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静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安静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静读后感1
周国平先生是我很钟爱的作家。我喜欢他的《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让人淡定、恬然的名词,更是向往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先生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安静的价值所在。
周先生能巧妙地将安静的意味贯穿到书中的字里行间,让人难以释怀。在他的尽情、尽兴的发挥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安静不是人们在某一瞬间的偶拾,而是从巨大的绝望中找寻到的最美好的惊喜,这是一种脱然于俗世的境界。
我一般会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周先生的文章,在清凉静谧的氛围下,沏一壶淡茶,随同先生去找寻安静的意义。
安静不是突然间的所得,它需要心灵的感悟。在这本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让人温暖而又平淡的话题:艺术、执着、幸福、平淡、死亡、存在
书中,周先生所表现出的人生体验与读者们的人生感悟的词语中,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都与安静是那么的接近和融合。周先生所希望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
安静绝不是一沉不变的静止不动,尽管它驻足在某一风景上。曾经以为周先生对爱的理解是最生动和贴切的。在他的作品《人与永恒》里,爱情就像林中的溪流,清纯、甘甜,超凡脱俗于尘世,但却令人怜惜。但本书中说到了私隐,和隔膜,却使溪水流入人间,不再拥有神气,好像将要干涸的河床。不过后来仔细想想,爱确实应该在凡尘俗世,应该在人的心底。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应该长流不息,就像周先生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年轻时的他有幸进入到读书人的圣地北大,在那种拥有深厚人文气息的环境下成长。在期间,他又有幸在深山老林里尽兴安静思考。在那样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于自己思想的晚上和对灵魂的升华。在当下的社会中,对于利益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物语的暴涨超越了对于精神上的探求,就连文化界也沾染了世俗的歪风邪气,读者很难再能聆听到来自大师心灵深处的.声音。因而,在如此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安静就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周先生的一些作品,如:《智慧和信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孤独的价值》等,虽不是全然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周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品读后,感觉却是敲击心灵的话。
事实上,无论这个世界变得怎样的喧闹和浮躁,终究是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重要的是自己愿不愿意去找寻。抑或是找到了,是否能坚守住这样难得的静谧。又或者是我们真的在现实中找不到安静,那至少还可以保持自我心灵的宁静。假如这一块净地也被污,人的一生就真的会在彷徨、失落、无奈、叹息中度过了。
感谢周先生的《安静》所赋予读者心灵救赎的力量;感谢周先生能用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感悟给了我们如此多的人生启迪。抛开纷扰躁动的外在,追寻自己心灵的安静,让平和、恬然、静谧充满每个人读过先生文章的人的心灵。
安静读后感2
这本书不仅仅阐述周国平自己哲学理论,还传达出一种人生态度。就如他自己所说的人生主张那样“简朴的生活,精神的自由,闲暇的空间。”他的精神自由广阔,超越时间、地域、文化的限制,真正达到了人生自由,思想解放的境界。他在‘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这一篇文章中说道“我并不主张对苏格拉底的哲学过高评价。他把哲学的注意力转向人生,诚然是一大功绩,但他进而把人生问题归结为道德伦理,视野又未免狭窄了”周
国平他并不是一味接受,全盘吸收前辈的理论,而是兼容并蓄,进而不断加以自己的想法,从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角度等提出自我见解的理论思想。他在赞同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同时又提出“我们应该以更加广阔的眼光去省察人生。”的确如此,人生只有经过省察才会有价值,但仅仅只是省察,又未免有失偏颇。因此,确定人生价值更应该从更广泛的方面来评价。如:自我评价,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对社会的'影响等等。只是局限于一点而言,无论怎样评判,难免造成对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误区。所以,要向周国平所说“应该以更广阔的眼光省察人生。”
他讲幸福,让我明白了幸福或许只是人自身的感受,所谓“幸福只是灵魂的事”也就是这个道理,也许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自我感受。但现实往往是这样的;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十分幸福,而腰缠万贯富翁总是不幸福的。其实,幸福问题也不算是一个问题。但由于人们往往想要而不可得,于是也就成为了一个问题。何不放宽心,放轻松,随意一些,那么幸福或许可以唾手可得。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常乐“的人即使达不到幸福的境界,却也乐得每日高兴、快乐。就像光脚不怕穿鞋的,因为无所顾忌,不去计较,也就没了那么多的顾虑,那么离幸福也就不远了。人往往是得到了不懂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后悔。但总是屡教不改,想要抓住幸福的尾巴,却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经意松开了手。也许是人的天性,得不到才是最好的,追忆逝去的才会有幸福的感觉吧。然而,无论幸与不幸,自己经历过、感受过、懂得。这样的人生才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不是吗爱自己,不论幸与不幸,悲伤或快乐。
他在读书上倡导有自己的见解,不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思想主张,不死读书,读死书。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都拥有自己的创造力,他的思想也是自我见地的。不要全部接受别人所言所说,成为一个机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类似“吾心即宇宙”、“心即理”、“致良知”的宋明理学,即主观唯心主义。这不无道理,人是创造的主体,即使有时需要借鉴或吸收前人着作思想精髓,但也绝不能全盘接受。无论对错,前人有自我的看法,自己可以赞同亦可不接受。书籍也只是一种媒介,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因此,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读、读好书、会读书,才是让书籍成为人类真正进步阶梯的正确方法。“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社会形态,认识方法,运行轨迹等等。只有保持自己的独特,整个人类才会丰富多彩,绚丽万般。
《安静的位置》这本书使我学会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懂得如何在这个位置上过好自己的生活,怎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让我获益匪浅。
安静读后感3
这本书虽然讲述了“内向者有xxxx优势”的道理,但读完还是为作为内向者而苦恼,只能用作深入认知自我的基础指引……
内向者同样不可或缺
人们常会给内向者打这样的标签:孤僻、高冷、无趣,甚至觉得他们保守、不思上进……内向者也不了解“内向”,认为自己不合群、没有能力,因此自卑……
其实,内向在古代并不被当作大问题,在工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提升使得人们的工作伙伴不再是亲戚邻居,而是更多的陌生人,外向的人更容易吸引、达成合作,内向才被视为性格缺陷。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时代,更多陌生人协作的同时,内向者可以通过文字、作品等表达自我,当今三大社交产品的产品经理便是内向者——扎克伯格(Facebook)、马化腾(QQ)、张小龙(WeChat),产品经理也成为了很多内向者的归宿。
所以,内向并不意味着保守、不上进,相反的,内向者善于观察和深入思考、更有创造力,在延迟满足感方面优于外向者,体现在关注长期价值、三思而后行。
MBTI16型人格对内向性格是这样定义的:专注于内心世界,通过仔细思考观点、概念来获得满足感,而不是通过与人相处、团队合作来获得满足感。
很多内向者并不是不擅长与人交流,而是不喜欢,换句话说,他们最讨厌的不是社交活动,而是浪费时间的低质量社交。
内向者怎么适应这个时代?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内向者,腼腆、慢热、不喜欢参与人数太多的群体活动,善于观察、富于创造,同时也叛逆、喜欢尝新。
工作之后才觉得内向是自己的负担,反思以后发现,大学的时候主要是自己独立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在创造性活动中能成为领导者并获得不错的成绩;工作之后面临着更多的上传下达、多人协作,在集体活动中局面容易被外向者掌控——这正是内向者的优势与劣势。
正如书中所述,内向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花时间独立思考,努力地用外向者的方式融入工作反而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在工作中我开始抽时间独立思考,用逻辑和深入思考的结果去说服别人,从而推动事情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内向者倾向于自己把事做了,但前期沟通工作要做足,适当地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作为内向者,我们应该多思考自己对于世界的'意义,认知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信念;
如果欢乐场不适合自己,那就多看一些书,跟名家安静地交流,刻意练习自己的专业能力;
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擅长口头表达、开会,可以采用文档、线上沟通。
于我而言,厌倦了天朝功利而浮躁的游戏行业,希望用游戏化的方式来做一些对人们有价值的事情,而书评、产品就是我的表达方式。
古人有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以内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内向而封闭、放弃希望。
找到自己内心的信念,勇敢地做自己吧。
安静读后感4
最难得的是那一抹寂寞,每一次读书,都会放空自己,寻觅一片空间,与作者对话,与读作者的自己对话。每一次旅行,都会为自己找个地方,放空自己,与大自然对话,与面对大自然的自己对话。在这寂寞的空间里,寻找自我,享一刻宁静,让自己的心歇一会,慢慢的,脑袋和心就会不由自主的聊天,我就坐在那里,任由他们驰骋天际,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舒适惬意。
在海南,旅行最后一天,打车到最近的公共海滩,租个凉亭,戴上耳机,躺在长椅上,什么都不做,面前摆着甘甜的鲜椰椰汁,就那么静静的看海,放眼望去,浅蓝色的海,浅蓝色的天,眼睛里再没有别的事物。
在西北,鸣沙山,一点点,一步步,看着脚下,慢慢攀登,终于攀上山顶,站在山尖。满眼黄沙,和远处湛蓝的天空,形成最协调的配色,就那么静静的站一会,站在天地的交接处,上面是天,下面是沙,中间还夹了一个我,自己变得如此渺小,而自然,如此伟大,壮丽。
在西藏,面对羊卓雍错,她圣洁的让你不敢触碰,怕自己的聒噪叨扰了她的清净,怕自己的世俗渍染了她的纯洁,静静的站在她面前,望着她,等待她的洗礼。
在阿尔卑斯山,到达山颠,站在少女峰上,满眼白光,焦阳灼眼,镜头几乎对不上焦。就这样努力的站在那,拼命的张大眼睛,眺望远方。
在故宫,在布达拉宫,穿过一间间庭院,一个个花园,一座座庙宇,想象着那里曾经的繁荣,曾经的人,曾经的物,曾经崭新而如今已布满斑驳的门廊庭柱。小小的人站在旷阔的宫殿内,感受纵向时间里自己的渺小。每一次,每一个地方,都要给自己留那么一点时间,留那么一点空间,把心搁置,静静感受,享受一点难得的孤独。
而这本书,亦是如此。与旅行相似,放空自己,拿起书,静静的读,静静的品,享受孤独,享受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感受梁先生的慢生活。
整本书读下来,有种大道至简的感觉,朴实而真诚,描绘着生活中的小细节,没有繁复的内容,没有冗赘的文字,却透着深厚的内涵,丰富的`底蕴,平实又真切。读之舒服、惬意。捧一盏清茶,静静细读,烦躁的心情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讲书,不禁对梁先生表示赞同,更不由自主的记下那些书目,抱出那些爱书之人必藏却未必翻看或是许久不看的书,再细细品读一次。
讲人,讲自己,讲身边人,几十年的岁月鸿沟突然就那么消失不见了,每字每句都入情入理,字字句句都能引起读者共鸣。
讲物,讲小动物,讲小物件,讲身边最平常的一切,梁先生细细的描绘每一件事物,每一件事情,平实的文字饱含着丰富的感情,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简单,平静,美好。
讲生活,上个世纪,完全不同的时代,完全不同的生活模样,完全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实在让后人难以望其项背,欣赏、向往。讲五四运动,讲清华八年,讲留学时光,点点滴滴,平常的事情被娓娓道来,自有一番味道在其中。
一本散文集,囊括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平常却不平凡,简单却内涵丰富,正如标题写的那样,简单,安静,从容。
【安静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静随笔02-18
安静的句子02-09
安静的标语03-15
安静的美文07-05
安静组诗06-15
安静的句子01-24
安静歌词07-18
很安静歌词05-22
安静的朋友12-19
安静的名言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