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1 09:36:4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习《大学》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了《大学》这本书。《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大学》指出:“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在别人听不到的时候,也一定要做到言行谨慎,不能自己欺骗自己。在这方面,古代圣贤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南北朝时期,齐国有一个叫甄彬的人,有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有一次,他用一束苎麻到荆州长沙的当铺作抵押换钱,后来赎回苎麻时,发现在苎麻中包着五两金子。甄彬看到金子后二话没说,立即送还当铺。当铺的人非常吃惊,于是用一半金子作为酬谢,并让甄彬把名字详细的告诉他,两人往复推辞了十多次,甄彬坚决不肯接受。从此,甄彬还金的美名远播。甄彬的`家庭并不富裕,却能做到拾金不昧,这就是“慎独”的功夫啊!

  如今已是21世纪,很多人都能做到慎独,一事当前,先替他人着想。一次,我的好朋友小红看到老奶奶过马路很不方便,就赶紧跑过去搀扶,我应该向小红学习。

  学习了君子要“慎独”这段话,我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做到言行谨慎。自己在家的时候,也不玩电脑,不看电视,自己完成作业。在学校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到别人家串门,也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让我懂得,一个人首先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大事。没有良好的品德,学的再多也没用。我们之所以接受教育,为的就是将来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2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提出了“止于至善”的目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每个人的身份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所止之善也就有所不同。做为子女,“止于至善”的目标,就是要孝敬父母。

  读完这段话,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大问号:难道现在的孩子真的忘记孝敬父母了吗?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成人,我们理所应当孝敬他们,何况孝敬父母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哩!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孝敬父母的孩子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二十四孝中的闵子骞就是这样的孩子。

  闵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称赞他是最孝顺的人。闵子骞的母亲在他年少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就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子骞的继母经常虐待他。

  冬天,他的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他却穿着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准备出门,让闵子骞给他牵车。天气寒冷,子骞穿得又少,不小心把车绳子掉在了地上。父亲把绳子拿了起来,不小心打到了子骞,衣服里的芦花就飞了出来。父亲知道了子骞受到虐待,一下子就勃然大怒。

  父亲气愤地回了家,要休掉子骞的继母。子骞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父亲,请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挨冻,休了母亲,我们三个就都会挨冻了。”他的父亲听后十分感动,就留下了继母。继母知道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子骞如亲人。

  古代的人都能这样孝敬父母,我们现在条件好了,更要孝敬父母。爸爸妈妈都说我长大了,我也觉得我长大了。我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在家能做到主动做家务。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主动去厨房端饭。端完后,叫爸爸妈妈吃饭,然后我在吃。饭后,我和妈妈一起去洗碗,我和妈妈都想洗得多一点。有时候,我还帮妈妈洗衣服。

  读了《大学》后,使我很受教育,也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3

  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

  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4

  最近,加入了峡实经典群,一直在对《大学》这本书,每天坚持朗诵一遍。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20分钟;到现在的顺畅、流利,10分钟。也在读的过程中,收获到了很多。

  《大学》是四书中的一本,其他三本分别是《中庸》《论语》《孟子》。许多大学也把《大学》作为自己的校训,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南大学:止于至善;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足见《大学》的重要性。

  何为“大学”呢?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大学”就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中最重要的便是第一章,第一章也是总结了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其实,这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培育人性光辉,播种人生智慧。培育人性光辉,就是立德,把人培养成人,培养成一个好人;播种人生智慧,就是树人,把人培养成一个能人,一个为社会做贡献、能承担责任、有幸福能力的人。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5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寻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苟日新,日日新,义日新

  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文革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6

  在今天这个科学高度发展、物欲横流、危机四伏的年代,有不少人都在追求着金钱、权利,在极力的引进西方,以央求高层面的享受与挥霍,这同时也在逐渐的自断文化根脉,反叛传统,四书五经等千世经典自然也成为极力批判的对象,被说的一文不值,改革之后,中国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虽不能否认这种大变革的利处,但在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是否应该再次捧起祖辈的宝典,最次是为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谋一谋幸福。

  大学之道,开篇便提及三大纲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为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史上历来注解《大学》的名家很多,但以程、朱为首的宋儒理学家的注解,名声和争论较大,近代也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论点,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清老师指正。“明明德”,发扬人们完美的德行,这是用现代白话来解释的,但其实,它的内涵远不是几个字能够概括的,儒家自孟子之后便提出了人性本善一说,暂不管后来庄子提出的人性本恶意在何处,又或是几千年的传承出现断裂致使其本意不明,只是这“善”字,便与明明德有着莫大的联系,朱子注解此句时提出:“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万理而应万事者也。”其虚灵不昧一词便能很好的阐述朱子的观点:人性本来就是具备理性,能够适应万事万物,这同时也衔接到他的另一个观点:“存天理,灭人欲”,虚灵不昧的理性与人心的欲望不是一体的,只要在你人欲发动的时候,明白了它的作用,就可恢复当初的虚灵不昧了!这也就是理学家们所说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大机大用了,明明德其实就是一种内明的学问,一种自明的准则,儒家管这叫“圣人畏微,愚人畏明”,道家管这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家管这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由此见得,一句真理可以理解不同,认知不同,但其内在含义和带给众生的觉悟是相同的,这才是圣哲之言。

  “明明德”之后便是“亲民”,首先想提的是注解史上一对后世理解《大学》产生了非常重要影响的事件,那就是将“亲民”改为“新民”,程颐认为,“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自然的,朱子与其师一样主张亲民即弃旧图新,用天赋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去恶从善、革除旧习、自我更新,其实将“亲民”置于“明明德”后的用意,便是内明之后,应当踏入社会,去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而不是如大部分官宦子弟般无德无才,他们违背道德良心,成为垄断中国大部分暴利行业的巨头,记得前段时间在qq群上看到了一则流传很广的消息,大意就是某某伟大领袖的后代接手的公司总产值多少多少亿、某某官员后代财富多少多少亿,口号喊的很像,其实背地中大多是见不得人的黑幕,还包括目前银行状况,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总归是人民吃亏,那些靠关系攀上后台的官吏,使劲欺压着人民,虽然这则信息其真实度不详,但多多少少证明了一些社会现状,如果是这样的话,又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主义制度有何区别?敢问几十年前的那场大变革于今又有多少益处?无非就是人民思想解放,文化断层,虽然总的促进了国家建设发展,但总归是危险重重,所以我们才要尽快拾起文化教育,修补民族灵魂的缺失,才能够控制得住迅速衰败的国情。

  国民革除旧习、自我更新之后,便达到了德行最完美的境界,也就是《大学》三纲中的“止于至善”,这一句很容易理解,其实“明明德”就是讲自身,“亲民”就是讲他人,而“止于至善”指的就是自己同他人,当“内明”之学达成以后,接着便说如果你真明白了“明明德”,要想自利利人,自利利他,亲自涉世来“亲民”济世,把“内明”之学付之“外用”,求的天下太平。

  理解完三纲后,照历来学者的规律,应当去啃八目,但是南怀瑾先生却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考:大学七证。所谓七证,就是由《大学》原文:“知止而后又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提取的“知、止、定、静、安、虑、得”,这其中有着另一个层面的看点。

  “知”便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的最基本的作用,“知”,由知觉到知识,知己到知心,乃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他知,都是假借这个“知”字而来的,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知”是天生就有的,是人的灵性,包括佛家的哲学传入中国后,往往把“知”和“觉”字放在一起解释,也未尝不可,《大学》中的.习惯,其实是将“知”和“止”连在一起做“知止”讲的,“止”就是停止,它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含义:1.“内明”之学的“止”也就是宋儒理学家们借用庄子所说的“内圣”之学的“止”;2.“外用”之学的“止”,庄子所说的“外王”,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将“知”“止”合起来理解正是想证明先“知”道了才能够“止”,这是理性的智知,人的心绪纷乱复杂,谁能把此心绪清清静静、平平安安地时常摆在一个清明、清净、安详的境界中呢?人们不知道自己怎样来“知止”,英雄可以征服天下,却不能征服自己,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圣人之道,首先要征服自己,降伏自己的心思而返归平静,初步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才能渐渐达到“知止”而进入“明德”的境地。

  “知止”之后便是“定”,其内涵在于外用“止”之后,在社会中,要给自己定位,确定一生要干什么,做事时,要知道自己怎么做,“止”于这一理念,才能荣辱不惊。所谓“知止而后有定”,结合这一段来说“止”的方法,就如同之水一样,姑且打了一道堤防,先用智知来制心一处,渐渐分散流量,加以疏导,将此心犹如奔竞的流水,引入渠道以后,归到一个平原湖泊的时候,渐渐变成止水澄波,清风徐来,微波不兴,就是达到了“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了。

  由定转静,是另一个层面的探讨,诸葛亮有一句千古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重点就在“淡泊”和“宁静”两词上,尤其在注重“内明”之学,作心理修养方面,更容易体会到静态,它和“止”“定”的境界,是在程度上有深浅的差别而已。

  第五个方面,是“静而后能安”,这个很好理解,有“静”才能生“安”,心乱则身不能安,社会乱则国不能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接下来是通属于思想的“虑”字,《大学》用“虑”字代表“精思”,而精思到了最后也就成了“虑而得”,就如子思《中庸》所说:“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境界,因为经过“知、止、定、静、安”的治心修养后,思虑的慧力开发了,就可得入“明明德”而见道德真正成果。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7

  在看一部小说时学到了一个学习方法,那就是“换位思考”,按我的理解就是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来思考作者是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的目的又是什么?来模拟作者当时的思维心态。我感觉很是奇妙,所以拿《大学》开头试了一下。先将开头那一段放上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首先分析一下作者,《大学》的作者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曾子所作,有的认为是秦汉时期儒家人士所作,但曾子为本书作者更有说服力些,所以我们暂且将曾子作为大学的作者。曾子这个人如果想了解大可以搜一下资料,在此就不叙述了。只取一点,他是孔子的弟子,按照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儒道至圣》中来分,他是仅次于孔子圣人的亚圣。所以他可以算的上是较为完整的继承到了孔子的思想,并且能够融会贯通的一个儒家大家。所以他的核心应该也是继承了孔子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仁”。另外《大学》在早期是属于《礼记》的一篇,礼,在古时候就是给人定的一个行为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人们应该怎么做到礼,所以我觉得《礼记》应该是古时候的儒家修行秘籍。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就是曾子为了说明如何做到“仁”,如何成为圣人而作的一本著作,也是一本修行秘籍。所以《大学》我认为它是一本介绍方法论的书,我们通过学习大学的思想,实践它的方法,最后就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大学之道,是有别于小学的君子之学,是讲述如何成为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大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如何成为君子圣人呢?

  按我的理解,是有三个步骤的。一不断学习了解明白正大光明的.品德,并且不断的发扬光大。二在亲民,我个人是倾向于朱熹的观点,亲是作新讲的,就是说我们要每天都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每天都不断的发扬光大正大光明的品德。三到达至善的境界。一是基础,二是方法,三是目标,也就是不断的明德亲民之后最后要达到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为什么是有,而不是像后边几句一样的能呢?我的想法是定的方法门槛就是止,就是要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且能够坚持,定下来,我们就做到了定。而后边的能则是你在做到前一境界做到一定的程度后才能体会到的境界。所以知止而后有定,止就是进入定的门槛。

  定而后能静,做到定之后,我们能够做到什么该做我们就做,什么不该做我们就不做,但这个过程无疑是极为痛苦的,所以我们要定到一定的阶段,最终到达静的地步,感受不到痛苦,或者是习惯了痛苦我们就静下来了。静而后能安,静中生慧,在静中我们不断的发扬正大光明的品德,最终体会到这些品德的美好,我们就安了下来,开始享受喜悦,享受光明温暖,整个人都充满淡淡的喜悦的感觉。安而后能虑,知道这些是很令人喜悦的以后,我们就开始想追求更多的喜悦,甚至是追求更多的知识品德。虑而后能得,有想法,才会有得到。就这样不断的循环,不断的明明德,亲民,最终我们就能做到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先后顺序的,只要我们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我们最终就可以到达至善的境界。儒家果然是人道,是人人都可以成圣的大道。

  这些想法都是我通过“换位思考”想到的,“换位思考”的方法具体在本文中也没怎么说,因为我也是初次实验,不清楚怎么说,只能将我的一些感悟说出来,分享给大家。由于我个人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限,所以这些想法还是不成熟的,如有错误甚至不赞同的地方,欢迎指正交流,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8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近日所读的就是常见的《大学章句》本。"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古时读书人追求的"修齐治平"了。横渠先生曾言读书人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道出了儒家对理想的追求和实践,代表了传统中国人的担当与责任。

  孟子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自古至今,有多少道貌岸然,人前人样、人后鬼样,披着羊皮的狼,祸害世间。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大学短短的二千来字,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

  每每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我心中总会有难抑的向往与膜拜。每读一遍,总会有新的收获。作为手中握有人民赋予的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心中更应该时刻警醒,"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刻记住自己的权力来自何处,又要用之于何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我们尚且不如2000多年前的古人吗?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9

  对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互相渗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虽然身为物理老师,自己不仅能在学生做化学、数学作业时给予帮助,同时在学生背诵古文时,常常能把例如岳阳楼记,琵琶行等篇章吟诵如流,每每总也能赢得学生诧异的目光。自从参加了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学习后才发现,其实原本心目中的跨学科理解同刘老师的跨学科课程概念两者之间的实际距离,难免为自己的浅陋感到不安。而通过老师讲授和反复阅读《大学》篇,有点觉得茅舍顿开、受益匪浅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

  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 篇10

  一、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

  1、内容简介

  《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

  《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2、作者简介

  曾子,名参,字子舆,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世称曾子,有宗圣之称。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其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曾以“忠恕”去应对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二、读《大学》的感悟

  对这本书最初是在中国哲学史的课上,应老师的要求每天读点书并坚持打卡,《学》是这一学期中打卡的第一本书。

  对于《大学》这本书,我印象深刻的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大体意思就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无论是意诚、心正、身修,还是家齐、国治、天下平,归根到底都是有了知识作为支撑。探求知识就要明知万事万物的生存规律。作为学生,追求知识是我们现阶段必备的生存技能。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浮躁的情况,比如期末考试来临,面对几天的复习时间,一本后货的书籍,没有重难点,通常我们会感觉无从下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中的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在浮躁的'情况下,在处在迷茫中时,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坚定自己的志向,不要轻易被其他事情干扰,学会在烦躁的时候静静回忆思考自我反思,独善齐心的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学习,去对待你身边的人和事。大学是我们追求梦想的地方,有些人会在安逸的时光中碌碌无为,有追求的人才会不急于求成,静而不躁,深入思考,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走好大学之路。

  读《大学》就是要发扬品德,提高修养,增强自己的生活魅力和升华自己的人生,一个拥有良好修养的能带给大家和社会的正能量的人,才会得到亲人朋友乃至社会的认可。作为一名大学生,认真学习,把握自我,求知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修养道德品行,做到从善而终,而行善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修养自身不能心有恐惧,心有喜好,心有忧虑。在成长中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理智,只有用理智来控制感情,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集中思想左右自己的行动。

  《大学》一书教会我们很多学习的道理和做人做事的准则,用良好的品德修养去生活,去生存。加强自身的学习才是根本是最重要的,进而充实完善自己。在社会坚定自己的正心和善良,做到言行一致,出淤泥而不染,用自己的正能量去感化身边人,少一点的计较多一点退步和帮助,得到自我提升和灵魂净化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02-21

大学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12-19

大学习心得体会04-12

电大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08-17

电大学习心得体会11-09

大学英语学习心得体会05-17

大学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2-02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4-14

大学学习日语的心得体会07-21

学习《大学》心得体会(精选20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