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6-05 10:07:31 兴亮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6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6篇)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

  人们把21世纪称为信息时代,这对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传统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无法实现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既丰富了教育教学的资源也改变了人们生存和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必将会引起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也会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理论的根本变化。

  一、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会提高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教学是否比其它教学手段高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师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定,如果运用不当,教学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如在教一年级的一节《人民币的认识》这堂课时,大家不妨充当一下小朋友的身份来试想一下:如果只要解决象“这是一元”、“这是一角”、“这是一分”、“1元=10角”这类问题时,应该是易如反掌,但是我们在买卖、找零等日常购物活动所需要的数学能力的培养就在这里被无形地忽略了。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会充分利用多媒体,先播放生活中在商店里购物的片段,当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的时候,再在提前准备的小商店里模拟售货员与顾客的买卖行为,运用小朋友喜闻乐见的各种实物,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课堂气氛便十分活跃,学生对人民币比以前有了更感性的认识,可以想象,教学效果肯定大大提高。所以说缺少其中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会让这堂课的效果逊色不少。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优化了课堂。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作为高科技产物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也步入了课堂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象、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体系,进行视、听、触、想、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感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化枯燥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化难为易来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优化了课堂。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新课程目标结合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教育,更本质的是对未来人才的素养教育,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第一条就指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在网络主题活动中,通过对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加工的过程,实现了学科的课程目标,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养,成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途径。

  四、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师能力结构已经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教学的需求。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具备新的理念和技能以适应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几乎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会使教育者的权威削弱,教师很难维持知识灌输者的角色,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不应该再满足于单科试的纯教育,要懂得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还要学会与其它学科的教师协作,要把学生视为亲密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拜学生为老师。

  为了顺利地适应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新的能力结构。

  五、新时期教师基本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项需要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论证的工程,所以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已迫在眉睫,这需要全社会,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大好形势让我们欣喜,而大多数老师不具备教育理论大纲的信息素养的要求,因此我校近年来正在分批、分层次地进行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尽可能使各年龄段的教师的信息操作技能走在基础设施普及之前,信息技术的渗入,使教学活动如虎添翼,实现最大化的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2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因此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以前我们教学生为学而教,只注重告诉学生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忽略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演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轻独创。对教师设置的相同或相仿的训练题目得心应手,而遇到新的问题或出现故障时,却手足无措。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就可能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在让学生怎样自己解决问题上多下功夫,帮助学生找到最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来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就像骑自行车一样,只要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方法,什么样的自行车都能骑。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任教的是小学计算机课。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由于没有教材,没有演示设备,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这时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首先,我在前一节课时,故意加大练习量,让学生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训练,学生问的问题也故意留下几个,等下节课的时候,我首先表扬上节课勤于发问的学生,然后激发其他同学提出上节课未解决的问题,这时没有机会发问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了起来。听完后我“故意”说:“哎呀!这个问题我怎么不记得了,其他同学谁能说说?”乐于助人的孩子们就抢先发言了。这样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放手让学生互相解决,最后老师来点拨讲解共性的问题,这样孩子们会听得更认真、更仔细、更有目的性,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课题效率,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和自己的预期目的。

  一、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

  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在学完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做电子幻灯片的活动,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等等,另外各个小组之间还将收集到的资料在局域网中共享。对作品的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在留言板或BBS上畅所欲言,相互评价。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

  1、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

  2、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

  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因此,我们要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观察,代替学生感知、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再单纯地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进而真正完成学生“全人”发展这一艰巨的任务。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3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不能够完全按照常规科目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尽可能跟上信息技术软硬件发展,尤其是软件的发展。教学方法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以其是否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为标准。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新性,最后,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当前,信息化技术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所以作为当今的教育工作者,只有积极投身到这个变革中去,改革自己旧的教学观点和旧的教学模式,了解新的思想观点、掌握新的技术,使自己迅速具备和确立信息时代的文化价值观点,并能把它们熟练合理的使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当中。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技术手段,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我国的持续发展,它必将是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在中学语文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它的探索与发展,也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就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的感受。

  一、直观教学,易于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比较难理解的知道或是学生很少见到的事物,只用语言实行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形象生动的动画,就能很容易的明白。能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时采用的不同方法,如果只通过读课文,画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学生观看了用动画制作的开凿的过程示例,学生会更能詹天佑这种方法的妙处。还依然借助“人”字形线路图,看看火车的走法,更能协助学生理解这种“人”字走法的好处,更能体会詹天佑有着超人的智慧和接触的才能,学习他的创新精神。

  二、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

  学生年龄结构小,形象思维水平强。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语文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大榕树那的景色很美,却不能体会那里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我在电视上播放了大榕树清晨的实景录象,让学生亲眼看一看大榕树的静态美,然后又播放了众鸟纷飞的景象,学生又体会到了动态的美。又对一只鸟的形态和声音的观看,能够想象到很多鸟的姿态,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能够反复演示方法,极大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之中,完全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即使学生没有亲自去看那棵大榕树,也知道了那里有很多天然的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来说,兴趣是的老师,是学习动力之一。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播放桂林的美景,让学生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欣赏桂林的山光水色。创设游漓江的情境,让学生对这样的美景产生兴趣,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才能更有兴趣的学习这篇课文。能够更深刻的体会到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和桂林山的奇、秀、险。

  四、提升教学效率,培养现代科学兴趣

  人们常称当今的时代为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信息波及面广,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巨增的信息,人类积累的知识擦一会越来越多。在教学中用云信息技术会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对现代科学的兴趣。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对于火星、水星、木星等很多地理知识都不理解,这时候我借助多媒体就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星球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他们结合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其他星球是什么样的,使他们更快的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不能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他们在明白这些道理的同时,对科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校学习已经决定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并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水平、创新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积极探索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并与学科教学实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把信息技术自不过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水平,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前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迎接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来临积极备战,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5

  通过这次培训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使我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最新的技术,并致力于把它们应用于课堂内的教与学活动中,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

  1、一名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运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情趣,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一个良好的结果奠定基础。

  2、自己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但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发展。那样才可以说是真正发挥到了教育信息化的`优点。从而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使我们受益匪浅。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做一名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优秀教师。我将继续学习各种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优化课堂教学,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高信息技能的新兴人才。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6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 , 但发生了质的飞跃 , 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 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因此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 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 , 关键在于 : 一方面 , 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 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中积累的教学经验 : 另一方面 , 更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 课程特点的基础上 , 加强理论学习 , 结合教学实际 ,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 模式。具体心得有以下两点 :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 , 教 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 适当放手 ,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 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 , 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 陶冶心性 , 形成健 康人格 : 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 , 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 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 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 )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 , 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 , 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 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 , 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 , 可以吸收国内外信 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 , 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 ,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 , 灵活、恰当地 选用教学方法 , 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 用 , 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 ," 任务驱动 " 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 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 " 任务 " 情境中 , 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 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 , 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 " 任务 " 的特定含义 , 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 , 避免滥用和泛化 ; 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 意义性、可操作性 : 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 , 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 , 形成 循序渐进的梯度 , 组成一个任务链 , 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在担任整个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我觉得,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去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下就我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作一浅谈:

  一、课堂演示,讲解为主

  近年来,大多数学校都陆续建成了新的电脑室,同时配备了几十台多媒体电脑,从而形成了一个功能较为强大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我们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广播系统,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作出适当的演示并加以详细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Windows98系统操作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上机实践(当然上该节课前已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因为各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在他们预习后自己再在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看自己的自学能力有多强,从而证实自己的理论理解与实践是否一致。然后我运用了“跃龙门”多媒体教学软件,将正确的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一边进行适当讲解,使学生们看到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做就进一步证实了学生们对自己预习后自行上机实践是否全部正确。再让学生们上机实践一次,这样就收到了很好的教与学效果。同时,为了配合演示式的`教学,我又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

  二、强化练习

  学生要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如课堂问答,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演示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在讲完“Word”软件中的文字录入及排版知识后,要求学生课后准备一篇50字左右的短文,在下一节上课时使用Word软件进行录入、排版,并对排版提出合理的要求;又如在讲完IE浏览器的使用后,就让每位学生运用IE浏览器浏览本市的网站和其他教育网站。这样,每教学一项新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定量的练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新课内容,熟练掌握操作要点,提高学习效果。

  三、进行网络教学

  自从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出现,上级领导对培养学生的上网操作能力非常重视,因此,我们学校也少不了增加上网这项功能。在计算机教学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知识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我们教师还可指导学生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的信息收集、处理、吸收能力;让学生在节日时,发送电子邮件给亲戚同学问好、祝福;让学生在因特网上阅读新闻、参加各网站的BBS、收发电子邮件等。采取各种方式设计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里,充满兴趣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例如,我在因特网的教学中,我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BBS、在因特网上进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订阅电子杂志、加入邮件讨论组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送一个影像、把同一个文件发送给多个接收者、成批发送信件等子任务。

  五、实现分组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时,学生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一一解答操作,不仅教师感到忙碌、时间紧迫,而且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教学可以避免诸多弊端,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根据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人数不要太多(控制6--8名),每个小组有固定的机位并设两名小组长,上课前先进行培训。当本组同学遇到问题时,由小组长充当小老师进行辅导。当有些问题较难时,教师要鼓励全组成员一起研究解决。如果处理得当,教师要及时表扬,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样一来能够极大地激发小组成员的动手能力。如果小组解决不了,可由其它小组提出方案或由教师进行指导。

  六、实现课堂教学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可以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例如:我让初中二年级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因特网上查找文字、图片、照片等资料,制作一个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PowerPoint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查找有关环保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幻灯片。这样,让学生完成了课堂学习内容的同时,还增长了课外知识,实现了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信息采集、处理、加工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实践能力。

  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各班要出手抄报展览,我就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使用Word20xx软件来制作更美观的电子手抄报,然后交给老师打印出来,在校园内展出,学生积极性大大增强了,部分学生做出版面新颖、内容丰富的电子手抄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我还让学生利用“画图”软件来出版班上的墙报。这些实际运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还能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增强了信息意识。

  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记得在20xx年五月,我到云浮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课改学习,在学习期间,令我最深刻难忘的就是,广东省信息技术科科长要志东同志说过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高低,而要在上机操作中真正体现出来”。她所说的正好与我所想的所做的一致。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后,我采取了“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法,由其他学生一起来打分评价。在教学“写字板”、“Word”一类的软件后,采取“指定内容、单人考核”的方法,先提出具体考试要求,并限定时间完成。例如:要求每位学生使用“Word”软件输入一篇文章,规定排版要求,完成后上交到教师机,由教师当堂给分。

  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采取相应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以上是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都运用过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8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为适合教育形势的发展,我校从三年级开始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并把所学的知识使用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当我看到学生们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学习时,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在此,我想和我的同仁们一起分享这欢乐的一刻,一起分享我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理解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能够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能够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水平、内化xx。所以,要准确理解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三、营造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

  21世纪是一个信息万变的时代,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没办法教好学生的。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地发展。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师生共同拥有了一个创新、开放的学习环境,共同拥有了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教师已经不再是从前无所不知的圣人。现在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我们已不再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我们能够做到的仅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知识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人机交流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软件系统》一课时,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很想了解计算机发展的一些最新动态,了解一些最新的软件系统。为此,我和学生们一起上网在百度搜索中搜索关于计算机信息方面的新知识、新动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生们感慨地说:“老师,网络真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是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并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使学生的创新水平达到整体提升。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9

  我有幸参加了毕节学院继续学院组织的第二期信息技术短期集中培训。这一次给了大家更充分更自由的学习时间,不仅让我们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受到很多启发。

  作为一位老师,有许多十分繁琐的事务,诸如登记成绩,排序等等。在学校没有安排培训之前,我每学期的期末成绩也是利用电子表格完成的。那个时候,自己只掌握了简单的排序和简单的计算公式,但是每次登完分数后,选中自己要计算的内容,然后一点函数,自己想要的总分、平均分都一次出来了,那种感觉真是爽呆了。但是,自己毕竟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纯粹属于瞎弄,有些时候弄不出来,还是只有用笨办法。记得以前登记学生的医疗互助金时,学生的身份证号码不知道为什么,输入进去,一点回车,就变成了奇奇怪怪的`文字。那个时候,自己非常郁闷,恨不得把电脑砸了。学校又要求反复核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通过这次培训,我才醒悟过来,多半是那个格式没有设计成文本。就这一个小小的地方就足以折腾死人。这足以见得,掌握一项本领是需要灵活学习,灵活运用的。仅凭自己头脑里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时代总是在进步,软件总是在升级,我们的头脑如果停滞不前,那就跟不上时代的变更,赶不上软件的升级了。这次信息技术培训,还给我一个深刻的感受,那就是要用巧劲。这个巧劲,是一些巧办法。例如:运用十字光标,将一横排或一竖排的内容进行复制,鼠标一拖动,万事OK。可我以前竟然是那么愚笨,不知道怎么弄,最后只有自己老老实实一个个输入,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笨。

  接触电脑两年多来,通过自己的实践,这个领域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作为一名新世纪的老师,必须掌握一些信息技术,本次培训的EXCEL电子表格,WORD、POWERPOINT和FLASH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十分巧妙的技巧,但是,光是依赖培训也是不行的,我想还是要自己在工作之余多去实践,多去学习,多去请教,把知识活学活用,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自从计算机进入到初中生的课堂,在短短的十来年,学科的地位,学习的内容,指导思想,课程的性质,甚至学科的名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归因于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对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想把握好本学科的教学,特别是处在不断改革的事实下,始终抓住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以致用的目标,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本学科的有关个性和共性。

  一、学科的特点

  1、新生性: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故新兴性也包括了现在的初中生在将来要碰到,并自学大量新的本学科分支内容。

  2、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3、技术性:《计算机》课偏重于理论性,而《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4、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中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造教学法时,关于学科特点方面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中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初中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在我校,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

  1、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

  2、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

  3、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多媒体辅助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能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能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但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可更方便的应用它。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如学电脑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练习打字的《五笔高手》,以及《跟我学用OFFICE》、《学Windows95》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检测,以防失控。

  (五)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的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结束语

  中学计算机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此文讲了几点教学中的心得与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利于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信息技术时代,知识不断更新,单纯的知识储备型人才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历史教师,由于历史作为记载过去的学科,时间久远,理解史实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素材,感知历史;同时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容易被新鲜事务所吸引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一、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1、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过去性,学历史的都知道一句话叫“历史没有假如”。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虽不可重复历史,但可以再现历史。利用影视资料、自制动画、文物图片、地图等,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例如在执教《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利用网络技术将战争形势图以及林肯图像、生平介绍等,把这些影、像、图、文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很快被这种情境所吸引,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对基本史实和一些课堂上较难表达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地图地貌等,可以在网站上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组织。这种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将大量的资料呈现给学生,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材料集中,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从而达到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大大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3、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在于单纯地记忆一些历史知识,知道一些表面现象,而在于通过资料、证据和推理、形成综合、分析、运用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意识,真正逐步使学生“懂得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这种能力的形成,仅靠薄薄的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这个目的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的信息,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空间,为学生比较辨别、思维、综合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二、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能够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在平时历史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充分利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来使我们的历史课更加生动、高效。下面我以《戊戌变法》一节课为例来谈谈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形象导入本课,明确教学内容,做到教学设计的有的放矢。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是如何评价戊戌变法。上课时先播放《中国近现代史》声像资料,仅用了六七分钟就介绍了戊戍变法从开始到失败的过程,以及变法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边浏览课件边重点分析戊戍变法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如何评价戊戍变法,在这里不仅给出了大量的各派的观点、学说,而且适时点拨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形成对戊戍变法的正确的认识。因此,多媒体网络技术下制作的课件能高度浓缩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主动剖析历史事件。

  变法内容和意义是教学重点,为此,我设计了“归类措施表”,把变法内容分为4个方面,16项措施,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会对谁有利、对谁有害,再引导学生把变法的意义归纳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

  对本节难点“如何评价戊戍变法”这一问题,荟萃各派具有代表的观点,甚至掺杂一些虚假的信息、建立它的资料库,以便让学生搜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得之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料提炼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向教科书、权威挑战。结果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教学的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思维的活跃性和流畅性,大大超出了教师的估计和想象。所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只给材料、不给结论的信息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尤其是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批判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3、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模拟历史情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讲解贯穿全课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模拟历史剧:一是康有为与顽固派的论战。让学生自己表演,并适时用投影仪显示论战时的插图,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当时论战的激烈情景。二是谭嗣同夜访袁世凯的情景。通过表演,学生不仅重温了这段历史,而且对袁世凯的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袁世凯的阴险狡诈,为以后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作了铺垫。同时,设计了一个列表归纳分析(戊戌变法的内容对谁有利)、一个材料分析(光绪颁布诏书的真正含义)和一个关于爱国主义(谭嗣同自愿牺牲的意义)的小讨论。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再配合信息技术的声、图、影效果,能使他们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以趣激情,寓知于乐,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乃有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之快感,师生感情融为一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初中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型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信息技术课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在上机时,可以确定一些有意思的上机目标,让学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去探索它的实现方法,尽量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例如在学习WORD文字处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或者设计一份板报,在学习EXCEL电子表格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花费进行统计,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可引导学生用“Excel”进行班级成绩的整理,学习情况的数据分析,班级通讯录制作;在学习PowerPoint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介绍家庭或学校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对于一些游戏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玩,但不要告诉他们玩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游戏的玩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二、了解计算机学习的特点,学以致用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充分发展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因“人”而异定教法,就是面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初一学生,要用慢步子、勤练习、多回顾的方法,多采用示范法、同步法等组织教学。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有一定基础的初二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同步式、探索式、四段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需稍做小结。再如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端正教育理念,辩证地对待网络的利和弊

  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讲解英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来教育学生,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以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未来21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对教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培养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使用信息化手段能力;在培养内容上,教育需要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主要侧重在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教育需要更新观念,要寻求新的模式和传播手段,以适应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要。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变革,文化教育更是首当其冲,信息技术课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错误地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误以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认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已经很高,不存在提高的问题。然而课堂实践和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仅仅表现在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上网、玩游戏甚至是聊天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没兴趣。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一定能掌握好信息技术知识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新课标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我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以精彩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文字编辑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所以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我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关于文字编辑的内容入手,如报纸、电视、广告语、手机短信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这堂课时,我以一幅事先做好的“我为奥运献计策”的作品作为本节课的导入。从这幅作品中,同学们有了动手操作的要求,学生就需要掌握本节要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才能完成同样的作品。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是依据教育部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的,其中对各学段的教学内容作了详细的指导性的规定,但又非常地灵活,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非常宽的选择余地。比如要求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需要教师的详细讲解,而一些对画图程序已经“玩”得很熟练的学生,对此则失去学习兴趣。上该节课时,既要详细讲解本节课,又要适当地扩充内容,设置一些主题,让初学者学得会,让学得好的同学也吃得饱。如“绘图工具的使用”这堂课,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而且要求学生把绘图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创造性地进行绘图。对原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层次较低的同学,可以使用基本工具先完成一幅简单的图画,而对于学习还有潜力的同学,我就要求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再利用绘图工具设置出一些特殊效果,如“一个文字有多种颜色、多种字体并存”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所有的学生就都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又如,在讲Word中“插入图片”这节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手抄报、诗配画等。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在介绍插入图片的`几种方法的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图片来源的知识,如用数码相机、扫描仪、网络下载等,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教学的深入,学生在知识结构及掌握程度上存在差异。在教学设计中若缺乏周密的考虑,就会使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进而失去上课的兴趣;或是让没基础的学生“吃不了”,由此失去信心……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在讲新课前,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及要求,根据不同学生情况给其制定不同的学习安排。一般情况下,我让大部分没有基础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习,而让少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样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学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三、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手段一直被喻为“教育教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并不是说只要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课、使用了电脑、使用了投影就算是多媒体教学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单纯的课堂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当我讲《计算机的组成》时,这是一节不容易使学生感兴趣的纯理论的课,我从同学们见到过的计算机外观入手,讲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我用准确而幽默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名词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并且为了强化记忆,还设计了一张图,如“计算机五大部件”──我用五个圆圈来表示,将这五个圆圈按一定的位置来摆放,如“最靠左右两边的圆圈”──用来表示“输入、输出两大部件”,像这样的比喻形象而生动,使学生很愉快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电脑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好。当然,这样的课就要求老师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我把信息课的任务分为三种:信息采集型任务、信息处理型任务和综合型任务。在因特网教学中,部分网络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因特网直接获取。这样的任务是信息采集型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在Word中制作一个通讯录,或是利用Excel电子表格对考试成绩进行统计,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型任务。综合型任务一般放在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结束时,作为检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手段。例如,让学生将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做成演示文稿。这个任务中既包含了信息的采集,如通过各种方式获取关于“家乡的变化”的知识,也包含了信息的处理,如将所获得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内容插入新建立的演示文稿中。

  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任务间的纵向联系,尽量与学生所学知识前后呼应。如在“让网页靓起来”一课中,要求学生在Photoshop中制作网页的背景;在网页中插入自己制作的Flash动画;给自己设计的演示文稿做上超链接等。这样的综合任务可以将原先学过的许多知识联系在一起,既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又增强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尽量采用教材中未出现的例子,这样可以扩展学生实践的内容。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教材中的例子进行自学,但教材中的例子包含内容是有限的,若整个教学仅围绕已有的例子来进行,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灵活,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动脑设计一些针对性强、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实例,来提高信息课的教学质量。

  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在几年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要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如此循环往复,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倦怠性,下半堂课的效果明显不如上半堂课。开始学生还有积极性,最后有时就会“不知所为”,仅仅是“为做而做,为上课而上课”。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是被动接受,没有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不是最好的。所以“允许他们犯错误”,就意味着教师不能仅仅是讲解、演示,让学生依样画葫芦,而应该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在学习怎样删除文本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尝试,发现问题,然后请几个学生集中进行演示,纠正错误,与全班同学分享创新成果。同样的删除,但几位学生采用的方法却不一样。一位是用Delete键进行删除,一位是用退格键Backspace进行删除,一位是用剪切按钮进行剪切,还有一位是用空格键进行删除。这些不同的方法让全班同学耳目一新,茅塞顿开。又如“绘图工具的使用”一节的教学中,曲线工具较难掌握,为了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先出示了两条不同的曲线,让学生观察其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看出,这两条曲线一条是闭合的一条是不封闭的。我就进一步问,大家能不能自己画出这两条曲线,学生一致回答“很容易”。下面是学生开始绘图,结果学生想了各种方法,但是鼠标拖来拖去,始终达不到目的;有的学生画出了一条不封闭的曲线,老师让他告诉大家制作方法。有的同学画出了闭合的曲线,但他却归纳不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允许他们不会做,允许他们犯错误,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同学们归纳、总结,把同学们还不能完全理清的知识条理化。

  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通过自主学习,是训练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操作技能与知识积累同时进行的学习。这种学习本身也有连续性的特点,在阶段性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十分重要亦十分必要。学生是学习主体,让他们把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全班同学共享,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同时亦要做适当的纠正和辅导。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按照老师教的步骤依次完成任务,而是启发学生通过探索掌握方法并能灵活地加以应用。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尤其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传统教育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探究学习其本质是学生自己从各种特殊事例中归纳出结论,并用来解决新问题。它强调的是对问题的探究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发现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但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及时点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五、采用对比与总结

  教学中采用对比,可以增强教学内容间横向及纵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较大程度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软件间完成相似任务的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掌握了Word中图片、文字的插入方法后,在PowerPoint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对比Word中的相应操作自己探索并掌握方法,在PowerPoint中掌握了超链接的方法之后,当学生学习网页的链接时,也可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而迅速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层的含义及应用目的等等。

  对教学内容及时地做出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知识应用的灵活性。总结过程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进行,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制文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方法来完成,在练习中请不同的学生给全班同学演示不同的操作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操作方法进行总结。这样既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热情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六、及时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课题。我们应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使学生终身受益。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4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培养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树立信息意识,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方法,现在把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一些教法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做个交流。

  教材特色

  我们现在统一用的是山西经济出版社的《信息技术》教材,我认为这本书的特色是:接近初中生好奇、创新的心理,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重视实际操作,将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于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乐。

  教学探讨

  1、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计算机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

  在学习flash动画时,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高兴的与同桌击掌欢呼:“成功了!”,迫不及待的叫我过去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如:学习完“形变动画”后,学生们就制作了“努力与成功”、“白云与雪花”、“小鸟与蓝天”等作品。学了“两个气球飘飞”后,学生自己就制作了一把彩色的气球飘飞、各种颜色的气球飘飞等并且对气球飞的路径做了改变。学了“简单的运动动画后”,学生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样式及不同路径起飞的火箭。这说明他们已经能灵活运用教材知识了。

  2、以任务驱动教学

  《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知识学科,《信息技术》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而其中技能性占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中学一部分学生是在升入初中才接触电脑,除过每周一节电脑课外,平时几乎没机会接触电脑,可谓底子雹时间有限。如果仅仅让他们去练习基本操作,刚开始学生可能还有兴趣,但时间久了,兴趣就开始下降,甚至没了兴趣,更主要的是不能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此种情况我采取了任务驱动法。即:教师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去实践,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结合教材特点,每节课都给学生提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如:学习制作电子报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学生提出:“本节要完成的内容就是报头的设计”,学生接到任务后,自然会跃跃欲试,在做的过程中,将要用到汉字的输入、艺术字的编辑、文本框的'编辑、大小写转换健的使用、上档健的使用等。

  我在给学生演示操作时将这些方法教给学生,如:插入“科技前沿”这四个字时,讲艺术字的编辑方法;插文本框时,讲文本框是怎么插入的,边框线的颜色及线条样式是怎么改变的,怎样给文本框填充颜色;在输入汉字时,教给学生指法、ctrl+shift健切换输入法,遇到要输字母时讲解“ctrl+空格”中英文转换。学生在做这个作品的过程中他要用到这些上面说的这些操作方法,如果他的作品做成了,说明这些操作技能也掌握了,这样就将新知识、新技能的练习贯穿到了整个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避免了单独练艺术字编辑或某个功能健的使用所带来的枯燥乏味。

  再比如做“火箭升空”动画时,当看到这个动画时,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要去尝试做一做这个动画,在做的过程中:

  第一步:要设置文档的背景色,并插入新元件(其中要用到元件名称的输入、类型的选择);

  第二步:要利用工具栏里的工具绘制火箭(做了这一步便学会了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等并在实践中领会了各个工具的用途。)

  第三步:将库中的火箭元件托到场景一舞台中火箭起飞的地点,并调整大校(此处涉及到场景、元件、库的概念,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名词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就有了大概的了解了。)

  第四步:要在时间轴第30帧插入关键帧,并垂直向上移动火箭到适当位置。(这里需要掌握关键帧的作用及与一般帧的区别,元件的移动方法。)

  第五步:创建补间动画。

  第六步:添加运动引导层。(涉及到运动引导层的概念、作用。)

  第七步:移动火箭

  第八步:用任意变形工具将第60帧的火箭旋转。(会使用任意变形工具,并知道它的作用。)

  “火箭升空”这个动画就做好了,返回来想一想,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5

  转眼间,一个学年就要过去了。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意义。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学习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跟学生相处之道,因此工作十分的忙碌辛苦。但这一年也是我教学生涯最快的一年。真正进入工作的状态后,我的身心都重新得到了洗练。通过一年的工作,我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教学方面,我坚持勤奋钻研、科学施教。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它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活动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只有正确地运用教学规律,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这个规律是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只有靠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摸索才能掌握得到。因此,对于每一节课,我都非常的重视。从教案的书写,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到练习的讲解,我都会认真的准备。遇到问题时,或查阅资料,或向其他老师请教,做到决不带问题进课堂。同时,我也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在短时间内还看不到成效,但我还是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要做好教学工作,光有认真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以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平时,我经常去听其他老教师的课,以学习他们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学生的知识面日益增广。为了更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坚持钻研教材,阅读大量的课外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教育方面,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教育学会做人是最起码的道理,我坚持以平等、尊重、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不应只是简单的教育与被教育,教授与接受的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不利于教学教育工作的开展。我觉得,只有当学生接受了你这个人,才可能以主动的态度接受你的教育。因此,无论是在教学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一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多关心他们,多了解他们的要求与意见,争取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平时,我经常和学生谈心,不时地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同时,我还经常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听取他们对我教学方面的意见。学生对老师来说就好像一面镜子,当学生有过错时,我也会尽量与他沟通,使其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的批评了事。我认为师生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作为一名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成绩好坏来划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对于我任教的会计学科,实践性很强,凭理论学的还坏是无法判定一个学生的成绩,所以无论学生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日常工作中,我还注意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好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难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篇16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速度快。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存在这样的情况: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特别是上机的操作课,更是有一种“让我一次上个够”的感觉,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玩”、“乐”为主要的情绪支配,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或者干脆来个置之不理。上机操作的秩序也比较混乱,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学生觉得自己一节课后好象什么也没学会。面对着这样的学习现象,常常会产生几许无奈,但更多的是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作为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要改变这样的现象又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信息技术属于一门新型课程,那么就不能以原始的教学方式来教学。作为中学时期的教学,属于初级往中级过度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课本知识为主,益智游戏为辅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样做,符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内容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时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

  其次,信息技术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属于副科,受此影响,学生们从思想上也未得到重视。为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列举生活、工作中的实例,来阐述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思想上,来改变这样传统的“副科无所谓”的观念。

【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心得体会02-24

学习“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心得12-22

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6-20

有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1-28

课堂有效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1-09

有效的课堂教学心得体会06-07

课堂提问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3-06

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教学反思(精选30篇)03-29

对什么是有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究论文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