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3-05-23 11:00:3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1

  和谐是古代社会的主题,我们中国要建立成为强盛、民主、文化、协调的社会主义国度。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精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精华,向众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立场。对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感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置问题。

  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修身的进程,通过书本获得悉识,通过常识传递思维,,进而到达书中恳求的道德水平。通过扫瞄,我学会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正人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幸运”,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察事物,不要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当今这个竞争猛烈的社会,压力充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端埋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力量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力量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畸形的景象。因而,我们要温柔的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将其极其化,在意识问题的根本上,始终空虚自己,是自己变的强盛,同时要坚持一颗谦逊谨严的心,不要戒骄戒躁,任何大事,当时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不要盲目自负,要做到胸有成竹。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存在世界目光跟开放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咱们要渐渐的进展学习的五个档次,终极使本人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动是魔鬼,在面对难题的时候,肯定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不要心急,缓缓的处理,只有这样力量战胜艰难,最终到达胜利的此岸。全部任性而为,不要强求,只要属于自己的货色,就永久跑不了!

  在《中庸》中,我领悟到了学问的主要性,学问真的能转变一个人的运气。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转变人的思惟境地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讯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学习的五个层次,正所谓质变才能到达量变,在我们积聚量的时候,肯定要以中庸的'态度来面对事情,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

  近多少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方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消息从侧面反响出中国的国民生活程度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良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不那么富有,认为生涯不公正。实在,我感到,生活是最公正的,只有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尽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特别的努力做到的,我们能够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假设这样子的话,即便我们再贫困,再笨拙,也肯定会靠自己的才能将生活水平进步,必定会变的顽强起来!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2

  从开头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消失,于是慢慢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寻常,平凡。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善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索,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好像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本身的素养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觉,这样的思维方式好像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接受的.,取而代之的,固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简单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准确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简单中,我想,“简洁”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敏捷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才智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固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特长,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英勇,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到达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寻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到达“和谐”的境地,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才智。

  《中庸》的浅显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假如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圆满。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遇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宝。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3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特别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单独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根本概念,表达“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如同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行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惊”“隐显”“慎独”等方面培育自身的品德,把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别,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需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受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缘由,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到达“至诚”的境地又谈何简单呀!特殊是我们今日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到达“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许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苦痛的。而中庸就可以克制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由于我们怀着对天依靠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舞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靠的天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快乐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快乐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当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到达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地,安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盼他的眷顾,也不可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犯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终点,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得意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敬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公平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而其根底,是对万物本性,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敬畏,此之谓“尊德性”;是对事物发生、进展、变化、消亡背后的各种因素的不懈探究,此之谓“道问学”;是目光极于天地万物,而专心尽于精妙幽微;是不断修行调整自己,引导事物发扬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阔而尽精微,极高超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朱熹说:“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祥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中庸读书个人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中庸读书笔记03-14

《中庸》心得体会04-24

中庸高中读书笔记11-22

读中庸的心得体会10-19

中庸读书笔记500字03-21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03-23

读论语中庸心得体会10-18

《中庸》心得体会通用10-28

读《中庸》心得体会范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