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1
①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②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③谦卑是一种睿智。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④谦卑是一种美。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自如的平和。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它是一个人在历经沧海之后才有的一种亲切,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物欲淘净之余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这种姿态显示出的超凡脱俗之美,使人心仪不已。这就是谦卑的力量。(原文有删改)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小题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我们要选择谦卑。或:我们要做谦卑的人。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不是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我们要选择谦卑”或“我们要做谦卑的人”。
小题2: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将“聪明的人”找准自己的位置和“另一些人”“ 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谦卑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试题分析:“聪明的人”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从正面来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 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从反面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二者形成对比,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2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世博会:让人与自然更和谐
赵致真
①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和高歌猛进。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当“拯救地球”不再只是少数精英的盛世危言,而化作了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②1901年布法罗世博会开幕时,美国总统麦金来收到的“请柬”空前绝后——这是一张完整的美洲豹皮。正面毛色灿然,反面用烙铁烫出“恭请总统参观世博会野生动物馆”的文字。当年的美洲豹没有享受“国家一级保护”待遇,世上也没有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存在。早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狮子、老虎、北极熊等凶猛动物的毛皮随处可见。来自非洲的各种象牙分外抢眼。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展出的整张大象皮长20英尺,宽16英尺。“兽中之王”们一个个“斩首示众”和“剥皮萱草”,A_____(映射、影射)了“征服者”的心态和趣味。海上同样“捷报频传”,捕鲸技术是早期世博会渔业馆的重头戏,著名科学机构史密森尼学院在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展出的鲸标本栩栩如活。我们这个行星上的野生动物从来没有遇到这样强大凶狠的敌人,只能不断走进濒危物种的清单。
③木材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另一种“战利品”。1876年费城世博会加拿大馆里,超巨型的桌子用一棵289英尺长、12英尺直径的松树做成,横断面上能数出603个年轮。1909年西雅图世博会上,一根加工完毕的阿拉斯加大木可并排坐下53个儿童,巨形的方木“骰子”有一人多高。最先进的伐木器材,圆锯片的直径达4米。人类就是亮出这样前所未有的“利齿”向原始森林长驱直入。随着无数参天古木轰然倒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序幕也迅速拉开了。
④2005年爱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自然的睿智”,人类终于懂得以谦卑的态度来欣赏大自然的高明和理解“造物主”的奇迹,世博会最轰动的展品,是来自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猛犸象尤卡吉尔的遗骸。这个40龄的“冰原巨兽”生活在18000年前。由于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消融而得以重见天日。和“物证”猛犸象同时来到爱知世博会的“人证”是南太平洋11个岛国联合展馆。旖旎的风光、悠久的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但南北极冰川B_____(熔化、融化)和地球水体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在过去的世纪里不断升高,如今正以每年3.2毫米的速度加快上升。这串“太平洋的珍珠”将面临灭顶之灾。爱知世博会在8月15日为图瓦卢举行国庆日纪念活动,庄严美丽的国歌声中透出悲壮和凄婉,因为在50年内,拥有3000年历史的图瓦卢将从地图上抹掉,成为在环境灾难中消亡的第一个国家
⑤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越来越面临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尤其在城市快速扩大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在憧憬城市、融入城市的时候,不得不忍受污染、拥挤和无序所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的烦恼。在全球加快城市化,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的当今世界,城市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人类对于城市问题的探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节能减排的最新环保技术将密集涌现,上海世博会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低碳世博会”。因此,世博各国都愿意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上,参与上海世博会,开展有关城市发展的对话与合作,从而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同创造未来更加美好和谐的城市生活。(节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环境问题是“天”大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中加粗的“空前绝后”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文中A、B空线处选填词语。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段加粗的数字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05年爱知世博会与以往的世博会有何根本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征服,导致了物种濒危、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以致有的国家面临灭顶之灾,城市面临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挑战。(意思对即可)
2.以前不曾有,以后也不会有,这里强调请柬的特别与前所未有。
3.A.映射 B.融化
4.列举的数字289英尺长、12英尺直径,准确说明了由松树做成的桌子面积之大;603个年轮则说明了树龄之长。强调了人类对原始森林的肆意破坏。
5.人类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或“人类终于懂得了以谦卑的态度来欣赏大自然的高明和理解‘造物主’的奇迹”)。(意思对即可)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3
阅读理解。
饮食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节选)
①人是自然的产物,如同草木一般,从树居穴住时期以来,就和自己所属的地域丝丝缕缕地缠结在一起。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当中,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环境来设计生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原居民多吃肉和奶,热带居民多吃果和菜。平平常常的食物当中,蕴含着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
②在依赖自然的古人眼里,哪怕同样一种食物,种在不同的土地上,为不同地域的人所食,起到的效果也可以大相径庭。宋代《养老奉亲书》中提到:“北人食肉面则平,南人食鱼鳖水米即冷。”元代《饮食须知》中则说:“北粳凉,南粳温”,同样是大米,南北所产者秉性不同。这样的细致体验,让人不得不感叹自然造化之玄妙。
③如今的我们,却已经远离了与自然朝夕亲近的生活。在异化到已经不辨四季的现代文明当中,有空调造就人工气候,有建筑提供人工环境,食物大概是人与大地相联系的最后纽带了。无论是新鲜的蔬菜水果,还是无华的五谷杂粮,在它们或美艳、或纯朴的外观之内,都深深地镌刻着自然的痕迹。
④水土、饮食与人的关系,这看似古老的话题,居然在美国一项最新的营养学研究中得到了根本的验证。这些研究者对不同来源的人的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发现人摄入食物之后,其中所含能量的分解消耗方式取决于人的祖先起源地域。那些祖先来自北方寒冷地区的人,由于漫长的适应过程,形成了一种大量散热的生理机制;反之起源于炎热地区的人则会节省能量,放出的体热较少。
⑤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流动如此剧烈,多数人的生活环境已经远离自己种族起源之地,即便吃同样的食物,那些起源于寒带的人可能会在赤道的骄阳下为身体发热而困扰,同时那些源自然带的人可能身在北欧,因为散热较少而更加容易肥胖。
⑥食物无声地提醒人类:我们终究是自然之子,不可能挣脱自然的力量。只有与自己自然协调地生活,才能保证人体的健康和代谢的顺畅。冬食冷饮、夏食火锅,北方人大吃海鲜,南方人贪啖羊肉--这样无视自然规律的饮食,终归是致病之源。
⑦科学家们猜测:人类百万年来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机制,很可能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现代文明疾病的起源密切相关。今天的人类大多背离了自己遗传上所适应的生存环境,背离了自己从小生长的乡土环境。几十年当中所形成的富裕饮食方式,和人类数十万年来形成的代谢方式,正在进行着激烈的冲突。移民到异国他乡之人,或者由贫骤富之人,很多疾病的发病率会大幅度上升,就是两个最为有力的证据。
⑧如何按照基因模式调整自己的饮食,在膳食当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许正是文明人面前最要紧的课题。也许有一天,就在举箸之际,此刻身边的水土,童年家乡的水土,甚而是千万年前祖先的地理环境,都会了无痕迹地融在一桌健康饮食当中。
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①大相径庭: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秉性: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原文第一段中“平平常常的食物当中,蕴含着自然的力量和山川的性格”这句话的含义?
3.请提取第三段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5个字)
4.为什么移民到异国他乡的人或者由贫骤富的人很多疾病的发病率会大幅度上升?
5.今年暑假你广州的朋友来你家做客,在准备他的饮食方面你要注意些什么?
参考答案:
1.(1)差别很大 (2)特性
2.同样的一种食物,种在不同的土地上,特性就不一样,不同地域的人吃了效果也大不一样。
3.食物是人与大地(自然)联系的最后纽带。
4.因为他们背离了自己遗传上所适应的生存环境,背离了自己从小长大的乡土环境。
5.从地域上看:要多吃瓜果、米饭和海鲜,少吃肉。 从季节上看:适当吃冷饮,不吃火锅。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4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国画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能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和七彩教育网桥就是这样。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自然万物给人以无穷无尽美感的原因之一,是其包含着对称、和谐、奇巧等美的要素。
B.在小说、戏剧、绘画、音乐等人的精神产品中存在的所有美的要素都可以在自然中找到。
C.艺术家强调的“师法自然”,是指进行艺术创作要从自然中获取美的要素及创作的灵感。
D.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文人的物喜是人与客观景物沟通、交流、融合的产物。
E.自然美景是由各种因素随机排列而成的,它们不可多得,不可再造,失去了就永不再来。
13.下列各项中,属于逻辑美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漫步月下荷塘,受用“无边的荷塘月色”,获得了宁静之美。
B.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人们登岳阳楼观景时产生的或悲或喜之情。
C.苏轼游庐山西林寺而感悟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D.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梅花的气质风韵。
14.人为什么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4分)
15.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的用意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2.【信息筛选】(5分)
B E(B.文中所谓“在人类的精神产物中可以找到,而在自然中早已存在,并且更为丰富”的“这些要素”仅指上句“对称、和谐、奇巧”等,并非指所有的美的要素。E.自然美景不仅靠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而成的,还要靠随机地组合。)
[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13.【概念理解】(3分)
C(这是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得到的哲理,属逻辑美。其他三项属意境美。) [3分,符合答案得3分。]
14.【内容概括】(4分)
(1)因为自然景物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大自然呈现出无穷无尽的美)。
(2)因为人善于与自然交流沟通,从而发现其中之美。不仅如此,人还将这种美感上升为感情,形成意境;又进而求理,形成逻辑美(哲理的美)。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15.【观点分析】(4分)
作者说“并不是所有的山、水都能产生美感”是要指出“好景难得”。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而最佳组合只是出于一瞬,因此,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可再造。这样的现实启发人们要善于发现并学会珍惜自然给我们释放出的美感。
[4分。“好景难得”、“最佳组合只在一瞬”、“不可再造”和“珍惜美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人与自然》语文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语文阅读答案11-03
语文阅读答案11-03
语文《掌声》阅读答案12-15
语文阅读答案汇总08-15
语文阅读题目与答案08-19
母亲给出的答案语文阅读答案04-24
语文阅读题附答案03-23
语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09-24
过去的年语文阅读答案04-01
钱的语文阅读题答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