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徐梦莘传》阅读答案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幼慧,耽嗜经史,下至稗官小说,寓目成诵。
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历官为南安军教授。改知湘阴县。会湖南帅括田,号增耕税,他邑奉令惟谨。梦莘独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帅恚其私于民,欲从簿书间攈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
寻主管广西转运司文字。时朝廷议易二广盐法,遣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与东西漕臣集议于境。梦莘从行,谓:“广西阻山,止当仍官般法,则害不及民。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未宜遽以二广概行。”议与廷直不合。廷直竟遂其说,以客贩变法得为转运使。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为梗法,罢去。不三年,二广商贾毁业,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梦莘恬于荣进,每念生于靖康之乱,四岁而江西阻讧,母襁负亡去得免。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荟萃同异,为《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自政和七年海上之盟,讫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之毙,上下四十五年,凡曰敕、曰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登载靡遗。帝闻而嘉之,擢直秘阁。
梦莘平生多所著,有《集补》,有《会录》,有《读书记志》,有《集医录》,有《集仙录》,皆以“儒荣”冠之。其嗜学博文,盖孜孜焉死而后已者。开禧元年秋八月卒,年八十二。
(选自《宋史徐梦莘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耽嗜经史爱好沉浸其中 B.号增耕税命令
C.梦莘恬于荣进热衷 D.擢直秘阁提拔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梦莘心系百姓的一组是(3分)
①独谓邑无新田,租税无从出 ②广东诸郡并江,或可容客贩
③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为梗法 ④未宜遽以二广概行
⑤思究见颠末,乃网罗旧闻 ⑥民苦无盐,复从官般法矣
A.①③④B.①②⑥C.②⑤⑥D.③④⑤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梦莘小时候就表现得与众不同,他聪明异常,喜好读书,涉猎极广,上自经史,下到野史小说,他都过目成诵,真可谓敏而好学。
B.徐梦莘为人正直、实事求是,他担任湖南湘阴县县令的时候,不惧怕上级的高压,因为自己所管的湘阴县没有新增耕田,坚决不增加租税。
C.关于改变二广盐法的议论,徐梦莘的主张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与当时的主管者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的观点不合,但最终被胡廷直采纳。
D.徐梦莘的一生可谓嗜学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后已,他留下很多著作,有《会录》《读书记志》《集仙录》等。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实在令人钦佩。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帅恚其私于民,欲从簿书间捃摭其过,终莫能得,由是反器重之。(5分)
(2)梦莘既知宾州,犹以前议梗法,罢去。(5分)
参考答案
4.C(淡泊,不热衷)
5.A(⑤徐梦莘写作《三朝北盟会编》的缘由经历⑥不采用徐梦莘主张的结果)
6.C(胡廷直后来没有采用徐梦莘的主张)
7.(1)湖南帅怨恨徐梦莘对百姓徇私,想从帐簿搜寻徐梦莘的.过失,最终没有找到,因此反而器重他(翻译“患”,“怨恨”之意,1分;翻译“私”,徇私,1分;翻译“捃摭”,“搜寻”之意,1分;“由是”翻译“因此”,1分,整个句子翻译顺畅1分)
(2)徐梦莘已经担任宾州知州,还以先前的议论抵御新盐法,被罢免官职。(“既”“知”各1分;“梗”1分;“罢”:被罢免官职;整个句子翻译顺畅1分)
参考译文:
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小时候就很聪慧,特别嗜好读书,上自经史,下到野史小说,都过目成诵。绍兴二十四年举为进士。担任过南安军教授。后改任湘阴县知县。恰逢湖南帅检括土田,命令增加耕田赋税,别的邑县都恭谨地接受命令,唯独徐梦莘说他的县没有增加耕田,租税无从出起。帅臣怨恨他对百姓循私,想从帐簿中搜寻到徐梦莘的过失,终究也没有得到,因此反倒器重他。
不久,主管广西转运司文件。当时朝廷讨论改变二广的盐法,派广西安抚司干官胡廷直在境内和东西漕臣集议此事。徐梦莘随从前往,说:“广西有山阻隔,只应继续沿用官般法,才不致伤害到百姓。广东各个郡靠着江流,或许可以容纳客贩,不宜仓猝地在二广一律施行。“他的议论和胡廷直的观点不合。后来胡廷直坚持他自己的变法,以因客贩变法而得为转运使。徐梦莘既已担任宾州知州,还以先前的议论抵制新盐法,被罢免官职。不到三年,二广的商贾破产,百姓苦于无盐,又按官般法施行。
徐梦莘不热衷加官进爵,时常想到自己出生在靖康之乱的时候,而四岁时江西阻难争乱,母亲用襁褓背着他逃走,才得以免祸。想深入了解靖康事件的始末,就网罗佚闻旧事,会萃异同,编成《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记载从政和七年海上之盟始,到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死止,上下四十五年,凡是敕、为制、诰、诏、国书、书疏、奏议、记序、碑志,都记载无遗。皇帝听说此书编成,称赞他,提拔他到直秘阁任职。
徐梦莘平生著作颇丰,有《会录》,有《读书记志》,有《集医录》,有《集仙录》等,这些书的书名前都冠有“儒荣”二宇。徐梦莘好学博文,孜孜不倦,死而后已。开禧元年秋季八月去世,享年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