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03 18:31:48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1

  在今天的讲座中,作为文化传承人,有幸了解到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编写历程,通过温教授接地气的解读,拨云见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传递的新理念。语文不再是学科语文,而更多的是生活语文,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课程内容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交融,让学生在“融教育”的滋养下感受学习语文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新课程设立之初,我们就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能力: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统筹单元的学习主题,设立典型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要关注差异性,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探究学科与生活的结合。“遵循”、“尊重”、“用好”,言简意赅,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性,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更加灵活。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2

  国家最近发布了20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4月30日上午听了主讲专家郑国民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专题讲座后受益匪浅。

  通过对比20xx年版本的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下面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xx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一个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也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今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3

  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网上发布的第一天,我就制作了纸质版《课标》先睹为快。每天捧读的同时,心想:什么时候能有解读课标的培训呢?想着想着,竟令我生出“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惆怅。有幸能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语文学科专家郑国民教授在4月30日上午讲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讲座,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听完讲座,对照两本《语文课程标准》,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20xx年的课程总目标跟20xx版对照比较,我发现新增了两个内容:一是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二是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由此发生的变化是课程目标的改变。20xx版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而20xx版的课程标准已经改变为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倡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现在,我们终于在20xx版的课程目标中找到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定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一、文化自信,二、语言运用,三、思维能力,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必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学生的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这次的听课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课程实施”中“教学建议”体现的四大特点。

  一、彰显育人性

  《课程标准》建议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那如何才能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呢?这又必须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中,从每一节课具体落实“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目标,去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二、体现整体性

  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跟以往的教材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体现了教材的整体性。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一个学段为一个整体,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为一个大的整体。因为教材的整体性,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注意整体规划教学的内容。特别提到的是,20xx版课标中新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老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凸显实践性

  “教学建议”中提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里提倡的创设学习情境,其好处就是避免了单调、重复的机械练习,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放到创设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教会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例如,我们在教学识字和写字中,以前经常是机械重复地抄写生词以达到掌握的目的。如果是按照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生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练习拼写,既达到掌握书写的目的,又达到了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四、把握时代性

  “教学建议”中提到:“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变化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势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极大的改变。这既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需要积极探索的新问题。因此,20xx版《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特别对互联网时代语文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度解读,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作出指导性意见。其中特别提到的就是教师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但是又要深度思考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造成学生网络沉溺的现象。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的对比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展开来作具体的论述,仅仅是通过一个讲座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学习和践行20xx版《课标》的要求,以此达到吃透新课标的目的,更好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而不懈努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4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题记

  一、以“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

  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已往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点燃这把火,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 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6

  2022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终是挡不住,万千企盼的目光。在新版课程标准落地的那一刻,许多飘忽的心也落地了。他告诉我们,不必追,守住本心,踏实前行。

  守正,以“学”为中心。

  “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守住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中国人。在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后,大家就开始有了各种探索,但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究其本源,还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语文教学的本位意识已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知识已不再是传递性的,是基于活动而生成的,它需要我们将之转化为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就成了根本任务。这就得将教师从过去的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历程,由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了“学生一组一组地学”。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活动的丰富,探究空间的开放,都是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创新,以“思”作根基。

  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之间是互为融合甚至互为促进的。“素养”则是长期养成并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这都指向学生能力的养成。此前教育部表示,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欠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急需不断“创新”。如此“创新”,都是以“思”作根基。

  “创新”就需要教师自身多“思”、能“思”、善“思”。教师的教学思维会成为学生被潜移默化感染的“范本”。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得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

  要强化思维能力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能以贴合文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并得出具体阅读指导的程序和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清晰且有深度,严谨而有趣味,方能让学生深入而快乐地学习语文,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其次,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多种课型相互结合,真正激发其内驱力,让学生多“思”、会“思”、乐“思”。每一节课都要有思考轨迹,有序、有逻辑,“起承转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同时,这些学习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有思维力挑战,使学生学习行为、逻辑思维能力均得推进到锻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思维得以重塑、建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推动“乐”思习惯的养成。

  研读新课标,让“学科核心素养”入脑入心。我们当守住立德树人之本,以“思”作根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培育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7

  第一次接触语文课程,接触课标是大约在20xx年。到时候还在读大学,坐在师范学院听班主任郭琦老师上课。

  那时候,在那个小教室里,每人拿着一本淡黄色的课标,跟着老师圈划“三维目标”,死记硬背其中的内容。那时候对这本“小黄书”一知半解,学完之后很快就仍在书柜里了。直到工作之后,叩开教学研究的大门,才知道这本书的重要。

  20xx年的课标是一个版本,十年过去了,课标经过一线老师和专家们的研磨终于有了新的版本。十年,曾经的少年可成也成为大腹便便的老先生,近几年出生的孩子也将接受新课标的洗礼……

  话说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我是很激动的,那天虽在忙其他事,但也插空点入教育部的网站,想第一时间了解这一版本的新课标。可惜网络实在不通畅,或是网站问题,从10点一直到12点才打开了这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核心素养

  以前在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明确提出什么是核心素养的,用的是高中课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如核心素养则根据时代的变化,定义为: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这样的核心素养内涵,更加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逻辑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语感,并且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平时我们在学习一篇篇课文中。遇到一些高级的表达,优美的句子,要求学生被送下来,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生活。

  思维能力在这次语文新课标有很明确的论述,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说出“你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则是训练归纳课文大意,辩证思维则是训练阐述“辩证类”问题中正反两方的观点,创造思维则指向表达,说或者写出一些不一样、有意思的文字。

  三、课程的主题内容

  根据时代特征,明确了课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一次次学习,一章章阅读,一轮轮训练,而训练的内容的主题就是以上三种文化。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放在首位,因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多涉猎中华文化的知识,丰富脑海中知识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对党的百年革命奋斗史及其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四、学习任务群

  先是高中的课标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终于义务教育阶段也提出来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

  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任务群的意义是让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加指向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运用。也就是说,以后学生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通过观察、阅读、分析、整理、写作、游览、参观、查阅等等学习活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将知识蕴含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我大胆猜一猜,往后的考试,或是中高考,试卷将会分成一个个的专题任务,配以大量的阅读材料,老师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的掌握将成为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

  五、课程评价

  新课标更加指向“立德树人”,对“人”的培养,因此特地强调了“过程性评价”,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态度更重要,知识掌握因人而异,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双减”的背景下,课标中还加入了“作业评价”,作业要多样化,精致化。课标中提到: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课标提出,阶段性的评价更加建议用表现性的评价,这点和我前一篇推文的观点不谋而合。确实,形成性评价方式,应该要“活起来”了。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8

  20xx年4月30日上午,有幸线上聆听了郑国民教授的公益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郑教授从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变化、语文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业质量、语文课程实施,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一、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

  20xx版课程标准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突出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强调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思维,提高审美,积淀文化底蕴,可见语文课程在培育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凸显了它的奠基作用。课程理念统领课程目标设计需要关注:从课程目标来看,强调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课程结构来看,注重课程的节段性与发展性;从课程内容来看,就是突出时代性和典范性;从课程实施来看,主要突出的是情境性和实践性;从课程评价来看,主要是倡导的是过程性和整体性。

  二、关于培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从文化自信来看,强调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学习凸显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2)从语言运用来看,我们要强调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应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沟通交流,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从思维能力方面来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崇尚求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保持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创新的态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间的沟通,书本与实践活动需紧密结合,教师细心耐心的教导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4)从审美创造来看,要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在体验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过程当中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关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要素:语文情境、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随着构建、探索语文学习任务群,将会带动教与学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关注不同学段学习任务群内容的设定,增强学科间的互通互学,进行资源的整合,追求“少而精”“实而活”。

  四、关于自主阅读、探究

  从课程实施来看,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了“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一部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在喜欢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插图阅读。并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交流,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关于学业质量与教学评一致性

  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样一些方面来呈现出学业质量。根据语文实践活动来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实用性强。同时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过程性评价主要理解“评什么”、“怎么评”和“如何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提示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我们的评价。

  通过这次学习,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文以载道薪火相传。今后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语文课堂呈现精彩与活力。心中有课标,前方有道路!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07-14

2020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1-27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01-11

2020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范文11-28

学习初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3篇03-12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06-18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精选11篇)11-01

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2-22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9篇)08-30

文章代写服务

网站编辑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1

  在今天的讲座中,作为文化传承人,有幸了解到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编写意图、编写历程,通过温教授接地气的解读,拨云见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新课标传递的新理念。语文不再是学科语文,而更多的是生活语文,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课程内容实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交融,让学生在“融教育”的滋养下感受学习语文的作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新课程设立之初,我们就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能力: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统筹单元的学习主题,设立典型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我们要关注差异性,增强情境性和实践性,探究学科与生活的结合。“遵循”、“尊重”、“用好”,言简意赅,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性,我相信今后的语文教学会更加灵活。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2

  国家最近发布了20xx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4月30日上午听了主讲专家郑国民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专题讲座后受益匪浅。

  通过对比20xx年版本的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如何教有了更具体更细致的指导,下面谈谈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新增了核心素养内涵。20xx年版本的课程标准对于什么是核心素养作了一个具体的界定,分为四个部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新。这也给我们教师在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指明了方向,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围绕这四个部分创设真实的语文情境,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二,新增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根据各个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分为三层,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两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这也是今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新时代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将义不容辞的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全面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3

  20xx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网上发布的第一天,我就制作了纸质版《课标》先睹为快。每天捧读的同时,心想:什么时候能有解读课标的培训呢?想着想着,竟令我生出“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惆怅。有幸能听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语文学科专家郑国民教授在4月30日上午讲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讲座,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听完讲座,对照两本《语文课程标准》,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20xx年的课程总目标跟20xx版对照比较,我发现新增了两个内容:一是提出要建立文化自信,二是要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由此发生的变化是课程目标的改变。20xx版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而20xx版的课程标准已经改变为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四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以此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目的。

  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积极倡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现在,我们终于在20xx版的课程目标中找到了核心素养的明确定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也就是说,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一、文化自信,二、语言运用,三、思维能力,四、审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无法割裂开来单独实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必须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在学生的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

  在这次的听课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课程实施”中“教学建议”体现的四大特点。

  一、彰显育人性

  《课程标准》建议要“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那如何才能彰显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呢?这又必须从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教学目标中,从每一节课具体落实“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大目标,去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二、体现整体性

  我们都知道,部编版教材跟以往的教材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体现了教材的整体性。一个单元为一个整体,一个学段为一个整体,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又为一个大的整体。因为教材的整体性,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该注意整体规划教学的内容。特别提到的是,20xx版课标中新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在“教学建议”中要求老师要明确“学习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凸显实践性

  “教学建议”中提到:“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里提倡的创设学习情境,其好处就是避免了单调、重复的机械练习,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放到创设的各种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教会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例如,我们在教学识字和写字中,以前经常是机械重复地抄写生词以达到掌握的目的。如果是按照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我们就可以把这些生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去练习拼写,既达到掌握书写的目的,又达到了理解和运用的目的。

  四、把握时代性

  “教学建议”中提到:“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革新变化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势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极大的改变。这既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需要积极探索的新问题。因此,20xx版《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特别对互联网时代语文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度解读,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作出指导性意见。其中特别提到的就是教师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但是又要深度思考可能产生的影响,要扬长避短,使用适度,避免造成学生网络沉溺的现象。

  新旧两版《课程标准》的对比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每一个方面都可以展开来作具体的论述,仅仅是通过一个讲座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们要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继续学习和践行20xx版《课标》的要求,以此达到吃透新课标的目的,更好地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而不懈努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4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题记

  一、以“生”为主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这一理念最好的践行就是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策略,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气氛,强化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使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有一股新兴的魅力牢牢吸引学生,只有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才能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势必与教师不厌其烦的细讲精练、单一以课堂为主的资源、没有多大激励作用的单调评价是格格不入的。于是新课标下的以学生为主,其实累的是我们一线教师,我们不但要好好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要选好教学内容,要设计好课堂环节,要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想想觉得我们又在风口浪尖中做一个时代的弄潮儿,难啊!

  二、以“学”为主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是老师的“教”学生“学”,为了让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这些要求和理念,让我不得不重新思考学生的“学”才是第一位,我想首先在课堂上多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老师闭嘴”“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的新课改精神便强有力的占据了语文课堂,对文章整体的感知质疑,对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都需要学生自己主动探究才能真正让她们掌握知识。其次要让她们多读多思多讲。其次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习,自主复习。于是一些省市的《导学案》的使用,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再其次,就是要让学生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自主学习。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以新课标倡导多读书少做题,作业“变脸”尤其重要,只有从课业负担解放出来后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与书本接触,于是我们要善于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积累,老师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得阅读兴趣并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校和家长要给予全力支持。给学生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比如定期地给他们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然后让大家畅谈读后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布置她们去阅览室或者图书馆等文化中心去翻阅好书。还可以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从互联网、报刊等媒介上搜寻自己要的资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发他们向高层挑战的求知心里。

  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以: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

  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5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已往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点燃这把火,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一、深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语文素养内涵丰富,它以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本次 课改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生感觉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欲。在活动中,让学生自觉去获取知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三、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传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书本知识传授,课程综合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用他们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导他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对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观,也是一个挑战。课改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我深知,实施新课程标准任重道远。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6

  2022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终是挡不住,万千企盼的目光。在新版课程标准落地的那一刻,许多飘忽的心也落地了。他告诉我们,不必追,守住本心,踏实前行。

  守正,以“学”为中心。

  “守正”,就是要守住立德树人的根本底线,守住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和育人价值,追求文以载道、以文化人,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未来中国人。在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后,大家就开始有了各种探索,但全面检视课程修订体现的改革方向,究其本源,还是“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语文教学的本位意识已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知识已不再是传递性的,是基于活动而生成的,它需要我们将之转化为帮助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落实全面育人、面向全体、素养导向、加强综合、突出实践、减负提质等,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即“以学生为中心”。

  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就成了根本任务。这就得将教师从过去的单一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历程,由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了“学生一组一组地学”。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活动的丰富,探究空间的开放,都是要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创新,以“思”作根基。

  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维能力是一个整体性概念,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之间是互为融合甚至互为促进的。“素养”则是长期养成并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的,这都指向学生能力的养成。此前教育部表示,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多地关注形象思维,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所欠缺。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急需不断“创新”。如此“创新”,都是以“思”作根基。

  “创新”就需要教师自身多“思”、能“思”、善“思”。教师的教学思维会成为学生被潜移默化感染的“范本”。新课标对语文教师职能和职业修养的要求都有了变化,在坚守语文课程性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得多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更新自我、发展自我、丰富自我。

  要强化思维能力培育,首先要求教师提高文本解读与独立思辨的能力,能以贴合文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文本,并得出具体阅读指导的程序和策略,让自己的教学清晰且有深度,严谨而有趣味,方能让学生深入而快乐地学习语文,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其次,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创设真实具体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多种课型相互结合,真正激发其内驱力,让学生多“思”、会“思”、乐“思”。每一节课都要有思考轨迹,有序、有逻辑,“起承转合”,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每一节课都应有明确的思维培育目标指向、方法策略和评价机制。同时,这些学习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有思维力挑战,使学生学习行为、逻辑思维能力均得推进到锻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思维得以重塑、建构,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更推动“乐”思习惯的养成。

  研读新课标,让“学科核心素养”入脑入心。我们当守住立德树人之本,以“思”作根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培育有“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接班人。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7

  第一次接触语文课程,接触课标是大约在20xx年。到时候还在读大学,坐在师范学院听班主任郭琦老师上课。

  那时候,在那个小教室里,每人拿着一本淡黄色的课标,跟着老师圈划“三维目标”,死记硬背其中的内容。那时候对这本“小黄书”一知半解,学完之后很快就仍在书柜里了。直到工作之后,叩开教学研究的大门,才知道这本书的重要。

  20xx年的课标是一个版本,十年过去了,课标经过一线老师和专家们的研磨终于有了新的版本。十年,曾经的少年可成也成为大腹便便的老先生,近几年出生的孩子也将接受新课标的洗礼……

  话说对于新事物的出现我是很激动的,那天虽在忙其他事,但也插空点入教育部的网站,想第一时间了解这一版本的新课标。可惜网络实在不通畅,或是网站问题,从10点一直到12点才打开了这个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

  一、语文核心素养

  以前在小学和初中的义务教育阶段,是没有明确提出什么是核心素养的,用的是高中课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如核心素养则根据时代的变化,定义为: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这样的核心素养内涵,更加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逻辑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学习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思维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语感,并且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平时我们在学习一篇篇课文中。遇到一些高级的表达,优美的句子,要求学生被送下来,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生活。

  思维能力在这次语文新课标有很明确的论述,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说出“你从这段文字中看到什么画面?”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逻辑思维则是训练归纳课文大意,辩证思维则是训练阐述“辩证类”问题中正反两方的观点,创造思维则指向表达,说或者写出一些不一样、有意思的文字。

  三、课程的主题内容

  根据时代特征,明确了课程的主题内容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语言能力的发展需要通过一次次学习,一章章阅读,一轮轮训练,而训练的内容的主题就是以上三种文化。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放在首位,因此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需要多涉猎中华文化的知识,丰富脑海中知识理论体系。同时,也要对党的百年革命奋斗史及其精神有一定的了解。

  四、学习任务群

  先是高中的课标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终于义务教育阶段也提出来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分别是:

  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一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任务群的意义是让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更加指向问题的解决,知识的运用。也就是说,以后学生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通过观察、阅读、分析、整理、写作、游览、参观、查阅等等学习活动,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将知识蕴含其中,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因此,我大胆猜一猜,往后的考试,或是中高考,试卷将会分成一个个的专题任务,配以大量的阅读材料,老师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的掌握将成为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

  五、课程评价

  新课标更加指向“立德树人”,对“人”的培养,因此特地强调了“过程性评价”,就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态度更重要,知识掌握因人而异,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双减”的背景下,课标中还加入了“作业评价”,作业要多样化,精致化。课标中提到:除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外,还应紧密结合课堂所学,关注学生校内外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设计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学习的能力。

  课标提出,阶段性的评价更加建议用表现性的评价,这点和我前一篇推文的观点不谋而合。确实,形成性评价方式,应该要“活起来”了。

初中语文新课标学习的心得体会8

  20xx年4月30日上午,有幸线上聆听了郑国民教授的公益讲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郑教授从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变化、语文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业质量、语文课程实施,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一、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

  20xx版课程标准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突出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强调通过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发展思维,提高审美,积淀文化底蕴,可见语文课程在培育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凸显了它的奠基作用。课程理念统领课程目标设计需要关注:从课程目标来看,强调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从课程结构来看,注重课程的节段性与发展性;从课程内容来看,就是突出时代性和典范性;从课程实施来看,主要突出的是情境性和实践性;从课程评价来看,主要是倡导的是过程性和整体性。

  二、关于培养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1)从文化自信来看,强调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学习凸显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

  (2)从语言运用来看,我们要强调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应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良好的语感,有效沟通交流,发展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3)从思维能力方面来看,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崇尚求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保持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思考、敢于探索创新的态度。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注重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科间的沟通,书本与实践活动需紧密结合,教师细心耐心的教导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4)从审美创造来看,要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其作品,在体验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过程当中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关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

  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要素:语文情境、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随着构建、探索语文学习任务群,将会带动教与学的方式进行改革。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核心素养的形成,关注不同学段学习任务群内容的设定,增强学科间的互通互学,进行资源的整合,追求“少而精”“实而活”。

  四、关于自主阅读、探究

  从课程实施来看,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强调了“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一部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在喜欢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插图阅读。并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乐于交流,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五、关于学业质量与教学评一致性

  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样一些方面来呈现出学业质量。根据语文实践活动来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实用性强。同时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过程性评价主要理解“评什么”、“怎么评”和“如何用”。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评价。提示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促进我们的评价。

  通过这次学习,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为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文以载道薪火相传。今后将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语文课堂呈现精彩与活力。心中有课标,前方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