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24 09:41:28 炜玲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2篇)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解读1: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格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各课程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解读: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呈现)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了正有理数,掌握了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及规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将认识负数、无理数,学习它们的四则运算,还将学习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述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方程与不等式”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函数”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借助函数可以认识方程和不等式。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数与式的教学。教师应把握数与式的整体性,一方面,通过负数、有理数和实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知道绝对值是对数量大小和线段长度的表达,进而体会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形结合的意义,会进行实数的运算;另一方面,通过代数式和代数式运算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理解运算方法与运算律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历对现实问题中量的分析,借助用字母表达的未知数,建立两个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方程或不等式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的数学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用字母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感悟用字母表示的求根公式的意义,体会算术与代数的差异。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这是数学最基础的运用。数学课程也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能通过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适应现代生活及进一步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比如计算飞船“摆脱”地球引力的速度,是数学;生产精密仪器的时候不断调整数据更精准,是数学;物理坐标需要数字记录,物体运动轨迹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反应程度,以及反应过程的吸热放热、化学方程式的表达,也需要数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所有涉及到计算的自然科学,全都与数学有关,而这些自然学科又相互融合,不断发展,衍生出各行各业。足可见数学之用的广泛性。

  2021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现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谈谈数学组老师的研读心得。

  一、数学何以重要

  数学,是每一个学生必学的一门学科,数学知识我们每天也在用。对大多数人来说,小学学到的数学知识亦足够,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会发现所学的数学知识越来越抽象,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而数学的尽头是“哲学”。这也正体现了数学“化繁为简”这一学科特点。数学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以符号式就能高度概括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必然联系,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数学是什么”,课标在一开始就给出了概括性的定义: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培养孩子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而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数学课程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课标哪里有“变”

  (一)确立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导向作用

  新课标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确立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导向作用,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我们需要明晰“核心素养”是什么。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见图1;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见图2。

  图1核心素养的内涵

  若用隐喻的方式来形容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可以这样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即用数与量,图与形来观察现实世界。如一瓶水,用语文的眼光观察是“水”字的结构和笔顺这些语文元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是瓶子的容积和水的体积这些数学元素。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即将问题简化、抽象化,使得方法和思维可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乃至生活中。如我们日常整理房间,就蕴含着数学中的归纳与分类的方法与思想。“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语言是连接着数学思维与现实世界的媒介,数学语言的特点是简洁、清晰、符号化。如我们学习的数,+-x÷><=,字母表示数,解决问题的算式等,就是教孩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及其与事物的关系。

  图2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用核心素养来表述课程目标,让课标“目中有人”。此举以“立”带“破”,让教师在教授“有用”之知识中贯穿“大用”之学识。

  (二)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板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学由原来的两个学段调整为三个学段(见图3),且每个学段都有学业目标和评价标准。

  此外,各学段的主题变化较大。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反映了学科本质的一致性、表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必然要求要以结构化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如以主题、项目、任务来组织结构化的课程内容,这也是我校目前各学科对于新课改的落地举措。

  正如许多专家所指出的,内容结构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无视知识点,而是要在知识结构中去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点的意义与价值,要在学生的主动活动中实现知识点的教育价值。

  (三)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更加丰富数学学习活动的实践性与丰富性对数学学业质量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除了常用的的纸笔测试以外,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方式的应用也更加综合和贴近学生发展实际。我校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中就加入了表现性评价的新型方式,还引入了多元主体评价,自主评价等操作方法,反馈更全面客观,导向更加明确科学,更加综合且真实地为每一位学生画像,引领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三、我们如何应“变”

  从课标文本来看,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要促成素养落地,需要更多教育协同方的共同努力。

  (一)数学要整体性和一致性学习在数与代数中,新课标把原来的四个主题变为了“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这是不是意味着小学数学更轻松了?这个改动,按照史宁中教授的说法,其实是“更注重数学学习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体现。他认为,数学的学习必须要能“串起来”,也就是孩子学到的知识要能有迁移。

  1、要呈现有结构的概念

  给孩子一个新概念,不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怎么比较,要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让孩子学会从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知识点,还能渐渐通过理解把这些知识点串起来。

  2、要能将方法学以致用

  教孩子的方法要让孩子觉得“有用”“好用”,在过去的小学数学中,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很少,并没有让孩子形成代数思想。课标提出加强孩子的代数思维,就是用字母一般性代表数,让孩子建立初步的“符号意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下基础。让孩子学会用抽象符号表示对象,会是将来数学学习的重点。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孩子学代数的两个层次:两匹马→□□上面这个式子代表了感性具体→感性一般,叫做简约阶段。

  这个式子代表了感性一般→理性具体,叫做符号阶段。

  让孩子学会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对象,会是将来数学的重点。

  比如,孩子需要学会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性质:

  当n是正整数的时候,2n是偶数。

  还要学会用符号来表示对象的关系:

  小明的爸爸比小明大30岁,如果小明a岁,爸爸b岁,那就可以写成:b=a+30

  还可以用符号表示对象的规律:

  一辆汽车以平均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t小时后行驶了s公里。可以写成:s=60t

  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是每个孩子都要培养的数学思维。未来也会从低年级开始渗透,比如让孩子接触这种式子:5-□□=2←→5=2+□□

  用符号表示对象的性质、关系和规律,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培养的数学思维,如何引导孩子把一个个具象的内容,转化成抽象的符号,不仅仅是老师的任务,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多举例,以帮助孩子完成思维转换。

  3、更加注重跨学科的实践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比较多,比如语文课本里的曹冲称象,也能跨进数学课例,孩子通过重现曹冲称象的故事,能够自己探索“总量等于分量之和”这样的数学概念。通过综合与实践这个主题是希望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和传统文化。

  (二)更加重视对高阶思维的发展对比2011年课标中4-6年级的要求,能看到新课标对孩子的思维能力的要求是有所提高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量变少,但是对于数学知识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却更为重要,更关注概念+性质的理解。以往的数学题目可以靠背,考的是记忆层面。如:三角形内角和等于什么?但是未来的题目,将会更侧重考察孩子的数学思维层面,如:如果它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它至多有几个钝角?也就是说,以后的题目将会更灵活,而不是让孩子简单地套公式,就能得出答案。所以新课标提出,要让孩子学会用推理的方式得到答案,重视推演的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小学数学学习,孩子们能探索出数与运算的一致性,形成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以形成更加高阶的思维方式;并能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以及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其他学科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形成模型意识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生活处处皆数学。我们也可以尝试在孩子提出的问题中寻找数学规律,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测核酸要10个人一组、为什么买彩票很难中奖、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数学。数学之“用”不仅仅是书本知识与应试技能,“聚焦核心,面向未来”是对数学新课标研读的总结。背公式、刷题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知识最为重要的力量是对人身心潜能的激发和学习机制的改造,是对人性、人的精神世界的涵养,这时候,知识的内涵也从书本上的概念、原理、公式变成人在社会现实互动中的视野、立场和方法,变成了面对问题时的智慧与胆识,此时的知识才真正成为了个体力量,也就是真正的核心素养落地。数学之“大用”不仅在于启智增慧,更要能立德树人,把育人蓝图变成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3

  5月11日晚上和工作室的伙伴们一起参加了人教社的云培训——曹培英教授谈教学改进研究。曹老师剖析了当下教育热点中的“假、空、大”问题,建议数学教师应该以教学的系统观,着眼整体思考问题的线索进行日常的教学。曹教授整个培训真正从一线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指导数学教师如何改进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

  经过这次培训,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也是收获颇丰,曹老师提到了教师应该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现在的教学对老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对教材要解读到位,通过前测、课前谈话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要有很好的`把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记得刚入职时,学校都会给每一位新老师安排一位师傅,我的师傅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一定多看教材多看教师参考用书,当时的我还不理解师傅什么意思,直到后来的教学中学生出现各种花式错误,我才明白原来是我没有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节奏,偏离了教学的主方向。

  培训中曹老师提到的一个误区令我印象最深刻:抛开教材,另搞新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难见到这样的场景,往往置数学书本上的例题不顾,自己单独创编一道或者几道题目作为整节课的例题进行讲解,殊不知这样的操作反而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误导,我们的编创未必有教材编写意图深,我们的理解也未必有编写者到位。所以,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借助手中的教参和教材,用活课中的例题,给例题进行延伸和拓展,让课本中的例题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果说吃透教材是教学必备的准备工作,那么,在教学中进行专题研究,实现上挂下联就能对我们小学阶段的某些知识进行串联,让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了解得更加系统。比如小学阶段四年级的商不变性质,一直到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六年级的比例的基本性质,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根据除法、分数和比例三者之间的联系,将三种性质沟通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那么,如何让知识串联起来呢?我们的教材和知识内容是螺旋上升,多种知识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辨析,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教材进行分析解读,也就是曹教授所说的吃透教材。由此可见,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多么地重要,只有真正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才能设计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课堂。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4

  2022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个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关键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数学教育的育人的行为有关(如思维、做事)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在本人参与其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无论小学、初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一致的,只是数学核心素养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是不一样。

  各学段数学都包括四个领域,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数与代数中,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将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教学中。在图形与几何中,强调几何直观,增加尺规作图的内容。就是增加动手操作环节,增强对数学的感觉。在统计与概率中,强调统计量,把百分数作为统计量。在综合实践中,强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低年级学段数学核心素养表现得更加具体,更侧重意识;到了高年级学段,则倾向于一般,更侧重能力。在小学要强调推理意识、模型意识、数据意识,在初中强调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数据观念。

  教材修订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几何直观、加强代数推理,强调知识的本质与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在课程变化的趋势下,我们要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整体性与一致性主要针对的是数与代数,包含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在数与运算中,要让学生体悟从感性具体到感性一般的过程。小学数学要建立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初中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意识。让学生感悟到数是一种符号表达,是对数量的抽象。在数量关系中,要重视数到字母的思维过程,字母能够表达很多现象和一般规律,教师至少要让孩子明白性质、关系、规律分别用字母如何表示。

  核心素养关键就是在课堂上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也就要求老师能够创造合适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或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提问,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标中,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了基本事实以后,可以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去感悟。如,关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老师可以给学生两条线,让其做等腰三角形。对此,老师可以提问:不同的线段长度可以做出怎样的三角形。两条线段,无论哪条线段做腰或者底,怎样的关系可以使得其构成三角形。

  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感悟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教学较以往就会有所改变,抛开死记硬背的概念教学。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可以自己得出结论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说明学生自己能够思考问题。怎样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这也就需要老师创设合适的情境,设计高水平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需要建立两个原则:满意原则和加分原则,这其实是在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需要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比如:超市的问题,有一条道路连接两个居民小区,计划在路边建一个超市,你认为应当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如果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则可以采取满意原则,如果学生思考得更加深刻,则可以采取加分原则。如设计关于滑滑梯的情境,老师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滑梯滑得比较快,对此,学生会回答陡的滑梯比较快,老师紧接着可以提问,什么样的滑梯是陡的,这就回归到了数学教学中,涉及到高、角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透露出了未来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变化,这些变化和要求要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这就需要老师们不断尝试,将学理知识变成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5

  今天听史教授从:课标修订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理解与表达,内容变化与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数学课标的解读,收获很多,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心得体会)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3、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4、通过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有教学作出严格的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的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6

  读了2022版新课程标准,我受益匪浅,更加了解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本次研读活动,我重点读了“数与代数”(第三学段)的内容。此次课标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阶段,“六三”学制1~2年级为第一学段,3~4年级为第二学段,5~6年级为第三学段,7~9年级为第四学段,这与之前的三阶段不同。这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更加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数与代数”领域,小学三个阶段的主题由原来的“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其中“数与运算”主题将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核心素养

  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与生活结合展开教学体验,有助于增强感受,以推动学生培养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进行对比学习,进而强化核心素养。

  在第三学段中,课标新增的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感悟计数单位,进一步发展数感和符号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一般性;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模型意识和几何直观,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的目标更加准确和完整。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数的概念,这些概念本身是抽象的,但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起联系。在新课程标准中,重视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淡化过分“形式化”和记忆的要求,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主活动,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数学素养,还有助于他们利用头脑来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有价值的数学更多地体现在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观察、认识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引导数学感知,推进感悟提升

  在第三学段教学提示中,数与运算的教学,通过整数的运算,感悟整数的性质;通过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进一步感悟计数单位在运算中的作用,感悟运算的一致性。在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感悟计数单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与小数有关的数学文化,理解、描述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进一步提升数感。例如在讲解到小数除法知识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像16.9÷0.13=130可以看做事1690÷13=130,以这种方式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教师还应当采取正确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数学计算问题与现实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计算学习,全面加强学生对小学数学计算应用问题的理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感悟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三、提炼知识模型,深化课堂教学

  新课标的总目标中提到要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内容是以螺旋型结构排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在第三学段数量关系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理解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代数思维。用字母表示的教学要设计合理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会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实际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性质和规律。例如小明原有一些铅笔,爸爸和妈妈又分别给他买10支,这时他一共有38支,原来小明有几支。此题用方程来解要先建立解题模型:原来的铅笔数+新买的铅笔数=现在的铅笔数,用字母x表示原来铅笔的数量进行计算,运用数和字母表达数量关系,通过运算解决问题,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和初步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不仅要认真做好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更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钻研知识,找准课堂的学习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出有层次、有针对性的数学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也能及时地巩固数学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7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8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9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真谛与培养途径,5月6日下午,在分管数学教学的黄康金副校长带领下,全体数学教师开展了《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学习,全面了解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更加明晰了当前的数学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肩上的责任。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侧重对经验的感悟。通过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新课标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义务教育阶段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四基”、“四能”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

  2、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3、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0

  今天,我研读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使我体会颇多,让我受益匪浅。在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到,我们要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勋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慕”“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学习,我认为我们要尽快改变过去教师始终是作业质量唯一评价主体的这种传统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质量及整个教学过程评价环节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教师点评都应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另外,评价内容也需要体现多元化,对学生在数学应用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对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进行客观的整体评价,这不仅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课后活动与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予以评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上,除了借助等级制的评价、文字评语等方式,还建议在各类学生小组间采用交流讨论式学习评价、纠错式评价、以及师徒结对式评价等方式。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1

  史宁中教授新课标(2022)讲座学习心得:教授的讲座中重点分析了2022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新课标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变化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听完讲座让我对2022数学新课标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也认识到新课标需要后期慢慢去阅读并理解。史教授一开始就重点强调了新课标中将“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解读了核心素养的一致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后数学的.教学过程紧扣新课标。史教授还重点分析了新课标中的变化,整体的领域没有变化,对内容进行了调整,形式上基于抽象结构,理念上更强调核心素养,这些都需要结合后期教学实践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观点进行简单梳理。

  一、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集中到“三会”上,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变化趋势

  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包括四个领域: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领域没有变化。但是,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四基的教学,或者进一步说更好地适用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这次课标修订有个总体趋势是这样:在数与代数中要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并且把负数、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图形与几何中,更加强调几何直观,这样的话就增加了尺规作图的内容。增加尺规作图就是在小学数学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让学生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这个概念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三、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第一个原则,不单纯介绍概念。就是说,像过去说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不比较角的大小;也不讲角的计算。这样的话,这样的教学也是不好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2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颁布,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在李庆海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新课标研读活动。

  我在认真学习了“课程理念”板块,感悟最深的是“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课标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新课标提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呈现。

  在如今的“双减”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清楚最关键、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让学生能够闻一知十,学会举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与任教班级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进行单元整体备课,结构化组织教学时的感悟。

  对于“面积”这以单元,我主要将思考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关于“面积”含义的理解;第二,关于“面积单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

  1、关于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在与学生课前交流与上课中,我发现对于“面的大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课堂上具体体现为很多学生能通过举例的方式用手势表示出“面”的含义,能直观判断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大”与“小”。但我也发现,如果让学生试图用语言描述“面”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同时,“面积”和“周长”两个概念学生很难区分,容易混淆,在实际应用时经常混淆,导致出错。

  2、关于“面积单位”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认识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学生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里住房面积有多大),但对这些面积单位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大小还是比较模糊的。此外,教学中,我看到学生在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后,对这三个单位进行结构化对比有利于学生直观感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相互之间的进率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

  3、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并不陌生。与学生课外的交流中,我发现约三分之二的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计算面积。但对“为什么长方形面积=长x宽”这个问题,知道的寥寥无几。课堂教学中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于“为什么测量的是长度,算出来的却是面积?”学生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的“困感点”不在于“怎么算”,而在于“为什么这样算”。

  一、整体把握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通过主题整合的方式出现,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面积”单元主要核心点就是理解“面积”——面是累加而来的。因此在第一节课接触面积时,就应当把“认识面积”这一节课当作一节“种子课”来组织教学,通过铺、摆等操作活动,感受“面”的累加。而当起始课上学生建立了面积的概念之后,就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面积单位其实就是第一节课上,“铺”的一个个“小面积”;认识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其实就来源于“小正方形”的铺摆。

  二、着重抓住学科本质

  内容结构化通过学习主题的重组实现,四个领域下的主题不仅体现了内容的整体性,还反映了主题内学科本质的一致性。学科本质一致性以主题的核心概念为统领,以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贯穿整个主题,在不同学段表现的水平不同,但本质特征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养也具有一致性。“面积”单元的教学应当考虑面积这一核心概念的学科本质——即面的累加。在教学组织上,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面积”与“周长”的结构性对比,充分借助直观操作理解“面积”的含义,通过身边具体的事物感受“面积”,构建“面积”的知识结构,淡化语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积单位形状上的比较,把讨论焦点从“为什么选择正方形”转化为“为什么要构建标准”。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度量的标准是可以多样化的,在标准多样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统一标准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选用“面积单位”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纸、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及在测量不同物体的表面面积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

  三、重视知识本质衔接

  数学知识有着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同一知识体系内的知识有着“螺旋上升”这一特点,在教学时应当重视知识本质间的衔接。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本质上是对于“铺满”的优化。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面积”时,利用面积单位进行“度量”面积大小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不铺满的情况——即只铺一行和一列,为后续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推导做铺垫。

  而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可以尝试从学生对于“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起点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沟通面积度量的一般方法(数格子)与公式计算之间的联系,回到思维原点并逐步从“计数”过渡到“计算”,实现方法的优化,从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内涵。

  将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我们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应当从基础的课程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像数学家们一样去感知知识间的迁移性与一致性,从而建构不同单元甚至是不同阶段知识本身的内在结构。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3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4

  2022年4月26日下午,我校全体数学教师组织观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作业优化设计的培训,首先王老师先给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的变化,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这次的培训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解读与理解和新课标下的优化作业与设计。王老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四能和三会进行的详细解读,并为我们推荐了几款数学适用的软件,对于我们的授课非常有帮助。课程标准的解读分为四个学段,对于九年义务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解读。

  新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解读中7-9年级学段的解读中指出,以结构化数学知识主题为载体,在形成与发展四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等。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与社会情境,以及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数学与科技中,在经历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与数学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模型观念、数据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学习运用、实践探索活动的经验积累,逐步产生对数学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通过今天的培训,我对课程标准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大单元作业的方法。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5

  最近,我又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四、转变教学方法

  1、注意创设教学情境。

  2、注意知识探究过程。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4、注意在教学中要体现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参与。

  5、注意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因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作业布置应当尽量与生活联系起来。

  6、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水平,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每天接受大量的信息,电视、报刊、网络等都是学习数学的场所。这要求我们打破课堂局限,把周围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类信息,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挖掘,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正如新课标指出的: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就“数学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提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知情统一规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从创设情境,驱动探究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调动情绪,产生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交流情意,形成乐学数学知识的态势几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力图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叶圣陶说过:“习惯的养成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 “指引”能使学生养成善思考的好习惯,随时关注周围事态的变化,明白事物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已定的事随时会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事物的形式或内容随时会换成另外的一种。好习惯应该在自然而然中得到训练和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抱着”就会养成一种依赖情绪,什么事都不去考虑,也不想考虑。因为他知道会有人来指导他怎么做,至于做的方式,做的效果,那不是它所想的事,惰性就此产生,要想别具一格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指引”学生学习,而不是“抱着”学生学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6

  我再一次参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我明确了今后的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的数学,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力。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法,备学生的学习方法。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事情发生,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教师同时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把握就是这种动态的生成。

  评价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发展,激励学生的发展。同时评价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化。并继续扩大评价主体,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健康的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

  通过新课程新教材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数学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

  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2、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

  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

  3、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总之我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7

  本人看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之后,感觉它在旧版的课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原来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就可以了,现在并不只是这样,而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数学学以致用,而且是快乐地学习数学。我肤浅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来小学数学中的“两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多出的两个方面是“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在以前要求的仅仅是小学数学基础性的掌握,而现在却是把小学数学的要求提高了层次,要求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也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这样也就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确实这样一种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独立探究潜在习惯,也体现了新课标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对比新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发现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并不是个别教学法,而是根据班级来衡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上一下数学思想融于学习数学之中,这样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那么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再次,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让我们看到在数学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要做书呆子,应该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让自己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积累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通过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很好的掌握数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通过实际生活来探索数学的兴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更好地独立思考素养,更能在将来数学学习和进入社会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体会浸润其中。当然,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究数学教学,让学生在高效学习数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8

  教师职业注定就是要终身学习的。这些天陆陆续续翻看了《新课标》,也在网上看了一些专家对新课标的解读,使我受益匪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学生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挑战,如何能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呢?

  一、使学生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体验数学、“玩”好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绪,在数学中我们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好奇”!从而产生“我也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能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翱翔。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靠教学过程来完成,实现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优化教学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教导学、以教促学的新局面。

  1、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人人都要动脑、动口、动手。需要教师们转变教学思想,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地还给学生主人地位,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处理师生之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多给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像有些教学内容只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交流发现问题,自己探求规律归纳方法就能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们感悟到新旧知识间的关系,渗透了思想教育,达到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

  2、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规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之上,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求——概括——应用去发现、掌握规律。这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比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这一课,首先通过动手实践摸一摸、描一描让学生体会周长是求各边长度的总和,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长方形的特征入手找寻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许多算法,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规律的目的。总之,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去探求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发扬民主、强化训练意识,多一些引导、点拔,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规律。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让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对学习新课程的学生,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和能力。作为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法中,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的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把学生当成加工厂的“机器”,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之乐。

  实践表明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活力源泉。

  1、生活中充满数学。平时能让学生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银行的利率,校园面积的估计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内驱力,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要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19

  我们小组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并且聆听了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美与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老师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的时空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孩子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在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提高数学素养,使之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知识去解决问题。

  第三, 创设求异情境,感悟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创造性活动的信心。如新教材在编排“9加几”的计算时,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既培养学生从多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求异思维也得到了培养。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0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课标新旧交替,巩固认知

  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二、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

  三、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四、对未来数学课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了,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为一线教师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新课标精神正确落实到课堂中去,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近我观看了顾明远、崔允漷等教授的外滩教育论坛,他们对义务教育新课标进行了深度解读。

  通过学习,专家都讲到了新课标的整体性、完整性、结构性和课后知识的水平化。我的理解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要了解每节课在课程中的整体地位。另外教师的教要关注到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

  崔允漷教授指出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他分享了以下三个观点:新目标——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新教学——用大单元实现学科育人,新评价——三管齐下推进素养评价。

  吴刚平教授对课程的结构性很有研究:课程内容按三个方面来刻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它包括: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吴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是里层结构的能力和观念。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才能各得其所地生成和建构。我的理解:设计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强调过程性,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亲历学习过程。

  徐淀芳教授从主题领域、学习方式、学习形态三方面阐述了跨学科该怎么跨。并提出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设计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我的理解:跨学科学习通常需要资源的获取、加工、输出,输出时用多种符号、多种表现形式、多元主体表现出来,但都要基于课标和教材。

  课程改革后一些理念变了,为了把新课标理念领悟透彻,除了经过不断的培训、同伴之间的互导、专家引领外,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深深地意识到要落实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需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索、交流、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2

  随着教育部对2022新课程标准的发布,大家“求学若渴”纷纷踏上学习的征程,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更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代在飞速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教育理念也要与时俱进。

  通过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习,我触动很深,收获很大。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聚焦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具体的数学知识,更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能够合乎逻辑地论证数学的基本方法和结论;更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模型分析与解决生活实际抽象出的问题。

  培养能力

  现在的教学,要抛开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新课程课标”要求现在的我们要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能从实际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核心问题,并用数学符号表示,结合学过的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的变化,抽样与数据的分析等内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展出能够灵活应对考试中的应用型、探究性和综合性试题的能力。

  这无疑就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个棘手问题:我们教给学生什么?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发展素养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等情况,挖掘教材,钻研教材,认真思考,结合新课标的要求精心备课,设计适合学生的问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载体,围绕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就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要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能力,逐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这无疑就给我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更高层次上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学生要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让自己动起来,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我们的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将一如既往的更新观念,创新思想,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反思,反思中总结经验,开拓进取,砥砺前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3

  面对课程改革,我们怎样能让学生从小就喜欢数学,不怕数学,亲近数学,进而愿意研究数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这么一句很朴素的话,却是我梦寐以求的境界。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对新课标学习的一些感悟: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不知不觉学会了新知,巩固了新知识。在这里,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更大的拓展。这样使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

  也使学生越学越有趣,更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

  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

  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记得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4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老师,就必须对数学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的课程呢?在这一轮小学数学远程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认识,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又突出创新精神的鼓励。学生要好质疑问难,喜欢探究问题,好问“为什么”,能言善辩,不管对、错,都要真实地吐出心里话,同时形成运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既重视德、智、体、美诸育的整合,又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5

  假期在小茜老师的引导下我再次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感触颇多。通过学习使我领悟到了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又要注重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和发展,从而帮助学生积蓄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智趣。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多观察勤思考,认真钻研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出发,在研究生活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下面谈一下我自己的具体感受。

  一、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重新认识教材,注重教材系统性、联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了数学学习重要性,也明确说明“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明确了教学的内容和应用价值,即使人人都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既要关注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还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经验经历,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经验,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创造意识。让生活中所必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的与追求。如现在社会的发展迅速,计算机、计算器全面普及,在有理数部分的教学中更要注重有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算理的理解,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二、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以往的数学课堂往往是就教材来讲教材,偶尔会有一些知识主次或进度快慢的调整,或者偶尔心血来潮大胆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兴趣,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参与度不高。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注意力集中跟着教师的脚步走,稍有思想抛锚就会出现学习障碍,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知识断层现象就不言而喻。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角色从指导者转化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要创造与学生经验经历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化为“我要学、我想学”。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教材,悉心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参与应用所学解决问题过程,在充分交流探索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形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总之要在一节课上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辨析举例和实际应用中掌握知识、方法和技巧。

  三、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多维度关注学生成长。

  新的评价体系提出评价方式的丰富化、维度的多元化、主体的多样化,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度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精神进行评价。以往教学常常只注重生学业成绩的好坏,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的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因此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进展甚微。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进步,多正面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注意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勤于要钻研,善于思考,牢记新课标理念,关注学生的成长,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掌握数学技巧和发展数学思维,让学生在思中学,学中思,在探索和实践中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6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这次通过参加王儒校长对新课标的讲读,我对小学数学新课标有了更深的理解,现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以前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我觉得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7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培养学习兴趣的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共同探求的一个问题。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让学生一种新奇的感觉,从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索的欲望。

  步:动手操作,发展兴趣

  玩是人的'天性,更是儿童的最爱。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的成功在于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实践也证明:通常自己读过的能记住10%,自己听过的能记住20%,自己看过的能记住30%,自己说过的能记住70%,而自己做过的能记住90%。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投入学习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三步:成就体验.保持兴趣

  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的赞扬,渴望获得成功,小学生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学生,让其充分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产生源源不断的兴趣。特别是对学困生,老师必须想方设法,使他(她)有成功的可能,对学困生的点滴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可以是一句赞扬的话,也可以是的掌声或是一朵小红花,都能让他(她)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步: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尽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但学生往往把学习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分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自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那么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负担,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8

  教科研活动月开展以来,我校又进一步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感觉受益匪浅,对数学课程标准有了更新的认识,对今后的工作有更大的帮助,下面简要谈一下我的体会。 通过学习,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 “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 解释 ——应用与扩展 ” 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二、把学生放在了首要位置。

  现代教育观念 —— 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 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 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三、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同时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

  四、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总之,通过本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很大,必将对我今后的工作起着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29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创设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情境,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让学生喜欢数学”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目标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呢?以下是我这次学习《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享受生动有趣的数学

  小学生自控能力差,上课总有一部分学生的思绪还在“闲逛”,靠纯粹的课堂组织效果不理想。因此,新课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富有情趣的导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扣住学生的求知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学生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交流,经验得到了很好的丰富,思维得到了很大的拓展。这样的数学课堂会逐渐的建立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数学。

  成功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尝试、探索,体验成功,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人人都能体验到不同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三、让学生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子”,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30

  通过,让我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完善,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核心概念、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几点感受。

  第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者,所以,有效的数学不是在台上自说自演,而是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第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中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

  2、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给一双数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体验生活。

  第三、创设求异情境,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体现的是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用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成果将是丰硕的。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31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给每一位同学都编了一个号,然后根据因数与倍数的特点组织游戏,大家很快就掌握了。同学们学习兴趣非常浓,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我班有一批学困生,他们的学习习惯非常差,如:好动、淘气、恶作剧等。应培养他们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因此,要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倾听的习惯。

  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三、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

  四、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习惯

  认真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书写美观、工整是学生的基本功。做数学作业一般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规范,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对于作业的书写情况,教师要经常讲评,要以典型示范,以表扬为主。应要求小组同学共同督促,使学生认真地完成作业。

  虽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通过这些天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掩卷沉思,这次再学习让我真正懂得了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 32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全新的认识,知道了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学生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每一幅插图,充分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可以单独说、同桌说、集体说,让学生在充分的看说基础上培养数感。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再次学习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03-10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的心得体会(精选34篇)02-22

小学数学新课标研读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12-09

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03-14

新课标研读的心得体会03-20

数学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21篇)06-05

小学数学2022版新课标研读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26篇)12-08

小学科学新课标研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01-06

小学语文新课标研读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