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19 12:25:1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8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8篇)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和不为回报的桃李天下!!!

  可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些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消防员”,学生哪方面出了问题就火速解决问题,应接不暇。其实,老师再多也多不过学生。班级里实行一些相应的管理机制,就会让班级里的同学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实行班级小组自主管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老师角色转为“总监”,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角”。

  由于英语教学的课时分配和课程特点,英语课堂管理具有短暂性和周期性。那么,对于我们英语老师来说,教师的在英语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就是组织课堂教学和优化教学课程所表现出的一种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力的表现,是激活和保持课堂活力的必备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上,说到英国著名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一时忘了这个作家的名字,一连将此句话重复了三遍以上,可怎么也想不也不起来。此时的我已经满头大汗淋漓。其实,当时只要拐一个弯,换个角度,改口说:“一位英国著名作家说过—”不就行了吗?也可以把包袱丢回给学生,给他的学生猜猜这句话是谁说的,猜不到可以让他们课后查资料再来告诉老师。

  课堂是人的课堂,要把学生当作人来平等对待,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正确地引导,富于教育机智地处理问题。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2

  最近有幸拜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阅读肖川美文,我只想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一根方向性的标杆,用真爱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纯教给她如何读、写、算,那又有多少意义?”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习生活值得过”?

  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这样的新鲜感,恰是形成“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同时,也为自己构筑一个精神的家园。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3

  从刘铁芳先生写的序和肖川先生的自序中,都能看出肖川先生对于教育的执着和对于教育的理性思考。我从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评价这本书的话——

  “寓凝重、深邃、透彻的理性思考和浓情温暖的人文关怀,于或轻盈灵动、或细腻雅致、或明快练达的文字之中。同时,该书更有一种历经波涛汹涌、大浪淘沙之后的豁达、平实与质朴。宛若一位历经人间悲欢、遍尝人生艰辛与辉煌之后陡然看破红尘世故的老人,那样地平静、闲适,那样地厚重、深沉,那样地超然物外,那样地天高云阔、云淡风轻。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当我用心品味《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当我试图透过文字去捕捉作者思想的来源时,我发现,用“智慧”与“真情”真的是最为恰切不过的了。教育需要理想与信念,包括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没有理想,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会陷于迷茫和困顿;没有信念,就没有精神支撑,“就没有勇气和毅力不断生发的源泉,我们就无法超越横亘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无数险阻和艰难”。同样,教育也需要智慧与真情。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与繁杂洞察精深与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我们将囿于冷漠、被动和机械,我们更难以发现和体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与感动;“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

  我觉得我也有此同感,只是我没有这么好的文采来表达我内心的震撼,只能借此表达我的感受。我对“名师不可仿”这篇文章印象教深,的确我们学校经常请名师来学校上示范课、作讲座。“他们所代表的先进的教学理念的确值得学习,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值得研究、借鉴,但他们的示范课的招式却不可简单模仿。”“着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创造性地生成教学的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以后我努力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4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字里行间流露、挥洒着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炼就的教育学问。肖川先生感慨,“对于人生来说,有什么比受过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书字里行间无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无一不散发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唤。

  作者自序中道:为教师而写作。我读完此书,我想,与其说是在为教师而写作,不如说是为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执著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乃至探求人生真谛、追寻幸福人生的人而写作,其实还可以包括我们的家长和我们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因为我们向往智慧、我们呼唤真情;因为我们更渴望智慧之光沐浴灵府、渴望在真诚的言说里与伟大心灵的晤对。此书的意蕴也在于此吧: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真情呼唤真情。

  在书中诸多的章节中,《教师的解放》这一部分给我的触动最大,其中的一些篇章提及了一些教师的生存状态。书中提到,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劳动强度过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肖川博士又理性地分析了造成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外在的客观原因有社会对教育的期望过高、一些教育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现行教育教学体制管得太多等。主观的原因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陈旧落后、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和能力不够理想。肖川博士呼吁全社会从各个层面形成合力来解放教师,并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对于教师过高和过多的要求。肖川博士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能站在教师立场,为教师而言说,真的令人感动。

  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6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肖川博士专为广大基础教育领域内的教师所写的一本诗意化的教育学新近著作。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书是为教师而写就的,他力图反映出教师的需要与趣味。该书旨在我们广大教师理解与领悟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提供一条别样的路径——通过人人皆能读懂的教育随笔的自由形式,言说出人性化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理性智慧与率性真情,加深教师对教育内涵的进一步理解,增强教师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全书弥漫着人文主义的浓香气息和发散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智性光芒,在雅致的帧装设计和富有遐想力的漫画式插图与淡淡的墨香的衬托之下,《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愈加显示出让人有急不可待的阅读冲动。

  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始终贯穿着肖川博士对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的向往、求索与感悟的深挚情怀,而且还贯穿着他的由教育理想到社会理想及人生理想的这两大主题。

  面对日益功利化的当今教育改革的价值趋向,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教师更需要坚定社会道义与民族责任,不懈地追求教育要为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为民主社会培养和造就自主发展的好公民的终极价值。

  他的观点正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读肖川博士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犹如与智者对话,它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和责任,也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怎样关注教育、人事、社会与时代。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书中认为教师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善于以自己的德识才学影响和教育学生;

  2、首先要求教师自己德才兼备,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也如此;

  3、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时,教育才会收到最大的效果。

  4、教师除自身应努力工作,以身作则外,如何启迪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使之持久不息,乃是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那么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师迈进呢?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教师如果能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就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积累,聪明靠勤奋。”先天的聪明还要靠后天的努力来完成,只有在长期一点一滴的学习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积累。作为一名教师,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把握学生在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教师唯有热爱学习,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进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为了提升我的专业化素质,我在寒假读了一本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给了我一顿精神大餐。我细读了一遍,感觉句句经典,自己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真正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和对人民的一种责任感,而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断然的命令,没有合理的教导和不善于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服从于多数人的利益,服从于集体的利益是不可能有什么责任感的,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责任教育则是指老师站在祖国未来需要的高度,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的责任认知,履行正确的责任行为。

  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要做的最复杂的一项工作。平常所说的培养自己的信念,实际是培养不违背自己良心的那种能力。我和我的同事们在教育工作方面有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只会去逼迫学生,而不会启发学生让他自己去逼自己!

  人的最大胜利就是他能战胜自己。一个人从童年起就要学会支配自己,从小就要学会命令自己,管束自己,逼迫自己去做应当做的事,而且把应该做的事变成你愿意做的事,这是一种和谐。

  学生犯了错以后,采用惩罚手段是很简单的,要教育他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从而受到良好的谴责。所以,根据苏翁的观点,在学生犯错以后,我们应该努力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应当成为一个和我现在不一样的人,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受,这是对别人的不良行为不能容忍和毫不妥协的源泉。因此学生犯了错以后,受到责备主要不是来自老师,而是来自学生本人,作为老师,我们只能去点燃善良思想的火花。

  用知识教育学生,并不意味着把知识变成成品,然后将它们塞进学生的头脑。学校的使命在于使青少年在心灵里树立起自学学习的态度,确立对知识的坚定原则立场和自己的见解。

  当然,劳动锻炼、身体锻炼等在自我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书籍是自我教育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看好书,进行劳动、身体锻炼是促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

  总之,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进行自我教育,还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多探讨、多交流。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9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xx县“送教下乡”语文学科教师培训,聆听了片区六位老师的授课、xxx老师的评课和师训中心xxx老师的讲座《精准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总而言之,感触很深,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结合文本对教学目标精准定位的深入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简要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首先,我明白了语文每课的三维目标不是网上一搜就能确立的,也非我以前照抄教师特级教案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技巧。作为一名上岗两年的语文老师,我自身最缺乏的就是技巧。听了刘老师的讲座,我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了更深的解读,最起码有了方向上的指引。原来每课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依据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反思我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虽然也认真研读过课标数次,可平时教学中所写的教学目标要么就将三个目标混为一谈,要么就忽视了学情方面的分析。因此,接下来的教学中要花费大量的力气将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实效性。其次,我明白了教学目标并不等于学习目标。在我来石泉的这两年,我听得最多的就是教育系统所呼喊的高效课堂,各个学校倡导的目标导学案。说实话,虽然平时的教研活动中,领导时常渗透这些理论,但总觉得有些偏于形式。尤其是目标导学法,自从我校提出了这样的模式后,学校每位老师上课的流程基本都是这个模子,千篇1律。当然我也无法评判出好坏,只是一直对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含混不清。直到听了讲座和名师的解答,我才懂得原来学习目标中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是作为一些渗透。在利用目标导学法授课时,学习目标是依据学生的实际设立的,也是灵活呈现的,并不是所谓的强硬、自由制定。

  最后,我明白了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教学流程的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在我的教学中,一些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大都来自于网上粘贴复制而成。虽然也有过修改,可因为工作不精细,自身挖掘不深,时常没有将课件与教学设计中的三个目标做到有效整合。通过细听三位名师对她们三节课教学构思的阐述,我懂得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注重细节,静心思考,将教学环节的每个步骤与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一一对应,还应依据教学目标对部分环节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我的课堂才不会容量过多,时间不足。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课堂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课堂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尤其是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我还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反思、总结提高。以上就是我就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的一些浅薄想法,希望各位老师评批指正。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我最大的感受,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琐碎的工作,它不仅需要老师的爱心、耐心、细心,更需要老师的智慧。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活生生的、充满活力的学生。

  有一个晚自修的第三节课,我到我班去巡视,因为天冷,教室的门窗都是关闭着的,当时还有老师在上课,我就不推开教室的门,只是轻轻地推开教室最后那扇窗,从窗缝里观看一下教室的情况,不看还好,一看火冒三丈,坐在最后排的两名男同学,作为重点班的学生,竟然这样,完全不理会有老师在讲台上,他们在下面边说话边吃着棒棒糖,气得我当时就想进去把这两名男同学拎出来,给他一顿教训,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有的学生就算违反了纪律,没有证据,会狡辩的,于是我掏出我的手机,在窗外把这两名男同学的一举一动拍了下来,拍了三十多秒钟,这两名男同学还是没有发现我。我有证据在手了,看你如何狡辩?我不想打断老师上课,我打算在走廊上等待老师下课后再教训这两名男同学,谁知道等到十点四十分,上课的老师还没有要下课的意思,这时候我己经不是那么的生气了,心想,天这么冷,就不等了吧,明天再找他们算账。

  经过思考,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直接找这两名男同学算账。而是让全班学生做一道情景设置题:假如你是一位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两名学生在下面边说话边吃东西,你看到这种情景,你是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我边说题目边盯着这两名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听了我的题目之后,他们脸一下子红了。接着,我又指名这两名学生起来回答。从他们的神态和回答,我知道他们也意识到了老师是在批评他,我就没有多说什么。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在处理这一件事时,我运用了情景设置换位思考法,以不批评的形式使学生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而最终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这件事给我的启示颇深。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策略。在处理这件事时,我不露声色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犯了错误,我们老师是为了让学生虚心接受批评和改正错误的不是为了伤害学生自尊的,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可能更加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反叛心理,那样班主任的工作就更难做了。管理要想事半功倍,就要想办法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把对个别学生的教育看成一次对全班学生引导教育的契机,让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一次净化,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尊重为前提,在轻松与平和之中更好地寻求教育智慧,在春风化雨中做到智慧育人,让“教育无痕”。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通过此书的阅读,我学习和认识了更多的教学机智。 范梅南教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父母和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教育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新型教育学思想和概念,如“教育机智”、“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教育的情绪”、“教育生活的体验”、“对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等等,引起了教育界、学书界的广泛关注和兴趣并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

  这本书里我知道了从哪些方面对自己进行提升。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好的教师究竟要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职业使命感,对儿童的喜爱和关心,高度的责任感,道义上的直觉能力,自我批评的开放性,智慧的成熟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最后,幽默和朝气蓬勃也很重要。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因教师教学机智而出彩,而两者的关系是鱼水交融、密切相关的。课堂出彩的基础是教师教学机智,没有一定的教学机智,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课前预设难以完美,课堂将会失去极好的生成机会。

  机智是一种敏感的、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机智不可以事先计划,受见解的支配的同时又依赖情感,并“打动”他人。“教育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润物细无声’”“机智促进孩子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间”“机智加强孩子的独特之处”“机智通过语言来调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机智通过动作加以调和”“机智在孩子的心灵上留下痕迹”“机智对孩子的兴趣感兴趣”……从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入手,娓娓道来,使我们感受到教育其实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实践智慧,教育需要转向体验世界,在体验中开启我们的理解力和反思力。

  总之,《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作者的很多观点就像是盏指路明灯,不仅给我们教师还给家长指明了一条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孩子的正确教方法。我真后悔,怎么把如此好的书竟然束之高阁?而且竟然以工作忙,静不下心来阅读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为由。看完此书,反思自己为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整天忙忙碌碌,却总达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是缺乏“机智”。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学习,以《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中的理论为指导,更新观念,走进学生,不断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做一个有教育机智的教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今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该书为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其中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进行这种教育,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靠条件反射就可以实施了。像上面两句话,普通的家庭主妇也能说得很流利。"那么怎么办呢?王晓春老师结合案例说,"帮助式教育"才是科学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办法。

  王老师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例子告诉我们,老师光有爱心还是远远不够的,正如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好,但缺乏医术的话,并不能保证治好病人一样。要治好病人,医生还需要有专业能力,能对症下药。教师也一样,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事实证明解决教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老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其实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老师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爱心更重要,起码也和爱心同等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应克服工作方法简单、思维方式单一等问题,练就一身教的好本领,以科学的态度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智慧来帮助学生,让智慧与爱心同行。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正是一线老师的写照?在王老师看来,一个专业化的班主任遇到难题,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情况,进行分析,锁定问题性质,然后才可以根据性质进行干预。万不可上来就管,那样容易下错药。王老师分析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一种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一种是"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然后提出:"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我们先要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否则根本无法研究,因为研究就是思考,而思考是需要有材料的,人的脑子不能空转),然后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再根据反馈回来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巡回往复,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渐得到解决。"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8月29日,郑媚主任就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教育方面进行了培训。通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信息化的普及已经掀起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任何事物脱离信息,都变得滞后。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教育信息化如何做,如何去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挑战,如何改造我们的教育、改造我们的课堂?'智慧校园'应运而生了,让我们这些在一线上懵懂、困惑、不知所措的教师们,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在'智慧校园'的教育模型下,学生将认同学习内容,主动、个性化、尽可能以探究方式学习,最终培养智慧的人。所以学习“智慧校园”教育势在必行。

  1、要转变观念。“智慧课堂”实施,需要教师们要究、多思考、转变自己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也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种种与教学相关的事件,把课本知识还原于生活,这样的工作量很大,需要教师们不断地学习,而且备课的工作量加大,如教师们没有强大的观念支持,是很难实施的。

  2、智慧课堂非常重要。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智慧课堂可以提升实现过程和能力培养的智慧水平。

  3、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提倡数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知识的获取,无非三种方式:一是教师讲授,二是学生看书学会,三是小组合作探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无论哪种情况的孩子,都尽可能通过探究方式获得新知,做不了的尝试读懂,实在不行就听讲。并让其在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智慧课堂能让每个环节布置完任务,给学生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视频,有引导看书自学的,有讲授式的,有小组探究的。学生可以选反选择适合自己的,也可以随意的暂停或是重复看。教师真正实现主导作用,完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才是困扰自己的最关键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好。先学后教,翻转课堂;以学定教,事半功倍,效率格外高。

  总之,智慧课堂不是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分数,而是更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学生生命的智慧。智慧课堂教育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教育方式,其教育宗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近期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书封面上对李镇西老师的评价语是“一位真诚的教育思想者,一位执着的教育实践家”,其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就已经知道并接触过关于李镇西老师一些报道与介绍,知道他是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爱着孩子的老师,他长期担任班主任与语文教师,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关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当好老师”的教育理念也深入人心。在本书中,李镇西老师对他的教育思想作了进一步的解读与诠释。

  一、爱是教育的必要条件

  如在“爱,不是教育的一切”这一篇中,他谈到因为多年前出版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被贴了一个“爱心教育”的标签,对此,他表示不认可,他的思想被误读为有了爱就有教育,他认为爱是教育的前提条件,但除了爱,还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当老师需要爱心,这是都明白的事情,强调爱心是必要的,但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爱是万能的吗?爱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爱心与惩罚可以兼容吗?老话题可以产生新讨论。

  二、教育家首先是教书匠

  在“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一文中,李老师对“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这句话作了剖析,这也比较困扰我的一个观点,我们一面在提“不做教书匠”一面又在提“工匠精神”,两个“匠”的意义是一样的吗?技术上升到一定层次可以是艺术,教育究竟是一门技术活儿还是一门艺术活儿。李老师鲜明大胆的提出,现在许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不是“技术”过度,而是“艺术”泛滥,他认为在中国当下这一定的时期或一定的时代,我们更应强调的是“最缺的东西”,我们一些青年教师现在过多地推崇或者说太迷恋“教育艺术”,但凡是人人都能够拿来就用的东西,绝不是艺术。教育家必须是教书匠,没理由鄙薄教书匠。

  三、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

  李镇西认为,学校创办百年,显然绝不只是培养了名人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学生。他们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同样为国家贡献着自己微博的力量,同样是学校的教育成果,同样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的骄傲。这一观点颠覆了我们许多教育者固有的观念。

  这本书分四个篇章,每一篇章又都有很多文章,其中既有深入独到的理性思考,又有大量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分析,还穿插着作者对自己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教育情怀的诗意表达,在本书,李镇西提出对一些比较时髦的观点做了自已的解读,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与批判精神,这是李老师思想越来越成熟的表现。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这假期我有幸读了徐建平校长著的《释放你的教育智慧》一书,感触颇深。在书中,要求广大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要关注自己的职业生命质量,对自己职业生涯有一个规划。他分别从“教师成长篇”“学生感受篇”“教育教学篇”“管理艺术篇”“影响辐射篇”这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的一些感触,是来自生动鲜活实践的启迪,是一种教育人的生活哲理,有好多例子是可以活学活用的。

  比如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批改试卷时,老师发现王明和张强两位学生答卷非常相似,他们的成绩差异非常大,这显然是一起作弊事件。作为教师,想必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非常之多,我们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把他们的卷子单独挑出来,把他们叫过来狠狠批评一顿,甚至再通知家长。可是,这位教师却换了一种思维方式,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张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宽容的心态包容了他的行为,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唤醒了他的羞耻感,引发了他的求知欲,激发了他的内驱力。

  还有一个案例对我的感触也很深。徐校长一次出差时,住宾馆,得到的“非同寻常的待遇”,管他房间的那位服务员不但为了烧好了开水,准备好了鼠标垫,还洗好了水果。作为服务员只要把卫生搞干净,东西摆放整齐就完成了任务。可是,她还提供了超值的服务,让旅客享受了“宾至如归”的感觉。这位服务员,虽然没有多少知识文化,写的字甚至还有错别字。但是,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是在用心做事的,从她的身上,也彰显了企业的文化服务。这位服务员的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都应该像她那样,除了作为学科教师教好的课程外,还用心发现学生身上需要我们去关心、去帮助的事情,要仔细地捕捉学生内心深处需要去呵护、去引导的事。

  教育需要智慧,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追求做有智慧的教师。教育的智慧,就是要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要顾及他人的心理感受。智慧需要释放,深藏着的智慧,就像地底下的宝藏,体现不出价值。释放了智慧,才有能量,才有价值。一位优秀的教师,一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定是一位让学生感受到的有智慧的老师。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曾军良教授是北京实验学校的校长,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有25年的一线教育教学经验,是一位对教育有深入研究和切身体会的教育学者。曾军良教授的著作《爱与智慧的教育》共计22万9千字,分为理念篇、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探索篇、附录、后记7个部分。

  在多年的一线教育生涯中,我们都希望将学生们打造成有知识、有涵养、有能力的人才,但总有学生不会按照我们所设置的轨道去走,无论是后进生还是特立独行的学生,如何面对他们,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是每一位教师的毕生课题。以爱的智慧抚慰学生的心灵,是曾军良教授给予我们的第一个提示。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的学科,教会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计算技巧、解题技巧都不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数学思维才是。在班级教学过程中,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表现出“不开窍”,例题能做对,课堂反应也不错,但例题稍微变化一下就不会解了,这说明他们只是将数学知识、规律、定理背诵记忆了,并未真正理解。初时他们与那些真正理解了数学内涵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开放性试题越来越考验对数学知识的综合掌握,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明显。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环境氛围,让学生都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宽容善待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找到落后的原因,习惯的问题就从习惯入手,思路方法的问题就从思维训练入手,习惯和思维都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教师的耐心、积极引导是重要的推动力量。教师要多多对学生进行夸奖和鼓励,在良性的暗示下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只有自信心旺盛的情况下学生的潜力才能够尽可能挖掘出来。“你能行!”是教师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工具,在这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能吝啬好话。

  曾军良教授在书中说:“没有爱与智慧,就没有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爱是永恒的主题。教师对学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家长对孩子没有爱,也就没有家庭教育,孩子对父母没有爱,教育是失败的。国家开放二孩政策推行时间还比较短,目前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最多也不过两个孩子,农村家庭中有几个孩子的也很少。可以说,孩子数量的减少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承担着父母深切的关爱和希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大多数父母的现状。

  但反过来,孩子在面对父母的爱时是怎样的感受?他们弄懂这些爱了吗?他们对父母的爱是否有正确、良好回馈?这些都是引起教育界及社会各阶层深思的话题。培养小学生懂得爱,应当是全体一线教师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小学生是一个生理年龄、心理年龄都比较小的群体,他们需要从家长付出爱的基础上去学会爱,需要从家长和教师付出关爱的方式上去学会正确地回馈爱,如果家长和教师给予关爱的方式不正确,他们要怎么懂得爱呢。

  在日常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耐心不足,尤其体现在作业辅导上面,参与课后作业的家长时不时就被孩子气得跳脚,不参与课后作业的家长只会盯着孩子“快去写作业!”,这两种方式都不是正确的。

  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的课程,学生不懂题目、解不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是没有弄懂思路,没有正确的方法,家长要做的是帮孩子分析“不懂”的原因,这是正确付出关爱的方式,而不是拍桌子狂吼“你为什么还不懂”。教师的教育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我有的时候也会与家长交流一些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方法,但有的孩子适用,有的则效果有限,这说明作为教师我们的经验和智慧还是不足的。

  《爱与教育智慧》一书凝聚了曾军良教授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他多年一线教育中总结出的激励、唤醒经验,“教育需要智慧之爱”发人深省。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问对教育事业有专心,对学生有耐心,但这其中是否贯穿着智慧,却难以自查自省,只能再接再厉。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初次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1982年2月(李镇西老师开始参加工作的时间)”,从这一年算起,8年后我才来到这个世界上,带着厚重的时间感所凝聚起来的勇气,我小心翼翼看着后面的一页、又一页。

  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第一编是我的教育观,后两编分别是班主任的自我修养和好老师是这样炼成。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

  在顶着巨大的升学压力的今天,几乎每一个学校都比较看中学生的成绩,平时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更是备受关注,相比之下,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的受关注度也就不言而喻。而在李老师的“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来”这一篇中就有提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是富有智慧并因劳动而幸福的人。他所关注的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多的是未来注定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绝大多数孩子。是的,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固然会因为那些未来成功了的孩子而骄傲自豪,但一个学校甚至一座城市在多少年后又会有多少人成为我们所谓的“名人”。大部分孩子都会成为善良勤劳富有的普通劳动者,而我们在他们需要关心需要关注的求学阶段,似乎少给了他们一些什么。

  我带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单纯,天真可爱。在平时的学习中,孩子对事物或是问题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就像天才一般对什么都颇感兴趣又能积极探索,有的又像一个等待着被关注的小猫般安静地呆在那儿。正是李老师的这种教育理念及时地提醒了我: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未来————不管他是杰出者还是普通人,都会是我们的骄傲。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 篇18

  我利用课余时间拜读了著名教育家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读后,受益匪浅。书中的他的一些对于教育的独到见解,对教育者们的启示,使我感动,折服。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乐于学习,也要乐于教学。

  作为一名新教师,初出茅庐。因此简单的机械模仿是必要的,在刚踏上教师岗位时,能上像一堂课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模仿之上。在此我觉得要感谢学校给我们新教师机会,举办一系列如“新教师站稳讲台”、“新教师我型我秀”等教学展示活动,让我们可以有机会展示自己,以及学习他人长处。但任何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搬用,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也正如肖川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说:“如果一个教师只有别人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他才会怎么去做,而不会主动地探索一些有效地方法,那他的发展前景就很难令人乐观。”是的,当我们站稳了讲台后,我们就该积极寻求、主动探索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路子。我们更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性格和业务方面独到的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和教学个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书中肖川先生还提出:“老师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学生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的发展,更谈不上对于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的关照。”在我认为,教师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良心职业,是要从道义上对每个学生负责任的。因此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心关注其日后的成长。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教师是培育花朵的园丁。我们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用赞美替代批评。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用自己的智慧与真情鼓励引导,宽容对待。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肖川先生看来只有当我们教师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有可能为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也就要求我们心存乐于教学之心。比如我的师父马洁老师,我就觉得教学经验丰富的她已经将教书育人融为到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树下的一藤牵牛花,墙角的一株小草身上,她也能发现生活的乐趣,生命的美好。她把这种快乐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也懂得生活,懂得感激。这大概就是她的生活哲学,教育信仰吧!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乐“学”的幸福,更是从中获得启迪:教育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更要求我们用自己的真情与智慧去感染我们的学生,以及我们身边的人。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论文智慧智慧教育智慧文化03-30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04-03

智慧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2-09

关于教育智慧的心得体会12-17

教育的智慧散文04-25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书心得体会12-28

教师教育智慧心得体会04-03

智慧的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6篇)08-02

教育智慧读书心得体会范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