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时间:2024-04-22 15:40:39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

  文旅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乡村振兴工作战略,充分挖掘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用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县乡村振兴“铸魂”,县文旅局牵头负责全县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工作,现结合部门职责和全县中心工作、年度绩效目标、年度重点任务,就20xx年推动我县乡村文化振兴,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文旅融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人士参与,有效统筹各类文旅资源,注重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乡村记忆和文脉。

  以完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不断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输出供给,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激发乡村旅游发展活力,打造乡村特色生态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我县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旅游支撑,为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一盘棋注入更有活力的内生力量。

  二、工作目标

  立足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年度旅游经济绩效考评、市级“六大旅游产品”建设、文旅品牌营销等重点工作,通过持续而有针对性的保护、开发、利用、培育、宣传等分区分类指导推动措施,到20xx年底,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并运转有效,县级文化下乡、公益文艺汇演实现“进社区、进村居、进校园”常态化演出,村级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人员、场地得以进一步保障,乡村传统古建筑、文化设施、非物质文化传统保护发展富有成效,乡村生态休闲、观光农耕、健康养生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文化风貌、精神风采更具活力。

  三、工作措施

  (一)强基础,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抓县“两馆”建设,回应民生需求。全面启动县博物馆、新图书馆开工建设,稳步有序推动县“两馆”按照既定建设任务和建设周期加快建设步伐。继续巩固县文化馆及博物馆、图书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线上文化服务、图书下乡、流动图书载体服务效应,办好“聚悦读书会”等群众喜爱的读书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阅读需求。

  2.抓镇村两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夯实乡村文化服务阵地。坚持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标准之下,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强地毯式全覆盖指导检查,逐步补足全县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项目短板,巩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阵地。

  3.抓示范点和特色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惠安特色文化标杆。在全县深入推进市级乡村文化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围绕省市关于打造“百千特色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部署,采取自主申报、镇级审核、实地初评等评定程序,扶持培育一批场所设施较为完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活动多彩、运营管理顺畅的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升级版”,授予惠安“百千特色文化服务中心”称号,打造惠安特色文化标杆。

  4.抓基层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强化农村文体活动阵地。加大基层足球场地规划实施,坚持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加强部门合作和县镇村沟通,扎实推动体育健身事业在基层铺开,切实把足球场地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让群众就近享受体育健身福利。

  (二)育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文艺活动

  1.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输出力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和民众普及。组织百场公益文化活动进社区、进村居、进校园为群众和在校学生呈送精彩免费文化盛宴,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青少年暑期培训课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持续打造“惠图”公益课堂品牌,做好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继续推动流动图书下基层服务。

  2.提升“风情惠安”文旅营销体系。充分发挥“芳草之夏”县域文艺展演活动品牌效应和载体作用,创新活动形式和宣传途径,更好服务广大群众;加强“风情惠安”官微宣传矩阵推介力度,用好线上服务平台,通过图文结合方式不间断向群众推广惠安文化旅游资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和感知能力。制作一批富有文化气息、兼具审美性和实用性的文化旅游宣传品,配合县域文化旅游推介,向群众讲好惠安文化旅游故事。

  (三)优配套,打造良好的文旅产业发展服务环境

  1.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一步贯彻《惠安县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实施意见》,充分用好旅游业扶持奖励政策,调动全社会各层面关注支持旅游业发展共识;认真组织《关于做好20xx年县级旅游专项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工作,鼓励县内演出团队到相关涉旅单位进行常态化演出,鼓励乡镇、文旅企业举办民俗旅游节庆,繁荣乡村文化旅游市场。

  2.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对各类文物本体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实行“定线落图”,纳入城乡建设保护管控范围。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管理,推动部门联防联查机制,使乡村文物、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3.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级。立足市级“六大旅游产品”建设,继续推动“厕所”革命,注重科学布点,提高全域旅游服务质量。发展一批特色滨海民宿、乡村旅游点、旅游特色村等旅游项目,丰富全县旅游产品结构,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4.壮大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体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利用传习场地开展带徒授艺活动。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将乡村文化振兴与年度绩效和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同部署、抓落实,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文化股、体育股、旅游和产业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传承中心等联动负责,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局党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2.强化政策保障。认真梳理现有政策,用足用好用活文化旅游业各项政策。加强部门协作沟通,共商活动策划、共推活动进展、共享活动成果。抓好相关示范点和创建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着眼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深入研究政策措施,为乡村文化振兴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乡村文化振兴的财政保障,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民间热心人士投资兴办乡村文化事业。

  4.加强新闻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宣传力度。坚持政务宣传和网络宣传相结合,回应群众需求,广泛深入宣传推广乡村文化振兴有关资讯、活动、成果,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及时报道我县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进展情况。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2

  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做好文化振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明确未来三年全面推进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助力建设极具“生态范”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为同心同向建设现代化上合新区贡献文旅力量,现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举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之合力,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域旅游标准化工作为主要抓手,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旅产业牵引带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的全面深入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重点突破。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结合农业生产、农村风貌、人文历史、传说故事,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提升规划水平、建设标准。率先突破洋河文旅,以点带面促进西南三镇联动发展。

  (二)文旅融合,产业带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融合、城乡融合、产业融合。加快乡村旅游与农业、康养、工业、体育、文物保护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项目、人才、资金、消费下乡,培育更多文旅市场主体,做好文化IP,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的乡村文化和旅游产品。

  (三)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绿色发展,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特色风貌的保护,实现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统一,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乡村旅游业态更加多元,文旅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传统乡土文化底蕴更加彰显。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建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文旅项目、特色乡村,新增一批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打造2处以上乡村旅游集聚区,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典型范例。

  四、工作措施

  (一)引领洋河文旅先行突破

  一是做强全域旅游洋河样板。以“全镇是景区,处处是景点”的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按照《胶州市加快全域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洋河镇全域(128.7平方公里)作为试点,依托洋河镇绿水青山、田园风光、星空科普基地等优势资源,建设全域旅游标识体系、慢行系统以及高端民宿等,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引领片区。

  二是做优艾山风景名胜区。按照4A级旅游景区标准,打造艾山风景名胜区,串联九顶莲花山景区,优化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同步升级莲花山滑雪场、农村公园等项目,配套建设樱花大道项目、新城康养文旅项目,形成独具洋河特色的集视觉美感及服务体验于一体的外部服务体系,做实现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水平的提升跨越,推动其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三是加快打造国际乡村旅居示范区。以艾山景区为中心,依托洋河镇独特的火山灰地貌,通过新改建道路增设慢行系统、开放利用公共通道,打通路网断点瓶颈,形成多层次、互联互通的全域慢行网络,形成遍布火山小山丘、掩映山水之间的灰道度假慢行系统。以星光公园项目作为差异化、特色化的拳头产品,撬动洋河镇成为星空旅游首选目的地。推进民宿、度假酒店等各类型住宿设施的布局和招引,持续跟进陌上拾光高端民宿项目,丰富市民游客的乡村旅居体验。

  四是促进洋河慢生活体验节提档升级。按照“月月有惊喜、节节有活动”的活动举办思路,推动慢生活体验节发展成为全年性的文旅节会品牌。进一步丰富节会内涵、提升举办规格,同时以音乐节演出为依托打造青年潮玩打卡活动,强化节会对于各个年龄层次游客的吸引力,逐步打造上合组织国家乡村旅游节会高地,擦亮“山水洋河 四季有约”文旅品牌。推动洋河镇成为青岛及周边城市周末近郊游的首选目的地以及山东最佳轻旅游、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一是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提供乡村生活的全天候感受和原真性体验。统筹开发休闲农场、度假酒店、乡村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扶持青岛农村公园、桃李村风田园综合体等一批休闲农业景点创建国家3A级以上景区。加强与农业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示范点及美丽休闲乡村创建活动,争取到2025年,全市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示范点达到60处以上,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收入逐年提升。

  二是打造康养产业发展高地。依托西南三镇的田园和生态资源优势,推动以观光采摘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市场逐渐向以旅居休养为核心过渡,发展“田园+康养+文旅”。强化政策扶持,鼓励桃李春风田园综合体、紫云来传统文化基地、艾山情康养文化园等建成及在建项目扩大投资建设规模,不断强化重大康养文旅项目的招引,建设康养产业发展集聚区。

  三是发展乡村美食旅游。依托里岔黑猪、马店包子、张家屯烧肉、正久香菇烤鸡、传统果木熏烤老火腿、大相家粉条、烤羊、烩饼等胶州乡村特色美食文化,增强美食旅游的新鲜感,并通过举行大白菜国际美食节等美食相关特色活动,将生态美食、非遗文化、生活方式整合起来,延展消费深度,增强体验性和趣味性,形成长久的乡村旅游拉动效应。

  四是推动乡村民宿行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质量并举、合理布局、集聚发展、富有特色”的总体思路,大力培育新农村精品民宿。研究出台胶州市民宿管理的政策性文件,引导民宿行业投资和建设发展,探索对民宿、农家乐等项目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品牌民宿项目引进的同时,支持村民将自住或空置房屋改造为乡村民宿,保留乡土风味和乡村文化。

  五是依托大型水利项目发展生态旅游。协同有关各方,做好环官路水库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官路水库自然环境、特色文化、民俗元素和临空区位,通过资源有效配置,打造农业观光旅游、水上运动、休闲度假、会展产业为主要功能的湖泊旅游风景区,形成景观与文化融合、生态良好、内涵丰富的“上合空港·官路新城”特色文化旅游共生共享平台。

  六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在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等环节加强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文化创意含量。结合“红黄黑白”等现有品牌资源,鼓励胶州市大白菜协会、胶河源农场等规模较大的农业市场主体开展乡村伴手礼和衍生品文创设计,探索个性化定制服务。鼓励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特色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等文化内涵的挖掘,有效提升旅游商品开发水平和市场价值。

  七是进一步打造节会品牌。策划组织一批有品位、有影响、群众参与度高的乡村旅游活动,适时召开乡村旅游线路推介会。鼓励指导各镇(街道)举办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花卉展览、文艺展演、瓜果采摘、美食大赛、运动健身、民俗体验等为主题,促进相关部门、相关产业深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洋河慢生活体验节为标杆,将“相约铺集·打卡澄月”、吴家核桃旅游文化节、胶北桃花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成具有远程号召力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

  八是在铺集镇,打造胶东文旅一体化先行区。依托胶河文化旅游交流中心,持续深化与诸城、高密的一体化交流合作。加快完成纪录片《悠悠胶河》的摄制;持续举办胶河文化旅游节、“澄月湖之夏”啤酒节、非遗文化交流巡展等特色活动。支持建设胶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铺集示范段。

  九是在里岔镇,打造中华马文化产业园项目。引入国内头部马业企业,结合牧马城遗址实际进行活化利用,推动马产业与文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马文化产业项目。布设马场、马文化体验中心、马文化博物馆等场馆,开展马术表演、赛马、骑马、牵马等活动,打造具有引领性的文化遗址活态保护的典型案例。

  (三)做美乡村文化振兴场景

  一是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延伸。完善以市级馆为总馆、镇区综合文化站为分馆,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逐步建设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以“邻里书坊”和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提升改造各处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订单式”服务,按需为农家书屋及时补充更新图书。整合全市优质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对乡村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队伍培训以及演出器材设备调配等方面的统筹,落实好“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电影”,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完成每年1万场次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二是强化乡村非遗、手造的活态保护。实施“非遗在乡村”计划,通过开展省级非遗小镇创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培训,支持茂腔、秧歌、三铺龙拳等非遗项目在乡村地区的保护传承。持续培育乡土特色产业名品,探索推进谈家庄制香、冷家庄黑陶等传统手造工艺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营销,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支持利用非遗工坊、传承体验中心等场所,培育一批乡村非遗旅游体验基地。鼓励技艺精湛、符合条件的乡村中青年传承人申报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动年轻一代从事传统工艺的积极性。

  三是挖掘释放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梳理提炼九顶莲花山传说、牧马城传说、艾山传说、石耳争奇等历史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加强相关题材的艺术作品创作。加强乡贤文化等乡村文化研究,配合住建部门做好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工作,协同民政部门做好乡村老地名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四)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和环境

  一是支持各镇(街道)培育和引进文旅企业。持续出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乡村小微文旅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发展,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旅产业。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各类农民合作社、乡村旅游协会和产业联盟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协调金融部门强化对于乡村文旅的专项资金政策扶持。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产品,通过上门签约、灵活担保、主动让利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文旅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各类投资机构投资乡村文旅项目,鼓励保险机构开展针对乡村文旅项目的保险业务。

  三是落实文旅产业用地保障政策。鼓励有条件的镇(街道)将文化和旅游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在完善审批程序、严格用途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对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相关重点设施、项目的用地支持。鼓励和支持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企业和个人共同从事文化和旅游经营活动。

  四是拓宽乡村文旅的推广营销方式。探索在周边城市组织开展胶州特色乡村文旅线路、文旅产品的集中推介活动,吸引各类资源参与对接。依托“文旅胶州”“云上胶州”等新媒体矩阵,采用网络直播、公众号推文、短视频等线上营销方式,制造乡村文旅“吸睛点”“引爆点”。鼓励各镇(街道)积极推介当地文旅形象,塑造镇域品牌IP。

  五、体制机制创新

  推进打造“西南三镇乡村文旅共同体”。依托全域旅游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整合优化西南三镇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产业资源与交通基础设施配置,通过探索推出三镇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节会联动营销、打造乡村文旅区域公用品牌等方式,推动艾山景区、星光公园、桃李春风田园综合体、澄月湖公园等景区连点成势,形成山水共连的乡村旅游整体片区,以交通互通、资源互用、文化互融、产业互补、经济互动等优势,实现文旅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六、意见建议

  建议强化基层文化队伍的资金补贴。20xx年,市级财政对邻里艺术团、民间剧团演出补贴大幅缩减,导致“戏曲进乡村”计划演出场次较往年相比明显减少。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文化和旅游部定于20xx年开展“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年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凝心聚力作用,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激发新时代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持续繁荣兴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精准对接农民需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引导带动农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农耕文明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广泛搭建群众自我交流展示的文化活动平台,创新打造一批有特色、受欢迎的乡村文化品牌。

  四是坚持整合资源。注重加强统筹协调,盘活优化各类文化惠民资源,畅通下沉渠道,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培育乡村文化和旅游新动能。

  二、重点工作

  (一)丰富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1.持续开展“四季村晚”活动。以春夏秋冬主会场活动为重点、各示范展示点为引领,推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节目季季演、才艺人人秀。鼓励乡村文艺能人、团体等担当“我要办村晚”主播,通过直播互动的方式自办“村晚”,生动呈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

  2.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歌唱祖国”主题群众歌咏系列活动。推动开展全国优秀群众文艺团队“百团汇演”,鼓励和支持乡村文艺团队发展。推动各地广场舞活动蓬勃开展,创作推广优秀广场舞作品,持续擦亮“广场舞大会”品牌。以乡村为重点,组织办好中国(新疆)民间艺术节。

  3.会同相关省市举办第九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以文化艺术为主体,以亿万农民为主角,组织开展文艺展演、文化展览、文创展销及闭幕文艺演出等系列活动。

  4.创新实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边疆行计划。充分发挥“春雨工程”志愿服务平台作用,紧密结合现有政策和工作机制,支持指导各地各单位与边疆民族地区结对帮扶、双向互动,持续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以志愿、公益的形式向边疆民族地区流动,使高水平、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城乡基层,助力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

  (二)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5.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依托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建设非遗工坊,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业增收。开展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作,对中国传统村落内的非遗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

  6.加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创新开展20xx—20xx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和建设管理工作,举办系列交流展示活动,搭建学习借鉴、交流展示、协同发展的平台,推动民间文化艺术焕发新活力。

  7.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项目。引导带动各级各类戏曲演出团体深入乡村基层,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场地,以提供戏曲演出为主,同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鉴赏、戏曲知识讲座以及名家进乡村等活动,发挥传帮带作用培育乡村戏曲团队,切实促进戏曲艺术的普及和传承。

  (三)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

  8.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培育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总结第一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经验,推广文化产业特派员等机制,启动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9.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美好生活休闲度假工程。联合相关部门建设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推介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等。持续推介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完善“城市休闲”“乡村度假”产品体系。

  10.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制定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标准。依托旅游发展基金,加大对乡村旅游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旅游惠民便民设施等的资金投入力度,带动各地加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

  11.加强乡村旅游风景道建设。制定出台旅游风景道建设相关标准,结合国家旅游风景道评定和建设工作,依托各地乡村文化和旅游资源做好线路规划,带动各地完善乡村旅游风景道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乡村旅游风景道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四)提升乡村文化设施服务能力

  12.持之以恒推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创新发展。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和首批优秀乡镇综合文化站典型案例遴选工作。统筹利用村级各类公共阵地资源,充分发挥文化职能作用。

  13.建设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依托乡村旅游点、民宿、农家大院、传统村落等,打造融入乡村田园生活和人文生态、展现乡村新风貌的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持续开展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展示活动。

  14.推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提升效能。征集基层公共阅读服务优秀案例,通过奖励、宣传等方式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水平。

  15.开展“童书漂流”试点。依托各地公共图书馆,组织中小学生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为重点,向乡镇综合文化站、中小学校等捐助闲置童书,丰富乡村儿童阅读资源。

  (五)激发乡村文化创造活力

  16.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结合组织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支持各地加强乡村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丰富面向乡村的数字文化资源,提升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依托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支持中西部地区脱贫县(团场)的文化馆(站)推动基层全民艺术普及服务高质量发展。

  17.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湖南益阳“文学村庄”等做法,以点带面推动各地乡村文化持续繁荣。

  18.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通过加强联系服务、实施项目资助、搭建交流平台、强化教育培训、鼓励创新实践等方式,充分激发带头人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强乡村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全国“乡村网红”培育计划,培育发展“乡村网红”新型文化志愿者。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地要发挥好省级党委和政府有关乡村文化建设实绩考核的导向作用,整合用好乡村各类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年各项重点工作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举办各项活动要厉行节约、注重实效。

  (二)创新平台载体。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文化设施阵地作用,深入推进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改革,加大对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活动举办、艺术创作、人员培训的指导扶持。立足地方特色打造融合乡村文化和旅游的节庆活动品牌,开展活动要坚持迎进来与走出去、走下去相结合,扩大区域联动和村民互动,搭建农民群众广泛参与、乐于参与的交流展示平台。

  (三)加大宣传推广。广泛利用政府门户网站、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年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鼓励采用数字化手段丰富线上推广,国家公共文化云对重点活动予以直录播,专题展示活动动态。及时总结推广乡村文化建设经验做法,选树一批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4

  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实现乡村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结合镇江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乡村旅游建设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统筹谋划乡村文化和旅游建设,繁荣兴盛乡村文化,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补短板、创特色,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促进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总体目标

  到20xx年,乡村文化和旅游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取得突破,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文化队伍不断壮大,乡村文化氛围更加浓厚,乡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文化在促进乡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加快推进旅游与“三农”深度融合,深化乡村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增强、农村增靓、农民增收的目标。力争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乡村旅游类品牌,新增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新(改)建一批乡村旅游类A级旅游厕所,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提升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增强乡村旅游富民惠民带动能力。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文旅设施共建共享,构筑乡村振兴新阵地

  1.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确定重点治理对象清单,采取排查摸底、组织抽查和集中整改等方式,通过健全服务项目、落实免费开放经费、配齐工作人员等措施,重点解决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闲置、人员配置不足、活动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不健全等突出问题,评选“十佳”综合文化站和10个专项治理成效明显文化站。进一步落实《镇江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规范》,提升服务效能,根据《镇江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星级达标评估办法》,动态开展市级星级达标评估,到20xx年底,实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国家三级以上评估标准。

  2.全面推进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巩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成果,打造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1+X”模式升级版,宣传贯彻由我市编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进一步明确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场所设施设备配置、环境卫生安全、人员配备及主要职责、服务内容、运行监督等具体要求。规范有效运行,公示功能分布、服务项目、服务时间和联系人电话,中心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并实行错时开放,每天晚上开放时间不少于白天开放时间的三分之一。完善相关功能用房设施配置,制定并张贴各功能室管理制度和设施设备使用说明;做好文化活动的登记备案和居民满意度调查,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实施茅山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振兴计划,开展茅山革命老区经济薄弱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强基工程,对地处茅山革命老区33个经济薄弱村进行精准文化扶贫,加大和完善村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3.行政村建设农村文化礼堂。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主要提供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议事、农机推广、讲座培训、电影放映、文化娱乐、乡规民约教育等服务功能。建设模式分为两种:一是分散组合式,整合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附近公共场所资源,利用中小学校舍、企业厂房、家族祠堂等进行改造或新建。二是综合一体式,将文化礼堂与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在一起,或将符合条件的多功能室改造成文化礼堂;文化礼堂需配备必要的舞台、灯光、音响、电影放映等设备,礼堂场所内布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镇江精神、江苏精神等,营造文化氛围。显著位置悬挂“文化礼堂”标识。每年评选10个文化礼堂建设示范点,到20xx年,全市兴建文化礼堂473个,达到全覆盖。

  4.打造文化广场标准化建设及示范应用升华版。进一步完善文化广场标准化体系,开展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国家级试点,到20xx年,乡镇文化广场100%设置公共阅报栏(屏)、设有固定舞台或流动舞台;村文化广场15%设有固定舞台或流动舞台;全市20%有条件的1078个自然村建设小微型文化广场,按照“六个一”标准建设:一个场地、一套音响、一支队伍、一个资源安排表、一个阅报栏、一个电子显示屏,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可搭建戏台舞台。加强文化广场管理服务标准化宣贯,支持乡镇成立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协会,培育壮大广场文艺团队,举办广场舞大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一批广场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开展文化广场优秀文艺团队和优秀广场文化辅导员评选。

  5.优化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环境。落实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投入的主体责任,推动市区到乡村旅游相对集中区域的旅游公交专线、乡村旅游直通车线路开发,打通乡村交通最后一公里;推进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旅游风景廊道;实施乡村旅游标牌标识优化提升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工作,整理乡村地形地貌,提升乡村景观风貌,实施乡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整治村旁、河旁、路旁、山旁“四旁”环境,形成天然淳朴、绿色清新、赏心悦目的乡村环境。继续开展乡村旅游区“三房一场整治”(厨房、客房、茅房和生态停车场)行动。

  6.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村。依托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传统村落等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乡村旅游发展全域模式。引导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乡村旅游区域申报创建国家A级景区、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等旅游品牌,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品牌体系。出台《镇江市乡村旅游村建设导则》,以行政村或社区为建设主体,从规模与效益、旅游资源价值、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与服务、宣传营销、管理与规划等方面,引导乡村旅游资源散点式向乡村旅游村线型发展。

  7.建设乡村旅游集聚区。持续推进丹阳延陵镇“水美乡村”、句容茅山镇“福地养生”、扬中三茅镇“三宝三鲜”、丹徒世业洲“康养休闲”等九大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完善集聚区内重点乡村旅游村、乡村旅游区夜间亮化设施,推动民俗大师、民俗演艺节目夜间常态化展演,大力发展乡村咖啡屋、休闲茶吧、啤酒屋、乡村书屋、乡村剧场等休闲体验业态,探索“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新型乡村旅游集聚化模式,打造特色鲜明、互联互通的乡村旅游集聚产品。

  8.发展多样化、特色化乡村民宿。把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通过乡村民宿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将围绕制定民宿标准、设定激励措施等,鼓励先行先试,让村民将自住或空置房屋改造为乡村民宿,保留乡土风味和乡村文化。在春秋时节的乡村旅游旺季,借助句容、丹徒、镇江新区等地的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利用多样化特色化的乡村民宿留住游客,推动“一日游”、“半日游”向“二日游”、“深度游”转变,提高旅游消费水平,逐步实现乡村旅游的全产业链,推动乡村振兴。

  (二)推进文旅活动深入融合,搭建乡村振兴新桥梁

  1.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结合乡土文化特色,文化“三下乡”送演出、展览、戏曲等服务形成机制,每年组织各级文化馆、图书馆、文艺院团、文博场馆为乡镇、农村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和培训、“送戏下乡”演出、“非遗”进乡镇进校园进课堂1000场以上,“淘文化网”演出点单50场以上,“节日展风采”广场活动20场以上。各辖市(区)图书馆、文化馆日常用好流动服务车或流动服务设施设备,广泛开展下基层流动服务,图书馆每年下基层乡村流动服务不低于50次,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12场以上,流动展览10场以上。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主动做好对接,做好场地安排、活动预告、群众文化需求收集满意度反馈等工作。实施村农家书屋提升工程、数字农家书屋推广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藏书不少于1万册,报刊不少于20种,年增新书不少于200册;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藏书量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80册。以书屋为阵地,积极开展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显著的.乡村读书活动,到20xx年,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达到100%。

  2.打造“文化在线”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将“文化镇江云”、“淘文化网”,以及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城乡文化资源在线共享。出台《镇江市全面推进文化在线服务项目实施意见》,全市56个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665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入驻“文化镇江云”平台,对外公布开放时间、服务项目等,鼓励和教育部门合作,开设“四点半学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开展在线艺术欣赏、艺术培训、在线阅读等方面的文化服务。统一发布全市文化活动预告,开展抢票活动,满足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及时获取信息,参加文化活动。加强文化遗产调查,设立“非遗在线”,建设乡村文化遗产数据库。各公共文化场所功能室30%以上时间对外进行预约服务,群众可通过“订单式”活动参与,实现服务与需求无缝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统一。

  3.激发人民群众自主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各辖市(区)围绕广场文化活动示范品牌打造,引导文化广场管理服务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活动,结合“我们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围绕大运河保护、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重大工程,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组织乡村非遗展演等传统文化活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参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省特色文化之乡、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评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推荐等工作。实施镇江市群众文化“十百千”工程,培育优秀群众文艺品牌、团队、骨干。到20xx年,在我市乡村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实现每个行政村建立不少于3支人员比较稳定、经常开展活动的群众文艺团队。

  4.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按照“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的要求,结合杏虎村水蜜桃、茅宝葛根、丁庄葡萄、竹编、朝阳粉丝、雪地靴、先锋草莓等现有品牌资源,融合文创、体育、教育、康养等业态,发展乡村伴手礼、乡村在地美食等特色产品,并适时开发乡村旅游衍生品。策划并公布农产品地理标识,推出乡村旅游必购商品,推动授权主体专业化、公司化运营,形成精致、精细、精美的乡村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镇江美食旅游,评选推出一批“镇江味道”旅游餐饮品牌企业,推广镇江“十大最好吃的农家菜”,吸引各类美食爱好者。

  5.拓展以节庆品牌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营销。以“美丽镇江乡村游”为品牌核心,策划组织一批有品位、有影响、群众参与度高的乡村旅游活动,适时召开乡村旅游线路推介会。鼓励指导各级主体举办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以美食大赛、花卉展览、文艺展演、运动健身、民俗体验、瓜果采摘等为主题,促进相关部门、相关产业深化“+旅游”融合发展。将葡萄节、樱花节、河豚节、黄桃节等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打造成具有远程号召力的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唱响“美丽镇江乡村游”品牌,持续完善乡村旅游三个“一”工程,推广“美丽镇江乡村游”微信公众号。鼓励乡村旅游集聚区、乡村旅游村建立旅游电商平台,引导乡村旅游区采取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宣传营销手段,增设电子商务功能。

  (三)促进文旅理念高度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1.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公益创投、公益众筹等多种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资助文化活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公益性文化机构为农村“五保户”、孤寡老人等开展送文化活动,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发放文化惠民卡、消费券,将返乡农民工纳入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帮助开展就业创业辅导和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建设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2.深入开展文化旅游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市县镇村四级文化场馆志愿服务组织作用,统一在“文化镇江云”平台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招募文化志愿者,号召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艺术家、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等投身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组成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金山之光”全民艺术普及、“书香镇江”等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开展优秀文化志愿者评比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文化辅导员等活动。加强乡村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旅游志愿者在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旅游咨询、应急救援等公益服务领域的作用,助力各类乡村旅游节庆活动顺利开展。

  3.加强农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镇综合文化站编制配备和实际在岗不少于3人,规模较大的镇适当增加;政府购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宣传文化公益岗位不少于1个。鼓励“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镇村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通过“文化镇江云”平台等参加全国基层文化队伍远程网络培训时间不少于50课时。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形式,探索在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文化岗位。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大力营造有利于乡土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鼓励和扶持乡土文化人才开展农村文化艺术、民族民间文化、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乡土文化技能培训与传承、普及与推广,发挥他们在传统文化传承、手工技艺培训、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他们围绕“三农”题材开展文艺创作生产,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创新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利用人事、农业农村等培训资源,举办乡村旅游人员培训“订单班”,组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外出观摩、学习,增强乡村旅游管理者、从业者的规范服务意识、经营能力和业务水平。支持并鼓励乡镇及乡村旅游区举办各类服务技能培训、业务大赛,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积极引进一批专业化人才指导乡村旅游建设,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

  4.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城乡一体、效能优先、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由各辖市(区)人民政府为实施主体,文化行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统筹推进各辖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到20xx年底,全面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图书馆总分制重在融合区域内的公共阅读资源,实行文献资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通借通还和人员的统一培训。文化馆总分馆制,以辖市(区)文化馆为总馆,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军营、社会组织为分馆,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具备一定规范和艺术水准的广场文艺团队为联系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分馆应提供与总馆质量大体相当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在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功能上,重在整合县域内群众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对县域内文化活动、文艺创作、文艺辅导、送戏下乡、队伍培训以及演出器材设备调配等方面的统筹;在管理机制上,总馆对分馆的管理重在业务指导和资源调配,也可以探索总馆统一管理或参与管理各分馆人财物;在建设和运营的方式上,既坚持政府主导,也鼓励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依规有序参与;在服务方式和手段上,总馆和分馆要积极畅通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渠道,采取“订单”服务方式,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5.制定乡村旅游引导政策。指导丹阳市、句容市、扬中市、丹徒区编制年度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实施意见或工作要点。出台《20xx年度镇江市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计划》,主要支持引导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品牌建设、营销宣传、民宿发展等方面。开展乡村旅游项目调查,围绕业态融合发展、产业链延伸等内容,策划业态新、带动强的特色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建立乡村旅游项目库。借力省、市、辖市各级招商平台,加大乡村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接国内知名旅游集团、运营商、中介机构,开展精准招商、营销招商、产业招商。探索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的优惠政策,将经营规范、特色鲜明的省星级乡村旅游区、乡村民宿,经公开招标等方式列入政府采购(会议培训定点饭店)名单。结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带薪休假制度的改革和实施,鼓励干部职工到乡村旅游休闲度假。鼓励中小学、高等学校与省星级乡村旅游区联建教育基地、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运动拓展场地。推进乡村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建设,新创建省星级乡村旅游区须建设20平方米以上的商品展销中心。继续实施“乡村后备箱”行动,让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副产品销售的重要路径。

  四、保障措施

  1.落实党委政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切实履行好乡村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体责任,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本行政区域乡村文旅服务工作,实施文旅精准扶贫,整合规范已有的各类文旅专项资金,落实经费保障;围绕省委、市委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2.开展督查指导。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场督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镇江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镇江市文广旅局负责组织指导全市的示范区创建督查、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抽查指导工作,各辖市区文化旅游行政部门也要结合实际,参照制定本地督查、治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形成可持续开展、责任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定期核查上报工作台账资料,对重点提升项目和活动开展调研。

  3.坚持城乡一体。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统筹,推动城乡文旅服务均衡发展,城市街道、社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参照此方案执行。坚持上下联动、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鼓励城市援助乡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结对帮扶。注重区域协作,适时召开乡村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行动现场推进会,总结经验,示范带动。探索乡村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探索文旅融合促进富民增收,开展“送戏下乡”和“迎戏进城”等互动交流展演和合作。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5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标,立足我镇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整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南鲁山样板,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做足“山水”文章,突出“人文”特色,打好“乡村”品牌,走好融合发展路径,促进农业增效和文旅产业升级,丰富农文旅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提高农业和文旅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以文铸魂、以农兴旅、以旅强农、产业互融”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整建制打造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南鲁山样板。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原则。发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度高的优势,将文旅元素植入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沂源猿人生命文化、沂源溶洞地质文化、土门军工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突出主题,开发旅游产品,打造龙头旅游景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中医药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发展乡村旅游。

  (二)改革创新原则。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机制,统筹规划,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特色品牌为指向,坚持项目带动,着力提升镇域融合发展核心竞争力。强化公共服务,完善覆盖全域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旅游平台。强化社会服务,抓好软环境建设,提升镇域内旅游的包容性和亲和度。

  (三)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全民、全社会、全要素参与创建,提升村民旅游形象意识,提高各方面创建主动性。扶持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探索建立科学的收入分配机制,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包容共生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依托沿路、沿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主体,整合资源、融合发展,围绕农文旅融合五大重点片区,着力实施农文旅融合八大工程,开发乡村景、讲好乡村事、举办乡村节、包装乡村礼、推出乡村游,培育观光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康养、智慧创意等农文旅产业。到2025年,力争打造10个特色旅游村,培育50户农文旅经营主体,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带动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努力争创“美丽中国·深呼吸小镇”,把南鲁山建设成为富有山区特色、全省知名的休闲旅居目的地和农文旅融合发展样板镇。

  四、工作重点

  (一)打造农文旅融合五大重点片区

  1.以发展山水生态旅游和精品特色民宿为主线,打造水墨鲁山片区。依托鲁山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溶洞群风景区等拳头景区,延长农文旅服务产业链,打造“吃住游购娱”一体化农文旅片区。聚力景区提质升级,将神农药谷景区提升为4A级景区,打造文旅康养福地。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一村一IP”发展格局。依托朱阿村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生态景观和鲁山森林公园冬暖夏凉的地域特色,打造鲁中避暑山庄。在黄崖村打造高端特色民宿群,沿河打造商业步行街区,建设碲化镉彩虹步道网红打卡地。依托池埠村七纵八横小桥格局,打造“小桥流水”人家。依托左家峪村原国营山东第一机械厂旧址,积极引入文化传媒公司,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造军工小镇。依托沂源县精神卫生中心,打造“医养结合”健康养老中心。打造精品采摘基地、百合花基地、野菊花基地等特色农业基地,全力培育休闲、观光康养等服务业新业态。鼓励发展夜间经济,努力打造沂源北部繁华经济带。

  年内目标:设计鲁山国家地质森林公园、溶洞群风景区、神农药谷景区等拳头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在朱阿村实施景区化村庄创建工程。依托朱阿村依山傍水的区位优势和生态景观。依托黄崖凤凰台传说,开展特色文艺汇演,实施黄崖村民宿建设用地规划调整工作。打造黄崖村精品采摘园项目,开展果树认养、创意采摘等特色活动。

  2.以发展富锶农产品和田园采摘游为主线,打造流水锶乡片区。以富锶优势为圆心,生态优势为半径,打造高品质、高颜值的特色农文旅片区。依托富锶苹果基地、大榛子基地、板栗基地等,打造高端农事体验园区。延伸农文旅产业链,依托现有桔梗加工站点,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将小桔梗做成大产业。开发一批带有“流水锶乡”符号的农文旅产品,打响“流水锶乡”品牌。优化提升流水锶乡展厅,力争承办市县农副产品展销活动。开展景区化村庄提升行动,优化流水村村史馆内部结构,打造最美村史馆。强化“流水锶乡”农家乐、荷塘月色垂钓园、房车露营基地等项目的建设与联动,打造乡村团建营地新样板。实施北流水千亩富锶“沂源红”苹果基地数字化改造项目,建成智慧果园管控平台。

  年内目标:设计“流水锶乡”展厅至苹果基地的精品观光线路。依托桔梗加工基地、富锶苹果基地、大榛子基地、板栗基地等,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实施北流水千亩富锶“沂源红”苹果基地数字化改造项目,建成智慧果园管控平台。创新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确保年内至少落户1家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3.以发展特色农事体验和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为主线,打造锦绣芦芽片区。依托流苏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锦水崖景区等乡村景点,芦芽烤兔等特色美食,猕猴桃采摘等农事体验,打造色彩鲜艳、精致优雅的农文旅片区。充分挖掘水么头河北村、水么头河南村等传统古村落的历史遗迹,打造“文脉乡愁”文化品牌。高标准打造猕猴桃生态基地、黄桃基地、小米基地、金银花基地等,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建设各类特色采摘园,形成“基地+园区”的农事活动体验布局。依托芦芽水库原生态水域特色,打造湖畔帐篷露营地。持续优化提升锦水崖景区项目,力争创建3A级景区。探索推出度假休闲式写生基地,推出智慧化“沉浸式”旅游产品,打造南鲁山特色旅游品牌。

  年内目标:开展流苏节等节庆活动,加强宣传,提升流苏节等节庆的吸引力、影响力。持续优化提升锦水崖景区项目,高标准完成水上漂流项目、观光火车、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娱乐设施及沿河绿化。依托芦芽村“大圣归来”猕猴桃合作社,规划建设300亩猕猴桃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博沂路周边村发展猕猴桃采摘园3处。建设西松仙岭村500亩黄桃示范园、东松仙岭200亩软枣猕猴桃示范园、1000亩董家庄小米种植基地。充分挖掘水么头河北村、水么头河南村等传统古村落的优秀传统文化。

  4.以发展特色美食和中草药产业为主线,打造药食鲁山片区。立足山区农业特色,大力发展特色美食文化,加快建设中药材基地,以食带游。持续深化与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北大学中医院的战略合作,依托艾草、金银花等中药材,进一步打造中草药健康产业园。在孟坡村高标准打造数字化“桃花园”。持续挖掘沂源猿人生命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讲好“东夷文化”故事,依托芝芳十八转等历史遗迹,开启齐鲁古道之旅。高标准打造生态蔬菜基地,发展“私人定制”经济。链接高端资源要素,整合各类文旅资源,围绕“医药养食游”等重点领域,形成集参观、食用、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打造鲁中药食小镇品牌。

  年内目标:以芝芳十大碗、芝芳馒头、全羊、全猪、炒鸡、煎饼、豆腐等特色小吃为依托,打造县城10分钟经济圈。以美食文化、沂源猿人生命文化、九龙泉村庄传说、张家寨文化等文化题材为主题完成沿路墙体墙绘,高标准提升沿路商铺。依托沂源县映山红草莓专业合作社,高标准提升草莓采摘等体验活动。在大坡片区建设500亩黄烟基地,完成200亩艾草产业园土地流转工作。深入开展沿线各村美丽庭院、村容村貌治理、人居环境整治,规范设立标志性村碑,打造美丽景区村庄。

  5.以发展特色文化遗迹和原生态乡村旅游为主线,打造三岔故里片区。依托三岔片区丰富的文旅资源和农业基础,打造富有历史韵味、旅游趣味、农业风味的示范片区。依托齐长城遗址、南征北战遗址等历史遗迹和双石屋等传统村落,开展“忆齐思鲁”“保护古迹人人行”等系列文化活动。依托双石屋村“县委旧址”,持续打造沂源县红色教育基地。依托书堂村“李靖夜读”文化传说,弘扬“书堂崮”文化。依托“鲁山金叶”党建共同体,打造“金色烟田”黄烟种植基地。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修建网红公路,打造百亩油菜花观光步道。加强凤凰山红叶节等节庆宣传力度,开展趣味登山比赛等体育活动。实施云水瑶等特色景区改造提升,打响“早知云水谣,何必下江南”的旅游品牌,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生态福地。

  年内目标:依托双石屋村“县委旧址”,持续打造沂源县红色教育基地,做好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做好三峨路、三九路等道路的修缮提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凤凰山红叶节宣传力度,开展趣味登山比赛等活动。依托“鲁山金叶”党建共同体,完成2200亩黄烟种植。充分挖掘齐长城遗址、南征北战遗址等历史文化。

  (二)实施农文旅融合八大工程

  1.开发特色产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农文旅主导产业。立足地域特色,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转换、营销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南鲁山特色的现代农产品发展之路。培植优秀农产品,提升种植规模与质量,打响精品果蔬特色产业品牌。强化鲁山系列美食餐饮特色,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培育一批美食“名店”和餐饮网红店。鼓励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相结合,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商品,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依托小秦核雕、“唐家六”面塑、朱氏葫芦烙画、手工插画鞋、陈玉玲剪纸、根雕等非遗文化,推出一批融入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文化旅游商品,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促进文化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布局农文旅商品购物点,将特色农产品引入民宿或休闲场所品尝体验、展示展销。推进电子商务与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富锶农产品等走向网络终端市场。力争到20xx年,培育出一批富有鲁山特色、具备一定产业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特色农副产品。

  2.开办休闲农庄。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合理布局,集约利用土地要素资源和用地指标,对三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以苹果、草莓、桔梗、黄烟、中药材等农产品种植加工基地为载体,搭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多功能休闲农庄。鼓励有条件的村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传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引领传统农业向农文旅融合发展转型。力争到20xx年,建成一批农业产业鲜明、旅游功能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年接待能力强的休闲农庄。

  3.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加速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多元化经营。加大农文旅融合发展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指导协调,强化行业监管,创建有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企业品牌。借鉴外地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工商主体,促进运动休闲型、体验农业型、生态游览型、乡村美食型、康养结合型等多形态的休闲农业发展,将休闲农业企业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力争到20xx年,创建一批类型各异、效益明显、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

  4.打造旅游名村。紧盯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乡村空白,构建以乡村旅游线路为网络的整建制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依托传统村落、历史村寨旧址等资源优势,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主题,保留和凸显乡村风貌,建设康养小村、运动小村、美食小村、民俗小村、非遗小村、深呼吸小村等旅游村庄。

  5.推出乡村旅游。着力构建以休闲农庄为细胞,旅游村庄为节点,以乡村旅游线路为网络的全域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疏通村落交通网络,增设山体游览步道,打通村庄“断头路”,形成旅游风景线。发挥生态、民俗优势,挖掘农村旅游元素,打造集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游线路。力争到20xx年,推出康养度假、避暑纳凉、果蔬采摘、运动休闲、民俗体验等注重游客参与体验的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6.提升服务质量。深化政策扶持,提升民宿内涵,打造“鲁山人家”系列民宿品牌,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水平。制定“鲁山人家”民宿管理办法,不断提升民宿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为民宿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强化品牌集群,支持精品民宿建设,以精品特色民宿为引领,带动民宿多样化、规范化、精细化运营。力争到20xx年,打造一批温馨舒适、独具韵味的精品民宿。

  7.举办乡村节赛。打造鲁山农文旅节庆品牌,整合乡村旅游、农事资源和特色文化,以“节庆+旅游”“节庆+生态”“节庆+互联网”等多种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产业兴旺。传承、挖掘优秀民俗传统和民间文化,对接乡土风情,延伸田园经济,精心策划举办每年一届的流苏节、红叶节、采摘节、月季花节、登山节等多样化的群众性乡村节庆赛事活动,形成农文旅节庆品牌联动效应。

  8.招引农文旅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打造集生态产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创意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项目,推动品质乡村旅游、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深化“零地招商”“乡村振兴合伙人”等招引模式,进一步拓展农文旅招商引资新渠道,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招商力度,引入投资客商,打造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等有一定规模的农文旅大项目。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强化要素集聚、创新经营机制,吸引高质量农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南鲁山镇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镇文旅办、财政所、乡村振兴办、人居办、农技站等部门参加,综合协调、督导落实、统筹推进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强化党政“一把手”主体责任,抓好农文旅融合发展方案实施、政策执行。

  (二)落实扶持政策

  拓宽农文旅融合发展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农业、文化、旅游等专项资金,对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投融资机制,组织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实施单位与金融机构专场对接,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农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

  (三)严格考核督查

  结合我镇农文旅发展实际,制定年度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各责任单位,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将促进农文旅融合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责任区、各村和相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建立目标责任制,进行绩效评估,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抓好示范引导,促进一二三产业更好融合。建立项目建设信息定期上报机制及监督检查制度,保障项目顺利落地实施。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6

  为扎实推进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建设步伐,现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创建AAA级旅游景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为目标,以徐家坪社区和上坪为核心,辐射朱儿坝村、周家坝村、明水坝村、街口村,巩固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分步实施郙阁颂摩崖遗址、街口伏击战遗址、宝成铁路遗址、乡贤文化等优势资源保护开发,推动文旅、农旅、交旅等融合发展,为建设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做出应有贡献。

  二、政策方面

  1.争创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按照省级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示范镇创建标准,加强业务指导,补短板、强弱项,尤先进行申报,加强与省、市文旅主管部门对接,力争创建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2.抓好AAA级旅游景区创建。对照AAA级景区标准,指导徐家坪镇进行查漏补缺,完善硬、软件方面资料,积极与是文旅局汇报,力争早日创建为AAA级旅游景区。

  二、资金方面

  1.统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调整30万元用于徐家坪镇综合文化站改造项目。

  2.筹措34万元,用于解决明水坝乡贤文化广场改造提升项目建设资金。

  三、项目方面

  1.结合20xx年省级旅游专项资金项目,指导徐家坪镇编报朱儿坝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文旅项目。

  2.结合全县涉农整合资金建设项目中期调整时机,将徐家坪乡村旅游项目纳入涉农整合资金建设项目进行申报。

  3.编报徐家坪火车站出站口旅游厕所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全市20xx年旅游厕所项目补助资金。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思想认识。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工作作为提升文旅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和省市县对文旅工作的关心支持上来,统一到抢抓徐家坪楷模带来的有利机遇,用足用好项目资金支持,全力守底线、提质量、创经验,做到工作增亮点变面貌、干部增本领提素质、群众增收入得实惠。

  (二)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文旅局徐家坪乡村振兴楷模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抓好工作任务落实,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楷模工作取得实效。

  (三)强化督查督导。将徐家坪楷模文旅工作纳入全系统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严督实考,务求实效。局纪检室要采取暗访督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各股室(单位)整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跟踪督查,及时掌握整改进度、存在问题。对整改不力、工作走过场的股室(单位)将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相关文章:

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08-30

乡村振兴助力报告11-04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报告03-15

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通用11篇)05-15

助力乡村振兴报告(精选10篇)10-17

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报告11-06

助力乡村振兴事迹材料11-22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