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

时间:2023-10-30 16:41:14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 我要投稿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发言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言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如何写一份恰当的发言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精选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1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我们本着虔诚的学习态度到此听课。听了上午的三节课,让我们感受到来自执教老师对数学的精益求精与不断思考,更感受到庵东中心小学浓郁的教研氛围和孜孜以求的教研精神。老师们针对问题侃侃而谈,针尖对麦芒的对话依稀可见。向大家学习之,同时也谈谈本人对本次活动的切身感受。

  首先,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区域活动。上面,老师们课上得好;下面,老师们课评得好。我想,这都是为了让大伙儿对数学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沈教研员的指导中我们学习到许多,从一线上课教师中我们学习到更多。上课教师紧紧围绕着本次的研究主题:“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展开教学,有的教师特别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形成”,多让学生述说与感悟;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强调解题的步骤;有的教师特别关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情境设置”,以玩带学,学以致用。

  其二、我对沈鑫莹老师执教《两步乘法解决问题》的思考,经过多方素材的取证(苏教版、人教版相结合),实践之,改进之(听说试教过几次),铸就成了一堂如此精典之课,着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

  (1)关注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如引出乒乓球的问题中,面对纷繁多样的“信息”怎么办?引领教师给了我们很好的明示: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哪两个条件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哪两个条件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思考后,又让学生通过众多形式(通过师生对话、同桌互说、四人小组说等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说)让孩子们述说算理,让孩子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2)关注教学的细节。细节处方显大智。老师巧妙地用“先算”两字就抓住了中间问题(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实在妙哉;每每学生列出正确算式之余,老师不急于求成,可是让他述说思考过程;当学生回答出现小括号时,老师又追问:“小括号能不能去掉?”……

  (3)合理地“避免”。从会后的交流中,我们不难看出庵东镇小的教师正在探究的“解决问题课题”,认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解决策略就不需要在全班面前涉及,如若学生能讲出个所以然也罢。面对这种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方式,我们表示接受。是呀,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方式看看行,想想可以,可就是说不清所以然,连老师们都糊涂的事,小学生更说不清。如:每层有5个教室,每个教室6盆花,(图中隐含共有4层),一共有多少盆花?方法一:先算一共有几个教室,即4×5×6=120(盆)方法二:先算每层有几盆花,即5×6×4=120(盆);此时学生自然根据乘法交换的规律列式:4×6×5=120(盆)。问他是怎么想的,他说还没想好。其实呀,给他再多的时间他还是想不出来的。就此种方法,如果我们只以默认的方式认同是不是有点肤浅了?我倒认为这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真正践行“算法多样化”的良好机会,也是学生接触“假设思考”的好时机。我们不妨帮助学生这样理解:“先假设每层只有1个教室,那么每层就有4×6(盆);可事实是每层有5个教室那就再乘5解决。”当然,此方法建议有直观图示比较好。如教学“三个方阵共多少人”中将三个方阵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或在求“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中将乒乓球从盒子里拿出来重排后再计算。我十分相信,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理解与掌握的。

  其三、我对张金忠老师执教《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思考。张老师的课是我一直以来十分佩服的。教学思路之流畅,教学环节之紧密,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对数学教学有独到的见解,善于对教学进行重组与整理。例如他今天所设置的一连串任务情境恰如其分地验证了他的这种教学风格。大家都知道,设置一组好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天讲春游谓恰到好处);设置一组优秀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达成教学任务,突破教学重、难点;设置不能层次的教学任务还可以历练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今天张老师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

  (1)教师角色的恰当拿捏。《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今天的张老师从对学生解决问题思路和引导逐步放手,让学生自主发挥;从老师与某个学生的点对点对话到同桌之间、四人小组之间的多方位对话;从教师的板演到学生上台板演。细心的听者会发现,学生的活动要远大于老师的主导,这不正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每每出现一个任务时,张老师总是先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是呀,独立思考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只是平常的工作中我们很少顾及。而张老师愿意花时间,等待学生独立思考(特别是当学生需要想一想,再组织一下语言时,张老师还是选择了倾听,他相信孩子自己能解决)。

  (3)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法,让每一学生掌握每一种解决显然是不科学的,那么当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出现教学预设时怎么办?从张老师的行动可以表明:毫不含糊,教师讲。例如:在解决“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一共击破了18个气球,平均每人击破多少个气球”这道题时,学生只出现两种方法:其一、先算一共有多少人,即3×3=9(人)18÷9=2(个);其二18÷(3×3)=2(个)两种思路显然权属一种,于是教师出示:18÷3=6(个)6÷3=2(个),聪慧的学生一点拨便知是“先求一排同学击破了6个”。

  (4)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难度越来越大,数学思考强度也越来越大。第一层次为“解决划船、游乐场”,要求学生先想一想、不明白的四人小组交流,再列式;第二层次为“解决射击场”,要求学生可以独立想一想,再列式;第三层次为“解决智慧宫”,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同时抓住学生的“错误资源”或“不足资源”,让其板演,“因错出彩”。我们体验到张老师十分注重对课的坡度设计,同时善于抓住教学有利资源,特别是错误资源,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错在哪儿?怎么修正。”

  热闹的交流暂时结束了,但思考并未此打住。沈教研员的话言还在脑海回荡,让大家好好咀嚼:“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重在解题思路的培养”、“应培养低年级学生讲出解题思路”、“解决问题的形式始终是为目标服务的”……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2

老师们:

  今天上午听了顾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有这几点值得我学习:

  第一,做好充分准备。从精美的挂图和头饰上,不难看出顾老师为这次公开课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些直观教具的使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黑板整洁。这堂课,老师在黑板上有很多板书,但是因为板书的内容,他的字迹并不潦草。工整的板书和文字的挂图融为一体,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结构完整。作为一节阅读课,这节课不仅复习了上节课单词的教学内容,还挖掘了故事的内涵;既有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也有课本戏剧的表现;既有学生与文本的接触,也有师生思维的碰撞;既分析了文中两种动物的形象,又教育了学生。

  顾老师以其扎实地教学基本功,敬业的工作态度,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堂教学,始终是一个令人遗憾的工程。如果想要精益求精,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美,我觉得在以下几方面仍要努力改进。

  一、第一次让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师生合作把该问题解决了,但确切地说是老师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认真思维、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权利,放弃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如果是我,我会按“读——思——说——评”的环节,组织教学。

  二、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思考: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分别说了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设计,没有思考的价值。它是帮助教师把一篇完整的生动的故事分解得支离破碎的罪魁祸首。如果我是教者我会设计这样两个问题统率这节课的教学: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和乌鸦?你想对这只狐狸和乌鸦分别说什么?放手让学生阅读、讨论、交流,这样做至少避免了老师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的错误倾向。

  三、文本的表现要建立在熟悉阅读和内化的基础上。否则这样的表演会显得非常仓促和平淡。不仅会让表演者看起来很尴尬,也很难赢得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另外,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必要用中文作为姓氏来代替演戏。不要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高消耗低效率的所谓课本剧的表演上。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学生创造亲近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的机会,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文本中得到震撼,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四、要有对课文的拓展延伸的意识。要让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乌鸦肉被骗走后的情,要充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此时的乌鸦会是什么心情?它会吸取什么教训?努力实现“课虽终,但意无穷”的效果,让“读、想象、体验、表达”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参加了“海门市幼儿兴趣课堂名师工作室”活动,作为一名乡镇幼儿园的工作者,每次参加观摩研讨活动都是以学习者的身份,所以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而且收获颇丰。

  在上午的活动中,有个环节就是上课教师的说课,很欣赏东洲幼儿园黄瑾主任的说课方式,不用稿子拿起话筒脱口开讲:讲大班孩子绘本阅读的目标,目前孩子的已有阅读水平;讲读到绘本《月亮先生》时触发的教学知识点;讲如何捕捉绘本的重点;讲怎样化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透过黄主任看似信手拈来的话题,真切感受到黄主任对于本次活动的前期准备有多充足,包括对孩子、对绘本、对大班年龄段科学领域目标的把握等等,一切的一切都了然于心。所以,虽然活动中有关月相图这个知识点有点难度,但活动整体效果还是相当不错。

  当然这次活动的亮点还有很多:比如丁娟老师的科学绘本《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中,四个人合作一张记录单。在孩子记录的过程中,有个孩子说,该我记啦,我听到旁边的听课老师说,对啊,应该每个孩子一张记录单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了。结合后面的活动环节我们发现:这才是丁老师设计的巧妙,正是让四个孩子合作记录一张记录单,才有积极讨论、并愿意发表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如果每个人一张记录表,自己思考自己记录,这个目标就达不到了。

  再比如通过王祖霞园长的大班美术欣赏活动《藤蔓之美》,可以看出通源幼儿园的特色,王园长的美术功底和教学艺术很值得我们学习,本次活动学习到了有关装饰画的许多知识,收获了操作性极强的美术教学方面的技能。有个小疑惑:活动的课题是藤蔓之美,在后面的环节中,特别是后来的请大家用十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装饰,如果特别地强调用藤蔓状的线条,不知是否更贴合课题?

  感谢“海门市幼儿兴趣课堂名师工作室”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4

尊敬的老师:

  今天,听了三位语文老师的公开教学课,现就“中心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中心问题

  文本的中心问题指的是,根据教学目标、文本内容和学生认知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引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心问题可以是一个“问题群”,围绕主要问题设置“问题链”,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去思考主要问题,以深入理解文本和掌握文本。

  中心问题与“问题群”中的问题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如果说,问题群是一个圆,那么中心问题就是圆心,而问题群中的每一个问题就是圆上的一个点。

  二、中心问题与核心问题

  首先,要理解“中心”与“核心”的区别。中心于空间而言,是指物体几何形状的中央部位,是具体的形象;核心是指内在的、深层的东西,与外在形式无关,是抽象的东西。如L老师的《干将莫邪》“这把剑为什么是把好剑”可以是中心问题,但不是核心问题,而x老师的“卖油翁两次说,没有什么其他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罢了,你认为前后两次说的有什么不同”和x老师的“文章以马喻人,请你从‘策’、‘食’、‘鸣’三个字来谈谈伯乐的作用”,既可以是中心问题,也可以是核心问题。

  中心问题和核心问题都是文本中重要问题。中心问题强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而核心问题可以贯穿全过程,也可以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x老师的“文章以马喻人,请你从‘策’、‘食’、‘鸣’三个字来谈谈伯乐的作用”是课堂的问题主体,是真正的“中心问题。x老师把也设置中心问题“卖油翁两次说,没有什么其他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罢了,你认为前后两次说的有什么不同”,但是基本梳理了课文的知识和内容后,再来处理这个问题,还没有贯穿整个课堂,起到的作用是深化对文本的理解。L老师的“这把剑为什么是把好剑”也设置一个“中心问题”,也没有贯穿教学过程,只是引出对文本的内容的分析,起到一种铺垫的作用。

  在问题教学中,类似出现“问题群”,还是以“中心问题”命名为好,免去是否是核心问题之争。

  三、中心问题的提出

  一个文本可以提出大量的问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中心问题。要寻找中心问题的原则有三。

  第一,中心问题指向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解决了中心问题中,也就解决了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中心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进入问题群,能顺着“梯子”去解决问题。

  第三,中心问题要覆盖文本的主体内容,即主要内容都应该在中心问题的思考范围之内。

  四、中心问题的教学实施

  1、提高课堂质量。在文本中,提出一个中心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认真阅读和思维,经过考量,最后才能确立。随着文本阅读水平的提升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还可能发现有其他不同的答案。研究文本的“中心问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研究和实践水平。无论是教师个人,还是备课组,都可以开展研究文本的中心问题的活动,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又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改变课堂结构。在传统的教学中,文本的解读都是以文章的结构为结构,比如,以段落为序,或者以时间为序,或者以情节为序,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教学就会生长“疲劳”感,再好的样式无限重复总会让人厌倦。而中心问题基于文章的思想分析,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结构,它打破了文章的段落顺序,每一课的教学形式都不一样,给学生一种新鲜的感觉,如同见到每天升起的太阳。

  3、培养思维能力。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是老师们感到棘手的问题,特别在高中就显现出来,这问题不出在学生,而出在语文的课堂。有一个中心问题,围绕中心问题展开多角度的思维,这是一种科学的思维训练,能让学生在训练中培养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

  4、开展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是空洞的,其实每个课文都可能是审美教育的载体,这个审美教育就是对文章的“美”的一种欣赏。要欣赏文章的美,就要寻找“美”的切入点,或者说是话题,而中心话题就是审美的对象。大凡优秀的赏析性文章,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中心问题”。如果我们把中心问题和问题群的答案进行整理,就会发现这不是简单地对课文的复述和分析,而是从一个角度对文章进行赏析。

  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5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感谢xx研训中心和xx中心小学为我们提供的这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今天观摩了四节《跳高课》及湖熟小学的大课间活动,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为体育教师的精湛教学和xx小学班主任对大课间的热情付出深深折服,现在我就xx小学李老师的《跳高课》谈谈我的收获。

  首先,李老师的这节课严格遵循了体育课堂教学规律,落实了5分钟慢跑,从准备动作入手,然后进行基本教材跳高的教学,接着进行游戏教学,最后在结束部分进行放松练习和师生小结。

  其次,李老师这节课突破了跳高教学的传统模式,注重了跳高的实用价值,充分发挥了趣味性强的特点,用悬挂的小球激发学生的跳高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发展自己的弹跳能力。

  第三,李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合理,环节紧凑,讲解流畅,示范标准,评价适时,分解合理,密度适宜,从开始的用短绳代替横杆,引导学生起跳,到用悬挂的小球激发学生跳起,从一步跳起的详细讲解到三步跳起的标准示范,逐步提高学生跳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跳的动作,水到渠成地学习跳的动作,无不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供探讨:李老师让学生确定起跳腿,并用短绳绑起做记号,这很好,但有个别同学是右脚有劲,第二组的第一个小女孩,李老师教了她好多次,她总是自然而然地抬左腿,后来李老师把她带到边上个别辅导,但我认为,把她换个方向从左边起跳呢,我想她抬左腿就是正确的了。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让学生在成功快乐中发展了自己的弹跳力,完成了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效果较好,这仅是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谢谢!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6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刚才我们仔细聆听了三位老师按照新课程标准执教的公开课。我个人的感觉是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精彩粉呈。

  大致说来,三位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有如下特点:

  1、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课堂理念,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老师机械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全部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大家可以看到这三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让学生聆听,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评论,让学生品味。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自主合作共探究。学生听的全神贯注,读的琅琅上口,说的头头是道,品的有滋有味,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2、三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都注重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才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说三位老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晰。张知锋设计的让学生“听、读、说、悟、思”,朱淑艳老师让学生“在文章中感知亲情,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培养亲情”,丁玉萧老师按照“整体感知——品味趣味——创编美文”的思路授课,教师在清晰地思路中又把“圈点批注”这一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可以说既体现了训练的过程,又渗透了方法的指导。同时三位老师又把人文关怀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张老师让学生明白生命中的第一次次愈多,生命也就多姿多彩,愿大家珍重第一次,大胆尝试,拥有更多的第一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朱老师让学生在文中感知亲情,在生活中感悟亲情,在行动中土培养亲情,培养学生具有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感的意识。丁玉萧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鱼,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3、三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过于传播知识的做法,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课内迁移到课外,使教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树立了大语文教育观,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张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最精彩、最感人的第一次;朱老师让学生说自己感动的话,说说自己的亲情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教材这个例子对学生进行重陶、感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刚才我说三位老师的课各具特色,具体说来,张老师的课问题设计很有梯度,由听、读、说到悟、结,一步一个问题,一步一个台阶,层层蓄势,环环相扣,整堂课呈现出一种起伏迭宕之美。朱淑艳老师的(散步)我认为最大特色是整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情意,文章的景美、情美、语言美。教师的课制作美,教学设计构思美,教师的教学语言美。让语文课魅力四射,让语文课美不胜收,让语文课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们听后如沐春风,如饮美酒。丁玉萧的课则紧紧抓住语文这一学科自身的特点,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教师教给了学生怎样去圈点批注,怎么去品味语段,怎样别出心裁地读课文,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求表面的热闹,真正回归了语文的本真地位,整堂课充满思辨的光彩。

  我们这三位老师的讲课,旨在倡导新课程理念,倡导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具体新课程怎么上,没有统一的模式,各位老师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智慧,认真探索,我们共同创造新课程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7

各位同仁:

  大家好!今天任雪莹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节课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观察学生的,对学生的观察我首先找到了以下一个切入点:

  1.学生的地位。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情绪是否被学生的情绪所感染,教师教学方式、技巧等的是否会根据学生的课堂的反应的变化而变化。

  2.学生情感。学生情感表现在回答问题和同学间的相处情况等方面。

  3.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程度。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和所提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性,积极主动性,创造性。

  4.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主要涉及这些方面:举手的次数,学习速度,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转注程度。

  5.文化差异。教师应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

  对学生不专注行为的观察:

  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不专注的行为

  1、 打瞌睡

  2、 说废话

  3、 干扰别人

  4、 不参与

  5、 等待

  6、 个人需求

  有了这几个方面我在观察的时候做到了学生学习和听课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当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读写小红马的话时,由于老师给的时间不充足,积极参与者只有5人,茫茫然着有5人,其余的人都看着老师的表情,不知道该说什么。当老师让同学们进行同桌交流的时候,大部分进行认真交流,但是有的在说闲话,说笑话,其中有四人不参与,在玩耍。当老师在大屏幕上放出,在沙漠中,因为小骆驼的脚掌,所以,积极举手者3人,其余的学生也不知道是会还是不会。最后老师让学生讲本课的故事的时候,积极参与者只有3人,不参与者35人,玩的有15人。总之,从这节课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不容乐观,还需要我们老师进行有序的组织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8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首先在这里非常的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在今天早上能来听我的课,在里我向大家很衷心地说声谢谢!说句非常实在也不怕大家见笑的话,十三年了,用多媒体上课的我只有上过三节,应该算是媒体盲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上,根据本人的总结,在没有意识的过程中意识到了是一节失败的课,我上的是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的口语交际。习作!在整个过程中就本组的大自然的启示这课文中进行汇报,本人把它界定为汇报课,在备课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导入,导入这部分主要是以回顾前面所教过的课,巩固学生的掌握能力和消化能力,让学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启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感受大自然和生活的息息相关,怎样去悟大自然之道的“道”。在上课过程中就以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和一系列的图片让同学们悟启示悟其悟道,知道了飞机装上雷达是受到了大自然的启示。第二部分出示范文,出示范文是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的启示,让学生去发现和老师的点评,由发现到了解到掌握。第三部分就是让学生尝试完成口头习作,教师指导。

  那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本人基本完成了课堂所设计的内容,但是在这里本人也知道毕竟对这个多媒体的知识的缺乏,所以在课件上弄得不好导致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另外就是在界定这堂课时出有些懊恼,造成了在备课上面不够充分,就像导入我没有点明这堂课的课题是什么?就直接进入了……还有就是在上课过程中觉得有点乱!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课堂氛围,另外就是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时不够到点到位,解析得不够清楚,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课堂安排不当,时间显得比较紧,课上得比较赶,应该算是流水线型课堂吧!

  有句话说得很对教师不能只固定自己只是一桶水,而是要像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流水,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为学生释疑解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会更加的虚心,更加的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素养与能力,希望能把自己最好的教学态度面对学生,用最好的能力去传授给学生,用最好的知识感动学生,让学生学有所成。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全体老师以及听了今天课的老师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潘少梅老师、教研组长邱静双老师在本人备课过程中的指导。同时,本人非常的虚心恳请和聆听同事对这堂课的点评和指教!发言完毕!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感谢中心学校为老师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每一次活动都会有收获。我个人认为活动中注重过程享受,不在乎结果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几位教师的精心准备说声“谢谢”。听完几堂语文教师的课来不及系统的整理。对于评课,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我谈点个人的认识,首先我向几位老师学习,你们的课是我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的一个缩影,你们的课各具特色。从听课情况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教师角色转变。

  1、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几节课看,老师们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上老师们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方法鼓舞、唤醒。学生自主地学习,老师恰当点拔。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老师们在一次次反复地、耐心地、期待地启发下,孩子学得快乐,学得真实。包老师课堂上的激趣导入,趣味表演理解等都较好诠释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2、师生相互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今天的几位老师将尊重学生做得淋漓尽致。

  二、教师们的语文意识。

  1、以读为本。几节课,我们听得到朗朗的读书声,有学生默读时的沉思。这就是语文课以读为主,有老师范读,齐读,指名读,读的时间充足。

  2、解读文本,吃透教材。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

  3、教师言行和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的话语是学生学习的旗帜,你的形象和体态语都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黎静老师年轻,但给学生亲切,教师上课有激情,语言也很有特点。

  4、上出语文特色。语文课主要是听、说、读、写。这是双方的,一是老师的听说读写,老师以引导、示范、评价为主;一是学生的听说读写,学生以训练、巩固、评价为主。各环节之间能做到水到渠成,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地突破课文的重、难点。

  我们的活动重在交流,我借此机会谈点自己的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1、备课时备学生,作精心准备。课堂四十分钟要的是效率,所以,要在构建高效课堂上做学问。学生已经知道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不明白的不讲。学生课堂上能做的老师不做;学生课堂上能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课堂上能写的老师不写。

  2、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的指导。小学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3、尊重个性,因材施教。陶行知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课堂上对学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个要求,对学困生给予更多能够得着的机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多一点语文意识,多留心,多揣摩,多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方法,越来越精彩。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10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感到特别高兴与欣慰,因为小丽老师的课总算顺利地上完了。如果说,课上得还算成功的话,我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刘主任和我们年级组的每一位老师,刘主任的工作那么忙,事务那么多,却隔三差五地询问课的情况,帮助我们协调上课的时间、准备上课的桌椅;我们组的老师们更是齐心协力,帮着出谋划策、完善教案。在这里,我代表小丽,向刘主任、向我们组的老师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谁的本领大》这是一篇饶有趣味的童话故事,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第二次比谁能让船行得快些。这两次比赛,风和太阳都是一胜一负,从而揭示:风和太阳各有所长,不能以胜利傲视别人,也不能因失败妄自气馁,应当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别人的道理。课文情节对比分明,语言富有个性,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小丽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这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认为,本课时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真正把阅读课上成了教师指导下的读书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从课文中质疑,又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读的能力。读,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

  1、读的方式多,有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还有分角色朗读等。

  2、读的次数多,涉及面广,课堂上书声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

  3、读的要求逐渐提高,先读通读懂:风和太阳第一次比什么?怎么比的?结果怎样?准确感知语言所传达的信息,把握课文内容;再读出感情:如“这有什么难的?”“看我的吧!”感受风的狂妄,太阳的得意,读出语言所蕴含的情感;最后读出神,如课文的最后,太阳说:“风先生,你的本领也不小啊!”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寓意以及言外之意。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要正确看待自己,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在整节课中,学生一直处在乐读的状态下。课标指出:在第一学段,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有乐趣才会喜欢。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小丽老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奖励性的手段,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另外,我认为这节课还有以下几个亮点:

  1、目标意识强。记得学校在落实“减负增效提质”规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深入探讨,既要着眼于宏观,又要具体到微观;既要有明确性的目标认识,又要有具体的行动策略,从教学源头上确保教学质量。在具体备课过程中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方法)”。小丽老师根据课文内容以及课后习题的提示,在上课前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要正确认识自己,看待别人。

  (3)会用“觉得”造句。在上课时,她不忘脑中的标,胸中的本,目中的人,运用手中的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训练意识强。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会用“觉得”造句。小丽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我觉得”来做评价性的语言,还不时引导学生用“觉得”说话。正因为有了教学过程中的熏陶和实践,所以小练笔中的作业,学生才能信手拈来,精彩纷呈。老师最后的结束语看似不经意,实是点睛之笔,显示了她较强的训练意识。

  3、注重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篇课文记叙了风和太阳的两次比赛,两次比赛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但比赛的过程相同,故课文在叙述上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小丽老师在设计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然后指导学生按照提供的学习方法,自己学习第二次比赛,为学生的自学搭建平台。这样,先扶后放,扶放结合,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定会得到提高。

  有人说: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这节课当然也不例外。我个人觉得,如果在课堂上,辅以更多想的训练、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加凸现。如:书中的最后一幅插图,风和太阳拥抱在一起,太阳向风翘起了大拇指。老师可以这样问:小朋友,风先生听了太阳的赞扬,也向太阳竖起了大拇指,它会怎么夸太阳呢?让学生练想练说。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口语训练的机会,又放飞了学生的想象,弥补了文本的空白,同时深化了文本的主题。

  我相信,通过这次汇报课,小丽老师肯定是受益匪浅。祝愿她和所有的年青老师在我们外国语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最后,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11

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听了朱老师的《花钟》一课,这篇课文是三年级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用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带有浓重科学性的阅读文章,也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文章。教学难点是阐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回顾朱老师整个教学过程,我特别欣赏她的这几点做法:

  一、老师注重课件的运用,让学生在欣赏花儿美丽的样子时,在课件的展示中感受课文语言之美,进一步激发情感,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对花的喜爱,以便于新课的学习。

  二、识字环节非常扎实有效

  朱老师将生字新词利用课件的形式出示,第一组是新的词语,第二组是去掉熟悉的字,本课中新的生字。学习时,首先抓读准字音。先个别抽读,集体纠正。接着男女读,再让全班齐读,读完请学生发现规律,互相说一说,哪些生词拼读得注意。简短的言语,形象的理解记忆,就将识字的方法传授给了学生,非常扎实,可以帮助他们积累词语,丰富写作的语言。

  三、品、读、绘结合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花朵不同时间开放的原因,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重点,教师先让学生默读探究答案,教师相应点拨,指导学生绘出花钟的日钟图和夜钟图,接着课件出示“花钟”图,引出下文。多种手段结合,理解课文。

  四、给予学生很大的肯定

  整堂课中,朱老师都及时的给孩子们鼓励,让孩子们感觉到了学习兴趣,充满了自信心。孩子生词的不够好,但是能读下来,老师便说:“真不错,会读了”。读好了的学生,老师会说:“非常了不起。”给了孩子们鼓励,上课也更积极了。在孩子们回答问题时,老师都不忘说一句:“还有谁想起来试试呢?”更是激发了更多孩子的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这有些需要探讨的地方,在课件出示花钟图时,应先让学生仔细观看一下图片,了解花朵,这样学生会有更直观的印象,理解这个难点更容易些。学生绘画“花钟”难度也小了。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给位老师点评指正,互相交流学习。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12

老师们:

  下午好!

  前几天有幸聆听了我校几位老师的展评课,让我受益匪浅,在这里主要针对姚敏老师和刘君碧老师的习作教学,谈谈我的收获.

  习作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点,许多学生面对作题仍然无言以对、空话假话连篇,而这次两个老师的习作训练内容,更有利于老师去引导学生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不再惧怕作文。依据《新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习作要求“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本节习作指导课上他们把这一要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习惯,培养学生表达有序的能力,以及由感到说,由说到写的正确表达的方法。

  语文特级教师高林生在《小学作文教学应有的突破》一文中提出“作文是一个人在表述动机的驱动下,遵循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子,以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线性文字编码显现其结果的过程”。这其实点明了作文的实质,“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而现在学生为了作文而作文,提到作文就头痛,我觉得这两节节习作课的重点还是要让学生打开话匣子,说出真话,然后,顺水推舟,由说到写。写作文的难点放在了怎样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怎样抓住事情中的主人公的神态、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写具体”。另外,让每一个学生从别人的评价中完成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那些写得好,那些还不足,可以怎么修改,这也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

  说到这节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俗话“落在猫脚爪下的夜莺是唱不出歌来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和蔼的创作气氛,让学生尽情地释放生命的活力,尽情地倾吐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变“要学生写”为“学生要写”,把学生引入“成长”、“有趣”的境界,文思如泉,妙笔生花。这样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出发,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引导学生走出怕作文的怪圈,让他们自由的去表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谈话法,谈论“成长”,”回忆童年“这样一个话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关键是唤起学生的童心,”学生可以在这节课上愉快地讨论,畅所欲言地表达,把真实的心境说出来,写出来,与别人交流,这是讨论法。另外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习作和别人的习作,从而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是评价法。在这节课上,如果要把教学方法归纳出来,大概有谈话法、疏导法、讨论交流法,评价法。

  这两节课的设计上从习作本质的特点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在课上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语文习作教学的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的四结合。让我们非常明了的感受到从激趣——审题——选材——说作文——评作文——写作文——改作文这一教学流程的清楚和流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倾吐真言。达到了预设的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评课发言稿】相关文章:

同课异构评课稿(精选6篇)09-23

语文同课异构听评课活动报告06-19

同课异构评课稿(通用6篇)03-14

同课异构评课稿(通用12篇)04-21

金色的草地同课异构评课稿(精选5篇)11-21

同课异构听评课简报(通用11篇)03-10

同课异构总结03-15

同课异构的总结07-25

同课异构简报04-07

同课异构听评课简报范文(通用15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