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
在当下社会,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一听到写报告就拖延症懒癌齐复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1
大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推进我镇各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做好迎检工作,确保我镇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我校制订了《破凉镇中心小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经过近三个月的奋斗,学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根据《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和宿松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要求,对照评估方案及标准,我校细致扎实地开展了自查自评。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自评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破凉镇中心小学成立于1993年9月,设有党支部、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和工会等处室。下辖10所完小:花凉小学、黄大小学、五谷小学、先觉小学、对桥小学、雪镇小学、李河小学、车河小学、祝桥小学、新耕小学。全镇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535名,共93个教学班,服务覆盖11个村(社区),辖区内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无一辍学,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各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齐全。
二、自查情况:
(一)办学条件:
1、破凉中小本部座落在破凉镇105国道旁,破长公路从校门前通过。学校占地面积8238.4㎡。开设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725人。建筑面积2780㎡,生均1.61㎡;运动场地面积2200㎡,生均1.28㎡;图书27945册,生均16.2册;计算机150台,生机比11.5:1;接入带宽20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应用率100%;学校配有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5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有科学实验室(含仪器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一个,并定期开展活动。
办学十项指标有8项达标,2项不达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严重不达标。学校大班额问题特别突出,正在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加以解决。
2、李河小学:占地面积2848.95㎡。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10人。建筑面积704㎡,生均6.4㎡;运动场地面积1200㎡,生均10.9㎡;图书2485册,生均22.59册;计算机20台,生机比5.5: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应用率100%;学校建有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1个;专任教师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正在新建一幢7间2层的综合楼,将于7月底竣工,到时各功能室配套齐全,办学十项指标将全部达标。
3、车河小学:占地面积1197.13㎡。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88人。建筑面积578㎡,生均6.57㎡;运动场地面积456㎡,生均5.18㎡;图书2000册,生均22.72册;计算机18台,生机比4.89: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应用率100%;建有科学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建有科学实验室(含仪器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一个。
办学十项指标有9项达标,1项不达标,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不达标。
4、花凉小学:占地面积3640.22㎡。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38人。建筑面积1587㎡,生均6.7㎡;运动场地面积1470㎡,生均6.18㎡;图书4590册,生均19.28册;计算机47台,生机比5.06:1;接入带宽5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应用率100%;建有科学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14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建有科学实验室(含仪器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一个,并定期开展活动。十项办学指标全部达标。
5、黄大小学:占地面积2628.71㎡。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65人。校舍建筑面积825㎡,生均5㎡;运动场地面积600㎡,生均3.63㎡;图书2485册,生均15.06册;计算机39台,生机比4.23: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建有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八室齐全,办学十项指标有9项达标,1项不达标,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不达标。
6、祝桥小学:占地面积1323.37㎡。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01人。校舍建筑面积869.8㎡,生均8.61㎡;运动场地面积225㎡,生均2.23㎡;图书2485册,生均24.6册;计算机23台,生机比4.39: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专任教师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有留守儿童之家(心理咨询室)和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一个。
学校正在新建一幢7间2层的综合楼,将于7月底竣工,到时各功能室配套齐全。办学十项指标将全部达标。
7、五谷小学:占地面积4826.28㎡。一至六年级10个班,学生459人。校舍建筑面积1178.22㎡,生均2.56㎡;运动场地面积900㎡,生均1.96㎡;图书11665册,生均25.41册;计算机65台,生机比7.06:1;接入带宽5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建有实验室1各;专任教师20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八室齐全,并定期开展活动。办学十项指标有8项达标,2项不达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和运动场地面积不达标。学校存在大班额现象。征地因是基本农田而搁浅,下达690㎡的综合楼将无地可建。
8、先觉小学:占地面积8333.49㎡。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254人。校舍建筑面积1686.52㎡,生均6.64㎡;运动场地面积2159㎡,生均8.5㎡;图书4590册,生均18.07册;计算机51台,生机比4.98:1;接入带宽5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教育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15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八室齐全,并定期开展活动。十项办学指标全部达标。
9、对桥小学:占地面积3086.96㎡。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12人。校舍建筑面积788㎡,生均7㎡;运动场地面积800㎡,生均7.14㎡;图书2485册,生均22.19册;计算机21台,生机比5.33: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教育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3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建有科学实验室(含仪器室)、图书室、计算机教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留守儿童之家和心理咨询室、多媒体教室(班班通)各一个。十项办学指标全部达标。
10、雪镇小学:占地面积2596.31㎡。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30人。校舍建筑面积799㎡,生均6.14㎡;运动场地面积400㎡,生均3.07㎡;图书2485册,生均19.11册;计算机27台,生机比4.81: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7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正在新建一幢7间2层的综合楼,将于7月底竣工,到时各功能室配套齐全。办学十项指标将全部达标。
11、新耕小学:占地面积2470.4㎡。一至六年级6个班,学生119人。校舍建筑面积666㎡,生均5.6㎡;运动场地面积1000㎡,生均8.4㎡;图书2485册,生均20.88册;计算机21台,生机比5.67:1;接入带宽20M;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100%;实验室1个;专任教师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多媒体教室(班班通)1个;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
学校正在新建一幢7间2层的综合楼,将于7月底竣工,到时各功能室配套齐全。办学十项指标将全部达标。
(二)、校园环境整治:全镇各校彻底消除了危房,各校有传达室,学生人人有符合要求的课桌椅,单人单桌,班班有符合要求的黑板、讲桌和照明设施。都有校门、围墙、校牌、旗台和旗杆、固定宣传栏,硬化了操场,栽植了花卉,布置了文化墙,亮化了教室,育人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各校十四类小型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
(三)、组织领导
破凉镇中心小学成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汪俊
副组长:尹红峰 尹伦春 齐泽文 黄海义 吴祥炎
成员:燕媛 高小莲 朱丰太 朱素良 祝定华 朱健杨芳
各完小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
1、资料建设小组:组长齐泽文,责任处室:教导处。
2、规划建设小组:组长尹红峰,责任处室:总务处。
3、环境整治小组:组长尹伦春,责任处室:总务处、少先大队。
4、经费保障小组:组长黄海义,责任处室:总务处。
5、安全宣传小组:组长吴祥炎,责任处室:办公室、政教处。
(四)、机会均等。我镇小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教育均等。各校加强了相关功能室的建设,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高。
1、招生。学校从不设置重点班,从不按照分数排名,招收的新生按照性别、年龄均衡编班;学校实行学龄儿童“零障碍”入学,同时严格控制划片就近入学,依据就近入学要求招收生源。“两个为主”严格执行政策规定,无学生择校情况。破凉中小本部座落在破凉镇所在地,由于近几年城镇建设步伐较快,学校发展较慢,出现了大班额现象,县政府正在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加以解决。
2、 关爱留守儿童及三类残疾儿童。针对学校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学校积极应对,成立留守儿童关爱委员会,创建了“留守儿童”之家,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了相应设备:电视、电话、电脑等,在生活和学习上予以多方面的关心照顾,促进留守儿童成人成才。学校实施了残疾儿童入学无障碍工程,各校无条件接受参加儿童随班就读,或送教上门,保证三残儿童入学率100%。
3、图书仪器设备:学校设有图书室和科学实验室。每周都对学生开放,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管理科学规范。学校图书室的开放,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课外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班级建有图书角。科学实验室及仪器室面积符合要求,实验器材入柜,摆放有序,实验室使用正常,有专任教师、有计划、有演示分组实验。
4、体、音、美及电教设备:学校体、音、美及心理咨询室器材配备符合要求;各班有班班通设备,各校拥有计算机教室,各室开课正常,有制度、有记录。各校网络接入在20M以上的光纤,教学软件课时有目录、正常使用。
5、中小本部的少年宫兴趣小组活动按时按计划有序开展,学校组织了“棋类”、“器乐”、“舞蹈”、“球类”、“阅读”、书法、绘画、科学调查体验等多个兴趣小组,统一时间准时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特别是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每年举办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热情高涨,精彩纷呈。我们对本校艺术教育各个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总结。这些活动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每年举办冬季运动会,坚持每天做两操,安排阳光体育活动,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学生体质达标率为98%以上。破凉镇中心小学被确定为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
(五)经费保障。后勤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后勤工作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全面管理。所有资产全部登记、建帐。公用经费每生每学年625元,每年均全额到账。学校严格按上级规定管理、使用公用经费,专款专用。
财务管理中我们努力做到:厉行节约,严格财务开支,将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合理配置,保证重点,加大对教科研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办公条件,有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对学校公共财物加强保护、维修,确保设备用好、管好。政府对学校的投入逐年上涨。学校有严格的财经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符合上级部门规定,明细账目清楚,各校设立报账员,统一到结算中心报账。支出单据实行“双审制”,杜绝白条入账,定期向职代会公布账目,做到民主、公开、透明。教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绩效工资每学期根据学校绩效工资方案按时打卡发放。
(六)资师配置
中小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3人,均取得了岗位培训合格证书,近五年均参加过继续教育,合格率为100%。
全镇共有专任教师159人,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67人,占42.14%。普通话达标率100%。一级教师83人,占52.2%。市级骨干教师8人,县级骨干教师15人。小学科教师通过转岗培训各校已配齐,各校开齐了课程开足了课时,并按课表上课。各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师资均衡配置。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校每学期组织三分之一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经费由学校统一报销。
(七)管理与质量:
我校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积极履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责,努力规范办学行为,遵循教育规律,优化管理,深化改革,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创设条件,树立社会、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大教育观念,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1、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均达100%。
(2)千方百计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我校坚持落实校务公开制度,扩大校务公开内容,切实加强民主监督,以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我校适时举行民主生活会,让教职工“参政议政”,树立“主人翁”责任感。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部分教师大胆诤言,参与学校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
2、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学校。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副校长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各部门和班主任层层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致家长安全工作责任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部门、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我校牢记“生命不保,谈何教育?”的训导,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法制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溺水、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司法、派出所、交警、消防、林业、卫生等部门的同志来我校进行法律法规、交通、防火、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宿舍、体育设施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班领导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广泛宣传,作好校方责任险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四是每学期组织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提高全体师生防护能力。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年组织全校性家长会两次,每学期放假前,向全体家长印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得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未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3、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直以来,我校坚持以育人为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强化管理、优化管理,使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做到管理育人
我们根据《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首位,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各部门、各班级、各学科各展其长、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制定计划、落实措施,齐抓共管,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
一是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常抓不懈。学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少先大队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我校多次被评为县级文明学校、文明单位。
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班级代表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
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的教育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思品课、班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从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着手,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以少先队为阵地,以“五爱”为内容,开展德育活动,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齐头并进。
五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配合与积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深入开展“大家访”活动,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抓行政管理,做到服务育人。
学校健立健全合理的行政机构,目标一致,灵活运转。实行计划决策,稳步推进学校工作。有明确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有校训和办学方略,强化师生养成教育训练;完善各种制度,依法按章治理学校,严控学籍管理,控流防辍,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
二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三风”建设,定期布置橱窗、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
四是加强广播室建设,保持课余时间有音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4)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重视文化课,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测评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教学研究要严谨。严格考勤坐班制度,教师实行签到签退制,坐班查堂制,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三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书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科学调查体验、鼓号队等特长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
四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写好一篇课后反思、写好一课好教案、学好一本理论书、做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同时我校在全镇积极开展新课程的交流、观摩和示范课,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五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自学、培训、岗练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坚持“三为主”,做到基础实、思维活、兴趣浓、密度高,既注重“双基”又培养能力。
六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学困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真正做到“两全”,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七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天道酬勤,累累硕果见证了我们的努力。自2014年以来破凉中心小学先后被评为“宿松县教育集体先进集体”、“全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多次荣获安庆市文明办、安庆市教育局、安庆市公安局“盈创杯”交通知识网络竞赛优秀组织奖,2015年,被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授予“变废为宝 从我做起”活动优秀学校,同时被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央发改委、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五部委授予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活动示范单位”。2016年被宿松县人民政府命名为“科普教育基地”,2017年被安丘市科协命名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我校党支部连续5年荣获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
成绩已成历史,未来我们一如既往!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刻,我们未雨稠缪,积极探索,锐意进取,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
(八)、学校特色
几年来全镇11所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学校特色。中小本部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其他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分别以国学、孝文化、养成教育、礼仪教育、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为特色。
(九)、努力的方向
1.继续加强对“高效课堂”的探索,寻求最适合的教法,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加强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依此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分配教师方面给予倾斜,进一步优化学校师资结构。
3.实施教学工作规范化,德育工作日常化,后勤工作标准化的“三化”管理。
通过本次自查自评,对照《安徽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督导评估细则》10项核心指标、21项普通指标要求,我们认为学校基本达标。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各项精细化管理制度,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我们相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学校全体师生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学校的明天会更美好!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2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皖教督〔2018〕8号)和《滁州市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行动计划(2018年—2021年)》(滁教督〔2018〕9号)等文件精神,全椒县委、县政府决定在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基础上,持续发力,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工作,五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提质增效,力促义务教育发展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现将我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全椒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位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交汇地带,是安徽东部发展的桥头堡,同时又处于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叠加区域,紧邻国家级南京江北新区。全县国土面积15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56万,下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0个镇。
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1.8亿元、增长4.4%;规上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155.6亿元、增长13.9%;财政收入33.6亿元、增长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8.9亿元、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8.8%。
(二)教育发展概况
全县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所,其中完全小学19所、村小及教学点6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8758人,其中小学19567人、初中9191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2288人,其中小学1364人、初中924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有学生124人,专任教师33人。
近年来,在全椒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成绩。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荣获2014-2017年度“全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称号。2016—2018年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优秀”等次。有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所“全国小手球传统项目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第二实验小学荣获2021年度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海小学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江海小学在“健康中国我行动”全国广播体操工间操云比赛和活动中,荣获专区二等奖和网络人气奖。江海小学被评为“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全椒中学、第四中学、城东小学、古城小学、实验小学、城南小学、二郎口小学等7所学校被评为“滁州市文明校园”,县级文明校园实现全覆盖。
二、主要指标达成情况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全椒县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小学19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3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截至2021年秋季7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具体情况详见表1:
(二)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对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评价标准,我县小学、初中七项指标校际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326、0.321,均达到指标要求。具体情况如表2:
(三)县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对照评估办法,全椒县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保障程度的15项指标自评,14项达标,1项暂不达标。自评情况如下:
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确保教育设施建设与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相适应,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通知(皖教基〔2017〕24号)精神,全椒县出台了《关于印发全椒县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政办〔2017〕142号)。县政府规划出台了《全椒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椒县城区学校五年布局调整方案》《全椒县教育设施专项规划(2010-2030年)》。
全椒县教体局会同县规划、住建和财政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校统一调整规划布局,达到了城镇及人口密集乡村全面布局,就近入学。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校车等公共服务完善。全县10个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3所,其中完全小学19所、村小及教学点6所、独立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做到布局合理。
自评达标。
2.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通知(皖教基〔2017〕24号)精神,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政办〔2017〕142号)。学校建设由县教体局、规建局等部门统筹规划、统一实施。教师编制由县委编办统一核准,初中师生比为1︰13.5、小学为1︰19、特教为1︰4。教育装备由县教体局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配发。生均公用经费由财政统一保障,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为:小学675元/生,初中875元/生,在此基础上本级财政按照年生均120元增加公用经费。2021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核付公用经费2341.2925万元,目前已拨付到位2341.2925万元,占全年公用经费的100%。
自评达标。
3.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
我县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均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各1间以上。其中,部分学校建于2016年以前,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面积小于96平方米、90平方米,大于73平方米、67平方米。
自评达标。
4.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
我县2021年初中规模没有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有1所超过2500人,超过2000人规模小学有2所。通过将原职高改建为南屏路小学,改扩建城南小学、实验小学、前进小学,调整江海小学、第六中学招生;在南屏粮站附近拟建一所24个教学班的城西小学,调整第二实验小学招生,确保2022年秋彻底化解县城大校额问题。
自评不达标。
5.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小学45人、初中50人,班额均达到要求。
自评达标。
6.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2021年春季我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共8个,在校学生数287人;秋季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共6个,在校学生数58人,公用经费69.285万元。
自评达标。
7.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
我县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2021年春季在校生125人,2021年秋季在校生124人,核发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76.96万元,生均6000元。
自评达标。
8.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我县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均基本工资5.1045万元、绩效工资(不含班主任津贴)2.2708万元、奖励性补贴1.2万元,三项合计教师人均工资收入为8.5753万元。我县2020年机关公务员人均基本工资3.7354万元、规范性津贴补贴1.9285万元、年终一次性奖金0.3113万元,奖励性补贴1.2万元、四项合计公务员人均收入7.1752万元。
自评达标。
9.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完成5年360学时培训教师2004人,工龄未满5年的135名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培训课时不少于72学时,培训完成率为100%。全县教师主要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培训完成教师继续教育。每年9月份教体局会同人社部门对全县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进行审验,对培训学时合格的教师继续教育证书进行盖章验印。
自评达标。
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
我县认真贯彻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县教育体育局在县编制、人社部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进行统筹分配,动态调整,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2021年我县编制部门会同教育、人社和财政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进行了动态调整,重新核定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数2072人,周转池94人。
自评达标。
11.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2021年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927名,交流轮岗教师119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2.8%;其中骨干教师42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5.29%。
自评达标。
12.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2021年我县义务教育学校小学、初中专任教师2288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288人,持证上岗率100%。
自评达标。
13.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
2021年我县公办小学在校生19310人,其中城区和镇区公办学校19252人,全部就近划片入学,入学比例为100%;公办学校初中在校生8024人,其中城区和镇区公办学校8024人,就近划片入学8024人,入学比例为100%。各校在招生过程中,不举行任何形式的与入学相关的学科文化知识笔试或面试。
自评达标。
14.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8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
近三年,全椒县每年下发高中阶段招生相关文件,在《关于做好全椒县2021年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通知》(全教体基〔2021〕4号)文件中,明文规定全县省级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照80%的比例分配到全县初中生源学校,并适当向农村初中倾斜。2021年高中招生名额总数1600人,其中省级示范高中全椒中学、第八中学合计招生1270人,分配名额1016人,占比80%。分配名额中农村学校466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45.9%。
自评达标。
15.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为确保每个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上好学、读好书,全椒县委、县政府建立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监护留守儿童成长、留守儿童之家管理使用养护等工作。我县坚持家庭、政府、学校三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为确保随迁子女正常入学,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三个一样”。我县根据学校布局、建设、承载能力和学龄人口数量、居住分布,坚持“两纳入、两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部纳入我县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公办学校随时接收随迁子女就读。2021年我县共有留守儿童1428名。随迁子女共1062名,其中973名分别在各公办学校就读,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占比为91.62%。
自评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育质量自评情况
对照评估办法,我县9项指标均达标。具体情况如下:
1.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2021年全县初中毕业生数为2893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2866人,转入学生数为205人;转出学生数为179人,死亡学生数为6人,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72%。
自评达标。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 183 人,入学 177人,缓学5人,失联1人,入学率为 96.72 %。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79 人,占比 43.17 %。
自评达标。
3.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2017年根据省、市“开展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工作要求,全县各中小学按照省市文件精神制定章程。2018年年底全县所有中小学已完成章程审核、修订。目前,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制订章程,并依据学校章程实行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达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实现学校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我县一直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全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装备都按城乡统一标准由县教体局集中采购配备到校。目前智慧学校建设已覆盖全县所有学校。
自评达标。
4.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足额安排教师培训经费。2021年度拨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总额2341.2925万元,教师培训费预算180.07万元,占比7.69%,实际支出145.02万元,占比6.2%。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教师业务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教育视野得到进一步扩展。
自评达标。
5.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我县高度重视现代教育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硬件上持续加大投入,开展智慧学校建设,软件上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每年开展白板教学应用全员培训,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人人用、网络学习经常用,区域内信息化设施设备的利用率较高。近几年来,教研、电教等部门通过开展优质课、微课、优课、信息化教学基本功等比赛,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几年来在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多媒体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在线课堂教学应用评比、信息化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自评达标。
6.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坚持立德树人,全县中小学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学生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接受德育教育。严格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充分利用纪念日、校园节(会)、社团、团队等扎实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切实加强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校外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推进家委会、家访、家长学校制度。将学校德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和目标管理考核,与学校评先评优、校长绩效工资挂钩。
夯实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校“三风一训”建设,校园硬件环境设计布置注重彰显教育性、艺术性、特色化,利用校史陈列馆、图书馆、宣传橱窗、文化石等强化文化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各校每学年举办一次全校性校园文化艺术、科技活动和体育运动会。
自评达标。
7.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和标准,开齐开足各类规定课程,特别是音、体、美、劳动、书法、综合实践等课程。加强教学视导和教育督导,做到学校、班级、学生的课程表“三表一致”。通过增加编制和转岗培训,优先保证音体美等课程师资,保障开齐开足规定课程。目前全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规范。
严格执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各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计划、有活动、有交流,其中劳动教育课占综合实践课程达到50%以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劳动教育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确保工作落实,县教体局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教学视导和教育督导,检查督促学校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自评达标。
8.无过重课业负担。
我县各校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五项管理制度和安徽省办学行为规范的相关要求,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和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时间分别不超过1小时、1个半小时;安排学生课间和课后服务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达1小时以上;家校配合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0小时、9小时。我县不把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唯一依据,要求教师精选作业,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认真开展“双减”“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工作。学校没有违规组织补课现象。
自评达标。
9.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我县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尚不清楚。
自评以省统一口径。
(五)关于《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十条的自评情况
我县不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违规择校、设立重点学校或重点班、“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等情况,教育系统没有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没有弄虚作假行为。
三、主要做法
(一)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发展保驾护航。
2021年3月份县委书记杨光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县城相关义务教育学校实地调研优质均衡发展状况,3月22日县政府专题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全椒县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4月15日,县政府召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推进会,决定“要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实现全椒县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成功迈入优质均衡行列。”7月29日县委书记杨光主持召开全县教育工作座谈会,倾听教育界人士的心声,深入剖析全椒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要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为抓手建设美丽校园,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确保建一所成一所,不断提升全县教育水平。8月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10月28日,县人大组织部分市县人大代表视察组,就全椒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开展视察。11月30日,县委书记杨光再次深入部分学校调研,并召开相关单位和部分学校负责人座谈会。杨光指出,实现全椒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夯实基础教育为支撑,不断提升群众对全椒教育的认可和满意度。
为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落在实处,成立了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和镇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椒县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为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定目标,绘制蓝图。
2.全员发动,全面参与,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造势发力。
为协调解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县委编办、教体局、人社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对照职责分工,瞄准目标任务,着眼均衡,聚焦优质,按照指标要求,加强统筹沟通和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召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专题会议,倾听他们的意见建议,为我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出谋划策。
(二)统筹资源配置,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做好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工作。
为适应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形势,进一步优化全县教育资源布局,县政府根据我县城乡人口变化和义务教育布局现状,出台了《关于印发全椒县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政办〔2017〕142号)。县政府规划出台了《全椒县“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椒县城区学校五年布局调整方案》,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县级统筹,做到教育资源均等配置。
在认真落实“以县为主”教育管理政策的过程中,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在全县范围内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科教兴县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均衡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根据我县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情况,认真落实“四个统一”,达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努力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政府保障有力,加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椒县在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全面落实“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镇教育工作职责,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国家标准,高规格、高质量建设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做到城乡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我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基本建立与全椒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对我县义务教育的满意度。
1.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1)加快城区学校建设步伐,有效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难题。我县不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教育财政保障力度,做到教育经费逐年增加,教学条件逐年改善。全椒县教体局会同县规划、住建和财政等部门对全县中小学校统一调整规划布局,对新建学校制定统一标准,达到了城镇及人口密集乡村全面布局,就近入学。乡村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校车等公共服务完善。根据规划新建了城南小学、南屏路小学、第六中学小学部;改扩建了第二实验小学、第四中学等学校,总建设面积约3.7万平方米,资金投入约6540万元。努力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衡。
(2)加强学校信息化和装备建设。坚持以信息化教育装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智慧学校建设。通过常态录播互联互通让城内学校通过在线课堂模式解决边远小学学生少、缺教师的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有序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所有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教室网络通达率达100%,学生空间和教师空间开通率达100%。
(3)加快补齐学校短板。扩建城南小学、古河学校综合楼,新建前进小学综合楼和运动场、实验小学综合楼、江海小学综合楼、襄河中学综合楼、城东中学综合楼,补齐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短板。
(4)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全椒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工作,成立了全椒县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全椒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全县残儿通过全椒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入学,落实残儿“一人一案”,全方位为残疾儿童少年做好教育安置工作。按照每生6000元按时足额发放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确保残疾学生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求师资队伍均衡配置。
(1)切实解决乡村学生向城区集中,破解城区教师严重不足的难题。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乡村超编学校分流、城区优质大规模学校分流和调整学校布局、盘活存量师资资源等方式解决城区新建学校的教师需求。三年来,公开招聘62名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补充到城区学校。通过公开竞聘从乡村学校分流470名教师补充到城区学校任教。
(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近两年,在全县教体系统评选表彰优秀教师201人、骨干教师100人、学科带头人30人、教坛新秀30人、全椒县首届椒陵十大名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3人、滁州市最美教师10人。今后还将加强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秀评选工作。
(3)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我县从2016年起,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县教体局、人社局、财政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方案》(全教体〔2016〕189号)等文件,规定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范围、对象、类型和实施办法,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和职称评审、评先评优挂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1年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927名,交流轮岗教师119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2.8%;其中骨干教师42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5.29%。
(4)努力提高教师待遇。每年严格按照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同时,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奖励性补贴和乡镇工作补贴。近年来,我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我县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5)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按照国家关于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有关要求,我县每年组织全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主要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培五级培训完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任务,教师每年继续教育培训课时不少于72学时,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开展义务教育学校音体美兼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实行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严格培训管理,参加培训的兼职教师已经能够完全胜任音体美学科的教学。
(四)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1.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为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我县按照省文件精神,指导各校制定学校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以学校章程统领学校各项工作,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覆盖学校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优化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大转变,力求向教学研究和教育信息化要质量。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鼓励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2.重视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方向。坚持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和效果,依据各校现有状况和办学特色,按照“一校一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积极引导中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常态化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等品德修养。
3.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的通知》等文件,按照国家和省颁课程方案和标准要求,坚持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特别是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信息、综合实践等课程。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学生作息、考试等办学规范的相关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认真落实学生就近划片入学和优质高中招生80%分配的规定要求。
四、存在问题
(一)是城区学校大校额问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量也呈加快增长的趋势,导致城区接受学生入学压力大幅增加,“城区学校挤”仍然是教育提质的肠梗阻。城区少数学校存在大校额现象(如江海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六中学)。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加强。1.2022至2026年我县有近800名教师将退休,占教师总数的25%;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情况严重,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艺体、思政学科见识相对紧缺,其中现任部分教师还是其他学科转岗培训后任职的;3.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农村学校学生逐年萎缩,部分学校学生人数不足100人,但教师配备不能减少,农村教师配置不优。
(三)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义务教育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范围、场地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加强,但在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等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劳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3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鲁教督字〔2017〕3号)精神,按照市政府教育督导室部署安排,对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了认真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截至2020年9月,沂源县现有义务教育段学校65所,其中初中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41所(其中民办1所,已多年不招生)、小学教学点6所(其中50人及以上教学点1所);全县小学在校生人数20176人,初中在校生人数17948人;在编教职工4280人,其中小学2147人、初中2133人;专任教师4076人,其中小学2079人、初中1997人。小学巩固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100%。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政策引领
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印发了《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立了“到2020年,沂源县教育体育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义务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完成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的工作目标。2019年,印发《沂源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年度工作方案》(源政办字〔2019〕13号),明确了创建工作推进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2019年年底基本达标,2020年通过市级评估。
(二)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建立并完善了以县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教育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9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103376万元,同比年增长0.32%;公共财政教育经费的增长比例比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高12.42%;初中、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8957.09元和16886.26元,同比分别增长3%和3.44%;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6257.04元和3484.14元,同比分别增长0.01%和0.02%;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2020年,县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全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得到较好的落实。
(三)实施重点工程,持续改善办学条件
1.持续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实施解决大班额工程,2015—2017年,先后完成了振华实验学校、鲁阳小学、振兴路小学3个建设项目,新建校舍总面积80635平方米,总投资3.9亿元。2018年完成了8个学校11个校舍新建项目,新建面积30977平方米,总投资6386万元。2019年启动实施了2个学校的校舍建设项目,规划面积11753平方米,总投资2536万元,已全部竣工。2020年,启动城西初级中学新建项目和7处扩建项目,扩建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完成全县“全面改薄”规划工程,累计投资2.2亿元,校舍建设竣工面积83697平方米,运动场竣工面积74716平方米,设备购置项目涉及学校75个(撤并前),已经按规划配备到项目学校,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启动实施了农村学校校舍、运动场地双提升工程,共涉及49个学校,104个项目,累计投资4亿余元,项目已经全面完成。全县农村完小以上学校全面实现校舍楼房化、操场塑胶化,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校舍安全等级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2.持续加强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实现城乡教育的互联互通、均衡发展。所有学校均实现电子白板或触控一体机为终端的“班班通”和教师人手一机,配备了网络计算机教室,所有中小学校实现100兆光纤连接,部分学校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投资518万元,建成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县级创客活动中心、学校创客空间78个,新增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班50个。投资280万元,更新计算机、新建录播教室、创建创客活动室,全县智慧校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进一步深入,创成数字化校园59所,NOC活动、创客大赛师生参与率、获奖率逐年提高。强化图书资料更新配备,县教育部门根据各学校更新情况制定配备计划,每年投资65万元采购图书资料,并监督落实情况,学校图书年更新率达1%以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落实,提高了图书阅读率,开阔了学生视野。
3.持续加强生活设施建设。在保障师生就餐方面,近年来累计投资1.7亿元,建成食堂49处、就餐餐位3.4万个,就餐学生3.2万人,满足了全县师生就餐需求。同时,学校食堂为自带饭学生、跑校生专门设置了热饭窗口,保证了学生吃上热饭,喝上热水,师生就餐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住宿方面,学生住宿公寓化,为学生宿舍按标准配备了取暖、降温、淋浴、生活物品存放等设施设备,并进一步规范对学生宿舍的管理,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环境。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1.全面落实教师待遇。全县城乡教师工资全部纳入县财政统一发放。建立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县教师平均工资待遇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待遇。按照规定为教师办理了各项社会保险,建立了教师职业年金制度,落实住房公积金待遇,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城乡教师均按标准享受年终一次性奖金。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建立起多劳多得、优劳厚酬的激励机制。落实班级管理激励机制,为寄宿制、非寄宿制班主任每月分别发放500元、400元班级管理激励资金,调动了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2.高度重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补充配置。按照不分城区、农村,统一招聘、统一分配,优先保证解决大班额和农村短缺学科师资需求的原则,完成新教师招聘153名,其中,义务教育段新教师115名,为解决大班额新建扩建学校配备教师90名,其余25名新招聘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优化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师资水平。
3.建立健全干部教师合理流动工作机制。印发《沂源县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源政办字〔2016〕118号),成立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中小学编制总量控制,实行县域内中小学职称岗位总量控制,扎实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制定了《沂源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源教体发〔2017〕19号),出台了《关于实施城乡教育共同体办学模式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源教体发〔2017〕15号),创新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模式。完善交流轮岗激励机制,对城乡交流人员按照相应比例单独确定考核优秀名额,不占用派出和派入学校的考核指标。2020—2021学年共计交流轮岗196人,占应交流人数的25.1%,骨干教师参加交流102人,占52%。
4.加强教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印发《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源办发〔2017〕30号),成立了校长职级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沂源县中小学校长职级评审认定办法(试行)》等配套文件,完成了对54名校长的职级评审认定,认定一级校长14人、二级校长31人、三级校长9人。制定了《沂源县名校长遴选培养管理办法》,加强对名校长的培养培训,开展了名校长遴选工作,确定首批县级名校长建设工程人选5人。2019年,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小学校长领导力提升培训班,培训校长47人;与青岛民盟联合举办“农村教育烛光行动”2019年暑期培训班,培训初中校长10人;青岛市慈善总会爱基金、支教岛志愿服务团队学联合举办“爱心助教”跟岗研修培训,培训小学校长及语文数学骨干教师共56人。二是加强教师培训。相继出台了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中小学名优教师梯级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管理办法等文件,规范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①全员培训注重多样化。每年组织5500余人参加全员远程研修、7000余人次参加联片教研、4000余人次参加学科研讨会等活动。②分类培训注重实效性。遵循“合格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特级教师”的教师成长规律,积极组织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教材培训、网络研修、城区跟岗实践、研讨交流及外出学习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发老教师业务优势和潜能的发挥。③骨干培养注重带动性。建立以各级特级教师、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等为核心成员的'专业发展团队,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赴青岛跟岗学习、外出学习提高、送教下乡、师徒结对、课堂展示等活动,促进骨干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及带动作用发挥。④名优培养注重引领性。积极探索培养新机制,打造领军团队,全县现有齐鲁名师1人、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2人、市名师17人、市名师建设工程人选17人、名班主任工程人选6人、沂源名师19人、名师建设工程人选10人,积极开展名师外出提高性培训、参加名师论坛、送教到校、跨校指导等活动,成立名师工作室,带动全体教师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五)均等入学机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1.保障外来务工随迁子女入学权利。印发《沂源县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暂行办法》,统筹安排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工作,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相关科室职责,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同等对待,并纳入县级财政保障体系,年初按照省定每生每年公用经费初中910元、小学710元的标准及时将资金拨付到相关学校,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等入学机会。
2.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县教育和体育局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通知》,明确了2020年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关爱工作的要求与目标。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二是动态管理、认真摸排。县教育、民政、扶贫等部门联合,确定了2020年我县农村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的基础数据,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学校对基础数据中的学生逐一摸排核实,同时实施动态管理。三是一生一案,结对帮扶。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和孤困境儿童量身定制帮扶关爱方案,由学校协调支持、帮扶教师牵头实施,学校、城区教师、学生分别与留守儿童、孤困境儿童全部进行结对帮扶,履行好帮扶关爱责任。四是阵地管理,落实到位。进一步规范留守儿童关爱室的日常使用,更新充实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关爱室功能,让留守儿童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把关爱室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3.关爱特殊孩子成长。实施《沂源县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全力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权利。全面落实残疾儿童免费教育。建立完善以县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抢救性康复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认真落实《关于推行个别化教育的实施意见》,为每一名学生制定了个别化教育方案和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深入实施个别化教育。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落实,做好了全县未入学的6至14岁残疾儿童少年摸排工作,对不能到校上学的重度、极重度残疾儿童积极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制定了送教上门实施方案,组织专业教师对86名残疾儿童少年每月开展至少两次送教上门服务工作,并为特需儿童送去各种康复器具、学具,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称赞。
4.控辍保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根据省市控辍保学全面“清零”工作任务目标,我县启动控辍保学“清零行动”,特别是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全面掌握失学辍学儿童底数。一是组织开展逐村逐户全面摸排。县教育部门下发《关于对义务教育段辍学情况进行逐校逐村摸排的通知》,县教育、公安部门根据建档立卡学生名单,组织学校进行逐村逐户摸排,做到一校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二是做好数据筛查登记。对排查出的疑似失学辍学儿童少年,由教育、公安、卫生健康、残联、乡镇政府(街道办)、村居开展数据甄别,审慎排除非真实性数据,逐一记录甄别情况,确保工作扎实、数据真实、记录清晰、随时可查。三是建立控辍保学工作台账,一人一案有针对性地制定劝返方案。经摸排,除1名不具备学习能力已开展送教上门外,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
(六)强化学校内涵管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1.坚持德育优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积极开展好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活动,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全面展示、全面提升平台。
2.全面实施三年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扎实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提升学校管理效能,激发学校管理活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由重硬件建设向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转变。
3.全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各学校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按照章程修订的13要素,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做到“一校一章程”,真正做到学校办学有章可循。
4.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真理念,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文化和理念的力量,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5.规范学校管理。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发展理念,以提升工作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益为出发点,以各项管理制度的细化落实为重点,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流程,着力构建职责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顺畅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为推进教体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6.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对基层学校目标管理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动力,激发学了校内部活力。
7.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认真执行《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要求,重点落实“五个严格、四个鼓励”,确保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规范、有序。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决杜绝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严格划片招生制度,制定遏制择校现象的有力措施。严格规范学生到校时间、上课时间、早晚自习以及节假日安排,控制各学段家庭作业时间。坚持做到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考试安排、节假日安排“四公开”。县教育部门每学期开展家长满意度测评,切实把规范办学行为及学生减负工作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
(七)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扎实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广泛开展教学视导,教研效益进一步增强;送教到校、同课异构、观摩研讨、评课议课、专题讲座等成为常态教研形式。扎实开展联片教研,联片教研内容、形式不断优化,实现智慧共享、城乡教研一体化,城乡教研水平差距缩小。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小学深化落实“多维合作.高效生成”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初中探索开展互动、生成,低负担高效益的思维型课堂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效果。扎实做好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工作,完成录制课程1600余节,广大一线教师,克服当时遇到的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网络、技术、资源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困难,主动学习、尝试、优化新教学技术,利用网络平台开启了线上直播教学,从普通教师变身教学“主播”,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创新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教科研活动,170余节获市级及以上奖励,中考高考成绩稳中有升,2020年高考本科上线1952人,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获奖率实现新突破。
(八)加强家校共育水平,不断提升公众满意度
1.健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全员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家长学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家长学校的课程实施管理,加大家长课程研讨力度和深度,提升教师家长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水平和心理援助工作精准化。
2.凝聚家校育人合力。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家校沟通途径,密切家校联系,更好发挥家校育人合力。加强课题引领,运用“交互式整体推进”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片区内、片区之间学校纵横交互的优势,共享资源,比学赶超,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
3.切实发挥“沂河之爱志愿者服务队”的志愿精神,夯实专业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水平,指导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助力家长提升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素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幸福指数。
4.持续推进家庭教育进学校,家庭教育进社区送教活动。针对农村偏远社区,设置沂源智慧家长夜间学校,学校选派家庭教育骨干教师送教到村居大院,每学期不少于四次八课时,家长学习蔚然成风,教育满意度得到不断提升。
三、自评结果
对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评估内容与标准,我县不存在“评估内容与标准”中第十条列举的6种一票否决现象。通过自评,我县自评结果如下:
1.资源配置方面。全县义务教育段小学47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50人及以上教学点),达标44所,占93.62%;初中18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达标15所,占83.33%;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小学为0.421、初中为0.325。
2.政府保障程度方面。共15项指标,12项指标达标,学校规模、大班额、音乐美术教室面积3项指标不达标。
3.教育质量方面。共9项指标,其中第9项,我县未迎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其余全部达标。
4.社会认可度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我县群众满意度达97.89%。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农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导致超编缺人,全县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及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分布不均衡。
2.全县小学、初中音乐、美术专用教室面积达标率低,城区学校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标率低。
3.城区部分小学毕业年级存在超班额、3所城区学校存在超规模的现象,新建项目受疫情影响延时开工,城区教育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4.学校内涵发展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相比,仍然有差距,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下一步的打算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完善教师招聘办法,坚持新招聘教师向农村一线倾斜,促进教育人才资源科学合理配置。继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教师调配制度,搞活内部管理。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加大交流力度。落实《沂源县中小学名优教师梯级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加强各层级教师培养。
2.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加快2020年项目建设,切实解决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音乐和美术教室面积不达标问题;在内配达标的基础上,重点做好音乐美术教室的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育人功效。加快推进新建城西初级中学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城区学校超规模、超班额问题,进一步优化城区的教育资源配置。
3.强化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继续深入实施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扎实开展好布谷科技节、百灵艺术节、读书节和体育节活动,全面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实落实课后服务工作,所有小学实现课后服务多样化。继续推动教育信息化应用发展,分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动各类试点学校建设任务。聚焦教学工作中心,加大学校教学指导力度,强化教学管理落实,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丰富、创新教研内容与方式。积极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带头作用,通过先进课改经验的学习、推广、本土化,引领教师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向课堂教学改革要质量的目标。
4.优化校内设施配备。深入分析反映学校校际间综合差异系数的7项指标,重点关注指标特异值,进一步优化学校内配设施设备,尽量缩小校际差距。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4
2019年,我县被列入全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第一方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作为全县教育的首要任务来抓。在省督导办、驻地指导组和市教育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聚焦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要求,现将当涂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小学40所,初中16所,完中1所,小学教学点5所。2020-2021年度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2104人,其中小学23385人、初中8667人、特教送教上门学生52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2429人,其中小学1474人、初中951人、特校4人;专任教师2317人,其中小学1416人、初中897人、特校4人。
二、创建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抓政府主体责任落实,加快创建工作步伐。成立县长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印发工作方案,召开全县创建工作推进会、业务培训会,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印发工作文件19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召开八次专题调度会,研究创建工作;建立工作包保制度、督查月报制度、重点问题交办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前后四次修改工作清单,摸排各类问题清单224项,制定措施清单54项。
二是抓项目建设推进,着力资源均衡配置。制定当涂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和标准化建设规划方案。加大资金投入,近两年投入建设资金近2.2亿元,用于新建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加快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实验学校北校区建成使用,完成师生分流;青莲路学校项目建设全力推进,预计今年6月份交付使用;经开区滨江学校项目已动工,预计2022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督促年陡镇辖区内学校推进项目建设,补齐创建短板。
三是抓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教师管理改革。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树立教师队伍良好形象。稳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采用学校联盟办学、支教、区域内交流、带编选调等方式,均衡学校师资配备。借助“国培”、“省培”、“市培”等三级平台,突出骨干教师培养。充分保障教师权益,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全面落实农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职称评聘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
四是抓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坚持五育并举,深化素质教育。加强文明校园、体育特色校园创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建立劳动教育试点基地4个。开展“推门听课”和教学常规管理督查指导,促进学校提高常态化教学常规管理水平。加强课堂教学和学科课题研究,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建智慧学校32所,强化智慧学校常态化应用,智慧学校学科达标率及课时达标率均超过100%。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年、教学管理提升年和校园文化提升年活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五是抓评估监测督查,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发展各项指标的评估和监测,组织开展专题调研、专项督导,督促学校做好台账资料建设,跟踪问题整改,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指标达成情况
1.优质均衡发展差异系数达标情况。2020年教育事业统计显示,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七项校级差异系数中,小学、初中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单项差异系数分别为0.55和0.52,均超过规定区间不达标,其余六项指标均已达标。全县小学、初中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综合差异系数分别为0.38和0.34,符合国家规定。
2.资源配置达标情况。
(1)全县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 (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三项指标,小学、初中全部达标,分别是5.95人和9.82人、1.48人和2.13人、1.09人和1.07人。
(2)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标,全县小学达标37所,占比86.05%,初中全部达标。
(3)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指标,全县小学达标38所,占比88.37%,初中全部达标,但其中两所学校无标准化运动场。
(4)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指标,全县小学达标41所,占比95.35%;全县初中达标16所,占比94.12%。
(5)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指标,全县小学达标40所,占比93.02%;初中全部达标。
3.政府保障程度达标情况。
(1)制定《当涂县教育布局专项规划(2018-2030)》
按规划逐步落实。
(2)严格执行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3)按照近三年评估标准,音乐专用教室全县小学间数达标13所,占比30.23%,面积达标5所,占比11.63%,全县初中间数达标15所,占比88.24%,面积达标9所,占比52.94%。美术专用教室全县小学间数达标14所,占比30.59%,面积达标8所,占比18.60%;全县初中间数达标13所,占比30.23%,面积达标10所,占比58.82%。
(4)全县小学超过2000人的学校有3所,分别是团结街小学(在校生数2742人)和振兴路小学(在校生数2407人)、实验学校(在校生数2655人),全县初中无超规模学校。
(5)全县小学学段有570个教学班,其中超过 45 人的有203个教学班,占小学学段班级数的35.61%;初中学段有207个教学班,其中超过 50 人的有12个教学班,占初中学段班级数的5.79%。
(6)全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和教学点共有5所,全部按100人标准足额拨付公用经费,按6000元标准拨付特殊教育学生公用经费。
(7)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职工工资政策,凡是政策范围内的工资全部按标准执行到位。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实行“同步考核、同步核算、同步发放”政策,按公务员标准发放各类考核奖励,保证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本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
(8)每年通过“国培、省培、市培、县培”以及校本培训,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9)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完成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并报县委编委和财政部门备案实施。在核定的不同类型学校专业技术岗位总量内,完成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核定工作。
(10)2021年,全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将于暑期进行,确保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11)全县专任教师均持有相应教师资格证,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12)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就近划片入学、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留守儿童和随迁子女教育等四项指标全部达标。
4.教育质量达标情况。
(1)全县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三年巩固率已完成目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8%。
(2)全县所有学校均制定学校章程,中小学均已实现校园网络建有率100%、师机比100%、班班通100%全覆盖、网络学习空间师生注册率100%,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3)全县所有学校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都达到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及以上。
(4)绝大部分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实验教学纳入对学校的目标考核,大部分学校设备利用率已达较高水平。
(5)制定了《当涂县2021年德育工作要点》,出台了《当涂县2021年校园文化提升年实施方案》,各校设计“一校一品”正在谋划、提炼中,德育活动丰富多彩,展现形式多样,起到很好的育人效果。
(6)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教学秩序规范有序,切实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7)严格执行教育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
(8)目前未接受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积极准备迎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开展监测工作。
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对照国家评估标准,我县创建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1.部分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全县平均值为4.39平方米(达标值为4.5), 6所小学不达标,分别是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湖阳均庆小学、镇庵小学,共缺少1.4万平方米。
2.少数小学“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达标。其中,5所小学不达标,分别是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新桥中心学校、湖阳中心学校,共缺少2.9万平方米。
(对策:通过实施团结街小学南寺路校区改造、青莲路学校建设,进行师生分流,可以解决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不达标问题,通过建设经开区滨江学校,将新桥中心学校整体迁入,解决新桥中心学校不达标问题,将石桥中心学校幼儿园迁址重建,对原幼儿园进行改造,增加小学部教育资源,待土地指标审批后,启动湖阳学校项目建设,确保上述两项指标达标)
3.个别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达标。其中2所小学不达标,1所初中不达标,分别是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姑溪初中,共缺少352万元。
(对策:通过加大投入,给三所学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确保此项指标达标)
4.“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不达标仍然存在。其中3所小学不达标,分别是团结街小学、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共缺少17间。
(对策:通过团结街小学南寺路校区改造、青莲路学校建设和石桥中心学校改造,可以彻底解决3所学校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不达标的问题)
5.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不达标较为普遍。按照近三年评估标准,全县小学音乐专用教室30所小学间数不达标、38所面积不达标,初中2所学校间数不达标,8所学校面积不达标,共缺少43间,面积缺少3312平米。全县美术专用教室29所小学间数不达标,35所学校面积不达标,初中4所学校间数不达标,7所学校面积不达标。共缺少44间,面积缺少3006平米。
(对策:通过实施专项建设,挖掘整合校内资源,按标准建设音乐美术教室,确保间数达标,面积达标,满足音乐美术教学需求)
6.超标准班额问题仍较为突出。2020年城区2所小学校额超过2000人, 分别是团结街小学2742人,振兴路小学2407人。小学学段大班额17个,大班额还未真正彻底消除。非标准班额占比较大,小学学段超过 45 人的有203个教学班,占小学学段班级数的35.61%,主要分布在10所学校,其中团小、振兴路小学、石桥中心学校超标准班额问题严重。初中学段超过 50 人的有12个教学班,占初中学段班级数的5.79%,主要集中在护河初中、乌溪初中2所学校。
(对策:通过实施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相关学校项目建设、集团化办学、师生分流等方式,多措并举,严格控制消除超标准班额)
7.部分教育用地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少数学校因没有土地指标,未完成土地调规报批手续,造成教育建设项目建设推进滞后,教育用地问题成了制约均衡发展的瓶颈之一。其中,龙山桥中心幼儿园、石桥中心幼儿园等新建项目因土地报批未完成,项目建设进展较慢;塘南初中、湖阳初中、湖阳中心学校及两所村小、江心尚锦小学、乌溪中心学校等7所小学运动场土地未完成置换报批手续,运动场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围屏中心学校、马桥中心学校无标准化运动场,需征用土地,建设标准化运动场,经统计,共需解决用地135亩。
(对策: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度解决教育建设用地问题,对符合“两规”的乡镇学校直接完成申报审批,其余学校建设用地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切实保障用地需求。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完成全县13宗教育用地审批,解决“教育用地”这一瓶颈问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在省督导办、驻地指导组和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充分借鉴海盐、天长、徽州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快创建工作步伐,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将创建工作做实、做细、做深,攻坚克难,下足功夫,确保如期通过省级评估和国家验收。
一是在强化创建工作合力上下功夫。加强全县创建工作调度,落实工作会商制度,推动解决突出问题,部门乡镇切实履行职责。教育系统严格落实调度、包保、月报和督查机制,机关股室部门紧盯指标创新谋划工作,强化学校指导,把好指标达成关和资料建设关。强化学校创建主体责任,建立学校联络员制度,完善三级创建工作网络。
二要在强化问题整改落实上下功夫。通过开展督查调研,动态摸排县校两级问题清单,实行创建工作问题清单“销号式”管理。着力解决土地等“卡脖子”问题,全速推进学校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师生分流和资源整合,全面解决资源不足和大校额、超标准班额等突出问题。督促指导年陡镇辖区内学校提升办学水平,补齐创建工作短板。
三是在推动教育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扎实开展“教育质量提升年”“教学管理提升年”“校园文化提升年”活动,强化体育、艺术、劳动教育,力求在学校精细化管理、特色办学和内涵发展上提质增效。组织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确保达标。
四是在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大城乡学校领导和教师交流轮岗,盘活教师存量资源,优化师资配置。创新管理方式,合理配置体育艺术专任教师,满足体艺类课程教学需求。推进集团化办学,快速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新建学校高起点快速发展。
五是在加强创建氛围营造上下功夫。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工作调度会、迎评工作动员会,加快形成全面推进、全力以赴的良好氛围。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加强与媒体沟通联系,利用多种媒介报道宣传当涂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提升社会知晓率和满意度。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5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细则的通知》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政府主导、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为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力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全力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组织
为切实加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临泉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或联系教育同志任副组长,县政府办、财政局、发改委、编办、重点工程建设服务中心、住建局、公安局、人社局、卫健委、审计局、税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化旅游体育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细化职责分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有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调度机制及政府相关部门任务分解情况
各相关部门全力落实工作职责,加强配合协作,合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教育局负责制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项规划,并牵头组织实施;县财政局负责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落实,做到足额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并指导、监督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县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重点工程建设服务中心、住建局负责将中小学校建设纳入城区建设、乡镇(街道)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总体规划,确保与城区和新农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县编办、县人社局会同教育局共同做好教师核编定岗工作,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保障学校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规划,落实学校用地计划指标,依法办理用地批准产权登记手续;县审计局负责对涉教资金的监督管理;公安局、市场监管局、文化旅游体育局、卫健委等部门负责制定方案和措施,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各乡镇(街道)结合辖区学校实际制定推进计划并认真落实;其他相关部门负责根据各自职能,支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落实情况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办学条件优质均衡化。
1.校际差异系数有所降低。根据《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临泉县教育局制定了《临泉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分年度规划实施工作方案》,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等方面分年度规划实施,稳步推进,逐年完成实施项目及进度,保证2028年完成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2020年6月从办学条件、仪器设备配备、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校际间差异系数进行统计发现,2018年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0.3743、0.2400,2019年度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是0.3733、0.2337,差异系数逐步减小,均低于规定指标0.50和0.45,我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逐步发展。
2.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按照《关于印发临泉县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意见的补充通知》(临政办秘〔2017〕34号)和中共临泉县委办公室 临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整合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源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办〔2018〕70号)要求,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学校资源进行了整合。整合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有369所,其中初中36所、小学205所、教学点127所、特教学校1所。完善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指标,2017年以来投入22.45亿元,建设校舍面积111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建公办三中、城中路小学等16所,扩建9所,建设校舍面积65.88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3800个;全县中小学教辅用房面积128.16万平方米,小学、初中教辅用房生均7.39平方米、9.15平方米;全县小学运动场馆面积104.75万平方米,初中48.38万平方米,生均9.36平方米、9.74平方米,办学条件明显提高,基本达到省定标准。
3.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前全县学生用计算机19136台,生机比8.58:1,实验仪器设备和音体美卫器材全县均已达标,全县共有班班通设备4517套,已实现班班通全覆盖,达到优质均衡标准;全县现有图书361万册,学生生均图书超过基本均衡标准。另外,我县还为部分学校装备了科学探究室、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实验室、创客教室、智慧教室、机器人教室、3D打印室、多功能录播教室、云资源电子图书馆、专用书法教室等现代化的教育装备。2020年正在为艾亭中心小学新校、陶老中心小学新校、滑集中心校分校、城南小学、城东小学、兴业路实验学校6所学校配备班班通120套,计算机490台,录播教室5个,音乐、体育、美术各6套,实验室6套。
4.落实学校安全保障建设。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2020年底前,学校进出口道路警示标志等安全设施设备实现全覆盖;县教育局还联合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等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不定期进行上路督查,同时对全县校车进行网络化监管,杜绝学生乘坐不安全车辆;落实校园“人防、物防、技防”等安保措施,投入270万元为全县公办学校配备567套安保器材和488套微型消防站,安装了375台校园充电桩。投入1300多万元为全县学校配备专职安保人员597人,在全县校园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和一键式报警系统。
(二)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推进办学质量优质均衡。
1.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德育课程特点,紧扣“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三条主线,抓住“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三个载体,密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结合,通过日常化、形象化和生动化的形式,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体育摆到学校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大课间”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齐开足课程,规范教学秩序,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通过教师走教、发展一专多能教师、在线课堂等方式,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目前,全县在线课堂项目共有53个主讲教室、116个接收教室,覆盖所有师资配备不全的教学点,解决了农村偏远教学点师资不优问题。
3.规范办学行为。城区、镇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实行划片招生、免试入学,严格控制择校择班,不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严格按照《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要求,规范各校作息时间,保证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6小时,初中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家庭作业控制在每天1小时以内,初中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个半小时之内。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5%以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学籍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由县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大班额、大校额。
4.深化义务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中小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构建学生成绩评价新体系,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素质教育导向机制,对义务教育学校学业成绩、学生体质健康、师德师风、课程开设等进行科学评估。
5.保障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稳步、扎实推进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全县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摸底,以中心校为单位逐村排查,与残疾儿童家长沟通,动员其入学,对不能随班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为其办理学籍,由县特殊教育学校组织人员,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保证每一位残疾儿童少年入学。2020年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3%。
6.依法规范民办中小学校管理。按标准配备和管理教师,教育局先后出台了《临泉县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工作指导意见》、《临泉县教育局关于全县民办学校严格执行“五不准”规定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文件严格要求各校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选配教师,并严格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依法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培训。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师资水平优质均衡化。
1.落实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承担全县教师专业发展任务和教师培训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足额完成培训任务。全县中小学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100%;三是认真落实国培计划,仅2020年就实施国培项目56项,共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721人;四是积极开展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暑期举办面向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初中小学教务主任、优秀班主任培训四期,培训学员6500人次,实现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培训全覆盖。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修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制度,深入开展教育行风和师德师风整治,全面开展师德考核,建立个人师德档案,切实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收费、有偿补课、“吃空饷”、小病大养等问题整治力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教育,先后开展师德师风综合提升年、“铸师魂、守师道、立师表”、“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专题教育活动,加大师德师风宣传,强化师德师风考核,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涌现一大批师德师风先进个人。如郑莉、王海生、张文凤等同志先进事迹被《安徽青年报》、《中安教育》等媒体报道。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推动教育人事改革,公开选聘中心(县直)学校校长15名、副校长29名、局党委委员2名、团工委书记1名,为管理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展城乡教师流动工作,解决了400多名教师的实际困难;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评选活动,2020年评选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230余名,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4.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为保障教师工资待遇,我县严格落实教师待遇各项规定。一是全县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由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城乡学校教职工与当地公务员医保和住房公积金等执行标准、经费来源和发放方式均一致;三是从2015年以来我县开始发放教师一次性奖励,2016年以来在职教职工年人均发放一次性奖励20000元;四是农村学校教职工同乡镇公务员一样享受乡镇工作补贴,标准一致,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收入不低于公务员水平。中小学教师工资、津补贴、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足额纳入县财政预算,落实偏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按地域不同分类实施。
(四)教育保障实现新加强,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
1教育保障得到加强。全县各中小学校绝大部分规模都达到标准要求,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均为100%,做到了全覆盖,确保每名适龄儿童都有公办学位;全县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比例达80%;留守儿童关爱体系逐步健全,建立留守儿童工作台账,与县妇联、团县委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六个一”活动,认真落实注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安全教育。
2.过程性督导作用凸显。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对全县义务教育学校进行过程性督导,对各校当年工作成果进行检验,督导结果作为乡镇(街道)和中心学校绩效考核、干部选拔的重要依据,提升了教育的良好形象。
3.教育质量实现新突破。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县教育系统建立全员抓教学质量工作机制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落实包保责任,2020年全县中考平均分提高21.8分,普通高中招生建档线提高41分。全面加强素质教育,阳光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学校100%,县教育局荣获全国、安徽省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
四、逐校台账建立及动态管理情况
各校严格按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根据《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县教育局制定了《临泉县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分年度规划实施工作方案》,各校根据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科学部署,分别建立已达标和未达标台账,自己能够解决的,学校制定计划分步实施,自己不能解决的,上报县政府实施解决。切实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均衡配置,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保障机制,推动人事体制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科学规划布局,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据生源变化情况、教师学科现状,对全县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加大对紧缺学科教师招录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教师资源作用,坚持“有编即补”的原则,通过全省公开招聘、特岗计划招聘、自主招聘等形式和渠道补充教师,多渠道补充音、体、美、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教师。
五、存在主要问题及采取的保障措施
(一)主要问题
1.运动场馆面积初中还达不到10.2㎡/生,个别学校占地面积较小,位置处在集镇或城区,周边扩建较为困难。
2.我县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少数学校不达标,主要是规模较大的学校;每百人多媒体教室数初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个别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规模大,如小学超过2000人学校8所,初中超过2000人学校8所。
4.民办学校运动场面积、功能室打造与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5.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保障措施
1.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使学校逐步达到优质均衡办学标准,专用教室更加规范、标准,校园环境更加优雅整洁,学校文化建设品位得以提升,整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采取政策引导、投入倾斜、优化配置、待遇保障等一系列举措,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深入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推进教师交流,实施校长职级制改革。规范教师从教行为,从严处理违纪教师,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培训质量, 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3.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依法办学,科学治校”,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4.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校车平台安装,实现全县校车监管全覆盖。构建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科学研判校园及校园周边安全管理等问题,以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打击非法接送学生车辆、防止食物中毒为重点,开展经常性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加强防控,全面治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5.加强综合性督导工作。以督查为手段促进学校规范办学,以指导为目标帮助学校提速发展,坚持以考核指导为抓手,坚持“心系教育,服务教育”的原则,对学校综合督导评估每年一次。督导评估结果与学校综合绩效挂钩,与每一位教师绩效衔接,让督导成为教育质量提升催化剂,确保督在点子上、导在要领上。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6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20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绩效评价的通知》和六安市教育局有关通知要求,我县对照《安徽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民生工程绩效评价指标》,对2020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民生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金预算安排情况
1.补助公办学校公用经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对公办学校补助公用经费。2020年我县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85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90元(根据《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下达2020年城乡义务教育补助经费直达资金预算的通知》(皖财教〔2020〕628号)精神,从2020年春季学期起,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调整为年生均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即生均公用经费年上调50元,我县执行标准高于上级基准)、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在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础上,对寄宿制学校按照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继续落实农村地区不足100人的规模较小学校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和学校取暖费补助等政策。
2.免除民办学校学生学杂费。我县民办学校学生和公办学校学生一样全面享受“两免一补”政策。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标准按照中央和省确定的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执行。为确保按照现行政策及时、足额落实,对收费的民办学校在校学生学费减免资金由县教育局按春秋两个学期,分两次直接打卡发放到学生家长账户;对不收费的民办学校补助资金拨付到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
3.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免费提供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和免费为小学一年级新生提供正版学生字典。现行具体标准为:小学生均每年90元、初中生均每年180元。
4.补助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基本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生活补助基本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
5.校舍维修改造。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资金覆盖所有农村公办义务教育学校。2020年我县校舍维修项目75个,维修改造面积16032平方米,投资1664万元。
6.大别山革命老区中小学采暖保暖工程。采暖保暖工程是2020年“义保”民生工程新增项目。大别山革命老区农村公办义务学校实行一校一策,因地制宜采取安全有效的措施防寒采暖保暖。补助学校采暖设备购置资金998万元,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室、学生宿舍空调安装于2020年8月31日前完成。
根据《舒城县2020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方案》(舒教[2020]44号),以上所有资金按照经费分担机制,县级应承担资金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并足额安排到位。没有截留、挪用、挤占、平调上级“两免一补”资金现象。
二、资助资金发放情况
根据财教[2020]782号文件中央下达我县义务教育贫困生生活补助306.5万元,我县按1:1比例足额配套306.5万元,并及时拨入教育核算中心专户。2020年我县义务教育贫困生生活补助资助对象认定以《安徽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安徽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皖教〔2019〕2号)为依据,程序规范,分学期发放到人。春学期补助于5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依据《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做好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皖教秘〔2020〕74号)精神于4月底前发放到位。秋学期补助于11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补助于9月25日前发放到位。
2020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履行了学生申请、班级评议、审核认定、公示等规范程序。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发放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基础标准执行,并及时打卡发放到位。没有扣发、漏发、晚发、少发、直接打入学生食堂饭卡等不按照规定方式发放问题。
我县2020年春学期发放义务教育贫困生生活补助7247人,257.86万元,其中建档立卡6386人,223.66万元;秋学期发放义务教育贫困生生活补助7738人,273.19万元,其中建档立5973人,213.25万元。
三、公用经费核拨情况
资金到位情况:根据皖教财[2020]782号文件,核定我县全年义保公用经费中央部分4371.8万元、省级部分874.3万元,我县县级配套和保留资金329万元,全年公用经费实际到位5575.1万元。
资金核拨情况:1月拨付公办学校第一批公用经费1419.523万元,3月拨付公办学校第二批公用经费1501.991万元,7月拨付公办学校第三批(直达资金)公用经费251.725万元,8月拨付公办学校第四批公用经费1416.4265万元,10月拨付公办学校第五批公用经费287.4045万元。6月打卡发放春学期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杂费资金314.29万元,7月打卡发放直达资金20.015万元,10月打卡发放秋学期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免学杂费资金363.725万元。公用经费拨付充分考虑不同学校的运行成本和实际需求,保证所有学校正常运转,10月底前全部按序时进度将公用经费核拨到校(截至9月底,核拨到校公用经费占全年88.32%)。各中心学校没有克扣、截留、挤占所属村小学和教学点公用经费。
四、学校经费使用情况
学校经费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批复的支出项目和规定的标准执行。学校内部审核审批和财政、教育部门“双审核”手续履行到位,严格按照财经制度进行审核,不存在支出报销原始单据缺漏、“白条入账”、票据使用不规范、审核审批手续不全或资金支出不符合规定等问题。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开支,没有从公用经费中开支代课教师工资、教职工加(值)班费、教职工福利津补贴等人员费用以及用于还债、基建支出等问题。没有不按规定用途使用发票,没有将一些商业零售发票或其他行业代替建筑行业发票报销基建或维修支出,严格按照税票分类使用报支。学校基建和购置类项目严格遵守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规定履行相关报批手续。11月份发现个别学校因培训费报账不及时,学校培训费支出尚未达到公用经费预算5%,已在12月整改结束。县教育局经常组织学校财会人员参加财务相关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五、学校收费管理情况:
县教育局印发了《舒城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教育收费公示工作的通知》(舒教财〔2020〕5号),要求学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教育收费公示工作落实到位,做到清单之外无收费、公示内容之外无收费。要求学校按照规定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提供服务并收费。严禁将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与行政事业性收费捆绑收取。中小学向在校学生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非营利原则,按学期或按月据实结算,多退少不补。
自查未发现学校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行为,没有违背学生或学生家长自愿规则,强制或变相强制提供服务并收费,没有在代收费中加收其他费用。各校代收费做到及时据实结算、多退少不补。没有跨学期收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严格按规范要求实行服务性和代收费公示制度。我县民办学校减免学生学杂费由县教育局直接打卡发放。印发了《舒城县教育局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收费管理的通知》(舒教财〔2020〕21号),要求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要强化规范教育收费行为的主体责任意识,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要严格按照皖教秘财〔2020〕66号、六教财〔2020〕9号文件要求,开展自我检视和整改,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规范收费公示,落实好退费政策。没有学生家长举报反映学校乱收费情况。
六、学校民主理财情况:
各学校按照《舒城县中小学校财务制度》、《舒城县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制度(试行)》等规范性文件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和民主理财工作,学校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有基层教师代表参与。民主理财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对学校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进行研究,对学校财务情况进行稽核,有会议纪要记录。大部分学校公用经费使用及财务收支情况按月在财务栏进行公示,个别学校因记账不及时没有做到按月公开,已要求整改。
七、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县教育局会同县财政部门根据各校情况编制到校、到项目的校舍维修改造年度实施计划,2020年校舍维修项目75个、总面积16032平方米、总投资1664万元,全部按计划实施没有擅自调整变更项目。9月份75个校舍维修项目全部完工,项目建设进度没有落后于序时进度。对于完工项目,及时组织竣工验收和决算审计,及时从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并在财政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录入固定资产卡片。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7
一、高度重视机制建立,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效推进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区政府成立了由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和区教委主任为副组长、区政府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教委,由区教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同时成立建设项目协调工作组,确保工程项目顺利推进。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订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推进会,明确了区政府各部门工作责任,分解了创建目标任务,按照均衡发展专项规划抓落实。
二是制定方案,打表推进。区政府及时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印发綦江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綦江府发〔2015〕19号),对创建工作及时作出安排部署,确定了我区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项目推进的办结时间,区级相关部门和单位(学校)严格按要求打表推进。
三是明确监督、严格问责。我区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由监察局牵头负责,严格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在市、区各级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区教委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认真贯彻十八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战略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召开全区教育综合改革报告会,将专项改革上升为区级战略部署,争取形成区域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模式,为全国农村区县教育改革探路。
一是变单一强力推进改革为多元化自主改革
遵循“政府主导、教委主管、学校主体、教师主人”原则,由学校根据校情自主选择项目,征集改革项目100余项,实现项目动态管理,定期优化淘汰,增强了改革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将30%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划拨学校自主制定政策发放。精简年度考核指标60%,减少对学校办学行为干扰。指导南州中学等24所试点学校自主制订发展规划,实现一校一目标,一年一诊断,一校一评价。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人终身学习、全面发展、愉快工作、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科学教育政绩观;把教育综合改革纳入区委区府工作重点。区教委提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位师生”的办学指导思想;树立了“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的先进办学理念。全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教育观得到了优化、更新,校长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师树立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家长形成了正确的成才观,达到了办学理念的均衡。
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均衡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建立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经过实践,创造出了10多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但爱学习,而且会学习,学习兴趣空前高涨,大批农村孩子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学习方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教师,敢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是城乡共享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开设均衡
整合体育、艺术、科技、劳技等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在所有学校广泛实施2+X项目,培养伴随学生终身的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兴趣、劳动和阅读习惯。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了农村学生享受体育、艺术、科技、劳技专业教育的公平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公平;编写了校本教材,免费提供学生使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了全区城乡教师共享的数字课程资源库,做到每所学校有数字校园,每位教师有工作室,解决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瓶颈问题,做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过几年的努力,城乡学校开齐开足课程的比例大致相当。
四是改革学校评价制度,促进发展机会均衡
“以入口定出口”,“从起点看变化”,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质量发展性增量评价,农村学校有了奔头,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升,30多所农村薄弱学校在区教委的素质教育质量目标考核和办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一等奖,成了硬件不优办学水平优的学校。近两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数据显示,除农民工子女入学和居住地变换正常转学外,择校现象在我区已基本消失。实施“指标全到校、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的中考录取制度改革。将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指标划分为综合录取、多元录取、诚信推荐录取三类,各占88%、10%、2%。重点高中综合录取计划内指标均衡到校,城乡学生升入重点高中机会均等,多元录取、诚信推荐,特长学生升学机会公平,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五是成效初显,示范引领
综合改革案例全国表彰。《区域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教研成果被国务院评为基础教育最高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多元协同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案例被21世纪研究院评为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最高奖—优胜奖,是全市迄今唯一获该奖项的单位;改革经验各级会议交流,《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綦江探索。素质教育督导工作经验6次在全国会议和国际会议上交流,并2次举办全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研讨会。创新课堂教学“五步教育督导法”,得到国务院督导办充分肯定,市教委印发专报全市推广。
在全国率先实施学区自治试点,得到教育部、市教委高度关注。
三、大力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解决人民群众入学难问题
区规划局在组织编制《綦江区城乡总体规划》以及指导各镇编制镇总体规划时,在用地布局上,保证优先考虑中小学用地,并根据规划人口合理确定各类中小学用地规模,确保学校满足使用要求,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国土房管局坚持按照特事特办、专人专办、限时办结原则,对学校教育用地予以大力支持。在解决学生就近入学时:
一是科学合理划定招生区域。区教委统筹,各学区、学校提前半年调查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数据,及时划分招生区域,及时制定招生程序、及时确定招生对象。
二是妥善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划定就读学校,解决随迁子女、进城务工子女、拆迁户子女、中途返回户籍地子女入学问题。
三是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推进全纳教育,使每一个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均能接受合适的教育。特殊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三种方式确保残疾儿童接受教育。
四是坚持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根据初中学校生源数量、学生就读习惯等因素,把每年高中招生统招计划85%划分到初中学校,很大程度解决了义务教育择校难题。
五是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实现“零收费”,为低保、贫困、孤儿、残疾等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并实现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资助体系,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
四、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确保三个增长达到国家要求
区政府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年提高区级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落实到位。落实教育费附加征收政策和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城市建设配套费等政府性收入按一定比例计提取教育资金。区财政局千方百计拓展经费渠道,保障全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强资金监管,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近三年,基本做到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每年财政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1.5%预算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学校按不低于公用经费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近三年累计投入教师继续教育经费1027万元。在教育经费使用上,重点向农村边远薄弱学校倾斜。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近三年,累计征收拨付城市教育费附加9090万元,征收拨付城市建设配套费8504万元,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11743万元。2015年11月市综合督导指出2013年我区“实际欠拨教育经费10680.2万元”,现已全部整改到位。
五、加快学校基础建设,确保基本办学条件到达要求
我区在2015年政府投资项目的基础上新增教育类建设项目11个,其中整体迁建项目4个,改扩建项目7个,总投资2.3亿元,新增校舍面积约7.5万平方米。该批项目于2015年5月启动建设,目前有1所学校已完工,10所学校完成主体工程,预计2016年底即可完工。同时,按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整合学校资源,以保证达到要求。在精细化管理学校附属设施项目建设中,赶水中学、羊角学校等27个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总投资6845万元,可让3000多名学生住宿,有效解决边远学生“就学远”的难题。另外,还科学布局了莲石中学、民族小学等24个教师周转房建设项目,总投资2360.5万元,可解决500余名边远学校教师住宿难题,让边远学校教师“分得来”、“留得住”。
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增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劲
一是统一城乡编制标准,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区教委根据生源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报同级编制部门核定,城乡统一按小学1:19、初中1:13.5的标准核定,村小及教学点按班师比1:2的标准据实配备。2015年印发《关于教育卫计系统补充工作人员的意见》明确了通过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特岗计划招聘等形式每年补充教师300名左右的长效机制。2015年公开招聘补充教师272名(其中特岗计划招聘音体美教师26名),2016年招聘教师219名(实验员15名,信息技术、综合实践20余名),有效解决了中小学体艺学科教师紧缺矛盾。新进教师优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充实和提高了基层师资力量和素质,保证各学校开齐开足课程。
二是政策倾斜支持农村,吸引教师留在基层。2009年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时,结合綦江区情,根据学校地理位置、交通和艰苦程度,对边远农村学校教师每月100—450元农村教师津贴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国家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政策及街镇工作补贴,全区乡村教师津补贴最高达每人每月1200元,居全市最高水平,有力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备。极大鼓励了山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我们还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方面向广大基层学校倾斜,对有村小和农村学校任教经历实行加分政策,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留在基层,扎根山区。边远学校教师“招不来、派不去、留不住”的现象逐步得到改善。
三是骨干名师带动成效显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2012年起,开展区级名师、学科首席教师和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对评出的区级名师、学科首席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实行严格的管理与考核,不搞“终身制”,并对三类骨干教师给予每年3000元、2000元、1000元的经费鼓励。组织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每学期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等活动,带动、引领和辐射基层学校和山区教师,促进共同成长。
四是率先探索教师管理模式,引导师资有序流动。2009年全区率先在全重庆市成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将“学校人”变成“系统人”。2014年制定了《关于印发綦江区教育系统教职工调配管理办法的通知》,对教师流动的原则、程序、办法进行了明确。2015年通过支教、顶岗学教、巡回走教、校际交流等方式交流教师259名(其中:乡镇间调动25人、城区考调71人、秀山支教8人,校际交流155人),教师交流面已达5%。建立了“城乡结对”、“联盟学校”共同教研等“柔性交流”,开展了年轻后备干部异校提拔、挂职学习制度,鼓励优秀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挂职锻炼。
五是实行了校长任期制,建立了校长交流制度。2015交流轮岗校级干部114名,校级干部交流面达28.4%。我区还强化了綦江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多方支持争创教师进修学院,启动教师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得到市教委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集中80学时的集中培训学习。
七、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正确导向。
按照国家《教育督导条例》、《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的要求,区政府于2015年7月成立了綦江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并在全区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确保教育督导长效推进。任命各类督学75名,建立起责任片区督学制度、督学公示制度,工作管理进一步完善。贯彻落实市教委“减负提质”十项规定,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依法依规开展镇街教育督导和学校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8
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要目标任务;是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的有力手段;是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走向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有效机制。一直以来,海盐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探索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加大投入,规范管理,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将我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工作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海盐县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缘,濒临杭州湾,以“千年古县、滨海城市、湾区前沿、核电之源”著称。县域总面积1072.6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84.9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4街道,截至2018年户籍人口38.21万,常住人口44.79万人。
近年来,海盐县在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科技、体育先进县,国家级生态县、园林县城、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首批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示范区,省级卫生县城、示范文明县城、森林城市等称号。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27亿元;财政总收入83.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7.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7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53元。为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13年通过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认定,2015年通过浙江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评估认定,2018年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省级督导评估。
2019学年,海盐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4所,其中小学21所(有4所学校有2个校区),初中1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义务段在校学生36156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420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比例、初中入学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65%。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专任教师2527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507人,初中专任教师1020人。小学生师比16.5:1,初中生师比11.06:1。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县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我县21所小学、4个校区、13所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等7项指标,除了有2所学校各有一项指标达到评估标准的85%以上外,其它学校7项指标均达到评估标准。具体情况详见表1:
表1:海盐县小学、初中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二)县域内小学、初中校际均衡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的要求,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主要通过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七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进行评价,要求小学校际差异系数小于或等于0.50,初中均小于或等于0.45。对照评价标准,我县小学、初中的以上七项指标的校际差异系数均达到评价的要求。具体情况如表2:
表2: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情况
(三)县政府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的要求,对政府保障程度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履职,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成效等方面共15项指标。对照评估办法,15项指标我县自评均为达标。具体情况如下:
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
【自评情况】为进一步优化全县教育资源布局,确保我县教育设施建设与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相适应,2013年8月县政府根据我县区域产业结构和规划人口以及我县义务教育布局现状,修订完善了《海盐县“2013—2016”年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建设)规划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3〕114号)。近五年我县投入近9亿元,积极实施和推进校安工程,抓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快扩大县城教育资源,升级改造乡镇街道学校,先后完成了义务教育段10所农村学校、2所城镇学校迁建、新建和改扩建工程,目前,在建工程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通元小学扩建工程等2个项目,努力实现城乡学校建设“牢固安全、功能完善、舒适美观、适度超前”的目标,促进教育高位“公平、均衡”,实现了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均衡的目标。
为了主动适应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及户籍制度改革等要求,我县根据海盐县县域总体规划、结合海盐县之前制定的教育规划文本、按照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及地方有关规定要求,已完成了《海盐县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修编)(2016-2030)》,努力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自评结论】达标
2.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
【自评情况】2006年3月,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盐政发〔2006〕11号)文件,明确实施“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我县从2006年起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学校建设由教育局后勤服务中心统筹规划、统一实施,教师编制由局人事科统一核准,教育装备由局后勤服务中心统一采购、统一验收、统一配发,生均公用经费由财政统一保障(2018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为:小学1000元/生,初中1200元/生,2019年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分别为:小学1100元/生,初中1300元/生)。
【自评结论】达标
3.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督导评估认定工作规程调整为:近三年评估中,对于在2016年及之前规划并建成的学校,其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按分别不低于73、67平方米评估。
【自评情况】我县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音乐、美术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分别不低于73、67平方米。
【自评结论】达标
4.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
【自评情况】我县有三所小学超过2000人,分别是向阳小学、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滨海小学。这三所学校分别有两个校区,向阳小学分为南校区和北校区,其中南校区有1935人,北校区有963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分为东校区和西校区,其中东校区有1688人,西校区有1329人;滨海小学本部有1808人,乐平校区有243人。
【自评结论】达标
5.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
【自评情况】我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0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0个。
【自评结论】达标
6.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
【自评情况】我县无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
【自评结论】达标
7.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
【自评情况】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县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营造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发展的社会氛围,全面构建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2015年8月我县出台了《海盐县特殊教育提升工作计划》(盐政办发〔2015〕78号),明确提出“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同级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以上”。2018年我县随班就读学生为62人,公用经费为70.5万元,生均公用经费为11371元;育才学校公用经费为61.3万元,学生数为50人,生均公用经费为12260元(分学段,按对应生均标准10倍保障公用经费)。2019年我县随班就读学生为75人(其中义务教育段学生44人),公用经费为111.7万元,生均公用经费为14893元;育才学校公用经费为77.4万元,学生数为55人(含社会福利院28人,其中义务教育段学生21人),生均公用经费为14073元(分学段,按对应生均标准10倍保障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均不低于6000元。
【自评结论】达标
8.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
【自评情况】我县2018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基本工资38889元(不含提高10%部分),绩效工资66109元,考核奖等普发性奖金58238元,合计教师工资收入为163236元(不含提高10%部分);我县2018年公务员基本工资35501元;规范津贴补贴46995元;年终一次性奖金和考核奖等普发性奖金80260元。
【自评结论】达标
9.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
【自评情况】根据省教育厅要求,我县从2011年起出台政策,在全县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以五年为一个周期,要求一个周期内完成360学时培训。至2016年,我县已圆满完成第一轮培训,目前正开展第二轮的培训。近5年全县应参加培训教师2453人,完成培训学时的教师2453人,教师培训完成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1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
【自评情况】我县根据需求,积极争取,在县编办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进行分配,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自评结论】达标
11.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自评情况】我县从2013年起,在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轮岗交流工作,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了轮岗交流的范围、对象、类型和实施办法和形式,为推进轮岗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将轮岗交流工作和职称评审、评先评优、名优教师评选等进行挂钩。为提高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效性,每学年末,还对轮岗交流的对象进行考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8年度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528名,交流轮岗教师190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35.98%;交流轮岗的骨干教师42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2.11%。2019年度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603名,参加轮岗交流的教师达218人,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6.15%;交流轮岗骨干教师96人,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44.04%。
【自评结论】达标
12.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
【自评情况】全县在岗专任教师2527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527人,占比100%。在教师招聘中,严把进口关。每年新教师招聘,要求参加报名的人员必须先具备教师资格条件,并定期对中小学教师资格进行注册。
【自评结论】达标
13.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
【自评情况】一直以来,我县义务教育段城区和镇区公办学校根据“相对就近免试入学、划学区招生”要求,安排适龄儿童少年按照户籍和法定监护人的居住地入学。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为100%和100%。各校在招生过程中,不举行任何形式的与入学相关的学科文化知识笔试或面试。
【自评结论】达标
14.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
【自评情况】2019年我局出台《海盐县教育局2019年优质示范普通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实施办法》(盐教普〔2019〕74号),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1250人,分配名额787人,占比63.0%,高于5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472人,农村学校占分配名额总数的59.97%(城镇学校占分配名额总数的40.03%),体现出向农村初中适当倾斜。2019年全县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招生工作平稳有序。
【自评结论】达标
15.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
【自评情况】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救助保护工作,促进广大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50号),海盐县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盐政办发〔2017〕97号)。通知中,任务明确,机制完善,体系健全。2019年,全县留守儿童14人,各校均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2017年,修订完善了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海盐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配套政策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盐教普〔2017〕27号),2019年出台了《海盐县新居民子女积分制入学管理办法(试行)》(盐教普〔2019〕11号),保障已落户和已申领居住证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我县以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方式,解决新居民子女入学的问题。 2019年,全县随迁子女数14201人,其中符合条件的在公办学校就读13796人,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0人,合计13796人,占比97.15%。
【自评结论】达标
(四)县域内义务教育教育质量自评情况
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的要求,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估,重点评估县域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共9项指标。对照评估办法,9项指标中前8项我县自评均为达标;其中最后一项“(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此项工作我县还没有开展。具体情况如下:
1.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自评情况】全县初中毕业生数为3446人,三年前初中在校生数为3631人,转入学生数为56人,复学学生数8人;转出学生数为230人,休学学生数7人,死亡学生数为0人,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为99.65%。
【自评结论】达标
2.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自评情况】2019年秋季,全县义务教育段残疾儿童少年为96人,入学96人,入学率为100%。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含福利机构)就读40人(其中19人不在本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占比41.67%;随班就读48人(其中4 人不在本县就读),占比50%;送教上门8人,占比8.33%。目前,我县建立健全了特殊教育机构(含社会福利院)、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三位一体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体系。
【自评结论】达标
3.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自评情况】全县34所中小学均制订了章程。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教育系统公文流转、会议通知等全部通过OA办公系统、钉钉进行,同时我们也不断探索管理的信息化,如100%学校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管理,100%学校实现无纸化办公、100%学校实现班级多媒体全覆盖、100%学校装配标准化学生机房、100%的学校实现无线教学覆盖,实现了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自评结论】达标
4.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自评情况】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教师〔2011〕1号)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试行)》(浙教师〔2010〕175号)等文件精神,我县出台了《海盐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盐教人[2011]134号)文件,我县财政部门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浙政发〔2004〕47号)的要求,按每年不少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其中,教育局按30%提取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指定项目培训,其余70%以学校为单位实施专项管理,由学校统筹使用。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的10%比例,提取教师培训经费。2018年,全县所有学校教师培训经费均高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自评结论】达标
5.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自评情况】坚持以“应用驱动,融合创新”为总体思路科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本着“更好地为学校服务”这个宗旨,紧紧围绕“建设、应用、融合、创新、发展”五个关键词抓实抓好各项工作,有效地支撑和引领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是加强智慧校园和创新实验室两大建设。从2015年开始每年设立“数字校园改造”专项资金,2017年启动智慧校园创建工作,2018年全年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育装备,其中信息化装备占全年总额的60%左右。近三年,每年设立约200万元的创新实验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创建了80多个各类各级特色创新实验室,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突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思路,拓展了学校教育空间和内涵。二是建设“之江汇”应用、信息化研究、信息化应用三个项目。截至2019年6月底,所有中小学及公办幼儿园,“之江汇”教育广场系统校级层面培训率达到了100%,注册用户数达到50021个;年度经验总和79.7万;空间比例达到99.55%;年度活跃度199;居全省第二。近几年有2个课题获国家级课题立项,4个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开展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不断促进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整合中的应用。三是智慧校园建设有成效。先后有3所学校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数字校园示范校,11所学校被评为“嘉兴市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进行教学资源建设。海盐教师博客积淀了12万多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论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课堂教学实录。在省教育资源平台上,教师各类文章资源数达95503篇;各类教学活动图片91426张;教师资源空间登录次3381052次;资源访问量2447461次。在日常教学应用过程中,积极推进省教育资源网的应用,有2位老师成为之江汇教育广场省级讲师(全省61名)、多位一线教学骨干教师代表海盐参与全国和省市级的各类教学展示活动,海盐也成为全省20个区域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单位之一,在2019年在全省教育技术业务培训会上作经验介绍。
【自评结论】达标
6.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自评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连续召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课程示范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调研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各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师生文明素质提升专项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写使用了具有海盐特色的区域德育共享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教材》。坚持把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实现全员德育、全方位德育、全过程德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全面推进家委会、家访、家长学校制度,积极探索时政教育、劳动教育、实践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为提升学校专项维修综合成效、扩展校舍利用空间及校园文化建设,2014年,县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盐教普〔2014〕144号),建立专项经费及使用机制,统整校园建设各项工程,实施基于“师生为本、课程生成、特色彰显、情景审美”四大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2015-2019年,共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6720万元。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天宁小学、行知中学、元通中学、等一大批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校园面貌大改观,校园文化品质大提升。2018年,全县美丽校园创建率100%。
【自评结论】达标
7.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自评情况】全县义务教育段学校认真贯彻《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2015年修订)”,开齐开足课程和课时,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县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关政策要求摘编》,严格执行教学安排,严格作息时间,严格规范作业布置与学业评价,严格执行教材教辅征订规定,切实规范教学秩序,规范中小学校的办学行为。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劳动实践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将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实践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鼓励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拓宽校外劳动实践途径,将校外劳动实践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和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社区服务等劳动实践。沈荡中学等3所学校为浙江省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项目试点学校,于城小学等多所学校认定为嘉兴市综合实践样本学校。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评比,以展示评比的方式,促进课程教育的开展,目前已完成8届县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展示评比。
【自评结论】达标
8.无过重课业负担。
【自评情况】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教基〔2017〕9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坚决执行“六个严格”,即严格开设课程、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实施“四项制度、三项评价”,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四项制度”:一是蹲点调研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局机关中层干部下校蹲点调研,对全县中小学的课程开设、作息时间、体艺“2+1”、大课间活动、专课专用等二十多个项目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视导。二是责任区督学定期督查工作制度,责任区督学每月下校督导一次,将无过重课业负担列入常规督导内容之一。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结果排名公布和达标工作先进学校评选制度。四是阶段性、选择性教育教学管理蹲点调研制度。“三项评价”:一是学校发展性评价,将无过重课业负担列入评价内容之一。二是初中起始年级基础质量评价和学科教学质量跟踪评价。三是音美体劳技能学科教学质量调研评价,使技能学科的开设得到进一步重视。
【自评结论】达标
9.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自评情况】此项工作我县还没有开展。
【自评结论】达标
(五)关于《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第十条的自评情况
不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不存在违规择校行为;不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不存在“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教育系统不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没有弄虚作假行为;未发生“校闹”;未发生社会舆论关注或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凝聚教育发展领导力
1.建立创建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县委、县政府成立海盐县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县长担任,成员由县府办、教育、发改、财政、人力社保、国土、住建、编委办、公安、文体、卫健、新居民事务局、残联等部门以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育局。各成员单位明确创建目标与责任,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建立创建项目的管理制度,所有项目均明确时间进度及责任人。适时召开研讨会、现场会、推进会,攻坚克难,有效推进。
2.落实部署推进,实施节点管理。海盐县将推进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和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作为县委、县政府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大部署。2016年初,人大专项审议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7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海盐县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推进会及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动员会。2017年出台《海盐县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实施方案》(盐政办发〔2017〕114号),并实施“海盐县创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工作节点化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成员单位包干责任制,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教育现代化工作职责纳入对县直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政策保障。
3.依托城乡一体推进,夯实创建基础。近几年,嘉兴持续推进乡村振兴计划,海盐在长期实践中构建起了“中国就地城镇化海盐样本”模式。2015年,海盐县成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县,全面启动改革试点工作。海盐就地城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形成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良好基础。2016年《海盐县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盐政办发〔2016〕33号)发布实施。在改革推进中,我县构建了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系、服务规范及具体举措,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义务教育综合改革与均衡发展暨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专题研讨班”,我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在会上作交流;2017年12月25日,教育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现场推进会,我县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经验在会上作书面交流。
(二)推进规划实施,对标整改提升,凸显创建工作实效性
1.推进两个规划实施。2013年8月,海盐县修订完善了《海盐县“2013—2016”年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建设)规划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3〕114号)。着力破解农村学校基础建设薄弱问题。五年中,总计投近9亿元,完成12所学校新建、迁建和改建扩建工程。2017年6月,由南京大学规划院实施2016-2020年教育布局专项规划修编,完成了《海盐县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修编)(2016-2030)》,着力破解面对二孩政策、城镇化问题带来的城区资源紧张问题。近三年计划投入近6亿元,完成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南校区新建工程、三毛小学异地迁建工程、海兴中学新建工程等3个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布局,提升学校硬件基础,扩增城区资源。
2.出台五大政策引领。五年中,先后出台民办教育三项政策:《海盐县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盐政发〔2015〕18号),《海盐县民办中小学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盐教〔2016〕12号),《海盐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明确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相关扶持政策的批复》(盐政函〔2015〕62号)。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引导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教育的优质选择。五年中,先后推进特殊教育两轮提升计划:2015年8月,推动实施《海盐县特殊教育提升工作计划》(盐政办发〔2015〕78号);2018年12月,启动实施《海盐县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盐教〔2018〕250号)。通过专项计划,建成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大大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入学比例。教育进一步补短板兜底线,推进教育公平,增进残疾人家庭福祉。
3.完成民办新居民学校转型升级。2018年9月,根据《海盐县行政区划调整教育配套方案》,启动海盐县新居民学校布局调整,着手整治办学质量低下的民办新居民子女学校,至2019年8月底,终止了原海盐县广丰学校的办学,新引进一家公司投资创办海盐县北原学校,委托教育局实施管理。目前,县教育局派出由三名学校中层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管理团队,实施对学校的全方位管理,引导学校高质量发展,确保随迁新居民子女共享优质教育。
4.实施五大工程建设。一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达到97.1%。二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每年投入2000万元左右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所有学校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教室网络通达率达100%。教学班均已配备多媒体电子白板或交互式大屏一体机,国家级、省市级数字校园示范校、智慧校园示范校已配备交互式移动学习终端、机器人实验室、LED大屏、精品录播实验室及各级各类创新实验室。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工程。2014年,县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盐教普〔2014〕144号),并建立专项经费及使用机制,“美丽校园”创建机制。2015年至2019年共投入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6000多万元,美丽校园创建率达100%,丰富了学校发展内涵,也为拓展性课程的开设提供了环境支持。四是校园饮水质量提升工程,列入2015年政府实事项目,惠及全县34所中小学35000多名师生。五是寄宿制学校热水淋浴工程,列入2016年政府实事项目,共投入650万元。五大工程进一步抬升学校硬件基础。
(三)深化机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提增优质均衡发展的协同力
1.建立教师工资同步增长机制。尤其在出台公务员普遍发放的奖励性补贴政策时,同步、同时、同幅度给予考虑。
2.实行教育专项资金统筹机制。2016年,教育现代化发展推进大会上推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海盐县教育系统考核评估机制和引才强师工程的意见》(盐教〔2016〕103号),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专项资金,实施因校而异的发展激励机制,给予学校的个性化奖励。2018年,为进一步强化教育专项奖励统筹机制,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做强海盐优质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出台了《海盐县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8〕111号),明确教育系统实行绩效工资按总量上浮(总量超过6000多万元),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评价考核的完善、专项奖励的实施,激发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3.强化师资的县域融通机制。2014年,县教育局出台《海盐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盐教人〔2014〕111号),教师城乡交流全面启动。2018年7月,出台《海盐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盐教〔2018〕48号),实施第一轮“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县域内优质师资的流转。五年间,共有近千名教师参与交流,占义务教育教师总数的35%以上。在此基础上,2019年实施教师结构性“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校班师比、师生比配置标准,将富余师资实施调整,缓解了总编控制下校际师资不均衡及结构性缺编问题,实现师资配置的不断优化。
4.建立“学校干部统一调配”机制。对全县中小学校长实施统一管理,中层轮岗交流,提拔城镇学校青年骨干到农村学校担任领导职务。2015年-2018年,有29名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了城乡交流与轮岗,其中,提拔了11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担任校级领导。2019年,进一步加大力度,打通城乡界限,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全域流转,共提拔、转岗12名城区骨干担任农村学校校级领导。目前,农村学校中共有10名校长来自城区骨干、省市县名优教师,占农村学校校长的38%。
5.打造“学校发展共同体”。2008年,县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校际结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海盐县中小学(幼儿园)校际结对联动工作考核办法》,校际结对工作规范深入推进。十年中,逐步发展成“1+X”(1所城区学校+若干所农村学校)”的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共同体发展“制度链”、“人才链”、“资源链”的“三链”结构。以“制度链”构建灵活而紧密的合作结构,形成党建、教学“双核联动”共同体标准,“利益共享、荣辱共担”捆绑式的联动考核机制。以“人才链”创新人才资源的共享方式。试行“教职员工联聘制度”、客座教师制,实现教师资源共享,组建“学生助教团”,让学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以“资源链”使校际资源突破时空界限有效链接,在发展真实情境的实践共同体基础上,打造虚拟共同体。“学校发展共同体”有效地突破了校际壁垒,实现“学校管理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教育资源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新型集团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在2019年浙江省教育工作大会上作交流。
6.构建“互联网+”平台,实现校际资源共享。智慧校园建设卓有成效。目前,所有学校已实现“三通”与“五个100%”,即校校通、师师通、班班通;100%的学校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管理、100%的在职教师实现网络化办公管理、100%学校的理科教学仪器全部按省I类标准配备、100%的班级实现交互式多媒体电子白板进教室,100%的学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在此基础上,构建“互联网+”平台。建设“之江汇广场”。2018年启动“之江汇教育广场系统”省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示范试点项目。我县2所学校列为嘉兴市试点示范校;5所学校列为县试点示范校。截至当前,我县之江汇教育广场教师应用活跃度以657分居全省第二。创建“携手同步课堂”。2018年,我县先后出台了《海盐县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工作方案》及《海盐县“互联网+义务教育”中小学结对帮扶民生实事工作方案》(盐教普〔2019〕61号文件),依托“携手同步课堂”平台,构建起与名校名师跨时空的教研、科研,打破传统模式的时空瓶颈限制,实现远程现场化的双向深度互动。至2019年8月共投入400多万创建同步课堂信息平台,实现“携手同步课堂”平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截至目前,结对学校开展同步课堂、网络研修、名师课堂等帮扶活动20多次,涉及语文、英语、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参与师生达3000余人。
(四)加快融合发展,深化教育研究,成就优质均衡发展的高质量
1.领域融合,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健康《健康海盐2030行动纲要》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船精神,构建更加完善的文教、体教、卫教融合和健康教育体系,县政府办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9〕32号)《关于切实加强文教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盐政办发〔2019〕33号)《关于切实加强卫教融合深入推进健康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盐政办发〔2019〕34号)等文件,进一步强化学校健康育人工作,不断丰富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服务和推动“健康海盐”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引育并重,着力培养好教师队伍。我县先后出台《海盐县先进教师及科研成果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稿)(盐教〔2015〕170号)、《关于进一步完善海盐县教育系统考核评估机制和引才强师工程的意见》(盐教〔2016〕103号)、《海盐县骨干教师管理办法(暂行)》(盐教人〔2018〕188号)建立起优秀人才的引进机制及名优教师培养体系。并与华师大基教所建立合作联盟,聘请8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导师团”,开设领导力高端班,以“领衔项目”为载体,以“导师制”为模式,实施持续三年的后备干部、骨干教师培养。以上述举措培养好高学历教师、青年教师、名优教师、后备干部“四支队伍”。近五年中,有2位教师分别在信息技术、小学数学学科获全国优质课的特等奖及一等奖第一名,1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3.教改深化,积极促进育人模式变革。以“20分”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改革。2015年,我县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嘉兴市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指导意见》(盐教普〔2015〕153号),深入探索以“20分计入中考”的初中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围绕“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四个维度,确立评价细则,综合素质评价深度落地。以“五个一”持续推进课改深化。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颁布实施。海盐教育以“五个一”制度深入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段课改深化,即在一学年中坚持开展五项工作:一次课改专题调研、一次拓展性课程评选、一场课改现场会、一次主题评估、一本课改刊物,并同步推出课程纲要、课程规划、课程设置三方面四个指导性意见。至今,课改调研12次,现场会15场,课程评选四届,刊物12期,综合评估3次。组织承办了市级课改展示4次,省级课改展示4次。学校课程特色不断凸显,农村学校成绩喜人,澉浦小学科技创新项目多项获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秦山小学花样跳绳在上海第五届国际交互绳大赛荣获3 个一等奖、官堂小学《悠悠空竹》入选2019《传承的力量》—全国小学体育艺术教育成果联播活动、滨海中学自行车队荣获2018年省运会男子乙组冠军等等,两项工作先后在全国综合素质评价研讨会、省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培训会作专题介绍,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钱江晚报》等媒体作专题报道。
四、存在问题
1.城镇化发展可能造成城乡校际的不均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源出现流向县城的现象,可能会导致城乡教育资源因需求而造成的不均衡现象。
2.随着新居民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对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工作造成较大的压力。
3. 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社会和家长对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期望也在不断攀升,教师队伍建设任务依然繁重。新招聘教师在能力、性别、学科等方面还不均衡。
海盐县委、县政府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以争当示范的气魄,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海盐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努力。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9
根据《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的要求,现就我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开发区下辖1个乡镇,京九办事处。16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8万,其中农业人口1.4万。2017年,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200元,年人均财政收入19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9634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4839元;全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14所,其中小学10所,幼儿园2所初中2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8384人。全区教职工编制总数为377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356人。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指标自评情况
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评估有关要求,我区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规定办学基本标准情况”、“小学、初中综合均衡差异系数”、“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票否决情况”等方面开展自查自评:
(一)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达标情况:对照安徽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开发区小学12所,达标12所,达标率100%;初中2所,达标2所,达标率100%;
(二)小学、初中综合均衡差异系数:小学0.436,初中0.376。
(三)区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评得分98分。
(四)一票否决情况:我区不存在一票否决因素。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措施及评估指标完成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摆在区域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位置。
1.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多次召开常务会议或专题会议,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区域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研究部署教育工作,确定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先后出台了《开发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发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自评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要求各部门协同配合,确保全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自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2.健全体制,明确分工。建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
3.科学评价,导向清晰。区政府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牢牢把握科学的教育观念、评价机制和监测手段,不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育部门、学校的唯一依据,依法保障学校自主办学权,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作为学校考核的尺度和标准,同时下发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施方案》,形成了推动学校发展和素质教育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与综合评价机制,对全区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
4.狠抓落实,强化监督。》积极推动专职督学、兼职督学、特邀督学三类督学队伍建设,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位,督导工作经费均列入区年度财政预算。全区督学挂牌全覆盖,督学工作网络已遍布到我区每所村小以上的学校。启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督问责机制,督导工作始终坚持督政与督学、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定性督导与定量督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全区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督导、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督导、学校办学条件督导等。
(二)注重机会均等,把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
5.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基本普及。加强招生管理,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控制总量、管控班额、阳光招生、校长承诺”六项原则开展招生工作,确保了学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儿童都有相应的学位,同时严格学籍审批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5%以内;省市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县域内初中的比例不低于80%。
6.实施关爱工程,外来人员随迁子女零障碍入学。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高度重视进城务工等外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积极采取措施,确保实现入学零障碍。始终坚持“两为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7.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实现教育公平。一是建立联盟。本着“资源共享、整体联动、管理一体、共同提高、特色发展”的原则。开发区呈现勃勃生机。二是结对、捆绑。以优质校为核心,开展对薄弱学校“全方位、可持续”的结对帮扶,提升薄弱学校“软实力”。三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围绕“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美丽校园、书香校园创建等工作,整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如:颍南中学办成书法特色学校,第一初中办成足球特色学校。四是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广课改经验,打造“自主、合作、探究”高效课堂模式,不分重点校和重点班,办学规模和班额得到有效控制。
8.保障“三残”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定《开发区关于进一步做好三残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方案》,强化教育等部门协调配合,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就近入学。2016年,“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5%。
(三)加大经费保障,把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投入给予优先安排。
9.单列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开发区建立以区为主体、“校财局管”财务管理模式,将教育及学校各项经费全部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10.积极实施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2014-2017年,共完成6所薄弱学校改造,投入资金1140 万元,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完成率100%。此外加大薄弱学校经费倾斜力度。
11.规范教育附加费和教育费附加征收和使用。全额拨付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四)加强队伍建设,把优化师资配置作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根本保障。
13.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全面实施以岗定酬、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倾斜的绩效工资制度,全面落实教职工福利待遇,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执行标准、缴纳标准、资金来源和发放方式均与所在区的区直机关公务员保持一致。
1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学科、年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教师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坚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近年来,我区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国培计划与继续教育,积极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助推名师、名校长脱颖而出。全区推荐评选市级名校长1人、市级名师16人、市级学科带头人8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
15.积极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近年来,我区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制定出台了《颍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颍州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逐步建立了对口帮扶、名师带徒、名师送教、上挂下派四种模式。
16.完善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制定方案、精心组织,确保了我区“国培计划”各项目、省市级培训在名额分配上尽量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2016年国培计划、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参训名额占比分别为76%、100%、62%。2012年,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97名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2016年,在职教师职务评聘方面,我区下达义务教育高级指标14名,农村就有9名;义务教育中级指标共20名,农村就有18名。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农村艰苦津贴每人每月分别是80元和150元两个档次。
(五)强化教学管理,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
17.规范课程开设和管理。严格落实省教育厅《关于严格执行安徽省义务教育实验课程安排表、规范教学时间和作息时间的通知》要求,规范学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安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全区中小学校按要求开设音、体、美、信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8.不断提升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假期“防流控辍跟踪”制度、学期初“控辍周”制度、辍学举报制度、“防辍重点单位”管理制度,加强工作监督,健全奖惩机制,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防流控辍”工作。2014年小学巩固率99.2 %;初中巩固率105.5%。
19.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加强体育工作,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20.大力规范办学行为。开发区严格教育行风治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教育系统纠风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把收费、教辅征订等纳入治理范围,每学期开学,区政府都组织纠风、物价等部门开展教育收费检查;区教育局成立规范组和查处组,不定期到学校开展督查,严禁乱补课、乱收费、乱订教辅资料等行为。同时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持续开展“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教育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职业道德。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区教育工作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义务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城乡、校际之间在软、硬件方面存在着差距,如校舍建筑面积和运动场地生均占地面积不足,“择校”“借读”“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学科教师配备不均衡,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短缺,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发区教育分局将进一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强区、教育名区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10
一、基本情况:
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地处马鞍山市与省会合肥对接前沿,总面积1028平方公里,辖8个镇、96个村和24个社区,总人口44万人。截至,2019年底,全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5所(不含50人以下村小教学点);在校学生小学22441人,初中10687人;现有教职工小学1510人,初中1177人。
自2015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检查认定以来,我县继续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推动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发展法定职责为核心,突出“均衡”、 “优质”发展主题,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消除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推动域内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方向迈进。
现将我县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专项领导组织。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县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编办、发改委、住建局、公安局等部门及各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组成员,负责领导和推进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工作。
2.专项工作纳入规划。制定《含山县“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全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相应制定出台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文件制度。
(二)推进城乡均衡
1.实现城乡规划合理。县政府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合理布局,逐步缩小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2.统一城乡办学标准。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由县教育局统一规划、招投标;教师编制标准统一,按照初中1/13.5,小学1/19统一落实到校,同时给村小教学点每个班级增加0.8个系数;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按初中生均公用经费800元/生/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600元/生/年划拨到位;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标准统一,均以国家一类标准配备。
(三)促进教育公平
1.落实就近入学政策。坚持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高中入学落实指标到校政策,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总数1758人,分配名额1758人,占比100%。其中分配农村学校的名额1120人,占分配名额总数的64%,全县初中毕业巩固率为97.3%。解决随迁学生入学问题,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数796人,在公办学校就读796人,占比100%。
2.关爱特殊学生群体。关心残疾儿童和留守学生入学问题,全县残疾儿童少年为252人,入学252人,入学率为100%,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18人,占比7%。制定《含山县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成立了含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构建关爱网络,校校(包括教学点)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落实专人负责,建立包保制度,服务留守儿童。
(四)落实经费投入
1.公用经费保障到位。全县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2146人,投入公用经费234万元、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2.4万元,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为6000元
2.教师工资保障到位。落实教师待遇政策,及时发放教师工资和绩效,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为72348元,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年平均工资收入62908元水平。
(五)加强师资建设
1.师资队伍稳定合理。每年招聘新教师补充师资队伍,保持全县教师队伍稳定,目前,全县在岗专任教师2514人,其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专任教师2514人,占比100%。
2.开展教师培训交流。全年完成360学时培训的教师2542人,教师培训完成率100%。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成效明显,全县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全县义务教育学校预算安排教师培训经费180万元,占公用经费总额2385万元的7.6%。全县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2027名,上一年度交流轮岗教师306名,交流轮岗教师占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比例15.1 %;交流轮岗骨干教师55名,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比例23.3%,均超过指标要求。
三、达标情况
通过对全县学校的摸底调查,对照指标要求来看,目前我县在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合理,符合国家规定要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不足100名学生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名学生核定公用经费;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6000元;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按规定足额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教师5年360学时培训完成率达到100%;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全县每年交流轮岗教师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专任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上岗率达到100%;城区和镇区公办小学、初中(均不含寄宿制学校)就近划片入学比例分别达到100%、95%以上;全县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并向农村初中倾斜;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健全,全县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不低于85%;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所有学校建立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达到良好以上;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等指标上达到或基本达到要求。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在所有小学、初中每12个班级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1间以上;其中,每间音乐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6平方米,每间美术专用教室面积不小于90平方米;所有小学、初中学校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等三项指标上还没有达到要求,表现在:音乐美术等功能室在城学校均有配备,乡镇中心学校音乐、美术室虽有,但不标准;城区四所小学规模超过2000人;全县小学有59个班级超过45人。
四、下一步措施
从目前的短板来看,主要是学校资源配置标准不高,与优质均衡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城区学校现有规模过大和部分学校功能室缺乏、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专任教师的不足。我县城区规划新建1所小学,待建成后可分流环峰小学、环峰二小和环峰三小、环峰四小的入学压力,解决城区小学规模过大问题。下一步我县将对照标准逐校核实,找出差距,列出清单,编制规划,加强农村学校功能建设和音体美专任教师的聘任、培训。
【义务教育评估自评报告】相关文章:
建设自评报告--安全评估12-18
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01-12
学校督导评估自评报告04-21
督导评估自评情况报告范文01-07
学校评估自评报告(精选15篇)09-16
小学教学评估自评报告范文03-18
学院审核评估自评报告撰写指南12-18
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自评报告12-18
学校绩效评估自评报告(精选11篇)05-31
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自评报告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