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及答案(通用16篇)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读理解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阅读理解及答案 1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 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 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 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出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项为之强——脖子。
B.以虫草为林——树林。
C.方出神——方才,刚刚。
D.驱之别院——驱赶。
2.选出下列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B.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驱之别院
C.为:项为之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观: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3.运用加字的方法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果()如鹤唳云端
②观之,兴()正浓
4.写出文中保留至今的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写童趣,写了哪几件童年趣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①果然、果真;②兴致、兴趣
4.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答出两个即可,答“夏蚊成雷”“怡然称快”也可)
5.①让思绪在其中神游,愉快而又满足。
②忽然有个极大的兽拔山 倒树而来
6.作者一共写了三件趣事,一是夏日戏蚊之趣,一是神游土墙花台之趣,一是见蛤蟆吃虫的乐趣。
阅读理解及答案 2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起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水晶模样;边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撤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阜已就有悄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5.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和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4分)
16.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4分)
17.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4分)
18.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4分)
15.(4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充满生机;朔方的雪独立不羁,撼天动地。一是优美,一是壮美。
16.(4分)江南的雪虽然滋润美艳,充满生机和乐趣,但是雪罗汉的消失使人产生美好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于是自然进入对朔方雪的描写。可以说写雪罗汉成为连接二者的桥梁,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着由此及彼、承上启下的作用。
17.(4分)写江南雪的特质,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美景及雪中欢乐的怀念之情,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由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太寒冷太黑暗,所以写朔方的雪奋飞的雄奇景象,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作者以江南雪的优美衬托朔方雪的壮美,从而突出表现了对壮美的战斗生活的追求。
18.(4分)“美艳”表现在雪野中的宝珠山茶、单瓣梅花、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上。描绘形态: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描画色彩:灿灿地生光;状写气势:蓬勃奋飞,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勾画空间:无边的旷野上,凛冽的天宇下。
阅读理解及答案 3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朦胧”的意思是 模糊不清 。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踊跃”的意思 跳跃 。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 的特点。
3.文中的景物描写具有特色。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突出了“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从文中的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答: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从“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中体现。
阅读理解及答案 4
盼望
海子妈从村长家出来,细脚伶仃的瘦腿在窄窄的土路上迈得特别轻快。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海子妈手中紧紧地攥着一封信,是海子从部队寄来的。海子当海军已两年,新兵时来信很勤。第二年成了老兵就懒惰了,有时两三个月来一封信,有一次,还把给战友的信装错信封寄回了家。海子妈把沉甸甸的信捏了个遍。
海子妈路过自家的油菜地也没顾上看花开得繁不繁,只是疾步往家里赶。
其实,家里这会儿没人。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海子爹在镇上的小学当民办教师,还没放学。但海子妈还是一步比一步走得急,她要让老头子一进门就得到这个喜讯。她知道,老头子盼得厉害,虽然每次她一念叨海子该来信了咋还不来时,他总是平平淡淡地说:“来了来,不来罢。”但她还是发现,好几次老头子对着相框子里的海子呆望。那张相片是海子年前探亲时带回来的。那天海子的男女同学挤了一屋子,其中一个叫娅妮的闺女长得真水灵,像画里人似的。
海子妈回到家,就径直从堂屋的柜子上抱下那只盛放信件的匣子放到院子的石桌上,里面共有16封信,全是海子的'。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时间一长,她几乎能准确地复述出匣子里任何一封信的内容。
海子爹一进门就闻到了油泼辣子的香气,当下饥肠辘辘。一边洗手一边问:“老婆子,今儿遇上啥喜事啦?”
“你估。”海子妈把表情装得平静,边说边将辣子、醋往桌上端。
海子爹猜了几下没猜到,就从锅台上抱起老碗面呼呼噜噜起来。海子妈上前把碗口一捂:“先念信,先念娃的信!”
一大口面把海子爹噎了一下。他接过厚厚的信封正正反反仔仔细细端详了一遍,眼圈就发红了。这几天他老梦见海子,在枪林弹雨中海子受了伤,他和海子妈去扶海子,可海子不理他们,跟着那个叫娅妮的姑娘走了。这个梦折磨着他,但他不敢说给老伴儿听。
拆开信,信封里有好几张照片,蓝莹莹的海水,雄伟壮观的军舰。海子站在战舰上咋看咋英武,咋看咋帅气。海子妈的热泪沿着满脸错乱纵横的皱纹落在了相片上。她没有见过海,但照片使她一下子相信海的确是个美地方,倏然间她感到老头子给娃取“海子”这名字很有文化。
海子爹展开信陡然有些惊慌,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他却支支吾吾念不出音来。
“念,快念呀,别光顾自个儿高兴。”海子妈等得有些焦急。
海子爹微微打了个寒颤,高声而动情地念了起来:“亲爱的爹、妈,孩儿在部队一切都好……”念完长长的信,海于爹已经泪流满面。
第二天,海子爹一大早去了学校。海子妈还想听海子的信,就叫隔壁刚刚初中毕业的栓娃给她念,栓娃照着信一字一句认真地念了起来:“亲爱的娅妮,我在部队很想念你……”
(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
1.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2分)
①海子是老幺,哥姐们都有了自己的光景。 光景:
②每次收到信,她总要他爹连念三遍,一字一句听清楚了才像神符一样放到匣子里,等想海子了再拿出来温习。温习:
2.请你找出本文的线索,概括本文主旨。(5分)
①线索:
②主旨:
3.细读画线句子,揣摩海子爹复杂的心理,并作简要分析。(4分)
4.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土路上草色、土色的蚂蚱纷纷向深草里飞溅。”属于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出海子妈急于赶回家报喜讯的激动和喜悦心情。
B.文章的结尾在栓娃的读信声中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C.海子妈感到海子爹很有文化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民办教师。
D.文章有许多出色的细节描写,从海子妈“紧紧地攥着信”,可以看出她视信如珍宝。
5.假如遇见了海子,你会提醒他什么?(要求用上1个与父母有关的俗语)(3分)
参考答案:
1.①家庭、事业。(1分)②重复看,重复想。(1分)
2.①海子的信。(2分)②通过父母对儿子的热切思念与儿子对父母的忽视进行对比.(1分)委婉批评年轻人不懂关心父母的行为。(2分)(意对即可)
3.“打寒颤”和“泪流满面”写出海子爹很激动,因儿子错寄的信而伤透了心,(2分)把信的内容念成儿子的想念,是不想让海子妈伤心,写出他对妻子的爱。(2分)
4.C(海子妈是从相片看到海,然后才想到的。)
5.示例:海子,“儿行千里母担忧”,出门在外,多给你父母一份关心、一份问候!(俗语1分.表达合理1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玩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点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玩笑”为题,记叙了一系列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玩笑事件:“我”开人家的,朋友开“我”的,“我”假想中的。
B.“我”的朋友都是些爱开玩笑的人,所以他们那么热情地迎接“我”,策划着在晚上好好开“我”一个玩笑。
C.“我”在卧室里非常小心谨慎,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和地板,是想搞明白朋友们会怎样开自己的玩笑。
D.“我”也觉得自己的高度紧张是“可笑的”,觉得一切都是平静的,所以最后放松了警惕,睡着了,而且睡得很熟。
E.“我”并没有逃开被人“笑够了”的命运,这个结局既让人觉得滑稽可笑,又充满悲剧色彩,引发人们笑后的严肃思考。
10.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1) (3分)
(2) (3分)
1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12.小说结尾,“我”认为“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9.C、E (5分)
A项“一系列”不合实际,并且小说也没写“我”怎样开别人的玩笑。B项是“我”的假想。D“放松了警惕”与后文“远离床”“保持清醒”等情节相矛盾。
10.(1)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3分)
(2)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地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3分)
11.(1)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2)敏感多疑,(3)胆小谨慎,(4)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4分)
12.(1)从小说前文铺垫的情节看,这场笑话的出现的确与“关窗”“挪床”的措施有直接关系,这样写符合情节的内在逻辑。
(2)“我”之所以闹笑话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的人们普遍存在空虚无聊、总想愚弄他人的病态心理,那个社会充满信任危机。“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怀疑”,“一切都值得怀疑”等语句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
(3)小说结尾这样写,恰恰进一步表现了“我”在这样的病态社会中心理被扭曲的程度,以及不能觉醒、难以自拔的可悲,使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更深刻。(分析合情合理即可)(5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6
老兵
朱晓琳
(1) 朝鲜战争已经过去整整六十年了,纪念活动频现于世界各个角落,可见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通常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淡化。几年前我去加拿大蒙特利尔参加国际文学节,偶遇一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老兵,至今未能忘怀。那天早餐后,我离开下榻的酒店去看海。海边老港口不远处静静卧着一条生锈的铁轨,杂草长得稍密的地方,铁轨就被掩盖起来,像是一处失落了的人类文明遗址。不时有几只海鸥飞来,在草丛里寻找食物。
(2) 向东眺望,海天相连,阳光将早上灰白的雾气撕开一条缝,浅蓝色的海面开始跳跃起光斑。我看见一位老人坐在海边长椅上。他身边围着一群海鸥,雪白的海鸥群里还混入几只褐色小麻雀,毫不畏惧地从海鸥肚皮下抢食吃。老人一边抽烟,一边从口袋里掏出玉米粒往外洒。我想他也许太孤独了,有鸟儿陪伴也比独自一人枯坐好受些。
(3) “您好,先生,请问去蒙特利尔老城怎么走?”我没话找话,其实这个早上我也很孤独。
(4) 老人站起身来,用慌乱的动作掐灭刚刚点燃的一枝烟。从椅子脚下的烟蒂看,他已经在这儿坐了不少时间。“喔,喔,您想去老城吗?您瞧,顺着对面那条带点坡度的小街一直走就是老城了。可是这季节魁北克人醒得晚,十一点以前商店都不开门的。”老人说话时脸上闪过一丝羞涩,好像街面冷清怠慢了远方来客是他的过错。我注意到他说的法语发音有些混浊,所用词汇却很高雅,还是莫里哀那个时代的古典法语,没被商业气息很重的英语词汇磨损过。
(5) 我谢过老人转身朝老城方向走去,忽然见那位老先生又赶紧几步追了上来,“Madame,请问您是朝鲜人吗?”
(6) “我是中国人,从上海来的。”我不知道自己哪点像朝鲜人,仅仅因为都是黑眼睛黄皮肤?
(7) “噢,我没去过中国,朝鲜是我这辈子唯一到过的亚洲国家,那年我才十九岁。”老人眼中流露出歉意,是因为留住了我的脚步,还是因为猜错了我的国籍?
(8) “您是说参加过朝鲜战争吗?先生。”我从他的年龄推断出他去朝鲜的最大可能性。
(9) “您说对了,那时我是联合国军的炮兵,在朝鲜呆了两年。后来我负伤了,就回到魁北克,再也没有离开过。”
(10) 我不由自主跟着老人走回他刚才坐过的长椅。鸟儿们吃完玉米粒,没兴趣听我们说话,纷纷飞向身后的草坪。老人显然很高兴我能坐下来同他聊天,“Madame,请您看看这个。”他吃力地从内侧口袋里掏出钱包,取出一张很旧的卡片塞到我手上,那是一张加拿大政府颁发的伤残军人抚恤证。我这才发现老人整条右胳膊都是僵硬的,右手掌只剩下三根手指。
(11) “回到魁北克的几十年您是怎么生活的?”我把抚恤证交还老人。“我从二十二岁起就替人看大门。工厂的大门,居民楼的大门都看过。现在我老了,连大门也没人要我看了,我只好天天来海边坐坐,跟鸟儿们说说话。”老人把目光投向远处海面上的白色精灵,犹如慈爱的祖父看着自己儿孙。
(12) “您想念朝鲜吗?您还记得朝鲜吗?”我话刚说出口就想咬自己舌头,有谁会想念让自己失去健康躯体的土地。
(13) 然而老人却笑起来:“朝鲜是个美丽的国家,那儿的冬天也很冷,跟魁北克一样。”
(14) “先生,您如今退休了,没有想过去亚洲看看么?”我内心一直相信时间是位魔术师,当它流逝过去后,储存在记忆中的灾难有时也会变得美好。
(15) “噢,这可不容易。我只会讲法语,除了魁北克哪儿都不敢去。
(16) “要是有一天您真的去了朝鲜,您打算干什么呢?”我很想证实几十年前的'战场在老人记忆中是否依旧硝烟弥漫。
(17) “我想去那儿的山上种树。我曾经是炮兵,那些炮弹毁掉了太多的森林,唉……”老人沉默下来。
(18) “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儿山上肯定重新变得一片青翠。被炮火焚毁过的土地也许更加肥沃,让树木长得更茂盛。”我希望老人能同意我想象出来的画面。
(19) 老人又笑了,缺了门牙的嘴笑起来如孩童般天真。“Madame,我今天真是高兴,从来没有一个亚洲人用法语跟我聊过朝鲜。只怕我耽搁了您太多时间,您该去老城了。”
(20) 我们分别后朝两个不同方向走去,我几次回过头向老人挥手,他居然也在同一时间转过身来。他身后跟着几只海鸥和麻雀,小东西们似乎很清楚老人口袋里的玉米粒还未撒尽。走出很远我才发现自己脖子上挂着相机,聊了半天,竟忘了同老人照张合影。
1、朝鲜战争给老兵带来哪些灾难?请依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两点即可)(4分)
答:身体残疾,在朝鲜待了两年,后来负伤,勉强工作。
2、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海鸥和麻雀?
答:景物描写,写出了这位伤残退伍老兵晚年生活的孤独寂寞,渲染凄凉,孤寂的氛围,表现出老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3、从描写角度赏析第4段划横线句子。(4分)
答:运用动作和语言描写,通过“站”“掐”“看”等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人生活的孤独寂寞,以及待人的热情和真诚。
4、体会文章第14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时间能够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战争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同时也会激发我们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阅读理解及答案 7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歆辄难之()() 宁可以急相弃邪()携拯如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幸尚宽()
王欲舍所携人() 既已纳其自托()
3、下列加粗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
A 宁可以急相弃邪 是以谓之“文”也
B 王欲舍所携人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C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传一乡秀才观之
D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 歆辄难之
4、翻译下列句子。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xīn nàn yé zhěng
2、一并 幸而,恰巧 想要 请托,请求
3、A
4、既然已经答应他让他上船,怎么可以现在抛下他呢?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阅读理解及答案 8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文段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全段围绕哪个字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为什么会产生“被风吹动”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中的“________”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前文的”暖和安适地睡着“一句,应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6、”这是张小水墨画“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这是个比喻句,把____________比作一张小水墨画。
参考答案:
1、小雪后秀美的济南城
2、引出下文(过渡)
3、围绕“妙”字 按照空间顺序来写: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4、“略”。
5、妙 拟人
6、古老的济南城 小雪后的济南城
(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 9
(一)昙花(13分)
只看过一次昙花的开放,那种感觉,凄美而壮烈。
一共五盆,排在大厅的一旁。
圆筒形的主枝,傲然直立。分枝多,呈叶状形,枝上巍巍然地挂着即将灿烂地开放的花蕾。
我和朋友,坐在厅里,喝茶、谈心。
茶原本是甘醇的,话原本是投缘的;但是今晚,整颗心,都去了昙花那儿,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所以,入口的茶,变得无味;入耳的话,变得单调。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聊着,最后,索性闭口不语了。
等。
在全然的寂静中等。
子夜过后,还是完全没有动静。
意识渐渐地陷入半朦胧的状态中。忽然,响起了一种很轻微、很轻微的声音:啪啪啪、啪啪啪,好像蝴蝶振翼欲飞时所发出的声响。迅速睁开眼睛,盆里的昙花,灿烂地、绚丽地、快活地、无羁地开放了。
花,很大很大;非常非常白;味儿呢,浓郁强烈。
我看,我闻,我惊叹。
立在枝上的昙花,顾盼生姿,得意非凡。
它尽情地享受人间蜂拥而来的.爱。
然而,就在旖旎风光无限好的时刻,鸡啼声起,它大限到来。不作无谓的留恋与挣扎,它迅速萎谢。
众人齐声叹可惜。
独我。羡慕它。
它辉煌而来,辉煌而去。
生命虽短,不曾浪费一点一滴。
小题1:文中的我在看昙花开放前、中、后的心情变化是什么?(可用文中词语,3分)
小题2:文中描写昙花的词句写得美,请摘录一句,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3分)
句子:
赏析:
小题3:本文表达作者对昙花怎样的感情?(2分)
小题4:读了本文后,你从昙花身上获得怎样的生命感悟?(3分)
小题5:古诗词中写花的诗句浩如烟海,请写出两句。(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兴奋,不安惊叹羡慕
小题2:略
小题3:敬意和礼赞
小题4: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美丽不由生命的长短来决定,而由生命存在时释放出辉煌光彩来决定。
小题5:例:乱花渐欲迷人眼 竹外桃花三两枝 小荷才露尖尖角
小题1:试题分析:循着我看昙花的心情,梳理内容,捕捉关键词。第五自然段有心情有点儿焦躁、有点儿兴奋、又有点儿不安的句子,焦躁兴奋不安表示心情。第11段有我惊叹小句,惊叹表示心情。第16段有羡慕它的句子,羡慕表示心情。
小题2:试题分析:选择自己感触最深、最容易下手且优美的词句,从语言角度分析优美之处。有例子,有分析,逻辑严密,有说服力。
小题3:试题分析:从我看昙花心情的变化看,我对昙花的美丽等感到惊叹,由最后两段文字明显看出我对昙花由衷的敬仰和赞美。
小题4:试题分析:从文中及最后两段内容看,昙花的生命存在有两个特点:一是短暂,二是美丽辉煌,不曾浪费一点一滴,四是不自卑。据此生发开去。
小题5:试题分析:一注意给出的句子属古诗词,二注意扣住花,三注意句子数量,即两句。
阅读理解及答案 10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子中的“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默而识之
C、学而不厌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有于我哉”的意思是什么?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翻译略孔子谦虚
5、“略”。
阅读理解及答案 11
阿太
蔡崇达
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一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
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一一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
众人皆喑哑。
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①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竞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幽的安宁和踏实。
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甚至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侯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20xx上半年小小说排行榜》)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的两项是(5分)
A.看到祭祀外婆的贡品一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便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地摔在地上,表现了阿太的麻利和无情。
B.主要人物阿太的语言,时而短促有力,时而绵软悠长;时而朴实无华.时而深邃隽永。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引人回味思考。
C.92岁的阿太在检修屋顶时不小心摔伤,见到我后失声痛哭。说明这个倔强的老太太也有恐惧和软弱的一面。
D.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撷取人物生活的.几个场景片段连缀成文,看似随意,却颇具匠心。阿太临终前的叮嘱是为了告诉我:人对生死须有豁达的态度。
E.小说通过对一个性格鲜明的老太太的生活速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一种朴素的生命观。
(2)小说表现了阿太哪几个方面的性格特点?请具体分析。(6分)
(3)从人物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6分)
①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3分)
②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3分)
(4)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结合小说,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谈谈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1.(1)BE(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A项无情不对,阿太这样做是减轻鸡的痛苦;C项说老太太恐惧和软弱不妥,阿太的哭流露出老人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担忧,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率真的一面;D项不全面,阿太临终前的叮嘱表达了对我的不舍和牵挂,希望我不要悲痛,对生死有豁然态度。)
(2)①牛:处事果断。冷静面对外婆的突然离世,将悲伤深埋于心。②狠:倔强硬朗。菜刀切断手指时只是哎呀一声;看似无情却用心良苦地让舅公学游泳;从屋顶摔伤,第二周就坚持落地走路。③真:朴实率真。受伤后要我经常去看她;临终前给我洒脱而又深情地留言。
(3)①通过细腻的神态描写,表现了阿太的隐忍性格和对待生死的平静、超脱态度。
②在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中,揭示了阿太的坚强性格对我面对生活挫折时的积极影响。
(4)答案示例:人活着并非养尊处优、行尸走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的过程,要付出千辛万苦乃至身心的磨炼,有所作为。小说中的阿太虽已耄耋之年,却并不屈服于生活,她坚强地面对亲人的离世和自己的老去,舅公和我也在她的言传身教中,变得更加强大。古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不向残疾的肉体低头,笔耕不辍,终成著名作家;全身瘫痪的霍金仍致力于宇宙论和黑洞的研究;华人首富李嘉诚虽然富可敌国,依然坚持睡前看书,每周一到周六准时上班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既阐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又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观点正确2分;联系文本2分;联系实际或阅读积累,说理较充分4分)
阅读理解及答案 12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过岭
师陀
我不曾骑过马,对于“马性”是不大了解的。现在巧得很,一匹马立在暮色苍茫的道上,只等我骑上去。它不停地摆耳蹬蹄,想是已经饿得发慌。然而要骑上去,便觉得欠一点勇气,——就是说“欠一点”吧。虽然不晓得“马上威风”,但关于马的传说是知道一点的。我生长的地方有一句话,道是:“一马三分龙。”马似乎又有几分神性了,但只说有“三分”,可见并不是龙。我既不憎马也不敬马。
据说马的脾气很大,性子也很暴烈。而望望前面的山,也颇有几分神秘意味。要走上去的一面,正背着阳光,显得非常晦暗。上到山顶约有五六里路的`样子。山路颇险,倘一个不留神,岂但“翻身落马”,且要“落山”,将有性命之虞。所以作起“一鞭残照里”的诗句并不难,难的倒是骑上去,又如何来那么一鞭,何况从没有骑过马的呢?这时凭空想起不如骑马阅兵了,那定然有一名“马童”将马带牢,绝不听其发脾气:这气派倒是在画报上看见过。
来接的朋友同随从都已到齐,在马上扬鞭催促了。不便再磨延,即耸身跨上鞍桥。还好,它并不如我曾料想的那般凶刁,在人将骑与未骑稳之际猛地向前一撞。我一面暗自感谢马,一面感谢马的主人。
“这马几时也清高起来了?”我说。
马摆了摆头,很斯文,又像对我抗议。
人马一直升上去,是一种既危险又快意的感受。路折转而上,兼之刚下过雨,脚下那些被磨得秃光秃光的石块,异常滑溜。马像溜冰似的一面打着滑跌,为防备一失足落向深谷,一面还得跳着“狐步舞”。蹄声咵咵响着,其雄壮是只有“马赛进行曲”可以比拟的吧。
晚霞发出彩绢般的光,一缕一缕横斜在头顶。人同马打着滑跌,跳着舞,踏着进行曲渐渐接近彩霞,似乎马一跃身,就可以钻进去。回望上下,溪谷间腾起茫茫浓雾,此身飘飘然,就如在云端里,觉得当真要万念俱空似的。骑马登山竟是这样充满诗意,真是想也不曾想到。
但是,这诗境中的人物也不能一直做下去。当将要一脚踏进云端时,马却停下来了。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呜呼!
在这短短的行程中,我知道马与驴不同。倘是驴(不仅刁赖,而且愚蠢),要决意怠工下来,就一个干脆,将人摔下脊背,算是给责打者的一点惩罚。而马不然,比驴聪明,它懂得责打是为着要它前进,并非逼它投崖自尽,所以任怎样处罚,它只是给一个不理。它很斯文地站着,在鞭下还观赏山景,大“可以充吾师”的。不得已我只好请它上去。来到山顶,已是暮色垂垂,四周昏暗。
一颗星像水银珠,在西南方光亮得灼灼闪耀。四山绝了飞鸟。最远处,一座崇峦后面,尚残留着稀微的白光,照耀着积雪的山巅。谷上弥漫着雾,有黑影在摇动。隐约中树丛下面送来吠声。经年的枯草瑟瑟作响,山景益见荒凉。风吹得马的鬃鬣翻转来,尾巴顺风飘摆,一缕一缕似要飞去。马四蹄打颤,迷茫地望着远处,悲抑地摇摇头,又继续啮食枯草。问了同行者,说是还有十五里的山路要走。
现在回想,题目应作“荒山乘马图”,自己便做做“图”中的主角,充充“风尘三侠”中的人物,在时下定会受欢迎的吧!
(选白《师陀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有删改)
16.文中说“它知道云端不能驰骋,竞又是这样不通人意”,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云端”只是悬崖深谷中腾起的云雾,“诗意”只是一种幻想,马脚踏实地,绝不忘乎所以飘飘然,它把自己的主任带回到了“人间”现实。
17.结合文意,分析“我”骑马后所认识到的“马性”。(5分)
参考答案:善于配合、清高斯文——稳重聪明善解人意——坚忍
18.“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犹疑害怕担心(对马的隔膜)——快意飘飘然(对马的喜欢)——沉郁迷茫(对马的崇敬同情)
阅读理解及答案 13
阅读《根》,回答问题。
根
①也许,一切的一切,盖源于那个绿色的梦。
②也许,只有那个绿色的梦,才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
③梦想着荒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妩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
④于是,深深地、深深地植埋于地下,深深地、深深地饮着这份永无尽头的黑色寂寞。
⑤这是一种难以忍受的黑色寂寞!
⑥没有言语,没有阳光,没有欢呼,千年万年,有的只是一种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绿的梦想。
⑦缄默是唯一的语言。也许,唯有缄默才能真正表达万语千言也难以表述的丰蕴内涵。缄默也是一种灵魂的独白。在无月的黑夜,假如你悉心谛听,黝黑而神秘的森林里有一颗热情的`灵魂在痛苦地呻吟或欢乐地喊叫。
⑧有什么比家雀和秋蝉更乐于絮絮叨叨的呢?就成全它们吧!让它们一千遍一万遍尽情地陈述着肤浅的生命感悟吧!根无须表白,根永远默默无语,用生命的伟大为人类撑起一片绿阴。
⑨缄默,才有力量倔犟地延伸。
⑩每天每天,都是一场无言的抗争,与坚硬的地壳,与冰冷的岩层,与灼人的干渴或泛滥的洪涝。根痛苦地扭曲着身体,探寻着点点沃土,吸吮着滴滴甘露。千年万年,生生不息,于是才有了这宇宙的伟大奇迹:树木——树林——森林…一
?把绿的荣耀托给森林,把关的微笑交给花朵,把爱的温柔送给草地,把生命的歌声让给长流不息的江河。却把苦难和寂寞永远地、永远地留给自己。在深深的、深深的地下,永远地、永远地生活着盘错着虬曲着一个可歌可泣的根之家族!
?也许,会有风暴,但风暴只能摧折地上的茎,却不能摧毁地下深植的根;或许,会有野火,但野火只能将大地化为焦土,却不能烧掉根的绿色的梦想。而风暴和野火过后,漫山遍野照旧奔涌出那神奇的绿。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从全文看,“绿色的梦”指的是()。
A.为生命之不息而奋斗
B.为创造伟大的奇迹而奋斗
C.为战胜苦难和暴力而奋斗
D.为向人类奉献而奋斗
2.第⑧段通过什么写作手法赞扬了什么?(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根据文意点题,第?段中的横线处应填入()。
A.只要根在,生活便有希望
B.只要根在,生命之绿就将永存
C.只要根在,春色就会铺满人间
D.只要根在,奋斗者便能永远不屈
4.这篇散文的语言非常精美,选出你喜欢的一句略作赏析。
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用家雀、秋蝉同根作对比,赞扬了根无私奉献的精神。
3.B
4.示例:“梦想着荒漠里腾起绿云,梦想着绿云里闪出妩媚的花朵,梦想着花朵能邀来洁白的小鸟,梦想着小鸟能衔来蓝色的河流和绿色的草地,梦想着蓝的河流奔涌着不息的生命之歌,绿的草地生长着不败的爱情之果……”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根的绿色之梦。
(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及答案 14
阅读《劝学》全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 ,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 )规。虽有( )槁( )暴( ),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 )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 )也。
1.将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写在其后面的括号内。
2.将文中画横线的地方补出原文漏掉的语句。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水为之,而寒于水 为:
②车柔以为轮 以为: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
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博见: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利足: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备:
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十步:
⑧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镂:
⑨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
⑩用心一也 一:
4.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因特定环境的需要,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生成与原有意义相关联的另一种意义,这种此法现象被称为词类活用,如《伤仲永》“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奇”和“宾客”原本分别是形容词和名词,这里均为意动用法,分别理解为“觉得(他)很奇异”“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请找出本文(补充完整后)中的活用词,完成下列表格。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5.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加以解释。
6.请具体说出下列各句加点多义词的用法或意义。
青,取之于蓝( )
而青于蓝( )
善假于物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于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不戚戚于贫贱(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冰,水为之( )
车柔以为轮(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不足为外人道也(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而 锲而不舍( )
蟹六跪而二螯(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既而儿醒,大啼( )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声非加疾也( )
疾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必为有窃疾矣( )
假舆马者( )
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而绝江河( )
满坐宾客……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绝 佛印绝类弥勒(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君子生非异也( )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 )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 古义:
今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劝学》阅读理解答案
1.中(zhòng)规。有(yòu)槁(gǎo)暴(pù),砺(lì)省(xǐng)知(zhì)
臾(yú)楫(jí)生(xìng)骐(qí)骥(jì)驽(nú)锲(qiè)镂(lòu)躁(zào)
2.(略)
3. ①变成,形成 ②把它做成 ③片刻,一会儿 ④见得广 ⑤脚步快
⑥具备 ⑦十步远 ⑧雕刻 ⑨强健 ⑩专一
4.
活用词 含活用词的语句 活用情况 含义
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 每天,每日
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用作动词 游水
上、下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 向上、向下
5. ①车柔,通“煣”,用火熨木使弯曲。②有,通“又”。
③知,通“智”,智慧。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6.于(介词,从 )(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介词,给)
(介词,,介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介词,在)(介词,在)(介词,对于)( 介词,从)
(介词,从)(介词,到)
为(动词,变成,形成)(动词,做成)(介词,替)(动词,成为)(动词,题写<自己题上自己的姓名>)(动词,作为)( 介词,对)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翻译为“地”)
(连词,表假设,就)(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假设,如果)(“既而”,固定结构,不久)(“而已”,固定结构,罢了)(连词,表修饰,可译作“着”)
疾(形容词,强,这里指声音宏亮)(形容词,残疾)(形容词,快,迅速)(名词,疾病)
假(动词,借助)(动词,假装)(动词,借给)
绝(动词,横渡)(形容词,到了极点)(动词,停止,消失)(动词,隔绝)(副词,非常,极其)(动词,隔绝)(动词,停止,消失)( 动词,阻断)
生(通“性”,资质,禀赋)(动词,产生)(动词,出生)(动词,活着,保全生命)(动词,生长,这里有“覆盖”的意思)(古时对读书人的尊称)
7. ①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9.《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 “劝勉,鼓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10.参考角度:①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②学习要敢于超越前人,包括自己的老师;③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④学习要善于借助外物;学习要善于积累;⑤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⑥学习要专心一致,且戒浮躁;等
阅读理解及答案 15
苔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分)
2. “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小、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翻译】: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花开微小似米,但却一定要像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着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
“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
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袁枚还另有一首咏苔五绝:“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青苔从来没有见识过斜阳之美,诗人是为之可惜还是庆幸呢?又或者,如夏虫之不可语冰,青苔是永远不会明白斜阳的艳丽是怎么回事!
生命有大有小,生活有苦有甜。人生的进程中,有完美,也有残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着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离开那安全的母体,去走进飘萍的流浪。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牡丹有牡丹的热闹非凡,苔花有苔花的安然自在;我们虽然不知道将来的结局会怎样,但仍要如这花儿一样,尽可能把自身那微弱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只是一朵微小的苔花,却也要象牡丹那样,开的阳光灿烂,开的芳香怡人!花朵虽香,凝聚的是众人的汗水,我不敢独享,更不敢窃自欣喜,我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
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
阅读理解及答案 16
雪
(张秀亚)
生长在南国的孩子,你见过雪吗?你爱雪吗?也许曾点缀于你生活篇页上的,只是碧于天的春水吧?
在我的故乡,到了冬季,是常常落雪的,纷纷的雪片,为我们装饰出一个银白的庭园,树,像是个受欢迎的远客,枝上挂了雪花环,闪烁着银白色的欢笑。
我喜欢在落雪的清晓到外面去散步,雪后的大地是温柔而宁静的,一点声息都没有,连那爱聒噪的寒雀都不知躲到哪个檐下寻梦去了。我一边走着,时时回顾我在雪地留下的清晰的脚印,听着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我不知道那是抱怨还是欢喜。
有时,我更迎着雪后第一次露面的太阳,攀登附近的小丘山,站在那银色的顶巅,等着看雪融的奇景。
雪封的山,原像一个耐人思猜的`谜语,被一层白色的神秘包裹着,它无言语,它无声息,它不愿露一点底蕴,只静静的坐在那里,毫不理会我这个不知趣的访客。但朝阳是有耐性的,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不知什么时候,那神秘的山峦“内心”开始起了变化,它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我赶紧低下头,啊,多动人的画面啊,这山丘的无缝银衣,像是一个圣者的长袍,被无数虔诚者的手撕碎了。(他们是每人要珍存起一块碎片来作纪念吧。)同时,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它们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不多时,山巅乃完全呈显出它土褐色的岩石,同一些枯萎的草叶,松针,而山脚下是谁在唱歌呢?当然,是那一道由雪水汇成的清亮小溪。我忍不住捧了一掬,那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多可爱的雪啊,谁还记得它翩然而来时,那片轻巧的翅膀呢?
有一次,正值雪后,天已晴霁,空气像是水晶般的透明,没有烟氛,没有雾霭,我和一个同学自学校的后门走了出来,走过那道积雪未消的木桥,向古城中的前门走去,将整个的一上午,全消度在那个古色古香,犹保持着我们东方情调的打磨厂──那是古城一些老店铺聚集开设的地方,我们欣赏了不少店铺的招牌,尤其美得悦目的是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那深杏色的布招子上,还缀着几点细碎欲溶的雪花,在风中轻轻的飘扬,看到它,我们似乎读到了一首唐人的小诗。归途,沿着城墙根走回来,一个骆驼商队,正预备出城,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多少年来,我忘不掉那鲜明的一笔。
时候已过午,但我们的游兴未尽,又赶到西直门雇毛驴,到古城外的西山看雪景去。
因为雪后天寒,行人出奇的少,好像那一条通向西山的平坦大路,完全属于那一堆堆的积雪和我们两个人了。小驴子驮着我们颠踬到西山,灰暗的黄昏已在那儿等着我们,赶驴的老头儿嘱告我们最好不要上山了,太晚了赶不回城。
我们只有在驴背上默默地欣赏一下西山银色的峦影,它像一个沉睡了的巨人,在做着千年的长梦,任由外面的世界有着风霜雨雪的变化。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古城外有名的西山,也是最后一次,那白皑皑的山头,犹如银制的头盔,至今仍常常映现于我的记忆中,伴着小驴颈上清脆的银铃叮当。
(选自人教版初中课外读本七年级上册,有删节)
1、作者在描写 “我”长时间凝视着雪岭在太阳下逐渐消融的场景中,发出了“多可爱的雪啊”的感叹,雪的可爱表现在哪里?
答:
2、文章第一段用了三个问句,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3、作者在描写雪景时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句加以分析。
答:
4、雪后初霁,“我”和同伴在北京城内城外游玩,所见的景致有哪三样已深深植入“我”的记忆里?
答:
5、作者是河北人,幼年生活在天津,后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四八年去台湾。这篇散文借看雪景,访雪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1、(1)雪扇着那片轻巧的翅膀翩然而来;
(2)雪融化时发出一阵轻微的碎语,那发亮的银绸上面,更像蜿蜒着许多透明、活泼的小蛇,在欠伸着轻盈腰身,嬉笑着,婉娈地向着山坡而去;
(3)淡蓝的如同自盐湖汲来的雪水,那微凉,一直沁透了我心脾。(答出两项即可)
2、问句开头,引人思索,引发人的阅读兴趣。
3、主要运用了拟人、拟物的手法。“雪片在我的脚下微语”,“它慢慢的在那里守候着,以它的温热,来向雪封的山丘做‘煽动性’的说服”……将雪比作人,赋予它人的习性与感情,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4、(1)那一家挑挂在门外的,犹存古风的褪色酒旗;
(2)那黄色的驼峰,衬着雪地,竟像是一闪的斜阳;
(3)黄昏时西山银色的峦影。
5、(1)对北国雪的喜爱与赞美;
(2)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留恋;
(3)对故土家乡的思念。
【阅读理解及答案】相关文章:
阅读理解及答案05-24
《送花》的阅读理解及答案09-29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07-18
《放学》阅读理解及答案04-30
孔雀阅读理解及答案11-15
《落价》阅读理解及答案06-17
鲲阅读理解及答案03-06
《牛》阅读理解及答案05-31
英语阅读理解及答案06-08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