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2-11-03 17:15:5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三峡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晓雾将歇( ) (4)四时俱备(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参考答案:

  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 “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6)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3.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3

  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

  答案:

  8.C9.(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10.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11.清澈、透明、纯净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4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暴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面对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消散)

  B.经纶世务者(筹划)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小题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横柯上敝负势竞上

  B、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

  C.自:自康乐以来自富阳至桐庐

  D.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真无马邪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气势好似奔流而下。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写景都观察极细,抓住景物特征仔细描摹,描写角度多变。

  B.两文都写到了山、水以及猿鸟乱鸣的景象。

  C.两文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

  D.两文都表达了娱情山水的思想,后者更是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解析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5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只。2.略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6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7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8

  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③作响;好鸟相鸣,嘤嘤④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⑤飞戾⑥天者,望峰息心;经纶⑦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天下独绝( ) ②急湍甚箭( )

  ③猛浪若奔( ) ④负势竞上( )

  ⑤蝉则千转不穷( ) ⑥窥谷忘反( )

  2.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短文都从视觉和听觉写景。试从文中各摘出一组(不少于2个小句)相关的句子。

  【甲】文 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运用了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两文中各摘出一组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④依凭 ⑤通“啭”,呜叫 ⑥ 通“返”,回来。

  2.①树枝纵横交错向上延伸,遮住了天空,虽是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

  ②傍晚,夕阳将要落山,原先沉入水底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

  3.【甲】文 视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听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乙】文 视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听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甲】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乙】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9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0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负担。) B. 蝉则千转不穷(不断。)

  C.古来共谈(皆,共同,一起。) D.晓雾将歇(休息。这里指散尽。)

  1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猿则百叫无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其境过清。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两篇选文都写到了山峰,【乙】文中写到“高峰入云”,请写出【甲】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动态的句子。(2分)

  1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1

  (一)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

  (3)蝉吟鹤唳_____________

  (4)素重幽居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是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10.甲文点明中心的是哪一个字?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四时:四季歇:消散。唳:叫素:向来

  8.(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9.A(甲文是是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10.美(1分);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2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小题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小题1: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小题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小题1:B

  小题1:《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略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3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参考答案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4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和《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113题。(共8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四时俱备 万籁俱寂 一应俱全 声色俱厉

  B、康乐以来 全力以赴 持之以恒 夜以继日

  C、去国怀乡 忧国忧民 精忠报国 国泰民安

  D、长烟一空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丝不苟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理解:这四句描绘出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帆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理解:四个短句层层渲染了天气的恶劣,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与下文春和景明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翻译: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青绿。

  理解:四个短句描绘出一幅春风和煦、波光明丽的洞庭春晴图,与下文提及的“古仁人之心”相照应。

  13.“出世”与“入世”是古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在陶弘景和范仲淹身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出世”和“入世”两种态度在谢安和白居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案:

  (三)(共8分)

  11.答案:A(2分)

  12.答案:A(2分)

  13.答案示例:谢安借病辞官,流连山水,拒绝征召,体现出他无意为官的出世态度。白居易心系灾民,上疏免赋,被贬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体现出他勤政爱民的入世态度。

  (共4分。“谢安”2分,“白居易”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答案:

  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09-10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1-03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10-29

《答谢中书书》 阅读答案09-05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08-27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08-29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08-28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答案08-23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08-18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

  三峡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③其奇者。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 晓雾将歇( ) (4)四时俱备( )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B.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C. 实是欲界之仙都; 鱼我所欲也

  D.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吾与徐公孰美

  10.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参考答案:

  9、A 10、《三峡》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气氛《答》渲染了山中早上欢快、生机勃勃的氛围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 “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

  3.[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2.(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从流漂荡,任意东西。(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6)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3.答案要点: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3

  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答题。(l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晓雾将歇(hé)B.沉鳞竞跃(yào)C.参差披拂(cī)D.佁然不动(tái)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五色交辉()⑵四时俱备()⑶青树翠蔓()⑷俶尔远逝()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2分)

  答案:

  8.C9.(1)交相辉映(2)四季(3)翠绿的藤蔓(翠绿的茎蔓)(4)忽然10.示例:(1)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里确实是人间的仙境。)(2)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11.清澈、透明、纯净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4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暴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小题1】下面对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雾将歇(消散)

  B.经纶世务者(筹划)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窥谷忘反(同“返”,返回)

  【小题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上:横柯上敝负势竞上

  B、绝:天下独绝沿溯阻绝

  C.自:自康乐以来自富阳至桐庐

  D.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其真无马邪

  【小题3】下面四个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的气势好似奔流而下。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小题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两文作者写景都观察极细,抓住景物特征仔细描摹,描写角度多变。

  B.两文都写到了山、水以及猿鸟乱鸣的景象。

  C.两文结构相似,都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

  D.两文都表达了娱情山水的思想,后者更是表达了蔑视功名利禄,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C解析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5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 解词

  (1)晓雾将歇 (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 (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只。2.略 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6

  《答谢中书书》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插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答谢中书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2.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3.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7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美”字。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共谈‖高峰……仙都‖……

  ①层:引子,引出写景

  ②层:具体写景

  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8

  文言文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③作响;好鸟相鸣,嘤嘤④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⑤飞戾⑥天者,望峰息心;经纶⑦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注释①缥碧(piǎobì):青白色。 ②轩邈(xuāunmiǎo):争高争远。 ③泠泠(línglíng):形容水声的清越。 ④嘤嘤(yīngyīng):鸟鸣声。 ⑤鸢(yuān):一种猛禽 ⑥戾(lì):至、达到。 ⑦经纶(jīnglún):筹划、治理。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天下独绝( ) ②急湍甚箭( )

  ③猛浪若奔( ) ④负势竞上( )

  ⑤蝉则千转不穷( ) ⑥窥谷忘反( )

  2.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则短文都从视觉和听觉写景。试从文中各摘出一组(不少于2个小句)相关的句子。

  【甲】文 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 从视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听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文都运用了以静写动、动静结合的手法,试从两文中各摘出一组运用这种写法的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文都以写景为主,也有抒情的点睛之笔。摘出两文中的抒情句子。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独一无二 ②超过,比……更快 ③奔驰的马

  ④依凭 ⑤通“啭”,呜叫 ⑥ 通“返”,回来。

  2.①树枝纵横交错向上延伸,遮住了天空,虽是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

  ②傍晚,夕阳将要落山,原先沉入水底的鱼儿,争着跃出水面。

  3.【甲】文 视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听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乙】文 视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听觉: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4.【甲】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乙】文: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9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眠觉:睡醒。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 欣然起行( )

  ② 念无与为乐者( )

  ③因起彷徨( )

  ④人问其故(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愉快地,高兴地 2.想到,思考 3.于是 4.原因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3.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缺月挂梧桐,漏断人初静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的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甲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同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乙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0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负势竞上(负担。) B. 蝉则千转不穷(不断。)

  C.古来共谈(皆,共同,一起。) D.晓雾将歇(休息。这里指散尽。)

  1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猿则百叫无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择其善者而从之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以其境过清。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两篇选文都写到了山峰,【乙】文中写到“高峰入云”,请写出【甲】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动态的句子。(2分)

  1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1

  (一)阅读下列两个文段,完成7-10题。(12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

  (3)蝉吟鹤唳_____________

  (4)素重幽居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是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B.乙文作者选择石门山为归隐之所的真正原因是:环境幽深,景色怡人,食源丰富。

  C.甲文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寥寥八字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出白云、高山、流水三种大自然的美景。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从视觉和听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

  10.甲文点明中心的是哪一个字?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7.四时:四季歇:消散。唳:叫素:向来

  8.(1)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在这里已经俱备。

  9.A(甲文是是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10.美(1分);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美丽的大自然(1分)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1分)(意近即可,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2

  阅读《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①之仙都。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欲界:佛教三界之一,即人间。②康乐: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山水诗派创始人。因世袭康乐公,世称康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或短语。(2分)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四时俱备( ) 夕日欲颓(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小题3:有人读了甲文,能大致估算出文中船速,你知道多少吗?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4: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乙两文绘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甲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与乙文中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是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勾勒美景的。

  B.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鸣”,渲染萧瑟凄凉的气氛,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C.甲文作者写山之高、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正面描写,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D.乙文作者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小题5:好的作家必定是一位调色高手。甲乙两文写景都讲究色彩搭配之美,请结合两文有关内容分别加以阐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流而上 奔驰的骏马 季节 落、落下、坠落

  小题1: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小题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示半天,12个小时,距离是1千2白里=600km,所以速度是50km/h

  小题1:B

  小题1:《答谢中书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色彩缤纷,表露了作者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白色的浪花,碧绿的深潭,更有那青山、花草,色彩十分鲜明,想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山水画卷。“良多趣味”,面对这壮丽的风光,也难怪作者要发出由衷的赞叹。

  略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3

  (一)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9—12题。(18分)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4分)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4分)

  参考答案

  9、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11.(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12.(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4

  (三)阅读《答谢中书书》和《岳阳楼记》(节选),完成第1113题。(共8分)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岳阳楼记》(节选)

  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四时俱备 万籁俱寂 一应俱全 声色俱厉

  B、康乐以来 全力以赴 持之以恒 夜以继日

  C、去国怀乡 忧国忧民 精忠报国 国泰民安

  D、长烟一空 一气呵成 一蹴而就 一丝不苟

  1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理解:这四句描绘出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帆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理解:四个短句层层渲染了天气的恶劣,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与下文春和景明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C、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翻译: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在水中畅游;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茂盛青绿。

  理解:四个短句描绘出一幅春风和煦、波光明丽的洞庭春晴图,与下文提及的“古仁人之心”相照应。

  13.“出世”与“入世”是古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这两种人生态度在陶弘景和范仲淹身上得以充分地体现。“出世”是远离现实政治,逍遥处世;“入世”是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出世”和“入世”两种态度在谢安和白居易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答案:

  (三)(共8分)

  11.答案:A(2分)

  12.答案:A(2分)

  13.答案示例:谢安借病辞官,流连山水,拒绝征召,体现出他无意为官的出世态度。白居易心系灾民,上疏免赋,被贬后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体现出他勤政爱民的入世态度。

  (共4分。“谢安”2分,“白居易”2分)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5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加点词:

  ⑴答谢中书书 书:

  ⑵五色交辉 辉:

  ⑶四时俱备。 时:

  ⑷晓雾将歇 歇:

  ⑸夕日欲颓 颓:

  ⒉“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_______,“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

  ⒊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答案:

  ⒈⑴书信 ⑵辉映 ⑶季 ⑷消散 ⑸坠落

  ⒉跳 山川之美景

  ⒊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⒋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09-10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11-03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10-29

《答谢中书书》 阅读答案09-05

《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08-27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08-29

答谢中书书阅读及答案08-28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答案08-23

《答谢中书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