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

时间:2023-03-10 12:01:53 研修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3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3篇

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1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然而,成为一个好老师又何其难呢!

  杨明华校长五十多岁时还一家三口挤住在五十平米的老房子,邹雪峰主任笑谈自己还不是学科带头人……

  在这个社会转型变革期,在这个讲地位、讲财富的年代,甘于清贫,耐住寂寞,这句话说起来就是一把泪!教育强县甘肃会宁171位教师跳槽到公安行列,真的都是因为喜欢当警察吗?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凭这单薄的带有强迫症嫌疑的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或许能强迫一时,却不能长久罢!牢骚、埋怨、懈怠在强迫的间隙中会自然地生长。

  又及,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面对来自各式各样家庭的迥然不同的孩子,光凭一腔激情似的爱能做到吗?凭着师德规范上的条条框框就能做到吗?

  总是在各式各样的报告会上听到对教育的爱的宣称,但是总觉得苍白无力!教师也是社会人,七情六欲一样不少的健全的人,靠着职业操守去爱,早早晚晚是否会有精神上的问题?

  爱,到底来自于哪里?

  沈丽新老师说她就是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在教育的日子里,每天享受着和孩子相守的快乐。是啊,没有这样的情怀,何谈爱呢?

  爱来自于理解,来自于真诚的、真实的、没有任何敷衍的理解。靠着理解而爱教师职业的人,不会去因为教师职业的所谓光环而自傲,不会因为别人轻视的眼神而自卑。我是一名教师,我只是一名教师,我就是一名教师。

  爱来自于享受,享受职业生活带来的种种。在这次培训期间,遇到一位开饭店的老板娘。一刻不停地为我们这些确定只会光顾一次的不速之客忙活,汗水湿了衣衫,热情却感染了每一个人。一边上菜一边劝着客人多吃点,记着我们是xx人而给每桌送上辣酱,结束的时候又斟上啤酒敬客人。而我们,也享受着这份热情,这份轻松,就餐变得愉悦起来。实话说,这么些年在那么多饭店里就餐过,这次的遭遇却是第一次。乐观、开朗,词汇总是在描述美好的事物时变得苍白。我知道,她其实是在享受着她服务的'快乐!发自内心的理解,发自内心的喜爱与露出八颗牙的职业微笑是完全不同的。

  因于理解,因于享受的爱,才能历久弥坚,历尽沧桑不褪色!

  因于此,方能用正确的心态去看待功名利禄。才能默默耕耘于自己的世界,而荣誉等等,或许会水到渠成地莅临。

  因于此,才会在学生犯错时,化解自己的焦躁情绪,诚恳地与学生交流……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名教师向一位教育家请教课堂教学技巧。教育家却回应说没有技巧,只有爱。很久不能理解。而今似乎明白一二。是哦,那些堪称经典的课例中,师生之间无不在进行着生命个体之间的对话,举手投足之间关爱已至,如之何不是爱的载歌载舞呢!教学设计是基于对学生与学科的理解,师生互动是基于对彼此生命活动的理解,这样的课堂中,所有的人如之何不沉浸其间,忘乎所以呢?

  心有所想,身不能至。于是,只能经常地艳羡、幻想,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那样吧,自信、从容……

  于此,又何需谈坚守呢?

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2

  自20xx年12月19日起,我参加了“辽宁省中小学教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在上海的培训考察活动。五天的培训时间里,我们参加了三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即:“专家讲座”、“参观学校、听课交流”、“文化教育考察”等,每一项活动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专家讲座”——受益匪浅

  培训的前两天,我们集中听了四位专家的讲座,分别是上海市教委原教研室主任王厥轩的《上海市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副校长李百艳的《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华东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冯大鸣教授的《高效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若干要务》,上海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赵才欣教授的《课堂与研修——文化的一种再造》。四位专家的讲座,各有各的精彩。

  王厥轩主任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上海教育课程改革历程,他站在一定高度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成败,他的讲座给我们带来很多教育改革的前沿信息,让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开阔了视野。

  也许是因为都是来自与基层学校的缘故吧,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副校长李百艳的讲座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带给我的思想撞击也最多,她的讲座,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上海建平实验中学在教师专业成长上做的一些扎实有效的工作,而且,她还把一种教育思想传播开来,那就是“只有使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有机结合,自然并轨,促进教师和学校共同成长,才能实现打造名校的目标。”

  冯大鸣教授的讲座对基层学校的教研组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他对教研组建设归纳了五点,即“定位、方式、基建、讲究、追求”,每一点都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他给教研组的定位是“教研组是教师学习的平台,质量改造的依靠,专业发展的后盾”,他认为教研组长应该发挥“教育质量的第一操心人,教师潜力的第一开掘者,教学问题的第一预警人,团队精神领袖、定海神针”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教研组长“走走、看看、听听、问问、谈谈”“走动管理”的“十字诀”,这些都让我茅舍顿开,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高喊着打造高效课堂的口号,可是,又有几位校长考虑过该如何打造高效教研组呢?没有一支高效的研训队伍和一个高效的研训体制,又怎么可能实现高效课堂呢?冯大鸣教授的讲座就给我们打造高效课堂送来了很多可以握的住把手。

  赵才欣主任围绕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从“课程文化”的转型、“课堂文化”的回归讲到“研修文化”的再造。赵主任在报告中穿插了视频故事《我能不爱秋天和冬天吗》,这段视频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尊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赵主任报告结束时说“教师的成功人生不是都当特级教师、校长,而是是否拥有丰富的思想”,这句话让我回味了很长时间,的确,遇到一个拥有丰富思想的教师才是学生的最大幸运!

  二、“参观学校、听课交流”——收获颇多

  培训期间,我们参观了四所学校,分别是“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上海市长青学校”、“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四所学校,各有各的文化、各有各风采!

  “上海市澄衷高级中学”——沉甸甸的历史就是最厚重的校园文化

  “澄中高级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一九○○年,清末企业家叶澄衷以他“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的赤诚之心和睿智眼光,出资创办了这所学校,开中国人自己兴办班级授课制学校之先河。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任校长。历任著名教师有丰子恺、钱君匋、王怀琪等。

  走进这所学校,扑面而来的是它独有的那份沉甸甸的厚重的文化的味道,操场边那一颗颗双手环抱都要有困难的大树、教学楼前伫立着叶公澄衷的雕像,教学楼的大厅里粘贴着曾经在这里任职过或读过书的各位名家,走在走廊里,偶尔就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映入你的眼帘,如果你好信走上去,你就会发现那竟然是一九五几年的高中毕业照,进到他们的校史馆,一段段文字描述、一张张老照片展示、一组组数字记录,这一切的一切都折射出这所百年老校的无以伦比的魅力和活力。这所学校带给我的最大感动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校址没变,校名没变、持诚求真的精神也没变!正是因为有了这份传承,今天的学校才能有如此厚重的校园文化!

  “上海市长青学校”—— 人景合一

  进到长青学校,让人找到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校园绿化成荫,有假山、喷泉、亭台雕塑等景点,楼前楼后也绿树葱葱,一棵棵的参天古树昭示浸润着学校文化的厚重,学生栽种的绿色植物又平添了许多教育的新绿,走在这样的校园里,就有一种让人内心很舒展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们北方很难找到。

  在长青学校听过课之后,我终于领悟到那种让我内心舒展的感觉不仅仅来自于他们的校园环境,更来自于他们的一言一行,实话实说,他们的那节课真的很平实,但就,是那份平实之中,让我感受到了老师把学生放在了心里,听过课之后,再走到园林一般的校园里,我真的找到了这所学校与很多学校的差别,他们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物化的文化,更是人景合一,内化为一体了。

  “上海市虹口实验学校”——被誉为教育奇迹

  前两所学校给人的感受是厚重和宁静,而虹口实验给人的感受就是一种快速发展的鼓舞。这所学校是两所中学一所小学合并而成的学校,生源没变、教师没换,短短三年,从区内中下游水平,跃升“第一梯队”,建校半年就被评上“市行为规范示范校”。在校园里走了一遭、听了校长的介绍、听过两节课之后,真的觉得新闻报道里说它是一个教育奇迹一点也不夸张。

  走到学校里,第一印象就是硬件实力比较雄厚,漂亮的校园建设,先进的教学设备,都让人能感受到这所学校强烈的现代气息。校长胡培华介绍说,他在三年间举办了23期“校长讲座”,这些讲座既有目标引领,又有具体教学指导,正是这些讲座让老师们重燃了信心和激情,正是因为老师们对学校有了信心和工作的激情,他们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创造出所谓的教育奇迹。

  在虹口实验学校的课堂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电子书包”,教室的前面是电子白板,学生每人一个ipad,上课的时候,学生在需要查阅资料、专项训练等许多个环节用ipad来帮助自己。目前,学校已经在多个学科开设了“电子书包”课,我听了一节音乐课,期间,学生用“电子小书包”完成了资料查询、音乐创作等环节。看着孩子们熟练地操作着电脑,不由得在心里感慨了一句:时代真是发展的太快了!“电子小书包”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这将对老师的上课要求更高了,想当一个合格的老师,不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还真不行啊!

  “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国际化学校

  “进才实验学校”是位于一座国际化社区内的实验学校,两千名师生,三万多平占地,两万多建筑面积,学校建校史只有一年,学校天时地利都占据着,这所学校给我的感受就是校长和老师都很有思想!

  在这所学校里,在享受着先进的办学硬件带来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感受最深的就是这所学校有一个既有幽默智慧又有教育思想、而且还敢于坚持自己教育思想的校长。校长在介绍学校工作时,他不时的会赢来我们大家的热烈掌声,真是好有智慧、好幽默!比如,当有人指责他为什么要把早晨最宝贵的时间用来搞“阳光体育”时,他反问人家:“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是生命、健康、快乐!用最宝贵的时间做最有意义的事不对吗?”我不知道同样的一个问题,会有多少校长能给出这样一个机智的回答!还有,他在家长会上对家长讲过的“无论你们做什么工作,当多大官,挣多少钱,但你们没有一种东西‘教师资格证书’,你们一定要相信、尊重具有专业技能的老师,不要对老师说三到四。”大家在报以热烈掌声之后不得不在心里称赞他智慧!

  一路走来,我发现,这四所学校是按照建校时间长短来安排的,这四所学校呈现给我们的应该是上海在不同时期发展起来的典型学校吧,但是不管哪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学校都注重了校园文化厚度与现代气息的结合。如,百年老校既有厚重的历史,又流淌着现代的气息,新建学校即迸发着时代的最强音,又通过绿化、美化的整体设计让学校文化的年代感更强一些。

  看过大上海的四所学校,总体的感受就是:学校文化已经从物化建设发展到内化发展的阶段,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追求已经开始转为教育思想的引领和积淀,关注学生的发展已经深化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也是我们本地很多学校所欠缺的。

  三、“文化教育考察”——放飞心灵

  培训的最后一天,是文化教育考察活动。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去了昆山市的“锦溪”和江苏古镇“周庄”。“锦溪”和“周庄”都是水乡古镇,相比较起来,“锦溪”原始的味道更浓一些。

  在“锦溪”那里,我们做了一次手摇游船,我们八个人一组,沿着古城水道游览,船娘在摇船的同时还会唱起当地的小调儿,几条船离着比较近的时候,船娘的歌声、我们的笑声、还有彼此的吆喝声就会此起彼伏,让人感觉到无限的惬意。

  “周庄”据说是明朝的两个大户修建,保存至今。周庄比“锦溪”的名气要大一些,每天来得游客也要更多,不过,我倒是喜欢“锦溪”更多一点,因为,今天的周庄被开发的商业味太浓了,除了那几个典型的深宅大院变成了参观点,那些沿河的房屋都被开发成了商铺,水乡的幽静之美已经很难找寻得到了。虽然是12月份,来这里的人已然还是很多,导游说,要是旅游旺季来看到的就只有人头攒动了。

  很喜欢江南水乡那种特有的美,古朴的阁楼式建筑,大大小小的石桥,错落有致的亭廊,纵横交错的巷道,那种美婉约了许多,柔顺了许多,其他的地方怎么可能比得了呢?我想,也正是因为受了那样一种美的熏染,江南的才子佳人才那么多吧?

  四、为这样一个大手笔的培训工程而备受鼓舞

  自20xx年被遴选推荐为“辽宁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以来,已经参加了两次集中培训。通过这两次培训活动的安排,我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大手笔的培训工程!

  只是培训经费就算的上是一个大手笔。这次去上海参加培训考察的小学学科带头人就是160多名,在我们之前已经结束培训的还有初中组、高中组,这么多人在国际大都市上海吃住一周,还参加了各项培训活动,参加培训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到的全程免费,所有培训经费均有省里承担,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大手笔。

  通过两轮的培训,深感这回的学科带头人培训活动较以往的培训,培训思路更开放一些、培训内容更丰富一些、培训形式更灵活一些、培训的实效性更强一些。之前也听到过“购买式”培训方式,但是一直没有参与过,这一回省教育厅能把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委托给“上海市沪江进行学院”来组织,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学科带头人“走出去”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而是对基层教师培训工作打开思路的一个引领,这种引领也不能说不是一个大手笔。

  这一轮的培训活动已经圆满地结束了,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用收获到的知识武装我的头脑,用收获到的方法指导自己做得更好,用收获到的思想催生出更大的教育活力!我愿意把每一次培训都当成一个加油站,为了自己的专业成长,也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我将不断为自己加油,带着更大的动力前行!

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教师培训心得3

  杨xx校长说:"教育的最大毛病在于轰轰烈烈"。今儿个邯郸学步搬洋思,明儿个东施效颦抄杜郎口,后天里又翻转课堂来折腾……

  邹xx主任谈起自己对翻转课堂的思考:如此翻转,提前学习的结果会使得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的认知起点进一步加大差距;如此翻转,课标中规定的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目标该如何实现……追根溯源,翻转课堂则是美国西部两位高中教师为解决他们的学生因路途遥远耽误课程采取的创新举措……

  花样百出,盲目跟从,往往是没有找到真理状态下的痛苦与茫然的尝试。

  但是,尝试何尝不是勇者的探索。有尝试比固步自封自是高级得多的。但是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来移植,却是不被祝福的。经验是个性化的,与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莫不密切相关。学习思想精髓是可以的,忽视各种差异而照搬形式却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

  面向教育,各种差异客观存在。而这些差异与目下的教育体制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摩擦与碰撞。

  性别是有差异的。女生观察事物比较细,能注意到事物的细节而男生则倾向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察,学习上常有不够认真的表现;女生注意的稳定性比男生强,男生比女生容易分散注意,所以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不遵守纪律的往往是男生……性别差异不止于此。于是,在课堂上,老师更喜欢女生,被批评的也往往是男生。一把尺子的课堂常规,实际上却是对性别差异漠视的产物。教师月刊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用教育减少妖男》,诚然,妖男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光靠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是很难的。但是,这同样需要教育人直面问题去思考,落实行动去改变。

  智能是有差异的。八项智能,我们都谙熟于心。但是实践中何尝又因此来更多的进行个性关怀呢?强迫猪八戒去学习筋斗云,结果未知几何。当年的奥数,风靡全国。然而适合学习奥数,只能是极少的一部分人。揠苗助长,皆以为笑谈,事实却漠然不见。xx市教研室主任孙彦在一次培训中说到一个孩子因为学习奥数而考取名校,而出国留学,而……可是这一切也弥补不了奥数带给她的伤害,而她因为奥数而成功,因为成功而远离数学!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摧残!当数学成为很多成人所痛恨的学科,反思也变得越发沉重……

  阶段是有差异的。记得孩子小时读幼儿园,有写拼音的练习,我的孩子总是写不了字母a的半圆,写出来的往往是一段一段拼的,或者七歪八扭,煞费苦心地教他还是做不到,为此很是恼火。后来知晓,孩子当时的手腕腕骨还没有发育好,自然是转不了那么圆润的半圆的。五岁的时候,他写的a就很漂亮了。这件事情,每每回想起来,总是懊悔不已,为自己的无知,为孩子的无辜。凝望课堂,这样的事实仍在不断上演。课标的'要求被一次次超越,一层层拔高,而教师、家长,却视为正常。该在中段学习的,低段就学完了之类的现象比比皆是。校外培训班对此更是推波助澜。为考试而教,而不是为学生发展而教。寅吃卯粮何时休?

  知识是一样的,经验却是有差异的。邹雪峰主任提醒我们注意:一个孩子因为请假耽误了一段时间的课程,可是回校后考试成绩却照样好,面对这样的问题该怎样看待?是否其他孩子这段时间就是没有收获的,没有发展的?事实上,这个请假的孩子只得到了作为结果的知识,却失去了作为过程中经验。分披萨饼,中国的孩子会统一用数学知识列式解答,而美国孩子会有许多种个性化的方法。强调过程的教学,就是要让这过程成为经验积累的过程,成为思维生长的过程,成为个性舒展的过程……

  题目是一样的,错因却是有差异的。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题: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需要xx时,也就是xx分。一个学生的答案是"6时,也就是480分"。为帮他理解,我拿出了手表。让他解释给我听。他认真地指了一下12,再指了一下6,说"时针从这里走到这里……"惊愕数秒,禁不住扑哧一笑。这孩子,竟然是从这个数字在钟面上的位置去思考的。继而庆幸是先问了他,而不是盲目地教他怎么计算时间……

  细数差异,可能还有很多。面对差异,我们做了什么呢?统一的标准之下,个性该如何彰显?抑或采取哪些措施,弥补班科授课制本身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