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研修总结模板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研修总结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模板1
目前,国内外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交替传译或同声传译研究领域,较少在视译研究领域。而如今,视译作为重要的口译训练模式,逐渐开始在口译教学中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出现,同时在更多国际会议中凸显出了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及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对视译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一、“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维度
释意理论创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其代表人物包括Seleskovitch和Lederer。该理论的核心概念即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维度已有学者得出过相关结论。虽称呼不同,但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
Setta与Motta (20xx)在基于释意理论对有稿同传译语进行分析时,总结出了英法同声传译中四个“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维度:
1)一类解释E1――娴熟的、语境化的词汇选择;
2)二类解释E2――额外连词,额外解释或衔接,额外参考说明;
3)一类复述P1――句子成分顺序重排;
4)二类复述P2――源语意义在目标语句法中重塑。
xx(20xx)则参考了这四个维度,总结出了英汉同声传译中四个“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维度:
1)句子顺序重组;
2)解释(无对应表达的处理、修辞手法、文化概念等的处理);
3)添加、删除或转化连接词;
4)词汇与表达的创造性(单词和表达少用标准对应词,而是根据语境自由表达)。
本研究便是在此基础上,在英汉视译语境中对初级口译学习者与高级口译学习者“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的差异进行探讨。
二、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结合定量和定性研究,采用以测试法和实验法为主,由有提示回忆法和半结构化访谈为辅的综合性实证研究设计,以国内某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硕士一年级学生和本科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各1名),通过对比两者的英汉视译测试的'译语,观察是否都存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若存在则分析两者表现是否存在差异、从哪几个维度呈现差异。
三、研究过程
鉴于阅读能力对视译表现存在影响,本研究对被试进行了英语阅读能力水平测试,以此确保其阅读能力水平差距落入可控范围内。
正式实验中,在主试向被试说明各环节、被试充分了解并熟悉提示纸内容(中文主题导入和专有名词)后,方进行测试。本研究为了控制时间变量对“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的影响,将测试材料设为以约95词/分钟的速度(试实验后做出的调适,由原来的每行呈现6s调整为每行呈现7秒,制作软件调速最小单位即为1秒)滚动呈现。该呈现速度是同声传译信息输入值的(100-120词/分钟) (Gerver, 1969)下限。被试单击鼠标左键开始测试,此时电脑会以5行L动形式、每行呈现10-15词不等,在显示屏上呈现测试材料。总计919词,总时长10分9秒(含间隔时间)。
主试会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录音,同时在记录下被试在视译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表现,如漏译、错译、反复修改等。在测试结束后,立即针对被试的特殊表现(如漏译、错译、反复修改等)进行有提示提问(如“此处为何译成...?”),让被试对该视译过程进行回忆与解释。最后,针对材料的主题、难度、呈现速度等问题对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了解其视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
在正式实验完成后,首先将对收集的测试录音进行译语转写、对齐;其次对转写译语中“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进行特殊标示并予以统计;之后对测试后的访谈录音进行转写与整理,以备结合量化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加丰富的阐释。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实验数据分为量化数据和质化材料。量化数据包括被试译语中的有效译出信息比,以及“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各维度的分布情况。质化数据指通过对被试的译后访谈进行的转写与分析所获的材料。
1.有效译出信息比率。本研究在语料分析过程中采用“proposition-based meaning unit”即基于命题的最小意义单位,将可操作的“命题”单位定义为:带有述谓关系的逻辑成分(包括非谓语动词结构、具有独立所指的名词化成分、独立主格结构、表意的介词短语等)和带有主谓结构成分。
以此标准,经过语料统计,视译测试材料用于数据分析的有效命题为163个。经计算,初级学习者的有效译出信息比率是47.9%,丢失信息比率是52.1%;高级学习者的有效译出信息比率是73.0%,丢失信息比率是27.0%。(有效译出比率 = 译语总命题/源语总命题;丢失信息比率 = 100%-有效译出比率)。
2.“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经统计,被试译语中主要出现五类“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表现,具体分布频次如下表。
差异:1)初级学习者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出现频次整体低于高级学习者,各个维度出现频次也均比高级学习者低;2)初级学习者的译语中未出现“逻辑关系隐性化”表现,高级学习者也仅出现1次。
共性:在初级学习者和高级学习者的译语中,“句子重组”表现出现频次最高,“逻辑关系隐性化”表现频次最低,“补充性翻译”、“逻辑关系显性化”、“创造性表达”出现频次分别为2、3、4位。
这与孙海琴(20xx)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孙海琴的研究中,14名被试译语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词汇与表达的创造性”。但孙海琴的实验被试是职业口译员,而本研究的实验被试是口译学习者,这其间存在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论。
3.质化材料。根据访谈内容来看,被试对所选材料的语篇难度(词汇、主题)、呈现速度、测试时间的感受有所不同:初级学习者反映语篇主题不陌生、词汇大多认识。信息呈现速度偏快,测试时间偏长。测试方式陌生;高级学习者反映语篇主题不陌生、词汇大多熟悉。信息呈现速度适中,测试时间适中,“稍有疲惫但可以承受”,测试方式陌生。
初级学习者的译语中有出现多处词汇、句子错译现象,大段漏译,数字错译。结合测试时的观察及测后提问,可得出以下缘由:
1)在测试过程中有遇到消极词汇,要么译错、要么因反应时间过长而错失下文信息;
2)材料呈现速度偏快,无暇修正;
3)句子结构复杂,来不及加工;
4)句子过长时,来不及修正语序;
5)数字翻译不熟练,反应时间较长;
6)由于时间限制,有紧迫感,压力很大。
高级学习者的译语出现少量词汇错译、漏译,结构复杂句错译、漏译。结合测试时的观察及测后提问,可得出以下缘由:
1)测试材料呈现时间但太过均匀,缺乏灵活性,“它(本研究测试)对时间的控制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平常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它(平常)只是总体时间有限制,但它(本研究测试)对你单句话有限制”;
2)长难句呈现时间过短,发现错误也没时间修正;
3)试图给长难句“脱壳”时,因为时间有限,产生压力,造成失误。
此外,高级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和实践经验均比初级学习者丰富。初级学习者课内口译课程学习32课时,已完成了初等记忆训练、信息分析、复述练习等口译辅助技能训练,课后自主练习时间甚少,没有其他培训经验;高级学习者,已有3年口译学习经验,课内口译课程学习共计264课时,课外参加多种形式培训实践项目共计118小时,自行训练时间未计。
五、结论与局限性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
1.初级学习者与高级学习者在英汉视译中均存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
2.二者“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具体呈现在五个维度:句子重组、补充性翻译、逻辑关系显性化、逻辑隐性化、创造性表达;
3.总的来看,初级学习者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出现频次整体低于高级学习者,各个维度出现频次均低于高级学习者。
4.“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表现存在差异的原因如下:
1)被试在测试中承受的压力不同,初级学习者大于高级学习者;
2)被试对视译技巧的熟练程度不同,初级学习者的学习、练习时间均短于高级学习者,因为熟练程度不够,难以运用自如;
3)视译测试语料本身特点限制。
M管有所发现,但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被试数量少,因此目前的实验结果只能用于参考,接下来会增加被试数量,以提高本研究实验结果的可信度;2、被试的失误、修正表现各有不同,虽做了记录但尚未进行具体分析,可做进一步研究。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模板2
一、分类组织 面向全员
课改初始阶段,主要开展通识培训转变校长和教师观念。而在课改深化、理念落地课堂的今天,只有分类分层、分学科、分年级、分课型的精细化培训,才能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此,我们把教育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两大类,细分为名校长工作室引领、骨干校长高级研修、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和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六大类32 个项目,其中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培训项目,已细化到年级、单元直至课型。
(一)教育干部培训
一是对新任的164名小学校长进行以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培训分为集中培训提升理念、实地考察互助诊断、跟踪问效考核评价三个环节。二是组织79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有较高理论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办学取得一定成效的中小学校长(名校长、骨干校长),分3批去重庆市南岸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校长跟岗“影子”培训,旨在培养教育教学管理专家。三是建立10个名校长工作室,充分发挥名校长工作室在校长队伍建设中的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四是坚持每学期一期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制度,樾3そ涣骶验和启迪智慧搭建平台。
(二)教师培训
按照“集中县培初中保全员,重在引领校本研修;小学培养种子教师,乡镇开展全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整体思路,分学科、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初中语文、数学教师主要开展全员培训,把全县的初中语文、数学教师分成若干个班级,每班50人,在进修学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通过专题讲座、自主研修、互动研讨、课例观摩等形式进行全员培训。小学数学以主题式磨课研课的`形式,培训教研组长,然后教研组长再辐射到其他教师。小学语文教师重在对学校的学科负责人进行培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展开研讨,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例观摩。中小学英语教师培训依托香港天邻基金会开展“英语口语坊”专题培训,中小学美术教师开展以笔会为主要形式的展示交流和研讨活动。
二、课题引领 尝试实验
我们以县立项课题“探寻课改理念落地农村课堂的路径研究”为抓手,探索两条路径:一个是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业务引领和组织服务的策略和措施路径,一个是学校学科课堂改进的研课磨课校本路径,试图为我省县域教研培训深度融合,服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我省进一步深化农村县域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行动案例。
实验行动的思路是:确定47所课改实验基地学校,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改革”这一中心,基地校校长―课改项目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学科教师分层组班研修,研修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课改实践检验修正研修成果。
行动的第一步是, 47所课改核心校校长齐聚进修学校,用三天时间,围绕“高效课堂的特征”“如何有效利用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改积极性”“高效课堂创建中如何体现育人功能”等六个问题,分组展开深入研讨,并在反复的汇报展示与补充完善中达成共识,在校长这个层面,统一认识,生成愿景,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行动的第二步是,举办高效课堂核心校项目负责人培训班,围绕高效课堂,进行问题研讨与创建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的制订,通过自主研修、互动交流与诊断、专家讲座与点评等形式,使课改项目负责人对高效课堂创建中的核心问题达成共识,同时通过制订、完善与研讨,对自己本校的高效课堂行动实施方案有一个明晰的认识。
行动的第三步是,举办学科负责人高级研修班,组建学科研修共同体。学科培训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培训前组织教师进行了互动研讨,任务分工,针对所领任务分组进行思考交流,并拟订初步的小组培训研修计划;其次在培训期间,通过每天的课前互动,课上听讲交流,课后分组研讨,对培训内容充分消化吸收,并逐步完善小组研修计划;再次在培训后,参训教师按照研修计划,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滑县学科教学实际,开发培训课程专题,形成对学科教学的深入认识,建立学科培训初步的课程资源库;最后选出基地学校,分乡镇连片开展培训研修活动,以专题讲座、研课磨课、经验交流等形式展开,把培训学习成果嵌入课堂实践,促进高效课堂的创建。
三、落地校本 进入常态
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最终成效落地在常态课堂质量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上。教师外出培训的时间有限,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途径是以校为本的自主研修。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把引领中小学校校本研课磨课,作为课改理念落地常态课堂的主要抓手,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一是通过进修学校举办磨课研修班和外出送培,为中小学培养种子教师,在校本研修中起到引领辐射作用。
二是通过举办校长、主任、学科负责人培训班,研讨校本研修的方案制订、组织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等。
三是充分发挥课改核心校的基地作用,组织不同学科的研课磨课研讨活动。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模板3
一、初读――整体感知,解决“写什么”
“初读”指整体感知课文的阅读,是感性认知阶段,就是学习字词、理解层意和粗知大意。初读课文应注意以下内容:
(1)学习字词,了解背景,通读文本;
(2)把握情感基调,体会精神面貌;
(3)理清思路,掌握线索,感受主旨。初读训练,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也为第二课时研读课文的具体探究打下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实践证明,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初读上,培养阅读能力效果远胜于每段必讲。
怎样整体感知课文呢?以下是笔者探索总结的几种整体感知的切入方法:首先根据教材特点提出导读要求。作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前置程序,导读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目标,激发兴趣。一般包括下列四项内容:预习,解题,介绍有关资料,明确学习目标。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选择。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阶段,教师对学生不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地“自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对新课文、新知识、求知欲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已掌握旧知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已掌握学法基础上的“会学”,它是在教师传授一定学习方法上进行的。譬如,“勾、画、圈、点、批”法读课文,“名、时、地、评、作”法了解作者作品,加小标题法理清思路,单元比较法掌握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研读――具体探究,解决“怎么写”
所谓研读,指的是探究性阅读,是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参与式阅读教学“三读”模式中的研读是在教师组织下仔细地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抓住重点,弄清词句段的联系和含义,探索文章的中心思想,旨在释疑解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研读包括分段细读,逐段理解和重点词句段理解。研读课文阶段为理性认知,这是在感性认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的层进,它要求对全文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研读课文应注意以下内容:
(1)分析题目,揣摩中心;
(2)读懂词句,把握文意;
(3)理清结构,归纳中心。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词句段。
1.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必须让学生掌握。其一,比较理解法。其二,结合上下文理解法。
2.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
(1)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
(3)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
(4)句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不同修辞手法运用的理解。
3.理解段的含义,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有:
(1)抓重点段;
(2)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
(3)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小石潭记》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色,四段结构相似,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写“春”一段,再依法自行读懂其他各段。
4.概括段意,关键在于抓中心句。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概括段意,语言要力求简洁、准确。
5.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地点(空间)转换分段;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4)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分段;
(5)按人物活动的线索分段;
(6)按文章的总分关系分段。
学生学会分段了,能读懂词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真正地领会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了。
三、精读――语段赏析,解决“会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提出了“逐步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具体要求,培养初中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趋势。教学实践中的这种要求正在渐渐凸现,表现在有关练习与试卷中,这类题目正在明显增多。
所谓鉴赏,就是指对文章关键词语、句子的细心揣摩和辨析,领会其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运用的理解。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应该是一种很高层次的阅读能力,但又是阅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初中生关于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训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课文表现手法的鉴赏。课文的表现手法很多,如人称的选用,记叙顺序的运用,烘托(衬托)、象征手法的运用,联想、想象的运用等都可以鉴赏。对初中生来说,比较常见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2.对文章表达方式的鉴赏。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都可以进行鉴赏。对记叙文表达方式的鉴赏,可以着重放在描写方面。
3.对文章的语言运用的鉴赏。这类鉴赏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文章整体语言风格的鉴赏,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另一个层次是从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鉴赏。鉴赏时,可以先指出文章运用何种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然后选用适当的例句,指明例句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并选用一两个例句分析其作用。
参与式阅读教学“三读”模式,不外乎从整体到语段,再从语段到整体的循环往复的深入研读过程。初读――研读――精读,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在整体感知的指导下,具体探究的目标才更明晰,整体感悟就能更深刻更完整。如果说前面的三个阶段是一条阅读主线的话,那么,巩固练习和拓展迁移阶段,则是阅读能力的检验和升华,前后两者又是完整的统一体。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03-09
初中语文远程研修总结04-30
初中语文校本研修总结04-25
初中语文研修工作总结01-23
初中语文远程研修个人总结11-21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精选18篇)01-09
初中语文网络研修总结12-07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精选15篇)04-23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14篇)03-10
初中语文研修总结14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