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诗4卷,为作者自编诗集,收集作者自出使元营。被扣押。脱险直至福建期间所作诗,其中并间有纪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教案(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指南录后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 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 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 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 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指南录后序》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书序的文体特征。
2、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通过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指南录》为文天祥自编诗集,编次了他出使元营,被扣押北行和中途脱险,颠沛流离,到达福州这一历程的作品。卷首有自序两篇。此为《后序》,追叙其抗辞犯敌、九死一生的历险经过,表明作者守义不屈、艰苦奋斗的爱国精神,始终不渝。语文教材高中第六册把这篇课文放在第五单元,单元要求是"感受古代仁人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确立教学目标时,应从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入手,带领学生逐步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整散结合的句式。
2、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说明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具备了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语文教材高中第五册中学过了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对书序这一文体有一定了解。这些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基础。书序是一种介绍和评述著作或文章的文体,一般以记叙和议论为主。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在记叙和议论中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明乎此,也就抓住了这篇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创设氛围
1、中国历史自有科举制度以来,出现了许多状元。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的荣耀已逐渐被人遗忘。但是有一位状元,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把名字深深地刻进了史书。当他从容就义时,在衣带上写下了十六个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你知其人吗?能吟其诗吗?
2、吟其诗,还须读其文。前人评价文天祥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一起品读集中体现他刚毅品格和浩然正气的奇文--《〈指南录〉后序》。
1、背诵《过零丁洋》,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天祥其人其事。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背诵《过零丁洋》。
1、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2、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创设相应的氛围,有利于教学环节的推进和教学目标的落实。
朗读正音
落实词句
1、请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结合课后注释初读课文,划出有疑问的词句。
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注释中的注音。
2、划出课文中的难句。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5)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1、落实词句,做到"字字清楚,句句落实",是理解文言文本的基础。缺少这一环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就成了空中楼阁。
2、读到有情处,文也大半通。
理清层次
整体把握
从书序的特征入手,请学生找出表现文体特征的段落,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层次。
1、学生迅速找出第5、6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以及题名。
2、整体把握了文章两大部分的内容。1-4段自序出使元营所遭磨难种种。
了解文体特征,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因此,古人特别重视文体,《文选》、《古文辞类篹》等著名选本都是按文体编的。
反复诵读
品味课文
1、再读课文,找一处能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的并分析。
2、课文3、4、5段分别提到作者南下路线,是否重复?
3、诵读第4段。此段共写了22处"死",是否重复拖沓?
4、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找到最有感触的一处,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回答。
5、从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对象的不同中找出不同点。
6、提问要有开放度,让学生都能有一得之见,这样才能活跃思维。
7、让学生领会写作目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的道理。
8、语言的调整实质上是情感的调整
课后作业
及时巩固
1、背诵第4段。
2、梳理课文的语言点知识
3、课外可选择一历史文化名人,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其人物特征、人格魅力。
可自主选择熟悉的对象,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作文。
1、文言文教学要强调积累和背诵。
2、读写结合,用古人的典范之作来指导写作。
《指南录后序》教案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文天祥其人其事已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具备初步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来体会文天祥在作出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诵读并研习文本,了解文天祥的的写作目的,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2、梳理并掌握文中的常见实、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重点难点】
1、通过诵读、研讨课文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2、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涵养自身的浩然正气和高尚的精神。
3、归纳整理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课前准备】
1、提醒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发放《宋史文丞相传》的复印材料请学生结合课文进行阅读。
2、多媒体课件。
3、全文拟安排三课时,本设计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对联“正气贯人寰,河岳日星传万世;明禋崇庙观,丹心碧血照千秋。”引出文天祥其人其事;全体学生背诵初中已学过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课件展示文天祥简介,略)
二、诵读并研习文本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学生读完全文)好,现在请你们看着课文题目,从题目上看我们这篇文章属于什么文体呢?
生:(齐答)后序!
师:(笑)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篇序文,序有由自己写的自序和由别人写的序。由别人写的序文大多介绍和评论著作内容,而自序的内容大多是交代成书的经过和宗旨。《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写自编的一本诗集,由于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所以这篇序文就被称为“后序”。课文在什么地方直接表现了著作成书的经过和作者的写作宗旨?
生1:倒数第三段和最后一段。
师:能说具体一点吗?比如哪些是说明成书经由的,哪些是表明作者宗旨的。
生1:“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并“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说明了编成诗集的经过;“使北营,留北关外……来三山,为一卷。”说明了诗集的构成;“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说明了作者写诗编成诗集的目的。
师:很好。《指南录》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见的抒发爱国情志和民族正气的感泣天地的血泪文字。现在请同学(生2)为我们朗诵这两段。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听完后讨论解决。
(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
师:文天祥在这篇自序中除了交代了写编诗集的经过和宗旨,还写了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概述主要内容。
生2:写了作者出使元营的经过。
生3:写了作者从元营逃跑的历程。
生4:写了他对生与死的看法和选择。
生5:写了他对“义”的理解。
师:(笑)看来同学们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还不错。的确像刚才几位同学说的那样,文天祥用了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出使元营的前后经过,险象环生充满死亡威胁的逃亡历程以及他对生死的看法和选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和心灵通过他的文字来触摸文天祥那颗火热的爱国心,来感受他那不朽的伟岸灵魂!下面我们进行分组朗读:
第一、二大组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三大组读第二自然段;
全班齐读读第三自然段;
师:朗读文言文一定要注意断句,断句不对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这几句尤其要加以重视:“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归而求︱救国之策”。接下来我们按照作者的行文顺序学习刚才读过的内容,首先请看第一段。文天祥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元营的?先用课文的原句回答再尽量按照直译的原则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6:“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兼不及施。”当时元兵已经逼近国都的城门外,应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实行。
师:真所谓存亡之秋也,用我们已学过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国危矣”。在这种情况下,南宋朝廷的表现如何呢?
生(全体):“缙绅、士、大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生7:大小官僚聚集在左丞相府,不知道计谋的出处。
师:很好,不过“莫”的解释不够准确,“莫”有“没有谁,没有什么”的意思,此处可以理解为“没有谁”。比如《诗经魏风硕鼠》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意思就是说“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黍子,三年侍奉你,却没有谁愿意照顾我。”国难当头,南宋的大小官僚却聚集在左丞相府无计可施,不可不谓“国内无人”。这和当年秦王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赵国“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啊!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每当国家陷入危机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郑国被秦晋围困时,烛之武不顾年迈之躯夜入秦营说退秦师;赵国被强秦凌迫时,蔺相如脱颖而出智斗秦王完璧归赵;而在南宋即将覆亡之际,文天祥岿然屹立试图独自撑起这飘摇欲坠的南宋江山。国家危难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做了逃兵,连南宋宰相都逃到元兵尚未到达的南方沿海一带去了。谁都明白南宋大势已去,谁还愿意留下来收拾烂摊子呢,更有谁愿意代表南宋出使元营去做无谓的牺牲呢,只有文天祥愿意。所以当元朝邀请南宋的当权者见面时,众人一致推举文天祥--这个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观发挥到极致的人。一边是国家的存亡,一边是个人的生死,当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个人的选择就体现了做人的境界。文天祥是如何选择的呢?
生8:文天祥选择了“放弃小我成就大我”。
师:课文在哪处表明了这点?请找出原句并翻译出来。
生8:“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珍爱自己了。
师:注意这个“爱”字的解释,句中应当是指“吝惜,舍不得”之意,也可以翻译成“顾惜”,吝惜自己当然包括了吝惜自己的生命。当时文天祥估计元朝对消灭南宋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9:不坚决,可以通过言辞来打动。原句是“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师:是的,这可以说是文天祥书生气的一面,但更是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放过任何机会来拯救南宋的`乐观主义态度。文天祥在出使前是右丞相兼枢密使,掌握着军政大权,为什么最后却要放弃丞相职位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营和议?
生10:是为了不引起元人注意,如果身份太重要,元人就会把他扣押起来作为人质要挟南宋,使南宋在和议上陷入被动局面。
生11:南宋作为战败国在和议上本来就已经陷入被动局面,我认为文天祥之所以“辞相印不拜”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是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为了尽量减低自己被扣押的风险,身份越低做人质的价值也越低;二是为了减低被杀的风险,资政殿学士只是一个荣誉官衔而且是文官,杀一个手无寸铁的读书人向来是君子所不为的事情,如果杀了就要承受戕害文化的罪名,背上野蛮人的骂名,秦始皇就是一个例子。元人要想统治南宋的天下就不能干那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三是为了防止自己在万一被扣押的情况下,南宋没有主事的人。
(同学们为他条理清楚的分析热烈鼓掌)
生12:我认为文天祥那么做是为了给自己拯救南宋争取时间,因为用一个无关紧要的身份去和元人和议,当对方提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条件时,就可以用自己不能做主,需要向上级请示为借口拖延时间。而且,文天祥在文中要也明确表示他出使元营并非为了真的和议,而是为了窥探元人虚实然后回来谋求救国之策的。
师:(赞许的微笑)以什么样的身份出使元营是很有讲究的,文天祥对出使身份的选择恰恰体现了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宋不肯休”的爱国之心。我认为这几位同学刚才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他们或从人物的内心或从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如果把他们的分析综合起来真可以说填补了教参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让我们再次为这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一起鼓掌。(鼓掌完)大家对第一段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课件展示交流成果,讨论过程略)
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三段,先请同学(生13)为我们朗诵这两段。(朗诵完毕)文天祥初至元营,表现如何?在外交上取得了什么成果?
生13:他不卑不亢,抗辞慷慨,以浩然正气,据理力争,用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尊严,使元营不敢立刻轻视南宋,用原文的话来说就是“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师: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文天祥冒着生命危险在元营和敌人交锋,吕师孟、贾余庆等人不仅没支持他反而在敌我两个阵营构陷他,使他最终被扣押。为了南宋江山,文天祥捐产助军,抛妻别子,出生入死,不求回报反遭陷害。地不利人不和,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在这种情况下,文天祥有没有灰心丧气?他退缩了吗?
生14:没有,面对急转直下的形势,文天祥也改变了外交策略,由最初的慷慨陈词,有理有节变为“直前诟骂”,不怕触怒敌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
师:文天祥之所以敢于辞锋犀利地怒斥敌人,是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身为南宋使臣,却沦为元营囚徒,无力救国,反受凌辱,于是“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随时准备以死报国,以烈殉节。那么文天祥最后有没有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呢?
生15:没有。他选择了“隐忍以行”,为的是“将以有为也”。
师:文天祥由最初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到后来终于决定“隐忍以行”,中间必然有一个艰难抉择的心理过程,请大家结合课文展开联想,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对文天祥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展开描写,不少于50字。五分钟后我们交流成果,看谁写得最像文天祥,看谁最懂文天祥的心。
生16:作为南宋朝臣,我上不能为国靖难,下不能为民请命,国破身辱,活着有何益处?不如像屈原那样以身殉国,也不枉一世清名。但是,我死了,于事何补?南宋尚未灭亡,一切还没结束,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就应该努力争取。孔子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应该像司马迁那样,忍辱含垢,释放出最大的生命能量。是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生17:我生不能为国纾祸,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举刀自刎状)不,我还不能死,南宋还没亡,我怎能为了个人名节就这样白白自戕?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不正是我的写照吗?“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不能学乌江自刎的项羽,我要学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
生18:国破身辱,予分当引决,然吾死不足以救国,且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若隐忍以行,得间而逃,中兴机会或可得也。昔人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夫如是,予浩然无所愧怍,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真可谓文天祥的知心人。在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时代,文天祥甘受他人的不理解和责骂,选择了隐忍而活,但他不是为了保全个人性命而苟活,而是为了不做无谓的牺牲,为了能为复兴南宋做更实际更有价值的事。尽管他信奉孔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道义原则,但他更注重用实际的行动来践行仁义忠信,不为虚名而亡,唯愿为保家卫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生还是死,完全取决于国家需不需要。在国家危难之时,文天祥不是退避自保而是冒险出使;在进退不由之际,不是卖国投敌而是舍命抗争;在遭囚受辱之时,不是自我解脱而是隐忍以行。疾风知劲草,国危识臣节。文天祥的选择正是他“热血腔中只有宋”的爱国情深的表现,他不愧为人们七百年来颂扬不衰的爱国烈士和民族英雄。最后,我们一起来合作解决这两段中的实虚词意义及用法。(成果展示如下,过程略)
三、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正气歌》全诗,结合教材和自己的学习感受,以“生命的轻重”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应当努力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比如注重发挥诵读对理解文言文和培养文言文语感的作用。同时,也要努力应用新课程的改革成果,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习效果。另外要加强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在作背景介绍时注意运用具体的细节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做好充分的情感铺垫
《指南录后序》教案4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写作特点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资料窗
关于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教学课时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
说起文天祥,我们就会想起他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常常被文天祥的这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感动着,他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对此作了最完美、最生动的诠释。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指南录后序》,来体会他赤诚的爱国情怀。
板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一.现听老师朗读全文,注意句子节奏和读音
二.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1.赤诚的爱国情感;
2.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3.对生死的独特理解;
4.写作《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缘由;
……
教师归纳:《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由于在这篇序文之前作者已经写过一篇《自序》,所以把这篇序叫做“后序”。文章简要记写了文天祥出使元营的斗争情况以及逃脱后的艰险遭遇,表现了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爱国情感。
三.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作者这样吧这种爱国之情寄托在叙写之中的。
请同学们找出这几段文字中能体现文天祥的爱国情操的一些句子,并简要评点。
(1)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3)抗辞慷慨
(4)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5)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说得好!从这些语言和叙写中,我们已经能够感知到文天祥这颗火热的丹心了。
……
好,今天我们先学到这里。文天祥把自己的满腔热诚都化作了自己艰险的经历,我们也从这些不易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作者的这种爱国之心。
四.布置作业。
翻译课文1-5段,注意人名、官名、地名还有表示时间的内容一般不要翻译。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初步感知了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家危亡时刻的抉择。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缙jìn绅纾shū祸觇chān翌yì日遽jù羁縻jīmí诟gòu
阃kn诋dí邂逅xièhòu缴jiào檄xī层见xiàn错出
毗pí愧怍zuò
2.简单复述一下课文1-4段的内容。
……
文天祥在国难时刻挺身而出,受命出使元营;因为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文天祥被扣留;在押解到大都的时候,乘隙逃出元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祖国。
……
说得好,下面老师用几个简洁的短语归纳这几段文字的内容,看看能不能突出文天祥的爱国情操。
(1)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2)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3)九死一生,心犹指南
怎么样?
……
二.好,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疏通1-4段文意。
1.说说不懂的句子,大家共同解决。
……
2.同学翻译1-4段。
教师纠正。
3.教师出示重点词语,让同学们思考:
除:授官。
都督:统率。名词作动词。
修门:国都城门。
缙绅:士大夫。“缙”同“搢”,插。
会:恰逢。
萃:聚集。
纾祸:解除祸患。
当国者:主持国事的人。当,主持。
觇:窥视。
拜:接受任命。
轻吾国:轻视我们国家。轻,轻视,形容词作动词。
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于前”“于后”这里做介宾短语,后置。
羁縻:被软禁、被扣留。
自度:自己估计。度,估计,读duó。
数:列举,读sh
得间:找机会。间,读jiàn。
诡行踪:隐蔽行踪。诡,隐蔽,形容词作动词。
草行露宿:行走在草间,过夜在露天。草、露,名词作状语,在草间,在露天。
三.朗读第5段。
1.思考一下这一段文字在写什么。
……
总结:本段写了文天祥对逃亡经历的回顾,突出逃亡的艰辛,表达作者对九死一生的感慨之情。老师也用一个短语来归纳:
历尽艰险,感慨万千
怎么样?
……
2.其实这里有两句话起着分层的作用,一句总领,一句递进,由感慨到感叹,请找出来。
(1)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2)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归纳:第一句话引出作者对逃亡经历的回顾,扣住一个“死”字一口气列举了十八个“死”。第二句由感慨到感叹,表明了对死亡的态度。
3.请一个同学翻译这段文字。
……
4.教师出示几个重点词语,学生思考:
几:不知其几矣,j多少几从鱼腹死,jī几乎
诋:辱骂
物色:盘查
如:动词,到达
竟使:假如
不由:不能自主
殆例:几乎,接近于
陵迫:凌辱逼迫。“陵”通“凌”,读líng,欺侮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邂逅:不期而遇
道:取道,动词
以:以备不测,来,表示目的以不纳死,因为,介词以小舟涉鲸波,凭借
见,读xiàn,出现
5.最后思考一个问题:文章讲究简洁,特别是古文,可是文天祥却在这段文字中关于“几乎死”的内容连续写了22次,是不是太繁琐了?
……
总结:不是的,文章的繁简都是由表达中心的需要而决定的。这段文字,作者列数十八个死,为的是再现北行经历的磨难,为下面表达对死亡态度作铺垫表明自己对死亡经历的无怨无悔。
6.朗读这一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翻译第6-8段。
第三教时
一.复习回顾。
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1-5段:
1.国难当头,挺身而出
2.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3.九死一生,心犹指南
4.历尽艰辛,感慨万千
二.因为这是一篇序言,因此,文天祥也介绍了写作的有关情况和积集的目的。
请看课文第6段,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
……
好的。思考:作者说,他积集的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请问他到底要来者同情他怎样的“志”呢?
……
好的,作者的“志”就是散落在全文中的那种面对国家危难时所作的抉择。
三.我们再来看看第7段,他在说什么。
1.现请一个同学翻译一边:
……
2.注意下面这些词:
僇:通“戮”,lù,罪
殆:危险
以:以父母之遗体,用无以救国难,来
从王于师:跟从君王到军队
雪:昭雪,洗刷,动词
若:像
向:从前
愧怍:问心有愧
微:没有
文:文饰,动词
衣冠:指汉人的服饰。这里借代自己的国家
日月:指代皇帝、皇后
3.我们归纳这段文字所写的意思:表明自己活着的目的。
4.前面第5段在写文天祥对死的态度,这里却在说生。那么这两者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
总结:前面一段主要在讲自己历尽死亡,侥幸得活下来;这一段在写自己活下来的目的。那么作者活下来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请从原文找出相关语句作答。
……
(1)生无以救国难,死尤为厉鬼击贼
(2)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好的,这两句话表明了作者活下来的意义,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为国家做出新的牺牲。这段话表明了自己报国的心志,这段议论是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对前面自己死里逃生的目的作了进一步说明,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四.翻译第8段。
序:作序,动词
五.听课文录音,再来感悟文天祥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圣》中本课的作业。
《指南录后序》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为纾国难出使北营及至南归中的险恶遭遇,体会他的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将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富于变化的动词和整散结合的句式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数“”分“”间“”拜“直”“为”等实词词义,“使”“度”“间”等多义词的不同用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在文天祥之前,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意,猜想、揣度。
④觇(chān)——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提问: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张巡、南霁云皆唐代名将,守睢阳,杀安禄山叛军十余万人,终因兵尽粮绝,城被叛军攻破,不屈而死。
提问: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提问:“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本段大意:叙述被元营拘留的原因。
3、第3段。
①得间奔真州——天祥与其客杜浒等12人趁夜逃到真州。真州安抚使苗再城曾出迎,并共同商定以两淮兵为主力进攻元军的计划,所以下文说“中兴机会,庶几在此”。这计划后来未能实现。
②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李庭芝下令通缉文天祥一事。按:苗再成曾派20名士兵护送文天祥,抵扬州城时,夜方四鼓,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指李庭芝)下令捕文丞相甚急。”天祥不得不变姓名逃亡。
本段大意:叙述从京口脱险,展转逃亡,达于永嘉的经历。
4、第4段。
①出无可奈何——“出”后省“于”,由于的意思。
②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偏义复词,偏“死”,“生”字无义。
③层见(xiàn)错出——不断出现的意思。错出,交错出现。
本段大意:抒发以死报国的心志。
5、第5段大意:说明诗集中卷次的划分情况和结集的目的。
6、第6段大意:说明作序的时间和诗集的题名。
提问: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补充注释:宋恭宗(年号德佑)在位仅一年。德佑二年三月,伯颜入临安,掳帝北去。同年五月,宋端宗即位于福州,改年号为景炎。
四、结构层次和写作特点分析。
1、用提问导入。
①学习这篇文章须用倒读法,请大家先看最后两段,说说它们属于哪一种表达方式?(说明。)
②说明了哪些问题?(见段意)
③试将所说明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书的一般常识(卷数、书名、作序时间);一类是有特殊内容的(结集目的)。
④在这两段话中,哪一句话是关涉全篇的?(“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2、进行讨论(四人一组)。
①第5、6两段作为诗集的说明在书序体裁中是最不可少的,为什么被置于最后?
②前四段跟这两段有怎样的联系?
小结:
①前四段从总体上看,是用来说明诗的产生背景;分别来看,第1段说缘起,第2、3段说事实背景,第4段说作诗时的心态。知道这样的背景,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诗的内容。
②从第2、3段可以看出,诗集中卷次划分的标准正是这段所记叙的作者的行程;第4段是作者心志的集中描述,是为下文“悲余志”一语作铺垫的。
③先说背景后说有关诗集的问题,便无须再作任何解释,言简而意赅,有水到渠成之效。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指南录后序》教案】相关文章: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05-31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及赏析10-18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言知识梳理12-16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价值11-25
指南录后序文天祥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04-18
文天祥《指南录》01-06
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8-11
《飘雪》后序作文10-11
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