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

时间:2022-02-16 12:30:11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 我要投稿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精选10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1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2

  说起元宵节,大家都很熟悉吧。它另名元夕、元夜、上元、灯节。元宵节真是热闹非凡,下面我就谈谈家乡的元宵节吧!

  盼哪盼哪,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村子里可热闹了。大家为了迎接元宵节,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黎明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已经陆陆续续起床了,村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人们忙着到土佛山拜“土佛”,据说拜得越早的人得到的福禄就越多呢!

  你一定奇怪什么是“土佛”吧!告诉你,土佛山是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忙况村的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景名胜古迹,它是在一个很大很大的洼子地里生长着一尊尊天然的由土壤凝聚成的像佛一样的土樽,高约10米以上,顶部开满各种野花,看上去十分壮观,因此得名“土佛”。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各地的人们都来这里烧香、杀鸡、杀猪参拜。求得“土佛爷”的保佑。传说是诸葛亮带兵打战路过此地时,天上下着倾盆大雨,再加之士兵们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走得动的继续前进,走不动的就在此地休息,让以后的人们每年来此地为你们烧香祭拜两次。”因此就由今天这种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都是人山人海的局面。还传说在古时候,“土佛老爷”和“土佛娘娘”还经常给附近的人们借东西呢,有一次,因为有一户人家借了被子回家后,被小孩尿了尿,没有洗就拿来还,惹得“土佛老爷”和“土佛娘娘”生气后,就再也不给人们借东西了。不过不管怎么样,人们对“土佛”还是非常崇敬的,每年到这里烧香拜土佛的人不计其数。

  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非常热闹,从永康到土佛山这条路上从正月十四和三月十四就有车辆陆陆续续的来,到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十二点左右,土佛街上人山人海,参拜后的人们都来到街上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的拿着相机在和土佛照相。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皎洁的明月高挂在万里无云的夜空中,人们点着灯笼,放着美丽的烟花,整个村子美丽极了。小朋友们跳啊、闹啊、唱啊,玩得非常开心。

  啊!家乡的元宵节真让人难忘啊!亲爱的各位读者,记住噢!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我们的土佛山等着你光临哦。愿好人一生平安!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3

  因为元宵节是传统节日,所以到了这一天,我家也认认真真地过起了这个节。

  一大早,妈妈就开始为我们准备食物。早餐一般比较简单,重点在午饭,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的团年饭。你看,全家都动员起来了,穿好护衣,洗净手,个个上阵,连好吃懒做数第一的弟弟也来凑热闹了。妈妈和好糯米面团,我和爸爸就捏汤圆儿。妈妈用手托起一团面,掰成大小相等的两坨,两手轻轻揉捏,三两下就变成了圆圆的汤圆。爸爸搓汤圆的手艺很娴熟,一坨面在他手里像变魔术一样眨眼成了圆咕咕的汤圆儿。我的手艺虽

  然赶不上他们,但也还是像模像样。弟弟来了兴致,凑到跟前,看爸爸把两坨汤圆面放在手掌心滚动,他也学着合起两手掌来回滚动,可是他那小手掌哪能一次滚两个汤圆呢?我们一次只花费十几秒钟就做好了两个汤圆儿,可弟弟手掌里的两坨面怎么滚都无法成形。他着急了,干脆直接把这两坨奇形怪状的汤圆面,和我们做好的成品放到一起,这两坨瘪汤圆儿放在我们做好的汤圆当中简直就是“鸡立鹤群”。

  “秋豪,你做的汤圆儿好难看!”

  “你做的才难看,哼!”他虽然嘴硬,但还是觉得自己没面子,于是就去“进攻”我们做好的成品——把我们做的汤圆儿挨个儿捏瘪了。

  “秋豪,等会儿你不想吃汤圆啊?自己不会做还搞破坏,弄得这么难看,谁还吃呀?”没想到他还哼哼唧唧的,像要哭了。爸爸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就吃这瘪汤圆儿。”对于弟弟的顽皮,全家人都很无奈,在这大过节的,也不好说他什么。

  捏好了汤圆,下一道程序就是煮汤圆了。妈妈用煤气灶炒菜,我们就用大土灶煮汤圆。我负责添柴火,爸爸负责看锅里的汤圆。锅里刚冒热气儿,弟弟就流口水了,一会儿催我赶快加柴火,一会儿催爸爸赶快把汤圆下锅,还跑去妈妈那儿告状,说:“姐姐和爸爸他们好慢,存心不让我吃汤圆。”妈妈的注意力都在炒菜上,一会儿放盐一会儿加醋的,哪顾得上弟弟在旁边唠叨,就只好嗯嗯喔喔地敷衍着。

  弟弟盼呀盼,终于汤圆出锅了,妈妈的菜也炒好了。不用说菜很丰盛,鸡鸭鱼肉皆备,色香味形俱全。爸爸在门口放鞭炮,噼里啪啦还没响完,弟弟就已经迫不及待了,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儿就往嘴里送,刚起锅的汤圆可想而知是很烫的,烫得弟弟乱蹦乱跳,赶忙吐到地上,伸出舌头直哼哼,还一个劲儿用手对着嘴扇风,身子转来转去。爸爸忍不住笑了,我们全家都笑了。

  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品尝着小年味儿,品尝着亲情。添汤圆时,我悄悄把包着一枚硬币的汤圆盛到弟弟碗里。弟弟吃到这枚硬币,露出惊讶的神色,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对弟弟祝福:“新年好运,健康成长!”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4

  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因为元宵节紧挨着春节,所以在我的家乡,从春节前夕一直到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却很开心的过着盛大的节日,直到元宵节完,这热闹、欢快的气氛才渐渐平息下来。小时候,在我心中,我只是知道元宵节像春节一样热闹,一样有趣。

  记得有一句古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每次还没到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做准备,排秧歌、买烟花、买灯笼,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便会自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灯笼,就只为了那一天而做准备。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还算清静,可以到中午,刚吃过晚饭之后,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没戏了。刚一过十二点,街上就准时开始了敲锣打鼓,随即而来的就是俗称的扭秧歌。各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透出了节日的气氛,都是跳出了自己的个性,各式各样的,有扮小丑的,有举花伞的,有转手绢的,使你大饱眼福。看完了,会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这是餐桌头号食品——汤圆,一个个浓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阵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个开幕式,最为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了。

  晚上,整条街都比以往亮,灯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满目的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材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绝对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拿一根细竹竿,将点燃的灯笼挑起来,俗称挑灯笼,也是有一个文雅点的名字叫看花灯。

  看,那边是什么,热火朝天的,走,去凑凑热闹。哦,原来是——猜灯谜呀!火红的纸片透过灯光,将整个广场都是被红色包围,被喜庆包围着,人们站在一张张纸条前,有的是低头用手机查,有的是挠挠头,有的是安静的思考,想到之后,便是争先恐后地去兑奖,广场充满了无穷的欢乐声。

  最后,再欣赏一下圆盘般的月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全月,皎洁的月光将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种仙境般的美。

  这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与众不同,热闹非凡的节日。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我美丽、热闹、与众非凡的家乡!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5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6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为元宵。在元宵佳节来临之时,所有的人们都像乐开了锅似的都欣欣欢笑着。在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当数放“烟花”,因为烟花不仅好看,而且它的五颜六色会让人们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烦闷的人也乐开了怀。

  今天我们吃饭很早,全是因为要看烟花,晚上我一吃过饭,就立刻冲下了楼,找齐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

  终于,夜晚降临了。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体育场看烟花,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拥挤,于是我们就在远处看。我们站在那儿,十分焦急地等待着。“砰砰”几声,烟花炸开了。哇!各种颜色的烟花“飞”到了天空,颜色不时地变化,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有的升到到月亮那边炸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其实,月亮离我们远着呢。有的烟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在水面上喷出烟花,让我们十分惊讶;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每次烟花炸开,我除了鼓掌,就是大声叫好。

  时间过的可镇快,还没看一会就接近了尾声。

  接近尾声的时候,烟花是一个一个放的,不过,这些烟花比我刚才看到的烟花开的要快得多,也大得多。突然,四面八方都有烟花,全都是那些一放射出来就是金光闪闪的烟花,它们把四周照得比白天还要亮。突然,又一串烟花在金色的“围巾”下开放。接着,烟花就没了。

  虽然烟花表演在我们的欢呼声中悄悄地结束了,但是刚刚那一幕幕精彩烟花,将回永远停留在我那一页一页美好的记忆中。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7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中国的元宵节非常好玩。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8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9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无数瑰宝。它们是中国永远不能磨灭的历史,犹如朝阳,映在华夏文明的书页里。可在长河中,又能有多少文化古物能不被淘汰,不被从岁月的史书上抹去呢?

  福州市乌龙江畔胪雷村的陈氏祠堂,已有730年历史,不过,这个历经九世的家族祠堂,正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现在已经是一座空荡荡的孤楼。我弄不明白,为什么那传统文化的结晶会面临沦陷。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夺走了我国无数古文物,可那时人们为何又要抢回来?因为那是中国的东西!看,现在没有人来抢,也没有人来破坏,中国的文物还是会消亡!

  北京圆明园,已是废墟一片了,那是敌人冷酷的铁骑下被烧杀抢掠的铁证啊!那一年,八国联军进犯,圆明园里的十二生肖铜像被夺走,无数瑰宝被掠夺、销毁。敌人走了,还将圆明园烧毁,那中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建筑啊,就这样被敌人付之一炬!可那不算什么,因为那是八国联军干的,现在国富民强,没有硝烟和战争,被毁的文物,都是中国人自己干的!无知的华人啊,醒一醒吧,不要让祖国陷入危难。

  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它同时还是一位母亲。长江、黄河是它的血脉,峡谷是它的归宿,而矗立在她身上的,是她的孩子们。她用心哺育我们,用她坚实的臂膀担起了沉重的危难。而她的孩子们,正在用尽各种手段去折磨这位母亲。他们破坏了森林,污染了水源,现在,又把贪婪的目光转向了母亲的一切。无数文物的丢失,古建筑群被毁,这位母亲历经艰难险阻保留下来的文物,就要被她最疼爱的孩子们毁掉,这怎能不叫她心痛呢?

  作为一个学生,我不能眼看着自己国家的文物被毁,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觉悟。可现在,又会有几个人去保护这五千年来的文物呢?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件东西,一只宠物跟自己呆久了,就有了感情,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感情。可是,五千年来,祖国母亲尽力保护下来的心爱之物,就要被销毁,她再也见不到这些陪她经历多少风雨的“孩子们”了,她又如何放得下,如何不心痛呢?

  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正在沦陷,无数建筑和古代群雕已成为文化废墟。在城市延续了数百年的活文化也在不断消逝。以这样的速度,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昌盛了。消亡了的永远不会回来,正如鲜花,摘掉一朵就少一朵,保护好她,才有更多好的。历史不断在岁月的书上刻下文明,就是希望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不会丢失,请所有国人和我一起出力,保护这物价的中华民族的精魂。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10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往往说起民族服饰大家都会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绮丽的衣裙,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可是汉服呢?这个占民族百分之九十的民族服饰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

  记得去年在钓鱼的岛事件闹得很热的时候,有这么一篇报道深深地刺痛了作为汉族子孙一员的我的心:一名少女穿着汉服出街,众人误认为是和服,当街遭扒并烧毁汉服。我不禁深深地问一句:“难道你们真的忘记汉服了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旗袍和西装才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么?难道你们眼中的汉服就是日本的和服么?”这一刻,我忽然羡慕起日本了。

  羡慕日本由汉服进化并改良的和服闪亮登台在世界各地;羡慕日本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即使经过明治维新,在今天仍可在大街小巷看到和服的踪迹;羡慕日本每年都有活动在宣扬并传承着和服文明……我不愿为此痛心,不愿汉族祖先的智慧无人赞叹,不愿我华夏衣冠依靠日本去宣传,不愿我民族文明消逝于世界……在中国,我汉家儿郎,为什么他们穿上最美丽的服饰,你们却说他们行为异常、做秀、叛国?为什么我们倍感珍惜的汉服,你们作为汉族子孙的一员竟说它属于日本……?

  在当今社会,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往往是用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标志之一。可是为什么,我不止一次看到民族大联欢时,各民族的代表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服饰谈笑风声其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其中,和任何欧洲国家一样,和美国,英国一样……汉服呢?你们的汉服呢?作为汉族子孙的你难道真把汉服给忘了?汉服男儿的潇洒盻兮,汉服女儿的巧笑盻兮,难道只能在历寻找了么?难道都只能在和服的身影后寻找了么?

  汉族是全世界被剥夺衣饰文明的民族。历经鸦、片战争到十年的_,消逝的文明不尽其数,失去民族服饰尚情有可原。如果把侵略者强加于我们身上耻辱的标志,刻意遗忘并坦然接受,实在可耻。中华民刻具有包容性,但并不代表能把祖先的智慧拱手相让,丧失自我风格。复兴中华,从汉服起,想起汉服那遥远的一声声呼唤!

  记住吧!深深地记住吧!有一条河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种服饰叫汉服,有一个民族叫华夏!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精选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相关文章:

央视虎年元宵晚会观后感02-15

央视元宵晚会优秀观后感600字02-15

央视虎年元宵晚会观后感400字02-15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通用5篇)02-15

央视元宵晚会的观后感700字02-15

央视元宵晚会优秀观后感(通用7篇)02-15

2017央视元宵节晚会11-10

关于央视元宵晚会的观后感(精选7篇)02-15

关于央视元宵晚会优秀观后感(通用7篇)02-15

央视元宵晚会的观后感400字(精选5篇)02-15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精选10篇)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1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2

  说起元宵节,大家都很熟悉吧。它另名元夕、元夜、上元、灯节。元宵节真是热闹非凡,下面我就谈谈家乡的元宵节吧!

  盼哪盼哪,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村子里可热闹了。大家为了迎接元宵节,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当黎明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们已经陆陆续续起床了,村子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人们忙着到土佛山拜“土佛”,据说拜得越早的人得到的福禄就越多呢!

  你一定奇怪什么是“土佛”吧!告诉你,土佛山是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忙况村的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景名胜古迹,它是在一个很大很大的洼子地里生长着一尊尊天然的由土壤凝聚成的像佛一样的土樽,高约10米以上,顶部开满各种野花,看上去十分壮观,因此得名“土佛”。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各地的人们都来这里烧香、杀鸡、杀猪参拜。求得“土佛爷”的保佑。传说是诸葛亮带兵打战路过此地时,天上下着倾盆大雨,再加之士兵们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走得动的继续前进,走不动的就在此地休息,让以后的人们每年来此地为你们烧香祭拜两次。”因此就由今天这种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都是人山人海的局面。还传说在古时候,“土佛老爷”和“土佛娘娘”还经常给附近的人们借东西呢,有一次,因为有一户人家借了被子回家后,被小孩尿了尿,没有洗就拿来还,惹得“土佛老爷”和“土佛娘娘”生气后,就再也不给人们借东西了。不过不管怎么样,人们对“土佛”还是非常崇敬的,每年到这里烧香拜土佛的人不计其数。

  每年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非常热闹,从永康到土佛山这条路上从正月十四和三月十四就有车辆陆陆续续的来,到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十二点左右,土佛街上人山人海,参拜后的人们都来到街上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有的拿着相机在和土佛照相。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皎洁的明月高挂在万里无云的夜空中,人们点着灯笼,放着美丽的烟花,整个村子美丽极了。小朋友们跳啊、闹啊、唱啊,玩得非常开心。

  啊!家乡的元宵节真让人难忘啊!亲爱的各位读者,记住噢!每年的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我们的土佛山等着你光临哦。愿好人一生平安!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3

  因为元宵节是传统节日,所以到了这一天,我家也认认真真地过起了这个节。

  一大早,妈妈就开始为我们准备食物。早餐一般比较简单,重点在午饭,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的团年饭。你看,全家都动员起来了,穿好护衣,洗净手,个个上阵,连好吃懒做数第一的弟弟也来凑热闹了。妈妈和好糯米面团,我和爸爸就捏汤圆儿。妈妈用手托起一团面,掰成大小相等的两坨,两手轻轻揉捏,三两下就变成了圆圆的汤圆。爸爸搓汤圆的手艺很娴熟,一坨面在他手里像变魔术一样眨眼成了圆咕咕的汤圆儿。我的手艺虽

  然赶不上他们,但也还是像模像样。弟弟来了兴致,凑到跟前,看爸爸把两坨汤圆面放在手掌心滚动,他也学着合起两手掌来回滚动,可是他那小手掌哪能一次滚两个汤圆呢?我们一次只花费十几秒钟就做好了两个汤圆儿,可弟弟手掌里的两坨面怎么滚都无法成形。他着急了,干脆直接把这两坨奇形怪状的汤圆面,和我们做好的成品放到一起,这两坨瘪汤圆儿放在我们做好的汤圆当中简直就是“鸡立鹤群”。

  “秋豪,你做的汤圆儿好难看!”

  “你做的才难看,哼!”他虽然嘴硬,但还是觉得自己没面子,于是就去“进攻”我们做好的成品——把我们做的汤圆儿挨个儿捏瘪了。

  “秋豪,等会儿你不想吃汤圆啊?自己不会做还搞破坏,弄得这么难看,谁还吃呀?”没想到他还哼哼唧唧的,像要哭了。爸爸只好说:“算了算了,我们就吃这瘪汤圆儿。”对于弟弟的顽皮,全家人都很无奈,在这大过节的,也不好说他什么。

  捏好了汤圆,下一道程序就是煮汤圆了。妈妈用煤气灶炒菜,我们就用大土灶煮汤圆。我负责添柴火,爸爸负责看锅里的汤圆。锅里刚冒热气儿,弟弟就流口水了,一会儿催我赶快加柴火,一会儿催爸爸赶快把汤圆下锅,还跑去妈妈那儿告状,说:“姐姐和爸爸他们好慢,存心不让我吃汤圆。”妈妈的注意力都在炒菜上,一会儿放盐一会儿加醋的,哪顾得上弟弟在旁边唠叨,就只好嗯嗯喔喔地敷衍着。

  弟弟盼呀盼,终于汤圆出锅了,妈妈的菜也炒好了。不用说菜很丰盛,鸡鸭鱼肉皆备,色香味形俱全。爸爸在门口放鞭炮,噼里啪啦还没响完,弟弟就已经迫不及待了,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儿就往嘴里送,刚起锅的汤圆可想而知是很烫的,烫得弟弟乱蹦乱跳,赶忙吐到地上,伸出舌头直哼哼,还一个劲儿用手对着嘴扇风,身子转来转去。爸爸忍不住笑了,我们全家都笑了。

  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品尝着小年味儿,品尝着亲情。添汤圆时,我悄悄把包着一枚硬币的汤圆盛到弟弟碗里。弟弟吃到这枚硬币,露出惊讶的神色,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对弟弟祝福:“新年好运,健康成长!”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4

  元宵节,它虽然没有春节热闹的气氛,没有春节红火的喜庆,也比不上春节的历史悠久,但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含义。

  因为元宵节紧挨着春节,所以在我的家乡,从春节前夕一直到元宵节,近一个月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忙碌着、却很开心的过着盛大的节日,直到元宵节完,这热闹、欢快的气氛才渐渐平息下来。小时候,在我心中,我只是知道元宵节像春节一样热闹,一样有趣。

  记得有一句古语说:“正月十五闹元宵”。每次还没到正月十五的时候,人们便开始做准备,排秧歌、买烟花、买灯笼,有些心灵手巧的人便会自己做一个与众不同的灯笼,就只为了那一天而做准备。

  正月十五日那一天早晨还算清静,可以到中午,刚吃过晚饭之后,如果你想午休,那恐怕没戏了。刚一过十二点,街上就准时开始了敲锣打鼓,随即而来的就是俗称的扭秧歌。各个表演者脸上都洋溢着欢乐,透出了节日的气氛,都是跳出了自己的个性,各式各样的,有扮小丑的,有举花伞的,有转手绢的,使你大饱眼福。看完了,会觉得肚子有一点饿了,这是餐桌头号食品——汤圆,一个个浓郁可口,要到嘴里,感到一阵香甜,可口,好吃极了。

  这都不算什么,只是个开幕式,最为热闹的还要数晚上了。

  晚上,整条街都比以往亮,灯火通明的,必行在街上,琳琅满目的灯笼看得人眼花缭乱。有材质不同的,大小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各有各的特色,绝对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拿一根细竹竿,将点燃的灯笼挑起来,俗称挑灯笼,也是有一个文雅点的名字叫看花灯。

  看,那边是什么,热火朝天的,走,去凑凑热闹。哦,原来是——猜灯谜呀!火红的纸片透过灯光,将整个广场都是被红色包围,被喜庆包围着,人们站在一张张纸条前,有的是低头用手机查,有的是挠挠头,有的是安静的思考,想到之后,便是争先恐后地去兑奖,广场充满了无穷的欢乐声。

  最后,再欣赏一下圆盘般的月亮,这是一年中第一个全月,皎洁的月光将每一个角落都照亮了,有一种仙境般的美。

  这是我家乡的元宵节,一个与众不同,热闹非凡的节日。我爱家乡的元宵节,更爱我美丽、热闹、与众非凡的家乡!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5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6

  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有此而的名为元宵。在元宵佳节来临之时,所有的人们都像乐开了锅似的都欣欣欢笑着。在这元宵之夜,最吸引人的当数放“烟花”,因为烟花不仅好看,而且它的五颜六色会让人们看了感到心情愉快,使心情烦闷的人也乐开了怀。

  今天我们吃饭很早,全是因为要看烟花,晚上我一吃过饭,就立刻冲下了楼,找齐了了朋友一起看眼花。

  终于,夜晚降临了。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体育场看烟花,那里早已人山人海,十分拥挤,于是我们就在远处看。我们站在那儿,十分焦急地等待着。“砰砰”几声,烟花炸开了。哇!各种颜色的烟花“飞”到了天空,颜色不时地变化,我觉得紫色的最美丽。有的升到到月亮那边炸开了,真让人担心会把月亮炸飞了。其实,月亮离我们远着呢。有的烟花像一朵刚刚开放的花朵,有六七朵花瓣;有的炸开来全是绿色的“小星星”,像降落伞一样,慢慢地落下来;有的在水面上喷出烟花,让我们十分惊讶;有的炸开来的形状像一个个地球仪……每次烟花炸开,我除了鼓掌,就是大声叫好。

  时间过的可镇快,还没看一会就接近了尾声。

  接近尾声的时候,烟花是一个一个放的,不过,这些烟花比我刚才看到的烟花开的要快得多,也大得多。突然,四面八方都有烟花,全都是那些一放射出来就是金光闪闪的烟花,它们把四周照得比白天还要亮。突然,又一串烟花在金色的“围巾”下开放。接着,烟花就没了。

  虽然烟花表演在我们的欢呼声中悄悄地结束了,但是刚刚那一幕幕精彩烟花,将回永远停留在我那一页一页美好的记忆中。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7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中国的元宵节非常好玩。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8

  如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使得各种地域文化交汇融合,过各种洋节日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这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渐渐地不被重视。现今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着的使命。

  中国的传统和文明需要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产物。现在的中国人,未来的中国人,若是无法了解自己的祖先和民族的发展,轻视这些传统和文明,那么这样的中国人也就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色。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品性的紧密联系,也使得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容被西化。中秋节寄托了游子对家的思念;端午节展现了耕作的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喜悦;清明节表达了亲人对逝去者的哀思;新年则体现了人民向往和平快乐生活的朴素愿望。这些节日背后所存在的意义,是任何一个洋节日无法替代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保护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从原来没有节假日变成了休假一天,电视媒体也日益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在这个受到外来文化强烈冲击的21世纪,我们太多地关注于西方万圣节的南瓜;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白胡子老人。从而忽略了新年的“福”字,端午的艾草,中秋的月饼,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本土文化的丢失,没有了这些文化和传统,我们也将丢失自己的信仰,失去自己的特色。

  身处于现今社会的我们依然要懂得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国的传统和特色往往不适合拥有古老历史的中国。就像君主立宪制不适用于中国;刀叉无法成为中国人吃饭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说话方式无法改变中国人的婉转一样,洋节日也不应该成为中国人的节日。

  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历史文化在千百年里长期积淀和凝聚之后又经后人总结和实践而成的,从种种节日风俗里,后世的人们可以清晰地体验到先民生活的历史文化图景。当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节日不再受重视,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被遗忘,中国“文明古国”的盛誉也将不复存在。

  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弘扬,从自身做起,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9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无数瑰宝。它们是中国永远不能磨灭的历史,犹如朝阳,映在华夏文明的书页里。可在长河中,又能有多少文化古物能不被淘汰,不被从岁月的史书上抹去呢?

  福州市乌龙江畔胪雷村的陈氏祠堂,已有730年历史,不过,这个历经九世的家族祠堂,正面临着被拆迁的危险,现在已经是一座空荡荡的孤楼。我弄不明白,为什么那传统文化的结晶会面临沦陷。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同时,夺走了我国无数古文物,可那时人们为何又要抢回来?因为那是中国的东西!看,现在没有人来抢,也没有人来破坏,中国的文物还是会消亡!

  北京圆明园,已是废墟一片了,那是敌人冷酷的铁骑下被烧杀抢掠的铁证啊!那一年,八国联军进犯,圆明园里的十二生肖铜像被夺走,无数瑰宝被掠夺、销毁。敌人走了,还将圆明园烧毁,那中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建筑啊,就这样被敌人付之一炬!可那不算什么,因为那是八国联军干的,现在国富民强,没有硝烟和战争,被毁的文物,都是中国人自己干的!无知的华人啊,醒一醒吧,不要让祖国陷入危难。

  中国,不只是一个国家,它同时还是一位母亲。长江、黄河是它的血脉,峡谷是它的归宿,而矗立在她身上的,是她的孩子们。她用心哺育我们,用她坚实的臂膀担起了沉重的危难。而她的孩子们,正在用尽各种手段去折磨这位母亲。他们破坏了森林,污染了水源,现在,又把贪婪的目光转向了母亲的一切。无数文物的丢失,古建筑群被毁,这位母亲历经艰难险阻保留下来的文物,就要被她最疼爱的孩子们毁掉,这怎能不叫她心痛呢?

  作为一个学生,我不能眼看着自己国家的文物被毁,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的觉悟。可现在,又会有几个人去保护这五千年来的文物呢?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一件东西,一只宠物跟自己呆久了,就有了感情,是一种无法比拟的感情。可是,五千年来,祖国母亲尽力保护下来的心爱之物,就要被销毁,她再也见不到这些陪她经历多少风雨的“孩子们”了,她又如何放得下,如何不心痛呢?

  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正在沦陷,无数建筑和古代群雕已成为文化废墟。在城市延续了数百年的活文化也在不断消逝。以这样的速度,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昌盛了。消亡了的永远不会回来,正如鲜花,摘掉一朵就少一朵,保护好她,才有更多好的。历史不断在岁月的书上刻下文明,就是希望几千年的文化艺术不会丢失,请所有国人和我一起出力,保护这物价的中华民族的精魂。

  央视元宵晚会观后感10

  “民族服饰”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往往说起民族服饰大家都会想起维吾尔族少女绮丽的衣裙,想起苗族华丽的银饰,想起藏族独特的藏袍……可是汉服呢?这个占民族百分之九十的民族服饰又有多少人知道并了解。

  记得去年在钓鱼的岛事件闹得很热的时候,有这么一篇报道深深地刺痛了作为汉族子孙一员的我的心:一名少女穿着汉服出街,众人误认为是和服,当街遭扒并烧毁汉服。我不禁深深地问一句:“难道你们真的忘记汉服了吗?难道你们真的认为旗袍和西装才是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么?难道你们眼中的汉服就是日本的和服么?”这一刻,我忽然羡慕起日本了。

  羡慕日本由汉服进化并改良的和服闪亮登台在世界各地;羡慕日本从平安奈良到江户镰仓,即使经过明治维新,在今天仍可在大街小巷看到和服的踪迹;羡慕日本每年都有活动在宣扬并传承着和服文明……我不愿为此痛心,不愿汉族祖先的智慧无人赞叹,不愿我华夏衣冠依靠日本去宣传,不愿我民族文明消逝于世界……在中国,我汉家儿郎,为什么他们穿上最美丽的服饰,你们却说他们行为异常、做秀、叛国?为什么我们倍感珍惜的汉服,你们作为汉族子孙的一员竟说它属于日本……?

  在当今社会,有特色的民族服饰往往是用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标志之一。可是为什么,我不止一次看到民族大联欢时,各民族的代表穿着属于自己民族的民族服饰谈笑风声其中。而汉族代表却突兀地穿着西装站在其中,和任何欧洲国家一样,和美国,英国一样……汉服呢?你们的汉服呢?作为汉族子孙的你难道真把汉服给忘了?汉服男儿的潇洒盻兮,汉服女儿的巧笑盻兮,难道只能在历寻找了么?难道都只能在和服的身影后寻找了么?

  汉族是全世界被剥夺衣饰文明的民族。历经鸦、片战争到十年的_,消逝的文明不尽其数,失去民族服饰尚情有可原。如果把侵略者强加于我们身上耻辱的标志,刻意遗忘并坦然接受,实在可耻。中华民刻具有包容性,但并不代表能把祖先的智慧拱手相让,丧失自我风格。复兴中华,从汉服起,想起汉服那遥远的一声声呼唤!

  记住吧!深深地记住吧!有一条河叫长江,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有一种服饰叫汉服,有一个民族叫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