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1
在最后的冲刺赛段,日本运动员川除大辉大口呼吸着加快了滑行节奏,最终以52分52秒8的成绩冲过终点,获得了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传统技术-站姿冠军。
川除大辉冲线后,在终点等成绩的中国选手蔡佳云跑上前去,边表达祝贺边俯身帮他解开固定器,脱下雪板。
所有运动员完赛后,蔡佳云最终仅次于川除大辉,名列第二。
在混采区,蔡佳云格外兴奋,“特别高兴!我有点不敢相信这是我的成绩。平常都没滑过队友邱明洋,今天运气好,赢了他,拿到了这枚银牌。”
虽然蔡佳云在赛后显得非常轻松,但实际上这名小伙子在赛前紧张得失眠,辗转反侧到今天凌晨三点才睡。“昨天晚上压力特别大,脑瓜里一直在想今天比赛的选手会不会特别厉害。后来就找了心理辅导老师,接受了辅导,慢慢才睡着。”蔡佳云告诉记者。
记者们在混合采访区也问到了蔡佳云为川除大辉解开固定器的事。蔡佳云认为运动员们互相帮助再正常不过。
“之前和川除大辉比过一次赛,虽然没说过话,但我不会因为不认识他就不帮助他。我们是练体育的,不分国籍,都有一样的目标,应该互相帮助。”说到这里,他显得有些激动,“我们为了人类而战,不是为了自己而战的,我们要突破人类的极限!作为残疾人运动员,更该互相帮助。”
蔡佳云今天的出发顺序比较靠前,所以要在终点区等候较长的时间。而他在终点区也不只帮助了川除大辉。“因为在这儿等成绩嘛,他们来了我就寻思帮助一下。”蔡佳云说,“我过终点后就很累,当时就希望有人能帮我脱板,那时候就很难受。看到其他运动员进来了,我知道他们当时的感受,大家行动也都不方便,所以就想帮助他们一下。”
谈到后面的比赛,蔡佳云信心很足:“还要比3月9日自由技术短距离和3月12日的自由技术中距离。希望能进前三吧!”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2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中,中国运动员王跃和杨倩茹分获第四名和第五名。“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赛场上,中国运动员道出心声。
北京冬残奥会女子短距离(视障)比赛共有9名运动员参赛,其中有两位是中国运动员。根据比赛规则,视力残疾的运动员是在引导员的引领下完成比赛,运动员使用电子气步枪,通过感受激光射线的准确度,以声音频率作为反馈信号,指示运动员调整射击角度,完成最佳射击。
根据出发名单,中国运动员杨倩茹在引导员于洪顺的引导下第2个出发,王跃在引导员李亚林的引导下第5个出发。在和引导员的密切配合下,两位运动员顺利完成了比赛,王跃获得第四,杨倩茹获得第五。
“今天的表现比赛前预期要好,我发挥出了自己的实力。”赛后采访中,杨倩茹对比赛结果非常满意。
2001年出生的杨倩茹是来自北京的运动员。刚进入北京残奥越野滑雪队时,身高一米七的她体重只有90斤,连完成训练都非常困难。为了变得强壮,她每晚睡前吃5个鸡蛋,为了追赶队友,她早晚各加练一堂课。终于,她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强壮,和他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并在亚洲杯上夺得两枚银牌。
杨倩茹说,她要感谢所有支持她的人,尤其是引导员和教练。“他们当中缺了任何一个,都不会成就今天的我。”杨倩茹说,比赛过程中,引导员于洪顺一直在为她喊加油,给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
“我从来没选择放弃,我会比从前更努力,更坚定。”本届冬残奥会,杨倩茹还将参加残奥冬季两项中长距离项目的比赛。
22岁的王跃来自河北秦皇岛,接触冰雪运动时刚满17岁。作为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训练的道路上,王跃遇到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但无论多困难,她都从未想过放弃。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王跃说。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3
3月4日晚,当视障运动员李端登上北京冬残奥会主火炬台,或许连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将迎来自己人生中“最漫长”,或许也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分钟。
他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摸索着雪花,终于找到了火炬的卡槽。但几次尝试想要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都因为火炬的角度不对而未能完成。
他试着旋转火炬,双手一起往下按,但依旧没有成功。那几秒,感觉时间都在等待他、陪伴他、鼓励他。突然,现场一位观众大声喊出了“加油”。随后,声声加油,全场掌声,毫不吝啬地给了他。
这次,李端双手举着火炬,差一点就嵌入了主火炬台,但还是没成功。
“加油!加油!”在全场观众的助威声中,李端又经过了几次尝试,终于把火炬稳稳嵌入主火炬台内。
成功了!李端奋力挥舞着左拳,但右手依旧不敢离开火炬。当他听到现场雷鸣般的掌声,才将紧握火炬的右手松开,高举双臂欢呼。
短短的一分钟,李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刚从主火炬台走下来,这位曾经入选国家青年男篮的东北硬汉,声音依旧有些颤抖。
“盲人点火,肯定会有困难,但只要你坚持不懈,把困难挺过去,没有咱中国人,包括咱中国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做不成的事!”李端说。
李端特别感谢在那一分钟里,为他加油鼓劲的人们。
“我们盲人感觉不到光亮,但是能感觉到声音,能感觉到那些帮助过我和一直支持我的人们,就像残奥火种在我的右上方,温暖着我右边的脸和我的心,那种感觉特别好!”
李端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他在备战CBA新赛季时意外失明。此后,机缘巧合中,李端再次踏上竞技场。出众的运动天赋,让他在2004年雅典、2008年北京残奥会跳远、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得冠军。
“我现在的心情和我当年在‘鸟巢’打破世界纪录夺冠的心情是一样的!”李端说,“感谢‘双奥之城’,感谢这么好的时代,让我有机会两次来到‘鸟巢’。第一次是参赛,9万名观众和我一起唱国歌,第二次是点火炬,虽然我看不见,但我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虽然看不到光,但李端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这个夜晚,为我们点亮了夜空。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4
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时隔几天,至今还有许多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主火炬点燃的过程让所有人动容:
最后一棒火炬手——田径运动员、两枚残奥金牌获得者、视障运动员李端,高擎火炬走上“雪花”,多次尝试将火炬摆放到正确位置,均未能成功。就在这时,一声响亮的“加油”声带动全场观众自发为他呐喊鼓劲。开幕式临近结尾的这一幕,生动诠释了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也成为当晚最温情的一幕。最终,在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下,李端将火炬稳稳放在“雪花”中心。
在开幕式导演沈晨心中,这也是当晚最精彩的一幕,真正体现了主创团队创意——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完成突破,冲破阻碍,最后到达彼岸。“那一瞬间就是开幕式的名称——生命的绽放瞬间。”
同时,这一幕也体现了主创团队一直想呼吁的残健共融、团结友爱。“那一瞬间,我们也很紧张。我想,运动员也是听到这声加油和大家对他的鼓励,激励他突破了自我——这就是团结,这就是大家共同完成的壮举。”
沈晨坦言,邀请一位盲人点火,是“最大胆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他说,“用盲人来完成点火风险会比较大,但是在经过场地训练以后,还是有一定把握。所以开幕式那天晚上,我们所有人很激动,也很紧张,特别为这一棒运动员骄傲,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壮举。”
除了台前的感动,沈晨的感动更多来自幕后。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的演员中,残疾人比例占到约30%。比起“残疾人演员”这个称呼,沈晨更愿意叫他们“残疾人朋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这些朋友给他带来了太多触动,把最美好的样子留给了舞台。
让沈晨记忆犹新的画面有很多:比如2月22日那天,因为时间紧张,排练持续到深夜。演出人员中有老人和孩子,考虑到身体原因,沈晨请他们到旁边休息,但每当听到“再排一次”的指令时,每当灯光大亮一瞬间,老人和小朋友还是迅速到位,坚持训练。这样的故事在整个排演过程中还有很多,每一个都让沈晨潸然泪下。
沈晨说:“我知道他们和我们一样,每个人都在为冬残奥会而努力,他们不想因为身体原因而对排演造成阻碍。这也是一种突破自我,一种自强不息。正是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收获了开幕式的胜利荣光。”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5
3月4日晚,举世瞩目的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成功举行,但关于主火炬点燃细节,直到仪式开始后依旧对媒体记者们保密。直到最后一刻,高擎火炬的中国运动员李端走到“雪花”中心,点燃主火炬。正如开幕式导演沈晨所说:“我们用了最大胆的方式,邀请一位盲人来点火。到目前为止,在我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点火的先例。”
更令人动容的是仪式当晚的小插曲——由于不可避免的视障原因,李端在点燃主火炬的过程中多次让火炬错失点位。然而,现场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迸发出热烈的掌声。全场观众开始自发为他鼓劲呐喊,这温馨而励志的情景成就了开幕式上经典的画面,在一声声嘹亮的“加油”声中,李端将火炬稳稳嵌入,北京冬残奥会火炬成功点燃,熊熊燃烧!回忆起这一切,李端说:“(点火)这个任务交给我,我有信心有决心把它完成好。”
1978年出生的李端是位东北汉子,具备不错篮球天赋的他曾两次入选国青男篮。然而,就在备战1996至1997赛季CBA联赛时,因为一场意外,李端不幸失明。磨难袭来,他也曾有过颓废放弃,但很快便从黑暗中站起,走上了人生的新赛场。虽然告别篮球,但他开始学习盲文和盲人按摩,很快就掌握了盲文基础知识,掌握了运动康复技能。此后,他更在各级残联的推荐帮助下,重启了运动生涯,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篮球运动员弹跳好、下肢长的特点,最终将三级跳远定为主项。
“练跳远必须要跑得直,而且步点要准,步子大了,踩过起跳区就犯规了,步子小又没进起跳区,歪了还跳不进沙坑。”谈及三级跳远,李端觉得与开幕式的火炬点燃十分相似,既要精准,又要胆大心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李端从2000年到2012年,在参加的4届残奥会中夺得4块金牌,并以高超的竞技水平征服了赛场,征服了观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生“三级跳”。
当晚,作为开幕式最后一棒火炬手,和全场9万名观众高唱国歌,李端感到特别自豪。他的话中既带着荣誉感,也有责任感:“我不只是代表自己,我代表所有的运动员和残疾人运动员,我要把这些运动员和全国8500万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出来,我特别激动,也特别有信心。”早先接受媒体采访时,李端还曾说过“受伤的战士还是战士”,奔跑不息的他,也将继续绽放光芒。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6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冬残奥圆舞曲》的音乐,在国家体育场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
2月13日深夜1点,距冬残奥会开幕还有19天,北京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10米高台上,编导裴云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到导演组参与《圆舞曲》的编创,她非常兴奋地一路小跑来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每根牙签就代表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李文倩说。
《圆舞曲》的排练结束时间总是很晚,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是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更晚些。”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演员都穿着厚厚的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需要演员躺在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自己的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自己的脚指头调皮地说。舞蹈三队演员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一起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有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这一双双破损的舞蹈鞋,也是演员们为冬残奥会开幕式奋斗的战绩。
《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如何协调一致,如何控制好旋转是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环节,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练习和磨合,才能形成人椅一体。魏菁阳说:“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并没有阻挡大家训练的热情,最后都坚持了下来,没有人退出。
“鸟巢”的夜晚,他们用希望和坚持舞出了一副流动的冰雪美景,让冬残奥之花绽放。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7
当张梦秋越过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岩石赛道最后一个弯道,跃入人们视野并全速冲向终点时,守候在终点区域的中国队教练组、技术官员和志愿者人群,已经进入狂欢模式。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后第二个比赛日,中国高山滑雪迎来了突破历史的激情时刻:1分13秒54!在残奥高山滑雪项目中,终于第一次有中国运动员出现在最高领奖台上!
“我很喜欢‘金容融’,我喜欢金色!”张梦秋说,“我现在感觉特别开心、激动。”
张梦秋出生于2002年,14岁时,她被河北省残联选中,成为一名高山滑雪运动员。“刚到队里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教练告诉我说,想要把雪滑好,就必须练好体能。一次完成体能训练后,我的双腿已经疼到走不了路了。那时我想到过放弃,在家哪受过这样的苦呢?”
后来,看到队友每天都在努力训练,张梦秋打消了这个念头。“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人生能有几回搏,现在不搏何时搏——这句话是我前进的动力。”张梦秋说。
第一次穿上滑雪板站在雪道上的时候,她在一个小缓坡上就摔了好几跤,后来慢慢掌握了一些技巧,就越滑越好了。第一次参加河北省残运会时,小梦秋没能登上领奖台。看到站在领奖台上的队友,她暗下决心:下次一定要站上领奖台。终于,她在自己参加的首次残疾人全国高山滑雪锦标赛上,拿下一银一铜,并且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当时我告诉自己,下一次比赛,我的目标不是第二、第三,而是夺得冠军。最终,我在全国残运会和省运会中都拿到了金牌。”张梦秋说。
赢得全国冠军后,张梦秋开始向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先是去了新西兰看到国外的雪道和国内的不同之处,虽然对手不多,但也积累了一些比赛经验。后来去了欧洲的一些国家,参加了欧洲杯和世界杯比赛。对国外的运动员有了一些了解,感觉自己和国外运动员的差距特别大,我还得继续努力。”
为了尽快缩小差距,张梦秋和她的伙伴们加倍努力。在他们身后,许多人以各种方式给予全力的支持。中国残疾人高山滑雪队领队王响平表示,这批运动员之所以能迅速提升竞技水平,离不开国家队从选材到日常队伍管理的体制机制保障,离不开诸多高水平雪场的场地设施保障,更离不开我们运动员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2020年,张梦秋在瑞士为中国队拿下残疾人高山滑雪首枚世界杯金牌。随后她又在当年的世界杯分站赛中赢得三枚奖牌。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她被国际残奥委会官网认为是“承载‘东道主’夺冠希望”的选手。
3月5日,被寄予厚望的她,在女子站姿速降项目中以0.1秒之差屈居亚军。“我挺开心的,滑降不是我的强项,今天的成绩会对后边的比赛(在信心方面)有一些帮助。”张梦秋在收获银牌后说。夺得金牌之后,当记者问到她想通过这个冠军给人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时,她先是说,“我脑瓜子笨,不会说”,然后思考了一会儿,缓缓地说:“想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8
以一路领先的姿态到达终点,中国选手郑鹏夺得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长距离(坐姿)项目金牌,也为中国队取得了在该项目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夺冠后的郑鹏在受访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他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在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郑鹏获得第四名,创下了当时中国队冬残奥会个人项目的最好成绩。
虽然已经成绩不俗,但四年前距离领奖台仅一步之遥的郑鹏仍不免遗憾。“前几圈如果控制再好一点,可能成绩会更好。”彼时的他这样总结自己的表现,同时立下了更高的目标。“回去继续加把劲,努力争取登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的领奖台。”
他做到了。“今天把这几年的训练水平都给发挥出来了,感觉滑的节奏都比较顺,中途可能有点小失误,还是及时地调整回来了。”
与四年前不同,郑鹏认为自己能够在长距离比赛中夺冠的关键就在于对节奏的掌控。“毕竟是18公里,就怕前面的节奏太着急了,会影响后面的体能分配,今天还是节奏把握得比较好。”他说。收获金牌的郑鹏面对记者提问总是能够冷静分析比赛的得失,而他成长为专业滑雪运动员的道路其实布满荆棘。今年29岁的郑鹏出生在福建莆田。2011年,在一家汽修厂当学徒的他被升降机砸伤双腿造成残疾。
2013年,郑鹏在家乡残联的推荐下报考北京一所残疾人体校并被录取,从此与滑雪运动结缘。进入国家队后,在上强度的训练中,郑鹏也会滑倒摔伤,但他仍咬牙坚持,日复一日地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时隔四年终于圆梦,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郑鹏却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艰苦付出,而是将更多感谢给予了自己的教练和队友。“四年来我们按照教练的系统训练计划提高体能,在匀速训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能分配方式。”他说。
与教练提供的训练指导相比,郑鹏认为队友给予他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支撑。“今天我们有三位队员参赛。如果自己真的发挥不好,还有队友在后面接棒,让我感觉轻松不少。”郑鹏笑言。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9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北京体育大学的90名演员,身着雪白的服装,跟随圆舞曲,在“鸟巢”幻化成一朵朵闪亮的雪花,舞动出流动的冰雪世界。最后呈现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种的雪花的图案,伴随《冬奥之花多美丽》的音乐,火种缓缓升起到“鸟巢”上空。
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2月13日凌晨1点,距离北京2022年冬残奥开幕还有19天,位于顺义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管理中心的排练场地依然灯火通明,临时搭建的十米高台上,编导裴云用麦克不断喊着指令,90名演员在手语老师帮助下调整着自己的位置。“我们这个舞蹈俯瞰才是最好看的,只有在裴导那个位置才能看到整个雪花的造型。”编导李文倩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这次借调参与《圆舞曲》的编创。谈起《圆舞曲》的编创,她立刻一路小跑到场边的空地,在地上用一根根牙签摆出了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表示每根牙签就代表了一名演员,“我们最初想了100组雪花造型。”
墙上的时钟还在滴答地走着,艺术团舞蹈一队聋人演员魏菁阳打着手语:“我们通常早上9点练到晚上11点,如果是在这个模拟场地排练就会排练得晚些。”每天工作人员会在群里发各节目第二天的排练时间和场地,《圆舞曲》的结束时间总是出现“拉晚”两个字,“拉晚就是没有点儿,直到完成当天的排练任务,最晚一次是到(半夜)2点。”
磨破的舞鞋是她们的勋章
“她们又来擦地板了,鞋都磨破了。”夜里十点半,刚转场来到模拟场地,看着躺在地上的演员,工作人员不经意地说。模拟场地是三个训练场馆中最大也是最冷的一个,演员穿着长羽绒服,舞蹈中有很多翻滚动作,要演员躺地上完成,一晚练下来,地面都干净了。
两个多月的排练下来,大部分演员的舞蹈鞋都磨破了,魏菁阳用黄色胶布把红色棉舞蹈鞋缠住继续排练。“你可以看看刘巧的舞蹈鞋。”艺术团三队演员徐可心捂住脚趾头调皮地说。刘巧的舞蹈鞋已经可以开口“说话”了,她和她的队友都是艺术团附属学校2015级学生,现在就读于长春大学舞蹈专业,“我们出发的时候,学校举行了欢送仪式,春节还寄来了零食大礼包。”学校的关心让她们备感温暖。艺术团新买的舞蹈鞋早早就到了基地,没人去换新鞋,“都不想换,磨损得太快,这样节约一些。”
没有一名演员退出
腿上、胳膊上、腰上到处都是淤青,魏菁阳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我们刚开始练,身上被椅子硌得到处是淤青,感觉身体都不是自己的,睡觉都能疼醒。”《圆舞曲》需要演员通过旋转椅子完成舞蹈动作,椅子和人的协调一致,控制好旋转,就成了舞蹈成功展示的.关键,也是训练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需要长时间不断的练习和磨合,才能做到“人椅合一”。
高强度的训练,让演员的精神状态都高度紧张,尤其是还没经历过重大演出的四队学员。一天半夜,正在睡觉的郭京乐突然坐了起来,嘴里说着梦话“好累啊”,学员刘嘉星梦里坐起来打着节拍,嘴里说着“一二三四,错了错了”。同住的老师都被吓了一跳,开心一笑后转而又心疼这些刚读初三的学员。四队是艺术团2019年面向全国招收的附属学校学员,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参加重大演出。
艰苦的训练,身体的疼痛,很多演员都曾有过怨言,最后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为了祖国、为了冬残奥的信念,李文倩老师的暖心鼓励,大家的互相打气,最终让我们都坚持了下来。”魏菁阳坚定地说。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10
在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五星红旗缓缓升起时,由团长邰丽华带领的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与北京联合大学等45名听障演员用手语“唱”国歌,虽无声,但意浓,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在登场前的后台通道内,所有演员正在有序备场,当场内的国歌声响起,只见演员、工作人员整齐站立,听障演员也随之站起来面向场内。没有人指挥,这是刻入身体的自觉;没有人要求,这是留在心中的热爱。
手语和口语一样也有方言,最初各地都有不同的习惯手势。邰丽华回忆起以前“唱”国歌的时候,由于没有标准,也没有节奏,打手语时畏首畏尾。“就像唱歌跑调一样,小心翼翼放不开。”2021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通用手语版正式实施,邰丽华正是国歌通用手语推广的示范者。2021年全国“两会”上,邰丽华用手语唱国歌的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坚定、有力的动作感动了网友。“现在有了国家标准,我们打起来更有力量了。我们也能大胆地把对祖国的这份热爱表达出来,向世界传递一种精神力量。”邰丽华自信地说。
此次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是历史上首次将手语唱国歌作为表演元素增加其中。“能够站在这个舞台,用手语唱国歌,就是国家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生动体现。”在排练的时候,全体演员尤其注重细节的把控。“前进”手势的方向,“不愿”转头的幅度,邰丽华一遍一遍带着练习,纠正动作和表情。“国歌是庄严神圣的,我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了残疾人的形象。”
演出方案最初只有北京联合大学的女大学生,在邰丽华的建议下作出了修改,“我们的国歌是铿锵有力的,只有女性,似乎缺少一些让人振奋的力量。”此后,导演组增加了12名听障男演员。国旗下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相得益彰,整齐划一的动作、坚定的情感,一次次打动观众。
奏唱国歌时不仅有残疾人代表,还有健全人。来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和残疾人共同完成一项表演任务,他们推着轮椅,搀扶盲人,逐渐和残疾人融为一体。邰丽华特别提到这次冬残奥会上的融合理念,“残健融合理念才是最为重要的。”邰丽华说。
残疾人是人类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既体现了体育精神,也是“平等、参与、共享”理念的体现。一位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对记者说:“几个月的训练,我们天天和残疾人朋友在一起,我都学会手语了。”的确,在交流中共进退,在和谐中同成长,正是这样的有爱互助,让手语演出成为开幕式亮丽的一幕,成就了难以磨灭的精彩瞬间。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11
开幕式上,伴随着国际残奥委会会旗冉冉升起,国际残奥委会会歌回荡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很少有人知道,此次演奏国际残奥委会会歌的乐手是47名来自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的盲人孩子。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是一支由盲人组成的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最初由34名老师、36名盲孩组成。历经10余年的发展,乐团现已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本次参加演出的成员由小学三年级到高三年级的孩子组成,年龄最小的仅10岁。
扬帆管乐团的负责老师介绍,2021年11月接到演出任务后,根据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工作安排,他们从100余名团员中选拔出47名音准、节奏都比较好的团员参演。从拿到乐谱到参加正式演出,只有49天时间。管乐团师生们放弃了寒假休息,进行了高强度集训,一遍又一遍地记谱、演奏、排练,师生们克服了种种困难,5天内就完成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的首次排练。
2月8日,师生一行63人启程赴北京。负责老师告诉记者,管乐团的绝大部分孩子都出生于农村,不少孩子是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来北京,能够参加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所有人的心情都非常激动,振奋不已。
进入封闭管理开始集训后,天气寒冷、气候干燥、饮食不习惯……各种困难接踵而来。然而,这些都不是最困难的。因为视力障碍,普通人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比如出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拿乐器的动作……孩子们做起来非常困难,需要老师们手把手指导和纠正。此外,寒冷的气温也是乐团面临的一大考验。演奏时,孩子们不仅要在寒冷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还要克服铜管乐器被冻住后,吹不响或者吹跑调的问题。
为了完美地展现这1分58秒的“声行合一”。孩子们每天都冒着严寒在室外训练半个小时以上,通过不断练习,他们逐渐适应了演奏环境,联排表现得一次比一次好。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观看了扬帆管乐团的演奏后,感动地称赞:“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太棒了!”
训练中,每当询问孩子们苦不苦,累不累,他们都会回答:“苦,累,但是值得!”他们认为,能够参与冬残奥盛会,这份荣耀就值得全力以赴。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12
3月5日,北京冬残奥会迎来首个比赛日。斯洛伐克选手亨列塔·法尔卡索娃第一个出场,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岩石赛道飞驰而过,犹如一道闪电。她与领滑员马丁·莫蒂卡配合默契,两人之间始终保持着合适的距离。与其他领滑员不同,莫蒂卡在领滑过程中甚至没有减速。最终,法尔卡索娃以1分19秒50的成绩夺得女子滑降(视障)比赛冠军,这是本届冬残奥会产生的首枚金牌,也是法尔卡索娃赢得的第10枚冬残奥会金牌。
“我很满意,也非常开心,今天自己的表现近乎完美,场地和天气因素也都有助于我发挥。”法尔卡索娃说。法尔卡索娃出生于1986年,17岁时,法尔卡索娃所在的高中举办了一个滑雪训练营,从那时起,她就迷上了这项运动。“因为我的家乡不在山区,所以我在那之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滑雪运动员。在我第一次走到雪道上的时候,我就对这项运动着了迷。”她说。
2009年,法尔卡索娃在韩国平昌举行的残疾人高山滑雪世锦赛上夺得女子视障滑降和超级大回转两个项目的金牌,开启了她在世界大赛上的奖牌收割模式。2010年温哥华冬残奥会上,她更是取得三金一银,开始了在这个项目中的传奇之路。
翻看法尔卡索娃的履历,除了视障之外,伤病一栏还写了长长的好几段话:2013在西班牙参加世锦赛时,她摔断了自己的手腕和三根肋骨;2017年,她曾受到背部伤势的困扰;2019-2020赛季,她在世锦赛滑降项目中摔伤了自己的右膝;此外,她还曾遭遇面部多处骨折……
“是的,最近几年我经历了三次手术,现在手术的伤口还很疼,能回到赛场,非常艰难,但是我要感谢我的新领滑员以及团队,他们给我鼓励,让我能继续我的滑雪生涯,享受这项比赛。”法尔卡索娃说。
在滑降项目夺金后,法尔卡索娃还将继续参加女子视障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和全能四项比赛。在平昌冬残奥会上,她一共赢得四金一银。
“永远不要怜悯自己!”这是法尔卡索娃的座右铭,她以美国高山滑雪选手希弗林为偶像,但她在北京这条奥运赛道上所取得的成就,已令她的偶像望尘莫及。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13
在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环节,一位盲人的手掌上,映出了一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这枚标志,经过手手相传,印在了每一个人的手掌中。这是历届残奥会与冬残奥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环节中,呈现出的最小的标志。掌心的标志,寓意着将残奥精神铭刻在心里,生生不息。这一画面,成为本届冬残奥会的经典时刻。
8名旗手手执国际残奥委会会旗入场,升国际残奥委会会旗、唱国际残奥委会会歌。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宣誓。
火炬传递仪式开始。8名火炬手全部为残疾人运动员,在体育场中高擎火炬进行最后的传递。本届残奥会点火方式仍然是由最后一棒的手持火炬转化为主火炬。
还是那片“大雪花”,还是那束微火。不同的是,点火的人不一样了。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是盲人运动员,摸索着在大雪花中放置主火炬,全场观众大声为他加油喝彩。凝聚团结、友谊、进步的主火炬点燃,开幕式热情迎来又一波新的高潮。
开幕式导演沈晨说,“我们用了最大胆的方式,邀请一位盲人运动员来点火。到目前为止,在我所了解的残奥会和冬残奥会中,还没有过盲人运动员点火的先例”。
火炬嵌入雪花火炬台,微火留在所有人心中。从这一刻,我们一起守护这心中的一捧微火,一起守护这触手可及的一片光明。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是完美无缺,能够心怀炽热之情,唱响生命之歌,勇敢挑战极限的残奥运动员们,值得更多关注和掌声。每一个勇敢、坚定的追梦人都了不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了梦想,他们一路坚持,不惧风雪;他们挥洒汗水,追逐荣光;一切的努力,都源于心底的热爱。运动点燃希望,拼搏成就梦想。
未来这10天,他们将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冬残奥会历史。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14
今夜,北京拥抱世界。开幕式上出现不少中国元素,尤其是在开幕式倒计时、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文艺表演以及点火瞬间,纷纷出现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同心圆,寓意着世界各国的朋友们在冬残奥会的感召下会聚在一起,共享这一届团结、圆满的残疾人冰雪盛会。
今夜,世界瞩望中国。“简约、安全、精彩”贯穿开幕式全程,将所有规定的仪式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作为重点创意对象,力求表演与仪式相结合,不额外设计过多的表演。国家体育场——鸟巢创造了历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同时举办过冬残奥会和夏残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
今夜,全世界共赴北京冬残奥会之约。北京冬残奥会是全世界残疾人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全世界残疾人的盛会,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会。来自五洲四海的残疾人运动员将用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诠释“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
历史必将镌刻这一笔,世界必将铭记这一刻。
这一刻,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已经做好了准备,我们有信心兑现“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承诺,举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残奥盛会。
这一刻,中国人民、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和8500万残疾兄弟姐妹,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冬残奥运动员和各界朋友,分享和见证精彩的北京冬残奥会,一起向未来!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心得体会(通用14篇)】相关文章: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最新03-03
冬残奥会开幕式最新观后感(通用6篇)03-07
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的观后感(通用11篇)03-07
2022最新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03-02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最新观后感(通用6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