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说课稿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教师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
活动目标:
1、能观察日常生活用品的花边,找出他们对称排列的规律。初步感受对称美。
2、用目测找中心和对称排列的方法装饰花边。
3、能大胆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装饰。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油画棒、范例花纹、活动花边,有花边的毛衣、脸盆、帽子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出示有花边的毛衣、脸盆幼儿帽子提问:小朋友看这是什么东西?它们什么地方最漂亮?花边是由什么花纹组成的?它们什么怎样排列的?用什么颜色画出来的?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花边是由点、线、简单几何图形和小花、小草等花纹组成的。它们排列很有规律,间隔开的花纹是一样的,形状大小颜色都是一样的,这叫对称,花边的颜色有的很鲜艳,有的很柔和。
2、引导幼儿学习花边的装饰方法。
教师出现活动花边进行讲解演示:
用目测的方法找出中心点,画上简单的花纹,在花纹的两端用同样的颜色画出同样的花纹。
换一种颜色在中间和两端的花纹之间画另一种花纹,花纹之间要间隔均匀。
用这种方法往下画,画出来的花边就对称了。
3、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教师:请小朋友先观察老师画的美丽的花边,小朋友先想好选择什么样的花纹,然后想好颜色再开始画。画时要注意大小、方向和颜色的对称。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对称,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自己设计花纹,搭配颜色。
4、总结评价,结束活动。请幼儿将花边在作业栏中展览出来,教师从花纹、色彩、对称规律方面进行评价。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2
一、设计意图:
幼儿的成长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家庭大量的心血和爱。小朋友平时可能觉得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本次活动以“母爱”为支点,截取及格生活中常见的爱表达方式:爱是亲亲热热、爱是为了长大、爱是一起分享、爱是给予帮助。引导幼儿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验爱的美好境界!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理解爱的不同方式。
2、体验被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活动准备:
爱心卡,字卡,动物爱心图片,录音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爱心卡”,引出主题。
师:这是什么?(爱心卡)
幼:上面还有一个字。
析:幼儿发现卡上有字,顺着孩子们的“发现”,我及时地把问题转到了卡上的字——“爱(love)”,接着自然地导入了我们的活动主题——爱(love)。
师:对,这是一个爱字,下面的love是爱的英文字母。
师:什么是爱?
析: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自由讲述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把所自己认为的爱可以随意表达出来。
(二)感受、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的爱,我这里也有一些爱的故事,请你们来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爱?他们的爱是怎样的爱?
析: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图。
2。提问,依次出示相应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样的爱心故事?
图一:猫妈妈和小猫的爱心故事。
师:猫妈妈和小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抱在一起?
析:这个提问给了孩子大胆想像,充分讲述的自由。
师:谁知道“亲亲热热”表示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动作可以表示亲亲热热呢?
幼儿模仿亲亲热热的动作,感受爱是亲亲热热。
师:猫妈妈用“抱抱”来表达对小猫的爱;小猫觉得爱就是亲亲热热。(出示字卡——亲亲热热。)
析: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这种特殊的表现、交流方式来感受爱,不但增进了与同伴的友谊,而且帮助幼儿理解了爱的表达方式。
图二:熊妈妈和小熊的爱心故事。
师:哎呀,小熊怎么了?胸妈妈怎么背对着小熊,不去救它呀?
析:小朋友不知道“小熊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游泳的”这一知识。在缺乏这种经验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是小熊掉到河里了。
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小熊是被它的妈妈故意推下水的。
师: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
师生共同举手表决“爱”与“不爱”。
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为了长大”。
师:其实熊妈妈非常爱小熊,因为小熊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游泳这项本领。它把小熊推下水是为了帮助小熊早一点学会游泳。
师:现在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熊妈妈的爱就是为了熊宝宝快快长大。(出示字卡——为了长大。)
析:老师的引导给另外幼儿知识的点拨,孩子们了解到熊妈妈的这种爱其实是在锻炼小熊,他们对熊妈妈的态度便有了一致的改变____熊妈妈是爱熊宝宝的。
图三:蜜蜂妈妈和小蜜蜂的爱心故事。
师:蜜蜂妈妈是怎样爱她的孩子的呢?
师:小蜜蜂们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花蜜,高兴地说:“爱是一起分享”。(出示字卡——一起分享)
师:你有了好东西时和别人一起分享吗?
幼儿互相交流分享的经验。
析: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一起分享”的含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分享经验来说一说,为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爱心的平台。
图四:蚂蚁妈妈和小蚂蚁的爱心故事。
师:蚂蚁妈妈爱它的孩子吗?它有时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的呢?
师:蚂蚁妈妈在小蚂蚁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小蚂蚁帮助。小蚂蚁觉得爱就是给予他人帮助。(出示字卡——给予帮助。)
师:除了妈妈给了小蚂蚁帮助,还有谁也帮助了小蚂蚁?(小树叶、小树枝)
相互讨论:平时你帮助过别人吗?有没有得到别人的帮助?你帮助了别人心里觉得怎么样?
析:再一次为幼儿提供相互讨论的机会,在又一次的经验交流中,使他们体验相互帮助带来的快乐。
师:在生活中,小朋友得到了爸爸妈妈、大家对你的爱,你觉得很幸福,你爱大家吗?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大家的爱?你给了别人你的爱,你觉得幸福吗?
析:让幼儿在讨论中体会到、领悟到原来得到别人的爱和爱别人都是快乐的、幸福的。
师小结:是呀,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延伸活动
师:老师为大家都准备了一张爱心卡,小朋友可以把你得到的爱或者你对别人的爱画在上面,并和小朋友来交流交流。
最后并把画好的爱心卡挂到爱心树上。带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析:最后运用绘画的形式,是想让小朋友通过这种方式对得到别人的爱和你对别人的爱有一个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落实。
反思:整个活动下来,小朋友对这个活动的内容从他们的反映上来说,是落实下去了的。就是对四幅图进行讲述落实时,对“爱是亲亲热热”这个比较好理解的,落实得很多,而对后面“为了长大”“给予帮助”反而没有深入进去,简单过去。应对后面两个多点时间进行讲述分析。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3
说选材
蒙氏研究中认为:儿童自两岁起就能凭直觉知道哪个多,哪个少。认识“1”和“许多”是幼儿认识数活动的开始,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好玩,好游戏,有意注意时间短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认知活动“1”和“许多”如果只干燥地告诉幼儿“1”和“许多”的关系是比较抽象,枯燥的。但伴随着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以满足幼儿游戏好动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数学教育目标,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选择“小兔拔萝卜”作为小班幼儿学习区别“1”和“许多”的教材,并帮助幼儿初步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中“小兔子”也是幼儿们熟悉的,活动设计简单,形象直观,满足幼儿具体思维形象的特点,让幼儿在游戏中建立初步的数概念
说目标:
3岁左右的幼儿对“1”和“许多”的理解,总是同实践和物体的认知紧密相连的,所以要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验,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掌握“1”和“许多”,特制定以下两条目标
(1) 在游戏中让幼儿初步感知“1”和“许多”,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并学会用语言表达。
活动重难点: 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活动的重难点定在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上,因为在学习数的基础上,我们应当遵循一个由易到难的规律,在认识的基础进行感知,让幼儿知道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幼儿有的经验:拔萝卜经验 “小兔子和大灰狼游戏”经验兔宝宝和大灰狼的头饰,萝卜若干
场地准备,为幼儿提供宽敞的活动空间
筐子每人一个
说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下开始游戏
兔宝宝,今天妈妈带你们去拔萝卜怎么样?
这种情景开题的方法具有直观性,趣味性,目的就是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促进幼儿各种感官和大脑的积极活动,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尝试活动,初步感知“1”和“许多”
我们家有几个兔妈妈“1个”,有多少兔宝宝。“许多”,今天我们要带上筐子去采蘑菇,这儿有多少筐子啊?(许多)现在请兔宝宝每人拿一只筐子,拿好筐子我们出发了。
第二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进行初步感知,通过拿筐子,在拿和说的过程中,了解1和许多,让幼儿清楚自己手中的1 个筐子是刚才许多筐子中分出来的。
三、进一步感知,并初步区别“1”和“许多”两个不同的量
1、 我们来到萝卜地里了,你们看地里有多少萝卜呀?(许多)现在妈妈给你们一个任务,每个小兔子去一个萝卜放在自己筐子里,然后回到妈妈身边2、 我们宝宝真能干,快来告诉妈妈,你们拔了几个萝卜,要求幼儿对妈妈说我们拔了1个萝卜。请把1个1个的萝卜放在妈妈的筐子里,请看1个1个的萝卜放在一起又变成了几个呢?(许多)
本环节中教师让幼儿全部参与到角色游戏中,让幼儿们进一步感知了1和许多的关系,知道1个1个合起来会变成许多,从而突破了重难点,达到师生互动,
四、结尾部分
游戏“宝宝们快看谁来了几只(大灰狼)啊,一只,那我们有多少只?(许多)让我们一起把大灰狼赶跑吧!
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让我们一起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1个,那些是许多个让幼儿通过分点心盘,分点心,分水杯,分毛巾,进一步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感知“1”和“许多”加强理解“1”“许多”之间的关系,从中培养幼儿们的观察力。
说活动特色
① 活动情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了让幼儿直接参与的情景教学法,让幼儿在有趣直观,形象的情景中,始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既符合幼儿好动的特点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培养幼儿对数的探索和兴趣。
② 学习游戏化,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影戏为基本活动,因此,整个活动以角色游戏的形式出现,让幼儿们通过当兔宝宝与妈妈一起拔萝卜,赶走大灰狼的游戏情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了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文学活动《鹅大哥出门》,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大白鹅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一只大白鹅骄傲不懂礼貌的故事,特别是鹅大哥之前"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后的"一只大黑鹅"对比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以我为中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认知上: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复述故事 ,丰富词汇"神气、乐滋滋"2. 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体验骄傲自大带来的烦恼。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大白鹅、小鸡、小鸭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2.知识的准备我让幼儿先认识鹅大哥,了解鹅的基本特征,练习鹅的走路姿势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鹅的走路姿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知道鹅大哥的自傲,体验鹅大哥自高自大的后果,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图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
1. 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 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五、说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诗歌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用诗歌《咏鹅》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大白鹅。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是说得谁啊?那谁又能说说大白鹅长什么样子?(请个别幼儿说说)说的同时,出示图片。
那谁愿意表演一下鹅大哥走路的样子呢?(其余幼儿跟着学)让幼儿在看看、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鹅大哥的了解,也为下面理解故事作铺垫。
教师小结: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头上有顶红色的帽子。鹅走路,总是昂着头,挺着胸,仰着脖子,一摇一摆的,很高傲的样子(丰富词汇"神气")二、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幼儿理解故事:
1、猜想有一只神气的白鹅,长得很漂亮,可是后来怎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猜想)2、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3、师问:小朋友们,我是鹅大哥,谁可以告诉我,我为什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请幼儿回答,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如《纲要》中所说,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
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头饰,老师讲述故事(教师操纵角色头饰教幼儿学讲故事) 讲完后问:"我大步往前走 第一次遇见了谁?说了什么?" 鹅大哥看见自己的倒影心里怎么样?它是怎么说的?(理解乐滋滋)"后来我又遇见谁了?说了什么?" "我是怎样变成大黑鹅的?"用形象的头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跟着老师讲述角色的对话,锻炼幼儿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分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会复述故事,在情境中体验。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主动积极参与的活动后,记忆力比平时提高很多倍,因此,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亲自参加,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五、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同时提问幼儿跟着课件画面复述故事,对复述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六、活动延伸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5
【说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开展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随处都可以看到各种瓶子,以废旧的瓶子作为活动器材开展户外活动,既能发展幼儿走、跑、跳的基本动作又可以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能满足幼儿对各种事物的探究欲望,提高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让幼儿在自主的思考、探索、参与中,培养起竞争与合作的意识。
【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走、跑、跳、钻、爬、攀等各种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但是只有教师灵活掌握纲要提出的总目标和幼儿的年龄阶段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根据大班的身体发展水平,幼儿已经掌握了走、跑、跳等基本动作,所以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幼儿的走、跑、跳的能力,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能力目标为:发展幼儿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基本动作。
在体育活动中让幼儿大胆的去创造、尝试、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动作技能,又增强幼儿的体质,并使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创新、新的提高,其创造性培养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所以为了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品质教育,所以我制定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瓶子多种玩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协同能力。
【说活动准备】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让材料促使幼儿动起来,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实现各个环节的衔接和连贯性,达到活动目标。在考虑到幼儿已具备的关于瓶子的生活经验和动作能力的基础上。我做了以下的材料准备:1.经过装饰的瓶子若干,兔妈妈头饰一个,小白兔、小黑兔头饰若干,录音机一台;2.幼儿已经会做瓶子操;3.用粉笔画出顶瓶走,绕瓶跑,夹瓶跳所在的区域。这能够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活动的趣味性,快速地融入到活动中去。
【说活动重难点】
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动作训练,发展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增强幼儿体质,通过游戏可以让幼儿带着兴趣完成所要求的体育练习,要求幼儿在游戏的竞争氛围里,灵活的、协调的掌握新的动作要求。所以,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重点是:掌握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基本动作要点大班幼儿正处于培养自制力、坚持性的关键时期,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制约自己、劝阻他人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规则游戏时,大班幼儿集体荣誉感增强,追求比赛结果,难免会出现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需要我们在活动中的坚持、提醒。所以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幼儿在比赛中自觉的遵守游戏规则。
【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是幼儿的支持者、活动者、引导者。所以此次体育活动中,我克服了传统的教授形式,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自主表达,鼓励幼儿自主探索。根据各个环节的要求和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教法:
1.讲解示范法:对于体育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既有利于幼儿较快的掌握动作要领,游戏玩法。又可以避免幼儿因使用器械不当造成的身体损伤等意外发生。但是,对于这一教法,我只是在开展游戏的环节适当的采用,因为我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让孩子自主的探索。
2.语言提示法:幼儿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对某些具体动作要点、规则的不能完全领会。所以,我采用语言提示法在本次活动中简洁、明确的提示、指导幼儿进行活动。
3.情感渗透法:情感渗透对幼儿活动中实现的情感目标的重要形式。在活动中,我会及时给予幼儿激励和表扬,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探索,玩出不同的玩法,注重与同伴的交流合作,在幼儿获得鼓励的同时有助于目标的达成。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帮助其达到动作协调、灵活的目标,使他们感受体育活动的过程,体验体育游戏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练习法:幼儿对动作的练习有利于幼儿较好的掌握动作。所以在幼儿自主探索后,教师进行个别示范,再提供机会给幼儿自由分散练习也有利于后面游戏环节的开展。
2.游戏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法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此方法是激发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身心需要。
3.比赛法:比赛中幼儿争取胜利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与身体锻炼的积极性。
【说活动过程】
结合教育活动的有序性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按照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我把活动过程分为三个大环节:1.准备部分。2.基本部分。3.结束部分。
第一大环节:准备部分根据幼儿生理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准备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在此环节中,首先我会利用音乐的辅助,带领幼儿出场并随着音乐节奏做出一些基本的动作。在提高幼儿身体机能活动能力的同时,帮助幼儿树立瓶子具有多种玩法的意识。随后,我会组织幼儿做瓶子操,进行全身性的活动,为第二大环节的开展充分的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大环节:基本部分经过上一环节的热身,在这一阶段幼儿的活动能力已经逐步达到较高水平,所以在此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部分的内容:
(1)自主探索-达成目标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内容中就有“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主、合作、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以及“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进行身体活动,主动探索多种运动器材的多种玩法。”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促使我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首先我会用适当的教师语言和隐性示范,引导幼儿积极动脑,合作探索。然后进行归纳小结,并示范个别玩法,扩大幼儿思维,也为下一部分的游戏环节打下基础。最后让幼儿自由结伴,分散练习,巩固基本动作,鼓励幼儿,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整个自主探索过程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让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展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开展游戏-达成目标2、3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练习兴趣,让幼儿在体验游戏娱乐性的同时,练习和巩固基本动作,达到增强体制的效果。所以我在此部分设置了三个竞赛性的小游戏,分别发展幼儿平稳走、绕障碍跑、夹物并腿跳的能力。使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急缓结合,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首先我会利用道具设置情境,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分组,增加趣味性。再用教师语言激发两组幼儿进行竞争,激发幼儿愉快的情绪和参与积极性。层层递进,引出竞赛游戏。
在游戏开始前,我会用讲解示范法,清晰、准确、生动的讲解示范游戏规则,对幼儿提出要求,再组织幼儿有序的开展游戏。因为幼儿的自制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差,所以我会以裁判员的身份参与游戏,在游戏开展中,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并利用幼儿的角色扮演,提醒幼儿互相监督,遵守游戏规则和进行团结合作。
在第二个小游戏中,我没有预先摆放好小瓶子,而是让幼儿根据预先的定位来摆放,是为幼儿创造共同参与环境创设的机会,提高幼儿积极性。
(3)总结评价游戏结束后,我会先引导幼儿进行自评,互评,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幼儿,再进行总结评价。注意抓住一个点分别对两队幼儿进行表扬,语言中进行运动、合作快乐、健康重要的情感渗透。
第三大环节:结束部分幼儿经过激烈的比赛之后,身体机能活动能力逐渐下降,所以在这一环节就是我会带领幼儿手持瓶子在音乐声做一些放松的基本动作,帮助幼儿平稳情绪,放松身体。然后列队走回教室,完成整个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幼儿美术活动是幼儿艺术活动中一部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独特方式。”大班幼儿临近毕业,孩子们都依依不舍,互相交换礼物,每天都会和同伴开心在一起,感受着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带来乐趣,给孩子留下美好回忆,我们都是好朋友这个主题容易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将主题以美术活动方式表现出来让孩子通过创作画面而感受到好朋友在一起快乐。
美术活动是幼儿细化活动之一,于是从大班幼儿喜欢画画这一特点入手,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在日常教学与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帮助幼儿更好理解主题,设计与主题相关情节。比如:一起做游戏、一起看书、游戏等。
二、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祈祷向导作用。因此,我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目标:
1、在观察和讨论基础上,用绘画形式展现好朋友之间友谊,并合理地布置画面
2、能够准确画出二至三个小朋友在一起活动
3、体验好朋友即将离别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准备
大班幼儿喜欢画画,在观察和讨论基础上,以绘画形式展现好朋友之间友谊,并能够合理地布置画面作为本节课重点来解决;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和能力不同。引导幼儿画出和好朋友发生开心事以及好朋友相处情节作为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无限创造力。为了更好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一下准备:
1、课前和幼儿进行谈话活动,在日常中引导幼儿发现和好朋友在一起开心愉快事情
2、绘画纸若干、水彩笔、油画棒
3、绘画范例若干(好朋友在一起看书、跳绳、游戏等)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恩能够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
根据幼儿现阶段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谈话法、观察法、示范法、讲述法等。整个活动我遵循了幼儿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要我学”为现在“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为此我运用了操作法、讨论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以谈话形式导入主题,从兴趣入手提问:“我们马上就要毕业了,在幼儿园我们都有好朋友。”能说一说和好朋友在一起快乐事吗?和好朋友一起做游戏、游泳、看书帮助他们整理衣物等。帮助幼儿回顾已有经验,并为下面活动做好铺垫。
环节二:教师出示范例图
我们和好朋友有很多愉快事情,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幅画,你们看看他们在和好朋友做什么?跳舞、做游戏、跳绳等。他们都和好朋友在什么地方开心在一起?
环节三:幼儿绘画,并介绍自己作品
我们也有好朋友,大家每天开心在一起,有许多开心事,请小朋友画画你和你好朋友吧?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介绍作品。
环节四:教师小结
我们毕业了上小学,会分开,但是我们还依然都是好朋友,我们可以和好朋友打电话,周末时候也可以约好朋友一起出来玩。
六、教学评价
在教学中我通过提问和观察,了解每个孩子绘画特点和不同发展水平进行及时评价。评价是以肯定、鼓励语言评价孩子作品,多角度来发现闪光点。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7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___好!(曾经有同学对我的名字这样解释道:“树林里有香水”,我觉得树林里应该是有花香的味道才对—鸟语花香,玉树琼林。xxx就是我,我的名字就叫xxx。)我来自教育科学系的一个让我们回归快乐童年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探索风的奥秘》。我将从以下七个板块来分析此次
说课的内容:
一、说设计意图 二、说活动目标 三、说活动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五、说活动准备 六、说活动过程 七、说活动延伸
(下面我来具体分析,首先看第一板块-)
一、说设计意图:(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设计意图-第一,第二,)
(首先我们来看)
(一)说教材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
受大自然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是科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教育要求。
(二)说幼儿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
行科学学习,再结合着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发展特点,所以我设计的是幼儿大班科学活动《探索风的奥秘》,通过让孩子亲身体验,亲自观察探索,对风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并尝试制造风,以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分享。(以上是我对设计意图的分析,阐明了设计意图,接下来根据设计意图来看第二个板块—说活动目标)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结合着本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发展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分别从情感,认知技能,社会性出发)
1、 试着感受风的大小、探索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根据《纲要》,以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奥妙,为幼儿提供观察、
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2、 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辩证地看待问题以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意识。
(根据《纲要》,以引导幼儿注意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其认识能力。)
3、 学会与同伴合作,并在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发展特点,这个时期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即与人交流合作分享的意识。)
(有了目标便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来我们来看第三个板块—说活动重难点)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初步的了解才能尝试着去做,才能理解和掌握。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理解了。所以重点是)对风的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尝试制造风,以培养认识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没有基础知识,对一些抽象的东西无法理解。所以难点是)初步了解风的利弊,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学习。
(孩子是活动的主体,如果想让孩子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提升,那么就要有一个正确的适合孩子的方法,所以我们来看第四个板块—)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根据《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幼儿动手动脑主动探究的过程,所以我采用以下教法:
1、提问法:通过提问引起孩子的思考然后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去探索,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
3、集体讨论法:针对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孩子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二)说学法:(根据《纲要》指导要点,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教师要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大胆探索,所以活动中涉及的主要的学法是:
1、观察法: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
2、实验法:通过实验,以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3、讨论法:培养孩子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从小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前面我想大家分析了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的重难点以及教法学法,接下来似乎该进入活动的过程了,但是,如果想要活动能更顺利的进行,必须要先有充分的活动准备。所以接下来是第五个板块—)
五、说活动准备
(首先,结合和利用生活经验,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认识自然环境,初步了解自然与自己的关系,所以首先是)
1、 知识经验准备:1)孩子每天记录天气状况并着重关注与风有关的内容;
2)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不同风力的风进行记录;
3)请家长配合,事先收集一些与风有关的资料。
(既然是探索那么就少不了探索的工具,所以)
2、 物质材料准备:1)吹风机、打气筒、气球、羽毛、扇子、纸板、风车等;
2)分类板、记录笔若干;
3、自然环境准备:既然是探索风的奥秘就要选择有微风的天气。
(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活动的存在方式和展开形式,下面我要具体来说第六个板块—)
六、说活动过程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在这个活动中我突出重点,把握难点,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所以活动过程我讲从以下三块来说:(一)说活动导入,(二)说活动展开,(三)说活动总结
(我们来看 –首先-)
(一)说活动导入
根据《纲要》要求,充分利用孩子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我采用的是自然导入法,以激发孩子对接下来活动的兴趣。
例如,老师:“孩子们,过几天我们就要出去旅游了,大家都应该非常关心天气情况,那么谁最勇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近两天的天气情况呢?”
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进行设问。例如,老师:“南风2—3级,我们是怎么知道有风的呢?”
(孩子可能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说:柳条在摆动,红旗在飘舞等。为了让孩子证明自己的说法,刚好带孩子去户外进行观察探索)(所以接下来重点说第二块活动展开”)
(二)说活动展开(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活动展开)
1、探索并感受风
《纲要》要求,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学会跟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所以接下来我采用教法一提问法)例如,老师:“宝宝,你们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让幼儿用图画或者幼儿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在分类板上,进行集体讨论后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所看到的所感觉到的,体现了本活动的活动目标。
(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们对风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纲要》并结合活动目标,所以接下来的活动是--)
2、探索判断风向
首先我将采用教法一提问法引导孩子到户外进行观察探究以证明前面讨论的结果。例如,
(老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南风。‘南风’这是什么意思呢?”(南风就是从南边吹来的风)“那我
们是怎么来判断风向的呢?”······)
然后采用教法二活动探究法,带孩子到户外可以观察也可以动手操作。例如,
观察:柳条摆动、红旗飘扬; 动手:让把孩子羽毛或气球放在地上,让其随风飘动。
(在对风做了初步的了解后,鼓励孩子在经过讨论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风的方向)
(根据《纲要》指导要点:学习科学活动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并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学会交流与分享。所以接下来的活动是--)
3、尝试制造风(我讲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首先要激起孩子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我将采用教法一提问法。例如,老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说呀他想跟小朋友们一起玩,大家看看他是谁呢?dadadada(拿出风车)咦!好好的风车为什么转不起来呢?”
(孩子们利用之前的经验肯定会说“没有风!”)
老师:“没有风,那我们能不能制造点风呢?”“那我们怎么制造风呢?”
(2) 根据《纲要》指导要点,接下来带孩子去活动区,开始让孩子自己动手寻找制造风的材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灵活的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也很好地体现了活动目标。
(3) 采用教法二活动探究法,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用各种方法尝试制造风,例如,有的孩子用扇子扇,有的孩子用吹风机吹,等等
(4) 经过操作试验之后,让孩子与大家分享各自采用的制造风的方法。
(依据:活动过程是一个完整活动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进一步巩固活动的内容,突出活动重难点,所以要对活动过程进行一个总结。下面我来说第三块—)
(三)说活动总结
主要是与孩子一起回顾活动的内容及过程,加深孩子对活动的印象。例如,
“我们已经知道风是存在的,那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以孩子集体回答为主,加深孩子对风的了解与认识。)
“哦,刚才我们在操场上看到:柳条在摆动,红旗在飘扬,?(与小朋友一起回顾,让孩子对风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小朋友刚才还尝试了许多制造风的方法,有:用扇子扇,用吹风机吹?(与小朋友一起回顾,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制造风的方法。)(以上这是我对活动过程的分析,最后我们来看第七个板块--)
七、说活动延伸
根据《纲要》的教育要求,要鼓励孩子表达发现的愉快并与他人分享,也为了把握好活动的难点,结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及其心理特点,我设计的活动延伸是:
探讨风的利弊
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先进行简单的总结评价,然后引出讨论话题。例如,
老师:“今天你们呀想出了很多制造风的方法,有的用纸板扇,有的用吹风机吹等等,你们的小脑袋真聪明!”“那,小朋友你们喜欢风吗?为什么呢?”(集体讨论交流)
(一定是有的小朋友喜欢有的不喜欢,让孩子们讨论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通过与伙伴的交流分享了解风的利与弊,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意识。)(好,这是我对活动延伸的简单介绍。)
以上这七大板块就是我对本次说课课题(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探索风的奥秘》)的分析。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8
磁铁是幼儿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青睐。特别是在区域活动的时候,小猫钓鱼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儿们总是爱不释手,但是他们大都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新《纲要》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针对幼儿对磁铁的这种兴趣和此目标我设计了这节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这也是此活动的知识目标。让幼儿尝试按一定标准(能吸住的物品和不能吸住得物品)分类是这次活动的能力目标。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难点是尝试按一定标准分类。
活动前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了各种各样的磁铁以及各种试验材料:铃铛、木块、插塑、钉子、曲别针、硬币、钥匙、玻璃球、布条等
除了探索区小猫钓鱼的玩具外教师又在活动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铁制品。
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1、 设置情景,引发兴趣。
幼儿喜欢游戏,活动的开始幼儿以小猫的身份介入到小猫钓鱼的游戏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专心的投入游戏。
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求知欲是幼儿的本能。教师引导幼儿探索“为什么有的鱼能吊到鱼竿上,有的鱼却吊不到。 ”幼儿初次探索磁铁的存在和奥秘(会吸铁)。“原来有的小鱼上有回形针,有的没有。”
将情景游戏和科学有机知识结合,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和发现。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问题设置法。
2、 试分类,满足求知欲。
通过前一环节的开展,幼儿已经对磁铁有了浓厚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错的幼儿继续探索磁铁的特性并尝试探索分类。“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试一试那些能被磁铁吸起来那些不能 ”幼儿自由的尝试分类。最后得出结论:能吸起的是铁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铁做的。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尝试操作的过程中提倡幼儿交流、合作。幼儿学习方法,主要是尝试法和操作法。
3、 联系生活,感受乐趣。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铁制品,并能够用语言来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这次活动从探索熟悉的游戏,到探索身边的事物,做到了《大纲》中提出的“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幼儿用语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增进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操作法。
最后是活动延伸部分:
活动结束后可以继续让幼儿玩玩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磁铁,发现磁铁同极相斥、异极详吸的现象。
引导幼儿寻找、发现更多的利用磁铁吸铁的性质制做的物体。
本次活动的内容源于生活,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在活动结束后,幼儿继续探索,将学到的技能进行运用,已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长大了》,这是二级主题《人在变》中的一个活动。
一、 说教材
1、教材来源:在一次常规的身高体重测查后,我把前一次的测查结果和这次的测查结果同时展示,引起了小朋友对自己成长的关注,渴望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为此,我设计了这个主题系列活动,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另一方面让孩子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改善孩子只会享受长辈对自己的爱,而不懂得会报的心理状态。纲要中要求: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认为选择此教材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必要性,它符合《纲要》的精神:“教育活动内容既适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融合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领域的整合。目标为:
(1)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2)激发幼儿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3)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
(4)让幼儿尝试制作个人成长册,发展幼儿的精细动作。
(5)让幼儿体会父母的辛苦、关心,增进亲子之情。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重点定位于:感受“我长大了”,主要是发现自己成长与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播放录像、交流分享、展示自己,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根据人的成长过程进行排序、制作个人成长册,主要是通过自主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提高排序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在目标定位上,树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各领域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因此,我作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幼儿小时候的照片、衣物、用品布置于墙上,桌椅呈同字型便于评价和集中。
(2)物质准备:“人的成长过程”图片,卡片纸、彩笔、彩纸、剪刀、胶水等美工材料与工具若干,已制作本领树的树干,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
(3)知识准备:幼儿向家长了解爸爸妈妈的故事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观察各个阶段自己成长的照片,熟悉人物主要特征。
二、 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本次活动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主要有:
1、情景教学法:本次活动通过环境的刺激,让幼儿寻找、辨认同伴小时候的照片,引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2、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小时候的录像(或小中班在园的录像),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新生儿的养育的录像”,让幼儿对自己的成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这一个过程中,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3、操作法:本次活动用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让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通过观察比较(小时候与现在)获得最直接的经验,并在交流操作的过程中增进了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第二次分组操作把自己获得的经验再一次深化,通过制作、想象绘画、排序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成长的理解与期盼,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 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我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
2、交流讨论法:当幼儿对自己成长有一定的感受时,让他们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自己的成长,不仅让幼儿分享快乐,达到生生互动,而且能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展示法:让幼儿展示自己的本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每个幼儿都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对自己的成长充满了期待。
4、尝试法:陶行知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让幼儿制作、排序、布置“本领树”,幼儿的思维更加灵活,各种能力得到锻炼,拓展了知识面。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幼儿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共长的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体现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我采用环环相扣组织此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积累经验——交流体验——展示自己——操作表现——分享快乐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以活动室环境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小时候用品的兴趣。
2、自由探索(欣赏小时候的照片和用品):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幼儿猜出照片“照片上的人是谁?一起议论为什么猜不着?从而发现小朋友的变化。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真实地感受自己长大了。在这一过程幼儿的经验是浅显的,我就通过集中让幼儿互相议论的方法:现在与小时候比,自己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从更多的方面有目的进行比较,目标一得到了体现。
3、观看录像,积累经验:幼儿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长大的,充满了好奇。通过观看录像把幼儿带到了神秘的生命起源时刻,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妈妈怀孕的辛苦、父母养育的艰辛,增进和父母的感情,目标五得到了体现。
4、交流体验(回忆童年趣事):让幼儿讲述自己小时候的趣事,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成长的快乐,目标三得到体现。
5、展示自己:幼儿分组自由交流、展示自己的本领,同时又让幼儿有互相学习、感受别人长处的机会,并在适当的时候请个别孩子在集体面前进行展示,树立自信心,目标二也得到了体现。
6、操作表现: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了解成长的过程,我让幼儿分组操作,一组制作“成长变化图”——我小时候是这个样子——我现在是这个样子——我将来会变成这个样子——请幼儿画一张自己将来的画像。一组排序:请幼儿给人的成长过程图片排序,表现人是怎样变化的?一组幼儿在每片树叶上画一件自己会做的事情,然后贴在树上。让幼儿自主选择,有领域的整合,目标四得到了体现。
7、分享快乐:这是活动的延伸,《纲要》指出“为幼儿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幼儿在这一环节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愉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彩色的雨》是一首优美动听、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它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了娃娃心中彩色的雨。散文中形象的把小雨点比喻成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那黄色的、蓝色的雨衣,象一片片彩色的云,那绿色的、紫色的伞儿象一朵朵彩色的花,那一双双红雨鞋象一艘艘小红船,这些生动的比喻构成了一组组排比句,增添了散文的韵律美。同时,散文中把构成彩色的雨的雨衣、伞儿、红雨鞋在雨中的动态都描绘的有声有色,作品不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而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有较强的音乐性,即乐意躺幼儿欣赏彩色的雨的'美丽景色,又可以让幼儿欣赏散文的意境美、语言美,在这同时又能激发幼儿动手制作彩色的雨的强烈愿望,因此这篇《彩色的雨》适合大班幼儿进行教学。
2、幼儿情况分析
我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较好,表达事物连贯、具体、口语化,进入大班以来已学会了一些散文,如《云彩和风儿》、《叮咚叮咚的琴声》等,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散文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尤其对散文中的精练的语句所表达的画面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让幼儿学会用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来回答问题,更好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同时,我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比较协调,为突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书记了动手操作的内容,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会恰当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来符合散文优美的意境,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综合教育活动课。
3、重点、难点
熟悉散文内容,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比喻、排比的生动韵律,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成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
a.帮助幼儿学习的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语句,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b.帮助幼儿深入理解散文的语言,尤其是将雨衣、雨伞、雨鞋比喻为自然界事物的表现手法,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
c.通过讲讲、做做的活动,会恰当的运用各种草料制作"彩色的雨",展现雨中即景,体验同伴相互合作的快乐。
5、教学准备
a、教具;《彩色的雨》图片一幅,录音机。
b、学具:油画棒、红豆、绿豆、黄豆、挂历纸、皱纹纸、腊光纸、火柴棒、胶水、剪刀等。
二、说设计
1、教法
我采用直观教学法、提问谈话法、讨论法、动手操作法来进行教学,通过直观教学法视听结合欣赏,让幼儿更好的掌握散文的内容,通过谈话法,帮助幼儿理解散文中的比喻、排比的优美语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讨论法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和思维力更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通过动手操作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
2、学法
根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原则,我通过"晴天、雷雨"的天气变化来到如课题;"视听结合——整体感知";"启发引导——分段理解";"激发愿望——大胆制作"的学法,让幼儿听听、看看、讲讲、议议、做做,让幼儿能轻松的获得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3、教学程序
a、导入活动
师生律动出场
1)教师:小朋友们,美丽的春天到了,我们一块去郊游吧!你们听什么声音,呀,下雨了,我们赶快找个地方坐下来躲躲雨吧。(放音乐进场)
2)教师:外面下雨了,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雨吗?雨是什么样子的?雨又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总结:雨是透明的、无色的,它是亮晶晶的,象一粒粒透明的珠子。
b、请幼儿欣赏散文,初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教师:有位娃娃她眼中的雨很特别,你们想知道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娃娃眼中的雨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欣赏散文,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的题目叫什么?(《彩色的雨》)
(2)在散文《彩色的雨》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
(让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内容)
c、欣赏散文,感受散文中的优美意境和有趣的比喻。
(1)教师:雨衣、雨伞、雨鞋它们象什么呢,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遍《彩色的雨》这篇文章。
(2)幼儿欣赏散文。
(3)教师提问
*教师:雨衣象什么?为什么说雨衣象云?
*教师:雨伞象什么?为?么说雨伞象花?
*教师:雨鞋象什么?为什么说雨鞋象船?
(引导幼儿用散文中的优美的句子来回答)
*教师:雨衣、雨伞、雨鞋还象什么呢?
d、教师:小朋友,你最喜欢散文中的哪句话?
e、再次完整的欣赏一遍散文,体验散文的优美意境。
教师:《彩色的雨》这篇散文很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散文,大家一边听一遍跟着录音机朗诵。
4、幼儿动手操作,会恰当的运用各种材料制作彩色的雨景图,体验合作的快乐。
(1)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现在用你们那灵巧、能干的小手相互合作把彩色的雨和美丽的雨景做出来、画出来吧。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展示作品。
(4)请个别幼儿纺编《彩色的雨》这篇散文。
教师:小朋友做的雨景图真漂亮,谁愿意来学着《彩色的雨》这篇散文来说说你做的美丽的雨景图呢?
(教师请个别幼儿纺编散文《彩色的雨》)
5、活动结束
教师:小朋友做的"彩色的雨"真漂亮,把我们教室布置的美丽极了,我们去请别的班的小朋友来看看我们做的"彩色的雨"好吗?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电动玩具》是属于中班的科学活动,选自《多元整合幼儿园活动课程》,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能运用各种感观,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以及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培养其探索的兴趣,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一般来说,一个四岁的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通过让幼儿动手操作去了解电池的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电池。
2、、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让幼儿学会主动利用语言向人表达。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事物的奥妙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
前面两顶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后面一项是本活动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学方法为主,努力给幼儿创造一个可以供探究的环境,如我要把场地布置成一个电动工厂,可以让幼儿在这一环境中自由去安装玩具,同时我还采用了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达到以幼儿为主体这一目标,我在这一活动中还通过让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拆一拆等多种形式,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三、活动设计
本次活动我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一环节里我采用了谈话进入:以嘟嘟玩具城的总经理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们的玩具城明天就要开张,可是玩具城里的玩具有的却还没安装好,所以他们想要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帮忙,问小朋友是否愿意去帮忙,以这种形式进入可以让幼儿感觉亲切,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的所在,也是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部分。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这部分的设计,这里我也分了两小点:
1、、引导探索
在这一部分,我请配班老师扮演经理,由经理请我班的幼儿进玩具生产工厂参观,但在参观前经理要先向幼儿提出要求:在参观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这些玩具,但要找出这些玩具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并在参观完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好朋友和老师。这样的的组织可以让幼儿带着目的去参观的,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2、、再次探索
在幼儿初步了解电池作用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电池,这里就请幼儿开始去帮助安装还没完成的电动玩具,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再一次的操作去发现问题的:为什么有的孩子电池安装进去了玩具仍无法动起来?这时老师可以在旁边给他们提出建议,让他们去看看玩具会动的小朋友的,他们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由他们观察出来的结果引入到观察电池的外部特征,如请玩具不动的幼儿想一想:你用的电池是怎样安装的?你安装电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再请玩具会动的幼儿示范安装电池。
通过这些提问,让幼儿注意观察、别人,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的,培养他们的观察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我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负责安装电池,另一组幼儿负责检查的,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与幼儿之间有一个沟通讨论的机会。
(四)扩散经验
在幼儿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总经理解决了问题的基础上过渡到让幼儿想一想电池还能使什么东西动起来?这一环节我打算:因为孩子帮经理解决了问题,所以经理要送他们每人一对电池,让他们尝试拿着电池去让我们身边的某些物体动起来。这样我可以让孩子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周围事物的目标。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美丽的彩虹》,本次活动选自幼儿园多元能力实践课程大班下册科学领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准备、教学与学法、活动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分析,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正如《纲要》中所要求的,选取事物要贴近幼儿生活,就拿"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来说吧,它常常出现在夏天雷雨后,云层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时,经过阳光的折射,就会在天空中出现美丽的彩虹。但往往孩子们还未仔细欣赏时,它转瞬即逝,犹如昙花一现,让人难以捉摸。根据以上情况便生成了《美丽的彩虹》这次活动。
接下来我对幼儿现状进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欲望强,能够相互合作也有竞争意识,而且喜欢动手,敢于尝试。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很棒,信息十足。《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设计了此次科学活动《美丽的彩虹》。
二、说活动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引和导向作用。依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标: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3、情感目标: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动,达成以上活动目标,我制定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教学难点是: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产生对自然界奇妙现象的兴趣。
四、活动准备
为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中、游戏中,我做了以下活动准备:
1、空间准备:选择晴天开展活动2、物质准备:课件一份,镜子人手一份,盆中装满水,圆珠笔,色拉油,白纸,三棱镜,放大镜,泡泡等。
五、教学与学法《纲要》提出:
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尝试,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提问法:教师有意识地提出幼儿所关注的、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为幼儿指引了探索的方向,减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动,是幼儿获得并理解知识的最好的方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
2、尝试探究法。在活动中,幼儿通过不断地尝试失败,最终在探索中获得成功。使孩子们懂得真理存在于客观事实之中,并体验探索的乐趣。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六、活动过程
为了达到以上活动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活动的过程:
猜谜语,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学习动手制造"彩虹"--交流总结--延伸活动。 我是让孩子们在操作探索中亲身体验,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点和难点。具体过程如下: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会以猜谜语的方式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入活动中。(弯弯一座桥,挂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会不见了。请你猜猜我是谁?引导幼儿根据经验猜出谜底--彩虹.)第二个环节是认识彩虹,了解它有七种顺序排列的色光。
在这个环节中,我通过以下三个小环节来实施:
1、幼儿自由玩镜子。幼儿在玩中和同伴说说从水中的镜子中找到了什么?
2、引导幼儿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射。
3、说说自己的发现。数一数有几种颜色?它们是怎么排列的?
我开始的直接提问是让孩子们拿着镜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讨论自己的发现,幼儿讨论的问题肯定不充分,之后我用语言提示他们"在水中把镜子对着太阳照一照",这样有目的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彩虹"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镜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颜色。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动手制造"彩虹"。
经过前一环节的介绍,幼儿对"彩虹"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这么漂亮的彩虹一会就没有了,怎么办呢?"我直接把问题抛给幼儿,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孩子们肯定会说:"我们可以自己做一条'彩虹'呀?那怎么制造'彩虹'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孩子们自己寻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镜、三棱镜、圆珠笔、白纸……幼儿自由地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教师用问题设置的方法边观察幼儿操作,边及时地提出问题进行引导,幼儿在尝试操作过程中交流、合作。本环节是运用了尝试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动的难点之处。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3
无论学校领导、教研员还是普通教师,都经常需要听课评课,那么,在通过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评课者该把握哪些原则,不断提高自己的评课水平呢?
一、常见评课误区浅析
尽管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在评课中,评课者自身也很容易出现失误甚至错误,除了技术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外,属于评课方式的问题也有不少,就笔者所见,经常出现的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哄”评:你好我好大家好,敷衍了事。这种“皆大欢喜”的评课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评课者准备不足或能力有限(比如听非自己专业的课),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就难以深入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而跨专业听课时,评课者有时对授课教师“讲了什么”都不甚了然,又如何有效评课呢?因此,评课者就不得不勉强应对、多夸少评,无论表扬还是批评、分析还是建议,都不免流于空泛笼统。另一种“哄”评则更等而下之,主要是出于人情面子和各种利益的考虑,“课未完,评已定”,这种“评课”其实基本已经不能视为教研活动了。对于“哄”评,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教师并不喜欢,尽管“面子”无虞,但难有真正的收获。
第二,“套”评:用理论、理念、理想套教学。课堂教学实践当然需要理论层面的引导,但是指望一节课“全面、彻底”地体现理论、理念、理想的要求则未必实际,不用说日常课,就是精心包装的“公开课”也难以实现。有的评课者,对教学工作本身并不熟悉,对所听的课了解有限,于是乎只好在评课中祭出“理”字大帽,“套”上一番了事。有些评课者则是带有比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总以为一节课只有用课改理念和教育理想“武装到牙齿”才算好课,于是乎大套特套,被评教师在不得不赞同其理念、理想的同时,却又是一头雾水,大生“这课该如何教”之疑。
第三,“替”评:用自己的教学设想来评课。不可否认的是,评课者在听课时,在做判断时,心中重要的参照系就是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但是,一些评课者喜欢越俎代庖,在评课时教教师如何授课,这就未必妥当了。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一些懂教学,也对所听的课比较了解的评课者身上。评课的目的其实与教学的目的很相似,在教学中,“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效果远不如帮助学生自己探索的效果;同理,评课者“代位设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退一步来看,在实际教学中,评课者的教学设想真的能“替代”授课教师的设计吗?笔者认为恐怕不能,且不说前者未必就比后者高明多少,更重要的是评课者一般都对学情了解有限,其设想也就容易“看上去很美”,实施起来很难。
第四,“苛”评:评课中过重细节,求全责备。清朝道光皇帝有一条“驭下之术”,就是在大臣的奏折里面挑错别字,让大臣们觉得皇帝神目如电、无比圣明,因而战战兢兢。我们有些评课者也有类似的做法,在评课中,不重整体而偏好局部,不观大体而好抠细节(细节当然很重要),找到一点问题就大肆发挥、上纲上线。教学固然要精益求精,但教学又是“遗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指出即可,没有必要抓住不放。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切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则余无可观耳。”他主张在批评中“去其一非,成其百是”(《答王西庄书》),我认为这也正是评课者在评课中应该有的态度。
二、评课的几条原则
关于评课的原则,我觉得很可以借鉴学术批评的要求,因为评课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术批评,不能随意,也要尽量避免偏颇、疏漏。
第一,转变态度、谦虚谨慎。邓小平同志曾经要求去学校听课的人“要像下连队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这句话颇值得我们深思。评课者不应抱着自己“比授课教师更高明”的态度走进课堂,评课者的主要工作是“建设性地批评”,但在批评之前必须先以一个谦虚的态度去倾听、去思考,在进行批评时,也要谦虚谨慎。著名学者齐世荣先生说:“批评者的意见即使正确,也只是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正确,而从总体水平上不见得就一定超过被批评者。”(《漫谈学风问题和学术批评问题》)这是非常正确的。
比起被批评者来说,批评者处于相当有利的地位,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所作的《四库提要辨证》纠正了清代学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许多错误,但是余先生却认为,纪昀需要为浩如烟海的典籍作提要,而自己却是只挑自己有兴趣、有心得的内容作批评,所以,“纪氏之为《提要》也难,而余之辨证也易”,余先生断言,如果把他和纪昀身份对换,“纪氏必优于作《辨证》,而余之不能为《提要》决也”。正因为如此,批评者就更应该谦虚谨慎,这并不仅仅是风范、风度的问题,谦虚谨慎也会让评课者少了许多犯错误、出问题的可能。
第二,深度钻研,不说空话。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一些评课者存在一种想法,认为自己可以“熟悉内容就评内容,不熟悉内容就评教法”。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而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綮,甚至会闹出笑话。
第三,设身处地,“了解之同情”。一节课(即使是刻意准备的课)不是孤立的,它与教师的整体教学延续性,学校、教研组的情况密切相关。一节课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根植于这个班学生的种种状况。而这些往往都是评课者一无所知或不太了解的,而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调控,以及教学效果的达成,恰又与这些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在评课时需要充分了解情况(特别是学情),设身处地地评课。陈寅恪先生研究历史,特别重视“了解之同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充分考虑历史事件产生的各种条件、历史人物行为的环境背景,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地作研究,这种思想是我们评课时应当效仿的。
顾泠沅教授指出,教育教学研究要“回到粗糙的地面”(《校本教研:从制度建设到聚焦课堂》),评课也是如此。课堂教学的“粗糙地面”非常复杂,存在于教师、学生、环境等许多方面中,而且带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忽略这无法回避的“粗糙地面”,评课就容易失去指向性和客观性,也就容易想当然,容易简单化、机械化、空泛化,难以评到点子上。
第四,反复论难,力求严谨。很多著名学者,在进行学术批评的同时,也希望别人“入室操矛”,再来批评自己,以深化认识、推进研究。我们的一些评课者却自以为自己说的都有理,加上老师们往往因为地位、面子、利益的关系,不予反驳或讨论,也助长了一些人根本不准备接受辩难的态度。这对于评课,对于教学研究工作没有好处。
我觉得,批评者应该随时准备被人批评,因此,评课者在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需要在心中反复掂量、仔细论难,力求“止于至当”。同时,随时准备被人挑刺、反驳。一句话,就是把评课当成完全开放而又非常严谨的“口头学术讨论”,而不是一言堂的“专家指导”或随便的“谈谈意见”。在当前的教研工作中,我们特别重视交流与对话,而形成有效对话起码得有这么两个条件:一是大家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也都有开放的倾听态度;二是大家的发言都(尽量)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的,这样才能产生高质量的观点交锋,思想碰撞。
评课,作为教研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最基础的形式,其鲜活性、及时性、互动性和针对性都是其他教研方式难以替代的。我们有责任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让它在教师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4
散文《落叶》它选自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材,这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作品,它以生动的童话语言描绘了秋天树叶飘落的景象,散文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秋天的情景作了巧妙的比喻和契合的联想,显得具体而又形象。“小树叶由绿变黄,一个个好像穿着金黄色裙子的小姑娘,搀着大树妈妈在秋风中翩翩起舞”这都和幼儿的生活,幼儿的想象紧紧相扣。《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对作品的体验。散文拟人化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风格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便于幼儿理解和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可以很好地为幼儿所接受。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2、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认识。
3、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我将本次活动的难点定为第三个目标:帮助幼儿理解新词:“翩翩起物,四面八方,焐焐,惦记,盼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启发提问、动作表演等方式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新词以突破难点。
为了展示给幼儿,作品的优美意境,又能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达,我作了以下的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图片若干张,实物投影仪
2、大树妈妈头饰1个,小树叶头饰若干个
3、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磁带。
(二)知识准备:了解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不同的季节特征。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两点:
1、直观教学法:本活动为了帮助幼儿熟悉散文内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法。当老师在有感情地朗诵散文时,逐段地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观欣赏作品。
2、启发提问法:在幼儿欣赏了完整的作品后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并学习新词。如老师提问:“小树叶在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夏天又怎么样了?秋天又怎么样?小树叶落不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等等
除以上教法外,我也将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学习此散文,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
1、动作表演法:本活动中要求幼儿学习新词,为了避免让孩子枯燥地学习理解新词。我将引导孩子通过动作表演加深记忆和理解。如学习翩翩起舞一词时请孩子们用各种优美的舞姿来表现,而表现四面八方时则请孩子们四散站立。
2、游戏法:活动中还要求幼儿能感受散文的美,体验母子亲情交流的愉快,我则采用游戏法,由老师扮演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在游戏中加深体验。
说教学程序:
1、幼儿交流导入活动:让幼儿俩俩结伴,根据已有的以经验春夏秋冬的树叶及特征。
2、完整欣赏散文。
介绍散文名称,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散文,幼儿第一遍欣赏。
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欣赏散文。接着老师提出问题:小树中落下来时先飘到哪?后飘到哪?像什么?它们心里在想什么?最后小树叶又飘到哪?为什么?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回答
3、通过动作表演学习新词“翩翩起舞、焐焐、四面八方、惦记、盼望”
4、集体朗诵并表演一遍散文。
教师扮演大树妈妈,小朋友扮演小树叶,体验小树叶快乐的情绪和爱妈妈的情感。在表演过程中着重引导幼儿用抱一抱、亲一亲、看一看等动作表现母子相亲相爱的情感。
5、迁移作品情感。
通过提问引出谈论的话题:小树叶是怎么爱妈妈的?你喜欢自己的妈妈吗?你是怎么关心妈妈的?围绕这样的话题进行自由交谈或到集体面前谈。在幼儿交流时提醒其他幼儿认真倾听,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6、活动延伸
请每个宝宝对妈妈说一句关心的话或做一件事。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来源
书本、《指南》精神、相关政策规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要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二)活动对象
分析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分析
(三)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及《指南》的要求,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如下。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针对以上分析,我将活动的重点确立为:******难点确立为******对于突破重难点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以游戏的形式贯穿始终,引导幼儿轻松学习;对于突破难点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多观察,多实践,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事物的渐变过程。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因此,本活动教师将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始终贯穿直观性原则,结合多种教法进行活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倡导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本次活动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法、演示法、直观法、谈话法、操作法、视听唱法、赏识激励法、故事想象法、启发联想法、运动觉参与法***)等教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实现预期活动目标。
三、说学法
根据本活动对象的年龄特征,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主要有(***游戏法、尝试法、多种感官参与法、交流讨论法、操作体验法***)等,以培养幼儿******的能力。
四、说活动流程
(一)导入环节:
(游戏导入、语言导入、故事导入、视频、音乐……)
(二)
(三)
(四)
(五)活动延伸
五、活动反思
本活动聚焦于***(生活中常见的…幼儿感兴趣的…),从幼儿感兴趣的***引入,引起幼儿生活经验的共鸣,同时运用多媒体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辅之以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为幼儿创设了观察、想象的空间以及锻炼语言的机会,既有师幼互动,又有幼幼互动,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层层递进,环环紧扣,有效突破重难点,完成活动目标。
(此次活动内容体现了直接兴趣性,根基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活动组织遵循了相互作用的原理,既有幼幼互动,又有师幼互动,还有个体与集体互动、幼儿与环境互动,始终以动静结合融入的形式展开,符合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特点,易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实践中接受。)不足之处:幼儿可能在***存在困难,不能***,需要教师在观察时进行适当帮助和支持,促使幼儿原有经验的提升。再者,***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幼儿的成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需要不断的拓展和深化。
扩展阅读
怎样写好一篇说课稿呢?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大纲》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相关文章:
幼儿园教师的说课稿03-07
幼儿园教师的说课稿07-19
幼儿园教师音乐说课稿03-08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11-03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12-27
幼儿园教师的说课稿范文10-25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11-03
幼儿园教师说课稿06-24
幼儿园的教师说课稿11-03
幼儿园小班教师说课稿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