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肯定对各类事迹都很熟悉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事迹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1
2009年,全镇上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紧扣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以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为重点,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典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形成了北部山区养殖呈现规模化,南部平原高效种植业取得新成效,山区开发迈出新步伐,带动了2898人脱贫,脱贫率67%。
一、找准脱贫致富切入点,不断提高种养殖规模化
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科学规划,我们制定了确实可行的《脱贫攻坚三年计划》和《脱贫攻坚实施意见》,确定了发展规模种养殖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养殖历史旧、地理位置、养殖户集中等优势,发展河泉、北吕养猪小区两个占地60余亩,马头村建成全封闭、恒温式、全自动的现代化养鸡场一个占地70亩,影山村重点支持合同肉鸡新建养殖小区50多亩,全镇仅脱贫攻坚项目形成了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肉鸡出栏200万羽。新建蔬菜棚舍950,其中日光温室大棚及钢架大棚380栋,普通拱棚570栋;新建设施甜杏温室15栋;种植花椒面积400余亩,受益贫困户646户,为贫困户持续增收,脱贫致富积蓄了强大后劲。
二、大力实施产业带动,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种养殖业发展方式,种养殖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一是公司带动。马头山养殖合作社现有入社社员126户,采用统一建设养殖小区,统一采购种苗和饲料,统一进行疫病预防,统一保护价收购,四统一的办法,有力地保证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转,并由合作社与山东大宝养殖加工有限公司签订长期的保护价收购合同,保护价为每斤最低3.6元,保证了社员的效益,降低了合作社和社员的风险。二是协会推动。影山村积极利用自身荒山优势,引导群众开垦荒山种植花椒,专门成立了 “惠影”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如今600亩的花椒园规模,仅花椒一项收入就突破了100万元大关,亩均收入1800多元,带动困难户62户,解决了100多名贫困人口就业。
三、突出抓好项目投入,不断完善奖补资金对接机制
积极探索了省奖补资金与贫困户联系的多种灵活措施。一是资金到户,自建自营。对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奖补资金直接补贴,茸山、凤楼、北元村每建一栋蔬菜大棚补助2000元, 马头村肉鸡养殖基地每栋标准鸡舍给予5万元的补助,自建自营,增收脱贫。二是大户带动,资金入股,对没有自建自营能力的贫困户,由专业大户或合作社牵头实施项目,以奖补资金入股和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实行保底分红,实现了稳定增收。三是成立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的推动对高效农业发展,为种养殖社员提供资金支持。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2
近年来,供销社农资公司党支部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按照“五好”党支部的标准,把“服务三农”作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公司的发展,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使公司党支部的先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多次被师国资委评为“先进党支。
一、抓班子建设,促企业经济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上个好的领导班子。公司党支部给班子成员定任务、加压力,使大家明白“为谁服务,怎样服务。”一班人团结务实,解决问题不推诿,敢于承担责任,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多年来,支部坚持一年两次召开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一评两心”活动,即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之间交心、谈心。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整改,及时清除干部的思想障碍,化解矛盾。既改进了工作作风,又为其他干部职工树立了榜样,有力地提高了凝聚力、战斗力,使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
二、抓队伍建设,促服务水平提高
党支部是企业发展的堡垒,党员是企业拓展市场的旗帜。公司党支部提出“企业要想大发展,党员干部发挥作用是关键”。一是认真抓好党员学习和教育。党支部除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和一个月一次支部大会制度外,把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素质和管理水平始终做为重中之重。在抓好集中学习的同时,要求党员干部每天自学一小时,每月写一篇学习体会,公司制作了学习栏,将好的学习体会张贴出来进行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不断提高的目的。二是通过组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聆听先进事迹报告会,重温入党誓词、参观师陈列馆、参加创先争优先进事迹演讲会等多种形,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三是认真开展职工素质培训工作。公司党支部把职工素质培训工作例入重要议事日程,有计划、有安排、做到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常年不断抓落实。因公司人员少,每个人的工作量都是满满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全部是利用晚上和周未进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从财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律知识、农药知识、网络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做到了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四组织好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为了让职工在工作之余能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支部先后筹备购置了乒乓球案板、羽毛球拍绳,适时组织党员、群众开展各类小型活动,使职工在集体活动中增强合力。今年3月公司代表供销社参加师首届羽毛球比赛,取得了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
三、抓机制建设,促进内部管理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没有好的制度约束人,各项工作就不能落到实处。
(一)完善各类工作制度。支部建立了“三会一课”、党员发展、民主评议、民主决策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坚持“三个带动”把党建工作渗透到公司的各个领域,延伸到基层各农资超市。形成“责任上分、目标上合,管理上分、要素上合,任务上分、思想上合的“三分三合”工作格局,为公司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实施党员设岗定责。为了使公司党建工作和经济建设协调、持续、稳步推进,党支部以“五个好”党组织创建为契机,因人定岗,因人定责,为每名党员设立了先锋岗,划定了责任区,为调动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有效平台,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身边无违章”。今年8月份的一天夜里,一场大雨从天而降,公司的几千吨化肥还在露天场所。在党支部的号召下,党员带头冲进了大雨中,和职工经过2个多小时奋战,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三)坚持公开承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公司党支部积极开展承诺活动,坚持对职工群众关心的问题实行“菜单制”,维护了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职工群众的信任。
四、抓创新发展,促进工作业绩稳步提升
近年来,农资公司通过深入农资市场调研,建立了以购、供、销为一体的农资连锁超市,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走出一条在兵团特殊体制下的适应市场改革的农资经营之路。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稳步增长。,公司销售额达2.4亿元,比增长6.8%;今年1至8月,为全师供应化肥7万吨,农药870吨。
1.面对农资集中采供工作和市场的激烈竞争,为确保农资超市的规范运行,公司积极推动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整顿规范全师农资市场,对进入农五师农资市场的商品实行了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每年4月—7月对团场农资市场进行打假专项治理检查,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商品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2.建设农资配送中心,确保配送及时,不贻误农时。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3
邓志军,中共党员,1962年6月出生,河南诚城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乡市诚城社区党委书记。
白手起家的邓志军,一手创建了“河南诚城集团”,凭着诚信经营做到企业年销售近十亿元。他严把质量关,把产品当人品,宁可自己吃亏,也绝不丢掉诚信。他所经营的企业被银行业评为最高信誉单位,被税务部门评为诚信纳税A级企业。他积德行善,关爱员工,25年诚信经营的邓志军铸就了百姓赞誉的“诚城模式”。
“宁可亏自己,也不失诚信”他靠诚信起步
1991年,邓志军响应政府号召放弃“铁饭碗”,下海办企业成立了防腐保温公司。他凭着“宁可亏了自己,也不会失了诚信”的理念,挣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在发展过程中,他始终秉承诚信第一、品质至上的经营思路,与工人同吃同住,对客户、对工友承诺的事从不食言,他这种扎实肯干、诚实守信的工作作风感染了身边的同事们甚至是工地附近的居民,他先后开发完成的项目赢得监管部门、群众和同行业的一致好评!他说:“企业要扩大经营长期发展,只要诚实守信,敢于担当,不管做什么生意,就没有干不成、做不好的!”。
“自强不息,以诚筑城”他从容面对金融危机
1999年,他成立了“河南省鑫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5月,成立新乡市正隆置业有限公司。当时的金融危机已现端倪,面对经济严峻的经济形势,公司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可他依然在企业全体员工大会上承诺不裁员、不降薪。2008年金融大海啸来袭,全球经济萎靡,很多企业相继倒闭,而他却信守承诺没有主动裁减一位员工,没有拖欠员工的一分钱,正是凭借这样的诚信理念,让他和全体员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安然度过危机。当年开发的项目,也没有因为市场行情不好降低工程质量,他说:“老百姓一辈子省吃俭用买房不容易,我们所建的房子要让居民群众买的放心、住的舒心。”负责安装空调的工作人员,一听说是诚城集团开发的房子,总要因为墙体坚实多收100元的墙体打孔费。他说:“先德尚诚、自强不息,以诚筑城、幸福一生!”。
“多花钱也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他成为城中村改建典范
2010年5月18日,河南诚城集团新乡市正隆置业有限公司经过市、区、镇、村4级的考察,取得了乔谢新村改造项目。针对当时城中村拆迁改造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他坚持“现场量房宽让于民,回迁补偿让利于民,宁可企业吃亏,绝不让老百姓受屈”的原则,要求公司上下“给乔谢村民盖房子,要象给自己家盖房子一样,规格要高、质量要好,拆迁房当作商品房来建设,宁愿多花钱也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在拆迁改建过程中,他始终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诚信立身,处处维护村民利益,实现了文明拆迁、和谐改建,做到了让政府放心,让乔谢村民满意。交房当日,乔谢村民将写有“和谐拆迁守诚信、品质优良村民乐”的锦旗赠送给他。《新乡日报》赞誉乔谢现象、为城中村改建的典范;《河南日报》整版专题报道,将乔谢现象作为河南省城中村、改造的民生实践样本。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农业频道争相报道,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关注,其他友邻省、市政府部门、知名企业相继前来参观学习。
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社会责任,他造就了“诚城模式”
在他的心中,服务同样能够创造价值。2013年8月,诚城社区正式成立,邓志军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并将价值3000万的办公楼整体移交社区使用,每年用于社区的投资达100万元以上。从入住到服务,从服务到回访,从投诉到回复,每个细节他尽可能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推出贴近民心民意的服务内容,他协调诚城物业公司及有关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经营者在小区开设公益性、微利性商业服务,对与居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点实行零租金或减免租金等优惠政策,涉及面积约7000平方米,免收年租金200多万元。
他把家安在自己建的小区里,常和居民拉拉家常、说说知心话,每逢重大节日,他就带领社区开展党员“连民心、听民声、解民忧”结对帮扶活动,为社区的老党员、老军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送去慰问物资。据不完全统计,他先后为希望小学、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困难职工、抗震救灾捐助资金3000余万元。
他深信,以诚为本、以信立业是立身之本,心系群众才能枝繁叶茂。诚实守信、规范经营,承担责任,回报社会,这就是他的“诚城模式”。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4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纯英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纯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纯英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纯英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纯英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纯英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纯英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纯英户所养的近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纯英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纯英本人的努力,石纯英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纯英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习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纯英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纯英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5
1971年出生的刘小燕原籍广东肇庆,1993年她为爱远嫁到了古井镇文楼新坑村,成为了当地的外来媳妇。结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贫、生活艰苦,刘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挣的微薄薪水来养家。
1996年刘小燕和丈夫用多年来外出打工的积蓄承包了8亩甘蔗田,正式开始了与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开始因为缺乏种植经验,对甘蔗的生长习性不了解,第一年他们连投下的成本都亏了。面对这巨大的挫折,刘小燕和丈夫没有放弃。没有资金,他们厚着脸皮向肥料店赊肥,等甘蔗收成卖出之后再还钱;没有经验,他们就积极往别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别人怎么种,虚心请教,如果碰到其他种植难题,他们就自己去书店买相关的书籍回来学习。凭着越挫越勇的奋斗精神,在交了连续亏损四年的学费之后,他们的甘蔗田从当初的8亩扩大到23亩,2003年再次扩大到45亩,一直到现在的50多亩,他们还充分利用甘蔗田周边的小块土地来种植新会柑,多样化的种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产值超过几十万元。另外,刘小燕还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做起了甘蔗北运的工作,为附近的种蔗农户提供了广阔的销路和市场,没有车就自己去联系车队,没有熟人帮忙就自己北上联系想代理甘蔗批发的客户,经过几年的市场勘察和开发,他们一年收购的甘蔗超过了400万斤,每年为他们带来了40多万的收入。2009年他们用种甘蔗挣到的30几万建了90几平方的二层小洋楼。
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小燕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甘蔗种植大户。现在,她的甘蔗田有53亩,亩产甘蔗1.5万斤,年产值达50多万元,而她的南蔗北运收购队辐射了古井镇十几户蔗农,为他们甘蔗的销路问题找到了很好的解决途径。另外,刘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个固定的长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获季节还请了十几个农村妇女帮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为附近的剩余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6
侯亮,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侯亮从第一批
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侯亮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侯亮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侯亮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侯亮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侯亮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7
陈建能于2003年在村委会工作,担任团支书一职、平时完成好村会的各项工作之余,利用空闲时间,从事渔业、生猪方面的养殖。
农业的发展随时代步伐而改变,简单的病害都依靠科学,不能以传统的防治办法,既费时又担误防治的适合期,他结合实践与交流经验,听取科技人员推广新出产的'药品进行对症下药,做到事到功倍。在经济市场的环境下,以最小的空间创造最大经济利润、投资少获利多是农民朋友最大的心愿。前年的生猪市场价格下滑波动比较大,亏损现象比较严重,在此期间他亏损基本为零。原因是采用一条龙的效益生产,即由母猪到商品猪出市都是自产自养,可以从中提高生产效率,同时相应减少仔猪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猪价格高涨,他采用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平均每头猪可增多200元的利润。
在渔业、生猪养殖取得较好效益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昔日传授自己养殖优质鱼和饲养生猪技术的养殖户,他决心帮助他们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将自繁自养的生猪饲养技术向全村推广,与群众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帮助饲养户掌握好技术,扶持生猪饲养。他把自己在生猪自繁自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向当地的养殖户推广。向本村生猪饲养户介绍技术关键所在,推广生猪自繁自养技术。在一年的推广期间,本村现进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年增长利润约60万元。
良好的政治作风作为村委干部必须具备,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观、世界观,事事走在群众的前面,在平时岗位上做好群众表率,发挥党员的先模范作用,绝不参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8
有一种树,没有笔直的干,没有翠绿的叶,不与杨柳为伴,不与松柏争美,只有在那个荒凉的大地上独自生长,它就是红柳树。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陈边蕊和张邦荣夫妇就如同红柳树一样扎根在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
陈边蕊和张邦荣家共有5口人,陈边蕊是一个个体户,经营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搞运输,经营空心砖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政辉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参军。女儿张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帮忙。家里还有79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一、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土地
1986年,陈边蕊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什么也没有张邦荣。张邦荣是家中的老大,嫁过去后就要跟他的四个弟弟和一个老母亲一起生活。陈边蕊嫁过去以后,没有嫌弃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外出干各种工作,挣钱养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处都要用钱。面对现实,她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凭着如红柳般的坚韧精神,白手起家,在乡里开办了第一家煤场。后来,随着资金积累,夫妇俩又开办了空心砖厂,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煤场和空心砖厂生意日见兴隆。她们夫妇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们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创业,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农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们在哥嫂的帮助下,都已经成家立业。
二、结出一枚枚尊老爱幼的果实
陈边蕊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自结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对待婆婆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过生日,陈边蕊都要给婆婆买一身新衣服。她常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责任,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的财富'.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陈边蕊的两个孩子也很孝顺懂事。女儿张慧怡,昌吉卫校毕业,现和丈夫一起协助父母经营煤场和空心砖厂;儿子张政辉以父亲为榜样,光荣参军,现在乌鲁木齐武警某部队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爱的绿意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陈边蕊一家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她们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谁家有事都爱找她们帮忙。有谁家孩子上学缺钱,就问陈边蕊夫妇借;有谁家>婚丧嫁娶,就请陈边蕊夫妇帮忙;有谁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陈边蕊夫妇帮忙……陈边蕊夫妇从来不推辞乡亲邻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钱,还出铲车。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张邦荣自发的用自家的铲车给乡亲们推开一条路。巴列尔茨村五保户托海、叶尔兰年老体弱,还患有残疾,女儿智障,2012年,陈边蕊一家通过该乡'爱心驿站'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认领这家'穷亲戚',每年冬天,陈边蕊一家都会免费供应托海家人燃煤,让他们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为贫困户送煤已经成了夫妻俩的共识,每年夫妻俩都给贫困户送煤。居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爱心温暖使者'.
四、绽放一串串灿烂的公益之花
陈边蕊一家富裕以后不忘乡亲。她们就像红柳一样,独自在沙漠绽放着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装扮着沙漠的春天。她们一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不管是乡里还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她们都积极参与,捐钱捐物,出人出力。陈边蕊作为社区十户长,她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各类惠民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并经常性对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平安宣传,积极组织居民户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等。她还组织社区妇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队,自掏腰包2000元为舞蹈队购买演出服装,现在,逢年过节舞蹈队都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近年来她多次被县妇联、乡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好媳妇'等光荣称号。
陈边蕊一家就如红柳一样,坚韧不拔的扎根于贫瘠的戈壁,就这样正直挺拔、坚毅顽强、无私无畏的生长、开花、结果。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9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 篇10
7月24日,禹化普制作的金黄的台湾手抓饼。
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2年来连锁加盟店已开遍大学城
你曾经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过台湾手抓饼吗?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板竟是一位刚刚毕业的90后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当上手抓饼小老板,在两年时间里发展了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每天下午4点,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店门口,已经有五六个白领在排队。放面团、煎鸡蛋、配作料……三分钟后,两个手抓饼新鲜出炉递给了前面的顾客。和传统烙饼不太一样,这个饼千层百叠,面丝千连,外层是淡淡的金黄色,内层柔软白嫩。
每天能卖400个饼。
这么多人包围着店,为什么还有顾客加入呢?“这五六个客人是活招牌。顾客也许不知道我们,但看着这人气,就会吸引他们来尝鲜。”禹化普说,小吃店的秘籍就是要保持人气旺,排队人越多生意越好。
“以前我们追求速度,人多了就一次出6个饼。”禹化普说,在2011年做第一家店时这个快捷的方式并没有赢来顾客青睐。他特意跑到成都小吃街去考察,发现类似的小吃店老板总是保持慢工出细活的状态。即便店外已经排起长龙,也不慌。而前来的顾客络绎不绝,等待着他们的美食。
禹化普回到重庆,开始要求师傅一次只做2个饼,甚至有时候做一个饼。这个营销方式反响很好,饼保持最好的口感,排队的客人反而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
加盟店4个月盈利。
禹化普的北城店是两个月前开的,虽然租金掏了1.3万元,但是却成了店里的活招牌。北城店现在每月能卖1.5万个饼,凭借这样的人气,禹老板在月初迎来了三位新的加盟商。
禹化普说,从去年的5个加盟商情况来看,基本4个月就能盈利。加盟费收1万元,门店3——10平方米即可,租金价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扣掉原料、房租、水电煤及人工费用,按每家店最差卖300个饼算,一个月的纯利润平均为8000元。
一开始,禹化普想做连锁直营模式,但当他们拥有第三家直营店时,开始打磨品牌。想要与大品牌竞争打开这个细分市场领域,必须吸引加盟商。
“每卖一个面团给加盟商,他们赚8毛,我们只赚五毛,薄利多销。”禹化普说,按10个月算,5家加盟店每天至少购买2500个面团,一年仅靠卖面团营业额能达到100万元。
连锁店坚持手工制作。
2011年10月,仍在电子校攻读信息管理的大三学生禹化普认识了在大学城西街做手抓饼的许少波。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连锁经营,许少波专注于技术改良,而他负责开店营销。
随着2012年大学城西街两家分店步入正轨后,禹化普开始扩张脚步。去年他新增了一家直营店和5家加盟店,杀入了大学城。“大学城八所院校差不多15万人,70%都吃过我们的手抓饼。”如果说4成靠营销,那么口感占六成。油酥面团是手抓饼口感的关键,禹化普一直坚持在自建的加工厂里手工制作,拒绝机器加工。
禹化普计划最近2—3年在西南片区打开手抓饼市场。现在他的困惑是,随着市场不断扩大,管理、资金、人员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
【农村致富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10篇)】相关文章:
巾帼带头致富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5-25
致富之星先进事迹材料(通用8篇)05-30
勤劳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8篇)05-27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05-26
农业农村个人先进事迹材料(精选5篇)05-24
农村好婆婆先进事迹材料(精选7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