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

时间:2022-03-01 09:28:36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1

  在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大别山深处,有这样一名党员:对文化工作一往情深,为文化活动牵肠挂肚,干文化事业热情似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处处留心。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xx市xx镇文化站站长xx。

  科技下乡 送教入门

  xx镇是黄麻起义革命老区经济薄弱乡镇之一,是有名的老区、山区、库区。自1994年春上任伊始,xx便深入全镇对文化活动开展情况和文化活动载体进行了调查。于是,一个坚实文化基础,走科技下乡、送教入门之路的想法在xx的脑海萌发。

  他转换工作思路,从服务“三农”开始打开局面。先是跑省市电视台、各大书店、市科委,找来有关当地农业产业生产技术的录相、光盘、书籍等资料。后来还与中央电视台7频道保持联系,购买了“蚕桑、天麻、板粟、茯岑、黑木耳、灵芝、香菇”等科技光盘、录相带和书籍,上门为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从1994年至今文化站共印发各类生产技术资料3万份,下乡放映各类科教片6563场,培训民农近10万人次。现在全镇年产业收入达3亿元,人均纯收近6000元。

  2000年5月15日,《黄冈日报》科教版以《红土地上的科技轻骑》为标题对该镇促进文化发展,服务经济建设的`工作进行了报道。他个人1996年被黄冈地区文化局为“优秀文化站长”,2006年被湖北省“科学素质工程”领导小组、省科协授予“科技示范明星户”。

  发掘资源 典型引路

  为了树立榜样,做好典型引路,xx有效利用了xx镇少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2010年冬,市政府、市文化局组织了2011年春节文化周元宵龙灯活动。xx抓住这个契机,想在活动中展示xx的非遗项目“剪纸”。他主动和市、镇领导一起找到了有剪纸艺术一技之长的刘景荣。

  发掘新项目,买材料,租场所,资金有困难。xx当场把自己的过年费2000元钱给了刘景荣。xx的主动感动了在场所有的领导,也引得镇政府高度重视。后来,镇政府帮助建起了剪纸工作室,把剪纸作为三河的品牌文化,对外宣传三河,书记还亲自卖剪纸作品。

  2011年参加市级以上活动展览6次,在大别山试验区xx现场会展览,展牌48块,展出作品103幅。黄冈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先后拍专题片作了报道。刘锦荣的剪纸艺术2013年获湖北电视台“龚口牛人”称号。今年,刘锦荣作为农民剪纸艺术家还参加了“中国农民春节联欢会”,以xx剪纸“福”字为题的专题在湖北龚上频道、湖北卫视、中央7频道春节期间与观众见了面。

  招商引资 做亮品牌

  为了做大做实xx镇的文化建设品牌,xx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规范化建设中,他积极与镇领导一起筹划、招商引资8000余万元,建起了规模大、有特色的xx镇民俗文化广场。结合文化xx建设活动,他又配合镇政府“激情xx,大家动起来”大家唱、大家跳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的热潮。创新思维专门从市里请来舞蹈专家分3批培训舞蹈骨干540人次。还组织投资4万余元购置了38套音响材料,建起了38个村级舞蹈队。为农民自娱自乐提供有水准的文艺场所。现在走进xx,时时处处都能让你感受充满活力的文化气息。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xx始终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为老区、山区的文化事业一如既往地奋斗着。在他的正确带动下,xx镇文化事业蒸蒸日上,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必将迎来一个更加健康、更加繁荣的明天。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2

  王,男,1965年11月30日出生于xx省xx县xx乡xx村屯,共产党员、复员军人。现任xx县xx乡综合文化站站长。

  王酷爱乡村文化工作。自担任xx乡综合文化站站长以来,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创新农村文化工作的新思路,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搞好农村文化生活。受到省市县文化部门领导的赞扬。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以及省内新闻媒体都曾重点报道过他的事迹。

  在xx乡36个自然屯中,到处都留下过他的脚印,每个村屯都有他的联系户,使他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站长。也成为在全省有名的乡村文化能人。

  自从xx年以来,他就把扶持全乡各村屯成立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北大秧歌队当作了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他说服弟弟开办的花嫁之约婚庆公司,拿出专款为农民秧歌队购买服装、乐器、扇子、腰带、音响等。到xx年,全乡已有70%的村屯成立了大秧歌队,xx年要达到90%的村屯有大秧歌队,xx年达到100%的村屯有大秧歌队。为了统一动作,提高大秧歌的整体表演水平。他有计划的聘请县文化馆的老师深入到村屯进行培训,每年都利用春节、元宵节组织大秧歌参加县文化馆和乡文化站组织的汇演。

  为了全面展示xx乡文化工作的成果,鼓舞全乡干部群众做好乡村文化工作,王克服人员少、没有经费等实际困难,自费编辑了《乡村文化》工作专刊。xx年共出4期。现在已经坚持出了7期,每期印数1000册。主要栏目有:封面人物、时代先锋、亲情故事、文化快讯、文化能人、乡村古风、绿野诗林、心灵鸡汤、理论学习等相对固定的栏目。免费发放到乡村干部,县直机关、学校,村屯小卖部和部分农民手中。《乡村文化》工作专刊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现在拥有固定作者群接近100名。省文化厅宋厅长还在刊物上亲自批阅,号召全省文化站长向王学习。

  由王xx个人出资扶持xx乡xx村农民刘长林开办的农民文化创作室,于xx年秋天正式挂牌成立。文化创作室不仅吸引了本村爱好书法、绘画、剪纸、根雕、文学创作的农民参加,还吸引了全乡有艺术爱好的农民参加。王还经常帮助刘长林邀请县里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剪纸家等光临创作室,交流创作经验,具体指导农民创作。

  xx年1月,王重点扶持由农民企业家栾长彬独家投资70多万元成立的xx乡晓光村农民文化小剧场,点燃了开张的礼炮。结束了这个乡没有专门演出场所的历史。为农民自娱自乐提供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舞台。使农民在农闲时节能够经常在小剧场汇聚,自演自唱,自娱自乐。

  王对各村的文化大院的建设十分重视,每年都建设2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大院。重点扶持了xx村永恒文化大院、乔家屯张春荣文化大院、韩家屯邱桂荣文化大院、刘家粉坊屯孙贵文化大院、大灰堆屯郑永利文化大院等提档升级。积极争取有关部门为各村的文化大院配备了相关的乐器、音响等设施,充分发挥了文化大院在农村文化市场上的主力军作用及示范带头作用。

  今年三月,王配合xx乡中心小学筹备举办了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丰富了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内容,提高了质量。校园文化艺术节为期一周,有歌舞等特长表演,有书画作品展览等。帮助该校成立了太极拳表演队,聘请了县城的太极拳协会的老师亲临辅导。他还帮助中心小学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建立了标准化的播音室。每天抽出一小时亲自培训小播音员、小编辑、小记者。建立常态化的运营管理机制,促进了校园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培养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王利用今年的挂锄季节,组建了一支完全由本乡农民加入的乡村文化小剧团,现有团员37人。平时,这些人就作为村子里的文化专业户,发动村民扭秧歌、跳舞,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农闲季节还集中组织排练文艺节目,不论是三八节、青年节、劳动节、儿童节、七一、八一、教师节、国庆节等都进行专场演出,还到各村巡回演出。这些演出即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也锻炼了自己的队伍。他还创造机会,让农民送文化进城表演。

  xx乡综合文化站的工作,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和肯定。被写入年初工作计划,确保文化专项资金全部用于文化活动,极大的鼓舞了王工作热情,也让他全身心的投入到乡村文化工作之中去。xx年,王被评为哈尔滨市创业创新成才模范;xx年被评为哈尔滨市优秀共产党员;xx年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全省优秀宣传文化干部;xx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xx县乡村文化特别贡献奖。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3

  刘世存,男,中共党员,雅布赖镇文化站站长、兴雅社区副书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他是一线“战”士,他放弃了难得的与女儿、孙子团聚的春节,在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只有一只蓝色的口罩的情况下,主动请战,正月初二,背起行装来到雅布赖镇——金昌检测点,24小时值守,配合交通警察、医护人员为外来人员测量体温、消毒,每天平均登记70余辆车,200余人,坚决做到“不落一人、不落一车”。他是一名“宣传员”,作为文化站站长,他积极借助镇办公大楼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及卫生健康知识,驱散聚堆人群,督促行人戴上口罩,从未停歇过。他是一名排查员,他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登记工作及外来人员 “一人一档”工作,筑牢疫情“防火墙”。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4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忙忙碌碌的劳作之余,乡镇文化是一缕春风,是村民的一片精神领地。

  1976年出生的黄益彬,是华亭镇人。来到东海镇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已有10年。刚来时,面对陌生的环境、全新的工作挑战,她迅速进入角色,通过主动学习求教,积极深入各村走访调研,很快上手。走马上任东海镇文化站站长后,她扎实抓好文化站八个功能室建设,多次获得省级检查组嘉奖,东海镇文化站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化站;大力推进农家书屋标准化建设,东海镇13个行政村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农家书屋标准化配置,并建立了3个示范点,顺利通过了省农家书屋工作领导小组的实地检查。

  她着力搭建基层文化发展体系,活跃基层文化因子。结合当地特色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体活动,举办东海镇群众文艺节目汇演,连续六年举办“情满东海”春节文体比赛,初步形成了具有当地企业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她还创新文化工作思路,在廉政文化宣传上巧下功夫,挖掘、整理东海镇辖区内北宋庆历名臣蔡襄的廉政事迹,归纳制作了蔡襄廉政文化宣传板块和主题灯箱广告牌,协调编排了木偶戏《忠惠公造洛阳桥》等,有力促进了东海镇廉政文化宣传工作。

  基层文化服务工作繁琐而细致,黄益彬一股脑儿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文物普查工作开展时,天气炎热。她常常早出晚归,走街串巷,跋山涉水记录下文物保存情况。普查完成了,人也晒得黑了一圈。“文物、非物质文化就应该永久、完整保存下来”,黄益彬认为,文物、非物质文化是见证历史的最有力的证据,代表了沉淀的历史文化记忆,承载着为人处世的美德和精神,是历史大浪淘沙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

  文物普查是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近年来,她先后配合上级有关单位开展了村级非遗线索普查,发掘了东沙村传统手工艺、木偶戏、金沙宫元宵节游灯等一批较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助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东海镇成为市、区文物普查工作示范点并通过省文物普查工作组检查验收。她积极应用普查成果,组织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东沙村油纸灯笼传统制作技艺、西厝村木偶戏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村里的很多老人上了年纪、文化程度不高,只会说不会写。她很热心,常常上门指导民俗非遗申请事项,每年正月元宵等节假日都一直在村里跟拍照片、收集材料,靠着共同努力,村里的很多市级文物得到保护。”提起黄益彬,金沙宫董事会成员蔡玉应称她为植根基层的文化布道者。10年来,黄益彬全身心地投入基层文化建设、文明传播,家庭常无法兼顾。

  黄益彬说,她将继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积极与本地旅游资源结合,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一个基层文化布道者。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5

  每个时代都要有一位记录者,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为一方水土留住一抹乡愁。在乾安县,有这样一位爱好收藏的人,他从事文化工作40年,搞收藏近20年,说起老物件儿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提到井方文化更是特别的兴奋。他叫吴玉利,是乾安县所字镇文化站站长,同时也是灵丙山民俗博物馆的创始人。

  今年五月份,灵丙山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并对外免费开放,吸引了不少前来参观的人。

  场馆规模不算大,室内有近200平方米的面积。用吴站长的话说,这浓缩的场馆里面摆着的可都是“精华”。五、六十年代的老家具内敛质朴,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摆件种类繁多,各种手工生产工具应有尽有。这里的展品共有80余种,共计1000余件。每一件藏品都是老吴的宝贝,说起它们,老吴如数家珍。

  吴玉利说:“收集这些藏品我大约用了20年的时间。在乾安县尤其是在灵丙山一带,我就收藏了一些濒临失传,日渐消失的老物件儿。这些老物件儿,全部来自于民间。有的品相不算太好的,(就)稍微做一些修补。”

  大部分人眼里的收藏家,都是投资者,既然是投资就总要与利益挂钩的。可吴站长的收藏却是个赔钱的活儿。不仅要花钱,有时候有些人还会提出质疑,让老吴碰些钉子。

  面对这些困难,吴站长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反而是越来越有劲儿把收藏这事儿干到底了。用他的话说,从事了文化工作40年,家乡民俗文化已经是深入到骨髓里舍不掉的情了。

  民俗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沉淀,是一个地域的名片,它承载着几辈人的过往和记忆。它需要保护,更加需要传承。说起未来,吴站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老物件能够得到完好的保存,让民俗文化得到传承。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6

  他是一名地道的90后,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却一头钻进大山深处,六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赤诚奉献,用水墨丹青精彩描绘自己的人生画卷,凭不变初心谱写出雅奏迭起的文旅长歌。他,就是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文化站长王超。

  文化振兴、我有责任”

  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位于临朐县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2015年,出身于文化世家的王超来到这里工作,他所面对的是绿水青山掩映下较为薄弱的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匮乏的群众文化活动以及百姓尚未打开的文艺心灵。“我要让这里的百姓享受到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个想法在王超的心里扎下了根,他是这么想的,工作中更是这么干的。

  基础设施是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是群众精神文化的“加油站”。王超在县文化和旅游局、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推广了“一中心村一社区一文化站”的新模式,11个中心村全部成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历史文化展示室,配齐配全阅报栏、灯光、音响、文化墙、乡村舞台,农家书屋配备图书达到1500册以上,让群众读书有去处、健身有场所。他创新编纂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规范、文化活动记录台账模板等新经验、新办法,被文化主管部门在全县推广。

  在健全设施的同时,王超又在如何让群众文化“动”起来上下功夫,他发动村民、学生、父母在农家书屋内,定期开展“分组对桌讲故事”、“我与家长共读一本书”活动,组织了“读书伴我成长”、“我的书屋我的梦”征文活动,组织文艺队骨干开展广场舞教学活动,几年下来,涌现出《江南诗韵》《神州舞起来》《中国范》等优秀广场舞作品,培养广场舞带头人数十名,一系列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公共服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九杰村被评为五星级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市省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先进村,嵩山村、青石崖等6个村被评为三星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如今的嵩山,村里的文体广场,每天晚上都成为群众的第一选择;建起的图书室,变成孩子们放假和课余时间的最好去处。

  “让绿水青山发挥应有效益”

  近日,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名单发布,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淹子岭村榜上有名。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获得背后,是王超付出的辛勤汗水与努力。

  作为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王超每天都利用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通过微信群、电话和济南市文化旅游学院公学国教授进行实时对接,并对提出的具体建议进行反复修改,如图片的精美度、添加更有说服力的表格、多方面挖掘村情风貌、民宿、乡村旅游业态等等。白天他指导淹子岭村对照创建标准完善提升,和视频拍摄组拍摄淹子岭村、房车露营公园、艺家客栈等旅游景点视频,晚上还要挤出时间撰写申报方案,近2个月的时间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最终淹子岭村申报方案做到了内容充实,数据有力,申报方案由最初的30余页撰写到128页,制作完成了精美的7分钟宣传视频,及时把材料汇总上报,并通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管理系统进行上传,得到领导和专家高度认可,为淹子岭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超还积极探索更多的方式渠道,让文化和旅游进行完美结合,让绿水青山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他创新打造“艺家部落文化”,建设泉头村“听履坊”主题民宿、乡村记忆馆,在新时代美丽乡村主题墙绘、景观小品设计中,嵌入“宝月跃龙桥,逗引仙鹤来”民间传说文化、“石碰石响幸福曲”景观水系文化、“乡村振兴4.0”轮胎象形文化等民间文化元素,把广大乡村建设成“秉性”各异、各美其美的大展台、大景区、大观园。嵩山旅游的生动实践,引来了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人民网、大众日报等诸多省级以上媒体多次前来采风报道。

  工作中,王超还将本地在外电商企业家冯祥武引回村中,注册“嵩果”文化品牌,并沿途依托嵩山1号大道设置龙潭湖“520”、“古村石韵、写意黄谷”等20余处网红打卡地,开展抖音直播带货,将家乡的佛手瓜、黑小米、蜜桃等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带动返乡创业人数87人,人均增收4万余元。

  文化站,工作岗位很平凡,但许多文化站长就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让人充满敬意的艺术人生,王超这位90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扎根基层,忠于职守,高擎“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时代使命,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用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为嵩山的文化振兴贡献着自己无悔的青春力量。

  在王超心中一直有一个舞台梦,在每年的庆祝建党的晚会中他都是既主持、歌唱,又演小品,他和同事们结合嵩山实际,共同创作、参演了很多文艺作品,其中,小品《海参炒面》《烤串》《小二脱贫记》,歌曲嵩山版《成都》等都取得了巨大反响。参与主持了齐鲁嵩山桃花节开幕式、“不忘初心跟党走、共创美好新生活”十九大精神在身边、“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大餐。

  王超以协会为平台,培育山乡书画人才。他先后参与组建成立了临朐县书法协会嵩山分会、嵩山老干部书画协会,并带头参加各类县级部门举办的展览比赛,在临朐县工会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首届职工书画展”获得全县一等奖,临朐县政法系统“不忘政法初心、牢记护航使命”书画摄影展作品《清韵芬芳》荣获二等奖,入选临朐县”国税杯“廉洁主题艺术作品选展。

  对于未来,王超眼神坚定而自信。他说,他将时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辱时代使命,用朝气蓬勃的热情,在文化站平凡的岗位上挥洒青春汗水,绽放亮丽色彩,让文化建设成为引导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7

  苏丽君,女,1980年11月出生,2012年7月入党,现任姚庄镇文化站站长,从事文化工作已超过10年,曾两次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她10年坚守基层文化工作的座右铭。

  “这个细节再商量一下……”7月3日中午,顾不上吃午饭,姚庄镇文化站站长苏丽君又一头“扎”进会议室,继续“督战”即将上演的一台关于田歌传承的“好戏”。自2007年从事文化工作至今,连轴转的工作状态对她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群众需要的不是我个人,而是做文化工作的人。”苏丽君说,今后,她还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只有大家共同参与了,基层文化才能发展繁荣。10年的坚守,让今年37岁的苏丽君对姚庄镇群众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展了如指掌。今年农历新年前,全镇还有几百场演出等着苏丽君去“导演”。

  2007年3月,当领导把空缺了有阵子的文化站负责人的位子交给28岁的苏丽君时,这个刚从象牙塔走出的姑娘是茫然的。“我对文化工作完全没概念,也谈不上热爱。”更让苏丽君措手不及的是,新官的“椅子”还没坐热,就告知要在4月组织一场下乡演出。文艺骨干在哪里?节目怎么排?音响找谁借?……一系列问题摆在面前。拿着老站长留下的通讯簿,联系文艺骨干,主动向他们请教,白天上班晚上排练……最终,苏丽君第一次组织策划的演出获得了满堂喝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越发觉得文化工作有意义,越干越起劲。“基层文化工作只有下去跑、下去看,才能真正与百姓心贴心,了解他们的渴求,为他们建好‘文化家园’。”这是苏丽君坚守基层10年的一大收获。在非遗普查中,每天一早,苏丽君戴上草帽,到镇上叫上一辆车赶往阡陌巷间。从寻找线索到反复上门询问,在持续一年多的时间里,苏丽君的足迹踏遍了丁栅的每个村,甚至在怀孕期间也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在普查中,渔民村独特的渔业产业、渔家生活深深吸引了苏丽君,在那段时间,她走进渔民住家船,参与捕捞实践,详细了解那里的地域环境,调查可追忆的每一种渔具、每一种捕捞技艺,以及相关生产、生活习俗,拿出了近万字和近百幅图片组成的文稿。“渔民村作为一个全部由渔民组成的村落,在全省乃至江南地区已为数不多。”苏丽君说,把散落在渔民村中的历史文化、风情人物、变迁演进进行抢救性延续的保存记载,让大家一起来记忆历史和见证发展,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最终,这些手稿以《江南水乡的最后一个渔村——嘉善县姚庄镇渔民村文化记忆》为名出版了,苏丽君也因此被评为了浙江省非遗普查工作先进个人。

  2009年,丁栅并入姚庄镇,调任姚庄镇文化站站长后,面对更大的平台,苏丽君工作节奏更快了:节目彩排、工作对接、舞美服装……一台文艺演出的每个细节,苏丽君都要一一过问,力求将每个环节做到极致,为观众呈现一台完美的演出。她常说,群众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工作必须不断创新突破。在人员凑齐难度大,排练时间晚,场地条件差的情况下,上任初的苏丽君硬是凭一支《橘子红了》的舞蹈拿下了“全县十万农民种文化优秀节目展演”的第一名。

  这两天,90后顾娇利用休息时间在模型上绘制了农民画,该农民画最终将变成印刷品,出现在学生课本上。随着每周六各类传统文化培训班的影响力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接过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破解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行将消逝的困局;面对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缺失的短板,苏丽君主动放权给宣传文化员,充分调动起文艺骨干积极性……通过努力探索,一个个原本长期困扰基层文化发展的难题在苏丽君手下一一化解。

  接下去几天,苏丽君还有好几场“硬仗”要打,晚上、周末连续加班不可避免。“工作这么多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儿子六个月大的时候,刚好赶上乡镇撤并,一连好几个月都没双休日,只能让母亲帮忙带小孩。一次儿子见到我的第一句话竟是‘阿姨好’,心里觉得挺愧疚。”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8

  夏日的夜晚,有巫溪“西大门”之称的田坝镇恢复了特有的宁静,微风混糅着绿色的清凉,仿佛将人带离酷热的熔炉进入了另一个清新的世界。伴随墙头挂钟均匀地嘀哒,他又开始了他的文艺小品创作。

  37年的坚持守望、他对田坝镇群众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和发展了如指掌;他像一个流动图书馆,装饰着乡村文化这座丰厚、巍峨的大山。

  他叫林启雄,是巫溪县田坝镇“国家一级综合文化站”站长;一个年近花甲的共产党员。

  尽心竭力 打造文化环境

  素有西大门”之称的田坝镇,早在2006年以前,这里的文化站既无房屋也无站点,是一个只有一名文化干事的文化站。

  2007年,林启雄通过县文化广播电视部门考核走马上任。 这位18岁登上茶山乡小学教坛,24岁考入文化、广播站的他,凭着教书育人练就的坚韧不拔地毅力,开始了对全镇群众文化活动愿望、群众文化追求、文体活动品味等进行全面调查。根据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林启熊向田坝镇党委、政府和县宣传文化部门递交了《关于巩固农村文化站、兴建田坝镇文化活动大楼的报告》,他立志打造田坝镇特色文化品牌,改变长期以来田坝镇文化站“有人无站”的状况。

  现年57岁,临近退休的老站长林启雄回忆:当时,文化站建设最大的困难是没有资金;为此,他不计其数地往返于县宣传、文化、县城乡建委、县财政等部门和田坝镇之间,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在田坝镇党委、政府和县级部门领导支持下,一个投资100多万元、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集图书、电子阅览,文体娱乐健身、多功能教室、宣传展览、广播中心机房、舞蹈排练、室外塑胶球场于一体,多功能、全方面、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活动大楼,于2008年3月拔地而起。2009年,田坝镇文化站获县示范综合文化站荣誉;2012年,成功申报为:“国家一级综合文化站”;2015年,巫溪县文化工作现场会在田坝镇召开,全县30多个乡镇宣传文化干部相聚田坝,学习、交流农村文化先进经验。田坝文化站,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理想场所;成为田坝镇党委、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精气神的的心灵家园。

  文化活动 颂唱美好生活

  文化活动大楼的竣工,改变了文化站居无定所、流动作战的局面。有了活动楼,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了林启雄面前的一大难题。田坝镇业余文艺骨干谢续成介绍,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林启雄站长在党委、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支持下,组建了田坝镇社区和各村业余文艺宣传队,他主动为宣传队垫资购卖乐器,置办服装、定演出道具;与演员一起坚持排练。

  为传播社会正能量,讴歌田坝镇的新气像、新风尚,林启雄站长与田坝镇业余文艺爱好者周桂芬老师合作,创作了贴近农民生活,具有乡土气息的小品《邻里之间》、三句半《喜看田坝新变化》等10多个不同类形的说唱节目。每逢“元旦”、“春节”“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他带领业余文艺宣传队深入田坝镇16个行政村巡回演出,每次表演,观众达1万余人。

  他常常放弃节假日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与宣传队队员风雨无阻地坚持排练,从而保证了每一场的成功演出。他编排的舞蹈:《吊脚楼上的月亮》获2015年巫溪县首届百姓广场舞比赛三等奖;他执导的歌伴舞《乐乐和和唱起来》成为田坝镇业余文艺宣传队的主打节目,在2016年第二届乡镇文艺汇演中,吸引了县城上千观众。

  37年,田坝镇书记、镇长换了八任;他们无不被林启雄的执著坚守而感动。岁月催人老,从文日渐短。他深知自己即将退休,因此工作更加勤奋。他老伴常说他“家懒外勤,自己家里的事总是不靠谱,也从来都不上心。”林启雄认为,这不是爱人的责备,而是对他一心工作的肯定和赞赏。

  全民健身 办乡村老年大学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掀起全民健身、科学健身热潮;林启雄创新思维、提出社会资源,拓宽服务渠道,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能人参与工作机制,通过财政拿一点、能人捐一点,单位凑一点等办法,组建成立了田坝镇文化体育协会、巫溪老年大学田坝分校,以文化广场为载体,按时、定期聘请县上老师到田坝分校授课。普及健身腰鼓、木兰拳、百姓广场舞和太极健身运动。田坝镇退休教师余胜秀乐呵呵地说,有了老年大学,我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依,且乐有所获。这样的活动真是太好了。许多群众反映,全民健身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愉悦身心,还可以广交朋友。通过参加活动,许多人认为:林启雄是不可多得的好站长,是组织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贴心人。

  心系发展 助力文化扶贫

  林启雄站长不仅对工作热情似火,而且把发展地方经济、助力文化扶贫作为自己义不容辞地责任。田坝镇社区50多岁的民间艺人陈进才告诉笔者,2011年,在一次与朋友聚会时,林站长通过与朋友沟通了解到开县成功人士李亚军欲投资兴办农贸市场,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多次与李亚军联系。林站长既介绍镇里的优惠政策,又告诉对方田坝镇的投资环境,真诚希望并邀请李亚军到田坝镇发展。经过对方实地考察和多次洽谈,最终李亚军投资开办的农贸市场落户田坝,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成为田坝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林启雄是个工作狂,对待工作的重视如同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与他相知多年,前不久刚刚退休的古路镇文化站站长钟大喜如是说。

  自2015年脱贫攻坚启动以来,林启雄和他的文艺团队,将文化扶贫、助力攻坚,作为文艺宣传的主要内容。他编印宣传资料,通过文化站广播中心机房、向全镇16个行政村进行政策宣讲;他还创作了以脱贫攻坚为主要内容的小品、诗歌、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并以送文艺进村演出的形式,向广大群众进行通俗易懂地文化宣传教育。

  在笔者结束采访的时候,林启雄深情地说,农村文化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确实不容易。要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半个专家,只有这样,才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才不负人民群众地希望。

  林启雄坦言,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曾有过多次转行和晋升的机会,因为他从骨子里热爱农村文化,钟情群众文化事业;他不愿意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说,农民需要高尚健康的文化娱乐,他乐意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发挥特长,增长才干。林启雄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他的心里,只有文化为民的愿望和文化富民的梦想。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9

  黄振华,笔名孺子牛,共产党员,宝丰县赵庄镇文化站站长,凡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人。人如其名,名如其人。

  他参加工作30多年来,始终工作在乡、村工作第一线,踏踏实实,不为名、不为利,昂扬向上,勤勤恳恳。曾40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乡(镇)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央视4套、7套、《河南日报》、《平顶山日报》等新闻媒体均对他的事迹做过多次报道。也被《新华网》誉为“最美乡村文化指导员”。2014年,中共宝丰县委宣传部曾发出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向他学习的号召。宝丰县广大干群公认为老黄是宝丰文化战线上的一名旗手,实不为过。

  一、他是民间文化的“护法神”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在乡镇基层工作30多年,他深谙党的方针政策、上级领导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心愿,都要他们这些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来体现。从参加工作时他就暗下决心,既然干了,就要不辱使命,把他干好、干成。不论他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对工作毫不含糊,经常是全县排头兵。

  自从接任文化站长后,他深知责任重大,赵店镇百姓从历史上就有许多的魔术世家,民间文化底蕴丰厚,民间艺人特别多。上任伊始,他便走村串户对各村的文艺人才摸排一遍,登记造册,按照各种艺人的特长,大力组建群众业余文化团队,先后在全镇22个行政村组建起11个业余剧团、18支秧歌队、5个铜乐社、6个唢呐队,这些业余文艺团体每逢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七一、十一及配合党在农村的各项中心工作时,均能广泛开展业余文化活动,不但广泛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极大地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百姓们能唱的唱、能跳的跳、不能唱不能跳的参与观看,使那些打架斗殴、参与赌博及邪教活动没了时间和空间,文化带动,唱出了文明,唱出了和谐,玩出了健康。因此,赵庄镇连续多年没发生过打架斗殴、越级上访及其他违法犯罪现象,他苦口婆心所讲的文化,让人们知道荣与辱、知道该做的和不可为的事。他的办公室很小,很乱,却是人们最愿意去的地方。近年来,全镇22个行政村已涌现出1个“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8个“市级生态村”、11个“省市县三级环保生态村”、9个“省市县林业生态村”。

  二、他是百姓心中的“大书法家”

  黄振华是个热心人,赵庄镇各村谁家有红白事,都请他帮忙写婚联、写挽联、写春联。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间断。凡群众家有事找他,他从不推托,哪怕是正端着碗吃饭,只要人找,他就会立即放下饭碗,等给群众办完事再吃。

  每年春节前夕的腊月二十五、二十六两天,是他例行的义务写春联的日子,他早早在赵庄大街摆上桌凳,为全镇群众义务写春联,截至今年,已经坚持近二十个年头,累计为全镇群众书写春联、婚联、挽联10余万幅。始终自贴笔墨,最多时一天写尽三斤墨汁别人问他图个啥,他总是笑着说“我不会什么,只会胡划,为群众办点实事,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呗!不算啥” 有人说,现在不象早几年了,现在有卖的,你还这么受累干啥?他一边写一边头也不抬的说“习惯了,想写”,有人说,你每副联收五毛钱中不?两天你也挣几百。他说“不长钱心,不长钱心”。

  他的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二句话,一句是,快乐生活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件事,一句是,人不可能把钱带到坟墓,钱却可能把人送进地狱。这就是他,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的金钱观。

  三、他是舞台旁边的“土导演”、“土编剧”

  几十年来,黄振华为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共创作出诗歌、戏剧、歌曲、曲艺200余部(首、支),并被本镇及全县各个文艺团体传唱,全镇40多个文艺团体,他都多次给予辅导、指导、编排。深受广大艺人和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如2005年创作的反映敬老爱幼的戏剧《房檐滴水》,由本镇袁庄村曲艺团排练并搬上舞台,并在全镇各村巡回演出,使全镇群众受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此外,该剧本还被平顶山市文广局评为戏剧创作二等奖。创作的《非典防治七字歌》传到省里,得到了原河南省常务副省长王明义的高度评价,并以此召开了全省非典防治电视电话会议,推广赵庄经验。之后,赵庄镇被河南省委授予“非典防治先进党委”。他创作的戏剧段子《十八大发号召万民称颂》、《环境保护刻不容》、曲艺段子《歌唱宝丰》、《二女拜寿》等,均被宝丰及周边县、市大部分业余文艺团体传唱,反映良好。他创作的《廉政童谣》获2016年平顶山市文艺创作一等奖,此作品还被平顶山市少儿艺术学校排练并在平顶山市群艺馆演出。他创作的杖头木偶剧《高老庄招亲》由赵庄镇杖头木偶剧团排练,并多次在市、县演出。他创作的200余首诗歌,已被宝丰县委宣传部宣传科收集整理,出了一本册子《小草集》。几十年来,他不但自己带头创作,还带动了全镇20余名业余文学爱好者创作文学文艺作品。如本镇魔冢营村村民赵国玺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月亮》,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并在赵庄召开了《红月亮》研讨会,影响良好。本镇范庄村村民何宗言创作的诗歌,已经出版发行了两集。同时赵庄还涌现出了诗词、楹联作者李玉昌、靳廉镜,他们的作品均被有关刊物收录、刊登,并多次获奖,以此传播正能量、讴歌党、讴歌祖国。走进镇政府,黑板报上是他的笔迹和他编的七言诗,不忘初心......

  他做好本职的同时,还是《宝丰县志》1987年版和2005年版的主要供稿人之一,还编撰了30万字的《赵庄魔术志》,已于2005年在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魔术杂技界没有志书的空白。他自发主动收集整理出50多万字的《赵庄镇志》,目前正在加班加点的修改,预计2018年上半年出版。

  四、他是全镇魔术团体和演员们的知心人

  众所周知,赵庄镇现为“中国魔术之乡”“中国十大特色文化乡(镇)”。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加上他这个文化站长的优质服务,赵庄魔术演艺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团体由1979年的7个发展至2010年的631个,演员由1979年的236人发展至2010年的12000余人,从而成为赵庄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但是每个团体建团初期,多数缺乏起步资金。因此,大部分团体外出之前,都找到老黄同志帮忙。凡来找的人,老黄都乐此不彼的予以帮助,多方求人借款或贷款,使这些团体能够正常外出演艺挣钱。如周营村的刘殿勋、刘顺、张向东,小黄村的李国胜、黄国和等等,都是老黄为他们协调的起步资金。另外,全镇的魔术演艺团体的节目串台词,大部分由老黄为他们书写编排。大部分演员都拿老黄为知心朋友,他们都有老黄的电话号码,外出后经常互相联系。他们在外如果遇到各种问题,都打电话向老黄寻求解决的办法,对此老黄都一一作答,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多数经老黄帮助的团体后来都成了百万元、几百万元的家庭户,多数购买了高级轿车,家里盖起了楼房或城市购买了楼房,每当提起当初老黄的帮助,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7年《河南日报》记者来赵庄采访,见到老黄骑着自行车上下班、下乡,问道:你管理的魔术团长都坐上了轿车,你如今还骑着自行车,心里什么感觉。他风趣的说:他坐他的桑塔纳,我骑我的扶而加(自行车),只要群众富裕,我心里就高兴。老黄就是这样的人。

  五、他是工作中的“老黄牛”

  几十年来,老黄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群众找他办事,他在力所能及、在不违背政策、纪律的情况下他都尽量帮助办理。凡领导交办的事情,他都乐意去办,并且办好,他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自己能够干的事,绝不找人帮忙,为赶稿子和材料,加班加点,整夜不睡已是家常便饭。如整理全镇非遗项目资料时,时间紧任务重,项目素材收集回来后,他买了一箱方便面放在办公室里,水管接了一桶水掂到屋里,饿了啃块方便面,渴了喝碗白开水,整理干了五天五夜,终于整理出10余万字的赵庄非遗项目汇编册子。此项工作获得了“省非遗普查先进个人”。他为开创性的作好本职工作,主动为镇党委、政策领导出谋划策,他为使600多个魔术团体在外依法演出、文明演出、倡导建立了赵庄镇文化流动党组织,镇成立文化党支部,外出团体上有三个党员的成立一个党支部,不足三个党员的联合成立党小组。结果在631个团体上成立了18个流动党支部,从而加强了党对外出演艺团体的管理,使这些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此举得到了中组部,中宣部领导的高度重视,被誉为“开全国流动党员管理之先河”。之后中央领导李长春等都多次到赵庄调研、视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现在,黄振华同志除担任赵庄镇文化站站长外,还担任赵庄文物管理所所长,两个站所编制为8人,但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人干着8个人的工作。工作之忙可想而知。另外,他还担任赵庄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赵庄读书协会会长,还兼任宝丰县杂技家协会秘书长,宝丰县炎黄文化研究会魔术专家委员会主任,《宝丰县志》供稿人,宝丰县非物质文化管理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这些职务虽然是兼职,但也有很多会议,很多任务。无论任职和兼职的工作,他样样都能保质保量的圆满完成。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好评。几十年来,他不为名、不为利,从未向领导要求过一次晋职晋级的事宜。不论任职和兼职的一切职务,均是慧眼识才的领导硬性指派的。别人问他管这么多事累不累,他说不累是假的,但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上级给的工作任务不完成不行。想想从前过的日子,现在饥了由饭吃,困了有床睡,拿着纳税人给的钱,咱不为乡亲们做事心里下不去啊!头顶的青天,脚底的厚土都看着咱哩!咱就是苦点累点,心里也高兴。别人说你干的工作与待遇不符,他总是笑哈哈的说:很好、很好,再有钱的人一天也只吃三顿饭,房子再多再豪华夜里睡觉不过占了一二尺那么宽的地方,要那么多钱干啥。家人心疼他的身体时,他又说,心态好一切都好,想的开了无论干啥都有劲,放心吧,我好着呢!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老黄,他的精神世界里,既有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感,又有新时代新乡贤的义士高风。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好人好报,这是天理,天理不可逆!祝福黄振华,祝福广袤的中华乡村、悠久的民间文化。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10

  刘书文,男,现年58岁,龙王沟风景区办事处文化站站长。

  他是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守望者,坚守农村文化阵地20多年,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个节假日,更照顾不上家庭,一心扑在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上,他搜集整理的《龙王沟传说》、《王莽撵刘秀传说》已经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连年被评为南阳市“欢乐南阳”群众文化工作先进个人、南阳市非遗工作先进个人、南阳市文物工作先进个人、卧龙区先进文化站长、民间艺术成就奖等。景区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201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文化站。他是民间文艺的捍卫者,走遍了龙王沟风景区的山山水水,编著了《龙王沟风景区文化资源汇编》,先后培育文体人才300多人、组织了锣鼓队、盘鼓队、腰鼓队等60多支文体队伍,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景区群众及游人的文化生活,而且连年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赛事,多次都能荣获比赛第一名或一等奖。

【镇文化站站长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我的文化站作文11-14

加气站站长述职报告01-22

汽车站长述职报告01-29

远镇的随笔07-03

镇湘桥作文08-20

火车站长竞聘演讲稿02-21

有关收费站副站长述职报告12-22

02-17

古北水镇作文02-10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