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4-04-23 11:37:38 赛赛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精选24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精选24篇)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

  这本书真的从一个新的视角给了我一些东西,甚至可以说改变了我。或者我具有该改变所具有的资质,然后这本书恰当其时的出现在了我24岁的生命中,然后就改变了我。也不能说彻底改变吧。我觉得改变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个内向不会说话明天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在人群中健谈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变的。

  书一开头就提出一种理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读的.时候虽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际关系很大的困扰,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书中提到人们重视寻求他人的认可。这是一种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种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没有比人更群居、更社会、更需要与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书中提到一个概念,人们活在一个想象共同体里面。这一点也在《人类简史》中提到,这是我同时读的一本书。无论是国家,民族,公司其实都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共同体。而而人人都是属于这种共同体的。

  在共同体中人人平等的一种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有能力”和“我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这两项。说到底我们的烦恼总是与这有关,或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或是对自己与他的关系的不满意。确实,之前听过这句话懂得这两句话“管我屁事”,“关你屁事”人生就轻松很多。的确,只是不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现在好像习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样。只关注自己的课题,有关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关别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举止打扮别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别人的课题,自己也管不了别人怎么想的。事实上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关心你。与其总是敏感的猜测别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专注自己的人生课题上。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

  这本书有多红,应该不用我多说。周边很多人都做了推荐,2年前我应该听过晓书童讲过这本书,当时也觉得有一些道理颇为精彩,能讲到我心里。这次重新阅读,也对于其中的一些点很有共鸣。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与他人无关。

  我们一直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给这个人画上了悲剧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为后天的悲剧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笔。但是阿德勒认为:过去不重要,怎么看待过去才是重要。因为过去是死的,而我们是活的,我们不能被过去所束缚。过去不一定能决定现在,能决定的是当下最真实的想法和对于当下想改变的勇气

  课题分离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都不快乐?很多烦恼?因为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担心不被喜欢,担心被讨厌,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阿德勒认为:我们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你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怎么做到这个,用课题分离去实践。举个例子:你去追求一个人,但别人不喜欢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课题分离就是,你喜欢别人是一个课题,跟别人愿不愿意喜欢你是另外的课题。你喜欢别人是你的课题,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课题。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好了。这点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细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时候我也经常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花时间花精力投入,最终还没人说你好,事后自己想想心里窝死。终于现在在哲学层面,我给自己找了条道路,首先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好边界感,尽量不要让自己因为人际关系让自己难过,然后做好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只解决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别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和有边界的处理别人的课题。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3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4

  最近在读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深有体会,书中讲到了“自卑”,它说:自卑都是与别人比较产生的,一切烦恼均来源于人际关系,假使这个世界只存在你一个人,便不会有任何烦恼了,处在群居性的人类社会中,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成长不是成王败寇,不是成功了就万事大吉,不是失败了就一无是处,而是一种与世无争、将世人都视为在同一个平面上、并且努力向前进的过程。

  人们往往是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无法从过去的影子里走出来,认为当下的处境都是因为过去的某种原因造成的,因而形成了自卑感。过去的事情是已经发生了的过去了的,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而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人要往前看而不是一直的活在过去的阴影里。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莫把原本是别人课题看成自己的课题,也莫把原本是自己的课题看成别人的课题,学会课题分离,“在意你的脸的只有你自己而已”。

  人应该有自己的预期,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活给自己看,而不是活给别人看。得不到别人认可的自由之路,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相互干涉才是“以自我为中心”,干涉等同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着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解决人际关系烦恼的阿德勒方式:哪些是自己的课题,那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而且,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5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总会在某些时刻不自觉的陷入自我厌恶与自我怀疑中,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偶尔也会觉得生活中存在诸多无奈,若是能换一种活法是不是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又或者对于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

  想要改变,却又无从下手,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我又能怎么样呢?“

  直到某一天我在书店里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被讨厌的勇气》,书中阿德勒阐述的对自我的解放、对幸福的论述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一如胡慎之在推荐序中所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心灵鸡汤,而是稍带苦涩,但又可治病的良药。“

  例如书中所说:“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无论是谁,无论你的年龄多大身处何种地位做着什么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都是无法逃离的存在。而在人际关系中,我们绝大多数时候都在期待着他人的表扬,害怕他人的批评,害怕被他人所讨厌或者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从而不断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去迎合他人价值观以及评判标准。因此,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此衍生,疲惫感也随之而来。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呢?

  书中大致给出了几个方向:其一、课题分离。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丢开别人的课题是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的关键。其二、要有“摒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书上说:“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你之所以想要变成其他什么人,就是因为你只一昧关注着‘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不应该这样。而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一点上。其三、要树立起向前迈进的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因为害怕而止步不前,却不知这样的我们在他人眼里更显卑微,所以,何不大胆的向前迈进,成就一个更好、更自信的自己!

  关于人生的其他许多课题,书中都给出了独到的见解,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细细品阅后的你定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问题答案。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6

  今天我们读到了《被讨厌的勇气》第八页“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中哲人说的一句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在我看来每一次创伤都是一笔财富。

  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每一个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而那些带给我们痛苦和烦恼的人是我们优秀的老师。因为失败,我们学会了拼搏;因为情伤,我们学会了爱;因为当众出丑,我们学会了处理尴尬。因为错过,我们学会了珍惜。因为遗憾,我们学会了抓住机遇。人生的每一次创伤,都是人生的一种历练。碰到一次苦难,我们就成熟一次,碰到一种灾难,我们就会变得更加的坚强,所以我们应该直面困难、勇往无前。

  受过伤的人一定会沉默专注,无论是心灵或肉体上的创伤,对我们成长都有益处。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对创伤的处理方式,你让他成为创伤,他就是创伤;你让他成为经验,他就帮助你成长。鲁迅先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没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每天每件事情都是未知的。我们必须经历。所以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勇士,因为我们敢于面对未知的明天。

  现在我也懂得了“成熟”的真谛,少了一些傻笑、少了一些没必要的碰壁、更少了伤心欲绝。慢慢地成长起来,渐渐地放开脚步走向未来。

  记住我们要让每一种创伤,都成为一种成熟的阶梯。即使是失败了,我们还是可以坦然的接受,我们应该跌倒了马上爬起来,而不是所谓的憧憬、幻想奇迹的出现。

  最后我还想说,余生还很长,不要过度的活在失败的过去和庞大的负债阴影中,过错只是暂时的磨难,而沉沦却是永远的遗憾,走过去了才会发现更加优秀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7

  很多人觉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在书里也提到了类似的人,这样的人一般都很讨厌自己,但是当你问他为什么不改变时,他会告诉你一堆理由,什么没时间,什么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只会看到改变之后的好处,梦想着自己活成另一个人,可是一旦到实行,他们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比如书中跟哲人辩论的青年。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古人说,知行合一,但显然,他们并不在此列,他们上一秒在说自己浑身没有一个优点,下一秒还是该游戏游戏,该玩乐玩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从本质思想上想改变,至于为什么说这些话,也只是给自己一个“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这么一无是处,是因为我没时间啊,我忙啊,我还要去干嘛啊,从因果上来说,这所谓的“一无是处”倒正是他们不改变的内在理由,给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书中有脸红恐惧症的一个女孩子,她觉得只要治好脸红恐惧症,自己就能像心爱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实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拒绝,是失恋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为我有脸红恐惧症,所以我没办法向心爱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来就比如考生会想“如果考中的话人生就会一片光明”,职员会想“如果能够改行的话,就能一起顺利”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还是这个人,困难依然没有消除,只是给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远记住,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过去已去,未来成未来,当你正视自己,从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变,你的改变才能有效、真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8

  今日读了一本很薄的书,阿德勒的《被讨厌的勇气》,翻开书就看到这句话: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一句话。那么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你,就一定能获得幸福吗?你存在的'价值、你的幸福还是无法用金钱买到。

  那么你的烦恼是什么?是你现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烦?还是恋爱或是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是这么认为的。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这些就是烦恼的来源。那么,有解吗?不能够逃避,阿德勒说请直面“人生课题”吧。所有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别人的人生中。但我们需要学会“课题分离”,不惧怕被任何人所讨厌,真是太需要勇气了。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会被人讨厌,还要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是很难的。直面自己的内心,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绝不去编造谎言。

  这样的生活,估计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阿德勒却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实践这种人生的勇气!这也是让人获得幸福的勇气呀。

  因为我们有这种力量,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气”。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9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它没有小说那样华丽与曲折,但却给人无比的力量,让人深刻的反思与启发。全书围绕哲学家与青年人的辩论与对话展开,深入浅出,余味绕梁。以下分享触动我的几个点~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0

  当一个人成为原因论者,将所有现在发生的一切归因于过去,那过去所发生的不幸一切,都将成为其悲观论调的目的,而当我们将不幸其作为武器,是没有人能够反驳的,所谓“弱势具有特权”,便是如此,但越是反复强调自身的不幸,就越需要不幸这一工具。

  站在目的论的角度上,过去都以成为事实,而赋予过去何种价值,才是现在的你所应该面对的,而非将现在不完善的自身归因于过去,那是懦弱者的自我逃避。但“不完善”这一词的出现,就以带有对比这一特性,关键还是取决于你是站在竞争的角度还是发展的角度,前者你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后者你能坦然自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也许你认为世界光怪陆离,也许你认为世界简单到一眼看穿。但客观世界本身是不变的,所不同的也不过是你的主观世界。

  何其有幸,在悲观论调充斥着的现实,乐观派的本质为我减去了不少烦恼。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一下跳转到阿德勒的目的论,也许会訇然寸断,但要想改变,便需要勇气,太多的人坚信着人是可以改变这一观念,但又维持着原因论者的做法,那是达不到自洽的。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1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团队老大说我在看《被讨厌的勇气》,老大又看过了,还和我说有电视剧,但是和书不太一样。出去好奇我也去看了眼电视剧。

  对于剧中开头年轻女士毫不客气地买走小女孩极度想要的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的行为我很不理解,甚至生出了“这个人怎么这么没道德和一个小孩抢东西”这样的想法。

  现在终于理解了这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勇敢地说“Yes!”而面对让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大胆说“No!”,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并不存在谁应该因为年龄差距、社会地位等原因而让着谁,这才是“人生而平等”的真正奥义。

  而我自己正是因为缺乏“被讨厌的勇气”才会出现有人和我借了钱长时间不还,而我担心提醒对方还钱这个动作会影响到我们的关系而迟迟不说,导致自己需要用钱的时候又没有的情况发生。

  实际上大胆的说出来自己需要用钱了,请他把欠的钱还一下,并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不会因为自己不说而产生这样那样的猜忌,以至于两个人的关系因为猜忌而慢慢疏远。

  “被讨厌的勇气”是我们需要并且一定要学会的一项技能。这本书通过对话的方式让生涩难懂的心理哲学变得通俗易懂。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2

  阅读哲学或传记书籍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为了学习别人对待事物和人的态度、做事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后有迹可循,才能更加豁达从容。

  大部分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伤害了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了。离开人际关系,我们无法独立生活,但只要处理得当,我们就能改变并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不是如何对待别人,而是我们如何被对待,如何变得更有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们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就会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就会抛弃真实的自己,活在别人的生活中。

  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轻松自在。你不会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看重自己的价值,被人称赞你也不会感到喜悦。如果你想获得贡献感,你可以将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社区,在一个团队、部门或公司中看到你的价值。不要局限于两个人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对他人的关心和鼓励是横向的关系,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被称赞的喜悦的纵向关系是有能力的人对无能的人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3

  某日好友说我最近看了本好书送你一本,乍一看书名还以为又是鸡汤文类型的书,我本身对鸡汤文比较排斥,但为了不辜负好友好意,让我决定读一读。《被讨厌的勇气》案例很接近生活,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通篇都是采用青年和禅者辩论的形式展开,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该书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浅谈我对书中感触最深的点,如书名所说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文中说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与此同时,人的一切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如果我们真的只关注自己,仅仅为自己考虑,我们虽然没有了烦恼,也没了幸福。我们要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因为这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代价。书中提到有个词叫“自我意识过剩”,我们通常会觉得只有自私的表现才是自我意识过剩,其实过度关注在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是表现之一。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不是为了他们而活的。所以不要害怕被别人讨厌,更不要害怕关系破裂,就像我们人生的道路上走每一段风景都有不同的人陪伴,如果仅仅因为我们活出了真实的自我,那么关系本身就是脆弱不堪的。

  书中给了我们一种获得幸福的方式。自我接纳 → 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如此循环,一开始我觉得阿德勒的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安慰,是精神胜利法,但是当我看到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有贡献,我又觉得这种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自我接纳、信赖他人、他者贡献,这三点实际上非常积极地指向了外部,不是寻求自我的回报。幸福就是贡献感,在于每一个此时此刻,过好每一个当下,走着走着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自己人生的高处。

  最后用大家关注的冬奥会奥运冠军获得者谷爱凌回答记者的话结束文章,“我并不是想要让所有人都满意,我知道我的心地是非常善良的,我也知道我所做的决定是符合尽可能多的人的共同利益,我觉得这会带来更大的好处。如果有人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初衷,那么只能说明他们没有足够的同理心去理解别人的善意,可能因为他们和我有不同的价值观。如果有人不相信我或者不喜欢我,那么这是他们的损失。他们也成不了奥运冠军。”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4

  以哲人和青年对谈的形式,围绕所谓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以及“我将去到哪里”展开对话。

  读完这本书,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学家,原来除了平常所知道的荣格与弗洛伊德,还有一个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涨知识啦~

  阿德勒心理学他更想表达的是,只要你想,你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改变的,不要被固有的.过去的一些东西,局限了现在以及未来的你自己。

  他和我们惯常的思考逻辑刚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维,主张目的论,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冷静地划清界限。我们日常笃定原因结果论,现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张目的论,从目的出发往前推,这似乎和我大学一位教授的授课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中间一段在讨论共同体话题的时候感觉很混乱很分裂。不过整体读下来让我对人生课题有了更宽泛的认知。有时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该做哲学家或心理学家,很多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读过,也无人告知,但我一直是这么践行的。

  活在当下,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应秉持认真而不深刻的态度。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喜欢书友的一句评论:如果“我”改变,“世界”就会改变。在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阳,成为照亮别人的光。

  有时候无意间拿起的一本书可能就会完全改变之后的人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5

  近期读完《被讨厌的勇气》一书,颇有感想,忍不住推荐出来,这本书是关于阿德勒心理学的一本著作,或许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对这句名言应该不陌生: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就出自阿德勒。本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勇气就是指戳破自己的借口,重新开始的勇气,是不念过去,立足当下的人生心态。

  本书以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来揭开内容,一开始就给人“当头一击”——人不由过去的经历决定,而是由现在的目的决定,即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目的论。文中一个原生家庭破碎的人长大后变得孤僻,不想出门,用原因论来解释就是他小时候经理了痛苦的同年,导致长大后孤僻,产生了这个结果;但是用目的论来解释是他想用不出门来达成某种目的,比如减少受到伤害,或者获取父母的关注。原因论是很多人都能接受的,因为它把人自己的主观能动剥离出来,将一切归咎于过去,而目的论恰恰是将人从过去剥离出来,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过去的经历是无法改变的,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心理创伤产生的刺激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来决定我们的经历的意义,决定现在的自己的,是自己赋予过去经历的意义。

  既然自己是由现在的目的决定,那么,现在的状态就是可以改变的,包括我们自己的性格、秉性、品质、技能等等。但是很多人都止步于此,因为改变是痛苦的,改变意味着放弃过去熟知的经验,需要应对未知的事情,那么生活就是充满不安的,也可能会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即使很多人认为自己需要改变,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安心,下不了改变的决心,在变化产生的“不安”和不变带来的“不满”中选择了后者。所以,改变是需要勇气的。

  勇于改变,认识到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自己,不是无法改变的过去,也不是无法预知的未来。把握好现在,过去就像一段连续的点,你的现在也是在一个阈值范围内变化,而这个阈值就是你的认知,因此改变需要从认知开始,然后就是改变行动,人没有办法永远通过想象获得满足,现实总是会在某一个节点突然给你来上一下,让你的脚落在地面上,这一刻,一定会让你感受到深刻的痛苦,要勇于改变,活在当下,知行合一,才能画出优美的人生线条。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6

  这本书的作者是岸见一郎、古贺史健。全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通过青年和哲人的论辩,对阿德勒的思想展开论述。阿德勒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巨头”。

  我觉得无论是哲学还是心理学,都是为“活得更好”而服务的。人们研究这个或者阅读相关的书籍绝不是为了显摆使自己显得高深莫测,而是为了使人类或使自己活得更好、获得人生的幸福。作者后记里也说了“哲学用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语言来叙述,这原本就很奇怪”。

  所以,这本书里没有太专业晦涩的词汇,每一句话都能看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阿德勒的思想就那么容易被人接受。书中“青年”的困惑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而“哲人”的'解释完全是反常识的,可能是大多数人都没有触及过的思维,或者即使被告知了也不会接受的。

  有时候我们被惯性束缚了,觉得无路可走了,不如换一个思维试试(反正都无路可走了,换个方向又不会怎样)。比如我们惯于把现在的困境归结于过去的原因,而甘愿让自己困在原地不去改变,其实这只不过是缺乏改变的勇气,是给自己的一个借口。

  比如我们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怕被别人讨厌、我们私自对别人进行干涉、我们时常和别人争斗,其实进行课题分离、把他人当作伙伴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简单、轻松;比如我们不断询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他者贡献中获得价值感,而他者贡献又与他人无关,不需要别人付出对等的回报、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比如我们总是给自己设立许多目标、目光总是聚焦于未来,其实我们应该关注于当下,认真地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到某一个节点该来的自然会来,所谓“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体会一下与之不同的心境:在未来设立一个目标,焦躁迫切得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忽视了当下的美好,甚至当下的事情都没做好)。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多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心中的许多困惑和烦恼也随之解开,读罢,感觉神清气爽了许多。当然,还要付诸实践,人生才算真正意义的解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7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8

  最近,读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内心颇有感触。

  凡事都不会一蹴而就,总是要通过长期的积累,以达到足以爆发能量的那一刻。人生经历的积累,决定了我们在“当下”能做的事,而我们当下所做的积极的事,无一不是在为未来获得想要的幸福打基础。不被那些痛苦的记忆束缚,但也绝无可能跳开所有经历,单凭想入非非就能无往不利。否定人生经历对个人“当下”的影响,等于否定自己人生经历的真实存在,就是把自己架空在“幡然醒悟”的这个时间点,像是自己主动在向阿尔兹海默症靠拢一样,迫不及待地要把人生最珍贵的东西删除。因果从来都是相互依存的,并形成贯穿时间的链条。我们需要正视在链条当下的环节中自身所具备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在限定的选项中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一件事,但可以确定的是,把心灵和意志的力量作为主要参考是很荒唐的,客观世界从来都不会为此做出妥协。

  过去是珍贵的记忆,未来是热切的期盼,此时此刻却是转瞬即逝的,让你来不及思考。前一秒的思考影响着你的当下,当下的思考影响着你的下一个此时此刻。思考与行为,互为因果。三思而后行,成熟理智的行为大体上是滞后于思考的。直到当你暂停脚步反省自己时,或许才会发现蕴含在之前的“此时此刻”中的得失。这就是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意义。不论怎样的哲学,都无法斩断这样因果的链条,就像无法斩断时间一样。过去是经验,未来是引导,所以鼓吹“活在当下”的所谓“哲学家”们是不负责任的。那种生活态度,是不敢承担完整人生的怯懦表现,是对真实生活消极的逃避,实际是以“简单的人生”为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悔恨和苦痛,让自己陷入无根据的癫狂的热情中。

  我觉得真实而勇敢的人生,应该是认识过死亡的真相后,仍然热情积极地面对生活。不害怕回顾无法挽回的过去,坦然地接受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切都会迎来终结,以最大的责任心对待发生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件事。至于人生的意义,相信每个人的看法会不尽相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有效的润滑剂即是“妥协”。不论妥协会令人如何卑微,如何使人不悦,它的效果立竿见影,每个人必然会使用这样有力的工具通过牺牲某些“需求”,使自己的另外一些“需求”得到满足。“需求”为自身,“妥协”向他人。“妥协”即会牺牲“需求”,就如同“得失”之间辩证关系,导致我们完全意义上的人生必然无法实现。

  这即是我所洞察的人生,不论温和还是残酷,乐观还是悲观,但我觉得我能够为我所知而感到幸福,一种有限却坦然的幸福。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19

  心理学家阿德勒出生于1870年,虽然年代久远,但他的观点一直影响着我们。例如,“发生什么事不重要,我们怎么看待这些事才重要”转换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态度是,发生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眼前的事情。你怎么看,怎么诠释,就等于你决定了某一个版本的世界。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不同,对于一些人很致命的事,另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就拿分手这件事情来讲,有人在分手后觉得很难过,整个人都很悲伤,觉得可惜,成为了遗憾;也有人抱着轻浮的态度,傲慢的姿态来看待分手这件事;也有人在分手后产生了愤怒,憎恨的情绪,因而又导致了某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后果;也有人懂得反思自己,在这段已经结束的感情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或者是让自己明白了更重要的某些道理,从而驱使自己改变,在这段恋爱中得到成长。

  “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你怎么看待过去,而我们对过去的看法是可以改变的”阿德勒如是说。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但是反观自己的过去,我想说:过去并不是不重要,它很重要,因为已经发生过的许许多多的事,让我明白,让我成长,才有了如今的我。修正了许多问题,打磨了我的棱角……今非昔比,却也仍不完美。不同时期的我,不同状态下的.我,对过去的看法,也是尽不相同,所以“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在不断改变。

  我谈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恋爱,差一点触摸到了爱情的高度。在一起两年的时光,虽说分分合合,却也惺惺相惜,当时是快乐的,想起来是幸福的,最后没继续走下去,只留遗憾满满。那时候不懂事,让我喜欢的人受了不少委屈,积攒了失望,是我的问题,也是成为遗憾的根源,很对不起她……但是我觉得始终有机会,去弥补。心中默许,乾坤未定,我们在顶峰相会,我还想看到你的笑脸。

  其实两个人要在一起,外力是毫无作用的,因为要在一起的最终是两个人,最后如果真是崩塌了,也顶多是外力给了一点暗示,推倒壁垒的依然是自己。无论情感曾经多么残缺,结局一定归于平静宽广,如果不是,那它还不是结局。

  以上,便是我的感悟和理解。我想到了姬霄说过的话,我们都是突然长大的,那个瞬间在无可挽回的事实前,学会了从容不迫,在大势所趋时,学会了不动声色,开始保守的给予,迅速的放弃,游刃有余的周旋。在那些众口一辞的节日里,将最好的情感夹杂在寻常祝福中,试图蒙蔽隐秘的初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0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认为在人际关系上,要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只解决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别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同样的,你也有你的课题,也是别人无法涉足的,只能靠你自己。人际关系之所以出现问题,正因为我们混乱了彼此的`课题。这个观点将我以前一些模模糊糊的认知进行了高度提炼,让我一下子认清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同时也直接改变了我与人的相处方式。

  一名深陷自卑、无能与不幸福的青年,听到了一名哲人主张的“世界无比单纯,人人都能幸福”便来挑战,两人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思考和辩论,在一夜一夜过去后,青年开始思考,为什么“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是什么样子。它期许我这一年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继续大胆地许下做自己的愿望,并勇敢实现它!如果说自卑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必然结果,那么勇气就是人们在追寻意义人生中的必然能力。它就藏在每个生命体的某个角落,期待着特别的机遇。

  本书的名字《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无畏的勇气。这种勇气,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词,也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终解药。作者以超越心理咨询的方式,进行心灵的对话,是一本自我成长和疗愈很有帮助的书。一部振奋人心又好读易懂的心灵作品。看完之后,你可以为你无意义的人生增添美丽色彩的意义。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1

  读这本书之前,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人是追逐快乐的机器,我们不论做什么,最终都是想让自己得到快乐。我仔细体会了一下,只要把“快乐”理解的宽泛一些,人生还真就如他所说,一直在寻找快乐的道路上。

  为什么说起了“快乐”呢?我一直纠结于平淡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份一眼望去看不到前途,却看得到退休的工作,没有兴趣也找不到价值。每天被自己的这些情绪麻痹着,免不了的怨言和负能量。这样的心态,我怎么能过的快乐呢,如果这样的生活是不快乐的,那么就与上述“人是追逐快乐的机器”的观点相悖了,既然认同了人生应该快乐,那么需要改变的就应该是我现在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感受到快乐,就不可以一直这样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如何才能改变呢?感谢好友推荐,让我读了这本将大师的观点深入浅出,用对话的模式讲述出来的《被讨厌的勇气》,第一次读到书名,我认为是“令人讨厌的勇气”,读罢方知是“拥有‘被人讨厌’的勇气”。本书语言通俗易懂,让我这个零基础学员少了许多障碍,多了些思考、共鸣和感悟。同时也感谢这个勇敢迈出第一步,鼓起勇气开始写读书笔记的自己。深夜,顶着感染“永恒之蓝”的压力。

  一、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哲人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比如中学时期的经历,让我失去了对学校社团活动的兴趣,选择了安静自由甚至散漫的大学生活,本科同学们的就业经历,让我决心要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走到今天的每一步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所以没必要哀怨过去的不如意,也不必抱怨现实的不温柔,是我自己主动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缺乏改变生活的勇气

  哲人说,尽管有些不自由,但还是感觉现在的生活方式更好,也就是说及时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简单的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和休闲的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的勇气。

  哲人的这些话,感觉字字句句都在指向我,骨子里我也不想安于现在的生活,也想奋斗打拼成就一番事业,但真正遇到需要我做出改变的.时候,比如去二营部锻炼,再比如辞职去大城市,我就拿不出打破平淡生活的勇气。害怕新环境,害怕新领域,害怕新生活给我带来的忙碌和不安,所以,最终我还是在原地,选择了不去改变。

  三、认真活在当下,跳好人生的圆舞曲

  如果选择不去改变,又会怎么样呢?我还是那个纠结抱怨的我吗?当然不会再是了,阅读本书的最大收获就在于此了。引用一段话“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一是既然选择了不去改变现有的平台,那么就踏踏实实的认真过好现在的每一天,接纳自我、接纳现实,并学会如何利用好现有的东西,慢慢的朝着理想的方向努力;二是在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慢慢体会“我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这种感觉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和付出才能够得到,也就是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才能获得勇气,而这种价值感(我也把它理解为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三是不要过于关注山顶,我们脚下走过的每一步,度过的每一天都是人生这个旅程中美丽又独一无二的风景。

  四、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里

  哲人说,提到人际关系,人们往往会想起“两个人的关系”或者“与很多人的关系”,但事实上,首先是自己。如果被认可欲求所束缚,那么“人际关系的王牌”就永远掌握在他人手中。

  十几年之前,当我还是个小女孩,害羞腼腆不善于表达,从来不敢由我开始迈出第一步,以至于那个小男生,他到底是不是也喜欢我,应该是一直都无法解开的迷了。

  哲人说,如果关系浅,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才会增加。

  不敢说和大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前期因为小男生带来的遗憾,也令我痛定思痛,决心做出改变。与人相处中,付出真心,给予信任,鼓励自己迈出第一步,学着主动表达,不畏惧拒绝,承担风险,这样也许会受一些挫折,但绝不会再留有遗憾。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2

  去年九月份偶然遇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终于读完了。如果说一本书能够影响一个人,那《被讨厌的勇气》于我的意义应该就是如此。遇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低谷期,对自己失去信心、不想说话、不愿社交、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只想逃离外部世界。幸而读到这本书,让我逐渐打开自己,重新获得拥抱世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阐述阿德勒心理学的哲学课,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和哲学竟然还存在联系,属实有点震惊了。在本书中,阿德勒强调:一切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和自己、家人、朋友、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努力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人生的色彩会更加丰富多样。

  “现在的人生还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当我们这么想的时候,我们就把现在贬低成了实现未来的工具。但现在确实是我们唯一真正经历和拥有的。”我似乎一直秉持的观点是:我现在还小,我的人生还没走入正轨。我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能攀爬到山顶。殊不知,通往山顶的沿途风景,才是我真正经历和拥有的。假如无法攀顶,那我的人生就没有开始过吗,沿途的风光又算什么?摆正自己的态度,立足当下,珍惜眼前,活出风采,足矣!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经历一次次失败之后,我开始怀疑自我,否定自我,总感觉有股阴影笼罩在头上挥之不去。直到拿起这本书,我才逐渐意识到,我缺少的只是正视自己的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平凡普通,认真生活,经营好自己的人生,这就是一种幸福。

  感谢这本书的出现,让我重拾拥抱生活的勇气。天气渐暖,春暖花开,打开房门出去走一走吧,沐浴一下阳光,感受生活的美好!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3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24

  带着好奇读完这本书,读了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简直就要被书名埋没了,非常值得一读,没有所谓尬吹,有的是满满的分享。这本书通过青年和哲学家对方对话的讲述方式,一层层铺展开问题,将阿德勒错综复杂的心理学与实际相结合,通俗的讲解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困惑,有些观点是相当棒的,打通了我原本闭塞的思路,心灵思绪也变得敞亮起来了。

  我们经常说活着好难,世界好复杂。但事实上有可能是我们看到的并非世界原有的样子。如果我们觉得世界复杂,完全是因为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活在客观的世界里,而只会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世界上的种种东西都是与我们有关联才有其价值的)。如果感觉目前眼前的世界是无比复杂的一团乱麻,我们其实是有可能改变自身让世界恢复其简单的样子的。因为根本不在于这个世界怎么样,而在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同样是18度的井水,在夏天感觉是清凉,在冬天却感觉是温热一样,水的温度并没变,改变的只是我们的主观感受。

  我们总会觉得很累,到了年龄就要考虑买车、买房、结婚、生娃、养娃等种种问题。特别是这个社会竞争越来越大,有很多城市里的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从胎儿的`时候就开始了鸡娃的一生。我们为什么越来越累了,社会在前进,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便捷了,可为什么我们会越来越累了,不光我们累,孩子貌似也比几十年的孩子更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我们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课题就可以了,即“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怎么理解这个课题呢,我的理解是可以跟义务挂钩吧,把每个人应负责的课题分离开来,每个人都只关注属于自己的,这样我们就能轻松很多,我们觉得很难,往往是被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或者自己干涉了别人的课题。而怎么区分是谁的课题呢,方法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活在当下绝不是享乐注意的享受现在,而是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被讨厌的勇气感悟08-07

被讨厌的勇气个人感悟04-27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2-05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0-09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2-21

被讨厌的勇气感悟【优选3篇】10-07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5篇)12-13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19篇06-09

(荐)被讨厌的勇气个人感悟3篇08-21

读被讨厌的勇气心得体会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