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

时间:2022-09-21 09:41:58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 我要投稿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关于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社会学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系部多措并举,结合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和社会学一流专业建设,制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拓展思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

  《社会学概论》作为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首先,更新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启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并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不仅呈现授课内容、课时分配、授课形式和学习目标等常见信息,同时在各章重要知识点设计思政映射点,即以何种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以实现价值引领,充分发挥社会学知识的育人功能。在教案设计上着重体现思政元素,强调在各章节教学目标中体现价值引领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中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如党和政府最新的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解读,以及可以引发深层思考并具有启迪意义的社会现象分析。第二,注重在文献研讨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社会学概论》首次创新性地在教学进程中增设“文献研讨”环节,选取《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成果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研讨、汇报、交流,教师负责引导、点评与总结。通过这一环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理论课程的学科对话和理论引导,在价值观培养中“同向同行”,使“课程思政”深入人心。第三,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性地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移植并成功导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设计政策宣讲、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抗日老兵专访等社会学相关专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倾听民意,体验民生,在生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引发共鸣并切实受到教育和启发。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方法课程,授课老师认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重视对于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每一节课,授课教师都会安排不同的学生在开始之前分享一些近期他们感兴趣的社会话题或者热点问题,一个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另一点是要学生们了解自己能够积极融入社会。在分享中发现学生主要分享的问题是关于娱乐资讯或者重复类型的话题的时候,教师就此提出一小问题,问他们是否了解过“五险一金”,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毕业之后的就业协议以及人事单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类的问题。学生们回答我,这种问题距离他们太遥远,很多学生说自己进入社会再去慢慢学习,还有同学直接说自己想了解,但是不知道去哪里了解。教师引导大家晚上关注新闻联播上面的一些国内外讯息,而不是在微博上面刷热点消息。每天新闻联播会有一些关于民生民情的新闻,重点关注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这些都关系到我们生活与发展的问题,大家如果真的想要去研究社会问题,这些衣食住行的问题是你们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后续在本课程的热点话题分享中,很多学生会去选择一些关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话题来分享,关于娱乐新闻和花边消息的内容渐渐变少,很多学生开始因为关心这些生活问题,会在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献,比如一些学生会关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编制问题、不同城市对年轻人引进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意识到学历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关注生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在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是回到现实中去思考和认识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

  《社会行政》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社会工作四大专业方法之一。因此运用社会行政的专业理论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达成的目标。在讲述“社会行政的体制”内容时,结合当时疫情防控举措,并进行中外对比,授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社会行政体制的优越性。学生带着问题搜集大量中外疫情防控措施,指出欧美国家的自由与民主只不过是富人、有产者的自由与民主,他们的人权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盛宴以及打压其他国家、民族的工具,对于普通民政的生与死漠不关心,在比较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社会行政体制的优越性。

  《社会工作评估》是针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鉴于评估对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应该遵循职业和社会伦理的要求。社会工作评估准则第一条就是全面深入的调查,全面调查的目的在于对整体对象作全局性研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毛泽东写《反对本本主义》为例,强调毛泽东主席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些都直接证明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的重要性,也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职业伦理和职业准则的坚守。

  《社区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方向课,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且与党建工作具有一定交叉,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基础。比如,在讲授《社区管理》中的《社区管理体制》这一章时,教师搜集了大量的社区党建的案例,将党建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体制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党建在社区层面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意义,以及党的建设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再如,在“社区物业管理”这一章中,教师以淮安市的合作社区为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到“党建+物业+社工”这一治理模式所带来的治理效果。比如在今年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社区党委、物业公司和社区工作者之间协同配合,“党委领导”贯穿到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中,监督物业公司做好社区安全管理、居民排查等任务,发挥了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社会动员效果。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示,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党的建设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和实现机制。同时,也让学生从对社区党建认识从模糊到明晰,开阔了视野。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主要帮助学生夯实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诞生在西方社会,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实践模式必然与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形态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增强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课程凸显中西比较思维,将西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理论进行对比,尤其是增设了传统《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并不涉及的《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这一章,让学生重新认识作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思,理解其个人生平、学术作品及其深刻的社会学思想。引导学生翻译、研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外文文献,充分认识马克思在世界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该课程与本科生的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进行了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面貌,从社会学史角度,从中西比较视野更加牢固地树立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章的内容时,深入分析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生育政策做出的调整即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为实现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将来自觉按政策进行生育。在讲授《性别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向学生深入剖析和广泛宣传“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这一基本国策。

  《公共行政学》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以阐释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在传授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为民服务的亲民精神。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2

  9月17日,《赣南日报》通过“赣南红”新闻客户端刊发《周末去哪儿?一起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吧》文章,全面深入介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相印”团队投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事迹。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相印”团队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通过贯彻落实思政课改革方针,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团队立足赣南红土地,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通过“红色走读”、“一线课堂”、“实践课堂”、“时政课堂”等实践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红色遗址等,了解红色历史,体悟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录制“大学生讲思政课”、“打卡红色故居”等微视频宣讲好红色故事、弘扬好红色精神,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暑假,团队指导教师何希纯,戴莉萍、陈爱平、曾纪瑞、曾宴晨等教师克服高温天气、设备短缺、地点分散等客观不利因素,先后多次带领学生前往赣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陈赞贤烈士墓、兴国县烈士陵园、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等众多红色历史遗址,开展走访、调研、录制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参加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行走的思政课:喜迎二十大 红色地标我打卡”活动,得到主办方高度评价。下一步,我院将继续贯彻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探索“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3

  思政部2014团支部,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有优良的作风,积极向上,在各方面积极都要求进步的团组织。在辅导员的领导下,该支部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无论是思想政治修养,支部风学风建设,还是社会活动方面,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以下是思政部团支部的事迹材料。

  (一)团结工作

  我们相信:对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团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团结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基础,是支部之所以成为整体的保障。所以,一年来,这个支部十分注重支部内的团结工作。支部委员和团委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同时强调互相配合,积极推动通力合作。支部委员通过内部团结工作,坦诚交流意见和建议,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效地促进了支部工作的展开

  (二)学习工作

  近一年来,该支部同学在保障其他工作得到发展的同时,一直不忘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毕竟学习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经过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该支部咋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支部委和团支部的带动下,该支部拙见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同学们经过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排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调整他们的心态,使成绩稍差的同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并力争超过其他同学。同学们还积极投身于“学习雷锋”辩论赛中,以系里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得冠军,后因去宏村写生没有参

  加院里的比赛,很是遗憾。

  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支部同学仍将保持并发扬这种支部风学风,靠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三)纪律工作

  在这一年里,该支部积极组织了纪律检查小组,并制定了支部纪律条例,全面检查支部平日纪律情况,特别是严查到课率,严厉制止违反纪律常规的现象,并以加分制来带动同学们遵守纪律的积极性,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安静又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保障了本支部的学习环境、

  宿舍管理是支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纪律制度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全支部同学亲如一家,都把彼此当作兄弟,当作姐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虽然在宿舍难免有一些吵吵闹闹,但这些不但没有破坏同学的友谊,反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宿舍中,同学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开展了一些很有娱乐性的活动,比如学吉他、学口琴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不仅使同学们在休息时得到了放松,也使同学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另外,同学们在宿舍可以倾诉彼此的心事,谈论自己的过去,畅想自己的未来,这都是同学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四)卫生工作

  该支部一直以“教室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理念自己觉维护教室卫生。为了维护自习教室和上课教室的卫生,我们支部制定了详细的卫生值日同学们在劳动委员的带领下,自觉维护周边的卫生,大家相互监督,各自养成了一个讲卫生的好习惯。这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整齐洁净的学习环境。

  (五) 课余工作

  为全面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本支部特意开展了各项身心相宜、和谐向上的支部活动。如“思政管院羽毛球”友谊赛,“说“科大情,暖碑林”学雷锋活动等,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将学习的自主范围拓宽拓深,沿伸至人文的各个层面。

  在本支部同学和团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下了不少成果,总之成绩只代表过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岁月里,本团支部和支部委成员将带领全体党、团员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和创新,将更加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坚信在赋予新的活力和经过更大的努力之后思政部研2014团支部将再创辉煌!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4

  王程,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17年来,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安徽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被授予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最美教师”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以思政课堂为阵地 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王程深知在思政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他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弱小的党经过100年的艰苦奋斗,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不是自封的,二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在这100年里,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精神,契合人民的需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同样,作为个人,要立志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之中,学习才会获得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能,人生目标才能历久弥新,持之以恒,奋斗才会具有坚实的基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王程在教学中还注重帮助学生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磨砺自己的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王程注重与学校的学科特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学科固有的规律和特征。经济学最讲求严谨和精确,学术训练更是一个理性和严肃的过程,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告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次调研都要做到客观公正,每一个数据都要经得起推敲,每一次计算都要做到精准无误,只有做到这些,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后才能走的稳,跑的快,也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以经济现象为媒介 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统一”

  王程和他的团队深知,在财经类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必须契合财经类院校专业特色、教学特点和学生特征。经过5年的摸索和尝试,王程和团队成员逐步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在财经类院校推广的教学模式——以经济现象为媒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校教研重点项目“以经济现象为媒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支持下取得了可以总结推广的成果。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丰富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为媒介,将思政课每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串联为一整条“经济问题链”。教学环节每个部分都紧扣问题链,将“求真理”与“明价值”紧密结合,给学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双重“获得感”。通过这个思路,王程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竞赛奖并在全省进行教学示范和推广。在教学的同时,王程还特别注重科研工作,5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名师工作室立项、在校定B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并发表多篇智库成果。

  以课外实践为平台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王程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与必然性,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感情。从2004年开始,王程连续17年带领学生深入祖国的乡村、工厂和偏远的地区,无论是甘肃、四川,还是新疆、宁夏,都留下了他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足迹。在实践的过程中,王程每次都亲力亲为,从不松懈。从调研问卷的设计到调研过程的语言表达再到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全程指导,确保调研的质量。他两次荣获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省级优秀调研论文指导教师奖等荣誉。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立项。王程带领的调研团队事迹多次得到《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的报道。

  17年春风化雨,思政讲台润物无声。王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王程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持之以恒,身体力行,奋进不止。他通过“用理论知识与学生对话、用亲身经历与学生交流、用现实国情让学生信服”等方式,悉心地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教育学生将爱党、爱国、爱人民与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相结合,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相联系,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栋梁之才。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5

  2020年11月11日下午,朱战锋校长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特殊的思政课——学习英模事迹,争做优秀队员。

  朱校长先从学生喜欢的偶像谈起,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然后,因势利导,谈到我们民族的脊梁——英雄人物。接着,让孩子们谈一谈阅兵式上看到的武器装备,今昔对比,给孩子们动情地讲述了那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 。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立起我党自己的人民武装。经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70余年的发展。我军已经由最初的“小米加步枪”买入到世界军事强国之列。在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

  1996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连以上单位先后悬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时期共六位英模的画像。他们分别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

  1999年、2005年又分别增加了李向群、杨业功两人为全军挂像英模。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张超两人为全军挂像英模。自此,各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共10位。

  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两位英模,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并随部队长征到达延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1944年,张思德奉命到安塞县石峡峪任烧炭班班长,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题目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毛泽东高度评价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通过学习张思德的事迹,学生们对英雄有了重新的认识。英雄不一定在战场上,在和平年代,凡是一切有益于人民的人,凡是一切有益人民的事都是英雄。英雄平凡又伟大,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

  董存瑞,河北怀来县人,1945年入伍,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存瑞从小就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4岁参加儿童团,16岁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封锁,火力猛烈,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暗堡被炸毁了,董存瑞也壮烈牺牲,当时未满19岁。1948年第四野战军第11纵队追授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59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学完董存瑞的事迹,朱校长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用英雄的这种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努力发奋学习,不断培养优良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排除万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 ,努力克服困难,集中精力把学习搞上去,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用所学的知识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最后,给学生们布置写心得体会的作业,让学生学习模范,崇尚英雄。

  “缅怀昨天的英雄,敬仰今天的英雄,孕育明天的英雄。” 革命烈士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在一起,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英模先进事迹,努力学习练就本领,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让英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绽放时代光芒!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6

  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市教育两委在全市遴选产生了首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现场授课、回答学生问题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师风采,最终根据老师们的教学能力集中认定高校组、高中及中职组、义务教育阶段组共29名年度影响力人物。他们是我市思政课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体现了天津市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现将他们的事迹予以刊载,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向他们学习,切实讲好学生人生信仰课,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市教育两委将推广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的教学成果,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全市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020年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展示(高校组)

  金雪飞 天津财经大学

  金雪飞,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天津市第十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级教学奖项10项,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5项。

  潜心从教12年,其形成了美育与思政课嵌入融合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同行互学互鉴、彼此激发的“思政课创新培优工作室”;推进了基于“提取、聚焦、整合、牵引”方式下的小专题教学改革;同时,为推进理论的大众化,其积极参与《大家说理》《学习时间》《开学第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节目录制,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学校进行面对面宣讲,反响热烈。

  持续阅读、立足学生、敬畏讲台、回应时代是他的基本坚守,激情、厚重、生动、独到是学生对他课程的基本评价。他是一位永不疲倦的奔跑者、筑梦者!

  晋利珍 天津理工大学

  晋利珍,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天津市“四史”主题宣讲团专家成员。天津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马工程”理论导师。

  曾获天津市高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被评为“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20年获天津市本科院校概论课现场教学展示比赛一等奖、天津市2020年度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020年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思政课大赛全国三等奖、天津市二等奖,并获得天津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晋利珍老师潜心从教18年,创新运用“三位一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造思政金课,被光明网、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15年获得教育部思政专项。2018年获天津市名师示范课、天津市教学改革推广项目、首批高校“一校一品”思政选修课品牌项目。主讲的《新时代下的大国经济》被评为天津市一流课程,天津理工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她政治站位高,积极宣讲新思想,凝心聚魂;她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她积极探索思政金课建设,并努力推广。两年来进行理论宣讲与教学展示30余次,是一位努力把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做到极致的老师。

  安宝 天津医科大学

  安宝,中共党员,副教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学者、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武大赛一等奖及优秀教案奖、天津医科大学卓越教师等荣誉。

  自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安宝老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潜心从教九年。近些年来,他根植于医学院校,聚焦于医学生,沿波讨源,夯实科研之基,积极探索教改之路。为变面面俱到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安宝老师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要调查内容,多次对天津医科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体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基于社会责任感调查的三个环节和五个维度的数据,他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出“五位一体”的立体化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其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岸的声势,能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育人效果,为此,安宝老师坚持贴近新时代、医学院校、医学生特点的“三贴近”原则,摸索出了适合医学院校的“以境化人”的“双境”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根植于医学院校,潜心于思政教学;勇于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沉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系大学生,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这就是安宝,一个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追求与风采。

  肖光文 南开大学

  肖光文,中共党员,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2020年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天津市领航学者称号;2019年荣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20年参加第十五届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同年参加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取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潜心从教10年,主要承担学校本硕思政公共课教学,成绩显著,连续多年评教优秀。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被天津市列为精品示范课。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以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结合南开百年爱国奋斗的校史讲思政课,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思政课教学事迹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天津新闻》以及《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30余篇。先后多次参加天津卫视《大家说理》节目,录制全国首个电视思政公开课“谈谈信仰那点事”,参与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二期节目录制,教育引导学生“小我融入大我,矢志爱国奋斗”,做一名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海吶 天津外国语大学

  郑海呐,中共党员,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郑海呐工作室”负责人,曾获得天津市优秀思政课教师、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郑海呐潜心从事思政课教学23年,多年来一直探索各种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获批多项各级各类教改立项。持续6年探索思政课运用新媒体微信辅助思政课教学,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项目《基于新媒体微信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获得天津市第八届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课,“行走的最强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创新课获批天津市一流金课。此外,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合9所中小学成立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展了“同上一堂抗疫思政课活动”及“回望峥嵘岁月 讲述‘四史’故事”实践教学汇演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天津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广泛关注以及教育部官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转载,产生广泛影响力。

  王磊 天津大学

  王磊,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教务处处长助理。

  2006年工作以来,先后承担过本科生五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授课时数在500以上,教学效果获得领导专家和学生的认可。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思政课教师、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天津市首届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天津大学教工示范岗等荣誉。主持完成“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虚拟仿真实验”,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参与完成“马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编写多部著作和教材。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报》、党建网上发表多篇论文。

  疫情防控期间,王磊主动参加学校的防疫工作,尽职尽责,同时录制战疫视频在人民网上线播出。他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协助领导建立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全国十余所高校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提供全天候义务服务。他主讲的虚拟仿真教学视频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学视频资源库。新华社以“虚拟仿真+VR 互动 看天津大学思政课如何精彩创新”为题报道,浏览量超过150万次,《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教育部官网等媒体也相继报道。

  王慧娟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王慧娟,中共党员,副教授,法学博士,政治理论课部副主任。天津市高校第二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比武大赛三等奖、优秀教案奖;天津市高校第二届“形势与政策”教学比武大赛三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三等奖;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最佳领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职工”、“优秀心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

  王慧娟同志潜心从教11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王慧娟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内容,坚持从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身心特点出发,设计了以“情景化教学”为主要侧重点的思政课教学方案,形成了效果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该同志主持的“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获批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故事里看中国”四史学习课程获批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此外,该同志还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王慧娟同志将继续精心呵护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为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断奋斗,砥砺前行。

  王淑辉 天津师范大学

  王淑辉,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天津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天津师大教学名师;天津市委讲师团成员、天津市“四史”主题宣讲团成员。“全国高校思政课‘精彩多媒体课件’”评比中市属高校唯一获奖者,获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21年来她坚守思政讲台,锐意创新,致力教学改革。率先使用新技术、使用“三入八讲法”进行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潜心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她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甘于奉献,助力学生成长。她常年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中获奖;获批省级大创项目。加强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她注重支部建设,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天津市党建“领航工程”。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一线。她先后参与宣传提纲、宣讲案例等理论读物编写工作;走入机关、学校、农村、社区进行理论宣讲50余次,把党的最新理论转化为鲜活的中国精神与时代强音。

  朱新华 天津科技大学

  朱新华,中共党员,教授。天津市普通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

  春风化雨润心田。从教32年,始终将讲好思政课作为首要职责,以严管厚爱感染学生,以问题导向吸引学生,以创新理论启发学生,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她是学生眼里的“朱妈妈”,她的课“教学气氛活跃又不失严谨”,让学生想听、爱听、愿听。她拍摄的教学片荣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二等奖。

  改革创新重实效。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把教学改革与科研、学科改革相结合,统一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推进,突出项目化改革。2018年牵头“新时代寻访最美中国人”实践教学项目,获批市教育两委优秀项目。

  担当作为甘奉献。2019年,率先牵头津南区中小学成立“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启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2020年,联合津南区、河西区教育局和滨海新区教体局成立“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研究联盟”,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机制和模式。参与一体化教研活动的思政课教师从最初的几十人、几百人到几千人、上万人,大中小学达到几百所。联盟教研活动得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央广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报道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报道》、《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张瑞荣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张瑞荣,中共党员,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坚守教育报国初心。从教16年,把三尺小讲台作为人生大舞台,一直奋战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在工作中,他为学生释疑解惑、跟学生交流研讨;在生活中,他帮学生排忧解难、跟学生亦师亦友,既教书又育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学生评价他是一位课上严厉但不失活泼、课下和蔼但不失原则的教师,评价他的课堂是有趣、有料、有温度。他曾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荣誉,获学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他讲授课程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示范课等成绩,获得学校首届教师教案大赛一等奖。

  他注重学术研究,研教紧密结合,勇担思政育人使命。他认为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坚持教中研、研中教,研教相互促进。作为副院长,他组织开展市级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校级精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指导师生多次获得天津市各类大赛奖项。他主持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课题、天津市社科联基层学者大调研课题、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省部级、局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欣赏教育家于漪的一句话,“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坚守立德树人,用行动践行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崇实、求精、致良知”的校训精神。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相关文章:

思政课教案08-18

小学思政课教案08-17

思政课教学总结-01-12

思政课实践报告10-21

学习思政课心得体会范文12-09

学习思政课心得体会范文09-16

老师思政课培训心得03-03

感恩祖国思政课教案11-24

思政课教师教学的论文05-30

教师思政课培训总结08-0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了关于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社会学系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指导纲要》。系部多措并举,结合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和社会学一流专业建设,制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拓展思路,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中,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育人功能。

  《社会学概论》作为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首先,更新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启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社会学概论》,并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不仅呈现授课内容、课时分配、授课形式和学习目标等常见信息,同时在各章重要知识点设计思政映射点,即以何种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以实现价值引领,充分发挥社会学知识的育人功能。在教案设计上着重体现思政元素,强调在各章节教学目标中体现价值引领目标,要求在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中体现价值引领的作用,如党和政府最新的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解读,以及可以引发深层思考并具有启迪意义的社会现象分析。第二,注重在文献研讨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社会学概论》首次创新性地在教学进程中增设“文献研讨”环节,选取《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成果经典文献,供学生阅读、研讨、汇报、交流,教师负责引导、点评与总结。通过这一环节,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理论课程的学科对话和理论引导,在价值观培养中“同向同行”,使“课程思政”深入人心。第三,重视实践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性地将工科专业的课程设计移植并成功导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设计政策宣讲、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抗日老兵专访等社会学相关专题,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倾听民意,体验民生,在生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引发共鸣并切实受到教育和启发。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方法课程,授课老师认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重视对于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每一节课,授课教师都会安排不同的学生在开始之前分享一些近期他们感兴趣的社会话题或者热点问题,一个是为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另一点是要学生们了解自己能够积极融入社会。在分享中发现学生主要分享的问题是关于娱乐资讯或者重复类型的话题的时候,教师就此提出一小问题,问他们是否了解过“五险一金”,有没有同学知道自己毕业之后的就业协议以及人事单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这类的问题。学生们回答我,这种问题距离他们太遥远,很多学生说自己进入社会再去慢慢学习,还有同学直接说自己想了解,但是不知道去哪里了解。教师引导大家晚上关注新闻联播上面的一些国内外讯息,而不是在微博上面刷热点消息。每天新闻联播会有一些关于民生民情的新闻,重点关注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这些都关系到我们生活与发展的问题,大家如果真的想要去研究社会问题,这些衣食住行的问题是你们要关注的焦点问题。后续在本课程的热点话题分享中,很多学生会去选择一些关于社会发展和生活的话题来分享,关于娱乐新闻和花边消息的内容渐渐变少,很多学生开始因为关心这些生活问题,会在课外阅读相关的文献,比如一些学生会关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编制问题、不同城市对年轻人引进的问题,很多学生也意识到学历对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希望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关注生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在沉溺于网络的虚拟空间,而是回到现实中去思考和认识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未来发展的可能。

  《社会行政》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社会工作四大专业方法之一。因此运用社会行政的专业理论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任课老师在教学中努力达成的目标。在讲述“社会行政的体制”内容时,结合当时疫情防控举措,并进行中外对比,授课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社会行政体制的优越性。学生带着问题搜集大量中外疫情防控措施,指出欧美国家的自由与民主只不过是富人、有产者的自由与民主,他们的人权不过是统治阶级的盛宴以及打压其他国家、民族的工具,对于普通民政的生与死漠不关心,在比较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社会行政体制的优越性。

  《社会工作评估》是针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服务而进行的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鉴于评估对服务机构、服务对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应该遵循职业和社会伦理的要求。社会工作评估准则第一条就是全面深入的调查,全面调查的目的在于对整体对象作全局性研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毛泽东写《反对本本主义》为例,强调毛泽东主席的“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这些都直接证明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的重要性,也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对职业伦理和职业准则的坚守。

  《社区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方向课,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且与党建工作具有一定交叉,具备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基础。比如,在讲授《社区管理》中的《社区管理体制》这一章时,教师搜集了大量的社区党建的案例,将党建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体制以生动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党建在社区层面的表现形式和重要意义,以及党的建设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再如,在“社区物业管理”这一章中,教师以淮安市的合作社区为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到“党建+物业+社工”这一治理模式所带来的治理效果。比如在今年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社区党委、物业公司和社区工作者之间协同配合,“党委领导”贯穿到疫情防控的各个场景中,监督物业公司做好社区安全管理、居民排查等任务,发挥了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社会动员效果。通过具体案例的展示,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党的建设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和实现机制。同时,也让学生从对社区党建认识从模糊到明晰,开阔了视野。

  《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必修课,主要帮助学生夯实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社会理论基础。社会工作本身是一个舶来品,诞生在西方社会,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实践模式必然与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形态密不可分。所以,学习西方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课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增强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自信和实践自信,课程凸显中西比较思维,将西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理论进行对比,尤其是增设了传统《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并不涉及的《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这一章,让学生重新认识作为古典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的马克思,理解其个人生平、学术作品及其深刻的社会学思想。引导学生翻译、研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外文文献,充分认识马克思在世界社会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该课程与本科生的思政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进行了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有利于促进学生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学术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面貌,从社会学史角度,从中西比较视野更加牢固地树立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人口社会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打造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在讲授《生育制度》这一章的内容时,深入分析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生育政策做出的调整即出台“全面二孩”政策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为实现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肩负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将来自觉按政策进行生育。在讲授《性别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向学生深入剖析和广泛宣传“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引导学生自觉践行这一基本国策。

  《公共行政学》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以阐释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为切入点,在传授行政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周恩来总理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为民服务的亲民精神。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2

  9月17日,《赣南日报》通过“赣南红”新闻客户端刊发《周末去哪儿?一起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吧》文章,全面深入介绍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相印”团队投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事迹。

  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心相印”团队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通过贯彻落实思政课改革方针,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团队立足赣南红土地,用好用活红色资源,通过“红色走读”、“一线课堂”、“实践课堂”、“时政课堂”等实践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场馆、红色遗址等,了解红色历史,体悟革命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录制“大学生讲思政课”、“打卡红色故居”等微视频宣讲好红色故事、弘扬好红色精神,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暑假,团队指导教师何希纯,戴莉萍、陈爱平、曾纪瑞、曾宴晨等教师克服高温天气、设备短缺、地点分散等客观不利因素,先后多次带领学生前往赣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陈赞贤烈士墓、兴国县烈士陵园、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等众多红色历史遗址,开展走访、调研、录制等实践活动,并积极参加由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主办的“行走的思政课:喜迎二十大 红色地标我打卡”活动,得到主办方高度评价。下一步,我院将继续贯彻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具体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探索“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3

  思政部2014团支部,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生机和活力,拥有优良的作风,积极向上,在各方面积极都要求进步的团组织。在辅导员的领导下,该支部一步一个脚印,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无论是思想政治修养,支部风学风建设,还是社会活动方面,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以下是思政部团支部的事迹材料。

  (一)团结工作

  我们相信:对任何一个集体而言,团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团结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基础,是支部之所以成为整体的保障。所以,一年来,这个支部十分注重支部内的团结工作。支部委员和团委内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长处,同时强调互相配合,积极推动通力合作。支部委员通过内部团结工作,坦诚交流意见和建议,发现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有效地促进了支部工作的展开

  (二)学习工作

  近一年来,该支部同学在保障其他工作得到发展的同时,一直不忘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毕竟学习才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经过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该支部咋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支部委和团支部的带动下,该支部拙见形成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同学们经过在一起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暂时落后的同学,排除他们学习上的障碍,调整他们的心态,使成绩稍差的同学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赶上并力争超过其他同学。同学们还积极投身于“学习雷锋”辩论赛中,以系里第一名的好成绩夺得冠军,后因去宏村写生没有参

  加院里的比赛,很是遗憾。

  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支部同学仍将保持并发扬这种支部风学风,靠自己的努力在今后的日子里争取更大的成绩!

  (三)纪律工作

  在这一年里,该支部积极组织了纪律检查小组,并制定了支部纪律条例,全面检查支部平日纪律情况,特别是严查到课率,严厉制止违反纪律常规的现象,并以加分制来带动同学们遵守纪律的积极性,给同学们营造了一个安静又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保障了本支部的学习环境、

  宿舍管理是支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纪律制度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全支部同学亲如一家,都把彼此当作兄弟,当作姐妹,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虽然在宿舍难免有一些吵吵闹闹,但这些不但没有破坏同学的友谊,反而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在宿舍中,同学之间彼此取长补短,开展了一些很有娱乐性的活动,比如学吉他、学口琴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生活,不仅使同学们在休息时得到了放松,也使同学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另外,同学们在宿舍可以倾诉彼此的心事,谈论自己的过去,畅想自己的未来,这都是同学们重要的精神食粮。

  (四)卫生工作

  该支部一直以“教室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理念自己觉维护教室卫生。为了维护自习教室和上课教室的卫生,我们支部制定了详细的卫生值日同学们在劳动委员的带领下,自觉维护周边的卫生,大家相互监督,各自养成了一个讲卫生的好习惯。这就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整齐洁净的学习环境。

  (五) 课余工作

  为全面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本支部特意开展了各项身心相宜、和谐向上的支部活动。如“思政管院羽毛球”友谊赛,“说“科大情,暖碑林”学雷锋活动等,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将学习的自主范围拓宽拓深,沿伸至人文的各个层面。

  在本支部同学和团员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下了不少成果,总之成绩只代表过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岁月里,本团支部和支部委成员将带领全体党、团员不断探索,不懈追求和创新,将更加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坚信在赋予新的活力和经过更大的努力之后思政部研2014团支部将再创辉煌!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4

  王程,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教17年来,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安徽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第一名),被授予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最美教师”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教坛新秀、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以思政课堂为阵地 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王程深知在思政课堂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他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个弱小的党经过100年的艰苦奋斗,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不是自封的,二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在这100年里,始终能够把握时代精神,契合人民的需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同样,作为个人,要立志深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任务之中,学习才会获得明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能,人生目标才能历久弥新,持之以恒,奋斗才会具有坚实的基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王程在教学中还注重帮助学生懂得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磨砺自己的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教学过程中,王程注重与学校的学科特色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经济学科固有的规律和特征。经济学最讲求严谨和精确,学术训练更是一个理性和严肃的过程,它必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告诫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一次调研都要做到客观公正,每一个数据都要经得起推敲,每一次计算都要做到精准无误,只有做到这些,养成良好的习惯,今后才能走的稳,跑的快,也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以经济现象为媒介 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八个统一”

  王程和他的团队深知,在财经类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必须契合财经类院校专业特色、教学特点和学生特征。经过5年的摸索和尝试,王程和团队成员逐步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在财经类院校推广的教学模式——以经济现象为媒介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校教研重点项目“以经济现象为媒介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的支持下取得了可以总结推广的成果。该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以丰富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为媒介,将思政课每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串联为一整条“经济问题链”。教学环节每个部分都紧扣问题链,将“求真理”与“明价值”紧密结合,给学生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双重“获得感”。通过这个思路,王程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教学竞赛奖并在全省进行教学示范和推广。在教学的同时,王程还特别注重科研工作,5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级名师工作室立项、在校定B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部并发表多篇智库成果。

  以课外实践为平台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王程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当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与必然性,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对国家和人民充满感情。从2004年开始,王程连续17年带领学生深入祖国的乡村、工厂和偏远的地区,无论是甘肃、四川,还是新疆、宁夏,都留下了他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足迹。在实践的过程中,王程每次都亲力亲为,从不松懈。从调研问卷的设计到调研过程的语言表达再到调研报告的撰写等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全程指导,确保调研的质量。他两次荣获安徽省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省级优秀调研论文指导教师奖等荣誉。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创项目立项。王程带领的调研团队事迹多次得到《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安徽日报》等国家级和省市级媒体的报道。

  17年春风化雨,思政讲台润物无声。王程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工作环境如何变化,王程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持之以恒,身体力行,奋进不止。他通过“用理论知识与学生对话、用亲身经历与学生交流、用现实国情让学生信服”等方式,悉心地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教育学生将爱党、爱国、爱人民与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相结合,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相联系,做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栋梁之才。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5

  2020年11月11日下午,朱战锋校长给六年级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特殊的思政课——学习英模事迹,争做优秀队员。

  朱校长先从学生喜欢的偶像谈起,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然后,因势利导,谈到我们民族的脊梁——英雄人物。接着,让孩子们谈一谈阅兵式上看到的武器装备,今昔对比,给孩子们动情地讲述了那些抗战英雄浴血奋战的故事 。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立起我党自己的人民武装。经过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70余年的发展。我军已经由最初的“小米加步枪”买入到世界军事强国之列。在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

  1996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全军连以上单位先后悬挂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时期共六位英模的画像。他们分别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

  1999年、2005年又分别增加了李向群、杨业功两人为全军挂像英模。

  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张超两人为全军挂像英模。自此,各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共10位。

  今天,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两位英模,学习他们的英雄事迹,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

  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参加红四方面军长征,并随部队长征到达延安,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1944年,张思德奉命到安塞县石峡峪任烧炭班班长,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在延安凤凰山脚枣园操场上为他举行了约千人的追悼会,追悼会上毛泽东作了题目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毛泽东高度评价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通过学习张思德的事迹,学生们对英雄有了重新的认识。英雄不一定在战场上,在和平年代,凡是一切有益于人民的人,凡是一切有益人民的事都是英雄。英雄平凡又伟大,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

  董存瑞,河北怀来县人,1945年入伍,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董存瑞从小就受着革命思想的熏陶,4岁参加儿童团,16岁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解放军攻打隆化城,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封锁,火力猛烈,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暗堡被炸毁了,董存瑞也壮烈牺牲,当时未满19岁。1948年第四野战军第11纵队追授董存瑞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1959年5月29日,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学完董存瑞的事迹,朱校长深情地对孩子们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用英雄的这种精神鼓舞和鞭策自己,努力发奋学习,不断培养优良品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排除万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 ,努力克服困难,集中精力把学习搞上去,争取掌握更多的知识,长大以后用所学的知识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美丽富饶。”最后,给学生们布置写心得体会的作业,让学生学习模范,崇尚英雄。

  “缅怀昨天的英雄,敬仰今天的英雄,孕育明天的英雄。” 革命烈士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与我们在一起,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我们才有了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习。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英模先进事迹,努力学习练就本领,争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让英雄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绽放时代光芒!

  思政课团队学习事迹6

  为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市教育两委在全市遴选产生了首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现场授课、回答学生问题等多种形式展示教师风采,最终根据老师们的教学能力集中认定高校组、高中及中职组、义务教育阶段组共29名年度影响力人物。他们是我市思政课建设领域的领军人物,体现了天津市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水平,现将他们的事迹予以刊载,希望广大思政课教师向他们学习,切实讲好学生人生信仰课,提升思政育人能力。市教育两委将推广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的教学成果,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全市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020年天津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事迹展示(高校组)

  金雪飞 天津财经大学

  金雪飞,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天津市第十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各级教学奖项10项,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5项。

  潜心从教12年,其形成了美育与思政课嵌入融合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同行互学互鉴、彼此激发的“思政课创新培优工作室”;推进了基于“提取、聚焦、整合、牵引”方式下的小专题教学改革;同时,为推进理论的大众化,其积极参与《大家说理》《学习时间》《开学第一课》《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节目录制,深入企业、社区、农村、学校进行面对面宣讲,反响热烈。

  持续阅读、立足学生、敬畏讲台、回应时代是他的基本坚守,激情、厚重、生动、独到是学生对他课程的基本评价。他是一位永不疲倦的奔跑者、筑梦者!

  晋利珍 天津理工大学

  晋利珍,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天津市“四史”主题宣讲团专家成员。天津理工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马工程”理论导师。

  曾获天津市高校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被评为“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20年获天津市本科院校概论课现场教学展示比赛一等奖、天津市2020年度研究生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020年指导学生获得大学生思政课大赛全国三等奖、天津市二等奖,并获得天津市“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晋利珍老师潜心从教18年,创新运用“三位一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造思政金课,被光明网、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2015年获得教育部思政专项。2018年获天津市名师示范课、天津市教学改革推广项目、首批高校“一校一品”思政选修课品牌项目。主讲的《新时代下的大国经济》被评为天津市一流课程,天津理工大学优秀主讲教师。

  她政治站位高,积极宣讲新思想,凝心聚魂;她爱岗敬业,关心学生,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她积极探索思政金课建设,并努力推广。两年来进行理论宣讲与教学展示30余次,是一位努力把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做到极致的老师。

  安宝 天津医科大学

  安宝,中共党员,副教授,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航学者、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天津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武大赛一等奖及优秀教案奖、天津医科大学卓越教师等荣誉。

  自南开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安宝老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潜心从教九年。近些年来,他根植于医学院校,聚焦于医学生,沿波讨源,夯实科研之基,积极探索教改之路。为变面面俱到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安宝老师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主要调查内容,多次对天津医科大学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整体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基于社会责任感调查的三个环节和五个维度的数据,他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探索出“五位一体”的立体化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其既有润物无声的效果,也有惊涛拍岸的声势,能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育人效果,为此,安宝老师坚持贴近新时代、医学院校、医学生特点的“三贴近”原则,摸索出了适合医学院校的“以境化人”的“双境”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根植于医学院校,潜心于思政教学;勇于探索思政课教学模式,沉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系大学生,成为学生心灵的引路人,这就是安宝,一个80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追求与风采。

  肖光文 南开大学

  肖光文,中共党员,副教授,政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17年、2020年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天津市领航学者称号;2019年荣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2020年参加第十五届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获得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同年参加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决赛取得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潜心从教10年,主要承担学校本硕思政公共课教学,成绩显著,连续多年评教优秀。讲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被天津市列为精品示范课。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以师生同学同研、同讲同行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结合南开百年爱国奋斗的校史讲思政课,打造思政精品课程。思政课教学事迹被《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天津新闻》以及《中国教育报》《天津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教学与科研论文30余篇。先后多次参加天津卫视《大家说理》节目,录制全国首个电视思政公开课“谈谈信仰那点事”,参与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二期节目录制,教育引导学生“小我融入大我,矢志爱国奋斗”,做一名能够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海吶 天津外国语大学

  郑海呐,中共党员,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天津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郑海呐工作室”负责人,曾获得天津市优秀思政课教师、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郑海呐潜心从事思政课教学23年,多年来一直探索各种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获批多项各级各类教改立项。持续6年探索思政课运用新媒体微信辅助思政课教学,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项目《基于新媒体微信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获得天津市第八届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同时,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课,“行走的最强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创新课获批天津市一流金课。此外,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合9所中小学成立了天津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展了“同上一堂抗疫思政课活动”及“回望峥嵘岁月 讲述‘四史’故事”实践教学汇演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天津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广泛关注以及教育部官网、学习强国等网络平台转载,产生广泛影响力。

  王磊 天津大学

  王磊,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教务处处长助理。

  2006年工作以来,先后承担过本科生五门思政课的教学任务,近五年来,平均每年授课时数在500以上,教学效果获得领导专家和学生的认可。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思政课教师、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天津市首届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天津大学教工示范岗等荣誉。主持完成“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虚拟仿真实验”,获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参与完成“马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编写多部著作和教材。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教育报》、党建网上发表多篇论文。

  疫情防控期间,王磊主动参加学校的防疫工作,尽职尽责,同时录制战疫视频在人民网上线播出。他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开展虚拟仿真教学,协助领导建立学院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全国十余所高校开展虚拟仿真教学提供全天候义务服务。他主讲的虚拟仿真教学视频入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学视频资源库。新华社以“虚拟仿真+VR 互动 看天津大学思政课如何精彩创新”为题报道,浏览量超过150万次,《中国青年报》、《科技日报》、教育部官网等媒体也相继报道。

  王慧娟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王慧娟,中共党员,副教授,法学博士,政治理论课部副主任。天津市高校第二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比武大赛三等奖、优秀教案奖;天津市高校第二届“形势与政策”教学比武大赛三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三等奖;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最佳领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职工”、“优秀心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

  王慧娟同志潜心从教11年,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王慧娟同志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讲话内容,坚持从把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和身心特点出发,设计了以“情景化教学”为主要侧重点的思政课教学方案,形成了效果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该同志主持的“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获批天津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故事里看中国”四史学习课程获批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此外,该同志还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王慧娟同志将继续精心呵护青年学生“拔节孕穗期”,为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不断奋斗,砥砺前行。

  王淑辉 天津师范大学

  王淑辉,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天津市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负责人、天津师大教学名师;天津市委讲师团成员、天津市“四史”主题宣讲团成员。“全国高校思政课‘精彩多媒体课件’”评比中市属高校唯一获奖者,获天津市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21年来她坚守思政讲台,锐意创新,致力教学改革。率先使用新技术、使用“三入八讲法”进行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潜心研究,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她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甘于奉献,助力学生成长。她常年指导学生参加教学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指导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天津市大学生思政课公开课大赛中获奖;获批省级大创项目。加强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她注重支部建设,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天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天津市党建“领航工程”。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基层一线。她先后参与宣传提纲、宣讲案例等理论读物编写工作;走入机关、学校、农村、社区进行理论宣讲50余次,把党的最新理论转化为鲜活的中国精神与时代强音。

  朱新华 天津科技大学

  朱新华,中共党员,教授。天津市普通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

  春风化雨润心田。从教32年,始终将讲好思政课作为首要职责,以严管厚爱感染学生,以问题导向吸引学生,以创新理论启发学生,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她是学生眼里的“朱妈妈”,她的课“教学气氛活跃又不失严谨”,让学生想听、爱听、愿听。她拍摄的教学片荣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两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二等奖。

  改革创新重实效。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把教学改革与科研、学科改革相结合,统一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坚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推进,突出项目化改革。2018年牵头“新时代寻访最美中国人”实践教学项目,获批市教育两委优秀项目。

  担当作为甘奉献。2019年,率先牵头津南区中小学成立“大中小幼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开启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2020年,联合津南区、河西区教育局和滨海新区教体局成立“天津市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政课教学研究联盟”,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机制和模式。参与一体化教研活动的思政课教师从最初的几十人、几百人到几千人、上万人,大中小学达到几百所。联盟教研活动得到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央广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报道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报道》、《天津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张瑞荣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张瑞荣,中共党员,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

  他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坚守教育报国初心。从教16年,把三尺小讲台作为人生大舞台,一直奋战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在工作中,他为学生释疑解惑、跟学生交流研讨;在生活中,他帮学生排忧解难、跟学生亦师亦友,既教书又育人,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学生评价他是一位课上严厉但不失活泼、课下和蔼但不失原则的教师,评价他的课堂是有趣、有料、有温度。他曾获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荣誉,获学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他讲授课程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示范课等成绩,获得学校首届教师教案大赛一等奖。

  他注重学术研究,研教紧密结合,勇担思政育人使命。他认为教学和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坚持教中研、研中教,研教相互促进。作为副院长,他组织开展市级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校级精品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设,指导师生多次获得天津市各类大赛奖项。他主持天津市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课题、天津市社科联基层学者大调研课题、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多项省部级、局级课题,发表论文十余篇。

  作为一名教师,他很欣赏教育家于漪的一句话,“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坚守立德树人,用行动践行着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崇实、求精、致良知”的校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