把锤子,一上岸,二话不说,拿起锤子便砸,哥哥还以为弟弟上岸受刺激了,而弟弟却面带微笑回答:“咱们不卖陶罐了,改卖马塞克。”哥哥这才收起眼泪,绽放出笑容。结果最终卖的钱比他们做陶罐卖的钱还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乐观面对,不要悲观地以为这件事情没救了,换个角度也许就会出现新的转机,没准还会坏事变好事呢。

  在于老师的这次讲座中,我不仅增强了独立感、责任感,还学会了对家长感恩,收获真是不小啊!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8

  今天,我观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专题讲座。我的感受很深,因为我看到自己的很多缺点,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它的意思是“一个人知道了解一种知识,不好爱好这种知识,爱好这种知识不生命如乐在其中,享受发现。我的学习就是一个活例子,我现在喜欢学习数学,已成为一种爱好,不用下太大力气也能学好,而语文和英语感觉学的枯燥无味,虽然也用力了但成绩总不太好,今后我学语文和英语要象数学一样,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相信一定会像数学一样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取得好成绩。

  我们平时要学习和劳动相结合,课余时间多做做手工、家务……慢慢培养我们的自立能力,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培训我们的适应社会能力,我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不乱发脾气,尊重老师,尊重别人,培养我们的团队能力。只有不断注重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才会使我们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还要尊重父母,孝敬长辈。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两个子“色难”,也就是说:“我们要孝敬家长时,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给家长们一个好脸色,不要和他们说话时动不动就急。和他们说话时要用一种和颜悦色、好话好说的心态去说。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9

  今天我们一家收看了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与学习能力》教育专题片。围绕这一话题,于丹教授以她独特的思维、有理论阐述、有故事启发,旁征博引,为我们娓娓道来,令人深省。观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今后如何进行孩子的人格教育,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感受最深的是我们让孩子要学会独立承担,要有担当,于丹教授所讲的隔辈教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太常见了,这样潜意识里孩子就会认为做错了事,不是我的错,而是推卸责任,还有社会中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等等问题的出现是家庭教育的不足,孩子长成了不自立的人,听了讲座深深的触动了我,从今后要让孩子做一个勇于担当的人。

  其次,如何面对现在教育市场各种培训班的出现,父母都给孩子上上紧紧的发条,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和内心渴望,孩子的时间是可以填满的,但一定要是他感兴趣的。身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学会懂孩子和等孩子,呵护孩子的天性,给他足够的爱和安全感,养成能够及时与孩子沟通,具体来说我们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对父母长辈孝敬、尊重来让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百善孝为先”是一种责任,在辅导孩子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立、自信、自强的能力和感恩的意识,不断增长知识的同时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沟通,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0

  今天,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讲座《中小学生人格教育》。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主要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中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怎样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习惯,还要学会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一些人际关系还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得家务活。

  于丹老师说的孔子的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这一点其实也不假,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比学习更重要的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会做的事,而最重要的,便是怎样做人。只有学会了做人,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够正确的利用。

  做人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包括道德、礼仪等等。而我们中学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礼仪方面的学习之外,还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个人,就算学习再好,但却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话,那么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个废人。像三国时期的司马懿教育孩子一样,不要过多的让爸爸妈妈帮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学着试探性的先做,实在不会的话再让爸爸妈妈来帮忙。

  于丹老师讲的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1

  今天看了关于“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相关专题节目,感触很多,平时我们容易忽略的好多小事,却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育和成长。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相当重要。父母的一言一行,无论好坏、善恶美丑,如大到人格特征、价值观,小到父母看什么电视,这些行为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里。父母的受到的教育水平、教育方式、家庭结构、情绪氛围和物质环境,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关系。

  想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行,就必须注意自身的言行,父母的言传身教,可以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接人待物开始。比如让孩子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平时见到熟悉的邻居、家长,我会要求她主动打招呼;有好吃的零食,见到小朋友要主动分享;很熟悉的家长给她零食,要礼貌的接住并道谢。

  在家里,平时要求女儿在做完学校的作业前提下,我就会让她自己拥有自己的活动时间。她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干扰,但前提是不影响他人。与女儿相处时,我们就像好朋友一样,相互之间可以打闹,不用太严肃,可以开玩笑。每天接送孩子在学校的路上,我们还会分享一下她在学校里、班级里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聆听她说的每一件小事,顺便告诉她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哪些是可以学习的。

  当然,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我们也有做的很不足的地方。给予了孩子过多的关心,过多的保护,过高的期望。每天担心她没吃饱没穿暖,舍不得她做家务,怕她成绩没有拔尖,怕她受委屈了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在剥夺她成长的机会,屏蔽掉了孩子感受挫折的体会。会给孩子一种感觉,世界永远是美好的,永远随她心愿,同时父母给她的是理所当然。这也是我今天看了视频,需要反思的地方。

  未来,我们会一起努力,让孩子健康自然地成长,像于丹老师说的那个小故事:做这条街上最优秀的裁缝也是成功快乐的人生!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2

  周六上午八点,我和妈妈共同收看了威海公共频道的讲座——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令我获益匪浅。

  众所周知,于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儒家经典有着很深的研究。她的演讲声情并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通过于老师讲述的几个小故事,我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从“小男孩和大树”的故事中,我懂得了:其实父母就是那棵大树,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当我们小的时候,我们喜欢和父母玩;随着我们慢慢的长大,渐渐疏远了他们,只有当我们需要什么,遇到麻烦时才会回到她们身边。不管出了什么事,父母总会在那里,给你任何他们可以提供的东西。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那么多的机会吗?所以,多陪陪我们的父母吧,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年轻人应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能够在嘈杂、喧嚣的环境和复杂多样的信息中寻找并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人,才是胜利者,才是能适应社会的人。

  “鸡蛋、胡萝卜和茶叶”的故事,说明了:社会像一锅滚开的水,谁也不能要求它给你降低温度。但是你可以适应这个温度,融入这个社会,在煎熬中舒展自已,展示自已独特的美。既然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降低温度,那只能选择不一样的自已。

  这次讲座深深震憾了我,它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今后我一定会不断完善自我,调整自我,力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3

  周日,我观看了《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我从中深受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不仅仅在学习上让父母放心,在平常的小事上,我们应该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劳过度,有一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吧!

  父母之恩大于天,父母生养我们,父母所坐的那一件是不是为了我们?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做一个学习成绩优秀,关心体贴父母的好孩子。

  这次观看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让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看清了自己身上的缺点。

  所有人在出生时,本质都是善良的,每个人在成长中都是快乐的,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都会有缺点,但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其次才是改正错误。

  第一次犯的错误都会成为我们成长经历中一个不可磨灭的记号,而该恒每一次的错误会是我们的人格得到良好的教育,经历过无数次的犯错,才能够看清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了解的。

  观看完《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后,我决心改之呢过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不足,让自己很正变成一名好学生。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4

  早上7:15,公共频道播出了于丹老师讲述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进行收看,感悟很多。

  “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父母,不是教孩子怎样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这段话出自于于丹老师,简洁有力的表明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而我们学生应该做的,就是要孝敬父母,用节目中的话来说,孝敬就是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

  在学习方面,首先我们要有兴趣。照样还是用孔子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命乐在其中,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才能完成自己的开发。要知道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孩子应该因材施教,对孩子要进行多元化教育,充分发挥孩子自己的潜能,如果孩子都变成了一种模式,那学习岂不是太单调了。写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式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不知道老师在听完讲的这些以后,会不会改变教育方式,换换教育方法。

  此外,于丹老师还通过讲一些小故事来阐述道理。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对兄弟俩,两人乘船一起到一个大城市卖瓷砖。结果在路上,因为一场大风暴,瓷砖全都被摔成了碎片。哥哥当即就哭得稀里哗啦,而弟弟则很冷静。去那个大城市考察一番后,发现那个城市里有很多地方在装修。于是,弟弟把瓷器碎片都彻底砸碎,变成一船的马赛克,卖了出去,结果赚了大钱。于丹老师的四岁的女儿都懂得哭是无能的表现,那我们为何还要在挫折面前只会哭呢?要是一遇到挫折就随之堕落,那是绝对不行的。

  又返回到刚开始的地方去,于丹老师更关心的那个问题“今天的孩子快乐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什么是一种生命快乐呢?”显然,不是上很多很多的兴趣班,有很多很多的辅导课,有好多好多的课外题。这些课程,已经在无形之中给我们学生的心理上增添了重大的压力。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之说。

  那么,最后总结一下。于丹老师此次的讲座,主要分为四项内容:第一: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正确合理的人生目标。第二: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让正确引导教育。第三: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第四:培养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5

  今天,我观看了于老师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短片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懂得感恩,要有抵抗挫折的能力等。

  尤其是于老师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很受启发。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 听到这里,我想到,我们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这样做很可能伤害了他们。记得有一个小男孩他想吃冰糕。因为天气并不热,家长怕他吃了肚子疼,所以不给他买,他就哭闹甚至说父母不好,连一根冰糕都不舍得买……这个让部分我想起于老师说的话:“有许多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别人给他东西他觉得是应该的,不给他就不应该他们不觉得给他东西是情分,不给他东西是本分。”小孩的行为就验证了这句话,我们应该做后者。虽然爸爸妈妈的心胸很宽广,可以无限包容自己的孩子,可是伤害毕竟造成了啊。我决定以后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绝不随便乱发脾气。

  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感到惊讶:一个学生因为三次剪发不合格被赶出校门三次,竟然自杀了。 老师说现在17岁一下儿童存在很多像她这样因为承受不了打击而选择自杀。这让我很奇怪,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头发不合格还可以再剪,考试不好可以再考……但生命只有一次他们为什么这么轻易的就结束了生命,生命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而且还属于父母,属于亲人,当我们做轻言放弃生命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了他们,想到他们的痛,他们的爱,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面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希望家长不要害怕我们经受挫折,在成长的路上,有坑我们会绕过,有山我们会翻过,它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但失败,挫折,害怕对我们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不是吗?

  看完这堂讲座,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6

  通过于丹老师的人格教育讲述和举例阐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知道了“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能够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其实这是我们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我们能够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真正爱孩子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教孩子怎么去躲避挫折,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怎样去修复生命。”“好老师和好家长完成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长的教训。”

  是啊!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个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不仅有责任教育孩子阅读、书写、学习,更要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心里气氛。我们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个起点,是一种陪伴,是一种理念和鼓励,而最终的成全,是每个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灵。在人群中去学会爱,在山水中去发现永恒,在社会的规则中去勇于承担,在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17

  今天上午八点,我看了于丹博士导师主讲的《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我的感受很深。如果看过得人一定十分奇怪,这是一个教家长教育孩子的讲座,你一个小孩儿,能有什么感受呢?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这个讲座一共分为四讲,我总结起来就是四点:树立目标;不听话,爱发脾气的正确引导;学会感恩:抵抗挫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讲和第四讲。

  第三讲讲了家长怎样教导孩子学会感恩,于丹老师讲了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可现在我们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难万难到要个我们一个好脸色看。可将开的社会上,你已经有了习惯,爱发脾气,可昔日的父母已经变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不会将就你,可见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第四讲讲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义,于丹老师她女儿喜爱的花篮破了,她女儿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破篮子用彩纸补起来,竟比原来更好看。他女儿破涕为笑,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蜕变尽管十分疼痛,但却可以换来自由飞翔,挫折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以后要克服于丹老师指出的现代儿童的主要病症,做一个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自己。

【人格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儿童的人格教育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04-19

《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初中听后感04-26

于丹人格教育读后感08-09

儿童人格教育读后感03-16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05-05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03-09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通用20篇)06-20

人格教育观后感(精选15篇)06-05

人格教育国旗下讲话稿(精选10篇)08-19

观《中小学生人格教育》有感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