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老猫》阅读答案

时间:2022-07-26 11:43:3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季羡林《老猫》阅读答案

  季羡林《老猫》是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纪念文章、随笔等内容的专辑,包括五部分:“老猫”记述了与季先生生活相伴的几种可爱的小动物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生趣以及作者的人生感悟,一起来看看阅读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季羡林《老猫》阅读答案

  老猫

  季羡林

  ①老猫虎子蜷曲在玻璃窗外窗台上一个角落里,缩着脖子,眯着眼睛,浑身一片寂寞、凄清、孤独、无助的神情。

  ②我从小就喜爱小动物。同小动物在一起,别有一番滋味。它们天真无邪,率性而行;有吃抢吃,有喝抢喝;不会说谎,不会推诿;受到惩罚,忍痛挨打;一转眼间,照偷不误。同它们在一起,我心里感到怡然,坦然,安然,欣然。不像同人在一起那样,应对进退,谨小慎微;斟酌词句,保持距离。感到异常地别扭。

  ③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窄狭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⑤在我心情最沉重的时候,有一些通达世事的好心人告诉我,猫们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寿终。到了此时此刻,它们决不呆在主人家里,让主人看到死猫,感到心烦,或感到悲伤。它们总是逃了出去,到一个最僻静、最难找的角落里,地沟里,山洞里,树丛里,等候最后时刻的到来。因此,养猫的人大都在家里看不见死猫的尸体。

  ⑥我听了以后,憬然若有所悟。现在看来,倒是猫们临终时的所作所为,即使仅仅是出于本能吧,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人们难道就不应该向猫们学习这一点经验吗?有生必有死,这是自然规律,谁都逃不过。中国历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秦皇、汉武,还有唐宗,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想求得长生不老。到头来仍然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只落得黄土一抔,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我辈平民百姓又何必煞费苦心呢?一个人早死几个小时,或者晚死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决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再退一步想,现在有些思想开明的人士,不想长生不老,不想在大地上再留黄土一抔;甚至开明到不要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但是仍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麻烦:登报,发讣告,还要打电话四处通知,总得忙上一阵。何不学一学猫们呢?它们这样处理生死大事,干得何等干净利索呀!一点儿痕迹也不留,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让这花花世界的人们不见猫尸,用不着落泪,照旧做着花花世界的梦。

  ⑦我忽然联想到我多次看过的敦煌壁画上的西方净土。我觉得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给我印象最深,使我最为吃惊或者羡慕的还是他们对待要死的'人的态度。那里的人,大概同人世间的猫们差不多,能预先知道自己寿终的时刻。到了此时,要死的老嬷嬷或者老头,健步如飞地走在前面,身后簇拥着自己的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后事如何,壁画不是电影,是不能动的。然而画到这个程序,以后的事尽在不言中。如果一定要画上填土封坟,反而似乎是多此一举了。我觉得,净土中的人们给我们人类争了光。他们这一手比猫们又漂亮多了。知道必死,而又兴高采烈,多么豁达!多么聪明!猫们能做得到吗?这证明,净土里的人们真正参透了人生奥秘,真正参透了自然规律。人为万物之灵,他们为我们人类在同猫们对比之下真真增了光!真不愧是净土!(选自《中华散文名篇》,有删节)

  题目

  15.作者笔下的老猫主要有哪些特点?(4分)

  16.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反而先从病重的老猫写起,请赏析这种行文的妙处。(4分)

  17.季羡林散文独具一格,阅读全文,试从抒情艺术、语言特色中任选一个角度,简析本文的艺术特色。(6分)

  18.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对敦煌壁画子子孙孙、至亲好友,个个喜笑颜开,全无悲戚的神态,仿佛是去参加什么喜事一般,一直把老人送进坟墓的送葬形式,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15.

  ①虎皮斑纹,不黑不黄,不美观,很普通,很平常;

  ②眼睛炯炯有神,虎虎有虎气;

  ③善解人意,体念主人,不想主人为自己难过而离家。

  16.

  ①采用倒叙写作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其命运的关注,激发阅读兴趣。

  ②为正文主题作铺垫,引发作者对老猫离去的哲学思考。

  17.角度一:抒情艺术

  要点: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情感朴实而厚重。采用写实方法,以身边琐事来抒发自身真实感受。(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注重抒情与描写的结合,通过描绘事物的特点来抒发情感。(如第一段和第三段)

  3、通过议论来升华情感,在对事物的看法中,表达对生死观的思考,抒发对猫的特殊情感。

  角度二:语言特色

  要点:

  ①语言简朴却意蕴深远,情感厚朴;

  ②长短句结合,具有参差之美。

  ③不刻意追求语句工整、辞藻华丽,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语言的最高境界。

  观点二:这种送葬形式有悖民族传统。

  ①为死者送行的程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使然,传统的形式是有其历史原因和必然性的。

  ②敦煌壁画的生死观念,参透了人生奥秘和自然规律。这并不是普通百姓能达到的境界。

  ③对死者的哀伤是生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不舍之情,我们不应该刻意压抑。

  拓展内容

  季羡林《老猫》

  对于猫,我从小到大似乎都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但是绝对谈不上讨厌。我以为对猫和狗的喜欢,那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喜欢。说到猫,却也不得不提到我公司里到处游荡、时而弄宠、惹人百般怜爱的那只黄白花猫。这两年来经历了“小黑”和“小白”那两只小狗的不知所终之后,这只花猫的出现,无疑延续了我们对小动物的喜欢之情。通常都说是狗比较懂人情,且会察人眼色的,然而这只猫让我觉得,猫也是非常聪明和懂事,干净而柔顺不说,而且很富有人情味。数日前曾“牛不喝水强摁头”的为猫拍摄了数十百张照片,并找了几张“猫姿”还不错的图片作为电脑屏幕的背景桌面。事实上我极为喜欢这只猫,而这只猫也不负我对它的喜欢。现在每天中午饭后,只要在眼色上得到我的准许,它都还会自作主张的跳上我的双膝来蜷伏休憩半晌,这或许是天冷的缘故,而且不驱赶它它是不会走的。而看到这只大花猫每当看到我时总是“咪喵,咪喵”的叫着,神态模样极为可爱,我心里总是感觉非常温暖。而尤其是读完季老先生的那篇散文《老猫》之后,感触是更加的强烈真挚,因为我能真切的体味到人与猫之间那种朦胧却并不难说清的温情。

  季老在那篇散文《老猫》里用了极多的笔墨、极长的篇幅来讲述其与猫的点滴往事,看似是信笔而至娓娓道来,但却满含着季老对人生的深刻体验。既是在说猫的故事,也是在写自己的生活,极尽生命之洞察和顿悟。季羡林曾自言道,自己是个拙于言词表达却内心极重感情之人。似乎于丹教授也曾说过,季老就是个老小孩儿。其实看完季老的这本书,我想不得不承认季老根本就是一个感情充沛、细腻柔弱,而且不失天真烂漫、赤子之心的老人家。季老付诸笔端的那些文章,不管是生活感悟记事,还是友人悼念篇什,或者是自我抒怀,虽看似琐碎散乱,却又不失优雅真挚,而且遣词用句不甚雕饰出于天然,极为唯美华丽曼妙,心思的细腻灵巧,情怀的饱满真诚,完全看不出是出于几近耄耋之年的老人家之手。尽管李敖大师曾针对世人皆说季羡林是国学大师之言而用语尖刻的说,季羡林只是个文字能力较好的弱弱教员而已,他几个加起来也没有资格称为国学大师。其实这事倒也不必较真,事实上季羡林也的确不是国学大师,这也是季老一再自我澄清的事情。但是不明所以的人们、媒体和报章,还是人云亦云的这般称呼季羡林。而在我的理解,这样的称呼只是出于一种尊敬之心。就像我们北方地区,通常都称一些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人为“老师”一样,此老师当然不是校园里课堂上教书育人的彼老师。国学大师之于季羡林,或也可以是如此的吧……

  季羡林的这本散文集《老猫》,是数日前同学友人网购时多购一本送之于我的,据其说是因为其中某篇文字读起来很好而如此这般的。我虽也有过赠人以书之事,但却也没有这样的情况。其实读了季老的这部散文集,尤其是那些怀念故人和往事的篇章,再就是自言自语的抒怀感悟,我竟有心生知己之意。虽然我和季老在年龄上相差足有半个多世纪,但是情怀秉性和思想喜欢上,却也未尝没有半点相似之处,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和季老有很多很多相似的地方,当然这只是出于文字上的感同身受罢了。但我相信,这是“虽不近,亦不远矣”的事情。而今读书多是闲暇读闲书、喧闹中求取内心宁静而已。因为没有功利成份,所以实际效用几乎为零。但是人总得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求得平衡才好。读书于物质虽无多大关系,但是于精神层面却实有莫大益处。人生遗憾总无补。我以为凡是内心满怀深情之人,无所谓遗憾与得失。

【季羡林《老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老猫》阅读答案季羡林11-15

季羡林《老猫》阅读答案10-15

季羡林《老猫》阅读练习及答案09-15

季羡林《老猫》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1-05

《老猫》——季羡林03-25

《老猫》阅读及答案06-05

《老猫》阅读及答案03-30

老猫阅读答案03-26

老猫阅读答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