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精选6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1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乡村专业化人才匮乏。当前,在各乡镇村庄中,人才短缺、人口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难题。不仅优秀青年通过考大学或各种招考离乡进城,而且绝大多数青壮年乃至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都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一些地方不仅村“两委”成员存在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而且还有不少年轻的乡镇公务员因自身生活的诸多困难未得到解决,而对扎根乡村缺乏热情、流动性大,乡镇青年公务员队伍的不稳定,无疑也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是扶贫资产衔接落后。由于扶贫资金来源渠道众多,投入方式多样,贫困地区形成了一些扶贫资产,但由于长期运营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扶贫资产难以发挥长期效益。不同类型扶贫形成的资产路径及性质千差万别,权利归属界定难度较大,在资产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产业项目缺乏精细谋划,实施主体选择缺乏市场机制,收益分配缺乏持续精准,导致部分资产陷入“管不好”“还想管”等困境。

  三是扶贫产业缺乏可持续性发展。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然而,在脱贫攻坚期间,部分乡村未形成可持续发展产业,依赖财政投入,获得帮扶的产业一般是专项的、单一的产业,且多集中在农业,扶贫产业有同质化和低端化倾向。

  二、相关意见及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奠定思想基础。注重理论指导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加强工作衔接,建立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

  (二)做好政策衔接。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的指导方案。一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梳理现行扶贫政策,总结提炼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政策的转变,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

  (三)做好规划衔接,提供指导路径。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区镇村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

  (四)加强乡村振兴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加大建档立卡劳动力教育培训力度,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择业就业,稳定建档立卡脱贫户收入,防止返贫;一方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稳定贫困村第一书记队伍,拓展并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理论和业务的学习,不断提升基层后备人才素质;另一方面建立乡村后备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如就业创业补贴和优惠贷款,鼓励返乡人员在乡村就业创业,打造一支振兴乡村的年轻队伍。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2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落实“四个不摘”,建立健全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深入研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站在全面建成小康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有效途径,既是当下的时代命题,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益阳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不断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和高度融合。

  (一)脱贫攻坚决胜收兵,全面小康建设路上没有落下一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市有贫困县1个(安化县)、贫困村310个(2016年行政村合并后为29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8万人,贫困发生率为9.9%。截止2019年底,贫困县安化县已顺利摘帽,297个贫困村已全部出列,未脱贫人口1357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5%。根据今年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到今年年底,未脱贫的13579人将全部实现脱贫,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

  (二)社会民生保障到位,全民共享共建改革开放成果的基础已经夯实。五年来,全市共发放教育扶贫补助6.2亿元,61万人次贫困学生受益,夯实“控辍保学”责任,加强劝返复学,无一人因贫辍学;农村贫困人口医保全覆盖,县域内住院实际报销比例为90.17%,综合报销比例85.05%。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全部竣工,搬迁入住3.3万人,入住率99.98%,拆旧率97.50%、复垦率95.07%;完成4476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6.4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720元/年,全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3241元提高到7787元,增长2.4倍。

  (三)产业就业措施精准,增收致富谋发展的路子更加宽广。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特种养殖、沅江芦笋、大通湖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厚积薄发,一县一特发展格局日趋完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至2019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52万亩,茶叶综合产值277亿元,同比增长10%,茶产业从业贫困人口近10万。全市稻虾面积突破100万亩,综合产值达200亿元,亩均效益2000元以上。全市竹林面积超过200万亩,年产鲜笋50万吨,成品产量3万吨,“桃江竹笋”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全市常年水产品产量稳定在40万吨以上,益阳被授予“中国淡水渔都”称号。全市12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直接帮扶贫困户7.18万户。充分发挥扶贫小额信贷作用,累计投放小额信贷18.9亿元,已收回12.3亿元,无逾期贷款。积极探索“国有民营企业齐上、线上线下同步”的消费扶贫模式,全市394家企业的1175个产品认定为扶贫产品。2020年全市消费扶贫采购金额共计7.74亿元,贫困户44.7万人次受益。同时,加大培训就业支持力度,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0.8万余人,开发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5185个,209家扶贫车间解决2033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四)基础设施补短提质,社会主义美丽乡村蓝图正在绘就。“十三五”期间,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4.4亿元,完成贫困村村际连通和瓶颈公路620公路,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2175公里,农村公路窄路加宽完成2226公里,行政村班车通达率100%,农村饮水“十三五”规划任务提前完成,完成71个行政村的电网升级改造,行政村光网覆盖率、4G覆盖率达100%。贫困村“户户通”“村村响”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贫困村电视覆盖率98.6%。建成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9个。

  (五)用心用情用力帮扶,民意民情全面凝聚的新型乡村管理机制初现雏形。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广大干部尽锐出战,善作善成,积极作为,1080支驻村帮扶工作队3000余名工作队员、26750名结对帮扶责任人奋力投身脱贫攻坚大舞台。实现挂帅领导、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结对帮扶责任人“四个全覆盖”,7个区县(市)对口联系安化,帮扶工作保持思想不松、节奏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持续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领域政策、项目、资金监管,脱贫攻坚作风建设成效明显。

  二、益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状况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上的成功经验。具体实践中,我市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项目、政策、投入等方面有机衔接,将发展扶贫产业、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基层党组织堡垒、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等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与“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振兴借鉴脱贫攻坚的有效经验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利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巩固提升。

  1、打造了一批优势产业。突出重点、扶强扶优,着力打造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知名品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安化黑茶、南县小龙虾、桃江笋竹、赫山大米、资阳特种养殖、沅江芦笋、大通湖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基本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目标。全市主要依靠产业发展脱贫的贫困人口超过15万人,占同期全市脱贫人口总数的50%左右。

  2、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的工作机制。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效,最为关键的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减贫工作体系,包括组织领导、驻村帮扶、资金投入、金融服务、社会参与、责任监督、考核评估等制度体系。这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比如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市委常委分别联系一个区县(市),所有市级领导挂帅一个贫困村,调度督导脱贫攻坚;立足“五个益阳”,强力推进“六个一批”“六大建设”;严格实行月走访、季调度、年考核的工作机制;四级书记一起抓,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等,只要加以完善,做好规划统筹就可以长期发挥效能。

  3、建立了一支坚强的基层战斗队伍。农村基层组织千方百计争取资源,动员老乡返乡创业,落实到村到户帮扶政策,积极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把每一件实事都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农村无职党员自动参与村级事务,带头开展卫生清扫、文明创建等活动,先锋模范作用逐步显现。广大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明显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党群干群心首相望,携手共进,关系日益密切。

  4、树立了一股文明乡风。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20天以上,走村入户宣传落实政策,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户主会、屋场会、三下乡、“一创多评”等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结对帮扶干部接地气、结穷亲,坚持按月下乡走访一次以上,积极开展微心愿活动,贫困群众满意度稳步攀升;广大群众的注意力聚焦到了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已成为农村新风尚,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上的困难和问题。

  1、思想认识稍显不足。有的干部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对于如何协同推进没有明确思路,在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就乡村振兴谈乡村振兴,就脱贫攻坚抓脱贫攻坚,没有做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有的村干部和农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认识不够,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的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上热下冷”,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振兴的氛围也需要进一步营造。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农村发展后劲乏力。脱贫攻坚政策举措主要以贫困户为对象进行投入,如易地搬迁、产业扶贫、小额信贷等。精准的帮扶政策,准确高效地解决了贫困户的温饱和增收问题。在个别地区,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产生隔阂、原有村组内部的利益平衡被打破、互助共济的传统受到冲击,乡村内部集体动员、集体行动能力有所削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对于贫困村而言,由于生产条件和发展能力的改善仍在进行之中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脱离外部帮扶资源之后,部分乡村可能出现发展后劲乏力的问题。

  3、体制机制衔接不畅。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度上出现一定程度的“错位”。比如在社会救助方面,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为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致贫、返贫等隐患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防止致贫、返贫,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如何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也存在困难。

  4、农村科技人才短缺。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386199”部队,结果是在乡村地区普遍存在“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而当今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少之又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支两委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以选出,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

  5、产业发展粗放滞后。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很多农副产品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有待提升,同时产品加工还不成规模,难以做大做强。产业发展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目前各地本身扶贫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农产品产量质量还在提升过程中,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仍然较弱,在2020年后如果减少扶贫方面的扶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会受到冲击。同时,农村土地用地难、流转难,农村劳动力用工难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6、资源要素保障有限。目前,涉农资金投入不充分、不均衡,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大部分合作社、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期限偏短,有的甚至暗设门槛,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需求。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耕地撂荒、农房闲置、林地微利流转问题,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条件虽好,却难以实现。

  三、益阳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对策建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既要体现乡村建设的历史延续性,又要重点补齐和解决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短板和问题,坚持强基础、固根本,大力整合、盘活既有资源,解决好重大民生关切,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蓝图。

  (一)明确一条主线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摆脱贫困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目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才能高起点推动乡村振兴,而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效,也决定了贫困人口脱贫之后能否持续增收致富。要将“2020年前解决绝对贫困、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这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立足实际,聚焦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统筹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要学习贯彻落实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脱贫质量巩固的提升期与“十四五”同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一同谋划布局,统筹推进。在此期间扶贫资金投入不减,聚焦不稳定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狠抓就业、产业和消费扶贫。继续派驻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保证力量不减弱,驻村时间不减少。

  (二)抓住两个重点

  1、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扶贫:一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突出重点、扶强扶优、按照“一县一特”的思路,以大力发展安化黑茶、南县稻虾米、沅江芦菇、桃江笋竹、大通湖蟹、赫山大米等特色产业为抓手,着力打造农业区域公共品牌、农业企业知名品牌,制定品牌农产品地方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品牌监管和保护。全面落实“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强化以贫困户增收脱贫为主要目标,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注重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着力解决产销脱节、风险保障不足等问题,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直接受益率。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工程。围绕打造粮食、蔬菜、水果、旅游、茶叶、水产、中药材、竹木等十大产业链,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三是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及优质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科技育苗、特色农作物种植、加工高效绿色全产业链。四是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系统培育优势品种,树立中医药健康品牌,形成以玉竹、厚朴、黄精、五加皮、木瓜的“五安味,养五藏”品牌,打造中医药健康百亿产业。就业扶贫方面:进一步强化转移就业,跟踪落实好稳岗拓岗措施,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加大公益岗位设置力度,优先安排农村居民就地就业。进一步推动就业补贴政策落实落细,加大补贴力度,兑现吸纳就业企业的补贴,规范公益岗位开发管理和岗位待遇。消费扶贫方面:抓好扶贫产品的认定,发挥好扶贫产品的带贫、益贫效应;因地制宜加快推进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和中国社会扶贫网“三专一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经营品种,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热潮;打造特色品牌,落实优先采购政策,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完善激励机制,推进消费扶贫工作。

  2、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升级。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积极探索茶旅文一体化发展模式,依托安化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党建引领·三员两长网格化管理责任机制”为总抓手,以“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和“一拆二改三清四化”为重点,建立健全长效化工作机制,强化示范带动、督查考核,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主体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格局。

  (三)建立三项机制

  1、建立要素衔接机制。一是推进运转体制有机衔接。逐步建立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人才、文化、组织等五个方面统筹推进运行的体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四级书记抓脱贫攻坚”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无缝对接。二是推进组织保障有机衔接。深入推进抓基层党建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双促”,强化基层党建对乡村治理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是推进专项投入有机衔接。将原投入脱贫攻坚的财政资金和新整合的涉农资金,统筹用于乡村振兴,确保各级财政对乡村振兴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借鉴并创新脱贫攻坚资金筹措方式,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四是推进考核评价有机衔接。借鉴脱贫攻坚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按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不同阶段设置合理的指标体系。

  2、健全工作衔接机制。一是推进脱贫成果巩固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巩固期,认真分析和严控各类隐患和风险,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建立防范返贫和新生贫困、解决次生贫困和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下一步整体提升融入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推进规划有效衔接。认真分析巩固过渡期和提升融入期的重点和关键,协同相关行业部门,做好专项和行业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要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产业扶贫、公共服务、就业扶贫等有机嵌入乡镇振兴规划中。三是推进项目有效衔接。将可继续实施的扶贫项目纳入乡村振兴规划或实施方案,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方面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3、探索政策衔接机制。一是保持政策的持续和稳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认真梳理既有政策的基础上,力争在脱贫攻坚过渡期内,不挂空挡、不踩刹车,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红利继续进村入户。二是探索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政策体系。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统筹研究,分类确定政策内容增减与时效的变化。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内化为完善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长效性转变。实现受益主体由“特惠”到“普惠”转变,后续贫困对象由“积脱”(积累脱贫)到“即脱”(即时脱贫)转变,扶贫方式由“输血”到“造血”转变。

  (四)防范四大风险

  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宽,工作量大,资金使用多,项目分布广,利益平衡难度大,不确定因素多,各种风险也蕴含其中。目前,主要风险在于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的风险、扶贫小额贷款收不回的风险、政策断奶后引发的信访舆情风险等四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将风险防控要求落实到每个领域、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共同筑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精准发力。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责任,建立市场风险防控预警机制,化解产业扶贫失败的风险;合理规划落实后续帮扶措施,化解易地扶贫搬迁稳不住的风险;进一步加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监管,严厉打击恶意欠息、无故拖欠贷款等行为,化解扶贫小额贷款还不起的风险;狠抓政策落实,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健全机制,规范流程,化解扶贫领域信访舆情风险。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3

  一、全镇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镇位于叶城县中南方位,距县城68公里,辖区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55公里,耕地面积4.2万亩。镇东临和田皮山县,南接叶城西合休乡,西与柯克亚乡为邻,北同洛克乡、宗郎乡、铁提乡毗连,交通基础设施良好,村村通公路实现各村民组连接。全镇耕地面积4.2万亩。其中套种粮食种植面积3.2万亩;林果面积3.5万亩,主要以杏产业为主;复播经济作物3.2万亩。下辖20个贫困村(其中1个一般贫困村,19个深度贫困村),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万人。“十三五”期间,我镇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指标性指标,按照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脱贫攻坚作为我镇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六个精准”“七个一批”为重点的各项脱贫措施,总体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镇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2014年至2019年累计退出16个村,脱贫3205户14467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65.3%降至6.01%,2020年退出4个村脱贫380户1505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二、存在的主要短板弱项问题

  由于我镇处于山区,社会经济发展还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底子相对薄弱,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水平还存在不足,稳定解决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乃至推进乡村振新战略,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问题,

  一是贫困群体中因病致贫和老弱病残比例大,劳动就业能力低。加之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给脱贫群众增收普遍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二是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化程度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质量不充分,带动辐射面不够宽广,存在“菜单式”扶贫带动,农副产品发展质量不高,产品销售仍处于滞后状态。

  三是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村两委班子存在部分村干部文化程度低,也存在老龄化现象,发挥基层党组织带动引领作用还有差距。

  三、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突出抓好“两委”建设,建立村级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要以提升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为核心,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制定鼓励优秀人才回村任职的回村创业,破处“村两委”干部选拔任用体制上的障碍和机制上的硬阻,从人才选拔培养上搞好有效衔接。当前正值“村两委”换届之际,坚持从内招生、选调生、留战士和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中的党员培养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进一步优化村“两委”班子成员结构。让其成为乡村振新的主力军,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牢固实现乡村全面振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突出抓好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要把脱贫不稳定人口返贫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场所内返乡人口致贫列为重点监测对象,建立信息监控平台,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形成防止返贫的预警机制。要严格落实“四不摘”的要求,确保政策不变、队伍不散、干劲不松,持续指导好产业扶持、培训就业、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脱贫成果巩固提升工作。

  一是加强易致贫返贫原因分析。一般来说,导致脱贫户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因户而异的。脱贫后仍有可能返贫,这主要是由于贫困人口自身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或返贫风险没有完全消除。首先,脱贫家庭中“老病残”人口居多,自身劳动能力低,一旦家庭中年轻劳动力出现问题,则这个家庭就很容易返贫。其次,很多贫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与脱贫户利益联结不充分,脱贫户劳动力就业收入存在不稳定性。再者,部分脱贫户内生动力仍然不足,安于现状,缺乏积极主动的劳动致富意识和行动。

  二是临近贫困线的边缘人口,同样值得关注。边缘户虽然不是贫困户,却有致贫风险。多数是因突患大病、意外灾害等原因造成家庭主要劳动力无法外出务工或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即使以前有一定储蓄但难以长久维持,易诱发致贫风险。

  结合在走访调研贫困户的实际过程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致贫原因和返贫风险必须高度重视。一是因病和因灾致贫。这是最常见、最主要的致贫原因。因病因灾致贫不同于饮水、住房、教育等客观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劳动能力和家庭收入,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风险仍将长期存在。二是就业和收入不稳定。这是最复杂、最主要的返贫风险。是否能就业,是否有稳定的收入,不仅靠政策,还更多依赖市场供求和自我能力。“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后,脱贫人口仍可能因为劳动能力不高和就业收入较低等情况导致返贫。因此,一个家庭能否稳定脱贫,最关键的是看劳动能力和可支配收入。

  具体措施:

  一是按照上级的要求建立基于“家庭劳动能力+可支配收入”的防止致贫返贫评价指标体系。一个家庭在“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等硬件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家庭劳动能力的强弱和可支配收入多少就是影响致贫返贫的核心因素,建议作为进行致贫返贫风险评价的主要指标。建议重点关注家庭劳动能力和可支配收入两大指标。一般来说,除了社会保障兜底对象外,一个稳定脱贫的家庭,要有劳动人口且有劳动技能,有就业岗位且家庭收入大于各项必要的开支,这样家庭收入才能稳定达标。而当一个家庭中出现劳动力减少、劳动技能丧失、失去就业岗位、收入骤减、支出骤增等情况时就要引起高度注意。比如,家庭主要劳动力突患重病、外出务工劳动力失业都会导致家庭收入骤减;因看病住院、学生上学人口增多都会导致家庭支出骤增。系统要及时记录关于家庭劳动力及收入变动情况,动态测算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是否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线,作为判断该家庭是否致贫返贫的评价参考依据。

  二是建立覆盖脱贫户和边缘户的防止返贫致贫动态预警和帮扶机制。要充分利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新疆大数据平台信息系统对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立人工上报和自动化智能监测相结合的对农户实时状态报告及致贫返贫风险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和系统平台,形成现状数据、历史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综合对比研判。要把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类进行常态化监则,一旦出现较大风险都将发出预警。一旦得到预警信息,系统就进行干预和调度,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收集处理建卡贫困户及边缘户生活质量、劳动岗位、就业收入等信息,将对象户进行分类细化,针对不同的致贫返贫风险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并落实具体的帮扶责任人,在第一时间实施精准帮扶,及时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巩固脱贫成果。

  三是继续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精准的帮扶工作。要抓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3年时间,建议上级扶贫管理部门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易致贫边缘户原来的专项帮扶责任制度上再优化,继续将这两类对象纳入常态化监测和帮扶管理当中,及时更新边缘户,状态,并分类分级设置致贫风险等级;帮扶干部对边缘户特别是易致贫风险较高的边缘户进行常态化关心走访、宣传和落实政策、积极进行提早干预和帮扶,把问题解决在初期、坚决防止新增致贫风险。

  四是深化低保兜底、农村居民社保和临时社会救助保障政策清,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衔接,把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作为核查重点,要做到符合条件的应保尽保,杜绝"脱保"“漏保"。继续推动临时社会救助政策的精准落地。特别要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边缘人口,按规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特别重大的急难型救助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快速落实到位。

  五是加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力度。要加大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生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采用资金收益、土地流转、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多种途径,健全完善扶贫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让留在村里的农户家家有产业、家家有收入。要持续开展就业扶贫专项行动。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户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帮助有条件的贫困群众实现稳定就业。积极帮助患病体弱者、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合理引导外出转移就业,规范扶贫和乡村振兴领域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向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进行倾斜,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人人有岗位,人人有收入。

  六是加强对群众的法律和文化教育,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1、要加强对脱贫户家中有三个以上未成年子女户的关注。这样的贫困家庭生活负担很重,如果这样的家庭中一个孩子有个残疾或遗传精神疾病,那这个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2、要持续加强贫困群众“扶智扶志"工作。凡是家庭有劳动能力的,一定是要靠发展产业来脱贫,靠转移就业来脱贫,靠提高劳动技能来增加收入,决不能助长“等靠要”思想。

  3、贫困群众要明确自己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是自己份内的事情,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学技能找工作,靠勤劳的双手努力实现脱贫致富,永远摆脱贫困的束缚。

  (三)实施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发展为首要突破口,建立扶贫产业与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我镇经过这几年年的脱贫攻坚,已初步形成了以9村、14村杏子加工厂;15村、20村养殖场、9村大白菜、各村的鸽子合作社等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但还是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管理方式粗圹等不足,无法长久引领群众增收。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落后的产业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为招商引资提供条件;二是要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发展项目选择上,要大力引进适合本地域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不是盲目跟风,要利用产业园、合作社等示范园打造一批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争取认定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要从资金、技术上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会生产、懂经营的专业合作社、产业园、村级集体经济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合同、托管代养、资产收益、劳务就业等形式,提高产业市场化组织程度,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四)实施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应重点支持乡村环境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组织等建设。

  一是持续推进乡村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开展村容村貌、污水垃圾、残膜污染治理的综合整治工作。在实施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的运转模式下,要持续做好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调研来看,全镇20个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都能及时处理,而全镇每个村都有垃圾清运车,有的村仍然存在垃圾不能及时处理的现象,为此各级干部要督促好我辖区内的垃圾清运工作。

  二是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一村一品”建设。围绕“稳粮、精杏、扩畜、增菜、拓务”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农产品品牌,积极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持续保障群众增产、增收。要因地制宜选择出适合本地特色与资源禀赋的产业发展路径,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促进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杏子、核桃、白菜等高效作物。稳定牛、羊养殖,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做大做强鸽子产业。要结合当前已经形成的产业格局,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发展“订单农业”,发挥好农村电商平台作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人翁地位与意识,提高农民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多重渠道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

  三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工作部署,建议新谋划建设一批垃圾焚烧(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全面完善各村项目建设,将各村2021年的项目盯紧抓牢,确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是持续推进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加经济收入。在原有基础上加大财政资金注入比例,利用村“两委”换届之际,将懂经营、致富能力强的人选入班子,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和综合实力,确保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效果发挥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4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该如何做好接续推进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工作?芙蓉区农业农村局全面解读我区脱贫攻坚的措施与经验,分析麻阳县在乡村振兴中的长短板问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提出:继续落实政策规划衔接、乡风文明衔接,实施“人才振兴”“产业振兴”,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一、芙蓉区扶贫攻坚基本成效

  麻阳县是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对口县,曾是省里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8972户69853人,贫困村9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0个)。

  2018年以来,芙蓉区委、区政府按照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和“携手奔小康”行动要求,共制协作规划,明确协作项目,组织扶贫专业干部、教育管理团队、医疗专家常驻麻阳指导扶贫协作、帮扶教育和医疗,高质量完成帮扶项目的实施,2020年2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麻阳脱贫摘帽。

  (一)资金支持,促扶贫攻坚进度

  芙蓉区为麻阳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扶持,将帮扶项目工程建设摆在首要位置,3年共计拨付财政援助资金3570万元。确定20个主要工程项目作为芙蓉区对口帮扶重点,其中农业产业项目7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3个、教育卫生建设项目5个、民政建设项目1个、劳务就业项目1个、易地搬迁后扶及管理等项目3个。

  组织辖区单位企业为麻阳贫困学生助学捐资104.12万元,捐助图书、体育器材、学习用品、校服等累计价值达64.4万元。

  组织开展“百家工会、万名职工、百万消费扶贫助力麻阳地区脱贫摘帽携手麻阳人民实现小康”活动,号召全区200多家工会、逾万名职工,为麻阳成功代销冰糖橙、小籽花生、富硒红糖、金秋梨、土鸡蛋、小籽花生、红心猕猴桃等优质农产品,累计消费扶贫达600多万元。

  (二)产业扶持,夯实扶贫攻坚根基

  结合麻阳实际情况,重点推进麻阳万亩再生稻扶贫产业园建设,全县增产粮食200万公斤,惠及贫困户1171户4397人,人均增收600元;麻阳冰糖橙品质提升扶贫产业园项目建设,该产业园惠及农户573户2450人,其中贫困户147户567人,产业园提质后可实现冰糖橙年产量1300万公斤,产值3500万元,人均增收1000元。

  重点扶持17家新型经营主体,辐射12个乡镇40多个村共带动3000多户贫困户1.2万多人。

  引导顺丰速运、湘茶集团、隆华国际酒店、长沙市绿叶农产品公司等多家企业与麻阳达成项目合作。3年来,帮助销售麻阳农特产品累计价值达2000多万元。

  (三)人才援助,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接收麻阳29名优秀中青年党政干部和213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幼儿园园长、班主任和年轻骨干教师,到芙蓉区直部门挂职锻炼、考察观摩学习和业务培训,为期1年、半年、1月不等。

  选派3名干部赴麻阳县挂职2年,教育选派40名优秀教师、卫健选派28名医技人员赴麻阳开展支教、支医服务。与麻阳县31所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派遣骨干教师赴麻阳开展全职2年的教育扶贫工作,帮扶麻阳学校管理及教育教研发展;选派16名优秀教师赴麻阳开展为期1年的帮扶支教。

  组织27名医疗专家服务队深入麻阳人民医院,尧市、谭家寨、吕家坪3个乡镇卫生院,高村镇栗坪村、龙升社区和兰里镇新营村卫生室,开展“送医、送药、送技术”和医疗技术技能培训等支医活动25次,培训医护人员260人次。帮助推荐麻阳30名医护人员,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儿童医院、省脑科医院进修学习半年、1年。完成郭公坪镇官东村、尧市镇小江村等50所村卫生室提质改造工作。

  双方共组织八期培训班,培训干部及专技人才117人。开展“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资助9名麻阳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读颐而康培训学校三年制中专,学费、生活费全免,并保证毕业时百分之百推荐就业。

  (四)劳务帮扶,增扶贫致富能力

  芙蓉区帮助麻阳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龙升社区开发扶贫车间,引进深圳玩具服饰厂等13家企业入驻,实现了“楼上生活,楼下生产”家门口就业,其中就近就业561人,劳务输出1056人,共计1617人,户均就业1.67人。

  组织辖区企业和招募外地知名企业220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86万个,与麻阳联合开发公益性扶贫特岗1036个,在麻阳举办“春风行动·两地一家亲,携手奔小康”就业现场招聘会5场、网上招聘会3场,成功签约就业1223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90人。

  发放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交通补贴119万元。组织1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3期家政服务员、育婴员技能培训,全部学员顺利结业。组织为期14天保健按摩班共有30位麻阳县贫困居民参加,24人实现稳定就业。

  二、扶贫攻坚需解决的问题及困难

  1、建设和产业资金不足

  据麻阳方面反应,截至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缺口资金8000多万元,提前建设的产业用房(扶贫车间),配套设施。

  虽然制定了农业特色产业扶持办法等相关政策,但受财力影响,资金投入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贫困村交通、水利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还欠完善。金融资金额度较低,对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作用不大,对没有基础的脱贫户发展产业帮助作用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不到位,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受益。

  2、产业项目带动不强

  虽然探索推行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机制还不完善,带动能力不强。大部分脱贫村“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

  各脱贫村主导产业都是小而散,没有形成规模,营销市场和产业经纪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信息不畅。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发展集约经济缺资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进行联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完整,致使依托龙头带动支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效应不够明显。

  3、教育、卫医发展不均衡

  有限的投入依然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乡村小学仍是校点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难,几乎都是“几人一校”“一人一校”的情况,“小班额”问题突出,校舍闲置浪费严重,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差距大。

  师资缺乏是短板,教师老龄化严重,农村学校英语、音乐、美术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相对较好,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比较弱势。

  麻阳县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技术装备滞后,业务用房非常紧张,整体布局不够合理,部分设施未达到国家标准和要求,不能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

  4、人才短缺和基础设施待完善

  麻阳县乡村人才紧缺,远远无法适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提升乡村干部及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是重点。

  部分村道路太窄、路太陡、弯太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部分村道路需修建堡坎,增加排水涵管,以防雨水冲洗坍塌。需要尽快实施道路硬化、改道,方便村民安全通行。高村镇洲上村100亩蔬菜基地蓄水及灌溉设施建设。

  乡村环卫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需加快乡镇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对18个乡镇和铜矿管理处的生活垃圾实行统一收运处理,提高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覆盖面。

  三、实施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

  消除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力,共同擘画“十四五”发展新蓝图,关键在“人才振兴、产业振兴”,重点在“政策规划衔接、乡风文明衔接”。

  (一)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

  1、培育本土人才,带好“领头雁”

  完善基层人才选拔机制,实施基层人才培育计划,从村级后备干部、致富能人特别是80后、90后中选出一批党组织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确保每村配备2—4名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农村优秀青年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体作用,加强对“带头人”党性修养、服务意识、法治意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采取“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方式,重点培养一支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群众公认的“带头人”。

  发挥本土人才“主力军”作用,把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想法、有经验、有办法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他们对农村情况熟悉,对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有深刻体会的优势,让其在乡村振兴中再次大显身手。

  “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牵头,联合20余家机构共同发起,旨在更高效整合政、产、学、研、金、社等各领域优质资源,为广大新农人接入更加全面的综合赋能体系,解决就业创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高其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动力与能力,培养出新时代新农人骨干,并促进返乡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该培训项目通过“线上学习、社群互动、项目支持、实地培训”四大模块相结合的形式对新农人学员进行综合赋能,突破了地域限制,降低了执行成本。

  2、鼓励能人返乡,留住“回乡雁”

  麻阳县有近10万人员在外工作,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开展“引凤还巢”等行动,用好国家新型城镇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的政策机遇,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和返乡创业园区扩规提质,加大县级职教中心建设,为返乡创新创业提供保障。

  关于乡村人才培训,西欧的模式是以政府、学校、科研单位、农业培训网四者有机结合,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种模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注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双元制”,农民需要每周在校学习24-48小时,并在企业中学习3-4天。这种模式将学校理论知识学习与企业实验教育工作两种职业农民培养方式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

  麻阳县人才要发展,不仅借鉴好的模式和做法,更要结合实际创新推进人才振兴机制体制,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乡土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四支队伍为主体,围绕乡村引才、育才、聚才、稳才四个关键环节,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创造条件,让优秀人才大显身手,让闲置人才有用武之地,让紧缺人才得到有效补充。

  3、吸引各方人才,广招“外来凤”

  按照“柔性引进、弹性使用、灵活管理”要求,突出做好农业、文旅、健康等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智库,推行购买服务,引导更多各类人才来麻阳县兼职、创业。

  依托产业园区、乡村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农业驿站等平台,不断完善产业孵化、技术研发、科技投融资、成果转化等功能。68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村人才制度,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困难,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同时,整合人社、教育、农口等部门培训资源,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培育一批种养殖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文化旅游人才、非遗传承人、电商物流经营人才,夯实乡村振兴的内在支撑力量。

  芙蓉区负责提供招聘企业、就业岗位、提供师资力量和培训补贴等费用,麻阳负责应聘人员、培训人员的宣传和组织,每年开展联合招聘6次以上,联合就业培训1-2个班(50-100人)。

  (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抓手

  做好“特色产业选育”的文章。结合脱贫村的地域特点、基础条件和脱贫群众的需求,大力发展柑橘、黄桃、猕猴桃和小籽花生等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实现差异化发展。抓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宣传推介名优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竞争率。利用特色水果基础,加大电商,水果批发,标准果园等方式合作,做优做活产业扶贫模式。

  做好“壮大经营主体”的文章。以县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调动其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通过采取优先承担涉农项目建设、优先解决贷款贴息等措施,帮助脱贫地区的带动主体做大做强,不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和引领农户致富能力。

  做好“加大投入保障”的文章。调整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功能,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脱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探索推行互助资金产业化管理,实现扶贫资金专业管理、精准投放、循环使用、收益持续,解决好谁来用、怎么用等问题。

  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加大乡镇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借助农发行融资政策,修建农贸市场9所,产业门面670个,企业加工厂房3万多平方,学校3所(特别急需建设龙升社区龙池小学)。

  加大消费扶贫模式,在高铁服务区开辟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专柜,加大消费扶贫对接模式。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把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与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红色旅游资源助推搬迁户就业,产业帮扶,增加收入。

  岩门镇玳瑁坡村滕代远故居4A级红色旅游景区创建规划:代远故居入口文化广场改造建设;故居周边环境主题绿化、硬化故居停车场;优化故居内部陈列品布局,完成电力线路改造,路灯安装;完善游客接待中心配套设备、增设景区景点及公用设施标识标牌等,做好故居红色文化宣传、美化、绿化、亮化。

  (三)政策衔接是乡村振兴的依据

  建立健全促进有效衔接的机制和政策。要强化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政策的转变,把临时性帮扶政策转化为常态化支持政策,强化脱贫攻坚政策与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

  做好规划衔接,谋划振兴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对接全县空间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旅游产业发展等各类规划,编制完成并严格落实《麻阳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麻阳县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麻阳县县域乡村空间布局建设规划》,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一张蓝图、一抓到底、有序接力。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探索建立“银行+政府”多方信贷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带动主体的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扶贫手段,探索开展农产品产量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试点,降低扶贫产业经营风险。

  应对风险挑战上做好衔接,建立健全有效衔接的防范农业农村风险的机制和政策。脱贫地区面临的风险既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又面临着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我们必须按照底线思维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的防范机制。完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治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平安社区、幸福乡村。

  不断完善麻阳县道路、水利、电力、网络、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四)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指数。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评选优秀家风家训,完善村规民约,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自治组织,推进移风易俗,促进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推动形成婚事新办、喜事省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良好社会风气。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加快35个集中安置点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特别是龙升社区文化广场急需建设。加大搬迁户精神文化培育,指导,激励。让他们提升境界,提升自觉,感恩前行,不断提升内生动力,加强自我管理。

  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2021年实施兰里芙蓉学校、第一芙蓉学校二期项目、职业中学产教融合项目、民族中学提质扩容工程项目、民族幼儿园建设项目,部分农村学校改造维修,还有实事项目建设等等。芙蓉区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对麻阳县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予以帮扶援助,帮助援建学校基础设施,改善受援学校硬件设施。

  帮助受援学校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日常工作管理。继续选派有潜力、有培养价值的中小学(幼儿园)中青年管理干部到芙蓉区学校挂职锻炼。援助学校通过全员培训、派出优秀教师到受援学校定期支、送教,邀请受援学校青年教师不定期到援助学校跟班学习,开展同类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教学研讨活动,进行教学指导等方式开展交流活动。

  建设尧市镇中心卫生院新住院楼、江口墟镇中心卫生院旧住院部改造、高村镇城西卫生院新建城东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新建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锦和镇分院。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5

  一、镶黄旗基本情况

  镶黄旗位于锡林郭勒盟西南端,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西南边缘,总面积5137平方公里,辖2个苏木、2个镇,60个嘎查、6个社区,总人口3.1万人,其中牧业人口1.8万人,全旗可利用草场面积4612平方公里,属干旱和半荒漠草原,明显特征是“十年九旱、连年春旱”,年均降水量270.2毫米,牧民人均草场面积420亩,平均产草量20-45公斤/亩,植被覆盖度在20-35%之间,森林覆盖率约2.0%。由于自然条件差、可利用草场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制约,曾是全区最落后的地区之一,2002年被列为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旗县。全旗共有贫困嘎查11个,已全部于2016年底出列。2018年7月27日,镶黄旗顺利退出自治区贫困旗县序列。

  近年来,镶黄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盟委行署各项决策部署,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抓基础和补短板相结合、落实扶贫项目和发展产业带动相结合,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5.56%降低至目前的0.经过2021年上半年动态调整,镶黄旗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602户1509人,(其中:稳定脱贫180户439人,正常脱贫422户1070人),新识别监测边缘户6户16人。2021年6月4日,镶黄旗扶贫开发办公室经重组调整为镶黄旗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运行。

  二、“十三五”期间取得成绩

  (一)定点帮扶和社会帮扶工作。“十三五”期间,盟级领导帮扶镶黄旗4个嘎查,旗级所有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帮扶1-2户贫困户,层层签订责任状,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对收支情况、致贫原因和帮扶需求进行调查摸底,从政策宣讲、台账建立等方面入手,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由嘎查第一书记牵头负总责开展完善牧区贫困户档案填充工作。2016年以来,各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物资1078.857万元。

  (二)贫困户小额信贷和贴息工作。2015年-2017年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扶持贫困嘎查有生产经营能力的牧户、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特别是重点扶持乳、肉、绒、饲草、旅游及民族用品等扶贫产业以及能够安置大量贫困牧民就业的其它劳动密集型产业。2017年至今,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对贫困户按“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旗建风险补偿金”发放贷款。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贷款2.03亿元,发放贴息资金716.5万元。

  (三)2016年至今各类督查、检查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情况。2016年以来,镶黄旗接受上级各类督查和检查共72次。截止2018年底,梳理各类督查检查发现的镶黄旗存在共性和针对性问题共459项,其中2017年度国家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发现的问题6项、自治区脱贫攻坚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发现的问题12项、2017年4月自治区督查锡盟发现的共性问题8项、2017年5月盟委行署综合督查发现的问题7项、2017年7月盟扶贫办暗查暗访发现的问题4项、2017年8月盟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检查发现的问题5项、2017年10月自治区交叉检查发现的问题15项、2017年11月盟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督导发现的问题8项、2017年11月盟巡察办专项巡察发现的问题12项、2018年1月盟级成效考核发现的问题5项、2018年4月自治区审计扶贫专项资金发现的问题11项、2018年4月自治区扶贫办反馈对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脱贫不实问题1项、2018年9月自治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发现的问题13项、2018年12月全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整改和信访工作情况“回头看”发现问题7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排查问题24个、国家和自治区成效考核存在问题对照排查问题32条、盟调研指导组反馈问题16项、全旗脱贫攻坚大起底大排查工作查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短板共41项、自治区暗访抽查发现问题5项、自治区第十巡视组反馈镶黄旗存在脱贫攻坚问题22项、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排查发现问题8个、摸底排查工作梳理脱贫攻坚存在问题152条、认领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13个、认领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27个、2019年度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反馈问题5个,目前,以上存在的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整改完成率100%。

  (四)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大力开展旗级实用技术培训及全盟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贫困嘎查青壮年牧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共举办培训21次培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872人次。

  (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镶黄旗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户102户280人。2016年建档立卡户搬迁35户100人,2017年建档立卡户搬迁67户180人。镶黄旗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主要涉及全旗3个牧业苏木镇51个嘎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镶黄旗严格按照申报程序,在旗所在地新宝拉格镇完成102户280人的易地搬迁任务,并严格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楼房招投标房屋评估、资金到位、搬迁入住等工作,以现房采购形式集中安置,严格执行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对少量超面积部分由旗财政以资金分割、产权分割、面积分割方式进行回购。2016年现房采购总面积2213.23平米,2017年现房采购总面积为4071.69平米,旗所在地新宝拉格镇分别入住塔泰小区和都兰小区,对购买的住房进行了简装修,投入资金1168万元。对申请易地扶贫搬迁的国家级建档立卡户每人补贴6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万元,融资贷款4万元)。

  (六)产业项目实施情况。“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4271.5万元,购置察哈尔羊14858只、西门塔尔牛781头、良种肉牛272头、奶牛18头、猪23头、察哈尔种公羊1830只、猪仔20头、鸡1040只、建设鸡棚494平方米、温室大棚5处4.19亩、建设棚圈67户7700平方米、小三养棚圈26处1040平方米、贮草棚269处2.69万平方米、危房改造226户、购买农机46台、机具22台、发放仔畜草料补贴19.276万元、基础母畜饲养管理补贴45.44万元。投入9.2万元修装加固旅游点设施,集体入股企业分红项目投入11万元。投入49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户种植草原蘑菇项目。投入72.38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园区采购奶食品加工设备项目,目前已支付60.06万元。扶持7户创业,1户租赁出租车在旗内运营。引进63头荷斯坦青年母牛,给19户养殖大户进行养殖,每头牛每年收取1500元,主要为12户易地搬迁全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分红受益(每户每年补贴5000元)。

  (七)扶贫专项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充分发挥扶贫专项资金在脱贫攻坚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制定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从严规范和管理扶贫资金使用,全面落实公开公示制度,扶贫资金分配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2016年以来,共投入扶贫资金1.02亿元。

  (八)亮点工作。一是结合“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扶贫思路,探索建立脱贫攻坚“五个100%保障到位、一个逐步加大扶持力度”政策保障机制。二是2016年被自治区财政厅确定为扶持嘎查集体经济试点以来,成立全旗扶持发展嘎查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镶黄旗扶持嘎查集体经济三年发展建设规划(2017年-2019年)》,29名处级领导、88个部门单位结对帮扶60个嘎查,帮助出点子、跑项目、抓工程,形成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格局。三是开展处级领导蹲点调研工作,由旗党政主要领导牵头,11名党政领导分别到11个贫困嘎查和各行业部门蹲点办公,分四批次利用一个月时间与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同办公,并遍访所有贫困户,及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四是确定“双察”产业(“察哈尔”羊养殖和察干伊德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持续推动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部署

  (一)按照上级部门统一要求,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机制,坚持和完善驻嘎查工作制度。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对盟市、旗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强化结果运用。

  (二)补齐脱贫地区短板,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问题,持续摸排,查漏补缺,及时帮扶,及时解决。支持脱贫不稳定户发展畜牧业和庭院经济项目,加大受疫情影响的建档立卡户开展生产自救等“短平快”项目的奖补力度。

  (三)按照乡村牧区振兴产业兴旺的要求,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统筹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持三个牧业苏木镇围绕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建设一批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和带贫减贫机制紧密的产业园区、产业基地、牲畜交易市场、仓储设施、奶业发展、奶视频制作、冷链运输等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基础。支持扶贫龙头企业、牧民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家庭牧场等与建档立卡户和重点嘎查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嘎查集体经济。

  (四)按照乡村牧区振兴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的要求,支持有一定比例建档立卡户的嘎查完善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快递等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推进牧区改厕和生活垃圾处理,改善和优化牧区人居环境。

  (五)按照乡村牧区振兴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要求,注重激发建档立卡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自我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稳定建档立卡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就业岗位。支持就业创业培训,引导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提升发展生产和务工就业能力,帮助实现转移就业创业。

  (六)加强跨部门合作。聚焦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积极会同农牧等相关部门,扎实开展农村牧区改厕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发挥跨部门合作优势,强化工作落实,探索镶黄旗“奶酪小镇”特色的乡村振兴帮扶路径,通过就业拓展帮扶、能力建设帮扶等,更好发挥家政、对外劳务等扩大就业作用,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激发内生动力等,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6

  为进一步巩固我市脱贫攻坚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成效,有效衔接住建领域乡村振兴战略发展,2021年3月25日—26日,市住建局对我市住建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情况

  兰州市共有58个乡镇、8个涉农街道,676个行政村。自2009年起,我市针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开展了农村危房大排查大摸底,并开始逐年实施危房改造。特别是到2016年,根据《“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全市各级住建部门紧紧围绕“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目标,充分结合之前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经验和成效,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和全市脱贫攻坚方案,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强化对存量危房的摸排、甄别、鉴定等工作的督促指导,全力做到“应改尽改、不漏一户、改造达标”。到2018年底,全市实现了4类重点对象现有存量危房清零的目标。2019年,根据省、市农村危房冲刺清零筛查相关工作要求,全市再次严格按照“区(县)不漏街道(乡、镇),街道(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的原则,通过区县自查、互查和市级复查,筛查并实施了新增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5万余户。同时,自2020年起,全市各级住建部门将对所有农村住房开始实行动态化监管,全力确保农村群众住房安全。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危房动态监测无新增农村危房。

  二、衔接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全市农村住房安全有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有力保障了广大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农村群众的安居乐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更好的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近年来,为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全市各级住建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部署,大力推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一)全力开展农村危房拆危治乱

  2020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市农村拆危(违)治乱“攻坚月”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为积极助力我市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大力推进农村闲置、废弃危房拆除整治,针对近年来农村危房改造后未拆除原危房及现存闲置、废弃危房,市住建局充分结合区县实际,初步草拟并报请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了《兰州市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拆危治乱工作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各区县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对辖区内所有农村存量闲置、废弃危房进行集中摸排和拆除整治。2020年,6月20日,全市2017-2019年实施过危房改造的5162户农户原有危房和摸排出的既有7023户闲置、废弃危房全部拆除完毕,拆除率100%。

  (二)稳步实施行政村新改建卫生公厕

  2019年至2020年,我市先后筹集资金2500余万元,实施了行政村卫生公厕新、改建工作。截止2020年12月底,全市67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每个村覆盖一座卫生公厕,覆盖率100%。同时,市住建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印发了《兰州市农村卫生公厕考核验收办法(试行)》,要求合理设置公厕导向标志,坚持对外开放,并对新改建的卫生公厕通风排气、臭味控制、防蝇、防蚊、隔板设计、管理办法等提出明确规定。全市所有新改建农村卫生公厕经区县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验收合格后,正式交付各行政村管理投入使用,纳入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范围,配有“共管共享”保洁员,定期对公厕进行卫生清理,确保公厕干净、整洁、无异味。

  (三)积极推动住建领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2019年市住建局制定印发了《兰州市住建领域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对涉及住建领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内容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在局系统内进行任务分解。同时,按照住建部、省住建厅《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市各级住建部门开展了2019年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内文化广场、巷道和关键区域已设置路灯60000余个,已实现关键区域亮化覆盖率100%;全市农村24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配合有关部门全部完成整治销号。

  (四)科学推进全市特色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我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坚持以“统筹规划、分期建设、突出特色、重点支持、优先发展”为原则,按照市级指导、县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创建思路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并先后协调市级财政补助资金2.5亿元,实施了23个市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区县自筹资金实施了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建设环境美丽宜人、设施服务便捷完善的小城镇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取得的成效

  几年来,通过全市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困难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因自然灾害而发生居住不安全的情况有效减少。农村群众居住观念逐步发生转变,极大调动了其他农户建造安全、美观、舒适住房的积极性。农村困难群众想建房资金不足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得到激发;全市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卫生意识持续增强、健康水平逐步提升,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所涵盖的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压缩转运站、农业生产道路硬化、污水收集管网、村镇道路建设和街巷提升改造、灌溉水源、生活圾热解气化处理等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提升小城镇整体形象品位、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更好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存在的不足和短板

  一是在农房动态化监管过程中,发现个别贫困户住房经鉴定为B级,但未来极有可能受到雨雪灾害等因素影响形成危房。需要各级住建部门,特别是乡镇、村级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房屋的日常巡查和实时监测。

  二是目前国家、省级特色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牵头部门均为发改部门,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已对特色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无任何政策和资金支持。且特色小城镇发展建设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除基础设施建设以外,还涉及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民政、商务、交通、公安、国土、规划、环保、金融等多部门、多层次、多方面,住建部门无法系统规划、统筹推进。因此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目前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忽视了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和建议

  下一步,全市各级住建部门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精神,立足工作职能,充分总结过去几年全市村镇建设工作经验,认真结合全市住建领域发展实际,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村镇建设行动。

  一是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坚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力度不减,继续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推向深入,不断强化和深入做好农村房屋动态化监管。同时,根据《兰州市2021年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实施方案》要求,以提高农村群众住房质量为目标,积极推进农村房屋抗震改造试点建设,指导各区县住建部门结合本区县地理环境、抗震特征、人居条件等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改造实施细则,逐步提高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能力,有力改善农村房屋品质。

  二是要深入推进全市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进一步摸清全市农村农房安全质量底数,并结合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房屋安全质量监管、整治工作机制。督促区县住建部门严格按照工作节点要求,进一步强化排查、整治工作力度,及时查漏补缺、明确整治措施和整治时限、制定整治技术方案、加强宣传动员引导,对初步判断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及时进行安全性评估或鉴定,坚决做到完成一户、销号一户、保障安全。确保6月底前基本完成所有农村房屋排查和用作经营的农村自建房的整治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全市农村房屋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

  三是要继续抓好住建领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平稳过渡,认真按照中央、省、市一号文件的总体部署,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指导区县住建部门结合辖区内村镇发展客观需求和实际,统筹小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认真谋划项目,进一步深入实施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保护,补齐村镇发展短板,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此外,根据特色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作实际需要,建议尽快将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牵头部门调整为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将依照职能做好相关配合工作。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02-14

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4篇02-14

个人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通用5篇)02-24

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调研报告(通用5篇)02-24

脱贫攻坚的公开信11-24

大学生乡村文化振兴调研报告(通用6篇)02-24

乡村振兴战略情况报告02-24

乡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2-22

镇村脱贫攻坚帮扶计划的范文03-14

乡村卫生调研报告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