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30 12:53:2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在20xx年我读的书单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李政涛教授写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20xx年暑假,我有幸在我之前任教的学校聆听这位教授的报告,后来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又学习了他关于小组合作方面的论文。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受到谦虚谨慎的学者风范,从他的论文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和细致态度。而读他的这本书,是源于读了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和《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在他的这两本书中谈到了培养教师和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提高师生的倾听能力呢?我在他的书中没能找到切合我实际的操作方法。趁着双十一,我在淘宝上搜索“倾听”,想找找有哪些书可以买,搜到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双十一没有搞活动,定价也有些贵,但看到作者是李政涛,就毅然下了订单。果然,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受益匪浅,而是唤醒与震撼。

  在书的序言里,他谈到在他上研究生期间,能师从叶澜教授就源于叶澜教授对他的倾听。他提到叶老师有一个记录习惯: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发言,她总会记个不停。她始终以一种专注的姿态对待每个人的言说,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来自内心的自发和自觉。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听别人发言时,听到不喜欢的或肤浅的言论会面露难色。这是多么不会倾听的表现啊!佐藤学在他的书中也谈到从异质那里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好坏的最好体现。有人说我是一个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也自以为是这样,但随着我读得书越多,见得人越多,我越觉得自己的学习力低下。我崇尚终身学习理念,但怎样才是终身学习?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篇文章“终身教育,终生倾听”点醒了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谈到他曾有幸和一位成果颇丰、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同桌吃饭、同台亮相,作者观察到这位老先生对年轻人的态度是几乎只对赞同之言、赞美之声和恭维之语有所反应或呼应,除此之外,就是“静默中的庄严”和“不屑中的漠然”了。李正涛在文章中表达出十分尊重这位学者的学术造诣,本想心向往之,但与他的隔膜与疏远却油然而生。

  “对于老者、长者和高者,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在于其年龄、地位,也不仅在于他的职业成就,还在于他在高龄和高位之际,是否还有主动倾听后辈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是否还能容纳与自己长年累月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视角和眼光不同的'声音。”

  “这或许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尺。这里的终身教育不是面向他人的教育,而是面向自我的教育。阻碍人的自我终身教育的障碍,常常在于自我堵塞、自我关闭了倾听的渠道。”

  以上这两段话都来自文章,我太喜欢这两段话了,反复读了很多次,每读一次,我就反省一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而我,却常常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而不愿去听他们说话,不愿去和他们交往,这是多么的自我封闭啊!记得我从高中到大学时的座右铭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时的我在学校里,面对学识渊博的老师和“高手”云集的同伴,我谦虚的甚至有些自卑。我不停地读书,向老师请教,向同伴学习,直至工作。工作后,面对形形色色的同事和良莠不齐的学生,每天忙于教学和应付不同的人际交往,静下心来思考和读书的时间少了,盲从和放纵自己的时候多了,整个人不知不觉中变得烦躁和消沉。彷徨与无奈之后,我又钻进书本以求安慰。确实,读书让我成长了不少,我更加坚信“终身学习”理念的正确性。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就是不断从书中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能用到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终身学习并不是终身只学习自己喜欢的和自己认为能用到的,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具体在实际的学习中,要先从学会倾听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相违背的见解开始。

  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好: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想打开自己的耳朵,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和心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故事,说得是西方有一个武士,几年都不舍得脱下国王赏赐给他的金盔甲,直到他儿子忍不住提出要求要看一看爸爸的真容。但是,这位武士无法取下盔甲,直到在一位法师的指点下经历三个城堡:沉默之堡、知识之堡和勇气之堡。沉默之堡象征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知识之堡意味着学会放下已有的经验,突破既定的框框;勇气之堡代表着唤醒真正的力量,战胜生命中的各种恐惧。这三大城堡其实就是让这位武士真正放下已有的荣誉,战胜失去荣誉的恐惧,唤醒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力量,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人人都可能成为穿盔甲的武士,这盔甲是自己多年来努力换来的各种光环。有可能是学历、经验、资历、年龄、地位、财富、各种证书等等。光环越多,盔甲就越厚,就越不想取下来。因为一旦取下来,就有可能让别人质疑你、小瞧你,甚至伤害你。但如果不取下来,你就无法用最真实的姿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法解放自己的耳朵,无法给对方敞开心扉和你沟通的勇气。

  “在我看来,卸下盔甲的钥匙,就是倾听,三个城堡的实质都是倾听之堡:在沉默之堡中,倾听自我的声音,寻找最真实的声音;在知识之堡中,倾听与己不同的声音,包括非议的声音、质疑的声音,甚至斥责的声音,让他者的声音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声音;在勇气之堡中,直面自己的生命,倾听生命的忧虑与恐惧之声,包括年长者常有的被后辈超越和忽略的恐惧,位高权重者、荣誉等身者常见的对权利旁落、名誉丧失,以致被冷落、被排斥、被打入冷宫的恐惧……用倾听,发现他们,捕捉它们,进而压倒和催伏它们……”

  “这样以倾听为底蕴和根基的生命,就是能够不断除却盔甲的生命,因而就是在终生自我教育中持续蜕变和发展的生命。”

  以上两段文字是我又忍不住从文章中摘抄的,说得太好了。我读了很多遍,但现在读来,还是有一种温暖、贴心与被理解的感觉。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我们先要卸下“盔甲”,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与需求。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卸下“盔甲”,虚心聆听周围人的不同声音。

  归根到底,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倾听,姿态与心态的改变是第一步。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听”,“听”有各种不同的听,可以是泛泛的听,可以是用心的听,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倾听力,教师的倾听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习惯,甚至决定了教师是否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可见,倾听力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干预应该从倾听开始。学生的学情蕴藏于他们的对话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时,要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对话,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最近读了李政涛老师著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倾听的魅力,李老师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倾听的重要性,下面就读书感悟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倾听——拉近师生距离

  有强大教育力的教师,是能够将爱与听融通起来与学生形成共生共在关系的教师。只有教师真心、用心、专心的倾听学生,这样学生必然会感受到教师倾听中的尊重、信任和虚心,同时这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品质。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的老师很善于倾听,老师微侧着头,脸上带着微笑,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有时尽管学生言说时,不流畅,不清楚,不准确,甚或有错误,教师也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那里的倾听与回应。教师通过语言、眼神、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眼神,不协调的动作,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不一样的情感表现,教师在参与学生合作,关注学生汇报时,要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对于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体会的教师的无时无刻的关注。我们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爱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了爱的倾听,就意味着对学生的疏离、漠视,甚至无视。

  倾听是教师的一种品质,教师的这种教育品质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通过倾听实现师生共生,双方各自通过倾听向对方表明——我听故我在,展现由于倾听对方而来的在场感、存在感。但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负有首要责任,他需要通过绵绵不断的倾听与回应,告知并召唤学生:我听故我在,我听故我们同在。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倾听,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共生,我们的教师才更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才能充分展现出教育的伟力。

  二、倾听——体现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来与倾听智慧不可分割。倾听之所以与“智慧”有关,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思维含量”,教师倾听时,总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做出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缺乏思维的倾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课堂上,有些教师通过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着的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最鲜活的信息,抓住教育时机,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求最佳效果,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并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倾听课堂里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能够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不断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注、感受到教师的同在,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生成。

  三、倾听——彰显教学技巧

  教师以何种角色进入课堂并与学生交往对话,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教师听什么,如何听,以及听得质量。“学讲”实施以来,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师作为倾听者,只有真正朝向学生的听,才能对来自于学生的话语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捕捉、判断、组织,对于出现的问题,才能排除局部障碍并基于学情进行课堂进程的灵活调度。教师作为倾听者,还需要倾听并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原先由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将从只是听教师“问”与“说”,拓展为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并努力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作为倾听的对象,进行捕捉、判断、组织,以及排除学生倾听中的障碍。

  很多教师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师一个问题下去,发言学生较少,发言质量不高,课堂中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无法适应逐渐开放了的课堂。我们还发现,目前的课堂较多地强调学生的个人观点,所以学生较多地陈述自己的想法。事实上,真正互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或者借鉴,或者提出反对意见,或者补充他人的发言。现在的孩子,独断的类型较多,个人的表现欲强,因此,很少关注他人的发言,使课堂中没能出现有效的多维、多层、多向的互动。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陈大伟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倾听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平等、尊重、移情。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等待、鼓励和支持”。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生动、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必须学会倾听,教学中教师的干预必须从学会倾听开始!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听着伤感歌曲的说说04-15

喜欢听着歌睡觉的说说10-10

雨夜听着雨声入睡的句子11-02

鱼的倾述08-24

《听着情歌流眼泪》歌词04-21

下着雨听着音乐的说说03-02

听着下雨的声音的说说310句04-06

听着雨声心情不好的说说文案10-19

听着伤感歌曲的说说4篇05-09

听着雨声无法入睡的说说汇编02-13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在20xx年我读的书单里,最触动我心灵的是李政涛教授写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20xx年暑假,我有幸在我之前任教的学校聆听这位教授的报告,后来在学校组织的学习中又学习了他关于小组合作方面的论文。从他的言谈举止中,我能感受到谦虚谨慎的学者风范,从他的论文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研究的深刻和细致态度。而读他的这本书,是源于读了佐藤学的《教师的挑战》和《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在他的这两本书中谈到了培养教师和学生倾听能力的重要性,但怎样才能提高师生的倾听能力呢?我在他的书中没能找到切合我实际的操作方法。趁着双十一,我在淘宝上搜索“倾听”,想找找有哪些书可以买,搜到了这本书。虽然这本书双十一没有搞活动,定价也有些贵,但看到作者是李政涛,就毅然下了订单。果然,这本书给我的不仅仅是受益匪浅,而是唤醒与震撼。

  在书的序言里,他谈到在他上研究生期间,能师从叶澜教授就源于叶澜教授对他的倾听。他提到叶老师有一个记录习惯: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发言,她总会记个不停。她始终以一种专注的姿态对待每个人的言说,不是表演和作秀,而是来自内心的自发和自觉。读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听别人发言时,听到不喜欢的或肤浅的言论会面露难色。这是多么不会倾听的表现啊!佐藤学在他的书中也谈到从异质那里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好坏的最好体现。有人说我是一个爱学习和会学习的人,以前我也自以为是这样,但随着我读得书越多,见得人越多,我越觉得自己的学习力低下。我崇尚终身学习理念,但怎样才是终身学习?这本书的第一章第二篇文章“终身教育,终生倾听”点醒了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谈到他曾有幸和一位成果颇丰、学术造诣很高的学者同桌吃饭、同台亮相,作者观察到这位老先生对年轻人的态度是几乎只对赞同之言、赞美之声和恭维之语有所反应或呼应,除此之外,就是“静默中的庄严”和“不屑中的漠然”了。李正涛在文章中表达出十分尊重这位学者的学术造诣,本想心向往之,但与他的隔膜与疏远却油然而生。

  “对于老者、长者和高者,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尊重,不仅在于其年龄、地位,也不仅在于他的职业成就,还在于他在高龄和高位之际,是否还有主动倾听后辈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是否还能容纳与自己长年累月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视角和眼光不同的'声音。”

  “这或许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尺。这里的终身教育不是面向他人的教育,而是面向自我的教育。阻碍人的自我终身教育的障碍,常常在于自我堵塞、自我关闭了倾听的渠道。”

  以上这两段话都来自文章,我太喜欢这两段话了,反复读了很多次,每读一次,我就反省一次。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而我,却常常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而不愿去听他们说话,不愿去和他们交往,这是多么的自我封闭啊!记得我从高中到大学时的座右铭是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时的我在学校里,面对学识渊博的老师和“高手”云集的同伴,我谦虚的甚至有些自卑。我不停地读书,向老师请教,向同伴学习,直至工作。工作后,面对形形色色的同事和良莠不齐的学生,每天忙于教学和应付不同的人际交往,静下心来思考和读书的时间少了,盲从和放纵自己的时候多了,整个人不知不觉中变得烦躁和消沉。彷徨与无奈之后,我又钻进书本以求安慰。确实,读书让我成长了不少,我更加坚信“终身学习”理念的正确性。在读这篇文章之前,我对“终身学习”的理解就是不断从书中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和能用到的东西,但读了这本书后,我发现,终身学习并不是终身只学习自己喜欢的和自己认为能用到的,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具体在实际的学习中,要先从学会倾听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相违背的见解开始。

  有一句俗语说得很好: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要想打开自己的耳朵,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和心胸。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故事,说得是西方有一个武士,几年都不舍得脱下国王赏赐给他的金盔甲,直到他儿子忍不住提出要求要看一看爸爸的真容。但是,这位武士无法取下盔甲,直到在一位法师的指点下经历三个城堡:沉默之堡、知识之堡和勇气之堡。沉默之堡象征着要静下来聆听自己;知识之堡意味着学会放下已有的经验,突破既定的框框;勇气之堡代表着唤醒真正的力量,战胜生命中的各种恐惧。这三大城堡其实就是让这位武士真正放下已有的荣誉,战胜失去荣誉的恐惧,唤醒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力量,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人人都可能成为穿盔甲的武士,这盔甲是自己多年来努力换来的各种光环。有可能是学历、经验、资历、年龄、地位、财富、各种证书等等。光环越多,盔甲就越厚,就越不想取下来。因为一旦取下来,就有可能让别人质疑你、小瞧你,甚至伤害你。但如果不取下来,你就无法用最真实的姿态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无法解放自己的耳朵,无法给对方敞开心扉和你沟通的勇气。

  “在我看来,卸下盔甲的钥匙,就是倾听,三个城堡的实质都是倾听之堡:在沉默之堡中,倾听自我的声音,寻找最真实的声音;在知识之堡中,倾听与己不同的声音,包括非议的声音、质疑的声音,甚至斥责的声音,让他者的声音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声音;在勇气之堡中,直面自己的生命,倾听生命的忧虑与恐惧之声,包括年长者常有的被后辈超越和忽略的恐惧,位高权重者、荣誉等身者常见的对权利旁落、名誉丧失,以致被冷落、被排斥、被打入冷宫的恐惧……用倾听,发现他们,捕捉它们,进而压倒和催伏它们……”

  “这样以倾听为底蕴和根基的生命,就是能够不断除却盔甲的生命,因而就是在终生自我教育中持续蜕变和发展的生命。”

  以上两段文字是我又忍不住从文章中摘抄的,说得太好了。我读了很多遍,但现在读来,还是有一种温暖、贴心与被理解的感觉。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我们先要卸下“盔甲”,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与需求。作为一名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卸下“盔甲”,虚心聆听周围人的不同声音。

  归根到底,终身学习就是终身倾听,姿态与心态的改变是第一步。

  倾听着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我们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听”,“听”有各种不同的听,可以是泛泛的听,可以是用心的听,对教师而言,更重要的在于,是否具备足够的倾听力,教师的倾听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倾听习惯,甚至决定了教师是否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可见,倾听力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干预应该从倾听开始。学生的学情蕴藏于他们的对话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时,要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认真聆听学生的表达与对话,准确判断学生的学情。最近读了李政涛老师著的《倾听着的教育》一书,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倾听的魅力,李老师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倾听的重要性,下面就读书感悟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倾听——拉近师生距离

  有强大教育力的教师,是能够将爱与听融通起来与学生形成共生共在关系的教师。只有教师真心、用心、专心的倾听学生,这样学生必然会感受到教师倾听中的尊重、信任和虚心,同时这也是教师应有的教育品质。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的老师很善于倾听,老师微侧着头,脸上带着微笑,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有时尽管学生言说时,不流畅,不清楚,不准确,甚或有错误,教师也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于教师那里的倾听与回应。教师通过语言、眼神、动作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同的语言,不一样的眼神,不协调的动作,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不一样的情感表现,教师在参与学生合作,关注学生汇报时,要通过眼神、动作、表情对于孩子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让学生充满自信,体会的教师的无时无刻的关注。我们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爱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了爱的倾听,就意味着对学生的疏离、漠视,甚至无视。

  倾听是教师的一种品质,教师的这种教育品质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通过倾听实现师生共生,双方各自通过倾听向对方表明——我听故我在,展现由于倾听对方而来的在场感、存在感。但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负有首要责任,他需要通过绵绵不断的倾听与回应,告知并召唤学生:我听故我在,我听故我们同在。只有让学生通过教师无微不至的倾听,感受到教师与他同在共生,我们的教师才更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改变学生和发展学生,才能充分展现出教育的伟力。

  二、倾听——体现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来与倾听智慧不可分割。倾听之所以与“智慧”有关,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思维含量”,教师倾听时,总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做出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缺乏思维的倾听,就失去了意义,失去了活力,最终成了空壳和形式。课堂上,有些教师通过倾听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着的课堂教学中最有价值、最鲜活的信息,抓住教育时机,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行为以求最佳效果,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并愿意与老师进行心灵对话。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也逐渐学会倾听课堂里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能够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不断察觉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善于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关注、感受到教师的同在,教师的教育智慧就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生成。

  三、倾听——彰显教学技巧

  教师以何种角色进入课堂并与学生交往对话,影响了甚至决定了教师听什么,如何听,以及听得质量。“学讲”实施以来,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教师作为倾听者,只有真正朝向学生的听,才能对来自于学生的话语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捕捉、判断、组织,对于出现的问题,才能排除局部障碍并基于学情进行课堂进程的灵活调度。教师作为倾听者,还需要倾听并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原先由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将从只是听教师“问”与“说”,拓展为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认真倾听,并努力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作为倾听的对象,进行捕捉、判断、组织,以及排除学生倾听中的障碍。

  很多教师在观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困惑:教师一个问题下去,发言学生较少,发言质量不高,课堂中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无法适应逐渐开放了的课堂。我们还发现,目前的课堂较多地强调学生的个人观点,所以学生较多地陈述自己的想法。事实上,真正互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关注其他同学的发言,或者借鉴,或者提出反对意见,或者补充他人的发言。现在的孩子,独断的类型较多,个人的表现欲强,因此,很少关注他人的发言,使课堂中没能出现有效的多维、多层、多向的互动。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陈大伟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倾听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平等、尊重、移情。作为一种艺术,它需要等待、鼓励和支持”。学会倾听,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和谐、生动、精彩,会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倾听,老师必须学会倾听,教学中教师的干预必须从学会倾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