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心得体会15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改心得体会1
实施新课改,我认为是我们教学中必须走的路。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我们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实践新课改。
我在教学中采用“五步曲”的课堂模式,即追忆感悟、预习检查、探究交流、反馈练习、探学导航。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我看到了希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此,结合新课改的大局,针对我校的教学实际,我说几点启发与思考:
一、上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应当要求一节课让学生接受所有的内容,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好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我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只要能积累知识,能提高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我们都可以实施。我始终坚信“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二、课堂要讲质量,不追求数量。
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好,理解能力不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门槛不要设得太高,先从基础的抓起,“万丈高楼从地起”嘛!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过程,在引导他们说、读、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当堂理解、消化。问题要少而精,注重知识的升华和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得才行。
三、课堂模式要在教学中贯穿始终。
在课堂上,要按照新课改教学模式一步步的来,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漫无边际的讲,要让学生懂得老师的教学思路,好让学生有的放矢。
四、课堂上角色的转换。
一堂好课就犹如一部好的电影,要想电影精彩,必须要有好的演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老师是主演,学生是观众,其效果我们可想而知。现在我们要转换角色,让学生成为主演,而我们老师是导演。让学生动起来,多写、多说、多练,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五、努力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
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和表扬学生,我们的课堂评价要与教学同步。给学生一点掌声,一个微笑,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积极的心态中学习。努力把每堂课上好、上活、上得有趣,让学生回味无穷,从心底里喜欢上自己的课。
六、要善于反思和总结,积累教学经验 。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闪光的做法、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积累下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积累经验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一整套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写课后反思,把自己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总之,我们老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实行新课改,压力大、负担重使我们的老师放不开手脚,耐不下性子,这都会影响我们的新课改教学。在课改过程中, 要善于交流合作,借鉴别人长处,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我们应该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适应新课改的潮流。
课改心得体会2
通过一年教育教学本人认为:人教版《化学》(必修)的专题内容安排不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教材还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资料卡片”、“科学史话”等。
教学措施:
一、改变教学策略,实现从“读、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似乎要高于学生,因为学生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比教师要强,针对这一点,我们高一化学备课组可谓绞尽脑汁。
例如在《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先后提出了“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让电子从A处定向移动到B处”、“什么样的物质能失去电子,什么样的物质能得到电子”几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中得出结论:将氧化剂和还原剂分放在两处,用导线连接,分别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实现电子定向移动的前提。之后,再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教学中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的参与,但却是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深层的思考,有思维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法一改先做实验再得出结论的教学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思考,还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的能量转换方式”、“原电池对反应类型的要求”的印象。
二、构思形象比喻,运用合理生动的比喻使深奥的化学知识更加易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些知识是抽象的,如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呢?我们高一备课组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大胆设想、积极讨论,总要想出一些生动恰当的比喻来降低教学的难度。
例如我们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的教学中,对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我们用组织同学登山,从一侧的山脚爬过山顶到达另一侧山脚来比喻完成一次化学反应,怎样能让单位时间内顺利到达目的地的人增多就象如何让单位时间内反应掉的物质变多。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结论:“多派一些人来爬山”(增大浓度)、“爬山的人补充一点力气”(升高温度)、“将山铲低一点”(使用催化剂),由此引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几个外界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这样该知识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中了。在将要学习的《化学选修4》中的“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设想好一个比喻:劫富济贫。
三、领会栏目功能,合理的运用教材各种栏目
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在《富集在海水之中的元素——氯》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史话“氯气的发现和确认”,并探讨该史话给我们的启示。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远远多于我们预计的,如“氯气的制取方法”、“氯气的部分物理性质”、“科学研究应有献身精神”、“做任何事都不能半途而废”、“不能盲目迷信权威”等。通过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等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习惯,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例如在《化学必修1》课本P44的“科学探究”是探究Al和O2能否反应。学生通过两个对比实验得出结论,无论铝箔是否打磨,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都会蜷缩变红,熔化但不滴落。由此,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为什么不滴落?有致密物质包裹;什么致密物质?铝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产生致密的氧化膜;新物质为什么不滴落?新物质熔点高。我们又提出“怎样才能让铝在O2中燃烧”的问题,让学生课外讨论思考,学生对此兴趣盎然。
四、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延伸知识
新课标最大的特点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都参加了新课程培训,回来后我们又集体认真研究讨论了《新课程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对整个高中化学必修、选修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而且也避免了在课堂上随意延伸。
例如在《化学必修2》中的《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中,我们侧重的是定性分析和描述,并未将选修中的“热化学程式”和“盖斯定律”随意引入拓展。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们也没有将“弱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入,更不敢将“电解质的分类”扩大。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后学生的兴趣很高,求知欲也正强,我们大胆将《化学必修2》中的《开发利用金属矿物和海水资源》中的“金属冶炼方法”和“铝热反应”等知识融入到该章。
五、研究学生个性,针对特点和基础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对教科书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智能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在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表现,对胆大但粗心的同学我们侧重培养他们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则加强对胆小或动手能力不强的同学的鼓励和指导。在分组讨论时,我们的目光较多地停留在不善于交际的同学身上。对一些生活习惯不太好的同学,我们在《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则让他们分别扮演工人、环保官员等角色进行现场辩论。我们现在发现这些针对性的措施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六、增进师生交流,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氛围中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增进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
在新的理念下,师生间已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知识的“授”“受”关系,而是能动的、平等的合作者。我们不仅注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注意课下和学生加强交流。每一次阶段测试后我们都要求学生写一封《致化学老师的一封信》,这就给师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信中,他们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在化学学习中的不解和困惑,咨询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甚至有的学生把自己焦虑、失望的心情也写下来,这就大大增强了师生间的信任。从来信上,我们也看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肯定和建议,这大大增强了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自信和激情。也有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批评和意见则有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七、改变评价标准,倡导多元的评价发展观
传统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改进、激励、展功能,忽视对学生的动态评价,使评价失去了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作用,而新课程则提出了全新的课程评价的理念,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更加多元的评价。
八、提高备课效率,加强备课组教师的合作与交流
在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的社会,教育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应当是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教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应该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但我们能很好地秉承高级中学优良的校风、我们每个工作日都在同一个办公室,几乎每一堂课前我们都展开激烈的讨论,讨论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能的效果,甚至讨论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每次考试我们都流水阅卷,我们之间也互相听课评课,甚至会分析彼此学生的试卷,互提意见,共同进步。
对新课程的几点困惑:
1、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多点分布是否都合理。
2、课时不足与教学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
3、手头的资料不完善,配套练习很难跟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4、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不同。
5、新课程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应试的要求。
课改心得体会3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实验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成长记录、教学反思,引导我走上一条研究之路。课改实验,带动了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使我具有了研究意识,养成了课后反思的习惯,不仅重视授课前的设计,而且重视课后的总结和反思,即对照新课程的理念,反思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课程功能的落实等。研究方式的改变带动了我工作方式的改变,我走出封闭的教室,打破学科壁垒,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沟通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与此同时,一方面还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借鉴教育同行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新经验,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以此从全方位、多角度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关于语文新课改的一些做法: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带着新的理念,已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并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师生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等方面。
1、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所以必须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变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根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而抓重点,解疑点。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较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冰心的《纸船寄母亲》这是一首现代诗,其实也是一副优美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在教学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课文的配乐朗读,想象一个女孩子站在船头,望着愈来愈远的祖国,想着离自己越来越远的母亲,只有一只一只的折着纸船,把她抛向太平洋,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这样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的内容,同学们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同学想象出了当时的冰心脸上挂满了泪水,还有的同学甚至想到与自己的父母亲人每一次离别的场景,这些都说明同学们已经融入了教学的过程;欣赏完了画面,我又让学生听了满文军的《懂你》这一首歌,这首歌同学们也许听过很多遍,但在那个特殊的场景下,大家都闭上了眼睛,仿佛和歌声融为一体,谁也不忍心去打破那种宁静,此时无声胜有声!
3、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
课前预习,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活学、学活。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黄河”的话题时,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让学生课后查资料,看看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并搜集整理一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和诗句,学生看电视,看报纸,有的同学甚至通过上网查资料,通过捕捉信息来学习知识。
4、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们深知,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学好语文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此,不求一日见效,而是时时给予关注,并辅之措施,得以落实。
5、重视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主动探求知识,取得“潜力得以挖掘,能力得以提高”的效果。如在教授柳宗元的《黔之驴》这一篇文言文时,我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然后分析驴和虎这两个形象,最后把全班分为二个大组,分别到驴家族和虎家族去拜访,并写一篇悼词和贺词。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连那些平时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同学也热烈的参与讨论,出谋划策。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探讨中,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要远远强于老师空洞的说教。看到这样的课堂,我感觉很欣慰,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了以人为本,又将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体验,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素质的高低也相当重要。“不断学习,与‘课改’一起成长”这是对老师要求。“课改”挑战教师素质,其全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对语文老师无疑是一种考验。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担当起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大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才能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我们由此获得的体会是:必须学习。学习教育理论,以指导教学;学习专业知识以提高业务水平与业务能力。这种学习应是博览广闻,持之以恒的。除此而外,还必须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开阔教学的视野。惟有如此,才能在课改中得以更新发展。追求无极限,探索无止境。教师们在“想”中“做”,“做”中“想”,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力求使“想”和“做”得以更完美的统一。
课改心得体会4
曾几何时,我因自己是摆渡人而抱怨,送走一届届的小学毕业生,自己仍要回到原点,只有自己不断重复同样的路程,只有自己看着一成不变的风景,只有自己拥有没有前途的人生。今曰,我为自己是摆渡人而庆幸:陪伴一群群孩与之携力划向理想的彼岸,只有自己享受着他人托付的人生美好时光的信任,只有自己不断分享着孩子们成长的收获和喜悦,只有自己有幸一生与青春同行,与课改同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一、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观念。
在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个人简历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的转变,也导致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评价的转变。
以往一堂课“棒!棒!你真棒!”不绝于耳,但进行课改后,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但是相对而言它的进步是不容我们忽视的。对学生的个性化、全面性的评价更加受学生欢迎。不再是以前的“三好学生”“学习标兵”的称号,而是凸显学生优点的更加具体、到位的评价与表扬,更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从“灌输”变“引导”,从“表演”变“对话”。突出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与合作性。心得体会其次,改变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老师能够关注个体差异,呵护学生自信心。教师学会聆听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解释,课堂正在由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转变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几年了,经历了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过程。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课改中,有艰辛和挫折,也有欢笑和成功。那一次次失败孕育着成功,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往前走。因为我在“课改”路上,是课改使我成长,是课改给了我信念,我要沿着课改之路走下去。
课改心得体会5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课堂,使沉闷的课充满了活力。从学校开始课改至今,我们一路摸索。从在网上观看学习新的课改模式,到綦江考察学习。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对我们学生学习的效用,对我们教师而言更是一次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颠覆性的改变。对我来说,课改之路尽管艰难曲折,但我从中认识到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校确立了“目标明确,自学检测,合作攻关,课堂训练、强化矫正”的四段七步式课堂教学模式。在一期的摸索下,我欣喜的发现学生自主能力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也不断增加.
‘四段七步式’实施变化最大的是学生,学生有种“我的课堂我作主”的主人公精神。在教学过程上突出让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在教学中,他们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学习自由,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相比以往的传统课堂,学生做事,学习都变得主动积极多了,因为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做,自学,自测,生教生,带着问题倾听老师的点拨,练习,发现问题,矫正。每个学生都有事干,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价值,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只是在传统教学当中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课堂上,学习上找不到任何成就感。在‘四段七步式’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小组内的建设,一对一,师徒结队,兵教兵,共同提升,学生不会再为一道一无所知的问题而发愁,也不会再担心因一时的失败遭抛弃,老师的鼓
励是他们进步的动力,学生的互勉是他们不放弃的见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乐意去学,相信他就一定会学好。
课堂就是互动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演讲者,他只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的表现,学生也不再是听众,他们亲身体验“学数学”的过程,一堂课下来,比我自己一味地讲解,学生只管记忆,效果好得多,这样教学,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那是相当的活跃,完全脱离一个学生的被动、被指挥的角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并把自己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这非常有助于把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所以课堂上同学们都积极发言,看似乱哄哄,实际是在教师的调控和学生的自律中的有序。
"四段七步式教学法"是在课程改革基础上提出的符合我校教育教学实情的一种教学模式,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我感觉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不是被动解决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不过‘四段七步式‘教学法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完善,学生也需要时间来养成良好的自学质疑习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继续完善。
课改心得体会6
9月12日我们学校一行10人在罗校长的带领下到XX初中参加了旬阳县课堂教学改革——高效课堂现场会,我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观看了展出的所有材料并参观了学校教室、宿舍,分别听取了XX中学许本花老师的一节听说课和XX初中张XX老师的一节阅读课,初步了解了学习小组的组建,现在说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几点: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初具规模。从理论上来看,学校从总体上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具体操作模式,例如:如何设计导学案,高效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课型模式(新授、复习、练习、讲评课),课堂教学流程(三步六环——1、情境导入,明晰目标;2、学案导航,释疑解难;3、互助合作,释疑解难;4、展示交流,点拨提升;5、当堂训练,达标测评;6、盘点收获,反思提高。),并有具体的教师和学生活动流程。教室里张贴有导学案的使用流程及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口诀、优秀学习小组评选标准。
从我听到许老师的一节英语听说课来看,她遵照了“激趣导入——预习展示——合作交流——巩固提升——达标检测——课堂反思”的教学流程,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注重将小组评价贯穿始终,教师充满激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抢着发言,但由于时间关系,达标检测课堂并未完成,课堂反思及对小组的总结评比部分,我们一点都未看到她如何操作。
在教室的桌子上面我们看到了小组成员的分工和奋斗格言及奋斗目标,周围的小黑板上张贴有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评价表,细分到每一节课,一周一评。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主题比较鲜明,比如有以竹子、荷花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英语课堂用语张贴在每个教室,小组学习方法和导学案的使用也张贴于教室供师生共同学习。班主任的管理理念也贴在了教室门上。但是教室、宿舍张贴的花都是从商店买来的,并未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宿舍里的内务是无法与我们学校相提并论的,而且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的基本功还是相当可以的。
第三,学生的养成教育很不错,大课间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很有特色,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才艺,给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发展空间。
最后,我们在李XX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评课,有一位校长和教务主任的点评是比较深入的,提出了教学机智、学生评价、语法知识讲解、合作交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同观点。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更多人发表评论,李老师提出了几个我们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高效课堂改革不能拒绝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多媒体的使用,要将其融入课改。
二、使用了导学案,课怎么上?
1、要注意教学起点,课堂导入就从课前预习的地方开始。
2、要把一个个的学习目标转换成一个个的学习任务,不适宜直接在课堂上展示。
3、学生对话展示直接在座位上就可以了,不用走到讲台前。
4、高效课堂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教师有效的教上的,如果导学案上学生预习时没有chant,那课堂上的展示就是多余的。
5、要展开有效的展评:要求学生怎样做,就要怎样检查。
三、怎样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1、把词汇教学融入具体句式中学习,不能单独孤立的教单词。
2、要把阅读课设置成在简单问题提示下进行的阅读,只有把课文真正读懂了,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性训练。
3、在阅读上不能忽视教师的有效引导,而且引导要有效。
最后,李老师说明年英语组可能会再组织高效课堂的展示课,进一步研究高效课堂的具体操作方案。
通过这次学习,我虽然从理论上对高效课堂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不是很明晰的的。不过从课堂上看,学生的改变还是非常大的,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上几乎没有不动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我今后在我的课堂上要进一步加强并进行合理运用的,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我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以发挥最佳的效果。同时,我觉得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各科老师的协同作用,因为高效课堂的理念、小组的评比、小组长的培养、小组的组建仅靠一两个老师是不容易完成的,而且效果也不会是那么明显。我再次觉得,高效课堂不一定每节课都要导学案,但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在每节课学会更多的知识是我们每个老师的共同追求,就让我们共同用我们的智慧来完成这个目标吧!
课改心得体会7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的第一章P13,T·6,让学生以给定图形 、 、、 、” (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图形,并写一 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评奖。如“ ”战车、“ ”风筝、“ ”夕阳夹山、倒影入溪、“ ”一个人、一座山、一个太阳等等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象之丰富,语言之诙谐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线段的长短比较时,我一开始设计询问学生平时如何比较身高,并请两个同学演示。再让学生仿照比身高方法来比较两支笔的长短,由此引导学生找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这个问题。在学习角的大小比较时,不再需要我的引导,学生从线段的比较中又找到了角的比较方法。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如在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3立体图形时,我让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多面体的展开图,在学生制作时我观察各组制作过程,并参与到他们的制作过程中,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了解了他们在制作时的所思所想。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讲如何判断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下)6.3实践与探索P14 ,T·2这是一个有关形状体积变化的问题。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马上去做,而是找来两只一大一小的两只圆柱形的杯子,一只杯子中盛满水,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再比如讲解P15 ,问题2储蓄中的利息和利息税问题。我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几个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课前到银行去询问和调查,课上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调查成果,用实例引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如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P14 关于幻方的阅读材料以及P122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的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学华师大版初一数学(上)4.1立体图形,这一节接近于实际生活。我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交流他们对立体图形的感受、自己动手制作熟悉的立体图形,并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丰富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我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这一学期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
课改心得体会8
3年前开学以来,我在课堂上发现老师变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原来我们这界是课改年段。
新教材真正体现了这次课改的精神,学习过程与后果并重,同学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教学场景,我们忙于收集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我认为课改让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同学们学得主动了,大胆了。我们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变得主动而灵活,大家都抢着发言。学习由苦变乐,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变成了课堂上的主旋律。
四年级的时候,徐爱华老师开课,上了一节《尊严》。这一堂课赢得了许多老师的赞叹。我们查找了大量的资料,了解石油大王哈默,我们踊跃发言,还表演了哈默给镇长捶背的样子和哈默与镇长的对话。我们还讲了几个关于尊严的小故事。我们精彩的小故事和发言把这堂课推向高潮。
徐老师与我们默契十足,搭配的很好。让我们和老师们感受到了课改的力量!
课改主要体现在: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合作探究、产生新疑。它让同学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发言更积极。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子”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同学们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同学们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六年级第一学期,周素娟老师开市重点课程,我们查找了充分的材料,以介绍的方式来描素我们的厦门。我们不仅介绍了厦门还说了闽南语,唱了闽南语歌,介绍了美食,讲速了故事,描绘了风景,我们精彩的介绍和表演赢得了老师和领导们的掌声和好评,给这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虽然课改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好成绩,课堂、学生和教师都产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问题。如:把课程改革仅理解为教材的变化,换了一套教材而已;知道学校教育要以学生发长为本,实际课堂教学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还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更开放,向学生社会生活的更大时空开放;更有效,多一点探究、创新体验,多一些同伴互助协作。给我们一些权利,让我们自己去选择。给我们一些机会,让我们自己去体验。给我们一点困难,让我们自己去解决。给我们一个问题,让我们自己去找答案。给我们一片空间,让我们自己向前走。
课改带给我们新一种学习方式,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动力,更有力量!
课改心得体会9
迎着课程改革的浪潮,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今天,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诞生了。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既为此感到光荣与自豪,同时也觉得使命的神圣与责任的重大,能参加试验工作,不仅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又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五步三查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三、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
课改心得体会10
我是一名刚步入体育教育事业的新人。
对课改没什么大的感受,要说变化也就是拿自己的课堂与我上初中那会的课堂作比较,那个时候可能是更加随意一些,加上教学设施的不完备,很多事情都是用嘴来描述的,我们也只能听老师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
我觉得课改十年来老师变化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语言体系变化。
现在老师更多地使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三维课程目标,多元学习评价等等,这些现代新词。
体育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组织措施,有效地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总体上讲,教学内容由过去的,单一竞技运动项目,向多样化运动项目转变。
另外教学内容由学非所用,向学以致用转变。
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充分展现,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驾驭课堂的主导作用变得清晰可见。
课程改革10年来,统一、僵化、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被打破,灵活、多样、讲究效率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正在形成。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奠基学生幸福的人生,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课改心得体会11
20xx年12月12日至19日,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到xx学校和江苏泰兴的洋思中学进行学习。经过紧张地学习,我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更具体、明晰———那就是要坚定地走课改之路,向课堂要效益。对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也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审视自己的工作历程,对于新课程改革和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反思和建议。
通过学习,我的感触是:走进洋思课堂,我眼前豁然一亮,看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课堂。长时间来,我们新田的教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重复书”,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是定势,殊不知一场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而今洋思中学的课改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们新田的课改起步已经迟了,要想方设法迎头赶上,我们要有一种使命感。
瑞华实验学校是第一批课改实验学校,由于种种原因,课改走进了死胡同,不得不回归原点。作为一个经历了全过程的参与者,我在反思。我粗浅认为在实际的课改中必须要解决这些基本问题:
一是方向问题。我这里所说的方向问题,不是指要不要课改的问题?也不是指学那种课堂教学模式的问题,而是特指课改要由上而下的问题。领导(校长)坚定的决心是课改成功的关键,自上而下的形式容易形成合力,便于课改工作的展开,也能及时纠正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由此延伸出另外第二个问题,就是一所学校的领导(校长)要是课改的专家或是行家,是学校课改的总设计师。学校的行政人员应率先学习培训,掌握课改教学模式的理论和实施流程。课改不只是学校教科室的事,是整个学校领导团队的事,这个团队是表率,是改革的风向标,要做到人人都能为教师解惑。学校领导团队就课改形成合力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不能是校长愿做,分管领导态度模糊),不可操之过急。依次类推,当有一批课改骨干后,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课改燎原之势。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瑞华是走了弯路的:在20xx年推行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当时95%的教师不明白这些概念,我们也没有经过学习培训(当时我们的教师外出学习观摩的机会太少了),课改的白丁一个,硬着头皮往前走。我们边学习,边摸索,边尝试,学岳阳许市模式,搬许市模式,结果走入了困境,走不下去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有一个专家坐镇及时指导,自身若电能充沛,也许课改之路会走得稳妥些。当然,我们也有一批年轻教师接受了新理念。
二是教师观念的改变是难题。有的教师教学已形成定势,改变困难大。而课改需要一大批喷薄激情的教师,点燃、燃烧激情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推进教师的二次创业,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评价机制,适当给教师松绑,给学校的探索开绿灯。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是践行者,教师观念不改,必将影响执行力。我个人认为课改之初,对于不愿参加课改的教师,人员编制松的学校,能引导改变的则引导,不能引导改变的则变换工作岗位。课改,一个班的教师就是一个团队,不能因为一个人而打乱课程教学结构,扰乱军心。从另外的角度说,课改实验班级的教师一定的搭配好。当然,对思想暂时转不过弯的教师的学习要求不能放松,
三是需要教育局的支援。课改涉及到一些硬件设施建设,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另外,课改最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当我们学校遇到课改难题时或走入困境时,希望能得到局里课改团队的及时指导和帮助。
以上是我的一点思考,下面我想提点建议。进行课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问题会暴露在各个层面,需要及时解决。就课改,我想能不能由县教研室、基教股牵头、领导,成立一个课改团队。这个团队的教师可从全县教师中选拔,各会考科目(九科)选2-3名教师,由教研室、基教股负责培训(这部分教师暂时由教研室、基教股管理,适当的提高待遇)。等局里确定教学模式后(我个人认为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适合于我们的教学),县里的课改团队分步骤开展工作:第一阶段(两周时间),课改团队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边观摩(视频)边集体备课边试教,各学科教师轮流试教,同学科教师听课,然后进行总结完善。第二阶段(两周时间),课改团队教师继续集体备课和试教,准备过关课,上过关课,由教育局组织专家评定,培养出我县第一批课改骨干。第三阶段(两周时间)局领导带领课改团队送课下乡。兵分2-3路,同时下乡送课,并为当地教师作一次学科课改培训。第四阶段是课改团队成员回归本校指导课改,并按局里的分工跟踪、汇报学校的新课程开展情况。
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工作千头万绪,作为我所处位置而言,就是坚决执行,加强个人学习,抓实学校教师的培训,带领教师走好课改之路。
课改心得体会12
(一)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
(3)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来听讲。
(4)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5)刚上课的10分钟,这段时间很重要,要尽量通过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了,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二)促使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师生能够积极互动才算是高效课堂。
(2)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能力并养成依赖习惯,会使同学们对自己小组讨论的内容十分了解,但对其他小组负责的内容掌握得很差!并且同学之间的讨论只能停留在表面,不可能像老师一样上升到理论层面,举一反三完全没有办法做到!
(3)动不动就问就讨论,会让我们自主思考能力下降,遇到难题时再去问,这样我们才会记住这个题,因为我们确实思考过了。高效课堂必然是多向度的以问题交流与探究为纽带的师生与生生间多维互动的课堂。当下,让学生多讲、多活动、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似乎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不二法门。可学生们的上述观点,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学生们认为,应减少小组合作,合作过多会妨碍独立思考,并形成依赖习惯。这再次告诉我们,教师运用小组合作组织教学时,必须注意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关注问题预设与问题生成的真正探究价值,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课堂活跃。
(三)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1)完全在于学生本身,当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思维紧跟着老师授课,积极思考,这就已经完全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2)高效课堂应该是一种十分活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上活跃并不表现在行动上,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跳跃起来。
(3)理科以老师讲为主,但允许学生发散思维,一道题有多种解法时可以让学生逐一展示,讲求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从上述观点我们得知,学生们是非常重视关于积极思维这一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的。
(四)关注全人教育的课堂是高效课堂
中国有两个优秀的教育传统,一是先教人做人,后教人读书;二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有4点建议供参考:
1.人人都当主持人。我主张每位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当学科主持人,学生的学科兴趣与特长不同,不同的学生完全可以当不同学科的主持人。
2.人人都当主讲人。也就是说,要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不同的学科里当小组主讲人。
3.让每个孩子都阳光。我在听课中发现,有的学生发言很少,这肯定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如何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中阳光起来,而不致成为被课堂遗忘的角落?我主张,课前老师、课堂主持人、小组主讲人要帮助这些学生做有针对性的准备,专门为他们创设课堂发言的机会。什么是教育?这就是教育。
4.让知识与能力齐飞。有人担忧,活起来的课堂,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到底如何。我认为,其一,有了活起来的课堂,就有了进入主体状态的学生,就有了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是高的,反过来讲学习质量就高。这是规律。其二,活起来的课堂,必须做到活而不乱,既活又实。关键是,师生要始终关注课堂、单元教学中的诊断、反馈与矫正,重视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这里,我倒不担心学生情感领域的发展。
课改心得体会13
一、创建背景及起因
目前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方面,存在一些不良倾向,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和素质偏低,他们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以及自身对孩子应负的教育责任,或者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形成隔辈教育,或者爱的多、管的少,形成溺爱教育。我校特色创建源于20xx年xx月张宪华老师的家访,由于这次家访发现了留守儿童问题,经校领导与老师们和部分家长的商讨,创建了我校“家校一体共同参与”的办学特色。
二、创建步骤及其具体实施过程情况
(一)完善组织建设,加强领导
1、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各班主任老师为成员的特色学校领导小组。
2、成立了村级家长委员会,并制订了《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家长委员会工作制度》。学校每年召开两至三次家长委员会议,一般有学校领导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的成绩,听取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
3、学校建立了家校联系卡,进一步加强了家庭和学校的联系。使家校双方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表现,以便加强配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严格家访制度。学校规定,新接班的班主任要在一年内每生家访不少于一次,连任班主任一学年家访人数不少于全班的二分之一,并对每次家访作以详细的记录。
5、为了使家长能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及时与家长沟通,成为家校联系的桥梁之一。
6、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包。(A、学生的个人情况登记表。B、学生在家表现综合评价表。C、学生在校表现登记表)
7、每学年开始,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家校一体预习手册》和错题档案,下发了《怎样预习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就学生如何搞好提前预习给家长作了说明。要求家长抱着对学生、对学校高度负责的态度,放下手中工作参与到教学活动来。把创建特色学校活动进一步推向深入。
8.针对我校的教学特色,结合当前当堂达标教学,我校在《家校一体学生预习手册》上做文章,下功夫,力争做大做强。我们专门成立了相应的语文、数学教科研小组,撰写了教科研课题,如:语文:李凤英老师的《当堂达标教学下的古诗文教学研究》;数学:王绣老师的《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使预习与当堂达标模式有效结合》;切实把《家校一体预习手册》落到实处。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扎实办好特色教育。
1、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从20xx年春季开始,为提高家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管理孩子的能力,我校定期组织家长观看教育子女专题讲座、召开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请优秀家长做《家庭是怎样教育子女》的专题报告。
2、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学校都要召开家长会,会上家长们首先听取学校的工作报告,其次听取本班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情况介绍,会后每位家长还要填写家长意见反馈表,学校把各班家长的意见汇总,由学校进行统一答复。
3、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这是学校开展创新家庭教育的又一内容。每学期举行一次“学校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真正走进校园,参观学校的角角落落;深入课堂,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知道教师是怎样教的,并进行评教,及时提出宝贵意见;参与孩子节日,观看六一节目、元旦文艺汇演。极大的调动了家长与孩子的热情;拉近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出现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三好学生”的可喜局面。“家长开放日”活动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4、家长评教。(根据平时的表现家长对每位教师进行评议)来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
5、成立村级预习互助小组:为进一步解决留守儿童的课业辅导问题,20xx年6月在各级领导的指导提议下,并结合我校的两个市级课题,我们决定组织成立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经过一系列的准备交流工作,20xx年xx月我们召开“宣章屯镇中心小学家长会暨村级预习小组成立大会”,打破年级界限,以自然村为单位选举出村级家委会、成立村级预习互助小组。同村家近的四、五个孩子组成一组,打破年级界限,以《家校一体学生预习手册》为依据,教师出示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每天一个家长轮流值日,负责孩子们的预习秩序,值班家长能辅导的由家长辅导,辅导不了的可由高年级孩子辅导低年级的孩子。村级预习互助小组在家长的努力、村级家委会的督促和老师的回访指导下以点带面的开展起来,真正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家庭辅导问题,也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的成立:保证了学生们的安全。特别是在夏季,由于学生放学时间早,一部分孩子有可能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去下湾,这样增加了孩子不安全的因素,预习小组的成立可防止这种可能性的发生,保证了孩子们的安全。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的成立可化解家长之间的矛盾。学生家长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由于村级预习互助小组的成立,学生成为家长之间的纽带,这样家长之间的矛盾也可化解。
6、实施了家长值班制度:每天有一位家长走进学校进行值班,明确了家长值班职责:
(1):每位家长每学年到校值班一次,在校一天。
(2):按时到校值班、签到、做好值班记录
(3):到校后帮助值班教师做好上放学时值勤和校内值勤。
(4):协助体育教师安排好学生的两操。
(5):值日家长每天任意听一节课,(家长推门听课)并对教师进行评议。留下反馈意见,以便我们对预习教学的改进。
(6):对学校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家长的到来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规范了学校的各项秩序。
7、从20xx年9月起,我们进一步挖掘家长和社会资源,聘请有特长的家长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了家长信息采集表(登记造册)
(2)海选出特长家长,并建立了特长家长档案。
家委会还给特长家长下发了的聘书。经过海选小组的海选,确定了3位有特长的家长:一年级家长康洪林的《少年太极拳》、四年级学生家长宋维香的(手工制作)、二年级学生家长黄伟明的《疾病预防》,还特邀、聘请了王业强校长为我们学生上书法课教孩子们练毛笔字;学校制定了课程安排表,每隔周234来我校给学生上一节课,家长的参与真正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弥补了学校师资的不足,使我们的课堂活了起来。这一举措在家长之间反映效果也很好,家长们对学校更加信任了。
(3)结合我镇大棚蔬菜基地的优势,让懂蔬菜技术的学生家长当课外辅导教师,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蔬菜大棚上实践课,一举俩得,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与家长沟通。
8、定期表彰优秀家长。在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中,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大力支持,为此学校每年都要表彰xx名优秀家长。
(三)创建活动初见成效
1、“家校一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主导作用,也充分地挖掘了家庭潜力,使得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更加密切,距离拉的更近,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家校联系也使得广大家长朋友充分认识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能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活动中来,加强了与学校的沟通,加深了与教师的感情。通过听报告、座谈、参与听评课等活动以及与其他家长的接触与交流,提升了自身素质,使自身的家庭教育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家校联手齐抓共管,也促使广大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升华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水平,取得了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满意。
三、今后打算:
为使特色学校发展更上一个台阶,真正实现我校“人文宽和、幸福阳光”的办学理念,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进步,争取实现以下目标:
1、继续调动发挥家长委员会成员的积极性,充分行使村级家委会的“特权”。
2、总结已开展的村级预习合作小组情况,逐步推广到学校管辖范围的社区和自然村。
3、“预习与当堂达标教学相结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并积极推广应用。
4、我校还打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和学生教室内安装上摄像头,目前校园摄像头以安装完毕。构筑学校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家长与班主任的网络联系平台或QQ群,让每位家长每时每刻都能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最终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5、继续实施家长值班制度和特长家长进课堂制度。
6、走进社区举行“家校一体”成果汇报会。(可利用六一儿童节、元旦文艺汇演、三八妇女节等形式)
7、打造“校园主题文化系列”,整体构建学校广场文化、教室文化、办公室文化、走廊文化、运动场文化等系列文化。
8、创编自己的校歌,校徽(已完成)整理制定《宣章中心小学管理手册》。
9、根据特长家长进课堂的材料,开发校本课程编撰校本教材,真正让校本课程走进课堂,走向学生。
目前,我们“家校一体”学校特色办学的尝试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成绩,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仅仅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且探索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没有实现所有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家校合一、立德树人;携手共创、和谐家园”的办学理念,确立“让每一位学生、教师、家长都成为最好的自己”的培养目标。以“家校一体共同参与”为主题,继续完善“家长委员会”的职能,力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结合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县级较好水平。让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课改心得体会14
<<数学课程标>>明确指出: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引导者和合作者 ” 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 、数学课程在目标定位上,提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总目标。
新基础教育强调从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启度来确立教学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十分明确。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当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旨在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等。
二 、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三 、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 、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五 、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尝试在课改这一大环境下启用新方法、探索新思路、构筑新课堂。力求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1、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主体化。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呢?主要是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懂的,教师不教,学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师不代劳。教师在课堂中要抓准机会,创设条件,让学生深入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玩、说、练、议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学《有几辆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说算式,再经过交流合作结合一系列玩、说、练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探究,这样不仅学生轻易掌握了所学内容,还启动了其思维。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联系生活实际--数学学习生活化。
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应该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出发,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使学生真正认识数学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正因如此,教学中,我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实际、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文具;联系实际说说6、7、8、9、10可以表示什么?这样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循规蹈矩走不出封闭的大门,因步自封编不出优美的童话。在新课改这一广阔天空里,我们应该不怕失败,不断努力,不断创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改心得体会15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本事,让学生享受“欢乐数学”。
一、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一样的资料确定不一样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一样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研究到观察本事、想象本事、思维本事、推理本事及总结归纳本事的培养。一位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此刻他对学生学习本事的培养。
二、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当师生的主动性、进取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我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趣味,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忙、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经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确定、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不仅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当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欢乐数学”。
【课改心得体会15篇】相关文章:
学校课改工作计划01-11
教师个人课改工作总结01-05
高中课改网手机登录不了吗02-26
小学课改公开课活动总结05-01
【精华】课改工作计划4篇01-01
课改工作计划汇编8篇01-03
湖北省高中课改网修改密码02-26
高中课改网用户名是什么02-26
年级语文课改工作总结-教学工作总结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