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1
这几天,阅读了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
下午,就着最后一缕阳光,读完最后一篇《我是如何旅行或者写作什么的》。合上书本,一阵惬意自骨子深处缓缓渗出,似乎喝了一杯清茶,干燥一冬的心霎时得到了滋润;似乎遇到一缕阳光,局促一冬的心霎时得到了温暖;似乎有熨斗从心头熨帖地走过,被尘俗砥砺得满是褶皱的心顿时舒展如初……
喜欢它,自从看到这个名字——《理想的下午》。拿着书,不舍得打开,闭上眼进行想象:理想的下午应该是怎样的?它至少这样:暖暖的太阳,一杯清茶,一个知己,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或者什么也不说,就那么坐着,一个下午,在不知不觉中度过,谁也没有感到时间长得难以打发。总之,一个理想的下午定是一个缓慢而温暖的下午,一个心灵舒展而充满惬意的下午。
打开书,端起一杯清茶,坐在阳台上,读起。这天,恰有阳光洒下,暖暖的,那一刻,甚至想外出买一把藤椅,总觉得,这书应该坐在藤椅上阅读。
舒国治的文字,行文简洁随意,似乎没有章法,随到之处,娓娓道来。但,正是这毫无雕琢之文阅读起来才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x人的国学造诣确实深厚,既有古朴简练的文风,又有独到的简介,舒国治,用他的文字再次印证了这点。
读完这本书,最喜欢的是舒国治这人。在《我是如何旅行或者写作什么的》这篇文章中,舒国治不写他人,不写景物,而是写自己。写他的童年,写他的懒,写他看电影,写他怎么写作,写他的任性,言语之间还有着对任性的`得意,把一个性情中人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也许就是文人的癖好,在芸芸众生中,保留着属于自己的气味……
读完这本书,最欣赏的是《理性的下午》这篇文。在他的笔下,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往外而去,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
读完这本书,最想去的是x那个“最远的咖啡馆”。那个咖啡馆,让人舒坦,说不出原因的舒坦。让人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却完全没想到要起来,也没想到要换地方,像是这世界上没啥事要处理似的。是的,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总能教人忘记自己有多重要……
读完这本书,最想修炼成那个“十全老人”。那个吃饭多在家中,肉是点缀,时蔬杂备,葡萄常吃到酸的,香蕉总吃弯瘦的,西瓜不吃无籽的老人;那个住居在瓦顶泥墙房舍中,木窗木门,开门可见山,闭门无需思过的老人;那个行路安步当车,观风赏光,随遇而安的老人;那个穿衣惟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的老人;那个度日爱打呵欠、伸懒腰的老人;那个凡写,必以笔的老人;那个凡看电影,必进电影院的老人;那个听戏曲音乐,多在现场的老人……
读完这本书,最想做的是好好赖床,好好任性,不赚不想赚的钱,不做不想做的事,要任性、任性、再任性……
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人长着两腿,不只是为了从甲地赶到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一个下午,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很安静,很温暖,很充实,很惬意。郁闷已久的心灵豁然开朗,不由感叹:这,本身就是一个理想的下午……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2
这本小书按我的速度,本来应该3个小时看完,因为太喜欢舒先生的遣词,很多篇都是看了再看,爱不释手。甚至有好几篇,都有冲动开启喜马拉雅录音功能去诵读。能有如此冲动,这对我而言,确实一本甚为喜爱的书了。写这本书的书评,怎么写都越不过梁文道为它撰写的序。很长,我只摘录几段:“若选择住,我不会选纽约……最主要的是它太抽象……我常想,有人喜欢它,便因它抽象;这是纽约了得之处,太多的城市做不到它这点。而我,还没学会喜欢抽象。”“日本是气氛之国,无怪世界各国的人皆不能不惊迷于它。”“英国的全境,只得萧简二字。而古往今来英国人无不以之为美,以之为德;安于其中,乐在其中。”除了舒国治,我想不出还有谁能简简单单地只用两个字就这么精准地写出纽约的'抽象、日本的气氛,以及英国的萧简。舒国治眼光锐利,甚至可以说是毒,否则又怎能如此独到又如此准确地掌握一个地方的特质呢?可是你千万别以为他是那种秃顶冷沉、漠观世情的思想家,不,他高高瘦瘦,走起路来像风一般迅捷,十分清爽,而且常带笑容,随处安然。他不介意和朋友在高档的餐馆里畅饮贵价葡萄酒,但他自己的生活在许多都市人看来却远远说不上舒适。住在溽热的x,他竟然坚持不装冷气,家里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例如电视。
就像他在《十全老人》里所说的,他的理想生活是容身于瓦顶泥墙房舍中,一楼二楼不碍,不乘电梯,不求在家中登高望景,顾盼纵目。穿衣惟布。夏着单衫,冬则棉袍……件数稀少,常换常涤,不惟够用,亦便贮放,不占家中箱柜,正令居室空净,心不寄事也。基于同样的原则,“听戏曲或音乐,多在现场。且远久一赴,不需令余音萦绕耳际,久系心胸。家中未必备唱器唱片,一如不甚备书籍同义,使令暗合家徒四壁之至理也”。家徒四壁,这是何等的好品位,何等的好生活?今天老把奢华、尊贵挂在嘴边之辈,恐怕还要再过十多年才能领略其中意趣。舒国治的散文古老,你看他有多无聊,居然用一整篇文章去写赖床,而且还要讨论赖床怎样才算赖得好:“要赖床赖得好,常在于赖任何事赖得好。亦即,要能待停深久。譬似过日子,过一天就要长长足足地过它一天,而不是过很多的分,很多的秒。”然后他还能分辨一个人是不是赖床的人,因为“早年的赖床,亦可能凝熔为后日的深情。哪怕这深情未必见恤于良人、得识于世道”。“端详有的脸,可以猜想此人已有长时没赖床了。也有的脸,像是一辈子不曾赖过床。
赖过床的脸,比较有一番怡然自得之态,像是似有所寄、似有所遥想,却又不甚费力的那种遥想。”也许是我见识不广,但我的确好久没见过有人这么认真地去写赖床这样的题目了,如斯细碎,如斯地无有意义。而且他不故作幽默,没有埋伏一句引人惊叹叫人发嘘的punchline;也不联系什么名人伟业,没有扯出什么赖床赖出太平盛世的大道理。他就只是老老实实地写赖床:“我没装电话时,赖床赖得多些。父母在时,赖得可能更多。故为人父母者,应不催促小孩,由其肆意赖床。”舒国治散文的美,是某种感官能力的开启,常如灵光一闪,以清简的文字短暂地照亮俗常世界之一隅,就像《哈利·波特》里面那国王十字车站里多出来的一个月台,一般人是看不见的,惟待魔法师随手一挥,它才赫然敞现。所以,梁文道序的题跋就是:但少闲人。在我看来,东坡先生的意境确还不如舒国治先生这样纯粹到极致。他真真当得起:但少闲人的意境。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3
读完这本书实际已经有两周了,一直没时间写下来。直到今天才想起来写一下,然而时间已经过去,记忆不再回来。所以可能写的也不尽如人意了。但可以学习此书作者懒之态度,随性之态度。也大可将这个简短书评写完。
作者的生活态度很有意思,随性、却万不能错过美好的时光;懒惰、却又懒得十分不同寻常,追求质量、追求美的懒惰。诸如《理想的下午》、《赖床》等文,实属绝妙。又有散文诸如《十全老人》等文则从其中透露出作者的许多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观念,还有身边的衣食住行也皆是他笔下可以描摹、可以表达他情感之物。
当然,这本书还可以作为游记来阅读,中国、x、欧洲、美国、日本……他都有描写过,不拖拉、不赘述,甚至还推荐其他人的'文章、游记等等。他的描写从去哪里玩、要怎么玩、有什么好玩的开始到每个地方有什么特点、那里的人有什么特点甚至文化要素等都进行了描写,读起来还颇为生动。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游记。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4
回程的火车上,翻开这本书,不算厚,序言还蛮长。读了三分之一,忽觉一物刺手,原来是一小张硬卡片,白色,上书“做你自己,世界自然会供养你。舒治国。”手写体,印刷品,应是书签。彼时,火车还未到达城市,车窗外是过不完的山洞,与黑夜连成一片,能看见的只有厢内灯光和人眼映照的不甚分明。登车前的站台上,我看到一列疾驰的高铁尖叫着消失在与我前往的不同方向。那些我没看到的车上的乘客,应该也没看到我,这个小小的人,在落了斜阳的夕晖底下,在这能听得到鸡鸣鸭叫的城市之角,刚刚来到,便等着离开。他们没看到的,我也没看到。我只能,在书里,看看。
至今日,大约用了两个月,闲闲的,却又是急急的,看完最后一页。果然是闲人才写的出的.风格:对所游历之处的挑挑拣拣的记录,各式游览手册的比对鉴赏,一地,一物,却全无一人,一事。闲人翻书,翻看闲人写书,这本再合适不过。然于我,满腹匆匆心事,前一刻目光抚着书页,下一秒眼前便浮着各种计划和未完成事项了。至末尾两篇,才略减消了急躁,但很快便结束了。其实想要做闲人很简单,莫要求取那么多。但我终是思虑过甚,抵不过扑面的欲望。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5
读完这本书我便决定要买它了,它值得收藏。读完本书便给了我全新的感受,就像刚出生的婴儿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切我都渴望认识。
《理想的下午》就适合在理想的下午去阅读。坐于窗台边,沐浴在阳光之下,品一杯绿茶,便是时候读它了。不知不觉已过去几个小时,这时抬头望着窗外那几只小鸟嬉戏打闹,内心便有了一丝暖意。再举目看看蓝天,突现一白色云柱,仔细一看是飞机所致,顿时便释然许多。于是又低头开始阅读。夕阳余晖早已洒在了身上,因为高楼林立,无限好的夕阳只能是一点点的光亮,不禁感到些许遗憾。不过看着此书便也觉遗憾消失殆尽了。这便是我理想的下午。
以前的我对于读书并不在意,那时的我一方面没有静下心去读一本书,另一方面读的书也比较少,更偏向于小说情节。所以对读书的体会当然就少之又少了。如今,读书逐渐变成了我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我对于读书的感触便越来越深,更加能体会读书的妙处。它是你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探索,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探索。读书时,我越发感觉一个个智者和我面对面交谈,向我告知一些我渴望的知识,我也在向他们诉说一些我的疑惑和不解。
我喜欢舒国治的漫漫游走,喜欢他无目的地晃荡,喜欢他“任性”的.感觉。当然我也向往他的生活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佩服他十多年的游荡,可能也是因为时代原因导致他不愿上班,只剩下旅行。他的散文确然有他自己的风格。每每读之,虽繁琐小事,却意味深长,值得回味。我不得不佩服他能把我们往往不经意的生活,描写的如此有韵味,如此的美好。使我不禁感叹生活的妙趣。
作者说他喜欢某首蓝调的歌名:我爱我过的生活,我过我爱的生活。这便是他的生活境界,值得我细细品味。或许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做些不经意的小事,就像作者所说的某些有味的生活。但我们往往就是不经意的便忘却了,并没有好好去感受那一番独有的美好和生活情趣。我对此深有感触。就像你对待小雨,对待阴天,对待乌云,对待那些看似不好的一切。其实在舒国治眼里那所有的一切另有一种风味。我深表佩服和认同。
或许好多人看他的生活感觉懒散,放纵,就是无聊的游荡。这便是你不懂他的地方了。他可能只会对你说一句:我就是任性。
舒国治,又是一个我爱的作家!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6
标题这话是舒国治说的——一个彻底任性的人。
现今社会,是不大欢迎任性的。任性意味着不守规矩,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可是,人类文明走到今日,个人虽自由,但到底是被推搡着向前,愿不愿意都要走。有人走的急,气喘吁吁,突然累了,想,不如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好浪荡一番。但大多数人只是说说,一觉醒来,照样赶着公交地铁去上班,代价太大,承受不起是一个原因,另外,很多人已经不会任性,或者说不敢。怕呀,怕落在后面,赶不上。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从小就是被这么教育长大的,所有人的梦里都有这一句。
舒国治好像不怕,他是一走了之,远走高飞。按理说,三十岁,正是一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但舒国治似乎没有这个概念,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人跑到美国,并不为淘金,也没有什么事业,只是开着车沿公路流浪,一城一镇,来来去去,别无目的,只是看看,住住,历时八年。
这种任性,不大在常人身上看到,或者街巷中也有,可惜没有撰文著书,不为人所知。终于见到一个舒国治,便很令人惊羡了。
当然,不光是羡,也惊。惊的是,竟然还有人可以这样生活?愈看舒国治的文章,愈惊,愈羡。
舒在大陆的书如今已出了好几本,大多关于旅行,他所写作的方向,大抵也在此类。其中最能代表他的生活态度和心思的,是《理想的下午》和《流浪集》,这两本书里的文章,大多写在一九九九、二〇〇〇年前后,原是为报纸杂志所写,后来结集。两本书都有副标题,《理想的下午》是“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流浪集》是“也及走路、喝茶与睡觉”。
谈及舒国治的文字,很不一样。第一个不一样,是遣词造句的不一样,他用字用词半文言,时或还夹着大片英文,这种书写方式,颇有争议。有人以为是古意盎然,也有人以为是不古不洋,半吊子,讨人嫌。
几年前初读时,很受震动,毕竟这样文体少见,少见则多怪,现在看来,确实还不浑融,怎么看都有刻意感,而一旦文字让人感觉到刻意,就“隔”了。
第二个不一样,是写法不同。他的文章几乎不同于时下流行的任一旅行书,不重故事,点状书写,真正的散,也许是报纸字数的限制,或者是作者意趣有别,总之,想要通过他的文章,了解一地的风土人情,或途中所遇人物故事,对不起,没有,有的,只是他对生活,对旅行的态度。
而舒国治对生活的态度,几乎尽在这两个副标题里:旅行、晃荡、走路、喝茶、睡觉。
总结为一字,是“闲”。他特别推崇闲散的`生活方式,他自己就是一个大闲人,平日除了晃荡,好像没有其他的事。这很容易让人着迷,也容易使人怀疑,怎么你就不用上班呢?怎么你就不用养活自己么?
当然是要的。但他所需甚少,追求的居家装修是“家徒四壁”,将物质降到最低,所以也花不了多少钱,也未必买房置业,就更加可以晃荡了。这不仅仅是任性,还得有纯厚的心力,否则缺乏安全感,在旁人的眼光中,不禁担忧而又惶恐了。
舒之所以要一而再的讲闲,是因为现代人太忙,忙得不知道闲,不知道生活。舒国治以亲身示范:看,果然闲到底,也不会死。现代人如你我,未必真能一径的闲下去,但读舒国治的文章,总好反躬自问:我忙了这些,到底为什么?
不一定问出了真理真知,但偶尔一问,也是一种砥砺,不要随波逐流,不要随波逐流。
舒国治的几个关键词里,我最有同感的是走路和睡觉。
我已经不常走路了,x太大,不适合走路,出门,总要借各种交通工具,两条腿,并不抵事。另外,走的意愿也大大降低。回想十几岁时,常常走路,住校在县城,每回周末的晚上,一个人,两个人,走上几里路,聊天,或者不说话,就是走路,看着已经看过很多次的街景,心里充盈。原是年少心思多,合是该多走走,但成年人就不思了么?只是习惯了不走吧。
上回到x,走了半天,前两月在x时,住在美术馆东街,出门也常走路,xx都适合走,x也是。走路与宽阔大路无缘,那原本是给汽车准备的,并不为人,真正和人亲的,要老城区,要有街树,小店,这才好走好停。
最好的旅行方式,就是走路。这样说的另一面,意思是,走到哪里都是旅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也不妨走走看看,不为别的,只是走走看看。
我的生活,有两个困扰我的主题:饿和困。所以关于睡觉,我是大有话说的,因为大有话说,所以这里就不说了,打住。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7
假期阅读了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本书以一种超俗的眼光,与闲散的人生情怀,讲旅行、讲山水,看待周遭、寻觅佳境。作者以一种“晃荡”漫游的旅行方式,尽显生活品味与人生哲理。
舒国治,一九五二年生于x。原籍x。是六十年代在西洋电影与摇滚乐熏陶下成长的半城半乡少年。七十年代初,原习电影,后注心思于文学,曾以短篇小说《村人遇难记》备受文坛瞩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迹美国,此后所写,多及旅行,自谓是少年贪玩、叛逆的不加压抑之延伸。而文体自成一格,文白相间,简淡中深富雅韵,论者咸认与他的清简度日有关。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无尽窥探与咏颂。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x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舒国志的文字一清如水,所到之处,行诸文字,寥寥几笔,便能得其神韵,不由得让读者羡慕起来。身在人世间,却无烟火气,像个神仙,云游四方。
读舒国志的散文让人心里很舒服,没有感到一丝造作,自然得犹如呼吸饮水,凡常而琐碎。他从稀松平常的生活中,说出了点你想都没想过的道理,你会忍不住点头认同,“是啊,事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似乎你很久以前也曾想过这一点,只是不知怎的却把它忘了。
读舒国志的散文让人形成出入尘世而不滞着的心境,故而才能道出一些事物的.本来面目。故连下午的阵雨也意外的可喜:“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阵雨,霎时雷电交加,雨点轻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阵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阵,最好是茶棚,趁机喝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俄顷雨停。一洗天青,人从檐下走出,何其美好的感觉。”而你却不觉这是故作怪论,强替阵雨说好话,反倒勾起了记忆中的经历,去其狼狈,存其真趣,自己在心里细细印证他这番话的味道。
读舒国志的散文让人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中沉静下来,恢复一种闲适而又积极的心态。寻找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享受外间,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往外而去。也只是漫无目的的走,看看市景,听听人生。”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一切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8
我讨厌散文,但是机缘巧合看了这本书是因为一位好友引用了其中一句话“一个世故风蕴的城市,它的下午定然呈现此一刻或比彼一刻悠然怡悦的气氛,即使它原本充塞着急急忙忙的工作与匆匆促促的车阵。为了无数个这样的下午,你我一径留在城市。然而在随时可见的下午却未见得太多正在享用的人。”我觉得这句话正试用于忙里偷闲的人,偶尔的'放纵,让自己偷得一时懒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虽然没什么可后悔的,因为读罢此书不过是用了许多平常时光里面的一两个钟头而已,但我却更讨厌散文了。不为了别的,只因为讨厌散文家从骨子里透出的傲慢。写散文的时候,思绪至何处,笔锋就至何处。写作之人无不时时刻刻透露出这便是我所看所想,而这一切又与你何干;这一切便是我在旅途上看到的:女人的侧脸,大陆人在绿皮火车上的铺盖,旅店里的狗,玻璃窗上蒙着灰尘的文具店还有无穷无尽的旧书店,与全世界的人都无关!我讨厌的便是这种无边无际的自我意识。
这种感觉很像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因为挫败而垂头丧气,这时候一个冷漠的人走过来,前一个人会觉得你的冷漠是对我最大的嘲笑。因而气急败坏的第一个人指着第二个人的鼻子说“你是想怎样。“这时候仅三个字”不怎样“就能摧毁第一个人。而散文家就时常扮演着第二个人的角色。反过来散文家写的就是大脑和身体每一个细胞对他所见所闻的感受,但这些人又如此封闭,真是讽刺。
我讨厌散文。至少不用假装喜欢它了。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9
《理想的下午》一书中,舒国治先生就自己的人生“旅历”来谈旅行、生活及理想。
以前看到过不少喜欢的博主推荐过这本书,自然而然地对它的期望值变得很高。但真正接触到这本书时,说实话,我是很难进去状态的。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选择好环境来捧起这本书。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舒国治先生谈到的一些点,我很难get到。比如在谈到某座城市时,一连串地谈及街区名称,这些部分我都是一目十行地跳过的。可如果是来过或即将来这座城市的旅人,捧起舒国治先生的这本书的时候,大概会很有意思吧。毕竟舒国治先生提到的点,之于旅人而言,都具体而有用。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篇目,让我看得全情投入,兴致盎然。比如“再谈旅行指南”,舒国治先生在其中谈到了越发盛行反而鱼龙混杂的“劣质”旅行指南。一种东西盛行了,反而就不精了。他举了Luigi Barzin先生的例子:罗马一家本是菜肴味道极佳却不为人知的餐馆,因为Luigi Barzini先生邀请了几位美国记者去往此处吃饭,从此报纸、指南开始介绍它,甚至还出名到连航空公司的`餐馆名单都登录它,自此以后这家餐馆不论是口味或是服务,都不复从前了。这个例子力证了舒国治先生“许多隐秘而美好的角落,指南都不该去提及,应当留给游人自个儿去探索和发现”的观点。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旅行,总是跟随网上各种旅行攻略的热门景点的旅游踪迹,踏着90%的人走过的路,手机上的百度地图一旦指错方向就无比慌张。记得在前不久的x之旅中,我和朋友在某个地方等一点点奶茶,因为要等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决定和朋友百无聊赖地选择翻附近一边逛逛一边等待。在这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条风情小街。河的两边一边全是安静无比的火锅店、烧烤摊,人们不像平常一样撸着烤串大声喧哗,而是低声在诉说彼此的心里话,另一边是适合友人闲聊的甜品店和咖啡馆。一路走下去,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本打算买完一点点就回酒店躺尸的我们,决定在这条街上稍作停留。所以,以后在旅行过程中,也许我们可以选择那10%的游客走的路,留点时间去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还有“赖床”这篇,舒国治先生可以把常人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坏习惯说得一本正经的好,甚至还有理有据地谈论赖床的方法,如此可爱之人,恐怕只有舒国治先生了。
以及“如何经营民宿”这篇。舒国治先生从空间、塌、木板、床单、牙刷等很多很少人会关注却是重中之重的点来就如何经营好民宿提出建议。联想到现在这个时代更加飞速发展的民宿产业,人们越来越为了赚钱而经营,从前舒国治先生谈及的那些缺点,几十年后的今天非到没有改变,反而越发糟糕。
还有许多,如“割绝不掉的恶习”等,还请本人亲自捧起这本书看看,方能真正体会到舒国治先生这幅有趣的灵魂。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步履匆匆的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境界吧。
如果可以,那么请你也在一个有理想河岸、理想的街树、理想的街头点心、理想的音乐、理想的阵雨、理想的黄昏的城市,捧起这本书度过一个理想的下午吧。
我想,只有具备这种种的环境,才能体会到舒国治先生的散文别具一格的古朴味。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10
一、旅行的意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提倡旅行,我们常常听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等等。对于远方的憧憬,以及暂时摆脱现实桎梏的向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旅行,显然,旅行已成为一种时尚。但不难发现,现在的旅行越来越形式化,旅行打卡让人身心疲惫,“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停车尿尿”、“人人从从众众旅游盛况”已成的常态,可是,这是我们想要的旅行吗?真正的旅行是什么?
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惯性”。舒国治在《理想的下午》中这么描述:“当日复一日的报纸来得太快,而仓促间人依然接受其重复,且囫囵吞下;当电视所呈总是各台一同,连珠揿按遥控器只益发多次温习同一昨日今日明日皆必有的事件;当老友相聚几要聊及新话题,却一岔上社会一径存在的话题,随后一整个晚上终究是老调重弹而人恍不能觉;这样的日子,显得很快,眼看周末又到了,而孩子又提议吃麦当劳,吃完逛店买HelloKitty,竟然也是上个、前个、大前个礼拜同样的节目;如此日日月月下来,不知是否暗示着人应该出趟远门了。”在我们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出远门是摆脱现实生活固化的一种方式。法国女作家萨冈也曾写到:“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因此,愈与众不同,愈心向往之。
旅行是一种学习与磨砺。詹宏志在《旅行人在路上与在书上》的演讲中提到:“标准的欧洲的大学的教育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去学校上课,第二个阶段找一个地方做实务上的实习,第三个阶段到别的国家去旅行,所以这就是今天毕业旅行的由来。”旅行其实是一种游学,通过旅行来了解所在地方的人文历史、文化习俗、社会规范等,这是一种很好的扩展知识的方式。同时,旅行也是一种冒险,陌生的语言、文化和食物,陌生的自然环境,陌生的相处方式和社会规范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尝试和适应。旅行的过程充满未知,对于旅行者而言,这是对未知生活的挑战,尤其对“穷游”者而言,旅行更是一种身心的磨砺。
旅行是人生的扩大,是另一种生活的体验。旅行能够让人体验和认知另一种生活、另一种社会、另一种状态,是一种人生的扩大。当人生活在固有的社会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身边的环境、家庭、国家、时代都已经决定,然而,旅行和读书可以打破这种固化,带来体验另一种生活的可能。诚如詹宏志所言:“我的旅行目的是短暂地脱离我自己,脱离我的家乡、我的社会、我所熟悉的体系,希望能够短暂的变成另外一个人,让我有机会窥见或者接近别人的生活,或者真的活在别人的生活里。”这或许是旅行更深层次的涵义,感知感悟另一种生活。
二、慢生活与理想生活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文化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生活方式,如同吃快餐一样,只能填饱肚子,读后感却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有害健康。快餐文化的'追逐者们往往追求一种即效反馈,如“抖音”“火山”“快手”这种10几秒的小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个人视觉和猎奇心理,同时即时地转发与点赞也会给发视频的人极大的心理满足。但无疑是时间的杀手,大部分人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消磨了时间,所以说“中了抖音的毒”形容得非常贴切。同时,快餐文化还体现在人们追求速成的心理,比如精简版名著,5天速成班等。也催生越来越多地通俗小说、通俗影视剧、已成流星的流行音乐等精神和内涵空虚的作品,带来社会的浮躁。如何摆脱社会浮躁之气,寻找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我们慢下来。
慢生活是相对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其实就是一种慢生活。这里的“慢”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米兰·昆德拉曾在《慢》反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这是他对回归慢生活的一种呼唤,他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的天平,汽车、别墅、权势、金钱各种名利场与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的天平到底孰轻孰重?
慢生活体现了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理想生活应当是一种回归,遵循本心,慢慢品味,漫漫而走,不断地体验与感知。如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地栖息;如同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朴素、沉静而美好。
在这快速的时代,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11
舒国治先生《理想的下午》这本散文集,应该是2010年就在大陆出版了。
上个星期五,也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12月30日,我下班后百无聊赖逛书店,刚好赶上舒先生在单向空间讲座的尾声,结果即随手买了他的一本作品。
我想,我的这种懒散、自由地逛书店然后随手买书的态度,应该是他所推崇的。因为他自己也说嘛,“那种信步而行方能获得高品质的自由、心灵安静下深度满足的自由”。
我大概是用不到半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不长的集子的。我敢说,如果是在5、6年前,我一定会把它奉为圭臬,尤其正赶上我当时到x去做交换生,体验的生活与书里描写竟能不谋而合。
我斗胆下个判断,舒国治先生应该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x作家。
那一代的x作家,尤其是x或北部经济更发达地区的作家,既带有从中国大陆沿袭而来的典型中国文化符号,又深受西方和少量日本文化的影响,观察、眼光常常是囊括世界;另外,由于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中国大陆锁闭,而x经济腾飞,这些作家在带有对自身和x经历抱有深情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在我看来,其中有一部分,是带有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气的。就好像中国传统的描写景物、山水的.散文、小品文,作者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绪,而并不十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判断、观点。而像舒国治先生那一代的x作家,或者即是他本人,在描写时还能常常带有那种闲适、悠然之感。
不能不说,这种闲适、悠然和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感觉,让人羡慕。我自己在x做交换生时,几乎也是在实践着这种人生。每天手握一本旅行地图和指南,研究着有哪里可以去逛逛。x真是文艺清新,好多书店、电影院~啊!这个周末要去垦丁,下个周末要去花莲~x真像是一座老电影里的城市~他们都说x有很多的小吃……
在x的半年,可以说,我整个人都变得没有那么焦虑了。最让我觉得放松的,说出来可能觉得可笑,是我觉得在x,做一个文艺青年,是不大会被歧视和嘲讽的。因为,连医学教授在上课时都会分享自己与初恋女友的故事,好像真的少有人会评价你这样是“矫情”之类的话。对于我这种玻璃心,也很是受用。
……扯远了。所以,我是想说,人文关怀,或者说是闲适悠然,很容易地会从x人、尤其是x作家身上体现出来。在2008年大陆正式开通赴台自由行的前后,内地媒体对x的宣传,多偏向正面,大陆人普遍也对x产生一种向往之情。“x最美的风景是人”、“小确幸”是一种生活态度等等,在部分年轻人中间受到推崇。
而这样的年轻人也是要长大的,要面对这个社会的。x也在变化,过去的优越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年轻人需要抗争、需要机会,他们也越来越喜欢更加笃定的言辞。
不知是如今政治局势的变化,抑或是互联网的崛起——现在的我会觉得,散文也好,“理想的下午”也好,舒国治先生式的任性与懒散也好,在当下,都是逐渐式微的。现在的人,对于追求某种意境,尤其是言之无物的种种,似乎越来越怀疑和挑剔了。
这不仅仅是发生在大陆,狂热的微博用户们开始对明星、对公众人物越来越多的挑剔和讨伐。在x、在世界各地,平心静气早已不是什么流行词语,从美国总统大选、韩国总统“闺蜜门”等这些政坛事件,再到各种流行影视剧集内容的权谋、算计,媒体、杂志文章的批判……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精明,发声渠道的多元也让他们越来越沉不住气。
舒国治先生在书中说,“我对当日发生的事情,奇怪,不怎么想即刻知道”,“我对眼下的真实,从不想立时抓住。我总是愿意将之放置到旧一点。”他把这些概括为自己的“懒”,也承认,“懒”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缺点,也可能是最大的资产。
他还概括了“自由”,说“只有极度的空清,极度的闲散,才能获得自由。且是安静的自由。”
但他也说,“人生际遇很是奇怪,我生性喜欢热闹、乐于相处人群,却落得多年来一人独居。”
我是羡慕这种生活的,曾经也认同他所说的对自由的态度。但在现代社会,更多人是在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追求自由。
也是在我刚刚工作时,有人对我说,你可以追求自由,但这个自由是建立在你把手边的事情尽量做好之上的,当你的能力足以掌控这些,你才能获得自由。
我现在无法判断哪一个是对的。
也许是环境变了,让人迷惑了。也许只是我庸人自扰,或单纯地变老了。
“理想的下午”,当然是真实的。但我担心它会慢慢地消失。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12
舒国治,这个名字念起来真舒服,又好听,而且总带着一股熟悉的味道。然而,我分明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
这本书是谁介绍的呢?还是我在哪个书店的书架上看到过并随手翻了一两页觉得还不错便默默的在想买的书单中添上去这个书名的?日子一久,我已忘了。反正这本书的书名一直躺在我的'欲读的书单中。它不知躺了多久,我的姐姐便真给我送来了这么一本书。
书的封面真好看呀!呈淡蓝色,材质是布,摸起来很舒服。一打开书,简洁的排版亦让我生出了淡淡的好感。我便这样一页一页地翻阅。
这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散文构成的。这些散文读起来都特别让人心生愉悦。因为它们很真实,很认真。《赖床》一篇中就老老实实地写赖床,写得很有道理,我也受其影响,认为晚睡早起不是一件能让人快乐的事。晚睡就应该搭配着晚起嘛,赖床总是一件好事情。它代表的意涵很多。一个不赖床的人肯定不能体验到赖床带来的好处。比如:赖床使人想象力更丰富,赖床使人常常得以回味童年赖床时的美妙。舒国治还认为,赖床是有技巧的呢!读来煞是有趣!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舒国治竟然因为晚睡而喜欢赖床(也需要赖床)而不工作。我想,他这个人该有多么率性和崇尚自由呀!
谈及舒国治的散文,不得不提的是他独特的笔风。他的笔风有一种深远的古意。清新又怀旧,读起来可谓是赏心悦目。不知为何,我总认为舒国治的笔风和名字极其搭配,这两者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读舒国治的散文,总是能读出一股强大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所产生的力量。这么一个人,这么热爱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态度付之于笔端,读者们读着这个作者的热爱,不由得从心里生发出对生命的感激。
我想,如果我以后写散文,该也是要有自己的独特笔风的,该也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该也是写什么就认认真真地写什么的。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 13
如果给你一个理想的下午,那会是什么样?不论是什么样,我相信,所谓理想的下午,应该会是你认为轻松自由的一个下午。你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见相见的朋友,做想做的事,在这个下午你感觉不受束缚,没有上司的指示,没有业绩的压力,没有客户的咨询,没有商务电邮,没有会议和报告,只有你和你自己,还有让你舒服的人和事。
这样的一个下午,让喜欢自在闲散的人欣喜,让想要舒缓压力的人欣慰,让街头的花色忽然鲜艳显眼,让爱人的笑眼闪亮而深邃,让城市天空的闲云忽然恢复了流动的生机。
然而这样的一个下午,也可能会让人局促不安,因为它是如此稀有而奢侈,让人不能不心存疑虑和担忧。这个城市,每一天,新的创意层出不绝,无数新的产品在上市,新鲜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这样的一个下午,客户也许正好有需求,上司也许又需要一个方案,周遭的人还在上班,城市还在高速运转,而我们却躲在这一片忙碌与慌乱下,闲闲淡淡地走路、发呆、聊天,多么不应该。最最关键的是,这个下午,我们价值什么都没有创造,闲谈完了,然后呢,有什么结论吗?没有;有什么收益吗?也并没有。这会是一部分人的内心,所以他们在这样的下午,也会忍不住看手机,查电邮,follow那些让他们不放心的项目,让自己重新进入状态;或许在片段化的社交网路上刷一下,让自己跟上最新的资讯。他们理想的下午,总是无法理想——不敢理想,好像,也无需理想。
以前的我隐约有感觉,但总说不上来,在这本书里终于清晰了——敢于过理想的下午的人,是任性的;而敢于用这样的心态和做派来过一生的人,那该是何其任性。这并不是我的批评,而是书的作者舒国治先生的自我认定。况且,我慢慢也体会到,任性,其实不一定是批评,而是一个中性词,有时候甚至是让人敬佩的褒义词。
倘若人人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那么为什么有人会不敢?这种不敢听起来也许辛酸,但也很实际。不敢,其实就是害怕和担心,认为自己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他们心中充满着各种预设,虚荣一点的说法有“如果我不表现得很忙碌,那怎么显示出自己的尊贵和重要呢?”,朴实一些的说法也有“如果我不能为公司或者社会创造价值,那应该会被社会所抛弃吧”,他们为了社会的认可而压抑自己的需求——一个理想下午的需求,也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压抑了这些需求——需要通过忙碌来获取物质、金钱和名望,这样才能在这个城市获得好的生活资源。这些完全是无可非议的,所以舒国治的任性才让人吃惊——做你自己,生活自然会供养你。为什么?凭什么?真的可以吗?为了能够懒床和逃离令人呼吸不畅的格子间,辞掉工作,成为“无业游民”或“自在闲人”,这是他任性地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旅行,晃荡,去过无数想去的地方,过了无数个理想的下午,在这本书里才终于回答我们,也是回答当初的自己——这样,原来是可以行得通的。
有人会说,他之所以这样敢,是因为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又说,这样的下午过了多少遍,也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出来。我没有了解过舒的背景,从他本人的阐述来看,应该不是大富之家;不过从历史上看,物质条件不佳却仍能从心而活的人,已多有例证。想起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又想起x临隐寺茶园里的一句“莫向外求”,可见很多时候敢与不敢,不在于你有什么条件,而是在于自己的认知。作者本人所希望的生活条件就很简单,几件衣服,颜色朴素,数量足够来回换洗即可;一个居室,可以摆得下一张榻和些许行李即可,也不需要冷气,正所谓“居无余物,心不寄事也”。他是土著x人,至今租房住。对他来说,衣服是用来蔽体,住所是用来睡觉的。得体,舒服,就可以了。睡醒了,自可以起来,去闲逛,溜达,找找吃的。这一观点很像一本书里看到的x佛教信徒的想法,他们把躯壳看做是灵魂来世间寄居的屋子,所以不会费力张罗它,就像我们去旅行所住的房间,绝不会为它多费心思布置装扮,也不会对它有太多的感情投入。这样的人,活得有些随意,有些散漫,有些出世,也有些佛性。至于说他没有创造价值的人,我觉得闲散的价值有时和人文的价值一样,是难以考核和估量的。有时候,孕育、播种和耕作是可见的,有时候它们是不可见的,但是不可见,不等于不存在。而世上的一些东西正应了那一句——“以为得,无所得;无所得,即是得。”
那是否人人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呢?有人很喜欢工作和忙碌的感觉,有人喜欢挑战和刺激,闲散对于他们来说,太过平淡,甚至是有些压抑了。的'确,人与人之间差别巨大,价值和信仰也不尽相同,如果着眼于成就,那么理想的下午自然就是在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之间度过的。但不知为何,中国人,尤其中国文人,总以“闲”作为很多情感抒发的主题,“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等小楼看新晴”“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尔”……“闲淡”是大家的来处——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孔明闲在x田间,因而得以研读经书,周游各地,他对局势的研究分析甚至比天天忙碌处理案牍的各家“主公”都要深入而彻底;“闲淡”也是大家的归处——富春山居图的后段《无用师卷》中,历经一生绚烂跌宕,老人已隐入山林,得其真趣而几不可见。因为这一份“闲”意,苏东坡的精神旨趣和人生态度成为后人的慰藉和寄托。林语堂、沈从文、汪曾祺这样的“闲人”,也让我们看到真正懂得享受人生的“生活家们”是怎样忙里偷闲,苦中寻乐,在狭隘处求得自在的。林甚至不无狡黠地在书里说“这个世上有那么多事,自会有那些喜欢做事的人去做好”。蒋勋说,忙就是心的死亡,是一切生活美学的对立面。我非常认同,会生活的人,需要会“闲”。这种“闲”不仅是生活的调剂,更是生活的养分来源,甚至到一程度上,成为生活的意义。
是否任何人都需要闲,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我本来是持有一些怀疑的。这个世界上,也许就是有那么一些亢奋的灵魂和不懈奋斗的因子呢,毕竟正是他们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呢。在我心中,美国和x是这样的代表,快节奏,快消费,高压力,高回报。这在他们看来是那么自然而习以为常。一天,忽然看到一个访问,是关于x著名经纪人霍汶希的。她是英皇公司的金领,带出了很多风头无两的头牌艺人,一手发掘、包装、培养、打造和经营他们,还要随时应对处理他们的任何公关风险和演艺风险,艺人们既怕她又敬她。这样的一个人,说话永远抓住重点并且滴水不漏,在复杂的媒体关系中永远牢牢把握主动权,20年手机从不关机。在访谈中她谈到,自己是一个单身妈妈,一直以来都没有安全感,所以一直在尽全力做好工作。难忘的是最后一个问题,访谈问道,如果有空闲时间想要做什么。她的回答是,希望能够不用24小时开机,和女儿去做一些采摘。不知内容是否出自真心,但是想来,任何人,不论富有、尊贵、要强与否,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吧。毕竟,这个理想的下午,我们是和真正的自己在一起。
然而这种宝贵的任性,需要一些自省和缘分,任性到,只愿意听从自己的内心,只选择自己真正的需要,只为生命中真正璀璨的光华付出青春和情感。不愿为现代文明的物质追逐压弯了自己精神的脊梁,不愿被快速发展带来的焦虑慌乱裹挟一生,这种任性,又何尝不是一种醒悟呢?
【阅读《理想的下午》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理想》阅读习题06-20
《理想破灭》阅读答案02-03
理想的阶梯阅读答案09-28
阅读答案《理想的风筝》01-06
《理想的风筝》阅读答案04-19
下午的作文11-02
小驴儿的理想阅读及参考答案10-26
初秋的下午日记09-24
悠悠的下午作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