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心得感悟

时间:2024-06-04 17:50:42 心得感悟 我要投稿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锦集15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经历的人和事不同而产生新的感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是用文字把这些感想都记录下来吧。那么,要怎么写感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心得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锦集15篇]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跟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夸奖,命他连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跟刘?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牢固,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能够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么缓缓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抖擞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端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振兴,履行改造。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堪称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光的观察,之后办法才华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能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2

  提到司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读了《资治通鉴故事》,它也是我们脑海中那个砸缸的司马光所著。 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 362年历史。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

  我很喜爱名将吴起这一章。讲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奇人——吴起。无论是儒家、史家的理论,还是兵家、法家的谋略,他都样样精通。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无敌。按理说,他应当是个值得大家敬重学习的人。惋惜,他却像一只臭苍蝇,到处被人厌烦,到处遭人排挤,最终被乱箭射死了。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一次,吴起走投无路时,投奔了鲁国,鲁国和齐国始终是敌国关系。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群臣们怕吴起因为这层关系会有二心,谁知吴起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横,一剑砍下了妻子的头颅,献给了鲁候。还有一次,吴起的老母亲逝世了,也是因为吴起的母亲所在的国家和吴起所效忠的'国家是敌对关系,他竟然没有回去奔丧。慢慢地群臣们都发觉吴起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都渐渐的疏远了他读完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更喜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燕王太子丹为了报复儿时冤家秦王嬴政,派卫国人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明知这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使命,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接受了任务。最终不但没有刺杀到秦王,还让自己死在了秦国宫殿。荆轲身上那种“好名轻死,尚侠重义”的侠义精神,恒久值得我们学习。 从《资治通鉴故事》中,我体会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学习,每天向上,将来成为祖国栋梁,让祖国因为有我而傲慢!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3

  在我的书柜中,有一本厚2厘米,包着黑硬壳的书,名叫《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宋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历经19年的时间,与众人一起将这本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书整理出来的。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以政治和军事为主,还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料,总共叙述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书中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也让我们懂得了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如“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是说不能自以为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遗子黄金满簏,不如教子一经。”意思说给后人积累再多的金子、银子,还不如好好教孩子学习。这是一本货真价实的文学名著,它不仅让我学会了许多政治与历史知识,还使我了解了不少课本上学不到的做人的真理。这是我第一次读我国的编年体通史,不仅让我了解了不少的历史知识,更让我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的书不仅是内容丰富,更可贵的是它会教我们如何做人,这是非常可贵的;所以,我以后也要好好的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4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史书----《治资通鉴》。之所以说它令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给我补充了不少“营养”。本书的记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唐朝的结束。这些知识,填补了不少我对历史知识的空缺,增长了不少课外知识。此外,这些历史知识也使我懂得了不少生活或学习的方法。

  每一次朝代的变迁,说明了前朝的腐败、无能。而新一代的皇帝,总是会总结前朝腐败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优点,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革,取长补短。其实,生活也一样,当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此缺点?看到别人的优点时,要及时吸取并加以运用,从而弥补自己的过失。皇帝的身边总有一些大臣和谋士,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智的皇帝会听众谋士的建议,而自以为是的.皇帝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往往会导致忘国。其实,忠言虽然逆耳,可它利于行,能够听从别人的劝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前朝已经用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

  《资治通鉴》不但给我补充了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生活经验,,真可谓“一箭双雕”啊!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5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发生的事,从秦朝一直到唐朝,都被作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描写了出来,其中还有各种历史人物,如李世民、项羽、刘邦等,让我们体会到不同时间,不同时空,不一样的盛世。

  这本书通俗易懂,可以让我们以后学习历史时更容易理解,里面还有问答环节,能让我们巩固学习的知识,也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这也是司马光用19年完成的著作,一段段历史情结在心中浮现,让人身临其境。宋神宗看了这本书后,认为这本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把这本书名作《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华文明瑰宝,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见证,也是我们了解古事的利器。

  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深刻的故事就是鸿门宴上较高下了。这里面说的是刘邦请项羽来参加“鸿门宴,”楚军阵地里的`项羽听后很是开心,心里想着:这次可以好好除去一个刺儿头了。在酒席上,楚军所有人都暗示项羽杀了刘邦,可项羽都迟迟不动手,因为众人皆在,若项羽当众将其杀害了,则会把罪名死死扣在项羽头上,只能以巧解忧了。于是项庄走上前去说:“我们来舞剑吧。”张良一听便立即知道了项庄的意图,便走出席账,无人知晓他要做什么。这时项伯也发觉形势不对,便提出要与项庄比剑。比剑时项伯一直护着刘邦,项庄因此没有机会下手。

  可谁知张良出来后就去找樊哙,他对樊哙说:“项羽他们想要杀死刘邦了。”樊哙听后,拿起武器,便气势汹汹地冲进帐篷内。项羽惊慌失措,便问何人,听闻是久名的樊哙后便喜出望外,樊哙这种壮士,项羽很是看好,于是便热情款待,樊哙也借着面子喝了酒吃了肉。但樊哙性子直爽,直接了当的说:“您不能杀死刘邦,古之慧者无有如此。”刘邦此时也明白了,被吓出了冷汗,于是他便以去茅房为由,带着手下逃跑了。项羽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为时已晚,他们只好作罢。

  《资治通鉴》确实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以史实为鉴,可以励志,可以明智,可以远志。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6

  宋代司马光编撰了一部《资治通鉴》梁启超评价为“皇帝教科书”

  当历史的烟云被时间带走,风尘中依稀有缕缕壮士的哀叹,孀妇的遗憾,忠臣的决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的,司马光微微挥袖,提笔写道......

  战国是一个崇高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唐太宗是一个明知且有远见的黄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7

  《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看完了《资治通鉴》一书,仿佛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中飘荡,饱览着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在《资治通鉴》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汉文帝了。

  汉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来,汉文帝之所以能够能够成为守成之君时应为三种原因:一.不扰法。二.不扰民。三.克服享乐主意。由于这三点汉文帝才能够真正的成为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话说,守业更比创业难。中国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开国皇帝,然而却鲜有杰出的守成之君。《资治通鉴》记载了王朝兴衰,各种各样的君主多达数百人,其中失败的远远多于成功的。绝大多数守业之君,不仅无法守住祖业,反而有这种那种的弊病,导致国家衰亡。在《资治通鉴》所载的众多君主中,西汉时代的汉文帝堪称守成之君的典范,那么汉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里呢?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汉文帝拒奢尚俭,非无欲,乃不敢放任也。其时,国家刚刚摆脱兵祸,神州满目疮痍,犹如废墟,库徒四壁,财力贫弱,皇帝出巡时竟连一辆有派的马车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计艰难,一遇灾年,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鬻妻卖子,颠沛流离。 经济状况的恶化,迫使汉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诸如减轻赋税,抑商养农,募民还乡等,很快使濒临崩溃的国家经济有了些许生机。与此同时,另有一股不健康风气在悄然增长,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骄奢淫逸。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私欲,不惜以增加封国内百姓的负担为代价,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坠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为解决此弊,汉文帝决然推行节俭之风,以抵制奢靡的`侵害,并且身体力行以影响官风、乃至民风。

  这也是汉文帝能够成为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小故事体现了汉文帝爱民如子的特点。又体现了汉文帝克服享乐主义的优良品质。

  如今我们的社会风气为何不好,正是因为社会上缺少像汉文帝一样的守成之君。正是因为这社会中没有这样一位像汉文帝一样的领导者。所以导致如今的社会,如果要是社会中有这样一位领导者的话,为我们做出榜样,全中国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国家的守成之君。家强则国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汉文帝那样,做一个守成之君,中国必将会越来越强大。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8

  早就听说《资治通鉴》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前些日子,在朋友家偶遇此书,征的朋友同意后,我便拿回家来读。

  《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著的,本书详细记载了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历时1360年间,各个朝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被历代政治家所推崇。

  书中着重记载历朝历代无数政治人物的盛衰浮沉、宫廷风云变幻以及重大战争始末。但是,看完此书后,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所载的每一场血腥战争。在认真阅读、品味的同时,我仿佛置身其中,仿佛听到古代战场上鼓角争鸣和将士的厮杀声、呻吟声,当然还有老百姓的叹息声。

  每一场战争,都有一个所谓的接口和理由,比如平息叛乱、清君侧、收复失地等······但是,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掩饰那些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们的真正目的,那就是为了让他们的统治地位更加稳固。这样,无数血洒疆场的将士和平民百姓就成了每场战争的牺牲品,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由此,不禁使我联想起最近几年,以西方个别国家为首所发动的几场战争,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南联盟战争。

  与古代战争不同的是,现代战争以高科技尖端武器为主,军人伤亡率较低,然而,最为遭殃的是仍是平民百姓。

  在电视画面上,当我们看到一颗颗杀伤力极强的炸弹落在平民区的同时,有多少无辜平民随之丧命,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和儿童以及老人们可怜、无助、愤怒的眼神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她)们渴望和平,然而,在残酷与血腥的战争面前,在炮火和硝烟的笼罩之下,他(她)们的眼神和呼唤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因为战争,无数平民死于非命,无数家庭妻离子散,无数孩子成为孤儿,更有无数人沦为难民······想到这里,我们不仅要愤怒地问那些以各种理由发动战争的政治巨头们,假如这些人当中也有你的亲人,你会做何感想?当你们坐在庆功宴席上分享胜利的喜悦时,可曾想过那些因为战争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们?

  当然,自古至今,那些在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等正义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和那些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们,固然可歌可泣,功不可没,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和遗忘那些为了致力于世界和平而付出努力的正义之士。

  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大家庭的各个角落,真正到了铸剑为犁、永远没有战争硝烟的那一天,全人类都能团结、欢乐、和谐的相处,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将是何等的美丽。

  我想,作者虽在书中列举无数战争事例,其最终目的并不是教人们如何相互为敌,而最重要的是,让后人吸取历史的教训,已达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的目的吧!

  面对战争,我束手无策,然而,我愿同所有致力于世界和平的人们一道大声呼吁: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9

  最近读老师推荐的一本书《资治通鉴故事》,这本书是《资治通鉴》的简化版,且是简化字和现代语言,对我来说读起来方便了许多,感谢老师考虑如此周到。

  听老师讲毛主席当年曾读过八遍《资治通鉴》,历代皇帝或从政之人多会读这些经典著作,以此了解历史。因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得失、利弊、黑白----即阴阳也,目的是为了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前人走过的弯路,明白自己的路该怎么走,事应怎么做--即把握阴阳,合于术数也(也就是合道,符合自然规律)。老师推荐这本书,我想也是深含寓意,望学生不要停留、执着在学太极小圈子中,希望我们看的更高远、视野更开阔、心胸更豁达,通过了解民族历史,对比今昔,知白守黑,知黑守白,从历史背后悟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吸取其中的阴阳得失,经验教训。这本书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周朝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书的校对质量实不敢恭维,里面错别字很多,前后页历史人物名字常不一样,不过自己看的不是书中的文字,不是那些历史人物名字,是看文字背后的.东西,因此错别字多对我来说不影响看。

  从书中看历史各朝代更替兴衰,想到现代国家间利益、资源争夺战,人世间名利物欲竞争,导致黑心食品、假冒伪劣品泛滥,这些看似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经历的不同现象,其实它们都有共同点,这些不同时期的现象都是病灶,其病根是人心中无止境的欲望,病源是人类生存价值取向还未明。读书笔记看书中历史各朝代之衰亡,多与君主贪图享乐,亲近小人,疏远贤臣,助纣为孽分不开。所以一国之兴衰关键看君主;一个企业管理建设风气关键在一把手;一个团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整齐划一,关键看队长是否以身作则,是否能用其行动做表率带动大家;一个家庭能否和睦相处,生活美满,关键在一家之主,如果谁都想做对方的主,谁都以自我为中心,和睦的家庭氛围自然变成天天明争暗斗,唇枪舌剑或冷战相加,天天较劲,身心疲惫,最后两败俱伤,谁心里都不会舒服,身体也会暗积无形之伤。自己内在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即使再成立家庭,也很难和睦长久。书中描述很多朝代发生打江山时,君臣之间能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到守江山时,往往君主担心臣子功高盖主,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把有功之臣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应了这些话:伴君如伴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很多智者功成而身退实是睿智之举,从中感悟:求权位之高低、生活之奢华都是有利有弊的。人往往只看身边之人、领导者、成功人士其光鲜的一面,看不到背后的付出、伤痛、风险。看人也要避免带有色眼镜、喜好、偏心、从自己角度看人,也需要守中、用中,这样才公正、合道。书中还描述很多年代战乱不断,动辄株连九族,百姓经常因战乱被围困城中,粮草断绝后,官军欺压百姓,弱肉强食,更残酷的以杀妇孺为食充饥,场景令人发指。

  对比今朝,社会相对安定和平无战乱,真是百姓之幸之福,应好好珍惜,知足常乐,好好享受生活。书中描述诸葛亮虽是大智之人,也有失智慧之时。杨顒当年劝谏诸葛亮的一段经典摘录:治国治家,上下职权不能混淆。以治家打比方:现有一人,奴仆耕种,婢女做饭,雄鸡报晓,狗看门防盗,牛拉车负重,马代步远行,这样家中事务没有荒废的,需要的都能得到满足,主人高枕无忧,只吃饭饮酒。忽然有一天想所有的事都自己来做,不再交给奴婢、牲口,而代之以自己的辛劳,结果为这种种琐碎的家务,身体疲劳,精神困顿,还闹得一事无成,这难道是因为他智力比不上奴婢、鸡、狗?当然不是,是因为他放弃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因而古人说“坐在殿堂之上讨论治国方针的叫做王公;在下面辛辛苦苦实行具体政策的叫做士大夫”。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现您要治理整个国家,却亲自去校改公文,整天汗流使背,不是太辛劳了吗?诸葛亮听后能虚心接受大臣劝谏,放手、放权,腾出时间精力干更多他该干的事。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越俎代庖的行为呢?

  是否能时时对照反躬自省自己每日所作所为有何得失呢?人无完人,有问题、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当看到《围魏救赵》故事时,我想到了避实就虚、避重就轻、声东击西这些词汇;想到太极推手为何不发打,而以化空为妙;想到老师课上常提中医讲虚不受补、开通旁路,《道德经》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想到老师所传授倒推膀胱经经络按摩手法为何要倒推此经?--其实不论政治、军事,国家、企业,不论家庭、同学、朋友、同事、邻里间,不论医武道释儒易,不论琴棋书画茶酒诗,大道相通,大道至简,道理都是一个,万法不离其宗。所以老子有:为学日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学什么、做什么也就变得简单,没那么复杂了,搞复杂的其实都在自己。读书笔记在看《秦商鞅变法》故事时,看到商鞅为赢得百姓信任以推行他的变法,在新法公布前,他在国都南门立木桩,重金悬赏征寻能将木桩搬到北门的人,以让百姓眼见他赏罚分明,说到做到,以行证得百姓信任。其实老师上课看每个学生听懂与否,也是同样道理,不用问每个学生回家后练得怎样,下功夫和时间多少,不看你点头认为自己听明白了,站桩时的状态怎样(因为这些只是生活中的一时、一瞬、一小部分),观日常言行(这是生活的大部分),上课时及课间点滴言行有无细微本质性变化,有无放而有松,松而有静,静而有定的状态,有无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心心相融、相映的状态,有无虚心、静心求学的心态,有无知道一点就认为自己懂了、会了、明白了,表现出自满、自以为是浮躁之心,观其细微之“行”足矣辨析。桩(中)松容易,行(中)松难。其内未松静,还浮躁,必表于其外,只要静下心来把握每人细微之变化差异,看病、识人也变得不难了,也不会像常人想象的那么神奇了,都是自己想复杂了。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0

  最近我突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资治通鉴》变成了我的阅读对象,它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知识。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巨著,由我国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组织编撰,其中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政治,军事等重要史实,总结历朝历代衰败的经验教训,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然而对历史了解多少,那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正常交谈中,谈论某一个人将他和成历史上的`某个英雄或某个小人做比较,自己因为不了解那时候的历史背景等而插不上话,就算别人没有注意到你这一点,自己也会觉得非常尴尬。

  我们班上的王雨泽,他对于历史的了解很广,现在正在读众多史书中的《明朝那些事》,因为他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过后常常能记得和陈述,所以在上《石灰吟》时这首诗的作者于谦是明朝的人,王雨泽能很好的陈述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他口若悬河,说的形象生动,把当时于谦的品质和皇帝的昏庸说的有生有色,直至下课铃响了也不想下课。

  可见历史的了解可以改善人们的观念,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还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1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书籍,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资治通鉴》。它是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主要记述了从周威烈王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我阅读的是少年版《资治通鉴》,全书在尊重历史的大前提下,对史料进行了科学的剪裁,可读性强,让我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沉浸其间,我仿佛亲身遇见一个个历史人物,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与历史人物的相遇中,我了解到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伟大与艰辛,见证了我们丰县人刘邦的雄才伟略,还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闻鸡起舞的祖逖……

  在几百个故事中,有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故事《鸡鸣狗盗》我读了好几遍,也有一些感悟。在司马光眼中,孟尝君是个比较虚伪的人,通过养士获取了虚假的名望,通过这种名望,再来获取自己的利益。我认为,孟尝君能够礼贤下士,让有一技之长的人脱颖而出,是值得学习的。而鸡鸣狗盗之徒虽然没有多么高大的形象,但他们在危机时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孟尝君摆脱困境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即使在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学好知识,掌握一定的本领,扬长避短,以诚待人,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我将继续以阅读为伴,通过不断的阅读学习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快乐健康成长!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2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3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XX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江宁实验小学 六<11>班 张少睿

简评:好的书之的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4

  《资治通鉴》是一本包含了很多故事的书。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秦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大惊失色,连忙派平原君赵胜去楚国借兵解围。平原君想从门客中挑选20位文武双全的门客作为助手去楚国。但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但平原君却说:“有才能的人,就像一根锥子放在口袋里,它的尖儿很快就会冒出来。可是先生你呢?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你来我这已经有三年了吧?这三年中你也没有给我谋划过一个计策,更没有让我看见你的.长处。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让你这种默默无闻的人去呢?”毛遂说:“我没有展现才华,是因为我没有获得一个机会,要是您早点把我放进口袋里,锥子早就戳出来了。这次任务就像个口袋,我会让您看到我的表现。”平原君听完后,半信半疑。见毛遂很有胆量,也颇有口才,而自己也没有更好的人选,就同意了。

  到了楚国后,楚王和平原君在朝廷上谈判,一直到中午都没有结果出来。毛遂却以自身相逼,把利益细细地告诉楚王,让楚王同意出兵帮忙解围。

  这就像那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鸟儿一样。有一次在我们班上,老师问我们班有没有人想去参加学校绘画比赛。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调皮大王”逸城同学第一个举手,胸有成竹地报名了。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心想:“他还会画画?”。比赛结果出来时,大家都傻眼了,他获得学校绘画比赛第一名。原来我们全都小瞧了他。

  通过毛遂自荐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于自己会的事,就要勇敢的去做出来,这样才会有机会登上更高的平台。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5

  公元412年,《通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夏,四月,刘道规以疾求归,许之。道规在荆州累年,秋毫无犯。及归,府库帷幕,俨然若旧。随身甲士二人迁席于舟中,道规刑之于市。”

  大意就是:东晋的荆州刺史刘道规因为身体有病,请求解职回京,朝廷准许。刘道规在荆州任职几年,丝毫也没有侵占百姓的.利益。到他回京卸任离开时,荆州府库的帷幕都和他刚来时一模一样。曾有两名随行军士偷偷拿走草席上了船,结果被刘道规当众处以军法。

  当然啦,刘道规不只是品德一流,能力也强。他镇守荆州七年,剿灭桓氏残余势力,击杀后秦将领苟林,协助刘裕平定卢循之乱,大破徐道覆,拜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朝宋建立后,追赠刘道规为大司马、临川郡王。宋文帝元嘉年间,追赠丞相。唯一可惜的是,他在43岁就病逝了,实在可惜。历史上真正德才兼备的人,真的少啊!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相关文章: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02-04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06-01

(必备)资治通鉴心得感悟06-01

(优)资治通鉴心得感悟06-03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1篇)02-04

资治通鉴心得感悟(通用34篇)05-18

(优秀)资治通鉴心得感悟15篇06-02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02-18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