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3-07-31 10:21:03 振濠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 1

  阅读《赵普》一文,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普少习吏事( )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

  (3)读之竟日( )

  (4)普明日复奏其人(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写了关于赵普的两件事,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普既薨,后人为他立一墓碑,请你写一段碑文,以颂扬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熟悉;②曾经;③整天;④第二天。

  2.①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的事务,他学问不多。

  ②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3.赵普刻苦读书;赵普奏荐人才。

  4.不设标准答案,能表现他勤奋刻苦、有耐心决心、以天下事为己任、超人的毅力惊人的意志,语言精练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2

  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常自高能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这则短文中的材料作为论据,可以证明一个什么观点?

  3.本文记叙的中心什么?

  【参考答案】

  1.有时夜里看书头昏疲倦了,就用冷水浇面。

  2.勤奋出成果。

  3.范仲淹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经过勤奋学习,最终成了胸怀天下的大学问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 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 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

  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文言文阅读答案 4

  猫 犬

  东坡云:养猫以捕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蓄犬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蓄不吠之犬。余谓不捕犹可也,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不吠犹可也,不吠盗而吠主①则甚矣。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非捕鸡乎②;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导读:苏东坡的意思是:在什么位子上就做什么事,人应该恪尽职守。而我更深入地认为占着位子不做事尚可,如果排斥忠良,觊觎要位,则万万不可留用。

  注释:①主:主人。②非捕鸡乎:这岂不是和猫捕鸡一样吗?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蓄犬以防奸( ) 2。余谓不捕犹可也( )

  3.不捕鼠而捕鸡则甚矣( )4。疾视正人,必欲尽击去之( )

  二、翻译

  委心权要,使天子孤立,非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东坡云东坡是谁?你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坡在本文中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 犬

  苏东坡说:养猫用来捕鼠,不可以没有鼠而养不捕鼠的猫;养狗用来防奸邪之人,不可以没有奸邪之人而养不叫的狗。我认为猫不捕鼠还可以,不捕鼠而捕鸡就更坏了;狗不叫还可以,不对着盗贼叫而对着主人叫就更坏了。仇视正直的人,一定要尽力打击而去除他,这不就是猫捕鸡吗?觊觎重要的职位,使皇上孤立,这不就是狗吠主吗?

  一、1、指奸邪之人 2、指猫不捕鼠 3、更坏 4、嫉恨正直的人

  二、觊觎重要的职位,使天子孤立,这不是对着主人叫吗?

  三、宋代文学家苏轼;略。

  四、在其位,谋其政,不可以尸位素餐。(尸位:占着职位而不尽职守;素餐:吃闲饭。)

  文言文阅读答案 5

  ①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人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又草木[甲]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之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之,[乙]虽显者亦不足贵,况隐于山林邱壑之中者耶?

  ②吾友朱君大泾,世精疡医,存心济物,而自号曰“菊隐”。菊之为物,草木中之最微者,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朱君,君子也,存心济物,其功甚大,其名甚著,固非所谓泛然杂处于隐显之中者,而乃以草木之微与君子没世无称之名以自名,其心何耶?盖菊乃寿人之草,南阳甘谷之事①验之

  矣,其生必于荒岭郊野之中,唯隐者得与之近,显贵者或时月一见之而已矣。而医亦寿人之道,必资草木以行其术,然非高蹈之士,不能精而明之也。是朱君因菊以隐者,若称曰:“吾因菊而显”。又曰:“吾足以显夫菊”,适以为菊之累,又何隐显之可较云。余又窃自谓曰:“朱君于余,友也。君隐于菊,而余也隐于酒。对菊命酒,世必有知陶渊明、刘伯伦②者矣。”因绘为图,而并记之。

  注:①南阳甘谷之事:相传南阳甘谷生长的菊花能使人延年益寿。②刘伯伦:刘伶,字伯伦,西晋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

  1、作者认为作为君子最重要的标准是“ ”。(2分)

  2、对第①段的论述,以下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个人如果随波逐流的去追求显和隐,就不会被世人看重。

  B、在世上,一个人如果不被他人看重,就连草木都不如。

  C、一个人如果连草木都不如,是值得羞愧的。

  D、一个人显隐之间全无自觉,会在纷纭世间消声没迹。

  3、作者将隐者与显贵之人与草木的关系远近对比,是为了强调(2分)

  4、对朱君,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他并非官位显赫的贵介,而是一个隐于民间的君子。

  B、他自称“菊隐”,包蕴了内心孤高清芬的意味。

  C、他因为疲于治病而深受其累,所以不愿意出仕。

  D、他与菊之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对他人有益。

  5、唐寅在《桃花庵歌》写到“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本文却说“隐显则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这两种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2分)存心济物

  2(3分)A

  3、(2分)只有隐士才能精通这些草木,明白延年增寿的学问。

  4、(2分)C

  5、(4分)第一句将显和隐鲜明对比,强调了做官的忙碌和隐居的闲适自由,表达了看破官场的豁达洒脱。第二句表达了不论隐居和做官,提倡要存心济物,都要对世人有补益,即使避世逃名,但也要独善其身。

  所以两者并不矛盾,第一句中作者鲜明地强调了归隐的观点,从“隐又君子,没世无称之名”可以看出唐寅仍然提倡归隐。本文是将归隐后的做法更加具体化了,强调了归隐后仍要有所作为,即使归隐,仍然胸怀济物之心,超越了隐居和做官的表面。

  文言文阅读答案 6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选文写了赵普_____________的事,表现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回答)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词。

  (1)普性深沉有岸谷 岸谷:__________

  (2)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尝:____________

  (3)普颜色不变 颜色:__________

  (4)卒用其人 卒: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选文的一处细节描写,说说赵普进谏的感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奏荐人才;能以天下事为己任(或答“刚毅果断”)

  2.(1)形容人严肃刚正;(2)曾经;(3)脸色;(4)终于

  3.(1)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跟他相提并论。

  (2)过了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奏章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

  4.示例一:太祖“碎裂奏牍掷地”,已是发怒至极,但赵普不怕触犯龙威,“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的这种镇定沉着令人感动。

  示例二:“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赵普为国家“奏荐某人为某官”,不畏个人安危屡败屡奏,这种耐心与决心、以天下事又己任的精神令人感动。

  文言文阅读答案 7

  阅读并回答问题。

  靖郭君将城薛①,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者日:“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日:“海大鱼。”因反走。君日: “客有于此。”③客日:“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日:“亡,更言之。”对日:“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④,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日:“善。”乃辍城薛。(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将城薛:将要修筑薛地的城墙。②谒者:主管传达通报的官吏。无为客通:不要给纳谏的人通报。③有于此:留于此,犹言留在这里继续说。④阴:庇护,荫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益一言,臣请烹( )

  (2)靖郭君因见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臣请三言而已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四处)

  君 不 闻 大 鱼 乎 网 不 能 止 钩 不 能 牵 荡 而 失 水 则 蝼 蚁 得 意 焉

  4.前人在评论选文时对“海大鱼”三字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概括总结客的讽谏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增加;(2)于是

  2.(1)我请求只讲三个字。

  (2)我不敢拿生命开玩笑。

  3.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4.造成悬念,使靖郭君对客所讲内容产生了兴趣,打破了进谏的限制。(意对即可)

  5.用打比方讲后果的方式去进谏。(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 8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复其官。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攻击

  B.枉道省母 枉:曲绕

  C.梁武、元顺溺佛教 溺:沉溺

  D.帝意轻之 轻:轻佻,轻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分)

  ①母丧,去 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杖 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⑥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僚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5分)

  译文: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5分)

  译文:

  4.D (轻视) 5.B 6.B

  7.(1)母子分别数年,一旦相见难以马上分离,何况母亲又有病,值得同情。(关键词“睽”

  “遽”“矜”的翻译各1分,句意通畅2分)

  (2)皇上说:“没有你的话,朕几乎错误地怀疑了郑赐,郑赐固然是好人,只是才能不足罢了。”(关键词“微”“固”“短”的翻译各1分,句意通畅2分)

  文言译文: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天下郡邑的辅吏大多是因为有罪被贬充军的,郑赐曾经奉命在龙江整编军队。正是夏天炎热的时候,囚徒十分疲惫。郑赐解开他们的刑具,让他们进入房间休息,给他们周全的食物和饮水,生病的人给与医药,很多人得以存活。任期满了应当升迁,湖广布政司参议空缺,任命郑赐和检讨吴文任此官职。二人同心协力,去除弊端,民众得以安定和睦,少数民族对他们敬畏和感激。母亲去世服丧,离职。服满后,改任北平参议,服侍成祖(当时是燕王)很严谨。后来被别人连累充军安东屯。等到惠帝即位,燕王朱棣及楚王朱桢都举荐郑赐为长史。建文帝不许,召回朝庭为工部尚书。燕王起兵“靖难”,郑赐河南督军抵抗燕兵。成祖攻入南京,李景隆揭发郑赐的罪不亚于齐泰、黄子澄。抓到成祖面前,成祖说:“我对你怎么样,为什么背叛我?”郑赐说:“尽我做为臣子的职责。”成祖笑着释放了他,任他为刑部尚书。永乐元年,弹劾都督孙岳擅自毁坏太祖所建的寺庙,下诣贬孙岳去海南。孙岳,建文时防守凤阳,曾经拆寺院的木材,修战舰来防御燕军,燕王知道他有了防备,从其他的道路南下,所郑赐弱劾他。永乐二年弹劾李景隆私下豢养死士,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共同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奢侈过度,炳文上吊自杀。这些都是揣摩成祖的心意所厌恶的人。祁阳教谕康孔高到京师晋见皇帝后回任所,绕道看望母亲。恰逢母亲生病,留下侍奉母亲,九个月没有到任。郑赐请求逮捕审问康孔高,处以杖刑之罪。明成祖说:“母子分别几年,一旦相见难以立即离开,何况母亲有病,值得同情啊。”下诏恢复了他的官职。永乐三年秋天,代替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进贡佛舍利,郑赐因此请求释放囚犯。皇帝说:“梁武、元顺沉溺于佛教,有罪的人不处罚,法纪受到很大的破坏,这哪是能效仿的!”当年六月初,应发生日食,但天上连块阴云也没有,郑赐请求庆贺。皇帝不许。郑赐说:“宋朝兴盛时曾经这么做过。”皇帝说:“天下太大了,京城不出现日食,天下哪儿都没出现吗?”终于没有同意。郑赐为人很和顺忠厚,但是不识大体,明成祖心中轻视他。郑赐被同朝为官的赵羾离间,永乐六年六月因为忧虑害怕而死。明成祖疑心他自杀。杨士奇说:“郑赐生病已经几天了,内心恐惧害怕而不敢请假。昨天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能支持倒在地上,口鼻中只有出气没有吸气。”话未说完,明成祖说:“没有你的话,我差一点儿错误地怀疑郑赐。郑赐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才能差一些。”下令埋葬祭祀。郑赐在洪熙元年被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号文安。

  文言文阅读答案 9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

  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

  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每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男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政。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对文中両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男/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B、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C、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鸮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D、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访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

  C、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D、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

  B、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

  C、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

  D、张淳料亊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

  4、把文言文中両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

  (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

  试题答案:

  1、答案:B。

  2、答案:A(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3、答案:C。(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

  4、

  (1)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官司日渐减少。(“讼者”,“剖”,“浸”,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遁”,“去”,“卜勇”,“何神之有”宾语前置,语意通顺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10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

  (选自《后汉书·杨震列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举茂才( )

  (2)道经昌邑( )

  (3)故人知君( )

  (4)后转涿郡太守( )

  【小题2】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

  B.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C.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D.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小题3】根据内容填空。(2分)

  (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中的“其”是指

  (2)“以此遗之”中的“此”是指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2分)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答:

  【小题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两个故事。(4分)

  答:

  【小题6】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杨震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

  答案

  【小题1】(1)推举,选拔(2)取道(3)了解(4)调动

  【小题2】C

  【小题3】(1)杨震(2)“清白吏子孙”(“清白吏子孙”的美名)

  【小题4】他(杨震)过去在荆州曾举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里,(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小题5】(1)杨震拒金(贿)。 (2)杨震拒绝“为开产业”。

  【小题6】贤明,刚直,清廉。

  文言文阅读答案 11

  后魏太傅李延实者,庄帝舅也。永安中,除青州刺史。将行奉辞,帝谓实曰:“怀砖之俗,世号难治。舅宜好用心,副朝廷所委。”实答曰:“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臣已久乞闲退,陛下渭阳兴念,宠及老臣,使夜行非人,裁锦万里。谨奉明敕,不敢失堕。”时黄门侍郎杨宽在帝侧,不晓怀砖之义,私问舍人温子升,子升曰:“吾闻至尊兄彭城王作青州刺史,闻其宾客从至青州者云。齐土之民,风俗浅薄,虚论高谈,专在荣利。太守初欲入境,百姓皆怀砖叩头,以美其意。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是以京师谣语曰:狱中无系(”系“原作”击“,据明抄本改。)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肠中不怀愁。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颍川苟济,风流名士,高鉴妙识,独出当世。清河崔淑仁称齐士大夫曰:“齐人者,外矫庶几,内怀鄙吝。轻同毛羽,利等锥刀。好驰虚誉,阿附成名。威势所在,促共归之。苟无所资,随即舍去。”言嚣薄之甚也。(出《伽蓝记》)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除青州刺史(授予官职)

  B.副朝廷所委(丢下,舍弃)

  C.百姓皆怀砖叩头(怀揣,怀藏)

  D.苟无所资(好处)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威势所在,促共归之 公将鼓之

  B.苟无所资,随即舍去 苟富贵,勿相忘

  C.怀砖之义,起于此也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D.是以京师谣语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臣年迫桑榆,气同朝露;人间稍远,日近松丘。

  ②及其代下还家,以砖击之,言其向背速于反掌。

  22.庄帝与太傅李廷实谈起当世世风“怀砖之俗”,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风气?请你结合文意试作简要评析。(4分)(原创)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初雪赏梅

  无名氏

  方怅秋尽草木衰,圃菊憔翠霜色白。

  孰料一夜朔风紧,漫天飞雪邀梅开。

  (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具体描述。(2分)

  (2)三、四两句笔锋一转,意境顿出,试作具体赏析。(3分)

  《伽蓝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19.B(3分)20.BD(4分,各2分)

  21.①为臣的岁数已经迫近晚年,精力如同早晨的露水,离人间渐渐远了,一天天接近坟墓。②等到他被下任取代而回家的时候,百姓又用这些砖打他。这是说人心的向背比翻转手掌还快。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2.这是一种庸俗浅薄势利恶劣的社会风气。联系材料略。

  (4分。评析2分,结合材料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3.(1)深秋天气寒冷,草木枯落,一片肃杀,花圃中最能耐寒的菊花也经不住秋霜的摧折,显得憔悴不堪。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索的画面。(2分。意思符合即可,没有描述酌扣)

  (2)三、四两句笔锋一转,“孰料一夜朔风紧”,写出一夜北风带给人的惊喜之情,“邀”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漫天飞雪在空中尽情欢舞向腊梅发出热情邀请,梅花应邀而开的动人情景。表达作者对初雪降临,大地因此充满生机的喜悦之情。

  (3分。情景、修辞、情感各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阅读答案 12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住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用,非法术乏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矢眷其德,若慈母乏保赤子而不恶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4.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忽:疏忽

  B.汉惩秦之孤立 惩:惩罚

  C.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审:周密

  D.岂工于活人 工:善于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九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 而卒亡秦之社稷

  B.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 变封建而为郡县

  C.足以制其君 尽释其兵权

  D.天卒不忍遽亡之 此虑之远者也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认为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

  B.作者认为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如超出智力所达到的范围,那就是上天的安排了。

  C.作者认为智力谋划的只能是人事方面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D.作者认为仅凭个人的智谋来包揽天下的事务,可能会使国家陷入危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3分)

  译文

  (2)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3分)

  译文:

  (3)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4分)

  参考答案:

  4.B【解析】惩:借鉴。

  5.C【解析】C.他们的。A.却;于是。B.认为;成为。D.代词,他们;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6.D【解析】“可能会……”理解有误,不是可能,而是一定,注意原文中的两个“必”字。作者认为仅凭个人智慧要想使国家一定不会危亡,道理上也是一定讲不过去的。

  7.(1)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2)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3)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

  【参考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平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值得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值得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系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他们的君王,便收回他们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竞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大凡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因而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一定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文言文阅读答案 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①。”(《论语·公冶长》)

  ③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

  【注】①是用:因此。希:同“稀少”,少。

  (1)结合语段①②,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孔子“远怨”的方法。(3分)

  答:

  (2)请简要分析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观。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体会。(9分)

  答: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1)严以律己(2)宽以待人(3)不计教过去的仇怨(每点1分)

  (2)“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1分)孔子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多责备自己就可以大大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怨恨。(2分)孟子也强调自我反省,他认为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2分)联系现实(4分):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每个人都应加强自我反思,多问问自己的良心。

  (它与“反躬自问(省)”、“严于律己”、“闭门思过”等含义相近。)

  【译文】①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远离怨恨了!”

  ②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的)怨恨因此就少了。”

  ③孟子说:“爱别人而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

  文言文阅读答案 1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 诲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

  【小题4】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文言文阅读答案 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题。

  《论语》十则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

  于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八)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

  (2)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图:___________

  (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___________

  (4)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而: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文中有很多语句都己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三个。(3分)

  4、本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请任选一则,次谈对你的启示

  1、(2分)答案:()信:诚实。(2)图:料想。(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4)而:然后,表顺接。

  2、(4分)()译文: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2)译文: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3、(3分)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答题要点:写出一个给分,增字减字不得分)

  4、(3分)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示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说的是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强人所难。

  文言文阅读答案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5-8题。

  冬,上在邯郸。陈将侯敞将万余人行,王黄将骑千余军曲逆,张春将卒万余人渡河攻聊城;汉将军郭蒙与齐将击,大破之。太尉周勃道太原入定代地,至马邑,不下,攻残之。赵利守东垣,帝攻拔之,更命曰真定。帝购王黄、曼丘臣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于是陈军遂败。

  淮阴侯信称病,不从击,阴使人至陈所,与通谋。信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报。其舍人得罪于信,信囚,欲杀之。春,正月,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贺。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侥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选自《资治通鉴》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陈将侯敞将万余人行 游行:流动袭击

  B.不下,攻残之 残:杀戮

  C.不伐己功 伐:夸耀

  D.观其距蒯彻之说 距:距离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①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 ②越国以鄙远

  B.①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②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C.①乃与萧相国谋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D.①酬功而报德者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世人有的认为,卢绾仅仅凭与高祖是里巷旧邻的交情,就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以侯爵身分奉朝请,高祖确实有亏待韩信的地方。

  B.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春季,正月,舍人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

  C. 司马光认为,高祖早在韩信被杀之前就已经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当时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就没有什么可依赖之处了。

  D.太史公司马迁认为,韩信对汉家的功勋,本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可惜他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被斩灭宗族这一理所当然的下场了。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购王黄、曼丘臣 以千金,其麾下皆生致之。(3分)

  (2)吾悔不用蒯彻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3分)

  (3)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4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 17

  文言文阅读。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一)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地点_________,人物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要素。

  2、选出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B、温故知新 故时有物外之趣

  C、期日中 与人期行

  D、俄而雪骤 人不知而不愠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雪纷纷何所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文中人物值得你学习的是些什么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雪花是上帝献给人类的礼物,它是那么纯洁,那么轻盈,你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雪的诗词,请写出连续两句描写雪的诗或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寒雪时,内集,谢太傅和儿女,讲论文义

  2、C

  3、①你父亲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把人丢下自己走了。

  ②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4、陈太丘的守信、陈元方明礼护礼的睿智和勇敢、元方父亲友人的知错能改。

  5、只要诗或词中的描写了雪的皆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文言文阅读答案 18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也。为郡吏,太守彭宠以梁守狐奴令,与盖延、吴汉俱将兵南及世祖于广阿,拜偏将军。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及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与大司马吴汉等俱击檀乡,有诏军事一属大司马,而梁辄发野王兵,帝以其不奉诏敕,令止在所县,而梁复以便宜进军。帝以梁前后违命,大怒,遣尚书宗广持节军中斩梁。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北守箕关,击赤眉别校,降之。三年春,转击五校,追至信都、赵国,破之,悉平诸屯聚。冬,遣使者持节拜梁前将军。四年春,击肥城、文阳,拔之。进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击佼疆、苏茂于楚、沛间,拔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亦分道并进,岁余悉平之。五年,从救桃城,破庞萌等,梁战尤力,拜山阳太守,镇抚新附,将兵如故。数月征入,代欧阳歙为河南尹。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七年,有司劾奏之,梁惭惧,上书乞骸骨。乃下诏曰:“梁前将兵征伐,众人称贤,故擢典京师。建议开渠,为人兴利,旅力既愆,迄无成功,百姓怨,谈者欢哗。虽蒙宽宥,犹执谦退,‘君子成人之美’,其以梁为济南太守。”十三年,增邑,定封阜成侯。十四年,卒官。

  (节选自《后汉书王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梁功∕

  B.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C.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D.既拔邯郸∕赐爵关内侯∕从平河北∕拜野王∕令与河内太守寇恂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为梁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东汉初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B.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牦牛尾,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

  C.乞骸骨,官吏请求退职的说法,表示请求退职的还有“移病”“致仕”“下车”等。

  D.邑,旧时县的别称,古代帝王赐给诸侯、有功之臣的领地或食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梁战功卓著,被人称赞。他先后守箕关,击赤眉别校,拔肥城、文阳、大梁、啮桑等,可谓战无不胜,得到众人称赞。

  B.王梁备受信赖,职位显赫。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被赐予关内侯、阜成侯等爵位。

  C.王梁行事武断,受到惩罚。他与大司马吴汉共同进击檀乡时,不听皇帝诏命,两次私自用兵,惹怒皇帝,险被处死。

  D.王梁为民兴利,深受其累。他任河南尹时,想要开渠为百姓谋利,却没有成功,被有关官员弹劾,于是惭愧上书请求辞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不忍,乃槛车送京师。既至,赦之。月余,以为中郎将,行执金吾事。

  (2)梁穿渠引穀水注洛阳城下,东写巩川,及渠成而水不流。

  【答案】

  10.B

  11.C

  12.B

  13.(1)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

  (2)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①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②句子结构的对称性。③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④句子成分的省略。⑤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野王令”是官职名,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北守天井关”和“南拒洛阳”结构对称,所以“北守天井关”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下车”是官吏初到任,不是“请求退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B项,“他因战功,先后被授予大司空、中郎将、济南太守等职务”错误,从原文看,王梁被授予中郎将的原因无从得知,而被授予“济南太守”不是因为战功,而是王梁因修水渠不成功一事辞职,皇帝将他调任济南太守。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以为,任命;行,兼任、兼摄。(2)穿,开挖;东写,向东流进。“写”通“泻”。

  参考译文:

  王梁字君严,是渔阳要阳人。做郡吏,太守彭宠任用王梁暂时署理狐奴县令,与盖延、吴汉一起率兵南下在广阿追上世祖,被任命为偏将军。攻克邯郸后,赐爵位关内侯。跟从(世祖)平定河北,被任命为野王县令,和河内太守寇恂一齐南拒洛阳,北守天井关,朱鲔等人不敢出兵,世祖把这看成王梁的功劳。等到世祖即位,商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中说“王梁掌管卫地做玄武”,皇帝因为野王是卫国的迁徙地,玄武是水神的名字,司空是管水土的官,于是提拔授任王梁做大司空,封武强侯。建武二年,(王梁)和大司马吴汉等一起攻打檀乡,皇帝有诏令军事一律归属大司马,而王梁擅自发动野王的部队,皇帝认为他不遵循诏令,命令他留在本县,而王梁又因形势有利而进军。皇帝因为王梁前后两次违抗命令,非常愤怒,派遣尚书宗广拿符节到军中斩杀王梁。宗广不忍心,就用囚车将王梁送到京师。到京后,皇帝赦免了他。一个多月之后,又任命他为中郎将,兼摄执金吾的事务。在北面把守箕关,攻打赤眉别校,迫使他们投降。建武三年春,转而攻击五校,追到信都、赵国,打败敌人,所有屯聚的军队都被平定。这年冬,皇帝派遣使者持符节任命王梁为前将军。建武四年春,王梁攻打肥城、文阳,都攻下了。进兵与骠骑大将军杜茂在楚、沛之间攻打佼疆、苏茂,攻克大梁、啮桑,而捕虏将军马武、偏将军王霸也分道并进,一年多全都平定了。建武五年,跟从皇帝援救桃城,打败庞萌等,王梁战斗尤其有功劳,被任命为山阳太守,镇守抚慰新归附的人,率领军队一如过去。几个月后征召入京,代替欧阳歙为河南尹。王梁开挖水渠引穀水流到洛阳城下,向东流进巩川,等到水渠挖好后但水没有流通。建武七年,有关官员弹劾他,王梁惭愧恐惧,上书请求告老辞官。皇帝于是下诏书说:“王梁以前率兵征伐,众人称赞他很贤能,所以提拔他主管京城。建议开渠,为民兴利,已经用尽力量,终没有成功,百姓埋怨,谈论者喧闹。虽然受到宽恕,还是执意谦虚退让,‘君子成人之美’,任命王梁为济南太守。”建武十三年,增加封邑,定封为阜成侯。十四年,去世于官任上。

  文言文阅读答案 19

  文言文选段,完成第小题。(共8分)

  【选段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段二】

  子列子常射中矣,请之于关尹子。关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请。关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小题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1)温故而知新 故:_________

  (2)亦皆有以 以:_________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_________

  (2)子知子之所以中乎?

  译文:_________

  【小题3】 选段二中,向关尹子学习的子列子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学习方法:_______(1)_______;_______(2)_______。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3)_______。(前两空用原文语句回答,第三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 答案:(1)学过(旧)的知识。(2)原因。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2】 答案:(1)(我)要选择他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还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2)你知道你能射中的原因吗?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从”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之所以”“中”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小题3】 答案:(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择其善者而从之)(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3)(向圣人学习,)要学会找到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或:学习要抓规律或本质)。

  评分:共4分。第3小题前2空各1分,第3空2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故”在古文是多义词,有“缘故”“本来”“朋友”“旧”“通‘固’”等多个意思,本句中是“旧的”,即学过的知识;“以”的意思也很多,有介词“把、用、凭借”有动词“认为”,有连词“因”,有名词“原因”,有“通‘已’”等,本句中是“原因”。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第二句对初一学生来说难了,因为选段二不太好懂。古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是很多的,平时学习要注意归纳记忆,学会举一反三,学一识三。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比较发翻译,但要注意“改”含义,指的是改正自己的缺点;第三句中的两个“字”都是“你”的意思,疑问语气要译出来。“所以”,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指的是“原因”。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两句意思浅显易懂。翻译文言句子,易懂的可以直接根据词义翻译,难懂的要先阅读文段,根据语境推断大意和词义,再译成句子。

  【小题3】

  试题分析:先理解选段一中讲到哪些学习方法,比如择善而从其不善而改,比如“温故”,反复练习,然后再看选段二中讲到子列子是如何学习的。

  考点:材料比较,文章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第二段材料,学生不一定能看懂,有思维障碍。理解古文内容方面的问题,首先要读懂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学习古文,积累古代语言方面的知识,加强记忆。

  文言文阅读答案 20

  岳飞之死

  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錡知荆南府。时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等,交章论飞奉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奉朝请。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执宪赴镇江行,枢密府鞫之。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遂与云就大理狱。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曰:“此上意也。”铸曰:“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乃改命万俟卨。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孙革致书张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巳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韩世忠心不平,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

  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

  4.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3分)

  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5.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关。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

  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张俊自己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

  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群独揽。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

  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5分)

  ②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5分)

  4 B

  5 B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6 B 解析:不是张俊写的,而是秦桧自己写的。

  7 ① 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于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岳飞部下能够告发岳飞的人以重赏来优待他,最终没有人响应。【乃,1分;曲,1分;优,1分;卒,1分;大意1分】

  ② 岳飞喜爱贤能,礼遇士人,阅览经书史籍,歌唱雅词,投壶为乐,谨恭风雅像个读书的人。但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议论公正持平,不屈服于人,最终因此而被害。【好贤礼士,1分;恂恂,1分;持正不阿,1分;大意2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0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11-04

文言文阅读答案02-06

《杞人忧天》文言文阅读答案12-20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08-23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08-21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11-12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08-28

《管子》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