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500字(通用9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500字(通用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1
今天下午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令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我想到了一个词——“多难兴邦”。 多难兴邦一词出自《左转》——“或多难以固起土,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就要看当国家面临困难时领导者做出的判断和指引,困难能让我们强大,这就是“多难兴邦”啊。主讲老师们讲的都很有道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在这个特殊时期,感谢领导能关心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让全国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祖国对我们的期望!中国加油!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一封封请战书,一枚枚红手印,写满了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的热血,它是一代人的“出师表”,它是一代人的“生死决”。
疫情当头,一批批医务人员请缨出战,有:“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先锋同志,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若有战,召必回”的解放军军人,等等。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展现了华夏儿女的拼搏精神,他们突显了炎黄子孙的责任担当。疫情当头,我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大爱无疆,国士无双,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73岁高龄的李兰娟院士,他们本该享受安逸,却再次选择挂帅出征。他们的实事求是,他们的敢医敢言,有他们,我们更安心。他们才是我们该要追逐的“明星”。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一代代新青年,一股股新力量,他们是国家的前途,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疫情当头,他们奋力赶往一线,有“基建狂魔,与时间赛跑”的青年突击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青年志愿者,有“言传身教,共抗疫情”的上阵父子兵,等等。他们脸上的勒痕是永不褪色的荣耀,他们留下的汗水是不忘初心的结晶,他们才是大学生该有的样子。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2
经过这堂思政课的教导,使我明白了许多。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道理,明白了爱国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堂课,更是对我人生的引领。通过这堂课后,一定会注意疫情,并增强疫情意识。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华儿女在不同战线上争做疫情防控的“战斗员”、“宣传员”、“保障员”,创造了同心战“疫”的中国奇迹,艾四林教授立足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展开讲解,“迅速应对、及时支援、火速建设”,抗击疫情的具体实践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认识;秦宣教授聚焦“疫情大考告诉我们什么”展开分析,我深切体会到抗“疫”路上彰显出的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王炳林教授从我国历史上的防疫斗争历程出发,生动地分享了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在这场严峻的战“疫”中,广大青年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筑起青春长城,展现责任担当,汇聚强大力量。冯秀军教授深情讲述了战“疫”中勇敢逆行的年轻风景,我深切感受到“青春聚力齐行动,同心战‘疫’显担当”的青年力量。
虽然我们不能亲近战场,但是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永远是国家、武汉的后勤部队。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早日回到学校上课。最后为逆行的白衣天使们祈福,平安归来!你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3
思政课到最后,是冯教授关于“青春”话题的解读,这让我感触颇深。90后00后被贴上了很多标签,卖萌搞笑追求个性胡闹等等,就像教授所忧思的一样,很多家长并不相信九零零零后长大了,甚至认为这是垮掉的一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让世人改变这一看法。疫情以来,“曾经是你,现在是我”说的是三代人的担当与传承,展现的是当代青年的心有大我,行有大德。这场抗疫战争,九零后零零后占了全部战疫人员三分之一,1.2万人次。父辈的孩子,已经可以穿上防护服去和病毒打一场艰苦的战争,去死神手下抢人,做危险的逆行者。除了一线人员,平时的年关,我们青年人去天南地北胡吃海喝呼朋唤友,这次,如果我们没有去一线的能力,便响应国家号召,守在家里“封印”自己“憋死”病毒。每个人都在为这次战疫作出贡献。亦有去做志愿者的大学生,给拾荒者送口罩的小朋友,当代青年用自己的行为告诉世界中国的未来由我们守护。为了打赢这场防疫战,举全国之力去降低人口流动。城镇封闭,延迟复工,延迟开学,网络教学。为了这场战争,我们付出太多代价,但是总体观察整场疫情,我们当代青年心系国家,到处可见“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字样。当代青年用自己的活力与青春,让这场沉重的疫情战不在沉闷。
《火红的萨日朗》跳的是积极开朗,方舱考研哥诉说的是不放弃,蹭网上课、上山找信号讲的是对知识的渴求。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从不服输,我们一直在找寻阴霾中的阳光。什么是青春?青春并非指年代而是心态。青春是生命源泉迸发的朝气,青春意味着勇气泉涌,超越惶恐,敢试敢闯,不图从容。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4
身为一名医学生,在本次全体性的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中,我真的学到了很多。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提出重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观点。可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交易,野味产业规模日渐庞大,这都是在破坏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亦如恩格斯所说:“人本来是自然界的产物”。
那些由傲慢、无知带来的灾难,都应该成为铭刻在历史上的一页,提醒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我们每个人能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和身边人。吃干净的事物,睡充足的睡眠,过有序的生活,做自律的自己。在这次战役中,我们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员一马当先,冲在前线,义无反顾,医护人员坚守一线,与病毒抗争,挽救生命。我们看到了“战役里最美的青春”,看到了无数涌现出的平凡英雄。
在这堂课中,那句“曾经是你,如今是我”深深打动了我。当国家有需要时,他们挺身而出,毫不犹豫!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新生一代毅然前行,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顽强拼搏、日夜奋战。他们的这种对责任的担当深深影响了我。所思所想远不止于此,我会将今天这一课纳入我人生的篇章,这是人生的一堂课,青春与责任的担当。“生于种花家,何其荣幸”,在不久的将来,我也会投身于医护工作中,我也会在其中书写我的青春梦,我的中国梦!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5
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国内感染风险主要来自境外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出现,全球疫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必须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
为应对最新变异毒株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面对不断出现的变异毒株,我们要严阵以待、不掉以轻心,同时又要避免恐慌心理、自乱阵脚,保持既不恐慌也不轻慢的心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坚持动态清零目标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打赢任何可能出现的疫情遭遇战,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力阻断疫情输入、传播、扩散。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特殊的考验,我们要攻克这个难题,就要总结好、使用好我们前期战胜疫情形成的好经验,要做到“一口岸一方案”,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陆路边境口岸海关要坚决落实“客停货通”“人货分离”等防控政策,对跨境司机、边民等高风险人群要严格做到闭环管理。同时,要继续坚持人、物、环境同防,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严密防范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要进一步严格规范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杜绝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使用无合法来源的进口冷链食品。
持续加强防疫健康宣传,引导广大群众严格落实个人防护措施,有效阻断疫情的传播链。新冠肺炎疫情具有传染性强的特征,而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之中,这就需要每一个人加强抗疫知识的学习。明确“保护自己”也是积极抗疫,要主动把“戴口罩”“一米线”“勤洗手”等防疫要求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有效地阻断疫情的传播链,守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切实筑牢免疫屏障。当前,“打疫苗”已经成为了大家的自觉,为疫情防控贡献“一臂之力”,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当然,“打疫苗”是为了在人体内部筑起一道防护网,让病毒进不去,能够更好地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党员干部要做好疫情防控的宣传,让更多人对“打疫苗”有科学的认识,自觉打“第一针、第二针、第三针”,构筑起健康免疫系统。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6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对卫生条件、防控基础相对薄弱而人员流动频繁的广大农村而言,让群众戴上口罩是第一步。
出门佩戴口罩,是一个人科学素质的体现。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虽然尚未被完全认识,对于它的来源、传播方式、危害程度、防治措施等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因此,最简单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物理隔离,一是减少人员聚集,不到人流密集的地方去,二是出门佩戴口罩,以减少病毒传播机会,阻断病毒传播途径。三是加强个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由于疫情的消失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人总要有一些外出活动,绝对的隔离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佩戴口罩就成为一种简捷有效,人人都能做得到的防控手段。
出门戴口罩,是一个人社会公德的体现。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遵守社会秩序,尊重公共利益,关爱他人利益,是基本的道德品质所在,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尤其是在诸如疫情暴发的突发性事件的非常时期,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身卫生,不光关系着自身的安全健康,而且对社会环境有着直接影响。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正在肆虐,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可能是病毒携带者和传播者,而佩戴口罩又是公认的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也是各级组织和社会公众普遍的吁请,这种情况下,戴不戴口罩,就不是一个人的卫生习惯问题了,而是一个人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就能够限度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社会成员被感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疫情阻击战就能尽早获得胜利。因此,戴不戴口罩绝不是不关别人的小事、私事,实则是关乎群众利益的大事、要事。一只小小的口罩,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决定着当前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反映着社会公德的整体水平,反映着社会公德建设的状况,决不可等闲视之。
出门佩戴口罩,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家国情怀。2020年,是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年。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新型冠状病毒突然来袭,无疑给我们制造了很大的困难。为了克服这个困难,80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不辞辛劳为科学施治提供科学依据。不少医务工作者牺牲春节休假,纷纷请战。这些动人的事迹,是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舍小家为大家爱国情怀的体现。作为普通公民,不可能人人都像他们那样,奔赴灾区,听从专家的建议,出门佩戴口罩,做好自我防卫。这既是自我保护的需要,也是爱国情怀的'体现。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7
冬季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全力抗疫”的关键时刻。戴好口罩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路径,既防病从口出又防病从口入,是与外界之间搭起“安全墙”,御“毒”于口罩之外的基本措施。
但是,生活中也有“带口罩”却不“戴口罩”的现象。比如,有人把口罩装在了衣兜里,遇有检查时才掏出来戴上;有人乘坐城市交通工具,当司机或乘务人员询问时才不情愿地掏出口罩戴上,口罩成了应付检查的工具。戴好口罩,对疫情防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对每个人来说也不是“愿不愿意”“习不习惯”的问题,而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公共责任。
作为预防呼吸道疾病的“过滤屏障”,只有确保口罩正确使用和处置,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对正确佩戴口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必须按照这些要求把口罩戴好、戴到位,才能扎牢疫情精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眼下,新冠疫苗开始注射“加强针”。国产灭活新冠疫苗的预防效果非常确切,对德尔塔变异株也有高达70%的防护效果,对重症和危重症风险具有较强的预防作用。但打了疫苗,也不是完全就有了“金钟罩”护体。抵御新冠病毒,除了接种疫苗,在日常生活中,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注意个人卫生都是不能松懈的,毕竟,感染只有0%和100%的区别。
“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冬季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宁可处处“较真儿”,也绝不可马虎“打盹儿”。把功夫用在平时,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坚持从严从紧,才能守护好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严防疫情反复,让经济社会运转秩序有更可靠的保障,就更需要精准有力的防控。守好个人防护第一关,是为自己好,也是对社会负责。希望“出门戴口罩”能成为每一位市民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明公约”“抗疫自觉”,只有大家都能做好防护,才能都拥有健康,我们的经济社会才会更加有序运转。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8
这场战“疫”,是一次大考,更是一堂大课。平顶山学院狠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间断,充分挖掘疫情防控期间育人元素,通过多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灾难当教材、把困难当磨砺,将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信念教育、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了“停学不停课、思政不断线”,努力化疫情危机为教育契机。
探索课程思政,“云端课堂”重引领。强化“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意识,把握抗击疫情的教育契机,结合国情、校情,因时因势,挖掘整理疫情防控过程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提取教育内涵和精髓,把在抗疫中充分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中国精神、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以及疫情防控工作的相关知识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和课程教学,既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更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加强思想引导,“网络家访”送关爱。重点对家庭经济困难、疫情重点防控地域的学生开展网络家访。学校老师与学生及其父母围绕学习、生活以及疫情防控等情况进行视频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将学校的牵挂送到学生身边,增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增强学生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注重生命教育,“心理关爱”解压力。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全方位帮助学生学习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知识,引导师生珍惜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健康成长能力。老师通过互动平台推送以“共抗疫情心理关爱平院在行动”为主题的心理疏导文章,为同学们提供心理援助。组织辅导员和学生参加心理健康系列讲座,提高学生心理应激应对能力。
厚植爱国情怀,“线上班会”树信心。定期组织全校419个班级开展“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网络主题班会活动,各班级依托QQ群,钉钉等网络平台,辅导员、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变身“直播达人”,把疫情变成教材,厚植爱国情怀,将网络班会打造成特殊时期学生德育新阵地。同学们齐聚网络云端,通过主题班会积极参加线上升旗仪式、疫情防控志愿者培训、线上特殊团课与主题团日活动、“集思防疫月”线上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共同探讨家国情怀、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享抗“疫”中身边的正能量,坚定疫情防控工作必将胜利的信心。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9
己亥庚子之交,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华大地,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给中华民族带来一次严峻考验。
疫情是一次大考,彰显着制度优势和奋进力量。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让世界惊叹,因为我们“集中力量”办的是符合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能力,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和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黄河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坚持和发挥这些显著优势,我们不仅能战胜眼前的疫情挑战,也将始终拥有攻坚克难的信心底气。
疫情是一场大战,考验着初心使命和英雄本色。“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郑州大学发挥医疗和科研优势,189名援鄂医疗队员白衣执甲、逆行驰援,从黄河岸边奔赴荆楚大地,展现精湛的专业水平,也传递着生的喜悦和希望,彰显着郑大人的担当。在这支逆行的队伍中,不仅有共产党员的冲锋在前,也有党外人士的同心协力。他们继承和弘扬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在共克时艰中筑牢共同思想基础,与共产党员一起,在抗疫一线治病救人,在工作岗位履职尽责,在复工复学中主动作为,书写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会永远铭刻在郑州大学的史册上。
疫情是一堂思政大课,砥砺着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多难兴邦”,多难何以兴邦?正是因为我们的民族在面对磨难的时候,百折不挠、自强不息、顽强拼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生活即是教育。我们把阻击疫情斗争实践作为上好高校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全面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有力地激发爱国情、报国志,告诉青年学生们,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里,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长才干、壮筋骨,只有在灾难中教育自我、塑造自我、锤炼自我,才能把痛苦化为滋养自己未来之花的养分,磨炼具有中国气派的刚健风骨。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精选8篇)12-19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心得体会(通用5篇)12-20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观后感(精选20篇)12-19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观后感(精选9篇)12-19
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观后感(精选10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