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1-03-28 08:27:5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1

  阅读下面名著(节选),完成文后两个小题。(共4分)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1)节选文字所属故事情节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通过对人物进行语言、动作的描写,文段刻画了曹操 的形象。(2分)

  (2)根据本文所写以及你对刘备的了解,请在文中空白处补上刘备的反应。(2分)

  答案(1)青梅煮酒论英雄 奸诈、豪爽 (2分)(2)示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2分,符合上下文意和人物性格即可得分)

  解析试题分析:从有关文字信息了解到故事出自《三国演义》,然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写出故事名,注意文中的“盘置青梅,一樽煮酒”关键信息。对人物的了解,也可从原作中来分析体会。

  考点:名著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知道故事内容,但语言上不一定答得准确。阅读名著是必要,阅读名著,可以陶冶情操,了解各种文化,丰富知识,还可以借鉴学习,提高写作水平。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2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小题1】第一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3分)

  【小题2】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3分)

  【小题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小题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3分)

  答案

  【小题1】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小题2】笑——疑——撤兵

  【小题3】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小题4】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3

  请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请简述“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一情节。

  (1)孙权向刘备索回荆州遭到拒绝后,周瑜定下“美人计”;(1分)

  谎称欲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借以把刘备骗到东吴作人质,以便索回荆州;

  诸葛亮将计就计,让刘备择日娶亲,并给赵云三个锦囊,教赵云依次而行;

  刘备一行人按锦囊行事,到东吴成婚后偕同夫人逃出东吴。周瑜带兵追赶,被诸葛亮的伏兵打败,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4分)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相关文章:

《麻雀》阅读练习附附答案02-16

相遇阅读附答案11-12

赵州桥阅读附答案11-08

阅读《风筝》附答案08-16

《狼》阅读附答案03-29

背影阅读附答案11-13

苦瓜 阅读附答案12-13

《父亲》阅读附答案12-15

《牙膏》阅读附答案12-07

范仲淹阅读附答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