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理解关键语句的作用。
二、体会整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一、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标题可看出什么?
散文写秋景、枫叶象征意义
二、听读配音朗诵课文
抒情散文,感情强烈,包含诗意,联想、详细丰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或直抒心意,有较强的感染力;语言凝练、优美,含蓄,耐人寻味。
三、轮读课文。
1、找出文中的哲理句。
“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2、文章的两个部分,各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手法?
前一部分,抒情;后一部分,叙事、抒情。
四、朗读第一部分,思考讨论
1、既然是“枫叶如丹”,为什么前面要写春、夏天?它们和秋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歌颂生命,展现生命的全过程。内在关系是生命。
2、文章写春、夏、秋,赞美大自然的什么?
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从哪儿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
对偶句“撒种……成熟。”
4、这一部分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多用整句,多是短句,节奏鲜明、韵律,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富有音乐感。词语生动、鲜明,简洁明快。
5、这一部分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由春联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联想到成熟、收获,移情于物,赞美了生命的过程。
五、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1、这一部分写什么内容?与前一部分有何不同?
第一部分单纯抒情;这一部分叙事,写照相的经过。
2、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初感很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些什么;衬托着小莉贝卡蹦跳的身影,画面顿时增添了跳跃的、欢乐的活力。
3、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
反衬,突出下文所描写的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4、为什么朋友们都喜欢这张照片?“秋之生命”的含义是什么?
因为照片显示了生命的活力和欢乐。“秋之生命”点出了照片的灵魂,即生命。这是点题之笔。
5、“我恍然明白……那么真切!”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寓理于事,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
6、结尾表现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已是六旬老人,然而,在人生的秋天却强烈的感受到了生命的欢乐和活力,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文中所引杜牧的诗句(《远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做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表现了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所表现出的没落、消极的人生态度比较,是截然相反的。
7、中心
作者通过大自然的生长规律以及红枫和女孩构成的美好景色,赞颂了长久的生命力。
六、这篇散文能否删去第一部分?
两部分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可单独成篇。但删去第一部分,文章的内涵就不那么丰富、深刻了。第一部分写出生命的过程,表达出秋又蕴含了新的生命;“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是前一部分的结束,也是第二部分的张本。第二部分承第一部分,进而又突出秋之生命,赞颂了生命的成熟。
七、完成课后练习
八、布置家庭作业
附板书:
借物 喻理
一﹑自 植物(枫叶) 天地天物,
然 动物(人物) 人间万物。
因事 明理 长久的生命力
二﹑人 拍照一事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世 缺少些什么-揿动快门-满意喜欢 真正的美
[《枫叶如丹》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如什如什么如什么造句
2.枫叶折纸教程
3.形容枫叶的成语
4.枫叶剪纸教程
5.目光如炬的造句
6.用犹如的造句
7.栩栩如生造句
8.唐诗如酒
9.如泣如诉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