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2-11-04 20:44:0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

  在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而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1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为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勾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选自《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 贼:偷窃

  C.何以易之 易:改变 D.士闻鼓音,破碎乱行 碎:聚集

  2.下面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直接体现墨子兼爱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篇,墨子先说明,仁人的事业就是兴利与除害,然后围绕什么是害什么是利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B.墨子认为,害就是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人相贼,君对君不惠,臣对臣不忠,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不孝顺,兄弟之间不协和,并且认为这是天下祸篡怨恨的源起。

  C.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才是除害兴利的最好办法,只要普遍地不分远近不分亲疏互相施爱,互相使对方得到好处,天下所有的祸害、篡夺、仇怨、憎恨就不会发生。

  D.墨子认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爱交相利的好处,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4.将下面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2)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B(贼:残害)

  2.C(③⑥不能直接表现)

  3.D(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楚灵王好士细要越王勾践好士之勇的故事,主要用来证明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4.(1)为别人做好事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因此为他做好事;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一定会因此憎恨他。

  (2)这又有什么困难呢?只是国君不按照这一准则来处理政事,而士人不实行这一准则的缘故啊。

文言文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长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注】①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②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③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样的主张和思想?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该段文字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张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奔波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附【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只好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坏东西像滔滔大水一般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3

  曹沫者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①。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②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③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④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⑤就⑥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⑦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⑧,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败北:战败。②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③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④坏:倒塌。⑤北面:面朝北。⑥就:趋向,回到。⑦倍:通“背”,违背。⑧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勇力事鲁庄公。()

  ②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通读全文,你认为曹沫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①替……做事(或侍奉)②结盟(会盟或订约)

  2.具有胆气过人,精于谋划,以死卫国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答案4

  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堕。”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系“原作”击“,据明抄本改。)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颍川苟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出《伽蓝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除青州刺史(授予官职)

B.副朝廷所委(丢下,舍弃)

  C.百姓皆怀砖叩头(怀揣,怀藏)

D.苟无所资(好处)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威势所在,促共归之 公将鼓之

  B.苟无所资,随即舍去 苟富贵,勿相忘

  C.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是以京师谣语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

  ②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22.庄帝与太傅李廷实谈起当世世风“怀砖之俗”,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请你结合文意试作简要评析。(4分)(原创)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初雪赏梅

  无名氏

  方怅秋尽草木衰,圃菊憔翠霜色白。

  孰料一夜朔风紧,漫天飞雪邀梅开。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2分)

  (2)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意境顿出,试作具体赏析。(3分)

  《伽蓝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19.B(3分)20.BD(4分,各2分)

  21.①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②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这是说人心的向背比翻转手掌还快。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这是一种庸俗浅薄势利恶劣的社会风气。联系材料略。

  (4分。评析2分,结合材料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3.(1)深秋天气寒冷,草木枯落,一片肃杀,花圃中最能耐寒的菊花也经不住秋霜的摧折,显得憔悴不堪。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索的画面。(2分。意思符合即可,没有描述酌扣)

  (2)三、四两句笔锋一转,“孰料一夜朔风紧”,写出一夜北风带给人的惊喜之情,“邀”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漫天飞雪在空中尽情欢舞向腊梅发出热情邀请,梅花应邀而开的动人情景。表达作者对初雪降临,大地因此充满生机的喜悦之情。

  (3分。情景、修辞、情感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阅读答案5

  文言文阅读,完成10-12题(共10分)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咨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 蹴琨觉 蹴:

  (2) 睿素无北伐之志之:

  (3) 自相鱼肉 鱼肉:

  (4) 给千人廪 廪: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起冶铸兵翻译:

  (2)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翻译:

  12.祖逖认为晋王朝战乱不断的原因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分)

  10.(1)踢(2)的(3)比喻残害杀害 (4)米仓,这里指军饷 (每小题1分,共4分)

  11.(1)修筑起冶铁炉铸造兵器。(2)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有听到消息就起兵响应的人。(每题2分,共4分。译错或漏译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2. 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2分)(用自己的话回答扣一半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6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

  (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玄纁:浅绛色和黑色,因分别象征天地,故玄纁二色最为神圣,此指礼节很隆重。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复固辞疾笃(推辞) B.能贵君,能贱君(以……为贵)

  C.君何以慢朕命 (轻慢) D.陛下焉能生臣(怎么)

  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帝不 能 屈 而 敬 其 名 使 出就 太 医 养 疾 月 致 羊 酒。

  17.用现

  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3分)

  ②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3分)

  18.樊英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5.(3分)B

  16.(3分)帝 不 能 屈/ 而 敬 其 名/ 使 出 就 太 医 养 疾 /月 致 羊 酒。

  17.(6分)①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②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请教朝廷得失。(各3分,意对即可)

  18.樊英是一个不惧权贵、淡泊名利的有骨气的士人,皇帝一再征召都称病推辞,被送到京城后仍不惧皇帝的威压,在殿上拒不应命。直到皇帝以师礼相待,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将之职。(4分,归纳2分,分析2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7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而聪睿内明。滑稽好语笑,不食五谷,不衣美丽,清虚服气,不与世人交游。隐于东阳谷,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亦皆穴处。

  石季龙之末,弃其徒众,至长安,潜隐于终南山,结庵庐而止。门人闻而复随之,乃迁于倒兽山。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问其当世事者,皆随问而对。好为譬喻,状如戏调;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当时鲜能晓之,事过皆验。

  坚将南征,遣使者问之。嘉曰:“金刚火强。”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使者还告,坚不悟,复遣问之,曰:“吾世祚云何?”嘉曰:“未央。”咸以为吉。明年癸未,败于淮南,所谓未年而有殃也。人侯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衣服在架,履杖犹存,或欲取其衣者,终不及,企而取之,衣架逾高,而屋亦不大,覆杖诸物亦如之。

  姚苌之入长安,礼嘉如苻坚故事,逼以自随,每事谘之。苌既与苻登相持,问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嘉曰:“略得之。”苌怒曰:“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斩之。先此,释道安谓嘉曰:“世故方殷,可以行矣。”嘉答曰“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俄而道安亡,至是而嘉戮死,所谓“负债”者也。苻登闻嘉死,设坛哭之,赠太师,谥曰文。及苌死,苌子兴字子略方杀登,“略得”之谓也。嘉之死日,人有陇上见之。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又著《拾遗录》十卷,其记事多诡怪,今行于世。

  (选自《晋书》,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轻举止,丑形貌,外若不足轻:轻视

  B.好为譬喻,状如戏调好:喜欢

  C.卿其先行,吾负债未果去果:实现,完成

  D.当时鲜能晓之鲜: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迁于倒兽山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问其当世事者而莫得其涯

  C.门人闻而复随之项王按剑而跽

  D.嘉之死日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嘉这个人,其貌不扬而幽默内秀,孤立于世而精通事世,料事如神而又不明说事情结局,是一个创作了志怪小说的隐士。

  B.苻坚南征之前,两次派使者向王嘉询问吉凶,王嘉用语言和行动向使者表达自己的预言,可是使者和苻坚都没能明白他的真意。

  C.姚苌进入长安以后不久便开始与苻坚争权,遇到事情就要向王嘉征询意见,但因王嘉说的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心生恼怒杀了王嘉。

  D.王嘉先隐居东阳谷,后至长安,隐居终南山,最后迁于倒兽山。或凿崖穴居,或结庵庐而止,都有弟子门人随之穴处,受业学习。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苻坚累征不起,公侯已下咸躬往参诣,好尚之士无不师宗之。(4分)

  (2)其所造《牵三歌谶》,事过皆验,累世犹传之。(3分)

  1.A(3分)

  【解析】:轻,轻佻,轻浮。

  2.D(3分)

  【解析】:A副词,表示时间的紧相衔接,可译为“就”;表示两事情相悖或事出意外,可译为“却,竟”。B代词,他;代词它的。C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D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D(3分)

  【解析】:文中并未交代王嘉“迁于倒兽山”时有没有弟子门人追随。

  4.

  答案:乃乘使者马/正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而策马驰反/脱衣服/弃冠履而归/下马踞床/一无所言。(3分)

  【解析】:解答文言断句题,要依据对文意的理解明确句意;同时还要借助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等来判断;还可以参照文言句式的特点来判断。本句说的是王嘉的一系列动作,比较紧凑,可根据“正”.“脱”“弃”“下”等动词加以判断。

  5.(1)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起”“躬”“参诣”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2)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中的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验”“累世”各1分,句子顺畅.大意正确1分)

  译文: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他举止轻浮,形貌丑陋,外表像是无用之辈,而内心聪敏明慧,喜好滑稽谈笑,不吃五谷,不穿艳丽的衣服,置身清虚之中服气养性,不与世人交游。隐居在东阳谷,凿崖为洞穴居住。数百名受业学习的弟子,也全部进入洞穴居住。

  石季龙末年,王嘉丢开他的众弟子,只身来到长安,在终南山潜隐,居住在自己盖的草庵之中。他

  的门人听说了,又随之前来,他又迁入倒兽山中。苻坚多次征召,他总不应征,公侯以下的朝官全都去亲自拜会,好学之士无不推崇他为宗师。人们向他询问当今之事,都随口而答。很喜欢运用比喻,其情其状如同在调戏人们一般;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辞意隐晦,当时很难知道究竟,但事后都一一应验如神。

  苻坚准备南征,派使者向他询问吉凶。王嘉说:“金刚火强。”说完便跨上使者的马,端正衣帽,慢慢向东走出数百步,然后策马返回,脱掉衣帽,丢掉鞋帽而归。下马之后盘坐在床上,一言不发。使者回来后据实相告,苻坚不能悟解,又派人前来问他,说:“我们的国运如何?”王嘉说:“未央。”大家都以为是吉利。第二年是癸未年,苻坚在淮南被打得大败,这就是王嘉所说的未年有灾殃的印证。拜候他的人如果心诚,他就出见,心不诚就隐形不见,只见他的衣帽挂在衣架上,手杖仍在原处。如果有人想取他的衣服,始终够不着,伸长手臂去取,衣架会变得更高,鞋杖各物也是如此。

  姚苌进入长安以后,礼遇王嘉像从前苻坚一样,并逼着王嘉跟随他,每件事情都要向他征询。姚苌不久便开始与苻登争权,问王嘉说:“我能杀掉苻登平定天下吗?”王嘉说:“略得之。”姚苌恼怒了,说:“得就说得,哪里有什么略呢?”于是就杀了王嘉。这以前,释道安对王嘉说:“世事正沸腾暄扰,可以走了。”王嘉回答说:“你先走吧,我欠的债还未还清,还不便离去。”不久,释道安就死了,到这时王嘉被杀,就是前面所说的“欠债”。苻登听说王嘉的死讯后,设坛哭祭,赠号太师,谥号“文”。姚苌死后,他的儿子姚兴字子略杀了苻登,这便是王嘉所说的“略得”的意思。王嘉死的那一天,有人在陇上看见过他。他所写的《牵三歌谶》一书,事情过后都能够应验,历时几代还在流传。又著有《拾遗录》十卷,所记载的事迹大多荒诞诡怪,直到如今,仍旧风行于世。

文言文阅读答案8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6分)

  义田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显贵时,置负郭①常稔②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③,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④,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也。

  注释:①负郭:距城很近。②稔:庄稼成熟。③殁:去世。④敛:收敛尸体。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咸(全、都)施之B.置(放弃)负郭常稔之田千亩

  C.尝(曾经)有志于是矣D.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留给)其子也

  小题2:下面句中加点的“而”字与“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C.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则》)

  D.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试题分析:“公虽位高禄厚,而贫终其身”中“而”字表转接,A表顺接;B表顺接;C表顺接;D表转接。

文言文阅读答案9

  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①敲戛②,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①自叹每有欲往( )

  ②辄复不遂( )

  ③任之而已( )

  ④鲁直所谓( )

  2.“亦复有少趣”,“趣”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去,前往;②就;③罢了;④说,认为

  2.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

  (意思对即可)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理解。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文言实词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虎丘记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译文】虎丘离苏州城只有七八里,那山上没有高耸的山岩幽邃的沟谷,只是因为接近苏州城的缘故,(达官贵人)装饰豪华、满载声歌的游船,没有一天没有的。凡是有月亮的晚上,有花的早晨,有雪的傍晚,游人来来往往,纷繁错杂得像织布一样。中秋时节(这景象)就更加繁盛。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译文】每到这一天,苏州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肩挨肩,人挤人,接踵而来。无论是官宦人家的男男女女,还是平民百姓,没有谁不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很多人都在路边,用垫子摆上酒,席地而坐。从千人石到山门,密密麻麻紧挨着的游客多如鱼鳞。檀木所制的歌板堆积得就像山丘,酒器里盛的酒如云彩一样奔泻不停。远远望去,就像无数大雁落在平坦的沙滩上,又像彩霞铺在江面上。即使用电闪雷鸣也无法形容那热闹的场面。刚摆上酒席时,唱歌的人成百上千,声音像蚊虫齐鸣,分不清(唱些什么)。分部安排好后,都竞相以最新流行的歌曲一争高低,雅乐俗乐都有,唱得好坏也自有分别。过了一会儿,摇头踏脚按节拍唱歌的人,就只剩数十人了。不久,明月高悬在空中,山石反射着月光,如同白练,所有粗俗之乐,都悄悄停了下来。应邀唱歌的人只有三四个了,他们伴着一只箫,一只笛,一人舒缓地敲着歌板歌唱。管乐和人的歌声一起发出,清幽嘹亮,使听众陶醉不已。到了深夜,月影疏疏落落,月下树影斑驳,这时,连箫和歌板也不用了。一个人登场歌唱,四座的人都屏心静息地倾听。他的歌声细如发丝,直冲云霄。每唱一字,差不多要一刻时间。飞鸟仿佛也为这舒缓悠长的歌声所感动,徘徊不忍飞去,壮士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忍不住要落泪。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译文】剑泉深不可测,飞耸的岩石像刀削的一样峭立。千顷云好像是以天池等山作几案,山峦沟壑秀丽无比,这里最适合飨宴宾客。但中午过后,阳光强烈,(游客在此)无法久坐。文昌阁(景色)也好,傍晚的树更好看。它的北面是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只有远处的虞山一点遥遥在望。平远堂荒废已久,我和江进之商量修复它,想在这里建个祠堂,祭祀韦应物、白居易等先贤。但不久我就生病了,我已经请求辞官归去,恐怕江进之修复平远堂的兴致也大减了。(可见)山川景物的兴盛荒废,确实是有时运的啊!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译文】我在吴县做了两年县令,曾六次登上虎丘。最后一次是和江进之、方子公同去的。我们坐在生公石上等待月亮出来。唱歌的人听说县令来了,都躲开藏了起来。我就对进之说: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以后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现在我幸好解免官职,客居吴地,虎丘的明月啊,不知道还记得我当年的话吗?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白居易。(1分)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分)

  环境由喧闹到到寂静

  感情由热烈到凄凉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D(2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分)

  剑泉之深;千顷云之高、秀;文昌阁之佳,平原堂之旷。(任写出2点得1分,3点得2分)

  先山水后人文;俯仰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任一角度1分,分析1分)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分)

  表达对官场生活的鄙薄之情,(1分)渴望与民同乐的真性情。(1分)作者认识到官民之间的尖锐对立,这种对立使得他无法领受听曲此石上的迷人情趣,于是他甘愿以吴客的身份来游虎丘,这种走进人民的姿态是值得肯定的;(1分)而其揭示官民之间的对立关系具有批判意义。(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一、《陈太丘与友期》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答: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答: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合适不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

  二、《〈论语〉十二章》

  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择其∕善者而从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

  3、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选文多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请你选择感悟最深的一则,写出在学习方面所获得的启示。

  答:

  三、《虽有嘉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教然后知困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后能自反也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这则短文阐述了什么教学原则?请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四、《河中石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阅十余岁

  (3)竟不可得

  (4)众服为确论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

  五、《塞翁失马》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有善术者

  (2)居数月

  (3)人皆吊之

  (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2、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话,可分为四个层次,请用“∥”在下面标出来。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战争的惨烈?作者为什么要写战争的惨烈?

  答:

  5、作者反复写福祸,有何用意?

  答:

  六、《咏雪》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2、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

  5、选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一、

  1、约定才离开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他,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二、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气,发怒

  (3)越过,超过

  (4)忍受

  3、(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来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示例: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温故而知新;终身学习;博览群书。

  三、

  1、(1)甘美

  (2)达到极点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反也

  3、(1)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学相长

  四、

  1、(1)倒塌

  (2)经过,过了

  (3)终于,到底

  (4)精当确切的言论

  2、(1)(和尚)认为(石兽)被河水顺流冲下,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3、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五、

  1、(1)擅长

  (2)经过

  (3)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4)带领

  2、(1)这怎么就不是好事呢?

  (2)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战死在战场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进一步说明了塞翁的“祸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诉人们,祸福相依,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

  1、(1)家庭内

  (2)大而急

  (3)比拟

  (4)凭借

  2、(1)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辈的人谈论诗文。

  (2)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4、营造了一种其乐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5、“大笑乐”可作多种理解: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过秦论》)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 振:举起

  B.却匈奴七百余里 却:后退

  C.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3分)

  ①吞二周而亡诸侯 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

  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

  7、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⑵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答案:

  4.(3分)B(却:击退,使之退)

  5.(3分)D(①是统一天下,③是士的心态、行为,⑥是良将防守,三者均不属于暴政)

  6.(3分)C(“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错)

  7.(4分)(1)接着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用来使百姓愚昧。

  (2)天下百姓像浮云一样聚拢,像回声一样应和;人们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陈涉)。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每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男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政。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両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男/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鸮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访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

  B、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D、张淳料亊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

  4、把文言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试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A(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3、答案:C。(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

  4、

  (1)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官司日渐减少。(“讼者”,“剖”,“浸”,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遁”,“去”,“卜勇”,“何神之有”宾语前置,语意通顺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1—4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此书为西汉淮南王_____________编著。成语“_____________”出自于此。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句。

  善( )亡( ) 将( ) 以(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则_____________(文体),其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擅长、善于。 逃跑。带领。因为。

  3.(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意对即可)

  4.(1)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03-16

文言文阅读及阅读答案06-11

文言文阅读答案08-18

文言文的阅读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答案03-17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精选阅读及答案11-21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1-19

文言文阅读答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