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时间:2024-10-25 16:22:43 晓怡 学习心得 我要投稿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精选20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精选20篇)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利用课后时间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后,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性情有善恶之分,但是后期的教育却能使恶者变善,使善者益善。过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通过阅读了他的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无时不在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与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这是办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须随生活而变化,教育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对学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社会的'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老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所以教师要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多做些社会调查,把学校教育延伸和结合到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构筑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坚强的“人格长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受恋爱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职业学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整合各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锻炼。

  最后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积极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要活读书,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成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双方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重视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2

  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照亮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盏明灯,具有较高的前瞻性与指导性。当工作中遇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当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时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总会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即时的给予我帮助,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实践中获得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

  一、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爱满天下

  我想正如 陶行知 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足。对待一个惯偷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坚决问题。当然在处理的技巧上更是让我佩服。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百科全书,教育的实践活动总会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得到验证,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也总会对教育实践给予指导。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定会在理论与实践的磨砺中坚定而从容的一直走下去。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3

  记忆中我最早知道谁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学校门时,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问身边迎接我们的学长,才知道的。之后接触陶行知及事迹,对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为了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学院编排的一部话剧《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个学生华栋。话剧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三颗糖的故事》,这里就不累赘了;第二部分,陶行知来到了华栋的家里,发现华栋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进而慢慢走近了华栋的内心世界,也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学,华栋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们很多同学在求是学校门口举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时,陶行知被伪军强行带走问话的场景。此幕中,表现了陶行知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爱国情怀。

  而此时,我的身份又转变了。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了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书籍后,我发现,陶行知,远远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样只是关心学生,热爱国家,他的思想与理念让我顿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受。

  虽然我进入教师队伍才不到2年的时间,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当初在未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此行业的设想:我想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能敞开心扉的交流,能在课上好好教与学,课下好好玩与乐,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健康向上的学习。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墙上仍然挂着KT板,上面写着“亲爱的你们,我需要你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表现多么的成功,他们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们在这人生珍贵的三年里,是快乐的,然后再做事情。当然,这快乐不是虚假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而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而获取的真正的快乐。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随人愿的,班级里的问题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学习不主动且容易放弃,对于老师的话,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选择性的听或不听,手机等问题时而出现,自己也曾问过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够吗,还是和他们的沟通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有时候自己也会有随意的念头,有想放弃的冲动。

  直到前段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更是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才觉得自己这想要放弃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不值当,多么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绝对是超前的,其目的是为了启迪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多少年才出个诺贝尔奖,总是被人调侃科研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不懂创新、却在制造这山寨货,在如今,被人担忧着成长的80,90后,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师德师风渐行且危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伟大先哲陶行知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否使用,它对于我来说,又是否能给我内心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让我这个也许对教育微不足道的人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生活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第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不能脱离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哲学中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知道方法论,方法论来自世界观。因此,只有适应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人,才能在教育或被教育中收获成功。第二,社会即学校,这里的学校是个广义的含义,不仅仅是几亩地,几幢楼的狭义上的学校。它把社会定性为一所大学校,旨在说明,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知识,学技能,走出校园,社会将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你去学,这也更加密切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不至于把两者分离,至出现在校园里是高材生,一旦走出校园却成了“文盲”。所以这告诫我们,我们学东西要从学校学,也要向社会学。而且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的与社会更接近,更融入。这个接近,这个融入不是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上的接近,而是这两者内在含义、主旨的接近于融入:让学习者真正接受社会型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即教育别人,学即向别人学习,做即动手实践。故而在教育中,意味着学生要认真学,学会后可以认真教;教师悉心教,并不断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学与教。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需要我们做到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并悉心教会学习者。综上所述,理解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我们才能知道在如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陶行知的这份想法能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希望与启迪。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即“教育是为了学生”。联系自己所在学校,我校课改(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一改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而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教育是为了学生”。

  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联系当下我校课改实际,综合自己教育感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对我们的启迪在于:

  一、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1)转变以前学生被动受教,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教育过程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而最主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在这过程,要始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发言等的习惯。如在我们课堂上,设有“自主预习案,课上讨论案,课后巩固案”,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的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发言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希望借此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独立性思维也有合作性探究,培养自己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2)转变教师对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为“满堂灌、一招走遍天下”的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应该是一位发现者,发现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继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是一位赏识者,在现今教育背景下,赏识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认同,较之以前的棍棒、严厉,学生更能接受。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才会尝试去转变学习方式。如我校推行导学案,首先就必须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科学设计导学案,合理运用导学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导学案多以问题导学为主,即把教材中的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转变教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基本来自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排名,与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此机制也应该发生转变。如,我校“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道路进行以来,我们一改以前单纯用成绩说话的习惯,引入小组化的评价机制,个人融入组内,小组管理个人,最终的评价除了个人成绩的好差,还与小组的优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很到锻炼。正如,我班之前实行过的小组进阶制度,用各方面的表现综合在一起,分出“斗者、斗灵、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圣、斗帝”的进阶制度,期中的评价包括,大考成绩、平时量化、好人好事、特殊贡献、比赛活动等等一系列的评价因素,而不单出看成绩,这也是“生活教育”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观点,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此“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已然形成一个潮流,召唤着更多地志士仁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去。

  “行”即实践,“知”即理念,规律。我们要学习“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我校继续实施的“导学案与小组化”道路上来,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走越好。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4

  最近,我阅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位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书中深邃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着眼点的长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教者为范,学者为师。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同情心,宽容心,要公平、公正,一完水端平;要有渊博的学识,智慧的头脑;要有宽阔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颗爱心,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师交给学生一颗赤诚的爱心,学生一旦感受、理解这种伟大的爱,就会转化为与教师的教育相适应的自觉行为,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关爱学生,就必须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无私而坦诚。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爱好、兴趣等。可以给他们解疑答难,与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国事、谈家事,无拘无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沟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师声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比如,有的学生生病了,仍坚持到教室上课,甚至将吊瓶带到教室里去挂,此时,作为教师,应当首先表扬该学生的这种学习精神,但对学生的这种方式,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种方式给以提出善意的规劝:“你先回去休息,好好治病,拉下的课程我放学后去给你补,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有的住校生因一些情况,所带钱粮不够,未到周末就要请假回家,我往往先劝住他们,不要请假,否则既浪费时间,且回家的路上又不安全,所缺钱粮先到我这里拿,以后回家再带来。平时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论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与差生,总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发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学生,自始至终心中有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样,你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受到他们的爱戴。

  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有的放矢,既不放纵学生,也不放弃差生,心中始终要有这样一个观点: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他们每一个人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认真,学习成绩突出,学习方法上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但不爱劳动,对集体漠不关心,性格较孤僻。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开导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团队精神,与周围人能融为一体,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懂得“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经过不断谈心,这名学生后来变成爱劳动、爱集体、守纪律的优秀学生。

  我认为,爱学生必须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观点出发,替他们长远考虑,如果只顾眼前,以为听话爱学习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可以不做政治思想工作,那就体现不出师爱的深远意义。

  爱学生,最难的是爱后进生。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必须克服教师对后进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们。相反,要满腔热忱的帮助他们,要象园林工人对弱苗一样,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长。

  在后进生转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作为教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束之以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信心,俗语说的好“母不嫌子丑”。再难管的学生也要尽心尽力,毫不懈怠,将师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不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5

  早在师范时,就盛行一股“学陶”热风。那时的我,还比较幼稚,对陶行知老先生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学陶”就是下去实践体验、锻炼自己。还记得那时的我们,三五一群,骑车来到离松江师范几里远的村校,带孩子们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风雨无阻;那时的我们,来到了位于松江二中对面的部队,义务劳动,帮他们种菜、浇水,帮助厨房择菜、做馒头……那种快乐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

  工作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后,对陶行知老先生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特别是“陶行知四粒糖的故事”,让我感动万分,充分体现出了老先生的教育艺术。面对犯错的王友,他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他写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王友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王友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他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孩子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20xx年3月30日,我有幸来到了南京行知小学,见到了杨瑞清校长,听了杨校长2个半小时的介绍,我就被他的那种精神所感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立志走上了行知路,来到了农村小学,25年的办学坎坷路,甚是不易。他介绍了学校周边的荷花园,是一个高考落榜生经营,现已培植荷花300多种,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他说,有一次他去欣赏荷花,发现其他荷花都已盛开,可是有一株花苞却迟迟不开。他以为此花已僵,不会再开,谁料花农告之,此花苞开出的荷花花瓣有1千余瓣,甚为好看。由此,他想到了学习困难生。现在的教育对他们犹如:花儿花儿快快开,今天不开明天开,明天不开后天开,后天你要再不开,我就把你掰掰开!于是,他告诉我们对待学生要有花苞心态: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在杨校长身上,我看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影子。

  20xx年10月,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的一员,我又一次接触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翻开《陶行知教育名著》,陶老的思想,再次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陶行知老先生在对于教员和师范生的几点希望中提出:

  一、如何而后可使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增加教育经费,教员生计根本解决,学校专一托付,教员与学生的关系何愁不密切;

  二、如何而后可使各科联络贯通,认真研究、共同讨论,定一个标准,大家的向心力,都是依着这个标准去的,教授程序有钩接的方法;

  三、当使教员有进步的机会,有了进步的机会,教材才丰富,教授法才生动,学生所得的科学知识,也就切合现代的趋势了;

  四、师范生应推广教育,多办学校,到教育幼稚的地方去办,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办;

  五、师范生对于自身的修养,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这些建议,至今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这和现在提倡的“做中学”不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陶行知老先生有自己的学校观: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它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学校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学校要做给人看。学校教职员要待学生如亲子弟。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拿小孩来说,他起先必是先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冰是凉的……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

  陶老的思想见地很多很多,一下子难以全部领会,一时间难以全部消化,只能留得以后慢慢咀嚼、慢慢理解。只是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由得联系起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师心情浮躁,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学习负担偏重,缺乏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活动,康健有问题,何谈其他;学生学习知识机会较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如何先行再知……看来,我们还真得好好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为其他,只为了我们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6

  “知行合一”源于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但陶行知先生认为:知与行不但要互相结合,行更应在知之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践行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结晶。

  基于“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老先生的话,领悟其教育理念,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儿童实际需要、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更易儿童理解和接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儿童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反思我们当前教育实际,过分单纯的`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而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重知识的传输而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育之人与社会、与生活所脱离。如何推进“知行合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xx“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和实际,切实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实际化、生活化、社会化,而不是纸质化,图片化。即“生活德育”,如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走出校门,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开发以劳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开发生产劳动(如种田、种菜)课程;利用学校比邻村落的优势,开发社会公益劳动课程;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开发生活技能培养课程,如开展洗衣、帮厨、打扫卫生等课程。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向上生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身体、才智、德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每天都有长进,日日有变化,周周有发展。

  陶行知先生毕其一生,为了心中的教育梦,默默耕耘,不断探索,矢志不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开辟精神和一位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行知”精神给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方向,让我们用“行知”精神助力云南教育梦,让我们用“行知”精神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7

  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

  特别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8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处于危难之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和受压迫、爱欺凌的悲惨生活,这些深深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陶行知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一生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参加革命。

  在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16个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师爱重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礼记》有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解读了他的这首诗:“亲民,民为贵,一切为人民。”陶行知真正属于人民。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9

  书,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是我们的长者——不断启迪我们;它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一位知心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地交流,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育人。风华正茂的我们,拥有飞扬的教育激情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抱负。而读书,正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我深深地感受到:书是我永远的老师,让我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自己完善!

  记得有人曾说过: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利用暑假,我好好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其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回想十几年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凭借着学生时自己优秀的表现,成为优秀教师也不会太遥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仔细研读,我深深地折服于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主要有这么两点感受: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让“经师”成为“人师”,让“庸师”成为“高师”。我常常觉得,我们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只要我们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与书同行,让专业化成长早日驶向理想的彼岸!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0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1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七八年,其实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更多的是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能得到进步。陶行知理论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正是这样吗?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会用学习到的知识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无不体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学习《画汽车》一课时,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课堂,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车,并一起观察汽车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车的功能。有的同学家里有汽车就说的津津有味,不了解地同学也听的很专注,同学们说着,讨论着,最终老师将话题引向高科技的汽车,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拥有了汽车,你最希望你的汽车是什么造型?什么颜色?具有什么样特殊的功能?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学不再是枯燥的形色,而就在熟悉的生活中,产生了要探究学习的情感与认知需要。

  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贴近生活。课堂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让学生感到确实是“学有价值的知识”。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2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处于危难之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和受压迫、爱欺凌的悲惨生活,这些深深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陶行知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一生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参加革命。

  在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16个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师爱重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礼记》有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解读了他的这首诗:“亲民,民为贵,一切为人民。”陶行知真正属于人民。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3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4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他们都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聆听杨瑞清教授关于《走在行知路上》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

  “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己素养的局限而失真,比如:

  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认真好学”,可是我常常问自己:你自己是真正“严谨好学”的吗?是不是因忙碌也有随性敷衍之时?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陶行知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源头活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自己教育的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应该过有智慧的生活。课堂上,当教师所讲的是脑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会有滋有味,才会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是的,热爱教育,首先要爱学生,要对孩子有爱心。一切以学生为重,一切为了学生出发,以爱学生为第一要务。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当面对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会烦恼、生气。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就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不是粗暴、简单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耐心。作为老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我们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我们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6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让我体会到了我们要时刻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爱学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7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们,老师想说:其实爱你们真的很容易。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8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行为树立了新的标杆。为了自己的理想成真,毅然放弃大学教授优厚待遇,独创教育天地。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下田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把贫穷的中国人民大众作为教育对象,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间去。与现在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合辙。

  陶行知先生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曾经说“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让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之旅变得如意温馨。

  受现在社会现实的影响,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让因材施教成为教学工作奉行的规范。

  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应该和国际接轨,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门各类人才。让学生践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一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要有适应行业的特点、技术和技能。根据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

  仔细观察、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从中受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贴心交流,用心服务。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力争达到预料中的效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面对学生,教育是个慢功夫,教师要静待花开,听花开的声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力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落实到行动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成效是成正比的。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践行教学相长,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学生的优势,让相互促进奏出华美的乐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毕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去了解教育对象,要对症下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理念更应该落到实处。他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段话说明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让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清新的认识,既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吃得好。

  学生在学新知识时,首先让他们了解知识的表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教不在多而在精,容易的知识可以给学生自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重点、难点不可忽视,把握住重点、难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陶先生曾经说:“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教师应该对业务追求、业务提高、业务进取心划定为教学合一。只有教师的知识是源头活水,学生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要摆正自己的教学主导的地位,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

  教育。即使为此就得面对刀山火海,面对死亡威胁,他也依然一如既往,绝不退缩,因为他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所迫切需要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己素养的局限而失真。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只有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老师,而且对我们这些将来要走上三尺讲台的都有重要的影响,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后,我将把所学到的行知精神赋予到我的实践活动中去,切实把行知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9

  假日期间我读了《 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20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以.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精选2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相关文章:

陶行知学习心得05-04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11篇01-30

陶行知的名言200句05-02

《陶行知喂鸡》阅读答案03-02

陶行知的名言220句07-20

陶行知的经典名言语录11-10

陶行知的名言名句140句03-14

陶行知的经典语录70句05-07

《陶行知文集》读书笔记03-27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精选20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精选20篇)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利用课后时间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后,发现真的是受益匪浅。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性情有善恶之分,但是后期的教育却能使恶者变善,使善者益善。过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通过阅读了他的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无时不在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与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这是办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须随生活而变化,教育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对学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社会的'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老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所以教师要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多做些社会调查,把学校教育延伸和结合到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构筑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坚强的“人格长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受恋爱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职业学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整合各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锻炼。

  最后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积极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要活读书,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成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双方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重视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2

  读了《教师要学陶行知》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照亮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盏明灯,具有较高的前瞻性与指导性。当工作中遇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当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时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总会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即时的给予我帮助,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实践中获得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

  一、为人师表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一直以为“在其位,谋其职”就是把书教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育学生作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重在师德,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思想、职业情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爱满天下

  我想正如 陶行知 先生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教师把爱洒向学生自然也会收获满天下的爱,爱的付出与收获是双向的。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教育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足。对待一个惯偷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坚决问题。当然在处理的技巧上更是让我佩服。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我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百科全书,教育的实践活动总会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得到验证,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也总会对教育实践给予指导。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定会在理论与实践的磨砺中坚定而从容的一直走下去。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3

  记忆中我最早知道谁是陶行知,是在步入大学校门时,迎面屹立在眼前的陶行知像,问身边迎接我们的学长,才知道的。之后接触陶行知及事迹,对其有了一定了解,是在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为了参加学校元旦文艺汇演,而由自己所在的人文学院编排的一部话剧《陶行知故事》,我在其中扮演了陶行知的一个学生华栋。话剧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是各位耳熟能详的《三颗糖的故事》,这里就不累赘了;第二部分,陶行知来到了华栋的家里,发现华栋和他奶奶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进而慢慢走近了华栋的内心世界,也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同学,华栋不为人知的一面;第三部分,我们很多同学在求是学校门口举行“元旦文艺汇演”活动时,陶行知被伪军强行带走问话的场景。此幕中,表现了陶行知与学生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表现了陶行知自身崇高的爱国情怀。

  而此时,我的身份又转变了。现在的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了有关陶行知的一些书籍后,我发现,陶行知,远远不是我之前了解到的那样只是关心学生,热爱国家,他的思想与理念让我顿时产生自惭形秽的感受。

  虽然我进入教师队伍才不到2年的时间,但自己心中仍然存在着当初在未进入或者准备进入此行业的设想:我想和学生打成一片,和他们能敞开心扉的交流,能在课上好好教与学,课下好好玩与乐,让他们在学校里能快乐健康向上的学习。直到如今,我班里教室墙上仍然挂着KT板,上面写着“亲爱的你们,我需要你们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与生活”,这正是我对学生的期望,我不要求他们的成绩多么的优秀,他们的表现多么的成功,他们的想法多么的新奇,我只希望他们在这人生珍贵的三年里,是快乐的,然后再做事情。当然,这快乐不是虚假的快乐,不是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快乐,而是真正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学习而获取的真正的快乐。

  可是,事情总不是那么随人愿的,班级里的问题很明显,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像并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他们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并不是我希望的那样:学习不主动且容易放弃,对于老师的话,也是由着自己的心情选择性的听或不听,手机等问题时而出现,自己也曾问过自己,是自己做的很不够吗,还是和他们的沟通出了问题,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有时候自己也会有随意的念头,有想放弃的冲动。

  直到前段时间学习了陶行知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尤其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更是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才觉得自己这想要放弃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多么不值当,多么对不起自己这份职业。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在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绝对是超前的,其目的是为了启迪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教育的关注,对学生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那么,在如今社会背景下:在中国多少年才出个诺贝尔奖,总是被人调侃科研能力弱,动手能力不强,不懂创新、却在制造这山寨货,在如今,被人担忧着成长的80,90后,学校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师德师风渐行且危等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伟大先哲陶行知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理念是否使用,它对于我来说,又是否能给我内心注入新的思想活力,让我这个也许对教育微不足道的人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崭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生活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它的基本内涵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即第一,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不能脱离教育,教育最根本的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也必将反作用于教育,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哲学中讲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观知道方法论,方法论来自世界观。因此,只有适应生活,在生活中成长的人,才能在教育或被教育中收获成功。第二,社会即学校,这里的学校是个广义的含义,不仅仅是几亩地,几幢楼的狭义上的学校。它把社会定性为一所大学校,旨在说明,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知识,学技能,走出校园,社会将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你去学,这也更加密切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不至于把两者分离,至出现在校园里是高材生,一旦走出校园却成了“文盲”。所以这告诫我们,我们学东西要从学校学,也要向社会学。而且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建设的与社会更接近,更融入。这个接近,这个融入不是指地理位置,方位距离上的接近,而是这两者内在含义、主旨的接近于融入:让学习者真正接受社会型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即教育别人,学即向别人学习,做即动手实践。故而在教育中,意味着学生要认真学,学会后可以认真教;教师悉心教,并不断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不断实践,不断学与教。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需要我们做到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总结,并悉心教会学习者。综上所述,理解了“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我们才能知道在如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陶行知的这份想法能带给我们怎么样的希望与启迪。

  在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对于教育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即“教育是为了学生”。联系自己所在学校,我校课改(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能让学生主动的学,一改传统教育“满堂灌”的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而这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即“教育是为了学生”。

  结合“生活教育”理念,联系当下我校课改实际,综合自己教育感受,陶行知“生活教育”对我们的启迪在于:

  一、转变教育教学方式。

  (1)转变以前学生被动受教,确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教育过程是学生学,教师教的过程,而最主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所以在这过程,要始终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发言等的习惯。如在我们课堂上,设有“自主预习案,课上讨论案,课后巩固案”,在学生完成预习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的思考、合作探究、展示发言是课堂的核心部分,希望借此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有独立性思维也有合作性探究,培养自己成为善于学习的人,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2)转变教师对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多为“满堂灌、一招走遍天下”的习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应该是一位发现者,发现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继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更好的专业化发展;也应该是一位赏识者,在现今教育背景下,赏识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认同,较之以前的棍棒、严厉,学生更能接受。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才会尝试去转变学习方式。如我校推行导学案,首先就必须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科学设计导学案,合理运用导学案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逐渐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导学案多以问题导学为主,即把教材中的内容问题化,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会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二、转变教学结果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传统意义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基本来自于考试的成绩、分数、排名,与其他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此机制也应该发生转变。如,我校“导学案与小组化”相结合道路进行以来,我们一改以前单纯用成绩说话的习惯,引入小组化的评价机制,个人融入组内,小组管理个人,最终的评价除了个人成绩的好差,还与小组的优差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很到锻炼。正如,我班之前实行过的小组进阶制度,用各方面的表现综合在一起,分出“斗者、斗灵、斗王、斗皇、斗宗、斗尊、斗圣、斗帝”的进阶制度,期中的评价包括,大考成绩、平时量化、好人好事、特殊贡献、比赛活动等等一系列的评价因素,而不单出看成绩,这也是“生活教育”提倡的“生活即教育”观点,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社会进步发展到今天,此“生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已然形成一个潮流,召唤着更多地志士仁人投身到真正的教育中去。

  “行”即实践,“知”即理念,规律。我们要学习“生活教育”理念,融入到我校继续实施的“导学案与小组化”道路上来,做到“行、知”合一,才能在教育改革的今天越走越好。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4

  最近,我阅读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这位我国早期著名的教育家书中深邃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来说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也体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着眼点的长远。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书中给我们提出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教者为范,学者为师。作为一名教师,要具备起码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同情心,宽容心,要公平、公正,一完水端平;要有渊博的学识,智慧的头脑;要有宽阔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颗爱心,要关爱每一位学生,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师交给学生一颗赤诚的爱心,学生一旦感受、理解这种伟大的爱,就会转化为与教师的教育相适应的自觉行为,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教师关爱学生,就必须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无私而坦诚。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爱好、兴趣等。可以给他们解疑答难,与他们谈理想、谈人生、谈国事、谈家事,无拘无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沟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师声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比如,有的学生生病了,仍坚持到教室上课,甚至将吊瓶带到教室里去挂,此时,作为教师,应当首先表扬该学生的这种学习精神,但对学生的这种方式,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这种方式给以提出善意的规劝:“你先回去休息,好好治病,拉下的课程我放学后去给你补,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有的住校生因一些情况,所带钱粮不够,未到周末就要请假回家,我往往先劝住他们,不要请假,否则既浪费时间,且回家的路上又不安全,所缺钱粮先到我这里拿,以后回家再带来。平时学生之间产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论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与差生,总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对待班级发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学生,自始至终心中有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样,你才能得到他们的尊重,受到他们的爱戴。

  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有的放矢,既不放纵学生,也不放弃差生,心中始终要有这样一个观点: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材,他们每一个人将来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在学习上非常努力、认真,学习成绩突出,学习方法上有一套成功的经验,但不爱劳动,对集体漠不关心,性格较孤僻。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开导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团队精神,与周围人能融为一体,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只会啃书本的“书呆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懂得“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经过不断谈心,这名学生后来变成爱劳动、爱集体、守纪律的优秀学生。

  我认为,爱学生必须从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观点出发,替他们长远考虑,如果只顾眼前,以为听话爱学习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可以不做政治思想工作,那就体现不出师爱的深远意义。

  爱学生,最难的是爱后进生。要想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就必须克服教师对后进生感情上的障碍,不厌恶、不嫌弃、不疏远他们。相反,要满腔热忱的帮助他们,要象园林工人对弱苗一样,给予他们以更多的关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长。

  在后进生转变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因此,作为教师,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束之以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有坚定的信心,俗语说的好“母不嫌子丑”。再难管的学生也要尽心尽力,毫不懈怠,将师爱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不怕它不会发芽、开花、结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5

  早在师范时,就盛行一股“学陶”热风。那时的我,还比较幼稚,对陶行知老先生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学陶”就是下去实践体验、锻炼自己。还记得那时的我们,三五一群,骑车来到离松江师范几里远的村校,带孩子们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风雨无阻;那时的我们,来到了位于松江二中对面的部队,义务劳动,帮他们种菜、浇水,帮助厨房择菜、做馒头……那种快乐至今还令我回味无穷。

  工作了,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之后,对陶行知老先生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特别是“陶行知四粒糖的故事”,让我感动万分,充分体现出了老先生的教育艺术。面对犯错的王友,他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他写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而是让王友一步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这四块糖不仅让王友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他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认错。这种巧妙的教育艺术如春风般拂过孩子心灵的土壤,留下一份温暖,培育了一份感动。

  20xx年3月30日,我有幸来到了南京行知小学,见到了杨瑞清校长,听了杨校长2个半小时的介绍,我就被他的那种精神所感动。南京晓庄师范毕业,立志走上了行知路,来到了农村小学,25年的办学坎坷路,甚是不易。他介绍了学校周边的荷花园,是一个高考落榜生经营,现已培植荷花300多种,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他说,有一次他去欣赏荷花,发现其他荷花都已盛开,可是有一株花苞却迟迟不开。他以为此花已僵,不会再开,谁料花农告之,此花苞开出的荷花花瓣有1千余瓣,甚为好看。由此,他想到了学习困难生。现在的教育对他们犹如:花儿花儿快快开,今天不开明天开,明天不开后天开,后天你要再不开,我就把你掰掰开!于是,他告诉我们对待学生要有花苞心态:花苞心态,才是真爱;花苞心态,缺点可爱;花苞心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和谐时代……在杨校长身上,我看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的影子。

  20xx年10月,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本科的一员,我又一次接触到了陶行知老先生,翻开《陶行知教育名著》,陶老的思想,再次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陶行知老先生在对于教员和师范生的几点希望中提出:

  一、如何而后可使教员与学生关系密切,增加教育经费,教员生计根本解决,学校专一托付,教员与学生的关系何愁不密切;

  二、如何而后可使各科联络贯通,认真研究、共同讨论,定一个标准,大家的向心力,都是依着这个标准去的,教授程序有钩接的方法;

  三、当使教员有进步的机会,有了进步的机会,教材才丰富,教授法才生动,学生所得的科学知识,也就切合现代的趋势了;

  四、师范生应推广教育,多办学校,到教育幼稚的地方去办,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办;

  五、师范生对于自身的修养,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这些建议,至今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要想获得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这和现在提倡的“做中学”不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陶行知老先生有自己的学校观: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它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同甘共苦。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学校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学校要做给人看。学校教职员要待学生如亲子弟。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就拿小孩来说,他起先必是先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冰是凉的……于是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

  陶老的思想见地很多很多,一下子难以全部领会,一时间难以全部消化,只能留得以后慢慢咀嚼、慢慢理解。只是读了此书之后,让我不由得联系起现在的学校教育:教师心情浮躁,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缺乏那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学生学习负担偏重,缺乏体育锻炼,缺乏兴趣活动,康健有问题,何谈其他;学生学习知识机会较多,实践体验机会较少,如何先行再知……看来,我们还真得好好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不为其他,只为了我们的未来、祖国的希望,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6

  “知行合一”源于明代理学家王阳明。但陶行知先生认为:知与行不但要互相结合,行更应在知之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故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践行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结晶。

  基于“知行合一”,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味老先生的话,领悟其教育理念,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儿童实际需要、适合儿童健康发展的环境更易儿童理解和接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儿童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反思我们当前教育实际,过分单纯的`以学生成绩评价学生和教师,而忽视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重知识的传输而轻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育之人与社会、与生活所脱离。如何推进“知行合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结合xx“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和实际,切实抓好学生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实际化、生活化、社会化,而不是纸质化,图片化。即“生活德育”,如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走出校门,开展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二、开发以劳动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乡村学校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开发生产劳动(如种田、种菜)课程;利用学校比邻村落的优势,开发社会公益劳动课程;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多的现状,开发生活技能培养课程,如开展洗衣、帮厨、打扫卫生等课程。

  三、积极探索使学生向上生长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身体、才智、德行、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每天都有长进,日日有变化,周周有发展。

  陶行知先生毕其一生,为了心中的教育梦,默默耕耘,不断探索,矢志不渝,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开辟精神和一位教育者的使命与担当。“行知”精神给我们前行的动力和方向,让我们用“行知”精神助力云南教育梦,让我们用“行知”精神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7

  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

  特别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8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处于危难之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和受压迫、爱欺凌的悲惨生活,这些深深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陶行知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一生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参加革命。

  在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16个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师爱重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礼记》有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解读了他的这首诗:“亲民,民为贵,一切为人民。”陶行知真正属于人民。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9

  书,像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是我们的长者——不断启迪我们;它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一位知心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地交流,教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育人。风华正茂的我们,拥有飞扬的教育激情和实现自己价值的人生抱负。而读书,正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我深深地感受到:书是我永远的老师,让我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不断地自己完善!

  记得有人曾说过: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利用暑假,我好好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其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回想十几年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凭借着学生时自己优秀的表现,成为优秀教师也不会太遥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通过对《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仔细研读,我深深地折服于先生伟大的'教育思想和精神,主要有这么两点感受: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在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己,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最大的努力去践行这些先辈的指引,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师的责任。

  书籍是教师创新的源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让“经师”成为“人师”,让“庸师”成为“高师”。我常常觉得,我们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只要我们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长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与书同行,让专业化成长早日驶向理想的彼岸!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0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1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七八年,其实作为一位年轻老师,更多的是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能得到进步。陶行知理论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提供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美术教学,不正是这样吗?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课堂,密切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与自然及人类社会密切联系,体会知识的价值,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并会用学习到的知识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无不体现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学习《画汽车》一课时,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汽车玩具带到课堂,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车,并一起观察汽车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车的功能。有的同学家里有汽车就说的津津有味,不了解地同学也听的很专注,同学们说着,讨论着,最终老师将话题引向高科技的汽车,以“假如以后你自己拥有了汽车,你最希望你的汽车是什么造型?什么颜色?具有什么样特殊的功能?同学们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教学不再是枯燥的形色,而就在熟悉的生活中,产生了要探究学习的情感与认知需要。

  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贴近生活。课堂教学只有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才能让学生感到确实是“学有价值的知识”。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2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处于危难之际。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和受压迫、爱欺凌的悲惨生活,这些深深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之心。

  陶行知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一生积极推动平民教育运动。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有用人才,还输送了不少革命青年参加革命。

  在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墓碑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16个字:“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师爱重在“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礼记》有言:“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情怀,解读了他的这首诗:“亲民,民为贵,一切为人民。”陶行知真正属于人民。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3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有资格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响学生。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者;在学校,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衣着打扮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像那些打骂、侮辱学生的老师,自己为师不尊,又怎能教育好学生呢?

  面对今天对老师有那么重怨恨的学生,老师的教育就显得多么疮白无力。人人都知道,只有喜欢,才会主动去追求。学生只有喜欢老师,老师的教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具备像陶先生那样的胸襟和气魄,学习他给我们留下的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高尚人格,才能经得起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好教师。教育与师德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师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

  想想我们的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不仅自问,学生现在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这是我们教师要努力观察、用心思考、永久探索的问题……

  让我们用语言来播种、用粉笔来耕耘、用汗水来浇灌、用心血来滋润,努力做一个受学生喜爱、家长欢迎、社会尊重的好教师吧,让我们的学生生活在鼓励、表扬声中,在真诚、友爱的环境中不断被老师、家长、同学认可;让学生在充满爱的课堂中,看到一个个色彩斑斓的新世界,感受教师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精神境界吧。

  三尺讲台,日复一日,似乎平淡,又很平凡,然而崇高的师德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岗位中体现出来。让我们每个教师站稳这三尺讲坛,用今后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命虽短促,但只有美德能将它传承到遥远的后世。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4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认真地学习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我们要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我们要虚心地跟一切人学,跟大众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我们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会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他们都是我们教师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5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教师该如何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哪?正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重在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必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是改善教育发展环境,转变教育系统工作作风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诚信立教,首先要做到淡泊名利,敬业爱生,在为人处事上少一点名利之心,在教书育人方面多一点博爱之心;创新施教,要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同时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通过聆听杨瑞清教授关于《走在行知路上》的讲座,使我对教师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明确的认识。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

  “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己素养的局限而失真,比如:

  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认真好学”,可是我常常问自己:你自己是真正“严谨好学”的吗?是不是因忙碌也有随性敷衍之时?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常常问自己:有时候,自己的教育效果为什么不那么理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己还不够较“真”,许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我的心目中,有时候可能只是“教条”,甚至只是一个美丽的包装,而非不可动摇的生活准则,既不是发自内心的理想信念,更不是早已形成的优良品性。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坏的生活,坏的教育。”而只有当我感到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当然,教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没有七情六欲,没有私心杂念,要求教师人人都达到陶公那样的境界,更不现实。但是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却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努力在教育生涯中实践之: 陶行知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源头活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自己教育的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教师应该过有智慧的生活。课堂上,当教师所讲的是脑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会有滋有味,才会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是的,热爱教育,首先要爱学生,要对孩子有爱心。一切以学生为重,一切为了学生出发,以爱学生为第一要务。当然,教师也是凡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当面对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都会烦恼、生气。但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就好比人伤风感冒,人都会感冒,得了可以治好,好了还会再得,反复感冒,说明人身体抵抗力差。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不是粗暴、简单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耐心。作为老师,我们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我们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我们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6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有很多,其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我印象最为深刻。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让我体会到了我们要时刻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爱学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7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只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孩子们,老师想说:其实爱你们真的很容易。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8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行为树立了新的标杆。为了自己的理想成真,毅然放弃大学教授优厚待遇,独创教育天地。

  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下田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把贫穷的中国人民大众作为教育对象,提出:要使人人都受到教育,必须到民间去,到乡间去。与现在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合辙。

  陶行知先生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曾经说“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让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学习之旅变得如意温馨。

  受现在社会现实的影响,先进的教育方法不断涌现。教育一方面教育要和国际接轨,运用高新技术使受教育者接受的信息广而多、新而快;另一方面教育仍然要注重基础教育,让因材施教成为教学工作奉行的规范。

  我们现代的教育也应该和国际接轨,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门各类人才。让学生践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理念。一是要有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二是要有适应行业的特点、技术和技能。根据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

  仔细观察、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从中受益。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贴心交流,用心服务。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待学生,力争达到预料中的效果。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面对学生,教育是个慢功夫,教师要静待花开,听花开的声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力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落实到行动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对学生教育教学的时间与成效是成正比的。在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上,践行教学相长,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看到学生的优势,让相互促进奏出华美的乐章。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毕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去了解教育对象,要对症下药。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了解学生,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理念更应该落到实处。他说:“如果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的法子,那时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一方面也就能乐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这段话说明了教与学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让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清新的认识,既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又要让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吃得好。

  学生在学新知识时,首先让他们了解知识的表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以后,再去进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教不在多而在精,容易的知识可以给学生自学,不一定要面面俱到,但重点、难点不可忽视,把握住重点、难点是教学的关键所在。陶先生曾经说:“教员最重要的精神是求事业能力的长进,要把我们的教材教法一天长进一天。”教师应该对业务追求、业务提高、业务进取心划定为教学合一。只有教师的知识是源头活水,学生才能接受更多的知识。教师要摆正自己的教学主导的地位,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

  教育。即使为此就得面对刀山火海,面对死亡威胁,他也依然一如既往,绝不退缩,因为他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所迫切需要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己素养的局限而失真。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只有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对老师,而且对我们这些将来要走上三尺讲台的都有重要的影响,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今后,我将把所学到的行知精神赋予到我的实践活动中去,切实把行知教育思想落到实处。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19

  假日期间我读了《 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逊》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学习陶行知学习心得 20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创新的理念。通过阅读《六位教育家》,学习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事迹,自己作为教师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自身之言行给学生以楷模之影响。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师生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要求学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讲礼貌,谈吐文雅;要求学生衣着朴素、大方,自己就要端庄、.洁;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说到做到;要求学生说话诚实,自己就要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以.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育是万古长青的事业,教师的任务无尚光荣,因此,我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