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时间:2023-10-12 11:12:44 蔼媚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2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24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

  很庆幸能读到这本书,它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识。以前我是为了学习新知识,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甚至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好学而去读书,实在是太肤浅了。

  这本书给了我全新的认识,奥野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与书作者的思想进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进自身的思考,从而吸收精华,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认真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

  有了这个目的,所以才有了选书、标记、笔记、书评、重读这一系列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由此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书名中的“有效阅读”是全书的精髓!此书文字简单,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更适合初步学习阅读方法的学者。

  我以前觉得专门花时间做笔记,写书评,太耗时间了,而且这个过程不那么轻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没花什么精力去做这个。但是,恰恰是这些耗时、烧脑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们思考和成长。

  做笔记,写书评,正好是一个重新消化吸收、检索知识的过程,它促使我们提炼精华,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层认知,从而改变原有的思维和行为,促进生活的变化。

  浪费时间不算什么,但请不要浪费生命!

  书中一个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时间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从客观角度看,确实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过程中,主人对房子的建造过程投注了更多的时间和心血,和工人们有更多的相处和互动,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搁。这些浪费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记忆将成为房子的宝贵的精神价值。虽然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并没有浪费生命!

  读书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费时间,但并未浪费生命啊。对书籍的精炼、思考和输出,正好是知识重组、迭代的过程,它会把作者的思想,一点点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促进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记得有一个补钙的广告,补品不光要营养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体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营养,只是从身体里过一道便离去,也是没有意义。看书也是一样,重要的不是接触了多少新知识,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识。

  从现在开始,认知消化读过的每一本书,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很期待后面读书的收获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

  美国教育学家埃德加·戴尔研究出的“学习金字塔”表明,阅读能够记住学习内容的10%;而通过做报告等亲身体验能够记住90%,因此思考和实干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和目前我们所接触的主流学习方式是很不同的,单纯的阅读,恰恰是信息留存率最低的,其优点仅是信息获取的速度和数量。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指出,“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然而,知道某件事发生,并不是我们读书的本质目的。我们会停留于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段知识的错觉之中,并未加入任何自己的斟酌、取舍和判断。而且,即使我们已经多次阅读,也无法在脑袋中留下过多的印记。我想,有过相关阅读经验的人,都会了解这种情况。

  分享一个我的懒人笔记法:关键点截图→关键字标注→回忆召回。这个方法花费时间极少,使用方便,具体方法如下:

  阅读电子书或纸质书时,遇到陌生的知识点、新颖的观点、论证过程等,在看书的间隙:

  ①使用手机截图(电子书)或拍照(实体书),注意图片需要包含页码

  ②截图后可以标记简介概要的关键词,传输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便于记忆和查找

  ③在需要时,不需要去找大段完整的阐述和论证。而是通过查找关键字或翻看图片,成为这一部分知识点有效的触发键,主动召回记忆,这样理解会更深刻。主动召回,意味着记忆和理解的加固。

  如果仅仅停留在重新阅读段落之上,不过是重新吸收了作者所介绍的知识和观点,不假思索地“吸收资讯”,是低效的读书。而关键词或关键图片的有效信息查找,会真正做到对此段内容的融会贯通。材料和观点,会在需要用到的时候呈现或调用,做到灵活运用。在标注出关键词,读后感以及此段观点、素材以及可做何种思考之后,一切交付于大脑,它自会建构出错综复杂的思维网络。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对每一处观点认真思考,主动建构出关联性。如果单纯做笔记,停留在记忆的层面,而不是被启发、主动理解的'层面,读的书也不会被真正理解和使用。

  相对单纯的看书,更立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长远收益。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读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思考的目的是学以自审。读书是一个吸取精华、丢弃糟粕的过程,而做笔记、思考、实践是巩固这些精华的方法,也即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途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3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你下载了一个winzip,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4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写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这本关于阅读的书历久弥新,堪称经典之作。

  最近,我只阅读了这本书的前两章———《阅读的活力与艺术》以及《阅读的层次》,书中的金句在耳畔时常回想,细细品味,深有感触。

  阅读,为什么而读?爱看书,关注儿童阅读的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书中写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为阅读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这些话令我醍醐灌顶。如果我们的学生从学校老师让我读、家长让我读,转变为我要读,阅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书中提到:读者对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书籍,要求的越多,获得的就越多。结合我个人的阅读经历,我深有同感。我喜欢读书,不是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书籍的海洋里寻求答案。一开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领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顿开了。

  其次,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在自媒体发达的时代:手机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无时不刻不入侵我们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觉工作离不开手机,生活离不开手机,有时想阅读一些文章就随手到微信订阅号上刷几篇,又快又省事。以上这些都是为了获得资讯而读。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确实需要为获得资讯而读,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为求得理解而读。

  书中将“阅读”这个词,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我的阅读很多时候都停留在为获得资讯而读的层次。我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的阅读要为增强理解力而读。读了这本书,我有一种想见恨晚的感觉:要是我能早点读到这本书,我的阅读之路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了。所以,我现在总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读得懂的`书,比如艾德勒的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是我特别想深入研读的书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带领班级跟随百千一起读的两本书,不禁觉得汗颜———我自己都还不懂得读,就胆大妄为地带领班级的孩子试水读了两本,收益可谓少之又少,只不过聊胜于无罢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读和自己的阅读之中,有更多的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5

  在《中国教育报20xx年度教师最喜爱的100本书》中,看到了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由于职业习惯所以就对这本书特别关注,在当当看了简单的书评后,就决定要阅读此书。书中提出不少东西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带领我进入了一个不一样的阅读世界,让我能够更好的把握阅读,提升自己阅读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在于:书应该怎么读?在这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通过主动的阅读,通过在阅读中投入心思去不断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收效越大。阅读的目标,是为了获得资讯,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书中有这么一段,说真正的阅读,是“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为止”。这是读书最基本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我们是如何理解读书的?抱着某本书,从书的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那就是读书?我平常在读书的时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书,但在看完书之后,有时却觉得记不住,或者领会不到书中的意义,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羡慕,而应该同情”。读书的目标不明确,更没有任何方法可言,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读书只是为消磨时间甚至是催眠,有人读书是为了个人学业,有的人读书时为提高自身,有的人读书就是纯粹的喜欢,阅读目的多种多样,个人认为,不管何种目的,何种方式,只要能拿起书籍,开始阅读,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要培养孩子们从小就对读书产生兴趣,不要强行规定他们那些书能读,那些书不能读,关键在于家长的正确引导,言传身教,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么他们将会获益一生。

  如果说每本书都是一条幽黑的通道,通向一个神奇的地方,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寻宝指南,使我们顺利抵达,满载而归,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会人们避免在书山中毫无头绪地乱转、走弯路,尽可能减少读书时的迷思困扰,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它时刻提醒人们,要做一个主动的读者。阅读不仅是消遣、获取信息,而是挑战自己,让心灵丰富、成长的过程。相信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样,久而久之,坚持下去,读书便会成为一种习惯、一门艺术!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6

  收敛性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解;愈是理智地研究这类问题,答案的焦点将愈聚敛而清晰。发散性的问题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有知识与智慧的人愈是研究这类问题,会发现并提出愈多相互冲突的答案。发现这样的情形,问题不在于这些专家,而是问题本身的性质(P329)。

  收敛性的问题也就是不容易受不确定因素干扰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比较单一、变量少、且可以通过逻辑表达出来并解决。比如我从哪里来(闵行来),要去哪里(要去徐汇);而发散性的问题是变化的、因个体差异答案也不一样,甚至有些时候无法清晰表达解释的问题。比如我从哪里来,要去哪里(寻找人生的意义)。

  这段话解开了一直困扰我这些年的疑惑,为什么总是努力解决了问题之后,觉得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或是原来的问题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从而导致自己在问题上一直处于紧张、无力的状态。我之前拼命想寻找一个收敛性的答案,而事实上并不存在,对于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就是要接受答案的不确定性。

  第一遍读完这本书,在工作方面让我意识到了,由于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组织适应问题的存在(我也明确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另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目前一些人生方面的疑惑(有点意外),诸如开放性的问题的确没有明确的答案。而且书中也有指出不要一味地依赖系统思考,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开放性答案的体现,系统思维不是万能的,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会是一种趋势。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400页被指出——传统的组织最初的设计,是为了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人类需求的前三个层次:食物、安全和归属感;这些在现在的工业社会大多已不成问题,因此使得目前组织难以真正要求员工忠诚和奉献。除非组织开始致力于自尊和自我实现这类高层次的需求,否则目前管理方面的纷扰还会继续下去。同时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本20年前初版的书,而对于20年后看到这本书的我来说,内容并没有过气甚至读起来非常辛苦。而且东方智慧早就被西方所吸收了,着实让人脊背一凉(因为我还是有点竞争意识的)。当然有前人铺路,学习起来可能也会方便许多。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7

  寒假很快结束了,信息综合组的读书会推荐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要求进行阅读并在群里分享,本书很实用对阅读也很有参考价值,共分为四篇,讲述了阅读的层次、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以及阅读的最终目标等内容。书中的具体内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过大家的分享与精彩展现,大家肯定都熟练掌握了,在这里我想结合阅读本书,分享一点自己关于阅读的一点想法,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个人认为,我们在确立阅读目标时,功利心不能太浓,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会出现一些功利性的思维与行为,这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及阅读行为的发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当一个人将自己的阅读目标定位在获得利益或者想让阅读为自己或别人获利的时候,其实他已经把阅读的最根本的价值给丢弃了,因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种“即刻索取”的心态-----即我要通过阅读应该立刻获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这种“即刻索取”的心态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很大的影响,因为有些时候的阅读并不一定会立刻促进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长多少,而这种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态在没有获得满足时就会严重打击个人的阅读习惯,使一些人放弃阅读,甚至是厌恶阅读,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尽量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尽量让我们的阅读成为一种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阅读。这就像有些人“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摘自网络),其实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一样,我们阅读的目的也不应在于“功利”,而在于点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点亮自己的生活,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开卷有益”的习惯。二是要有选择优秀书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阅读与主题阅读的能力。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我们的阅读就不会是一种“逼迫”,更不会是一种“要求”,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兴趣盎然的行为,这样的阅读也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洒脱,更加自由,更加和谐,最终就会像苏轼那样将阅读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最后,祝愿阅读都能点亮我们的生活,点亮我们的人生,感谢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进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8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资讯和太少的资讯一样会阻碍理解,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媒体的资讯犹如倾泻一般阻碍人们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成功的阅读意味着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阅读的艺术是指阅读遇到不理解的东西,不借助任何外物,仅仅依靠对字句的琢磨,将事物理解。阅读有三个目标,获取资讯,增进理解力,娱乐。什么状况下会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一开始理解程度不一样,读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围内。阅读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识字的阅读;检视阅读,有限的时间内读到最好;分析阅读:无限的时间内把书读到最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9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类迎来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书籍对人们的作用似乎不大了。新闻资讯充斥耳边,报纸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户,我们可以很快知道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因为这只是资讯,是个消息,我们只是在搜集消息罢了,而评论是别人的看法,看了之后我们最多只是知道了一些事,就像吃速食快餐罢了,没有营养且有害。久而长之,我们的大脑会受到影响。但阅读长久以来就是相当令人困扰的问题没有时间,兴趣阻碍着人们阅读的心。但作为学生已经满足了各种条件,学了十几年我们就会阅读了吗?老师则并未培训我们相关技巧与方法。《如何阅读一本书》则告诉我们不是。

  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阅读与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告诉读者通过前言与目录索引,了解作者的目的,写书如同谈话。任何一个作者和读者交流总需要一个观点,而书则是他如何阐释解读他的观点,无论书看似如何费读难懂,作者都不会为难读者,而是诱导读者去发现懂得理解他所表达的意思。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这是一个追求品质的'过程。阅读也像打猎,我们捕获的猎物不能仅仅弃之不顾,需要处理。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与思想,都源于他对一些问题与现象的看法与思考,要看懂一本书就必然要找出这些矛盾,这是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物繁杂五花八门类型众多。比如面对现象文学时。没有现象就没有人类的今天,这是一种思想与创造力。现象文学的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广博的胸襟,有了这思维创造才会没有局限,才能超脱现有的桎梏,摆脱现有的时空观。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面对这种想象文学,我们应该按照作者的规则去融入他的世界中,故事戏剧小说皆是如此。

  时代向前发展,多媒体的出现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书籍阅读的技巧和意义却是难以被取代的活学活用不拘于条条框框。

  要做主动地读者就像棒球比赛中的捕手,尽可能接住头球手投来的任何球,捕捉作者传递的信息,让读书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智力活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

  智慧需要积累知识,而累积知识最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读书学习始终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时间宝贵,我们不可能看尽所有的书,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就要将这本书的精华融会贯通,就要像庖丁般目无全牛而知牛,终达神技实践出真知。不断改进,摸索适合自己的技巧,以我为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进而提高效率,提高自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0

  对于一个读不进去书的我,总想找点什么方法来提高读书的效率,最后好像还是要在书中寻找想要的东西。我看了这样一本书——《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其实我并没有觉得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有多么的让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开窍学会怎样读书,而且像是给读书找一个目的,在做读书笔记时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些方法似乎以前经常听到。

  这本书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购书清单、如何写自己的读书笔记、如何运用读书笔记这些方面的内容。语言简单易懂,重点的部分用加粗的字体突显出来,偶尔还配有示意图,整本书读起来很轻松。这本书对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进行了说明,但这些说明不是什么长篇大论的理论,都是很容易让人明白的事情。我本来是想将书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举出来,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举——如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而去做的话,是很难坚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为什么”的话就不如直接去读读这本书,何必需要我在这里画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谈论我感兴趣的那一点内容。

  开始让我觉得意外的一点是作者似乎在书中强调了一种坚持大于内容的观点。作者认为当我们有什么感想的'时候,就要写在读书笔记上面,哪怕是“这本书比我想象中有意思!”这样简短的、甚至有些肤浅的语句。作者认为“一切都应该以‘能坚持下去’为先”这似乎看起来是更强调坚持而不在乎质量,但其实读书笔记质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断地练习如何表达。这种记录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说一定要写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说为了坚持而走形式主义,重要的是记录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个我比较在意的观点就是,对自己有感触的内容进行标记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东西。“写读书笔记也是有窍门的,简单来讲,就是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无法与自己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那么再读多少次也不会有感想”我看到这里时忽然就明白再看专业书时候我为何会感到“痛苦”,也许正是因为那些“客观上很重要”的知识使我无法共鸣吧!有些知识在读书时无论如何都感觉很困惑,而在看完书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这种情况我也是有过的。

  我所说的两点只是我个人感兴趣的一些内容,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要比我提及的更丰富,里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适用于研究学习,而是比较适合相对轻松的阅读。如果像书中那样在读书时记笔记,并时常拿出来翻看,可想对扩大阅读量是很有益处的,在想要写些什么东西时也可以翻出来看看之前有没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想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实际坚持起来似乎还有些困难,比如我还无法做到像书中所写那样随时随地有想法就记录下来,但是我还是想要继续尝试,也希望自己能坚持下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1

  以前也读过一些书,但是效果不怎么好,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读时给我震撼的好书在脑海中也所剩无几了,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所以我买了两本教人如何阅读的书,像小学生一样开始从新学习阅读。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书就是这本美国的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是本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版的书,七十年代再版,至今也有近半个世纪了。乍一看像是本老学究写的无聊的书,不过书中的论述确实有些繁琐,甚至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但是认真读完肯定有所收获,这也是作者的观点,去挑战一些难读的书,从而增进自己的理解力。

  书中第一章讲了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主动的阅读需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找书中的重点、脉络,还要总结、批判。并不是轻松的阅读,而且一般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完成。但诚如作者所说,这样的'阅读才能增进理解力,才能有所收获和长进。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紧接着作者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并主要谈了分析阅读。当然,阅读的层次由低到高,在阅读中需要的主动性越来越高,在阅读中把作者写作的过程基本上给逆向还原啦。作者提到,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的来源。自我要求越高,读书时的责任越大,需要付出的努力也越大,收获到的也越多。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要求不高,是识字就可以进行的阅读。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也可以称为略读,大致像阅读理解中的速读,是快速得分项,需要技巧,书中也有所阐述。检视阅读可以用来检查一本书值不值得深读,或者用来快速获得讯息,以便向人吹牛。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就像阅读理解中的精读,需要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才能确定答案。这里不仅要得到清晰的大纲,理清作者的阐述,还要做出评判。也即作者讲的好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不足等。第四个层次主题阅读就像写论文需要查阅文献一样。不仅包括了前三种层次的阅读,还必须要自己能思考,分析,因为这需要读的不是一本书而是几本书或者一堆书。主题阅读是为了解决特定的议题而通过读书帮助分析和判断的。当然作者也在书中就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步骤进行了详细的解说。除此之外,作者还就分析阅读阐述了各类读物的具体应用,比如诗歌、小说、哲学和实用类等读物。

  整本书中最让我佩服作者的是他对于读书生活的严肃认真态度。想到自己之前读的一些好书读完就扔,并没有认真汲取书中的营养,以至于白白浪费了那么些精神食粮,实在惭愧。其实不仅是读书,对于一段感情、一份工作或者是一件事情亦是如此,不严肃对待生活的人亦难领会生活的真谛。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2

  《如何阅读一本书》在“初浅的阅读”一节中,作者提出:“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至尾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

  这似乎令人有些不理解。读书,不就是为了读懂读通顺吗?怎么对待不懂的不认识的字词都不能停下来查询或是思索的呢?看了作者的分析阐述,你不得不赞同他们的理念。当你读一本书,发现其中有许多疑点,并且时不时地停下来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畏惧,感到烦恼,于是,在你还没将书看完,甚至看到一半的时候,你的读书的兴趣也就荡然无存了,这样你就被这些困难所纠缠所左右。所以,为了让自己多少对这本书有所了解,你就必须义无反顾地读下去,并且学会略过那些读不懂的地方,很快你就能看到你能看懂的内容,这样,当你把这本书读完的时候,至少,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这比你什么都不了解,不是要好得多了吗?至少在浏览了一遍之后,你才能决定我是否需要认真的学习;如果自己再次阅读的时候,自己对其中的难点和重点多少有了了解,学习和思考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甚至方法了。

  所以,“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至尾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我觉得是非常中肯的阅读建议。

  遗憾的是,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总会要求学生去注意那些读不懂的地方,并会教导学生,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去查字典,或是去问他人。可是,结果呢,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被纠结在这样的解惑释疑中,浪费了完整阅读的机会,时间过去了,课文内容是什么,学生居然一无所获。这真算得上现代阅读教育的一大弊端了。

  好在我不知什么时候,竟然意识到了这种教育方法的弊端。一般的情况下,在我的阅读教学中,便开始注重让学生进行初浅阅读的体验。引入课题后,便会十分重视给予学生完整阅读课文的时间,既不要求他们提问,也不要求他们识字,只是要求他们从头至尾阅读,然后谈谈初读后的收获,或是思想上的认识,或是人物性格的体验,或是好词好句的欣赏都行,一点两点也行,三言两语也可,只要是学生初浅阅读后的真实体验就好。至少在第一课时里,学生对文本有了了解,有了接触,也为进一步学习和思考打下了基础。

  正如作者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引入了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本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着一幕一幕的念,一个生字一个生字地查,结果是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等到读到最后的时候,他们已经忘记了开始是什么,也无法洞察全剧的意义了。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阅读中所收获的东西。只有这样,他们才算做好了接下来仔细又专心研究这个剧本的准备,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可以准备再学一点新的东西了。如此,我把初浅的阅读有效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中的改革,似乎找到了专家的理论指导了。

  这种感觉真好!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3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还是通读下来了,就像作者说的:“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因为有时候查着查着为难情绪就上来了,然后放弃阅读的概率就会增加,从而错过后面更精彩的内容。

  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越是主动阅读收获就越多。要明白自己阅读是为了什么:是为获得资讯,求得理解而读还是纯粹消磨时间娱乐自己而读。明确目标!

  在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中,让我收益最大的还是检视阅读。

  一、检视阅读中教会我们如何有系统的略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检视索引。

  4、读出版者介绍。

  5、挑选主题篇章来看。

  6、可以对整本书东翻翻西翻翻,留意主题动脉。

  我以前没有注意那么多细节,基本都是翻开书直接阅读,以后应该按这样的流程在阅读前。

  二、在粗浅的阅读时,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

  我以前阅读就是碰到不懂的都要去查资料,有时候查着查着就放弃的这本书的阅读,以至于错过后面的精彩的有用的内容。这次就尝试了通读难度高于我理解力整本书,对我来说,好有成就感。对于阅读的速度,以前不太关注,读了这章后,刻意关注速度,发现用书中教我们的方法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的移动,速度要比眼睛感觉要快一点,这样专注度增加了,速度也上去了。也不要一味求快,有时需要快慢结合着阅读。

  在分析阅读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阅读一本书所提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什么?

  2、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

  4、这本书与我何关?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质量会更高。

  对于这章的分析阅读我还需要继续细读它,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指导,没有消化这部分内容。对于第三章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因为自己原先的阅读都比较单一,对于戏剧,历史,科学和数学可以说基本没有接触,所以阅读起来相当有难度。

  就主题阅读,也是我接下来要去尝试的`一种阅读,因为近期对积极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想进行这方面的阅读。想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的系列著作开始。希望有这方面阅读体验的小伙伴能分享你们的阅读经验。

  “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帮助你思想增长。当你阅读了一本好书你的阅读技巧必然是增进了,还能教你了解世界以及你自己,对人类生命中的永恒真理也有更深刻的体认。好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成长。”对于书中的这段话特别的认同,一次好的阅读就是一次思想的成长。希望在马老师的阅读营里能阅读到更多的好书。感恩马老师无私的付出,感恩小伙伴一路相伴!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4

  花了两个半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本意是要学习里面的方法的,记忆中隐约记得,有些,我是有用过的。

  选书,我一般没有特别的标准,但爱好会偏悬疑类,不过,我什么类型的书都会看的(因为心里有个写书的梦,所以要多吸纳各行各业的知识)。现阶段的书,我都是从关注的公众号上面所推荐的书来买的,公众号里面的文章会有作者介绍及书的详情解说,我感兴趣的,就会记下书名。近段时间,就是通过《书单来了》,了解到村上春树的偶像约翰·欧文,一下就买了他的三本书。

  购书,就像书上写的,网络是个不适合熟读的环境,相反,纸媒则更适合花时间慢慢读,我也偏好纸体,只买纸体的,不过,电子书也看的哈;纸书类一般偏有价值的,是要收藏的,电子书就是偏娱乐类的'了。

  读书,我是喜欢读书的,可像书里所说的,有没有认真读呢,你读过后,又记得多少呢?现在回想,有的书,只能记得大概内容,有的书,只认得书名了,内容几乎忘了,有的书,也是看了几遍了,不过,是那悬疑类的,哈哈,那是我爱好中的爱好了。

  读书记录,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有一直做梦,我要写书,写文章,但从来没有实践过,无导师,不知从何下手,关于这本书,也是凑巧(觉得做梦,也该行动了,就百度了)知道的,哈哈。

  从阅读这本书开始,我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就是不管多么简陋的一句话,我都应该转化成文字落在纸上,把自己当下的想法及心理过程给记录下来。

  记忆中,我是看了不少书的,对了,我看书的速度也是想当的快呢,但是真正记在脑中的并没有什么,因为掌握了再多的信息,如果没有积极的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的,所以,以后每一本书,包括重拾以前阅读过的书,都要写读书笔记及读后感,要写文章呀,做好了笔记才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提高了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才会大幅度提升。

  活动,虽然喜欢看书,但是线下类的读书活动或是讲座,我从来没有去过。一嘛,是因为经济原因;二嘛,性格原因,不喜欢嘈杂的环境。现在起呢,我要改变,关注长沙大型书店官方信息,定期免费的讲座及研讨会,都要积极报名。

  最后,关于书里讲的,去实体店购书,当下,是互联网时代,我看中的书都是网购了,几乎没有去过实体店了,关于迷惘购书,及在书店浪费太多时间,好久没有过了哦,这点,我还是有目的性的。

  旧书店,印象中去过一两次吧,对于旧书,没有什么概念,再说,对于“古书”,我向来“迷惑”,所以,再也没有光顾过了,记忆中,岳麓山下有一家,天气好转,去爬爬山,也去店里淘淘,就是不知,现在还在不在。

  百科全书嘛,互联网时代,有什么问题,就直接百度了,这个习惯我还是有的,包括陌生的汉字,我也会第一时间百度的,会继续保持哈。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5

  当了十几年的学生,好像每天都在读书,感觉读书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一直感觉读书是件很简单的事。但工作之后,拿起书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是工作繁忙无暇阅读?还是根本不想读书?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觉得我还是要拿起书,书里面总是有我需要探寻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阅读,我不断的在寻找方法。直到我找到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其中有好多金句让我受益匪浅。

  1、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

  2、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3、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

  4、可读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达到了建筑学上最完整的整体架构,好的书都有最睿智的架构。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分析阅读必须把握四个规则:

  1、辨别出一本书属于哪一类型的,是实用型还是理论性。

  2、用最简单的话说出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3、清晰知道整本书的架构。

  4、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的社会媒体纷繁。电视,可以轻轻松松地欣赏;广播,可以休闲式地收听;网络,可以海阔天空地漫游;报刊,可以随心所欲的浏览…….相比之下,读书,显得有些“沉重”:字要一个个去认,句要一句句去理解,意思要一段段去思索,没有形象画面,没有伴奏音乐,没有旁白点拨,真有点儿“难”!读书是一种提升自己的艺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这本书刚读了一半,还没读完。但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读书的`方法、意义。希望自己每次读书是为了热爱、升自己。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是因为被迫而读书。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美好,变得更有意义。

  我爱读书,是书给予我知识和智慧,也给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在书的百花园里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采集花粉。小说教给我怎样做人的道理,诗歌唤起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童话让我感到生活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阅读一本好书,真的能带我们无穷的好处,而读一本烂书,也会让人倒胃口,想要读好书,首先需要学会选书经常阅读经典书,不仅能让我们的阅读技巧得以提升,更能让人了解自己、了解世界,更加懂得生命存在的意义。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6

  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们大家都明白的一件事,但是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

  在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读书还不简单么,不就是,看一本书,挨着把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读完不就完事了么。

  这是我过去的N年,读书一直持有的一个态度。

  今天之所以会读这本书,主要源于朋友的推荐,说实话,如果不是朋友推荐,单看这个书名,和目录简介,我指定是不会读这一本书的。

  一直以来,我会选择读一本书,都是因为这个书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或者我觉得书中可能有使我困惑的那个时间段的的答案。

  因此,我的读书习惯基本上都是断断续续的,始终没有持续,直到2020年,因为单词总是记不住,开始通过阅读英文书的方式来记单词。

  慢慢从中获得了成就感,从中获益,或者说是找到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寻找生活或工作中的那些疑难杂症的方法,然后发现,自己在中文的阅读方面似乎还是有所欠缺,于是从今年开始才慢慢的阅一些自己想要读的`书。

  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开始规划,自己每天应该读多长时间的书。

  这本书,是我加2021年读完的第4本书,中文版的第三本。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之所以读书,一般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书中获取咨询,第二个是为了某个困惑而寻找答案。

  我个人的观点是,其实作者的观点我们做广义理解的话,基本涵盖了所有阅读者的目标。

  到底应该如何读呢?作者建议我们在读书前,先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一、了解作者这本书的目的,即这本到底在讲什么问题?

  二、书本中,作者是通过什么结构描述的,细节部分又是怎么描述的?

  三、对作者的观点,我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是部分赞同还是全部赞同?

  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在读这本书的开始,突然间发现,作者讲的太对了,如果我们每读一本书,都有这样的思考,那么我们度过的那些书,是不是目的都达到了。

  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突然间觉得,如果我们每一本书都按照这样的方式去阅读,那么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做个一直坚持的阅读者,因为我的观点是,每个人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高速路上跑,而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有高速道上的节奏,但是也的有偶尔的慢节奏。

  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一直坚持阅读的优秀阅读者。

  读完这本书,我对书名,内容简介、目录、序言及附录部分,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以前我看书,上面的部分基本都是被我省略的。

  然而通过这本书发现,其实这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本书精华,它可以使我们非常迅速的获得一本书中的精华部分。

  作者说,阅读其实就是和写书的作者交流,仔细回想了一下,还真是。

  和我们真正的和身边的人交流的方式不一样的是,作者不会直面的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需要自己发现问题,与作者达成共识,这样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迅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想表达的意思。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7

  题记:将近花了两年的时间来培养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来提高阅读的品质?从思考怎么来阅读一本书,阅读什么书,为什么要读书,这个逆向过程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见解。

  我是极爱阅读的,从初中开始,就泡在图书馆,杂志,小说,历史,人文,什么书都涉猎,看完也就忘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吞噬文字的魔鬼,吃下去这么多却没有变化。在阅读之前,反思这个问题,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读一本书是种输入,输入如果没有输出,没有经过思想的加工,那么一堆杂乱的文字到你脑海里,输出的如呼出的空气,最后真是一无所获。所以,每一本书都要写点什么,所思,所得,所用,不一而足。有了这个过程,至少能保证你有想法。想法如何付诸于行动,那是后事了。

  圆规正转,本书只深入的讲了一件事情,如何来阅读一本书?

  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明了和理解作者字面上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个句子在说什么,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这本书想表达什么等等。从表面去学习一本书,明白书的表象所表达给我们的观点,这可以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检视阅读,读书快与慢的节奏。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不是每本书都要逐句逐字的看,那是基础阅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品质,检视阅读给了一个方向。在读一本书前,都是需要做功课的,这本书的讲点什么,哪些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学习的,哪些是是可以粗略浏览的,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得出答案,就是其精髓所在。

  分析阅读,检视阅读是你提出的问题,而分析阅读是脱离你的存在,用系统的方法来读一本书,这样就不会跳过你本身局限的问题,全面的了解书中的知识点。培根曾经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详细的过程就不再描述,选择一本什么样的书来进行分析阅读?个人推荐:思考快与慢、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会尽快功课。

  主题阅读,按我的理解就是输出大学毕业论文。一直耿耿于怀大学的论文,全文都是胡编乱造的,没有主题,没有中心论据。所谓的主题阅读,应该就是描述和解决一个问题。理论上,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我们有大量的课程和阅读,具备动手实践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我们还没有明了大学真正的涵义,没有独立的思想和求知的精神。痛定思过,每年给自己定个目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输出一个解决方案。

  再次回过头来思考书本身,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分析阅读做一次分析阅读,在过程当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阅读书目不一要,时间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向也不一样,尽量回到原点,全面的思索过程,得到一个相对优的阅读方法。

  除了输出读书笔记,还有件事是一定要做的,那就是经典语录的摘抄。文字的抄写过程和你阅读过程输出的想法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准备一本漂亮的笔记,来记录每本书思想的精华,和作者对话。偶尔拿出来朗诵,你会发现,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所以,得出两个结论:

  每次阅读输出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做语录摘抄;

  良好的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8

  一本书其实就是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的一个或多个答案。关于一本书,你最好提出四个问题: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说的?说得有道理吗?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题记

  在机缘巧合地读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光看书名,还以为这是一本“手把手”传授阅读方法论,教我如何去更好阅读的书。但是读完此书,却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在资讯泛滥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们往往无所适从,丰饶经济催生了选择困难症。正如书中所说,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因此,掌握正确且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将阅读从低到高分为四个层次,实际也是由易到难的四种阅读方法: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是语言层面的无障碍阅读,检视阅读是检索式的浏览性阅读,分析阅读是透视性的精读,而主题阅读则是基于某个主题做横向的比较性阅读。四个层次,越往后,对阅读的'要求越高,阅读就越主动,收获也越多。如果阅读仅为娱乐消遣,则基础阅读即可,若为获取资讯,则检视阅读即可,若要加强理解,则需分析阅读,而要增长心智,则需主题阅读。

  “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阅读有别于倾听,倾听是向一位“在场的老师”学习,而阅读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因此,阅读特别需要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书中,作者认为,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非辅助型自我学习的技巧——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阅读方法基于“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遗余力地教我们如何快速阅读,但是,真正优质的阅读应该是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书中作者提醒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满足与理解。就像我们读黑格尔的哲学也许一天只能读一页,而读杜拉斯的小说却可以一天读一本,但是二者带给我们的启发同样意味深长。所谓阅读速度,理想上来说,不只是要能读得快,还要能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喜欢读书的朋友们,不妨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月阅读一本高出自己境界与能力的书籍,让书成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让书服务于自己,也适当做书的仆人,让自己主动去“服务”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19

  读了很多书,却好奇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惭愧,当要写下这本书的读书心得时,我却只读了这本书的目录。从小到大读了很多书,学生时代,有为学业读的书;再后来,有为兴趣而翻的书;再到婚后有了孩子,就有了为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而阅读的书。纸质书,电子书,时代在变,阅读的方式也在变,但不变的是每过一段时间需要自己静心下读书的习惯。这种沉浸既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学习。

  然而,每当工作和生活状态,在“读书”这件事儿上,还是有不少问题,于是先要自我检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也无不反映了不少年轻人的学习状态:

  一是忙。工作占据了一个人的白天大多数时间,而回家的家务繁琐又占据了早晚的时间,读书便成了挤时间完成的艰巨“使命”。

  二是浮。越是信息接收多、事务处理多,便越会影响自己的心境,心一浮,便静不下心、沉不下心来读书。

  分析到了问题和原因,便想结合这样一次读书活动和对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任务,去克服困难,坚持一些好习惯,最终实现一些原本因为不能实现的目标,因为“读书”,是永不褪色的经典“学习”之悟。

  “如何阅读一本书”,既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成长读本。它从阅读的层次、分析阅读、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及阅读的最终目标,层层深入、教育引导,最终实现生命和心智的成长。本书的的标题和目录让我重新认识了“读书”,及对读书的态度。

  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将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提升主动意识。每天抽出30分钟时间静心读书,将《如何阅读一本书》在8月底前完成第一次通篇阅读。也要翻阅8月书单推荐书籍,完成读书任务。

  二是学会知识转化。读书,便是学习的过程,不论专业论点还是案例呈现,都源自生活各方面。学会把有用的知识点转化成实际操作,改变一些陋习,改变一些以往不足的`观念和意识,以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力去看待和处理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三是树立榜样力量。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举动。读书既是自我学习,也是给孩子树立良好学习习惯的好方法,让我读书,带动家人特别是孩子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家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读书,很难,也不难。先从意识和习惯开始。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0

  本书围绕着应该如何阅读一本书以提高自身的理解力来展开,作者认为大部分的读者都对阅读的目的不加区分,阅读主要两个目的,一是吸收信息,一是提高理解力,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才能促进个人真正的成长。吸收信息只是知其然,增进理解则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本书作者认为我们应当做一个主动地读者,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对话,最终提高自身的理解力。作者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并针对每个层次的需求提供了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

  这本书对我而言,还是一本好书,因为确实对我有用。困惑于自己读书虽不少,成长却有限,最近进行了阅读及写作方法论的主题阅读,这本书则是这次主题阅读的开端,无疑,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一直以来通过阅读所获甚少的原因在于我长期以来只是在进行娱乐阅读及吸取信息的阅读,实际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几乎没有得到锻炼。其次,今后应该如何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就是多思考,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去思考,如何做到主动地去思考,如何在思考中让自己与作者产生对话,这就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个人认为非常有帮助,接下来我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对这些具体的操作建议重新进行梳理,以方便在今后的阅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其中中间穿插了很多逻辑思维的内容,这对于个人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也非常有帮助。

  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

  1.尽管作者多次强调本书的方法可以运用在任何书籍上,但是实际上,分析阅读的方法明显更适用于理论性的论述性的研究性的著作。

  2.尽管作者针对四个阅读的层次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运用(体现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的书籍给出的建议),但是还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方向,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作者不仅系统地论述并解决阅读的问题,同时还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具体建议。

  3.不可否认,为了吸引读者,文中存在过分夸大该阅读理论的作用,有些文字也显得多余。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1

  五星好评。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应有目的、多提问。虽说阅读本身不是目的,但阅读应有目的。不管是为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还是为了消遣娱乐打发时间,在阅读之前都应想好自己此番阅读的目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像一次没有计划的旅行,旅行的意义在于旅行前的期待,旅行中期待的满足,和旅行后的回忆,阅读亦然。而提问,则激发了阅读中的求知欲,使文字与读者融为一体。

  目的'是前提,提问是方法。当有了阅读目的,一切都应围绕它展开,我们可以通过检视阅读挑选出符合阅读目的的书籍。检视阅读即略读,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了解书的类型体裁和主要内容及各章节重点,这样不仅能知道这本书符不符合阅读目的,还能选出重点,以便在阅读时略读和精读的灵活运用。进行了检视阅读便可进入下一步——分析阅读。分析阅读也是正式阅读,通过分析阅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整本书。在分析阅读时,读者应提出读书四问”:第一,这本书讲了什么?第二,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第三,这本书有没有道理?第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联系?回答第一个问题,读者应明确本书类型,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列出文章大纲,并对每一大纲列举出新的纲要。回答第二个问题,读者不仅要明白作者的主旨,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主旨。第三个问题,这本书有没有道理,其实就是就对这本书的评论,应注意的是,赞同和批评都应有理有据。第四个问题在于书本与读者的联系,即读者要学以致用。此外,除了这四个必要问题,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时应时刻提问,主动发掘知识,达到创新。

  在阅读时,技巧也很重要。要集中注意力,懂得何时略读,何时精读,略读应怎么读,精读又应怎么读,如何做笔记,怎样画思维导图,主食、美食、果蔬、零食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图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最后,阅读最重要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学而创新。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2

  本书的最后两个篇章主要是讲述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以及如何做主题阅读。在第三篇中,我目前只关注如何阅读实用型书、历史书、哲学书和数学书,这几种类型的书籍对我来讲,是有用的书。

  在阅读实用型的书,你要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在谈些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找出作者的共识、主旨与论述,了解他要你这么做的目的。第三个问题是,内容真实吗?第四个问题是,这本书与我何干?而以上这四个问题,是可以根据阅读书籍种类的不同,根据规则进行修改。这样就可以根据历史书、数学书的特点,找到问题,来进行重点阅读。

  第四篇中,主要是描述主题阅读。这个主题阅读,以前经常在那些写作的大咖文中见到,总感觉很神奇的样子。简单来讲,就是你个人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类问题,你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然后把它们列为书单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做的就是主题阅读。你需要在短时间发现你看的'这本书对于你研究的主题解决的问题到底重不重要。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一、找到相关章节。在主题阅读中,你及你关心的主题才是基本的重点,而不是你阅读的书。

  二、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就是说要由你来建立起共识,带引你的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而不是你跟着他们走。

  三、厘清问题。我们要建立主旨,从文中找到答案。

  四、界定议题。

  五、分析讨论。

  主题阅读需要面面俱到,但自己并不预设立场。读者需要不断回头参阅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阅读相关的章节。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地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阅读,你需要与读那些可以与你一起成长的书籍。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用就会萎缩。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地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和增长。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3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工具书,教人阅读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阅读的问题,并按四个层次对阅读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分析。这四个层次分别是: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

  基础阅读,只要能识字断句的人都能进行,看懂字面意思。这是阅读能进行下去的基础。

  检视阅读,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目录看看序,跳着章节读几段,目的是判断一本书是什么类型的,大概在谈论什么。如果你对这类书没兴趣,或者书中的内容对你没帮助,就可以略过了;如果有兴趣读,或者书中内容正好是你用得着的,那就进入分析阅读阶段。

  主题阅读是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拓展,读一系列的书,这是给有兴趣深入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个领域学习的学生准备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爱读书的人,通常都会走到这一步。

  分析阅读是真正的阅读,大脑得开动起来。通过检视阅读,你已经知道这本书的类型和大致内容了。

  那(一)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作者是按怎样的结构和思路来回答问题的?

  (二)这本书讲得是否正确,哪些是你赞同的,哪些是不赞同的,为什么?当然,赞同这个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还需尽量保持客观,不要因为者的某些观点与你不同就针锋相对,殊不知也许是你的认知错误也不一定。

  (三)这书带给你了哪些感悟,学到了哪些东西,解决的了你的`哪些问题?依着这些个问题来读一本书,大致就算是分析阅读了。不过书不是读一遍就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本书不止教给人如何阅读。按照本书的结构和层次,可以记录一篇很不错的读书笔记;按照本书的提问和回答,可以写作一篇不错的读后感或书评;按照本书的结构层次、提问问答,可以展开写一部不错的作品。看,这不止是一本阅读指南,这还是一本教导人如何从读者变成作者的书,一本教人建立思维模式的书。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书,且读且珍惜。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4

  天爸从5月份开始让我读书,推荐了我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然后我磨磨蹭蹭到现在才看完了。

  一开始读这本书,我好吃力,然后看两页看不下去,但是后来反复读了前几页,咦,好像看出了点什么,然后就耐心的思考了一下,嗯,看了好几遍才看懂了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

  那为啥要读这本书呢,因为它想让我知道阅读可以是一件多少该主动的事,越主动,效果越好。当一个人主动去读一本书,他在读书的时候就会很用心,对于有启发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读完之后还会思考书中的内容,就像海绵吸水一样真正吸收了书里的内容。所以,单纯为了"获得资讯而阅读",并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只有我们将读书目标锁定在"为增进理解而阅读"时,去读一些"烧脑"的书,理解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那阅读中遇到问题咋办,看不懂呢,反复看啊,还是不懂呢,那就要提出问题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自己必须尝试去回答问题。只要是超越基础阅读的阅读层次,阅读的艺术就是要以适当的顺序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如果书读的少,连自己想问的问题都表达不出来。

  当学会了如何阅读一本书,那看到一本好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

  首先,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其次,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阅读完了之后,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会成为一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当自己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下,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书中的文字,书中的概念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时,就像是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又像是一粒破土而出的种子,那种生命力突然迸发的感觉,让人有无比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唯有在用心读书时才能获得。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范文02-27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经典哲学语句04-1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06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10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1-08

最新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02-22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通用04-27

《如何阅读一本书》心得体会04-2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