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2)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的观点服务。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通用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1

  这无疑是本好玩的书。看完不禁惊呼:魏晋那段历史原来这样妙趣横生!

  北溟鱼讲的是魏晋名士风流,我们读到的却是每个鲜活生命样本的繁复人生。看似调侃的笔触里,藏着一个有情有义的江湖世界。

  魏晋名士的风骨与风流,如今已变得稀有。所幸,在这样一本书中,风流在刘伶的酒杯、嵇康的琴弦里复苏,风骨在“文能倚马赋诗,武能安国定邦”的建安七子里重建。

  作者的妙笔生花赋予了那段历史生气与活力,让冷冰冰的百度百科可检索到的历史人物瞬息在文字间活色生香——有脾气,有喜恶,个性鲜明,神采风扬,狂放不羁。魏晋名士的风流或许受限于时代、受限于政治格局和个人命运,有着个人的不得己和奇妙的际遇。然而,以他们的颜值、才学和气度,在哪个时代都应是鼓角争鸣的人物。

  这些魏晋名士们个个文采斐然,每一个生命都在努力照亮历史的瞬间。正如北溟鱼对这部作品的寄望:时代对文学的喜好让文学作品有高低之分,但并不妨碍每一种生命状态都值得被书写。

  在这峥嵘时代,她要写建安七子的故事,要抒竹林七贤的胸臆,要写王谢子弟的风流,要写他们的故乡和异乡、爱恨和情仇。

  “极端的浪漫、自由、个人主义”是本书对魏晋风流的最好注解。

  寄情山水、寄情庙堂,依旧不改风流本色,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才是真正魏晋名士。不开心就绝交,不高兴就以白眼视人。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酒肉穿肠过,诗酒趁年华。

  在写到阮籍时,作者更是以人文关怀的眼光来看他了,看到他身上的嬉皮精神。不愿意做官的阮籍并非政治敏感度不高,他看到的阮籍则是:用一种消极的方式在躲,躲这个社会的变化,躲他自己担当责任的冲动。阮籍是一个提出问题的人:个人的清誉和政治永不能共存。

  竹林是一个乱世桃源,他们则是乱世中自我的流放者。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我们的眼里,竹林名士代表了对个人感情的崇敬,对虚伪礼法的蔑视,有美酒,有美男,有当世最精彩的言论、最一流的思想,如同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神话,凛凛不带一丝烟尘的气味。”北溟鱼的竹林名士,是理想主义的最高体现者。

  她偏爱不合作的反对派(嵇康、阮籍、阮咸、刘伶)胜过务实派(山涛、王戎)。她偏爱那些活出自己洒脱超然的人,偏爱徐干的温柔和体谅、柔韧和坚忍,偏爱如同“明月入怀”的夏侯玄,偏爱披头散发拿缸喝酒、七月七日爱晒书的阮咸,偏爱追求哲学悠远境界的向秀,偏爱“天生刘伶,以酒为名”的刘伶。

  魏晋竹林,帅哥目不暇接,个个颜值与涵养齐飞,文化沙龙层出不穷,喝酒聊天,亦不争朝夕,那是理想的黄金年代。作者说,想无限靠近他们。

  在这个风流几乎荡然无存的时代,我们缺这样的浪漫主义者,缺勇敢前行的人,缺忠于自己的人,缺真正的风流和风骨。

  这些人,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金阁寺》里的名言:他们在孤独的放荡中闪光。

  到处是黑夜,还好他们愿意跳出自己的小天地,做自己的烛火与光芒。

  作者说,历史可以是一种情感交流。而本书正是借魏晋之历史,将旧时文人之风流,全复苏在一本书里,展开浩瀚的银河,看见恢弘的世界。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2

  一首脍炙人口的《朝代歌》,其中就有两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说的就是那个一言难尽的魏晋时代。所谓魏晋时代,也即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前一阶段,亦即公元220年到420年刘宋代晋而立,其中“魏”指的是三国中的曹魏政权,而“晋”指的是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和东晋。大体上,相比较东晋建立时北方的一片乱象,东晋区域内大体上相对安宁,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因此在文化史上有“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之说。

  脱离开时代特征和历史事实而一味地美化或者丑化,显然都是不负责任的。对于所谓“魏晋风流”或“魏晋风度”的认识也应该基于同样的评价原则。今天说到魏晋时代,一般会认为,魏晋时代一举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人格基础,那是一个对更注重对个性的发掘与肯定的时代。单纯地这样来认为的话,好像除了政治上的混乱、军事上的征伐,至少在文学艺术、个性张扬上,那是一个很让羡慕的时代。但,真的是这样的一幅景象吗?!至少,在作者“北溟鱼”看来,好像如此认为并不很准确,所以在他对那个时代的那些风云人物——其中主要是政治和文化人物——故事的讲述中,把那个时代称之为“深渊”,而这些人,也就只能在“深渊”里仰望星空了!这样的一种状况,显然并没有多么美好,至少绝非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所写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那样让人向往。

  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确实成就非凡。从“三曹”到“建安七子”,从所谓“正始名士”到“竹林七贤”再到“中朝名士”,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名士辈出的时代。政治、军事上的混乱与不尽如人意,却好像并不意外地在文学艺术上得到了某种补偿。从曹魏开始,对文学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文学被代汉而立的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时候,门阀制度一方面遏制、阻隔了人才的选拔上升通道,导致普通文人只能寄情于山水、深耕于文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那些士家大族在文化上有时间、有精力来崇尚清谈。难怪乎,就如同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网红”此起彼伏一般,魏晋时代的名士“网红”们,也当仁不让、比比皆是。姑且不说“众人皆醉我独醒”有没有一棒子打倒一大片之嫌疑,但对个性的无限张扬却几乎成为了魏晋时代区别于以往一个时代极其显著的特征。以至于今天,在很多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的想象中,那个时代,做个文人似乎也是挺好的——《世说新语》中不就是这样说的吗?!

  但这些话可千万不要被阮籍、向秀、刘伶他们听到了——他们听到了,一定会忍不住大声骂娘的!“北溟鱼”认为,那个时代,是“中国历史最黑暗的时代。战争、饥荒、瘟疫不断轮回,死亡成了每天必须面对的话题”,“在最深的黑暗里,人睁开眼睛”,却只能“看见满天繁星”;天一亮,却还要面对残酷的现实!今天的小资可以好整以暇地臆想那个时代的种种“好”,而身处那个时代的人,包括那些名士,包括更多的普通低层民众,却只能“在深渊里仰望星空”!种种巨大的落差具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个中滋味,是甜是苦是淡是咸,其实本不应该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的……

  所以,再回过神来观察、品味“魏晋风流”或者“魏晋风度”的时候,不妨结合作者“北溟鱼”在他的名为《人活着要点脸到底有多难》的文章中的一句话来作一番思考。这句话是这样来说的:“在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都在时代的动荡里,在保有尊严但朝不保夕和忍气吞声囫囵活下去之间挣扎。”虽然,无论如何,尽可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却不应该仅仅这样——而是要想到,那些魏晋时代的“网红”们,也曾经是鲜活的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曾经鲜活无比!

  或许,唯一不能确定的是,当他们在深渊里仰望星空之时,能不能一下子就找到,哪一颗星星才是自己呢?!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3

  晋江Priest写过:“比金钱更珍贵的是知识,比知识更珍贵的是好奇心,而比好奇心更珍贵的是我们头上的星空。”人难免会对历史产生好奇。这个时候,我们看什么呢?课本中的数页,寥寥几行就带过一个朝代,一些人。而这些肯定满足不了我们的好奇心。去找史书吧,浩如烟海,文言文又太难,文学作品就大显身手,但戏说的成分更多,有谬误。

  历史总是由人来书写。对于“真实”,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大部分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所以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儿》特别红火,当年明月看了大量的史书,再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他眼中的明朝。北溟鱼的这本《在深渊里仰望星空》异曲同工。理工科的清华才女利用前人留下的历史记载与当代研究,进行了合理的推测,以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心灵试图理解千年前魏晋时代那批同样受过良好教育、文采飞扬的人的内心。

  所谓魏晋时代,就是通常所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前期。“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魏晋中的魏是三国中的曹魏政权,晋自然就是东西两晋。在历史记载上,这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战争、饥荒、瘟疫不断轮回,死亡成了每天必须面对的话题。然而仍有一批人在最深的黑暗里,在人生的阴沟里,抬起头,仰望星空。这些人有的政治家,有的哲学家、文学家,有的什么都不是,但都可见那个时代的风骨和风流。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不止停留在故纸堆上,不止于只言片语的刻画。他们的人生态度、选择以及境遇,穿过历史的尘埃,一直试图和今天的我们交流。只要我们愿意,他们一直都在。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除了妙笔生花的文字,中间参考了众多的历史书目,真正是博采众长,穿针引线,严谨地拼凑出一个个更完整的人物,让他们走到我们面前。也让我们回到他们的时代,站到他们身旁,看他们的来历与归途。全书看似妙趣横生,底色却是严肃的。

  我们看到曹操文能倚马赋诗,武能安邦定国,出门不受气,想干嘛就干嘛。看到了曹植纵使一开始就手握一副好牌,然而对命运的苦难缺少警觉,对稍纵即逝的际遇缺少机敏,不懂变通,最终只能被别人践踏,过完他短短的一生。但他的才华,光芒万丈,虽然时间很短,却照亮了历史长河,足以让他同时代的人们记载、传诵,让一代一代的后人流传。看到了曹丕,即使对人生失望,他依然能克制自我,用努力去补偿才华所不能及的境界。

  而“建安七子”们,聪明勤恳,有才华,因为时代的艰难,他们空有理想,一生迷茫,因为文字和思想不朽。生而为人,他们个性鲜明,有喜有恶,也曾鲜衣怒马,也曾恣意风流。他们有颜值,有才气,极端浪漫、自由,爱怎么活就怎么活,遵从自己的意愿,不曾让自己的姿态难看。

  鲁迅把魏晋风度和药与酒联系在一起。从睿智凄凉的正式名士,到放荡不羁的竹林七贤,他们的精神灭掉后,即使有药有酒有空谈,却再也没有那样师心使气的作家。“真名士自风流。”这些闪烁着生命之美、有智慧的个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份豪迈、骄傲与不羁,让无数人向往。他们生于乱世,到处是血,有骄傲有卑微,却仍然在生不由己中活出自我。魏晋风流是独一份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就是历史星空中闪烁的明星。

  北溟鱼做到了站在历史的另一端远观,但又特别理性客观。她是讲故事的好手,用现在通俗易懂的语言,找到历史众多的蛛丝马迹,用这些线索不疾不徐地拼凑出这些名士的各异风采。今人说古,《在深渊里仰望星空》担得上魏晋名士的科普读物。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4

  在我看来,魏晋时期的名士: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之类也许是被时代的变幻而加注了太多的风流轶事以及他们超脱常人在庸俗的人世间走行,所以显得格外卓尔不群。大概后人所知道的是他们的无与虚幻和有一身怎么舍也舍不脱的才华与傲气,于是今人也有人想象他们那样潇洒地清谈,傲实万物,睥睨一切,但没有这样的时时空与氛围,所以只能从各式各样,各类版本的文字里找寻他们的不羁风流的身影。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就是各式各样版本其中一版,它不像我们在百度百科中搜索中的文字那样正儿八经的介绍,也不像我们在以往所见所闻的传说般的故事那样不真实。它有让人一拿到手就想一直看下去的欲望,而越看下去,越觉得你仿佛和那个社会纷乱的时代有了接驳,从开篇人物谢安开始到他的侄女谢到韫结束,你的角色随着书里的篇章里的人物改变而改变。

  “那年,谢安二十啷当岁,偏偏拒绝了所有的工作邀约,还在家里蹲着……”作者的叙述就象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很随意,也很随性。人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因为有了一道道人为的束缚,才使得你不再是你,是谢安,是让前秦苻坚拥有投鞭断流的部队吃了一个永不翻身的淝水之仗的东晋执政者。据说,那一战发生时,谢安一直和人下着棋,和他下棋的人很着急,他却非要等下完棋和那人说,小儿辈,大破贼。其实呢,说心理不急那是假的,只是他抗得住,忍得住,要是换作你,可能早下不完这场棋了。也许和谢安一样。是另一个谢安。

  其实真正的开篇的是曹操,按年代来说,他就是早在谢安之前出场,出于后人对他的诟病,我对他的印象不是太好,远不如谢安,虽然他的功业超过了谢安。但我只是个凡人,总会被后世留下来的小说与戏文所左右。所以曹操的在人前的口碑也是不太好,当然我们没有亲历他的社会,所以在看有关他的章节,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的,本书有帮他平反的意思,作者可能也这么以为,做大事者,不拘小节,再说史料上的记载,也并未抹黑于他,可能关键在于他姓曹而不姓刘,所以脏水往他身上泼,他却也不在乎,继续做他的大事————宏图霸业。闲下来喝老酒时,还会来几句“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样的气概,是我等忘尘莫及的。再有,他的成功,得以践行了一句话————英雄莫问出处,如此之豪情天下的人,不应当让人诟病。以此,我觉得我便要改观我的看法,曹某人,曹操确是英雄一般的人物。

  在竹林七贤之中,最会喝酒的,把自己喝死的人物应当是刘伶了吧,这人长得丑,但却很有名气,也不知是喝酒的名气大还是文章的名气更大些,可能对刘伶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酒喝,有酒才会让那散发着文学气息的细胞越越来越多。这让我想起了李白,也是一个要仰仗酒,把诗歌发挥到极妙境界的'人物,可他也是在当世没混好的人。和刘伶截然不同的下场的嵇康是我所钦佩的,他是个更不会混社会的人,如书里所言,看得透,忍不住,在动荡的时代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正因为七贤各个不同,才各有其态,各有神韵,如若一样,就不必以七贤来称呼了。

  在那个时代,流光溢彩的远不止书里所描述的人物,历史也许是个大漏勺,总会忘记一些闪光的人物,我们这个时空上所见的只是表象的,我们以为的内涵,在千年前全然不是,也许有那么一点。当时空回转,我们踏上那个让人遐想的时代,才能够把曹阿瞒,孔融,刘伶,嵇康,谢安等等以及有亮点的历史人物再一次走行在我们所看得见的世界,展现他们一世的风流与潇洒。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5

  李白的《长干行》里有一句,“常存抱柱信”。用了一个典故:尾生跟女孩子约在桥底下见面,女孩子没来,洪水来了,尾生就抱着桥柱子等,一直等,直到自己被洪水淹死。

  这是《庄子盗跖》篇里讲的故事。与尾生的故事一同的还有另外四个故事: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饿死;鲍焦觉得社会太垃圾,跑进山里抱树死;申徒狄讲真话没人听,抱着石头投河死;介子推不要晋文公的报答结果人非得给,放火烧山也要把他烧出来领赏,被一把火烧死。

  魏晋时候人,最爱庄子。爱得最有名的是竹林七贤,最最有名的那个,是嵇康。他自称“非汤武,薄周孔”——最看不起孔子周公那套,是庄子的好学生。但是你将要在这本书里读到的,他的一个粉丝第一次见到他,这个高大英俊的青年正站在太学门口抄写石碑。石碑上是正始二年刚刚镌刻的儒家经典《尚书》和《春秋》。他学习庄子隐居于山林不管事儿,却在好朋友吕安被诬陷“不孝”的时候跳起来去作证,结果把自己搭了进去。

  如果我们回到嵇康的时代,与他并肩站着,看到他眼前的世界,便明白,他唾弃的正是他热爱的。只是他热爱的正直,信义,诚实都成为了一个幌子:有人一边宣扬着儒家的孝道,在墓道里守丧二十年,却生了五个孩子;有人一边宣扬着忠于君主,一边指使仆从在宫殿门口拔剑杀掉了国君……那么就撕碎这个幌子,哪怕是自我否定,也是一种不合作的决裂态度。痛心疾首了,就潇潇洒洒给这个烂透的世界陪葬。

  这样强硬的态度不是自嵇康开始的。在这本书里出现的人物,都在时代的动荡里,在保有尊严但朝不保夕和忍气吞声囫囵活下去之间挣扎。

  你会在这本书里读到,所谓“竹林七贤”并不是“复仇者联盟”。从曹魏正始年间到西晋八王之乱这五六十年里,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生活,传说里的那些聚会在他们的人生里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以嵇康的死作为分界线,剩下的那些,选择了忍气吞声,甚至在他们看不起的人手下讨起了生活。嵇康的朋友,也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个,向秀,后来为庄子做了注。他为他的苟且在庄子里找到了解释。他为庄子做的注后来被郭象偷去,成了“不要像嵇康一样活得这么拧巴”的理论基础。

  这本书里提到的几代人,建安七子是竹林七贤的父辈人,竹林七贤和正始名士是差不多一代人。有人热心政治有人心在山林,但是无一例外,他们总需要在尊严和性命之间做出选择。

  后人看见前人受的苦流的血,都变聪明了。少走了许多弯路。这种“少走弯路”可能是一种智慧,也可能是一种圆滑。甚至,在他们崇尚庄子的同时,讲“缘起性空”的佛学也昌盛起来了,命有因果,人可以心安理得地退缩,消沉,不问是非。佛教和道家为此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就是我们都很喜欢的”人生哲理”。

  稍后一些的中朝名士,更聪明了,吃吃喝喝玩女(男)人,娱乐至死。但很快,他们的”聪明”就遭到了报应:永嘉之乱,少数民族入侵,家国陷乱。知识精英的不作为加速了社会的堕落时代的沦亡,他们学到的那些”人生智慧”并无法保护他们不随着时代一同滑落。

  前段时间有人讨论“要不要给小孩子读中国历史”。当然是不能读的。中国历史里,从来不给一个普通人有尊严地活着的空间。权力不断集中。能够保有的尊严,也在权力的逼迫下不断失去,甚至为了攫取更多的生存空间,相互损害。人的下限不断降低,到最后不要脸也成了常态。嵇康的时代,学生偶像就算被处死了,学生也可以写联名信,要求留下他的命,给他们做老师;到后来,朱元璋的时代,学生连议论一句食堂的饭菜也不行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一点点短暂历史里,这种不断降低的底线无处不在:从前,见到老人跌倒在街边是必须要扶的,后来老头老太也学会了碰瓷,扶是不敢了,还要绕着走。再近一点……我就不敢说了。

  更多人,拿着这样的历史作教科书,教你腾挪辗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美其名曰“智慧”。

  但最爱讥讽唾骂中国传统,讲字里行间写着吃人的鲁迅,倒是个中国历史的专家。他收藏汉画像石,辑录校勘古籍(包括《嵇康集》),随便讲一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就是传世名篇。他这个劈头痛骂传统的人,倒是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人。

  中国的历史是一堆灰,单看你怎么读。他写什么你就看到什么,难免读得灰头土脸,读得精于算计,但是将灰烬拼凑起来,那些本该存在的空白,那些在一个时期大量出现,后来一点点消亡殆灭的,才是真正宝贵的部分。

  这本书里的大部分篇章是十年前写的,当年我也跟这书的小广告一样,觉得魏晋时代可真美啊,人人特立独行,牛逼死了。在这十年里,看到身边世界的变化,每一年迅速爆发又消失的事件,永远问不出的真相,甚至连问题的存在也不被允许,才真正开始明白那个时代的愤怒。我所写的这一类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是一种在时代里保有良心和尊严的挣扎,之所以让人注目,是挣扎时以划伤自己为代价的尖锐。

  有趣的是,也是在这十年里,对于历史,这个不能讲那个不给问,通俗历史倒是越来越火爆。路子大约有三:一个是百家讲坛式的说故事,教做人,讲着讲着一定要缀一句,“那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道理呢”,想来是培养出不少“道理专家”,厉害死了;一个是说故事画漫画,全部是”干货”,又轻松又愉快;一个是安意如白落梅式的说故事,大抒情,看不哭你算我的。

  最初版本里面,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章也是说故事,抖机灵,大抒情,什么流行写什么。后来,年深日长,我开始明白哪怕没有人看依然愿意写下来存在硬盘里的东西,才是我真正想写的。我想写在阴谋算计满满都是聪明人的历史里,真正感动我的,对于他们来讲的,很任性,很艰难,不值得的行为。也想写作为一个有家族有子女的普通人,他们的那些不明智的精神追求的后果,想写作为父亲,作为知识精英,作为老板或打工仔的他们在不同身份里的不同侧面。所以,对初版做了许多修改,也重写了很多部分,但眼高手低,依然有不满意,大概可以一直改下去。

  理想的读者群是学生。想要在满街有助成为人生赢家的机灵鬼的故事边讲一些“蠢货”的故事。“人生赢家”是一个伪概念,总有人成功过你,赚到一百万的时候还有一千万,赚到一千万了,还有人的小目标是一个亿。

  但是,做一个有尊严的普通人却可以是一个基本的追求。在这本书里谈论过的这些人,他们追求过的尊严,为此付出的努力,应该是一颗种子,埋在我们一代代人的灵魂里。既然我看到了,就有义务把它传递下去。

  读过之后如果能够有兴趣继续去读书后列出的那些更好的著作,就是一件幸事。虽然我水平也就这样,力量也没多少,但傻乎乎的梦想还是要有的。毕竟,如果我们的下一代人沉迷于“不问对错只问后果”的那些精致利己的庸俗价值观,我们都需要为此负责。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6

  对于魏晋南北朝,其实没什么印象。离现代太远,比起对明清朝代的了解,关于它,我几乎可以算是一无所知。最初对它感兴趣,是去年读《世家的天下》,写的就是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朝代更迭,人事变迁,让我有些目不暇接。却原来,三国两晋,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

  但除却朝代的更迭,它流传下来的,还有关于魏晋名士的传说。我以前只知有五石散,有竹林七贤,却不知,在这些表象的背后,隐藏了太多苦楚与无奈。

  三曹,各有各的风采。曹操,以一已之力,支撑着四分五裂的东汉。他有野心,但不可否认,他有实力。文能倚马赋诗,武能定国安邦。曹植,因《洛神赋》流芳百世。作者说他持了一副好牌,却打了一场败仗。但我想,或许,他本就无意于王位呢?曹丕,似乎一生都被曹植的文,曹操的武,所形成的光耀所遮蔽。但他有他的骄傲,曹操在前方一路北征,他留守后方,成为坚实的后盾,于是被曹操定为继承人。

  孔融,因小时候的“让梨”,成为现代人的楷模。作为一个儒者,他敢于直谏,但无奈生不逢时。曹操可以尊重文化人,却怎么会甘愿听从文化人的频频指责?于是,累及妻儿老小,成全了自己的儒者名声。

  还有檄文专家陈琳,只因,他先在何进败后,投董卓,后见董卓不可靠,又改投袁绍,然后帮袁绍骂曹操,被曹操抓捕后,又帮曹操骂袁绍。于是不管是同时代的,还是现如今,很多人都觉得他丢了文人的气节。但想来,他心里也是苦的吧,不然又怎么会写出“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样的一句诗,暗含着心酸与无奈呢?

  阮瑀,生了一人比自己有名气的儿子,叫阮籍,但父子俩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情。阮籍放浪形骸,散漫自由。而阮瑀则谦冲随和,连写檄文都写得温文尔雅。但同样,父子俩都不愿意将自身陷入朝堂之中。碍于声名在外,总有人对他们许以高官,阮瑀在推辞不脱后,只好接受,但他能做到虽身在其中,却又似游离在权势之外。阮籍则是将自身处在灰白地带,不偏帮不得罪。

  《晋书》中,将竹林七贤分为两类:阮籍、阮咸和嵇康,刘伶、山涛、王戎和向秀。我知道,因为前三者,是对政权斗争的反对派,后四人,是向当权者做了妥协。但我觉得,只单纯的这么划分,又有点以偏概全了。阮籍和阮咸,都是将自身隔绝在政权之外,他们看不惯当朝的黑暗,所以选择不接受不拒绝,选择独善其身。而嵇康和刘伶,同样是因为心灰意冷而选择佯狂,前者看得透彻却忍不住心中愤慨,于是一曲《广陵散》,慷慨赴死。后者看得透彻也想得明白,于是真正做到了洒脱自在。而山涛、王戎和向秀,同样是官做的很大,但又有些不同。山涛是曾被嵇康写了决交书的,但却同时也被嵇康托孤于他,而他也的确做到了,不仅保住了嵇康的儿子嵇绍,也在政治斗争中,为天下名士争取了一席之地。王戎,其实活得很真实,他喜欢自由自在,同时又能接受新的社会秩序。人都说他失了竹林七贤的气节,但他最后在追兵的锋刃下,谈笑自若,从容淡定,又岂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向秀,一边是死亡的威胁,一边是利益的引诱,一边是自由和高风亮节,一边是生存。他一边迷惘着,一边在自己厌恶的政治斗争中挣扎。我想,他们应该都会怀念,曾经在竹林里,一起喝酒品茗,赏诗论曲,可仰天长啸,可袒胸醉卧,快意人生的日子吧。

  谢安,据说长得很是俊秀,年少时书法、玄学等,涉猎甚广,尤其擅长清谈。但无意于功名,加上家族中已有多人位居高官,足以庇护一家,于是他专心在家教育下一辈(还教出了一代才女谢道韫),养成了从容自在的心性。后来40岁左右,家族势力渐弱,他无奈只好出山从官。但很快,他便进入权势中心,而后步步为营,拯救摇摇欲坠的东晋。于是有了尚书仆射王俭说:“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一人而已。”

  书中还讲了很多其他的名士,我能记得并整理出我自己的感触的,只暂时这些了。

  时局的动荡,让人们每天在战争、饥荒、瘟疫中不断轮回,死亡也成了常事。这些环境,成就了那些名士,却也困住了他们。有人看开了,于是活得肆意洒脱,有人看不开,于是沉浸在不安中。有人看不过,于是反抗于是死亡,有人顺从了,于是在政治中或独善其身,或沉沦权势。唯选择不同尔。

【《在深渊里仰望星空》读后感】相关文章:

1.在星空里迷路随笔

2.仰望星空

3.在陌路仰望星空作文800字

4.《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品读

5.仰望星空美文

6.仰望星空歌词

7.仰望星空诗歌

8.仰望星空作文

9.深渊里的希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