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阅读答案(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一份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称之为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高》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高》阅读答案 1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阅读题目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诗人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诗人的痛苦因此就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表达了诗人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写景后半抒情,由情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17、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手法。
参考答案
16、C项,“缠绵悱恻”分析错误。杜甫的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这是杜甫的代表作,能够体现其诗风。如颔联中传达出诗人内心极为复杂的情感:身世飘零,老病孤愁,韶华易逝,壮志未酬,有无限悲凉之意。因此诗风并非“缠绵悱恻”。
17、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澈,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登高》阅读答案 2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 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8.本诗后面两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5分)
9.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答出“间接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出“直接抒情”并分析给2分。)
9.(6分)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点即可。)
《登高》阅读答案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双旌,镇帅的代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4、D解析:D项,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15、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从修辞上看,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形象生动。
《登高》阅读答案 4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阅读训练一】:
1 从表达方式上看,诗前两联重在_______ ,后两联重在_______ 。(每处2个字)(4分)
2任选两联赏析诗人是如何感秋寄情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中的“无边”“不尽”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首联写了哪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笼罩全诗的是一种“悲”情,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阅读训练二】: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2.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4.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赏析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阅读训练三】:
1.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内容,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中“悲”的三层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_______ 的风格。
(5)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景和抒情是怎样紧密结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一联共写了六种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12.有人认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中的“无边”“不尽”纯属多余,请你结合诗歌意境的有关知识,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高》参考答案一】:
(1) 写景/抒情(遣怀)
(2)首联捕捉高天、急风、啸猿、清渚、白沙、飞鸟一组意象,再现三峡肃杀秋景,诗人感秋而心生流寓无依的悲凉;颔联凸显落木、长江两大景象,俯仰间,有宇宙恢弘、岁月流逝、人生末路的感伤。颈联特写万里一老儒,以秋为底色遣怀,即感伤长久的飘泊,又表现老病的孤独。尾联卒章言志,因悲秋而生“艰难”之思,有对自我命运飘零和乱世生民涂炭的无尽忧患。(6分,一个赏析点3分)
(3)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风、天、猿、渚、沙、鸟。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5.同意。猿声哀婉,飞鸟徘徊;落叶飘零,万木萧疏;江水滚滚,韶逝;常年作客他乡;一生多灾多病;独自一人登高;时局艰难,两鬓如霜,因病戒酒等,无不体现一个“悲”字。
【《登高》参考答案二】:
1.C
2.C 【解析】C“缠绵悱恻”情感错
3.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4.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5.此联上句写羁旅之愁。“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在前两联写足了秋意之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之时节;“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处境。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此联中的“万里”“百年”照应上联之“无边”“不尽”,使上联之景与此联之情融为一体。诗句词简意丰,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的处境,秋季独自登高,更生许多愁绪。
【《登高》参考答案三】
1.“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答出一点即可。
2.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6.前四句描写了苍茫辽远,萧瑟衰飒的深秋景象,烘托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苦,忧国伤时的情怀,情与景和谐统一,创造出沉郁悲凉的意境。
7.风急-冷 天高-人渺小、孤独 猿啸-哀 鸟飞回-孤独
8. 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9. 此处的“作客”是飘零、流浪在外,客居他乡的意思。
10. 多病,潦倒,愁苦无法排解,只能抑郁在心头。
11.风 天 猿 渚 沙 鸟 “急” “高”“啸哀” “清” “白” “飞回”
12.有此二语,诗的境界更广阔深远,把诗人韶光易逝的感觉、长年漂泊的乡愁、壮志难酬的苦痛包含无疑,用语精当,气象宏伟。
《登高》阅读答案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说起登高,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来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登高处,可以是自然的山川,也可以是人造的楼台。凡人视野有限,所以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唯一和今人的大概不同是,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也不是为了某个节日,当然更不是为了旅游,而是为了一展胸襟。所谓胸襟,就是怀抱,就是远志,就是精神。通俗地说,就是理想。很可惜,这正是今人最缺失的东西.
文人登高,如同好汉饮酒,喜欢自然是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又称“一浇胸中块垒”。由于每个人的身世不同,境遇不同,价值取向有异,哲学思想有别,每个人在登高的时刻,所思所感也就不一样,或者说人各有志,所以即便大家同登一座山峰,写出来的诗句之意味也会相去千里。
儒家的登高,是为接近心中至高无上的“仁”;道家的登高,是为寻求成仙得道的“仙”;皇帝祭祀封禅,要登天下五岳。在古人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便是“高”和“远”。孔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这说的是“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是在说“远”。某种意义上,高是空间的'概念,远是时间的概念,但这两种维度又不是确指的,因为君子的“怀抱”无时无刻不在胸中运动变化,好比道家修炼的内气,大象无形。钟子期听俞伯牙抚琴,他听得出伯牙的志趣,就说“巍巍乎若泰山”,又说“洋洋乎若流水”。高山流水,其实分别是伯牙胸中逸气的不同表现形式,凝止团聚,则冲霄而为山;顺势发散,则奔腾而为水。琴家没有这份逸气,想弹奏好这支曲目,那是不可能的。
《论语》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平。”所以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便能自心底激发出这份远志和胸襟。明末清初之际的一代大儒顾炎武,在明亡后联合傅山、屈大均等爱国志士僻处山、陕之间,以图恢复大业。顾炎武和他的同志们送别,相对把盏,就在青山之巅,远眺大好河山,众人百感交集,泪眼潸然。有人开始借酒浇愁,有人开始埋头抚琴,有人开始痛吟诗篇。顾炎武听罢,徐徐起身,振衣而立,与之相和:一雁孤飞日,关河万里秋。正是“关河万里秋”!力挽狂澜的志士纵然势单力薄,回天乏术,但毕竟“德不孤”,毕竟有这些个战友在,相互砥砺,与子同仇。事虽未成,其心其举已足垂青史,光照世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便是儒家入世之“登高”的价值所在,它像一面旗帜,奋扬于巍巍之山巅。 (摘编自沐斋《登高》)
1.下列关于“登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说明了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
B.夏日炎炎,雨雪霏霏,春花灼灼,落木萧萧,这些都是古代文人流传下来的诗句中描写登高时所见的不同的景色。
C.由于人的视野有限,谁都想看一看那楼外楼、山外山,所以古人的登高,也是想看一看自然的山川,或人造的楼台。
D.文人登高,是想借助这种方式获得一种不可言传的类似于“天人合一”的抒发和共鸣,如同好汉饮酒“一浇胸中块垒”一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同登一座山峰,所写的诗句意味相差很大,是由于每个人在登高时所思所感不同,而这又与个人的身世、境遇、价值取向等密切相关。
B.儒家的登高、道家的登高和皇帝祭祀封禅的登高,虽然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心目中,高山是最与苍天相近的地方。
C.孔子所说的“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逝者如斯夫”这两句话,概括了儒家对于君子人格的终极要求,前者指“高”,后者指“远”。
D.胸怀儒家治世救国理想的士人,每登临高处,其远志便能发自心底,这是因为儒家提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登高,不是为了观景或为了某个节日,而是为了一展胸襟,古代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自然就具有展示其胸襟,体现其怀抱的作用了。
B.钟子期用“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流水”来形容伯牙抚琴的声音,是听出了伯牙的志趣,伯牙胸中的逸气是通过不同的琴声表现出来的。
C.顾炎武联合爱国志士以图恢复大业,在和他的同志们告别时,相对把盏,在青山之巅,远眺人好河山,不同的人以各自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顾炎武和他的同志其心其举与历代文人登高时一展胸襟所体现的价值是相同的。
参考答案:
1.(3分)C(因果关系不当,古人登高的目的是为了一展胸襟。)
2.(3分)C(以偏概全。原文中这两句话是例证,而不是结论。)
3.(3分)D(“相同的”有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儒家入世之“登高”价值所在,与历代文人不尽相同。)
《登高》阅读答案 6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19、《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答案:
18、C
19、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登高》阅读答案 7
登高咏菊尽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①。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②?要时③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①兰荪:一种香草。②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③要时:迎合时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
C.颈联上句运用反间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
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
16.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贯析尾联。(6分)
答
15.B
16.(1)表现手法:上句用典陶渊明爱菊,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开尽的菊花拟人化,因为陶公逝世后再也难遇知己,所以那残菊伤心落泪。(答将露水比喻成菊花的泪湍或者运用想象手法可酌情给分)(3分)
(2)情感:诗人登高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想象残菊缀露是因为知己陶公已去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如同菊花一样因为清高孤介的品格而遭冷落、无知己的愤懑之情。(3分)
《登高》阅读答案 8
病后登快哉亭
经雨清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黄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以雨后蝉鸣比兴。诗人病愈登亭,心情轻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的鸣叫。
B.颔联极写归思之深、之切。因生病不得不停止饮酒,所以,浓重的乡愁只能借归乡梦暂得缓解。
C.颈联下句,化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而来。白诗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喻别情之盛;贺诗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暗喻失意之恨。
D.“秋风发上生”化用的“秋风白”一句却更为新巧,不仅指秋风吹白了头发,又有秋风萧萧的萧瑟之感,暗示诗人凄冷的情怀。
E.综观全诗,颔联中“无限情”包含了诗人思归而不得归之憾、多病之愁、迟暮之感和失意之恨。
15.同是以多病之身望远,本诗与《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 AB(A A开篇没有“比”的手法。B B “因生病不得不停止饮酒”错,原句应解为病愈后频频把盏,借酒排遣深重的之愁,另外,此联两句也非因果关系。)
15.意境营造: :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章法结构: :本诗一、三联,二、四联,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简析
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尾联即景抒情,写作者自己辜负了故乡亲友赏菊之约虽然令人,让秋风吹白了霜鬓,满是“白发生头未得归”的惆怅。
《登高》阅读答案 9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8.《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2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9.认可。诗人描写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开口欢笑,并折下菊花插满头,更要用酩酊大醉来梧酬答这良辰佳节,但同时又意识到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从“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语言情调上的爽利豪宕,但“难逢开口笑”“登临恨落晖”等语句又流露出抱负不展的郁结情怀。【评分标准:概括诗歌内容,2分;语言特色分析,2分;诗人情感分析,2分。】
《登高》阅读答案 10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借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一句一景,感情真切。
B.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C.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颈联中,“谪仙”性情洒脱,诗风豪放,即使在遭受人生厄运之时,也豪情万丈地吟诵“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1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14、选B得2分,选C得3分。选A、D、E不得分。(A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的美好风光,更未一句一景。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李白42岁,得到唐玄宗征召入京时踌躇满志之作,而非遭受人生厄运时所写。)
15、首联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颔联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颈联表达对李、杜两位大诗人文采风流的敬慕、赞美;(1分)尾联抒写作者因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而徒生的寂寞苍茫之感。(1分)
【《登高》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登高》阅读答案11-15
《登高》阅读及答案07-06
杜甫登高阅读答案09-15
《登高》阅读答案6篇11-15
《病后登快哉亭》《登高》阅读答案06-20
等 阅读答案06-26
等阅读及答案07-23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阅读答案06-16
苦恼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苦恼阅读答案11-02